一位來去無蹤的導師,一場無計畫的覺醒,沒有預言,沒有排場,卻跨越語言、文化與宗教的疆界——只為喚醒每一位渴望真理的人:你從未失去過真我,它一直都在。在這本深具啟發性的傳記中,我們隨著帕帕吉踏上一段跨越國界、超越語言的靈性旅程。從印度到委內瑞拉、葡萄牙、摩洛哥與歐洲各地,他的臨在與薩特桑不僅深刻觸動無數求道者的生命,也徹底挑戰了人們對「覺悟」的既定想像。
帕帕吉——與奧修、克里希那穆提齊名的心靈導師從真我智慧的泉源 開啟東西方深度對話 「躍入你自己的恆河吧!神不是你祈禱的對象,他就是你」直面人性的原始痛點,在童年創傷、性、金錢、迷幻藥與渴望自由的間隙,指出開悟的道路《帕帕吉傳:一切從未分離》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場引人入勝的心靈之旅。帕帕吉親自邀請編者大衛・高德曼來撰寫,記錄了他如何突破文化與宗教的窠臼,自在行走於東西方的故事。帕帕吉是一位傳奇的現代修行者,深受世人景仰。六歲時的非凡體驗成為了他一生的指引,內在的平靜和安寧一直伴隨著他成長。成年後,他四處尋訪「能讓他見到神的人」,最終遇見了上師拉瑪那尊者,這一相遇改變了他的生命。完成人生階段性任務後,帕帕吉決心放下一切,接受國內外弟子的邀請,遊歷四方。儘管以平凡人的打扮示人,卻引來無數陌生人放下熟悉的一切,甚至飛越半個地球來到他身邊,因為大家知道,他就是可以賦予真正的指引和究竟真理的那個人。「你所需要的,只是正確的理解。你必須知道:你從來沒摔倒過。一旦知道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你並不需要站起來,也不需要前進,因為沒有可去的地方。沒有任何目標或渴望的修行本身,就是證悟。保持安靜就是神通,也就是成就。」——帕帕吉帕帕吉意思是「親愛的父親」,但在這本書中,除了展現出一位對弟子充滿愛且態度幽默的可親長者,也描繪出一個直指問題核心、不留情面的導師。歐洲弟子私下稱他為「屠夫」或「破冰船」,可見這種犀利的風格是多麼令人印象深刻。他接引的對象,形形色色,包括神通了得的飛行瑜伽士、虔誠的天主教傳教士、沉迷禪修的夫妻、專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默默耕耘的主婦、精於數學的學者、飽讀詩書的梵文學者、可愛天真的孩子,甚至連動物也被他吸引前來聽法。然而他並不揀選也不留戀,選擇在這些弟子生命中成為一個過客,相忘於江湖。無論你來歷為何,只要準備好了,他就會送上臨門一腳,給予真我的體驗。本書是《帕帕吉傳》的第二部曲,帕帕吉親自審訂了全書,讓這部傳記更顯真實動人。大部分章節都在勒克瑙每日舉行的薩特桑中朗讀出來,為這本書增添了一份神聖的莊嚴。在這場扣人心弦的心靈之旅中,傳奇導師帕帕吉將引領你:•突破文化與宗教的桎梏•探索人性深處的真實面貌•揭示通往內在自由的道路帕帕吉以其直指核心的犀利風格,為每個準備就緒的靈魂送上開悟的臨門一腳。無論你是瑜伽修習者、懷疑論者、家庭主婦還是天真孩童,這本書都將引領你觸碰生命的奧祕,直抵真我的本質。你是否已準備好踏上這場改變人生的非凡旅程?如果你還沒有求道的經驗,卻受到這本書的吸引,說明你很有福報。如果你是有實修經驗的求道者,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讀物,它將帶你感受生命的奧妙,步步逼近真我的維度。
公開全然自由的秘密,揭示解脫苦難的關鍵信息——放下頭腦的糾結,深入開悟的關鍵詞,直抵內在真我的自由平靜之境穆魯葛納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一位百年不世出的悟者所面示的教誨,揭示了通往內在平靜與智慧的途徑,啟發讀者參問生命真實的本質。編者高德曼是鑽研拉瑪那教誨的修行者與學者,他精選了穆魯葛納的詩,附加注解,又廣引摘文,互參衍義,解釋拉瑪那教誨中的關鍵概念,成就了一部罕見的靈性經典力作,幫助讀者更深入拉瑪那尊者教誨的真義。本書不僅是你生命實相的寶貴課程,更是靈魂深層的啟示,指引你走向真正的使命與目的,你的視野將超越肉眼所能見到的範圍,融入宇宙無垠之眼,體驗生命的廣闊與深遠。涵蓋修行上的重要議題這部作品的主題涵蓋了拉瑪那教誨的方方面面,主題包括:深入探究真我、上師與悟者的智慧、頭腦心思的創造力、世界的呈現、臣服與奉獻、神聖與命運、死亡與苦難、神通等等,而編者的整理注解,協助讀者釐清整合尊者教導的關鍵概念。餘生只為一人寫詩穆魯葛納在尊者的加持下,心靈得到深層的觸動,誓言餘生寫詩,只為了歌頌上師。其中有超過1750首的詩歌,被編成了一部名為《真我精粹》的著作。這部作品在拉瑪那教誨中具有極高的權威性,是虔愛修行者必讀之書。中文版之殊勝難得在穆魯葛納離世前,他將所有未發表的文稿交給了沙度.翁姆,後者花了十年整理編輯這些珍貴的手稿。這些努力終於成果纍纍,印度政府甚至提供資金贊助,直到2004年才有英文翻譯版本,而中文版又再20年後才問世。本書由大衛・高德曼精心編輯,附有詳細的注解,並廣泛引用摘文,被譽為拉瑪那尊者教誨精華的進階版本。
1. 《帕帕吉傳:一切從未發生》在家庭責任與修行之間,如何找到平衡?如果《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已觸及你的靈魂,那麼《帕帕吉傳》將帶你到更遠。在混亂世道中,要養活一大家族的在家修行者,怎麼行走人間?《帕帕吉傳》是一本特別的傳記,由帕帕吉親自邀請編者大衛•高德曼來撰寫,涵蓋了帕帕吉早年在印度尋師訪道的歷程,壯年作為一家之主為生計奔波的歲月,以及在這些外在活動之下,自然流露的種種非凡事蹟和師徒故事。帕帕吉是一位傳奇的現代修行者,故事從旁遮普邦的一個小鎮開始,當時他只有六歲,經歷了一次非凡的開悟體驗。他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內在平靜和安寧,這種感覺一直伴隨著他成長。成人後,他四處尋訪「能讓他見到神的人」,最後,他遇見了上師拉瑪那尊者,從此他的生命豁然開朗。帕帕吉的人生中也有許多波折和挑戰,包括印度在英國殖民下的歷史創傷、印巴分治帶來的動盪、家族責任與棄世修行的矛盾,但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平靜的心,並堅定地走著自己的道路。許多人在接觸帕帕吉後,經歷了巨大的轉變,開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並開始尋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如果說拉瑪那靜默如山,那麼帕帕吉就是一台忙碌的火車頭,遊遍印度,造訪世界各地,恰似無上真我的人間使者,呼喚有緣的信徒和弟子,無論何處都能聽聞法音、面見真容。