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第12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銀籤獎★
★桃園市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作品★
人氣哲學史podcast〈冰的哲學〉首度成書
 
沒有亞里斯多德就沒有自然科學?古代科學家不相信實驗?
沒有笛卡兒談「我思故我在」,就沒有牛頓的物理成就!
其實,科學演進的背後都經過一次哲學論戰的推動!
 
 
如何以極為有限的篇幅介紹這些知名哲學家的思想,對作者而言無疑構成巨大的挑戰。值得慶幸的是,作者完成了這項艱難的挑戰,讀者有幸可以跟著作者穿越時空領略這些偉大哲學家的見解。──王榮麟(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科學起於好奇、提問,以及鍥而不捨的探索,至於答案,只是暫時的解答而已。這應該就是本書最希望傳達的「科學精神」。──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悅寧(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理事長)、紀金慶(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張瑞棋(《科學史上的今天》作者)、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特聘教授)、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本書特色
1.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明,哲學思考如何造成自然科學歷史的重大翻轉,以及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如何在錯誤與修正中不斷演進,最終孕育出今天所看到自然科學的知識地位。
2. 本書藉由思考某個理論為何在這個時代出現、如何定義、如何擁有今日的知識地位,了解特定問題在歷史上誕生、演變、爭辯、翻轉的思想動態過程。
3. 書中人類針對「自然」、「科學」、「自然科學」三個定義的辯論,探究人類如何在變幻無常的世界中建立起客觀有效的知識。
4. 透過呈現歷史上的哲學家如何透過突破既有框架,看到自己時代的限制,期許有朝一日,我們也有能力看到自己時代的局限,從而開創新的視界。
 
▍內容簡介
為什麼物理、化學好像比其他學科更「高級」?
文組、理組一定壁壘分明嗎?
原來,自然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自然科學」如今似乎與「真理」畫上等號,導致我們很少去思考大家習以為常的實驗方法、數字量化是從何時開始的?自然科學又是如何獲得現今的知識權威地位?事實上,促成科學演進的背後,是一場場哲學論戰:從古希臘提出關鍵問題扭轉科學史的泰利斯、主張應該關注知識與人的關係的蘇格拉底,到十七世紀笛卡兒「數學化」科學革命,再到二十世紀孔恩反省科學建立與崩潰的歷程,顯示出每一次科學演進,其實也都是觀點轉換,而這正是奠基於哲學家的努力。
 
本書改編自哲學新媒體人氣Podcast〈冰的哲學〉,透過十二位哲學家帶出歷史上十一次科學的重大變革,看見人類如何突破思想局限,打造自然科學的全新眼界。全書重點不在於哲學家「說了什麼」,而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提出如此創新的理論」。透過歷史上哲學家的洞見,我們也能認識人類如何在錯誤中持續推進,進而反思當下、脫離大腦慣性,尋覓突破思考框架的可能。
 
▍書系簡介 ithink, I think──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
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了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
了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
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
了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系的書籍,能夠回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回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合的方式。
 
▍ithink書系書單──
不馴的異端
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史蒂芬.納德勒(Steven Nadler)──著  楊理然──譯
 
口袋裡的哲學課
牛津大學的10分鐘哲學課,跟著亞里斯多德、尼采、艾西莫夫、薩諾斯等95位思想家,破解135則人生思辨題
喬尼‧湯姆森(Jonny Thomson)──著  吳煒聲──譯
 
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訂)
 
實踐斯多葛
The Practicing Stoic: A Philosophical Users Manual
沃德‧法恩斯渥思(Ward Farnsworth)──著  李斯毅──譯
 
蘇格拉底思考術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沃德‧法恩斯渥思(Ward Farnsworth)──著  陳信宏──譯
 
衣裳哲學
Sartor Resartus
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著  賴盈滿──譯

作者

哲學新媒體(策畫)Philosophy Medium


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並推廣哲學教育,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定期舉辦〈臺灣青年哲人獎〉、〈最佳哲學書讀者票選〉、哲學討論會〈思想之間〉、哲學讀書會、〈哲學相談室〉、〈東亞哲學家訪談〉等活動,鼓勵民眾進行獨立思考,曾獲桃園市「社會教育貢獻獎」。著有「建立孩子思辨能力的第一套橋梁書」系列、《給哲學家的分手信》、《茶水間遇見海德格》。
官網:https://philomedium.com

孫有蓉(主筆)


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至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目前為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講師。其著作多以古希臘哲學為主,受到法國哲學重視哲學史傳統的影響,在哲學新媒體製作多個主題性哲學史聲音節目,本書即為其中一項作品。

邱獻儀(文字協力)Lynn


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專欄作家與編輯。小時候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最後長成不太專業的科學哲學家,以推廣哲學思辨教育為志業。

 

目錄

推薦序1    王榮麟(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2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導論|自然科學問題為什麼是哲學問題?

