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目錄
推薦序1 王榮麟(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2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導論|自然科學問題為什麼是哲學問題?
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時常是哲學問題?
定義的改變,也是觀點的轉換
如何閱讀這本書?
第一章:古希臘與自然知識的起源—──泰利斯
哲學家小傳──泰利斯
從自然故事到自然研究
古希臘人為什麼總問「起源」?
泰利斯改變科學史的一句話
科學:奠基於許多「預設」的學問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二章:自然無常,如何建立科學?──蘇格拉底
哲學家小傳──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人文轉向
什麼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知識應該往內檢查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三章:自然神話與或真解釋──柏拉圖
哲學家小傳──柏拉圖
自然知識是神話?
不必然為真,但「有機會為真」
與現代物理學非常不同的思考框架
數學、幾何與自然知識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四章:自然科學的誕生──雅里斯多德
哲學家小傳──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談「普遍事實」
雅里斯多德禍害科學?
歸納、分割、三段論證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五章:由上帝編碼的世界──阿奎納
哲學家小傳──聖多瑪斯.阿奎納
「使得貓之為貓」的關鍵
不只是個神學家,阿奎納意外的貢獻
雅里斯多德科學觀最後一搏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六章:我思故我在與自然科學數學化──笛卡兒
哲學家小傳──笛卡兒
笛卡兒與士林學派
形上學沉思與我思故我在
從我思故我在到新科學模型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七章:實驗為什麼可以生產知識──霍布斯與波以耳
哲學家小傳──霍布斯、波以耳
當實驗成為科學方法
「真空」存在嗎?
實驗為什麼會危及科學知識的定義?
自然科學與哲學分道揚鑣的開端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八章:自然因數學而科學──康德
哲學家小傳──康德
從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到哥白尼轉向
眼睛業障重?
「先驗綜合判斷」的歷史創舉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九章:你確定數學是上帝創造世界的語言嗎?──胡賽爾
哲學家小傳──胡賽爾
世界與我的天人永隔?
胡賽爾面對的二元對立死局
意向性:意識永遠是朝向某物的意識
科學是長時間互動的結果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十章:科學革命──孔恩
哲學家小傳──孔恩
顛覆的年代
科學的建立與崩潰
「格式塔轉移」與「典範轉移」
不可共量性與科學進步的意義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十一章:經驗知識與自然科學──波柏
哲學家小傳──卡爾.波柏
邏輯實證論的轉彎
有可能能被推翻的才是科學
3分鐘思辨時間
作者後記
序/導讀
導論
自然科學問題為什麼是哲學問題?
人天生渴望求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形上學》
請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 科學知識一定是亙古不變的嗎?
- 自然科學已經提供給我們實用的知識,為什麼還要關心自然科學的歷史?
- 科學與哲學要怎麼放在一起討論?
- 你認為「自然科學的哲學史」是什麼?
科學是什麼?自然科學又是什麼呢?數學是自然科學嗎?數學好像不是很自然,也算是自然科學嗎?為什麼如今彷彿只有自然科學才能代表真正的知識?為什麼同樣都是知識,自然科學卻好像比較「高級」?
這些問題也許大家曾經想過卻沒有答案,有點好奇卻不曾得到解答,畢竟今天的自然科學已經具備「最高知識的地位」,社會也不斷地灌輸自然科學的權威與知識精確、有效、可實證性,不再討論這個被我們稱為「自然科學」的知識能夠走上神壇的原因。我們甚至可能覺得「自然科學」的概念已經很明確,沒有必要討論到底什麼是自然科學,更沒有必要討論什麼是「自然」、什麼是「科學」。
的確,探討這些問題不會讓你微積分變好,也不會讓你的物理化學拿更高分,更不會讓動力學知識更有效,但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知道、想要追問,就像世界上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才打破原本知識的框架。正如開頭的引言,亞里斯多德《形上學》開篇第一句話:「人天生渴望求知。」這本《自然科學的哲學史》,不是一本讓讀者背誦歷史上重要西方思想家理論的書籍,更不是一本讀完之後就可以賣弄哲學理論的書籍,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培育且陪伴讀者的好奇心,對自己生命過程中必定多少認識但沒有機會探問的一大主題──自然科學,向哲學家尋求一些解答。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因為人類在歷史上曾經有不同的思想發展,只要按照歷史時序來編排,應該就可以得到一部思想史。但大家思考一下應該就可以發現,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歷史上並非只有線性發展,也並非只有拓展與深化知識領域,更多時候自然科學家的偉大之處是展現在扭轉人類整體知識結構的重大翻轉。這樣說來,歷經翻轉的自然科學知識其實並非像1 + 1=2 一樣亙久不變,而歷史上這些翻轉的關鍵時常是「哲學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
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是哲學問題?