他的教授風格宛如獅子吼,震破人們自我蒙蔽的保護網,而又充滿慈愛鼓勵,這在都展現在書中收錄的信箋中,讀之令人動容。這本書是一個現代修行者的實錄,大量發自內心細膩的記載、第一手資料,還有在紛亂的世道修行的典範。如果你曾被《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給觸動,也切莫錯過《帕帕吉傳》。帕帕吉的故事將深深地觸動你的靈魂,啟發你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2. 《躍入永恆:帕帕吉訪談錄》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誰不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只是真實世界並非如此。有時候,我們需要戰鬥!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帕帕吉的著作,由大衛・高德曼收集了十位求道者對帕帕吉的訪談,每個人都從自身的經驗與角度來提問,一來一往,如實呈現了帕帕吉的教導風格,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訪談資料,也成為親近帕帕吉的最佳入門讀物。「帕帕吉」是歐美弟子對彭嘉的尊稱。從1990年開始,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往印度北方的勒克瑙,去參見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的這位弟子。帕帕吉承接了拉瑪那的教導,融入自己的特色。他如同拉瑪那鼓勵堅持參問自性(探究真我),反覆練習,把那個向外跑的心拉回來,帕帕吉特別強調,參問自性只要做一次:「只要一次。如果你做得好,你只需要參問一次。如果你做得好,它就會擊中要害。」帕帕吉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弟子,有截然不同的教導方式。本書中所收錄的訪談,主要是1990年代初他針對西方弟子的教導。相較於從小浸淫在虔信氛圍中長大的印度人,西方求道者的批判精神比較強烈,也更重視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義,而且很多都對佛教有所涉獵。如今海內外各地的華人求道者,尤其是對印度不二論智慧教法感興趣的讀者,在靈性背景和秉性氣質上,與這些西方弟子頗有共鳴之處,所以帕帕吉的這些教導對於華語讀者而言,也甚為應機。如今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每個人都在無形中成為了「概念」的獵物,若不警覺,若不戰鬥,就會陷入概念的沼澤。所以,這也是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的戰場,我們要為了捍衛實際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戰,那就是「真我」。
在家庭責任與修行之間,如何找到平衡?如果《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已觸及你的靈魂,那麼《帕帕吉傳》將帶你到更遠。在混亂世道中,要養活一大家族的在家修行者,怎麼行走人間?這本書不僅是一個現代修行者實錄,更是在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中修行的生活典範。深度、真摯、第一手的敘述,讓你感受到靈性與日常生活如何交織共存。《帕帕吉傳》是一本特別的傳記,由帕帕吉親自邀請編者大衛•高德曼來撰寫,涵蓋了帕帕吉早年在印度尋師訪道的歷程,壯年作為一家之主為生計奔波的歲月,以及在這些外在活動之下,自然流露的種種非凡事蹟和師徒故事。帕帕吉是一位傳奇的現代修行者,故事從旁遮普邦的一個小鎮開始,當時他只有六歲,經歷了一次非凡的開悟體驗。他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內在平靜和安寧,這種感覺一直伴隨著他成長。成人後,他四處尋訪「能讓他見到神的人」,最後,他遇見了上師拉瑪那尊者,從此他的生命豁然開朗。帕帕吉的人生中也有許多波折和挑戰,包括印度在英國殖民下的歷史創傷、印巴分治帶來的動盪、家族責任與棄世修行的矛盾,但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平靜的心,並堅定地走著自己的道路。許多人在接觸帕帕吉後,經歷了巨大的轉變,開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並開始尋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如果說拉瑪那靜默如山,那麼帕帕吉就是一台忙碌的火車頭,遊遍印度,造訪世界各地,恰似無上真我的人間使者,回應有緣的信徒和弟子,無論何處都能聽聞法音、面見真容。他的教授風格宛如獅子吼,震破人們自我蒙蔽的保護網,而又充滿慈愛鼓勵,這在都展現在書中收錄的信箋中,讀之令人動容。這本書是一個現代修行者的實錄,大量發自內心細膩的記載、第一手資料,還有在紛亂的世道修行的典範。如果你曾被《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給觸動,也切莫錯過《帕帕吉傳》。帕帕吉的故事將深深地觸動你的靈魂,啟發你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後,帕帕吉審訂了全書,大部分章節都在勒克瑙每日舉行的薩特桑中朗讀出來。另外還有兩卷傳記,涵蓋了他在1970年代之後與西方修行者和更多的印度弟子接觸的故事,將在日後陸續出版。讀者回饋解脫入門書!帕帕吉所傳遞的訊息,對於幫助實現個人的寧靜非常重要,而「渴望解脫的那把火」,正是重點!——讀者WAYNE R POUND美妙的靈修傳記!我非常感謝大衛・高德曼沒有屈服誘惑而創作一本迎合讀者的小傳記,而是選擇寫出全面、深入的生平故事來介紹這位紀引人注目的現代靈性導師。我覺得整個故事令人著迷,也非常鼓舞人心。——讀者donna一切從未發生中,發生了很多事!我超級、超級、超級喜歡這本傳記。它非常詳細,語氣又如此平凡。沒有過度美化,反而描繪了一位在普通生活中實現了神性的人。看到一個開悟的心在幻象的世界中生活,卻又非常自由地擺脫幻象的束縛。這是一本難以置信的傳記!——讀者David Anthony更多關於不二論導師的故事,請搭配聆聽Podcast:自由速度「自由速度」是幾個在靈性道路上相遇的佛系文化人,以引介印度不二論到華文世界為職志所製作的節目。希望透過聲音,照亮彼此的道路,同時也保有修行最必要的孤獨。