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時常是哲學問題?

定義的改變,也是觀點的轉換

如何閱讀這本書?


第一章:古希臘與自然知識的起源—──泰利斯

哲學家小傳──泰利斯

從自然故事到自然研究

古希臘人為什麼總問「起源」? 

泰利斯改變科學史的一句話

科學:奠基於許多「預設」的學問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二章:自然無常,如何建立科學?──蘇格拉底

哲學家小傳──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人文轉向

什麼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知識應該往內檢查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三章:自然神話與或真解釋──柏拉圖

哲學家小傳──柏拉圖

自然知識是神話?

不必然為真,但「有機會為真」

與現代物理學非常不同的思考框架

數學、幾何與自然知識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四章:自然科學的誕生──雅里斯多德

哲學家小傳──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談「普遍事實」 

雅里斯多德禍害科學?

歸納、分割、三段論證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五章:由上帝編碼的世界──阿奎納

哲學家小傳──聖多瑪斯.阿奎納 

「使得貓之為貓」的關鍵

不只是個神學家,阿奎納意外的貢獻

雅里斯多德科學觀最後一搏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六章:我思故我在與自然科學數學化──笛卡兒

哲學家小傳──笛卡兒 

笛卡兒與士林學派

形上學沉思與我思故我在

從我思故我在到新科學模型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七章:實驗為什麼可以生產知識──霍布斯與波以耳

哲學家小傳──霍布斯、波以耳

當實驗成為科學方法

「真空」存在嗎? 

實驗為什麼會危及科學知識的定義?

自然科學與哲學分道揚鑣的開端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八章:自然因數學而科學──康德

哲學家小傳──康德 

從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到哥白尼轉向

眼睛業障重?

「先驗綜合判斷」的歷史創舉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九章:你確定數學是上帝創造世界的語言嗎?──胡賽爾    

哲學家小傳──胡賽爾

世界與我的天人永隔?

胡賽爾面對的二元對立死局 

意向性:意識永遠是朝向某物的意識

科學是長時間互動的結果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十章:科學革命──孔恩

哲學家小傳──孔恩

顛覆的年代 

科學的建立與崩潰

「格式塔轉移」與「典範轉移」 

不可共量性與科學進步的意義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十一章:經驗知識與自然科學──波柏

哲學家小傳──卡爾.波柏 

邏輯實證論的轉彎

有可能能被推翻的才是科學

3分鐘思辨時間


作者後記

 

序/導讀

導論
自然科學問題為什麼是哲學問題?

人天生渴望求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形上學》



請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 科學知識一定是亙古不變的嗎?
  • 自然科學已經提供給我們實用的知識,為什麼還要關心自然科學的歷史?
  • 科學與哲學要怎麼放在一起討論?
  • 你認為「自然科學的哲學史」是什麼?


科學是什麼?自然科學又是什麼呢?數學是自然科學嗎?數學好像不是很自然,也算是自然科學嗎?為什麼如今彷彿只有自然科學才能代表真正的知識?為什麼同樣都是知識,自然科學卻好像比較「高級」?

這些問題也許大家曾經想過卻沒有答案,有點好奇卻不曾得到解答,畢竟今天的自然科學已經具備「最高知識的地位」,社會也不斷地灌輸自然科學的權威與知識精確、有效、可實證性,不再討論這個被我們稱為「自然科學」的知識能夠走上神壇的原因。我們甚至可能覺得「自然科學」的概念已經很明確,沒有必要討論到底什麼是自然科學,更沒有必要討論什麼是「自然」、什麼是「科學」。