為什麼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會是「哲學問題」?這是因為,導致翻轉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在於世人對於「自然物」、「科學研究對象」、「真理判准」、「科學定義」的定義有所轉變。那麼,為什麼定義改變了,就一定是哲學問題呢?我把水的定義從「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改成「一氧化二氫」(就是H2O),這難道是個哲學問題嗎?
此處的「定義」二字,跟大家生活中不管在網路上筆戰,或與人辯論時會隨口拋出的「我跟你定義不同」雖然有著相似之處,卻不完全一樣,因此引發的效應也有很大差異。通常當我們拋出「我跟你定義不同」這句話,指的是我跟你討論的前提不同、基礎不一樣,而從不同基礎上推論出來的意見自然完全不同。科學研究內部定義的改變,同樣也意味著整個科學知識的基礎有所變化,但差別在於,科學研究上,定義的差異並非只是單一學者偏好使用另外一個定義,而是代表著整個科學典範的轉移,簡單來說,就是對「自然科學」的觀點發生改變,從而可能導致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甚至連什麼樣內容能夠成為有效知識的判斷都出現變化。這些改變本身,比如說水的定義從「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轉變成「一氧化二氫」本身也許並非哲學問題,但這類轉變卻常常是哲學論辯的間接結果。
定義的改變,也是觀點的轉換
當我們說水是「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跟水是「一氧化二氫」,不只是「水」這個字的字義產生了變化,而是那個被我們稱作「水」的存在本身出現不一樣的界定。在這兩個定義之間,前者的「水」是一種符合定義條件的獨立物體,也就是那個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東西」,後者卻是一組由更基本元素組成的複合體。也許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從一個獨立的「東西」變成了一種「複合體」,但這個轉變深刻地牽涉到我們如何定義「自然存在物」。換句話說,從「一氧化二氫」的觀點而言,「水」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那些化學元素,而當我們研究物理性質,研究對象也不是「水」這個存在本身,而是一個氧碰到兩個氫的時候會出現的現象。這一個簡單的定義改變,代表整體對存在物觀點的轉換,在此觀點轉換之前,「一氧化二氫」這個定義根本不可能進入任何研究者的思想範圍當中。所以這本書想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促成科學演進背後的哲學論戰,隨著不同的哲學論戰界定出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的定義、自然的定義等等,自然科學也發展出不同的模樣。當然在哲學史上,自然科學的發展亦多次反過來影響哲學討論,讓哲學家致力於為科學知識建立起穩固的真理基礎,在這一點上,本書將會介紹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和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都是最好的代表。
講到這裡大家會發覺,影響自然科學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自然是什麼?」
和「科學是什麼?」。「自然是什麼?」這個問題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Socrates)之前就已經使智者十分著迷,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每天都在變動,充滿了無常,但同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又有著高度規律。而「科學是什麼?」的問題,更是進一步要求哲學家將認知這件事情區分出不同的層次、甚至層級。這些在我們看起來也許理所當然,因為正如同所有生活在自己時代的人,我們完全沉浸在一個自圓其說的文化當中,所以對我們來說科學比神話有價值是毫無疑問的。重新探問這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也是逼迫自己去檢視自己的思想局限,就像本書將介紹的所有哲學家和科學家,只有當他們看到自己時代的思想局限,這才提出了突破限制的可能。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的四個問題,現在,你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了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