超越「我是那」——一代宗師最後的開示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1. 《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你需要什麼,他就是什麼 二十世紀,在印度土地上出現了兩位百年難遇的智慧導師:一位是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另一位是本書作者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他們有許多共同點:毫不藏私,都將靈修和傳統中最為珍貴、究竟的智慧傳授世人;追隨者眾,歐美當代著名的靈修導師大多直接或間接受其教誨影響甚深。可是這兩位大師外在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拉瑪那尊者一生住在聖山腳下,如聖山般靜默、慈悲,是聖者的最佳行持表範。而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則大隱於市,在孟買鬧市以經營雜貨店為生,菸癮大,說話快,總是怒氣沖沖,讓人不禁懷疑: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和拉瑪那相提並論? 然而,當你接觸到尼薩迦達塔的問答錄,一切懷疑都會煙消雲散。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上師為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其所教授頓悟法門是「飛鳥之道」,直指「我就是那」。尼薩迦達塔繼承了其師的恢宏氣勢,要人拋棄所有讀到和聽到的,若有人試圖用宗教名相、思維概念來對答,都會受到呵斥。他的話語從自性本源中流出,讓人聞之如醍醐灌頂。 一九七〇年代,莫里斯·佛里曼將其早期的談話錄《我是那》介紹至西方世界,使他聞名全球,追隨者旋即孟買的陋巷中只求見他一面。佛里曼形容這位偉大的導師「熱心、溫柔、機智幽默、毫無畏懼、真實無比;他激勵所有來到他身邊的人,給予引導和支持。」其他人則形容他如同一隻猛虎。你需要什麼,他就是什麼:善良、溫柔、耐心、唐突、粗暴、不耐煩,完全因材施教。 本書《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收錄的則是八〇年代他辭世前的開示紀錄。當時他患了喉癌,每說一句話都讓身體飽受疼痛,但從未發出一絲呻吟或抱怨。他晚年的開示更加一針見血,超越了早年「我是那」,指出那無個體的覺知雖然是遍在的,但也有時效,終究會消散。 尼薩迦達塔指派美國弟子簡·鄧恩來整理自己的教言,並且預言這些最終的教言將具有難以想像的價值,將會斬斷人心中最後的那絲執著。這是他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教誨,也是他教言的頂峰,智慧的頂點。簡·鄧恩在他過世後,編輯完成了尼薩迦達塔的臨終教言三部曲,本書為其中一部。 2. 《先於能知之力: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在天空存在之前,你就存在 他唱著來自那一邊的情歌,召喚著迷失在無明荒野中翹首以盼的你我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是現代印度最偉大的聖人之一,教導風格強烈尖銳,與靜默的拉瑪那尊者都是當代歐美靈修者遙奉的心靈導師。尼薩迦達塔的核心教導是:人如果不能脫離虛假的身分認同,逃出各種偽裝和妄想的枷鎖,那麼對於潛藏在自己身上的永恆真理,就會視而不見。 一九七〇年代,莫里斯·佛里曼將其早期的談話錄《我是那》介紹至西方世界,使他聞名全球,追隨者旋即孟買的陋巷中只求見他一面。晚年,尼薩迦達塔指派美國弟子簡·鄧恩來整理自己的教言,並且預言這些最終的教言將具有難以想像的價值,將會斬斷人心中最後的那絲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身心當做是自己,所以尼薩迦達塔堅持要我們找出這個身心是什麼。難道不是來自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嗎?也就是說,身體是靠吃下去的食物產生的,也靠食物維持,而食物只不過是五大元素而已。那麼我們還會是這個身體嗎?沒有能知之力的話,身體就是死屍而已。當能知之力離開身體時,個體沒有了,世界沒有了,神也沒有了。只有當能知之力顯現為物質身體時,才能意識到它自己。能知之力潛藏在每一粒食物中,在所有的五大元素中——它是遍在、非個體的,遍及一切。一切都是能知之力,而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當下就是。當這些身體中的某一具「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呢?這一身體會再次成為五大元素的一部分,而能知之力會融回「遍在能知」中。這一切都正在進行之中,是能知之力的遊戲。 在這副身體出現之前——我是什麼?那才是人的本來面目。永恆的「我」,那個絕對不受限、超越時空的「本然存在」(Being),是不會意識到「存在」(being)的(因為不存在對立的他者)。我即如是(I am as I Am),如同我現在所是,過去一直如是,未來也永遠如是。 尼薩迦達塔自知將不久於世,因此只教授最高的真理。「就算他只說了一句話,也抵得上一整本《奧義書》。他的回答非常直率和尖銳,不會迎合任何人的自我。事實上,他宣稱他的目標就是要摧毀這個『虛假的個體』。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筆墨難以形容。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嘆⋯⋯大家只能帶著全然的愛和敬畏注視著他。」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這是無法形容的。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歎:那個「人」會快樂、憤怒、悲傷、愉悅、諷刺或溫和,各種各樣的情感呈現在那具「皮囊」之上,就像水面上反射的陽光。 本書中的問答收錄自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一年間的錄音謄本,為尼薩迦達塔臨終對話錄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另外還有《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與《能知之力的種子》。 