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數學:從不知道到想知道的探索之旅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暢銷書《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作者的最新力作!
還原數學的本質,就是一種好奇、探索、發現的過程。
近幾年來,保羅・拉克哈特的《一個數學家的嘆息》在數學圈子裡祕密流傳,直到成書出版後,更引爆了廣泛的好評,因為它批判了今日僵化的數學教育(背公 式、大量的習題),忽略了帶領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而且數學課程太片段化、瑣碎、缺乏脈絡。我們本來可以給孩子更好的數學體驗,讓他們喜歡上數學,產生好 奇心,不是嗎?
在這本新書中,作者寫出了數學教育正向積極的一面,帶領我們體會,數學是一種充滿趣味的探索以及思考方式。
作者現身說法提出了他心目中的數學,應該是什麼樣子。他先談數學世界與現實世界有何不同,然後從三角形、圓、幾何、代數、三角函數、向量、到微積分,不斷地引導我們問「為什麼?」。
他和你說話,用平易近人的語氣,運用手繪的圖形,就像是自己在玩數學似的,呈現他心目中理想、有意義的數學問題,以及思考過程。他不會假裝數學很簡 單,但也大方展現數學的美。在他筆下,複雜的數學概念變得符合直覺、容易掌握,數學概念不再是東一塊、西一塊,各個單元彼此可以連結,形成有意義的動人故 事。他針對數學推理和古典幾何主題的討論很有意思,正呼應了他所堅信的:數學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
在這個新天地裡,漂亮的圖形和模式在我們的腦海中閃過,做出一些令人驚訝的事!當我們注意對稱性、圓形、圓柱、圓錐,會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辦法「做數學」,當我們一頭栽進去,盡情思考之後,將獲得極大的喜悅,並得到情感和美感上的回報。
名人推薦
任維勇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洪萬生 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游森棚 師大數學系教授
無論你受過什麼樣的數學教育,或是沒有上過數學課,你都會從這本迷人的書中得到樂趣。只要你接受作者的邀請,浸淫在書裡散發出的數學感受中,並親自動 手嘗試看看──不只是解題,更積極的,一面探索數學世界一面構思問題。──貝利‧馬祖爾(Barry Mazur ),哈佛大學校聘數學教授
這本書是一首情歌,一篇哲學宣言,以及關於做數學的甘苦,但甘甜占了大多數。──史蒂芬•史特格茲(Steven Strogatz),康乃爾大學講座教授
充滿趣味和巧思的寫法,不僅讓數學不再令人感到害怕,也優雅地描繪出作者樂在其中的世界。──《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影音介紹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美國的數學家保羅‧拉克哈特,有感於美國中小學的數學課裡「根本沒有數學」,只有背公式和習題,因此他先寫了《一個數學家的嘆息》,哀嘆數學本來是很好玩的,是有趣的心智練習、探險,可以從孩子們天生的好奇心出發,好好教他們,結果變成了考試、比賽!課堂上教的根本不是數學!
到了這本書《這才是數學》,他展開了他理想中的數學的美好,解釋數學究竟是什麼。一開始他講的事情就很有趣。數學世界跟現實世界有很大的區別:「實體世界是個災難。它太複雜,物體熱脹冷縮,原子不時飛舞。尤其是,沒有哪樣東西可以真正測量得出來。我們不知道一根草的精確長度。這個宇宙中的任何一個量測值,必定都是近似值。在這裡,最小的斑點不是點,最細的絲線也不是線。」
然而數學世界,「則是一種假想的世界,我可以隨自己高興,把它想像成簡單又美好。我可以擁有現實生活裡不可能擁有的完美事物。我手裡不可能握著一個圓,但腦袋裡可以,甚至還能度量這個圓。我的心智可以看到數學世界,美麗的幾何形狀與模式翱翔其間,做出讓我驚嘆的有趣行徑。這個世界很讚,我真的很喜歡。」
從這裡開始,我們會發現,我們數學課上學的證明跟本不堪一擊、死氣沉沉。三角形的面積、人類對於圓的測量所發揮的無限想像力,都是太有趣太有趣的故事。數學的確跟「證明」有關,但是問「為什麼」、試圖解釋它,則是跟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有關。
看這本書也會了解,令人痛苦的三角函數,根本不需要用到六個符號,用兩個:sin、cos就夠了,而且一目瞭然。他們還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做出一些令人驚訝的事!如果你對數學有一些興趣,你會發現你在數學課上可能錯過了什麼。若是中小學、高中的教師們,則可從這本書挖掘到一些寶藏,如何教學的點點滴滴收穫。(文/經濟新潮社總編輯林博華)
目錄
推薦序 從「測量」看數學與數學之美 游森棚
推薦序 去掉條條框框,看見數學的本質 洪萬生
真實與想像
漫談數學問題
上篇 大小與形狀
我們一開始先談抽象幾何圖形;
對稱鋪磚和角度;
縮放和比例;
長度、面積與體積;
窮盡法及其結果;
多邊形和三角學;
圓錐曲線與射影幾何;
力學曲線。
下篇 時間與空間
這一篇涵蓋了數學上的運動;
以數值關係描述運動;
向量表示法和力學相對性;
速度;
微分法及其各式各樣的應用;
最後是給讀者的一點鼓勵。
英中譯名對照
序/導讀
〔推薦序〕
從「測量」看數學與數學之美
游森棚/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空軍官校
測量是人類的本能:到那棵樹有多遠?有幾頭獅子?我有多高多胖?測量也是人類的挑戰:那個池塘面積有多大?海岸線有多長?下一次的日蝕是什麼時候?