的確,探討這些問題不會讓你微積分變好,也不會讓你的物理化學拿更高分,更不會讓動力學知識更有效,但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知道、想要追問,就像世界上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才打破原本知識的框架。正如開頭的引言,亞里斯多德《形上學》開篇第一句話:「人天生渴望求知。」這本《自然科學的哲學史》,不是一本讓讀者背誦歷史上重要西方思想家理論的書籍,更不是一本讀完之後就可以賣弄哲學理論的書籍,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培育且陪伴讀者的好奇心,對自己生命過程中必定多少認識但沒有機會探問的一大主題──自然科學,向哲學家尋求一些解答。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因為人類在歷史上曾經有不同的思想發展,只要按照歷史時序來編排,應該就可以得到一部思想史。但大家思考一下應該就可以發現,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歷史上並非只有線性發展,也並非只有拓展與深化知識領域,更多時候自然科學家的偉大之處是展現在扭轉人類整體知識結構的重大翻轉。這樣說來,歷經翻轉的自然科學知識其實並非像1 + 1=2 一樣亙久不變,而歷史上這些翻轉的關鍵時常是「哲學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

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是哲學問題?
為什麼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會是「哲學問題」?這是因為,導致翻轉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在於世人對於「自然物」、「科學研究對象」、「真理判准」、「科學定義」的定義有所轉變。那麼,為什麼定義改變了,就一定是哲學問題呢?我把水的定義從「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改成「一氧化二氫」(就是H2O),這難道是個哲學問題嗎?

此處的「定義」二字,跟大家生活中不管在網路上筆戰,或與人辯論時會隨口拋出的「我跟你定義不同」雖然有著相似之處,卻不完全一樣,因此引發的效應也有很大差異。通常當我們拋出「我跟你定義不同」這句話,指的是我跟你討論的前提不同、基礎不一樣,而從不同基礎上推論出來的意見自然完全不同。科學研究內部定義的改變,同樣也意味著整個科學知識的基礎有所變化,但差別在於,科學研究上,定義的差異並非只是單一學者偏好使用另外一個定義,而是代表著整個科學典範的轉移,簡單來說,就是對「自然科學」的觀點發生改變,從而可能導致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甚至連什麼樣內容能夠成為有效知識的判斷都出現變化。這些改變本身,比如說水的定義從「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轉變成「一氧化二氫」本身也許並非哲學問題,但這類轉變卻常常是哲學論辯的間接結果。

定義的改變,也是觀點的轉換
當我們說水是「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跟水是「一氧化二氫」,不只是「水」這個字的字義產生了變化,而是那個被我們稱作「水」的存在本身出現不一樣的界定。在這兩個定義之間,前者的「水」是一種符合定義條件的獨立物體,也就是那個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東西」,後者卻是一組由更基本元素組成的複合體。也許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從一個獨立的「東西」變成了一種「複合體」,但這個轉變深刻地牽涉到我們如何定義「自然存在物」。換句話說,從「一氧化二氫」的觀點而言,「水」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那些化學元素,而當我們研究物理性質,研究對象也不是「水」這個存在本身,而是一個氧碰到兩個氫的時候會出現的現象。這一個簡單的定義改變,代表整體對存在物觀點的轉換,在此觀點轉換之前,「一氧化二氫」這個定義根本不可能進入任何研究者的思想範圍當中。所以這本書想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促成科學演進背後的哲學論戰,隨著不同的哲學論戰界定出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的定義、自然的定義等等,自然科學也發展出不同的模樣。當然在哲學史上,自然科學的發展亦多次反過來影響哲學討論,讓哲學家致力於為科學知識建立起穩固的真理基礎,在這一點上,本書將會介紹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和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都是最好的代表。

講到這裡大家會發覺,影響自然科學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自然是什麼?」

和「科學是什麼?」。「自然是什麼?」這個問題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Socrates)之前就已經使智者十分著迷,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每天都在變動,充滿了無常,但同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又有著高度規律。而「科學是什麼?」的問題,更是進一步要求哲學家將認知這件事情區分出不同的層次、甚至層級。這些在我們看起來也許理所當然,因為正如同所有生活在自己時代的人,我們完全沉浸在一個自圓其說的文化當中,所以對我們來說科學比神話有價值是毫無疑問的。重新探問這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也是逼迫自己去檢視自己的思想局限,就像本書將介紹的所有哲學家和科學家,只有當他們看到自己時代的思想局限,這才提出了突破限制的可能。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的四個問題,現在,你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了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10290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