3. 《能知之力的種子: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能出現的,都會消失。 種子和體驗都會消失,甚至你最美好的記憶總有一天也會消失。 你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從存在感中萌生出來的。 尼薩迦達塔的教導本身就是一粒種子,種在求道者的心田,他說過:「你在此所學到的,會種下種子。你可能會忘掉。但是這顆種子會存活,然後在適當的季節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帶來花朵和果實。一切都會順其自然。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不去阻止。」 書中的對話一再流露出馬哈拉吉的苦心:人要去認識並成為自己的本來面目,那是超越時間的本然存在。而上述對話,也由簡·鄧恩筆錄下來,結集成為這本《能知之力的種子》及其姐妹卷《先於能知之力》,這兩本書在保留大師的精神遺囑上,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今時今日,踏上求道之旅的人們依然能從這些對話中得到啟發,藉此走出痛苦和悲傷。
能出現的,都會消失。 超越「我是那」——一代宗師最後的開示 種子和體驗都會消失,甚至你最美好的記憶總有一天也會消失。 你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從存在感中萌生出來的。 尼薩迦達塔是備受尊崇的印度聖人。各國求道者來到他座下,只為學習生命的奧秘。 他雖聖名遠播,卻蝸居於孟買一所陋室,只有電燈照明及窗外街聲,來訪者不知今夕何年。 陋室瀰漫著永恆,室內談論的話題,超越時間的限制。 他所開示的,是歷久彌新的問題:我是誰?從何而來?將往何去? 尼薩迦達塔的教導本身就是一粒種子,種在求道者的心田, 他說過:「你在此所學到的,會種下種子。你可能會忘掉。 但是這顆種子會存活,然後在適當的季節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帶來花朵和果實。一切都會順其自然。 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不去阻止。」 書中的對話一再流露出馬哈拉吉的苦心: 人要去認識並成為自己的本來面目,那是超越時間的本然存在。 而上述對話,也由簡·鄧恩筆錄下來, 結集成為這本《能知之力的種子》及其姐妹卷《先於能知之力》, 這兩本書在保留大師的精神遺囑上,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今時今日,踏上求道之旅的人們依然能從這些對話中得到啟發,藉此走出痛苦和悲傷。
道場上吉光片羽——女性修行者的虔愛日記 在上師座下修行,領悟真我的意義 拉瑪那尊者與信徒的對話,有三大經典:《對話真我》、《日處真我》與本書《真我信箋》。這三套書都載述尊者的生活起居及與訪客、信徒間的談話,讓我們一窺道場的風景。本書與另外兩部對話錄不同的地方,正是作者娜葛瑪獨有的蕙質蘭心,敏銳與溫柔並存,以她女性生命體驗的角度,用書信的方式,將道場上的所見所聞,忠實記錄下來,轉達給心繫道場的哥哥,也是本書的英譯者D.S. 夏斯特里。 娜葛瑪初見拉瑪那,她回憶道:「大廳裡只有絕對的靜默與清淨。我抬起頭來,只見尊者凝視著我。他慈愛的眼神,舒緩了我焦躁的心。我難以承受這個目光,不自覺地低下頭。雖然尊者一言不發,但是我深受感動。我發現,他是我一直以來,夢中偉大的上師;他也具備了悟者一切特質。他看起來了無執著,就像荷葉上的水珠,在太陽的照耀下,晶瑩剔透。」 歷盡滄桑的娜葛瑪,在見到拉瑪那後,終於找到靈魂的依歸,從四十歲開始,便長住道場,就近學習拉瑪那的教導,直到尊者離世。拉瑪那經常叫喚她,交代她種種泰盧固文相關事務,也讓其他信徒都覺得,娜葛瑪是個非常幸運的信徒。 娜葛瑪筆下的道場世界,樸質動人而發人深省:整天泡在道場,不想嫁人的女孩,在新婚後偕同還穿著禮服的夫婿來向尊者告別;一盤腿就腳麻的歐洲訪客;提到早期如母親般守護著他的信徒,尊者也會鼻酸;要大家善意對待道場的動物,不論螞蟻、松鼠、猴子、牛或孔雀,牠們都是因緣來集;食物再怎麼好吃,尊者喜歡的還是虔愛的味道⋯⋯ 本書載述尊者辭世前最後五年在道場的生活起居。舉凡尊者對信徒的開示、尊者日常作息、道場的庶務運作、廚房勞作、用膳、節慶法會等,皆刻劃入微;而尊者講述諸多神話故事及昔日憶往,也極為精彩生動。 閱讀本書,等於認識尊者其人其事其教誨,也見到作為弟子在修行上的掙扎與精進。凡有興趣瞭解拉瑪那尊者的讀者,本書誠為極佳的入門讀本。
給21世紀求道者的修行備忘錄 「深陷世俗生活的人啊! 放下虛妄分別,隨緣快樂地過好一生。 專職修行的人啊! 放下修行中的做者感,不要以修行人的身分為傲。」 本書是三不叟禪師應弟子祈請,所講解的古代印度經典《八曲仙人之歌》。 《八曲仙人之歌》是古印度吠檀多經典中罕見之作。「如何獲真知?如何得解脫?如何離執著?」求道心切的弟子問出了這三個大哉問,開啟了將近三百頌的對答。其中的智慧,超越哲學與宗教的名相與概念,也不涉及有相的神祇崇拜或宗教儀式,是一本直觸實相的靈性談話錄,簡潔而深邃,受到古今無數修道者及聖者的推崇。 三不叟禪師的弟子大多是在家居士,承受著生活上的各種壓力。他針對當時大多數弟子所需,應病與藥,選定《八曲仙人之歌》作為授課的文本,花費兩年時間,一字一句透徹地講解,呵護弟子們的求道之心,使其避免陷入宗教名相的無涯學海,並直接領略心性之關要,認清入世生活、出世修行的真相。 願有緣讀到此書的讀者,能感受到來自智慧源頭的關愛與溫暖,得到心性上的大休息,獲得在娑婆世界生活的大勇氣。 推薦搭配《八曲仙人之歌:全新梵漢對照注譯本》閱讀,可以對這部吠陀經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你不在人生任何階段, 你只是萬事萬物的見證者。 | 成熟的修行人,必讀 簡潔深邃,備受推崇的吠陀經典 | 認為自己是解脫的,那就是解脫的; 認為自己被束縛,那就是被束縛的。 人們說的有句話是對的, 那就是:「心想事成。」 《八曲仙人之歌》亦名《八曲本集》,是古印度吠檀多眾多的經典中罕見之作,以簡潔的文字記載了深邃的智慧,呈現近三百則八曲智仙和弟子迦納卡的對話。 這是一首唱給成熟弟子的心曲,是在印度這片靈修源頭之土上,師父八曲仙人授予弟子的修行心要,毫無保留,全盤托出;而根器已經成熟的弟子迦納卡也對此確信無疑,並呈獻出了自己對實相的體會。