讀者手上的這本書《這才是數學》,原文的書名就是「測量」(Measurement)。這本書用「測量」為經,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縱覽了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一路到微積分的數學。
這本書的作者Paul Lockhart曾是幾何學家,寫過幾篇相當好的學術論文,並且曾在名校布朗大學任教。2000年起他離開學術界,到紐約布魯克林的Saint Ann's中學教書。他感嘆美國中小學的數學教學現場光怪陸離,根本摧毀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情與想像力,於是寫下了一份手稿「一位數學家的嘆息」(A Mathematician’s Lament),這份有名的手稿先在數學圈中流傳,而後於2009年出版。這本《Measurement》是他最新的,也是談數學與數學教育的科普書籍。
這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數學科普書。不少數學科普書籍因為讀者程度的設定,常常花大量的時間在打轉:或者編造數學問題的情境;或者鋪陳數學家的生平,怪 癖,或軼事。但是這些故事通常和「數學」本身沒有關係。這本書不然。作者非常明白地告訴讀者,他只談數學:數學的發現,數學的內容,數學為何美麗。
作者開宗明義說,數學世界只存在於心智中,點就是一個點,線就是一條完美的線,圓就是一個完美的圓,不像現實世界充滿了近似值。在這個世界中,你可以 盡情玩耍,觀察後發現一些現象,然後做出猜測,然後證明,這一路的過程正是數學迷人的原因。更神奇的是,一旦論證是對的,所有的發現就是斬釘截鐵,就變成 絕對正確的真理:三角形的三條中線就是會交於一點,直角三角形的兩短邊的平方和就剛好等於斜邊的平方和。作者雖未言說,但這正是柏拉圖的思想:在理型世界 中,各種關係是永恆不變的,是絕對的真理。
作者帶領我們從簡單的形狀開始測量,線段的長度,三角形的角度和,多邊形與多面體。為了測量正方形的對角線就出現了無理數。為了測量圓周長出現了超越 數。接著是面積,體積,開始有代數,三角,圓錐曲線和射影幾何。把曲線看成是質點的運動軌跡,就出現了函數,速度,微分,積分。最終停在指數與對數。
數學的發展一日千里,當代數學百家爭鳴,不僅有抽象數學的理論高度,更有應用數學的興起,與跨領域的整合。本書的題材從規則形狀的測量一路談到微積 分,取材相當豐富,卻也是相當古典的,事實上,這離當代的數學的研究對象已經非常遙遠了。但是正因為這些是古典題材,更足以讓我們依循著古人的發現腳步, 一窺數學的堂奧。但本書不掉書袋,娓娓道來,雖沒有太多人名和歷史故事,實際上卻橫跨了數學史數千年的發展,份量已經足以開一門數學史的課程了。
我極佩服作者能夠信手拈來,用非常直觀的方法把許多概念講得清清楚楚,用簡單的例子說明重要概念是怎麼成形的,以及一些根本的結果為什麼會是對的。比 如說:怎麼對小學生解釋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剛好是底乘以高的一半;怎麼對國中生解釋圓的面積是圓周率乘以半徑的平方;為什麼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在射 影之下是同一件事;微分公式是怎麼來的。有好多個結果解釋得非常漂亮,我自己都眼睛一亮。
作者堅持只談數學本身,這也是不少數學家面對數學教育的堅持,輔助的教學方法不能反客為主。此外,正如同欣賞音樂或文學要先能理解音樂或文學的語言: 要能欣賞數學,也需要理解數學的語言,否則終究是碰不到核心。作者期待讀者也一起「動手做」,才能體會由發現到證明的數學之美,於是文中穿插了許多有趣的 習題 (有些還不太容易)。以上這些,對於讀者都是不小的挑戰。