師父與徒弟,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只關注於那究竟的實相,除此無他。 本書參考了史瓦米・尼提亞斯瓦茹帕南達(Swami Nityaswarupananda)的《八曲本集》第四版、約翰・李查斯(John Richards)的梵文羅馬轉寫及阿南達・伍德(Ananda Wood)的逐詞英譯版本所完成的中譯本。在梵漢翻譯的用詞上,主要參考了由日本學者荻原雲來編撰的《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漢譯而來的《梵漢大辭典》,力求呈現《八曲仙人之歌》原文的深邃和優美。 本書中的兩個中譯本,白話譯本是對梵文的直譯和逐句對照,以讓讀者瞭解梵文原貌;而七言偈頌體譯本主要是為了還原歌詠之美,以激起讀者內心深處對解脫的渴望。若需要閱讀上的提示,可以另外參考禪師三不叟所著的《你就是覺性:八曲仙人之歌講記》,相信收穫更多。 書籍設計為裸背線裝書,方便誦讀。 讚美 現代印度思想家朗達卡瑪・穆克吉(Radhakamal Mukerjee):「除了《八曲仙人之歌》,幾乎沒有別的古印度作品如此雄辯、深邃,且如此詩意地表述出自性的偉大、莊嚴、喜悅與無可比擬。」 現代的靈修導師斯瓦米・善塔南達・普利(Swami Shantananda Puri)曾這樣盛讚:「所有的經文都為我們提供道路,而《八曲仙人之歌》卻是一本沒有道路的書,它只給了我們目的地。」
傳奇鋼琴家霍夫曼 現身傳授琴藝的心法與技法 作曲家荀柏格認為,約瑟夫・霍夫曼的演奏融合了古典主義的純淨與浪漫主義的優雅,不僅擁有郭多夫斯基的全部技巧,色彩與感情都更為豐沛。他的風格兼具高貴的音樂線與如歌的音色,同時擁有廣大的動態,從最虛無縹緲的極弱音到突然爆發的波濤洶湧,都能完美掌握;作曲家暨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更是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題獻給他。然而,霍夫曼不只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鋼琴家,在演奏上有傑出成就,分享琴藝的心法與技法更是鉅細彌遺不藏私。 本書包含了兩部分,第一部分他侃侃而談對琴藝的看法,以及他在安東・魯賓斯坦門下的求學經驗,生動有趣,兩人間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第二部分是他對學琴者提出的種種問題所做的答覆,內容千奇百怪,從練琴時可不可以一邊讀書以避免無聊、要選男老師還是女老師,到精準的技巧問題,像是該如何踩踏板、手該怎麼使力、怎麼把圓滑奏彈好、如何練習八度,不一而足。然而,無論問題多大多小、多無聊多有趣,他都誠摯認真地予以答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自己在分句和彈性速度上所採用的自由度,比當今絕大多數的鋼琴家都要來得大,充滿詩意與個人風格,但他卻極為堅持忠於原譜的重要性,在本書中曾一再提及「一段音樂真正的詮釋來自於嚴謹確實的解讀,演奏者恣意增添細節、光影、效果之類的東西,故意明目張膽地炫示自我,其實無異於造假,充其量只是譁眾取寵的江湖騙術。」 對於學琴者來說,這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笈,你多年來的疑難雜症都可以獲得大師提點,讓功力更上一層樓;而對於熱愛鋼琴音樂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讓你一窺究竟,了解舞台上令人眩目的聲音魔術,究竟是怎麼變出來的。 專業審訂・導讀 賴家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畢。目前從事音樂教育及撰寫音樂相關文章,為國內資深樂評。
萬物不離真我 印度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給初訪之尋道者的推薦讀物 拉瑪那尊者教誨的三篇入門 —〈我是誰?〉 —〈探究真我〉 —〈靈性教導〉 「這個世界,不過是心思的呈現而已。 若能超越思維,這個世界便從眼前消退,安享真我的幸福境界。」 印度拉瑪那道場正式授權唯一中譯本 本書輯錄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三篇經典性重要專論:〈我是誰〉、〈探究真我〉、〈靈性教導〉,是瞭解其教誨的入門之階,也是登其堂廡的直捷通道;其中〈我是誰〉是教誨的大旨,〈探究真我〉是踐行的方法,〈靈性教導〉則其羽翼,三篇專論組構成拉瑪那教誨的核心論述。今日拉瑪那道場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皆建議閱讀這三篇專論,足見其重要性。 拉瑪那的教誨,在破解生命的幻象,拔除人生的苦厄。〈我是誰〉是釜底抽薪的根治之道。〈探究真我〉則是引水歸源的自力救濟。根治與自救,為吾人靈魂解脫的關鍵手段,這是拉瑪那核心教誨的特色。在吾人的生命裡,心思殘痕、記憶剪影、習性沉屙,包攝在隱微而虛幻的自我(「我」)裡,潛伏於靈魂轉角的陰暗處,宰制一切,蹂躪生命,成為生命揮之不去的鬼魅、人生永難拔離的苦難;拉瑪那尊者給你翅膀,要你插翅高飛,遠離陰暗,迎向光明,翱翔在晴麗的天空、廣闊的大地,那是諸神的召喚、上帝的懷抱,而使你振翅高飛的雙翼,就是〈我是誰〉與〈探究真我〉這兩篇專論。 【拉瑪那的不言之教】 ○ __談我是誰: 若除去「我是這個身體」的思維觀念之情態,則其他之三身及五身層,將自行剝落。 ○ __談心思: 吾人被心思的走作所駕馭,乃認同此身為「我」,及「我」處於這個呈現的世界中,亦即誤以自我為真實,因此輾轉於愛恨之間,依違在善惡之行,結果困縛於人世生死的流轉。 ○ __談世界: 世界本身並不真實,亦無法離卻真我而存在。 ○ __談自我(生命個體): 當生命個體我在看到其個體自己時,其實那正是藉著意識的映照,生命個體的自我在呈現運作。 ○ __談神之相: 祂即是「我-我」之姿相。 ○ __談瑜伽呼吸法: 觀想個人的神性在輝耀時,心思宜專注在這兩個部位之一:當專注在心臟時,則有八瓣蓮花;若在腦門,也有八瓣蓮花,據說也有千瓣或一百二十五小瓣的。 讚美 達賴喇嘛(Dalai Lama)讚美:「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了一條明路。」 榮格(C.G. Jung)曾說:「拉瑪那是真正的印度之子,醇乎其醇,其生平與教誨,乃印度潔淨精微之所在,救贖世人,宛如千禧之詠。」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950年4月16日專文盛讚拉瑪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拿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iPad唯一下載,每年重讀之書 二十世紀百大靈性經典 「活在這個當下,靜看眼前的美。一切,自有安排⋯⋯」 ●給所有尋道者的療癒之書 從通靈少年到一代宗師的心路歷程,修行者的真實告白 ●跨時代心靈導師 長銷逾70年,狂賣百萬冊,帶領貓王、披頭四吉他手喬治.哈里森、你、我,追求生命的解脫之道 ●台灣原生譯本 台灣譯者的中文新譯,1946年原版無刪節完整呈現,收錄大師的珍貴影像 2011年,在史丹福大學舉行的一場告別式上,每位來賓都收到一個褐色的盒子,裡面裝的是賈伯斯給親友最後的禮物:《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賈伯斯遺留下來的iPad 2上,下載了唯一的電子書,就是《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這本書,賈伯斯每年都要重讀一次,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本書的作者尤迦南達是印度著名的瑜伽行者、近代重要的靈性導師,二十多歲時,便離鄉背井,到海外弘揚克利亞瑜伽,旅居美國三十餘年,在洛杉磯圓寂。他瑜伽累世的修行,與對於《聖經》的熟稔,搭起東西方的橋梁,救度世間無數悲苦的靈魂。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是一本從通靈少年蛻變為一代宗師的真實告白,毫無保留地呈現了一個修行者的追尋與掙扎,是一本給所有尋道者的療癒之書。除了記載與當時桂冠詩人泰戈爾、聖雄甘地的會面與心靈交流,更重要的是記載了克利亞瑜伽宗師巴巴吉與聖尤地斯瓦爾等重要瑜伽行者的神奇事蹟,並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奇蹟的生成、宇宙運行的道理,揭露二元世界幻相的面紗。 本書根據大師初版原稿翻譯,為無節譯的完整中文版,收錄大師多幅珍貴的照片,是所有尋道者必讀的心靈之書。
波斯的美麗心靈——他 讓尼采為之傾倒 讓布拉姆斯為之譜曲。 最接近神的男人:蘇菲大師哈菲茲 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250首好詩,為你重新設定、再次啟動人生 「成熟之人 不再傷害自己或他人 只是鍥而不舍 雕刻著 光。」——哈菲茲 如果,你也喜歡魯米,就更不能錯過哈菲茲 十四世紀伊斯蘭世界最知名波斯抒情詩人, 公認為是神意的傳達者,最接近神的男人。 在伊朗,不論是城市到鄉村, 每一個家庭都會珍藏一本哈菲茲的詩集。 若遇上什麼生活上的難題, 便會隨意翻開詩集的一頁,在詩句中尋求解答。 他們也會在冬至夜, 親朋好友齊聚一堂誦讀哈菲茲的詩歌,直到夜深。 連在公開場合, 政治人物也愛引用幾句哈菲茲。 ●哈菲茲是伊斯蘭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波斯詩人 ●詩集發行量僅次於《古蘭經》 ●據說英國女王維多莉亞在面對難題時,也常以哈菲茲的詩來占卜 ●連柯南道爾都要讓神探福爾摩斯引用他的詩句 我們不能掌控愛, 但可以成為愛的容器。 讓哈菲茲的詩句幫助你度過生命中的難關, 藉由詩歌的引導, 擁抱生活的一切經歷: 全然地喜悅、全然地知、全然地愛, 活得自由在在。 英譯者拉丁斯基以深夜爵士樂配好酒的氛圍來詮釋哈菲茲的詩, 中詩譯者則是詩人孫得欽, 聯手將這份「神的禮物」,投遞到各位讀者的心裡。 觸動推薦 宋尚緯|詩人 吳俞萱 |詩人. 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華文世界第一本帕帕吉著作 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 誰不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只是真實世界並非如此。 有時候,我們需要戰鬥!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帕帕吉的著作,由大衛・高德曼收集了十位求道者對帕帕吉的訪談,每個人都從自身的經驗與角度來提問,一來一往,如實呈現了帕帕吉的教導風格,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訪談資料,也成為親近帕帕吉的最佳入門讀物。 「帕帕吉」是歐美弟子對彭嘉的尊稱。從1990年開始,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往印度北方的勒克瑙,去參見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的這位弟子。 帕帕吉承接了拉瑪那的教導,融入自己的特色。他如同拉瑪那鼓勵堅持參問自性(探究真我),反覆練習,把那個向外跑的心拉回來,帕帕吉特別強調,參問自性只要做一次:「只要一次。如果你做得好,你只需要參問一次。如果你做得好,它就會擊中要害。」 帕帕吉在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弟子,有截然不同的教導方式。本書中所收錄的訪談,主要是1990年代初他針對西方弟子的教導。相較於從小浸淫在虔信氛圍中長大的印度人,西方求道者的批判精神比較強烈,也更重視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義,而且很多都對佛教有所涉獵。如今海內外各地的華人求道者,尤其是對印度不二論智慧教法感興趣的讀者,在靈性背景和秉性氣質上,與這些西方弟子頗有共鳴之處,所以帕帕吉的這些教導對於華語讀者而言,也甚為應機。 如今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每個人都在無形中成為了「概念」的獵物,若不警覺,若不戰鬥,就會陷入概念的沼澤。所以,這也是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的戰場,我們要為了捍衛實際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戰,那就是「真我」。
「沒有故事,就難以理解歷史。 這並不是說真相不存在,也不是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宣傳手段; 然而,要捕捉真相就一定會有衝突、辯論、詮釋、再詮釋—— 簡言之,是永無止盡的論述。」 心懷愧疚的民族,會怎麼解釋自己國家的過去? 背負著罪惡感的重擔,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 在日本,要是說他們民族性像德國人,日本人可能會點頭稱是。 但你知道,德國人完全不想跟日本人相提並論? 我們都聽過當德國人與猶太人的車子擦撞,不論責任歸屬,德國人都會向猶太人一再道歉的都市傳說;我們當然更加熟悉東亞各國針對二戰期間的日本殖民暴行,一再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卻不可得的經驗。德國與日本,同樣自戰敗後的焦土中重生,面對戰爭期間所犯下的殘酷罪行,一個似乎成為轉型正義的優等生、另一個則對戰爭責任模糊曖昧,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 《罪惡感的代價》是伊恩・布魯瑪的經典作品,討論的對象是他長年研究的德國與日本。 做為德、日兩國長期的觀察者,布魯瑪探究德國和日本如何試圖接受自己在二戰的行為:他們激進地發動戰爭卻又恥辱地戰敗,戰時還犯下諸多如禽獸般的罪行。他走訪二戰遺緒的多個代表性城市,包括奧許維茲、廣島、南京等;並透過訪談各種不同觀點的人士,從政治運動、政府政策,到文學、藝術與宗教,全方位探索戰爭的的罪惡感是如何在兩國的民族精神上,留下深刻的鑿痕。 本書寫作之際,東西德迎來了國家最大變局:統一;而日本則經歷泡沫經濟崩潰的初期,並在其後發生了「奧姆真理教事件」。在三十年後的21世紀,昔日的戰敗國早已成為區域政治經濟的支柱;而過去的被害者,也蛻變出加害者的姿態。在國際衝突愈趨白熱化的此時,德國與日本能否擔當起維護世界秩序的大國責任?還是被「罪惡感的重擔」拖住了腳步,仍在為戰爭的罪行付出代價?回返歷史、爬梳過去,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究人性之深刻:戰爭的災難性後果如何在各個方面影響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而每個民族終將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
音樂,為什麼能傳達無法言喻的感受?脫掉語言的習性,聽見純粹的樂音。當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最初那幾個音符響起,你感受到了什麼?是恐懼?懸疑?催促?還是墜落?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有那麼些時刻,只有一小段旋律——不是語言、不是文字——能熨貼著你的心,讓情緒釋放?本書是美國知名作曲家麥克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擔任創系系主任時,所開設的進階課程。這是一本詩人音樂家的音樂講記,不僅縱談了音樂發展的歷史,也處處透露了作者獨有的音樂美學觀點。學識淵博的他,一開始就挑戰了達爾文的想法——音樂真的是源於「半人類祖先在求愛季節製造的聲音」嗎?作者屏棄這個觀點,採信古希臘哲人竇法德的理論,他認為音樂不只是用來求愛而已,而是為了要表達人類整體的情感範疇,像是恐懼與哀傷。他認為,音樂是比語言更複雜的表達方式,能夠傳達語言所無法傳遞的情感;而音樂背後所隱含的暗示性,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麥克杜威從古代音樂一路討論到十九世紀的華格納樂劇,探討音樂的組成元素與歷史發展。雖說是以西方音樂史為主,但也論及埃及、亞述、希伯來、希臘、羅馬等古代音樂與世界音樂(中國、印度、世界各地民謠),全方位地呈現了音樂的歷史與區域性發展。書中也充滿了他個人的獨到見解,甚至堪稱前衛的評論。他詳細地討論了鋼琴音樂與歌劇,無論是從技術層面或歷史角度,都有鞭辟入裡的分析。愛樂者若是能通盤掌握音樂史,學習分辨樂音與具備音樂知識,便可以奠定精實的基礎,讓聆樂不只是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形成自己的鑑賞觀點,而非盲從於權威。對他而言,音樂最重要的元素,是難以分析的「樂思」與「創造性」。樂思是他評斷古今作曲家的重要依據。樂句的樂型、和聲與音色,雖然可以展現巨大的暗示力量,且現代作曲家在這方面的技巧出類拔萃,然而音樂中真正感動人心的魅力,或許是難以分析的。麥克杜威除了是作曲家,也擁有一顆詩人的心。他認為,唯有真誠地聆聽,才能聽進音樂深處;唯有研讀音樂史,才能在欣賞音樂之餘,更加了解音樂美學上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提升美學經驗。書中樂譜示例附有QR Code,讓讀者可以即時聆聽。此外,本書特別邀請資深樂評人賴家鑫老師導讀,並且挑出六十首曲目配合閱讀聆聽,在樂曲名稱出現處以QR Code呈現,讓讀者更能體會作者要傳達的深意。另收錄《馬內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幾幅中世紀德語詩歌珍稀彩圖。
在天空存在之前,你就存在 超越「我是那」——一代宗師最後的開示 他唱著來自那一邊的情歌,召喚著迷失在無明荒野中翹首以盼的你我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是現代印度最偉大的聖人之一,教導風格強烈尖銳,與靜默的拉瑪那尊者都是當代歐美靈修者遙奉的心靈導師。尼薩迦達塔的核心教導是:人如果不能脫離虛假的身分認同,逃出各種偽裝和妄想的枷鎖,那麼對於潛藏在自己身上的永恆真理,就會視而不見。 一九七〇年代,莫里斯·佛里曼將其早期的談話錄《我是那》介紹至西方世界,使他聞名全球,追隨者旋即孟買的陋巷中只求見他一面。晚年,尼薩迦達塔指派美國弟子簡·鄧恩來整理自己的教言,並且預言這些最終的教言將具有難以想像的價值,將會斬斷人心中最後的那絲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身心當做是自己,所以尼薩迦達塔堅持要我們找出這個身心是什麼。難道不是來自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嗎?也就是說,身體是靠吃下去的食物產生的,也靠食物維持,而食物只不過是五大元素而已。那麼我們還會是這個身體嗎?沒有能知之力(Consciousness)的話,身體就是死屍而已。當能知之力離開身體時,個體沒有了,世界沒有了,神也沒有了。只有當能知之力顯現為物質身體時,才能意識到它自己。能知之力潛藏在每一粒食物中,在所有的五大元素中——它是遍在、非個體的,遍及一切。一切都是能知之力,而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當下就是。當這些身體中的某一具「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呢?這一身體會再次成為五大元素的一部分,而能知之力會融回「遍在能知」中。這一切都正在進行之中,是能知之力的遊戲。 在這副身體出現之前——我是什麼?那才是人的本來面目。永恆的「我」,那個絕對不受限、超越時空的「本然存在」(Being),是不會意識到「存在」(being)的(因為不存在對立的他者)。我即如是(I am as I Am),如同我現在所是,過去一直如是,未來也永遠如是。 尼薩迦達塔自知將不久於世,因此只教授最高的真理。「就算他只說了一句話,也抵得上一整本《奧義書》。他的回答非常直率和尖銳,不會迎合任何人的自我。事實上,他宣稱他的目標就是要摧毀這個『虛假的個體』。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筆墨難以形容。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嘆⋯⋯大家只能帶著全然的愛和敬畏注視著他。」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這是無法形容的。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歎:那個「人」會快樂、憤怒、悲傷、愉悅、諷刺或溫和,各種各樣的情感呈現在那具「皮囊」之上,就像水面上反射的陽光。 本書中的問答收錄自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一年間的錄音謄本,為尼薩迦達塔臨終對話錄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另外還有《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與《能知之力的種子》。
「你的責任,不是去成為這個或那個,而是如如其在。」 拉瑪那道場信徒傳閱的入門讀物 務實的修行指導,幫助你探究內在的神性 這本拉瑪那尊者教誨的書,於1939年出版後,在拉瑪那道場傳閱甚廣,風評甚佳。因為載述的內容扼要而樸素,尊者的教誨精警而出塵,迄今仍為全球尋道者熱愛閱讀。 前去尋求拉瑪那尊者協助的信徒,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也是我們在求道的過程中可能會有的。我們可能已經長久反覆浮沉在這些問題中,不斷掙扎,卻找不到出路。尊者給與的答案,是神性智慧的精髓,時而沉默,時而雄辯;他的答語對追求真理的尋道者,是無可估量的珍貴。 內容分上下卷,共計十四章,主題有:工作與棄世、虔愛與真知、了悟真我、上師與恩典、平靜與幸福、悟者與世界等。讓本書帶領你跨越心思的藩籬,以你內在的神性,活出你生命的實相。要瞭解拉瑪那的教誨,本書可作為初階的讀本。 讚美 艾克哈勒・托勒(Eckhart Tolle):「拉瑪那尊者指出,超越頭腦的維度,便是覺性的真我。其教誨是教人了知覺性本身不受制約,此乃尋獲真正的幸褔之道。」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能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達賴喇嘛:「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了一條明路。」 榮格(C. G. Jung)曾說:「拉瑪那的生平與教誨是印度的精華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讚歌,傳唱世間的救贖,人生的解脫!」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文盛讚拉瑪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最強隊友!補完計畫→→→ 最完整的陪產指南,教你對應生產現場的每一分鐘 ●特別收錄國內執業助產師、溫柔生產醫師門診資訊● 生產不再是一個人的事! | 五十餘年專業導樂,非創傷性生產經驗的經典之作 | 產科醫師、助產師、導樂推薦,造福無數孕產家庭 進產房也要超前布署! 本書作者潘妮・西姆金是訓練有素的導樂,五十多年來,陪伴過數百個待產家庭。他長期推廣生產教育,協助創造非創傷性的生產體驗,讓人回憶生產經歷不再驚嚇連連。 《生產隊友》帶領準爸爸、親朋好友、導樂/陪產員一起度過產前最後幾週與產後初期的時光。本書涵蓋最新的醫療資訊、使用智慧型手機APP要注意的地方,並且收錄了放鬆與非藥物減痛的方法與產後復元的要點,迅速有效幫助產者與隊友了解生產過程與可能發生的狀況,是生產期間不可不讀的指南。 想跟太太一起迎接新生命! 只是關於進產房這件事,準爸爸是不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呢? 與其不知所措,不如當個神隊友吧! 讀完本書,你將會有以下收穫: ・ 了解導樂加入生產團隊,導樂可以幫上什麼忙→不怕手忙腳亂,更安心 ・ 完成生產前的準備,並知道何時啟動產程→不怕太早到醫院被退貨 ・ 了解正常分娩的每個階段→不再一句話惹惱孕婦,最強情感支持指南 ・ 了解最新的減痛藥物→怕痛免驚,用藥不再霧嗄嗄 ・ 了解非藥物的減痛方法→自然生產一定要知道的祕訣 ・ 了解哺乳和新生兒護理→24小時增乳方案、最佳肌膚接觸的時機 ・ 回家的準備→了解產後事務優先順序,分享補眠法 ....more 緊急狀況速查,和產者一起溫柔達陣 本書還有貼心的閱讀設計,在生產期間,有時你或許會需要立即的協助,想盡快翻書找答案,因此以深橘色背景印出這類主題,使頁緣顏色較深,方便翻閱。隊友可能馬上想知道的事情有: ✓ 要帶去醫院或在家生產的用品 ✓ 各階段產兆 ✓ 正確計算子宮收縮時間 ✓ 何時去醫院? ✓ 圖解分娩與生產的姿勢與動作 ✓ 止痛劑用在什麼時候? ✓ 了解剖腹生產時的情況 書末另有國內外豐富的建議參考資源,特別收錄國內助產師、溫柔生產醫師門診等資訊,在台灣此類資源相對較少與分散,希望由此為讀者提供創造幸福生產經驗的第一步。 本書為 ★國際生產教育協會(ICEA)★ ★DONA國際協會(DONA International)★ ★國際母乳會(La Leche League)★ ★拉梅茲國際協會(Lamaze International)★ 導樂/陪產員訓練指定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