但無論如何,作者努力向我們傳達他的信念:數學是來自於觀察,發現,證明的心智活動,它的的美麗來自自身,來自過程中滿溢的想像與創造,以及對簡單真理的渴望。
數學是科學的根本,牽涉到邏輯思考,抽象力,想像力,觀察與創造或審美等等最基本重要的素養。但是台灣的教學現場上,教師常常急著呈現結果,而忘了帶 領學生探索概念的形成,以及體會發現的樂趣。不少學生以為數學就是背公式解類似題,完全無法體會有何樂趣可言。更糟糕的是這就磨掉了觀察力與創造力,以及 主動探索的能力——這真是令人遺憾的事。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帶給第一線的數學教師們一些鼓舞與啟示。
〔推薦序〕
去掉條條框框,看見數學的本質
洪萬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何謂數學?保羅・拉克哈特現身說法,利用本書來解說他的答案:數學是一門研究模式的科學(science of pattern)。
不過,想要回答此一問題,我們也可以簡短回顧這種知識活動的歷史軌跡。考察古埃及、巴比倫乃至中國的數學的發展歷程,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所謂數學 是指與數目相關的一種學問。以中國漢代數學經典《九章算術》為例,數學所指涉的活動幾乎都以「算術」為主。顯然,它的內容以實用為依歸,至於方法則依循 「食譜」的特色:「對一個數目這樣做、那樣做,那麼,你將會得到答案。」
從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300年間,是希臘數學的輝煌時期。古希臘的數學家主要關心幾何學,而且訴諸於嚴密推理與形式證明,以建立牢固的數學知識結構。因此,對於古希臘人而言,除了研究數目之外,數學主要是有關形狀的一門學問。
儘管如此,到十七世紀為止,數學大都侷限於計算、度量和形狀之描述的靜態問題。相對地,牛頓與萊布尼茲在各自獨立發明的微積分這一門學問中,引進處理 運動和變化的方法之後,數學家終於可以研究行星的運行、地球的落體運動、液體的流動、氣體的擴散、電力和磁力、飛行,乃至於動植物的生長等等自然現象。因 此,在這兩位發明微積分的偉大數學家之後,數學變成了研究數目、形狀、運動、變化以及空間的一門學問。
不過,大約十八世紀中葉之後,有感於微積分的無遠弗屆威力,數學家著手瞭解其背後的原因究竟,從而對數學知識本身產生了遞增的興趣。於是,古希臘形式 證明的傳統,捲土重來掌握了優勢。因此,到了十九世紀末為止,數學已經成為有關數目、形狀、運動、變化、空間、以及研究數學的工具的一門學問了。
在最近的四十年間,數學家對於「何謂數學」之說法,則一如前述:數學是研究模式的一門科學。誠如拉克哈特指出,數學家的職責就是探索或檢視抽象的模 式。這些模式可以是真實存在或想像的、視覺性或心智性的、靜態或動態的、定性或定量的、純粹功利或有點超乎娛樂趣味的。它們可以源自我們的周遭世界,或者 源自心靈的內部運作。不同種類的模式當然引出不同的數學分支,譬如說吧,幾何學研究形狀的模式;微積分允許我們處理運動的模式。而這兩種模式,正是拉克哈 特在本書中現身說法之主要依據。
針對幾何學研究,拉克哈特強調它「與其說是關於形狀本身,不如說是關於定義形狀的遣詞用字模式(vocal pattern)。幾何的中心問題,是抓住這些模式並做出量度——這些數本身,也必須具有遣詞用字模式。」至於在本書下篇中,作者引進微(積)分方法,部 分原因顯然出自對比(量度)方法論的考量。請看拉克哈特如何說明:「我總是喜歡拿古代研究幾何量度的方式,來和近代的研究方式比較一下。希臘古典想法是把 量度按住,然後做分割;十七世紀的方法則是任它四處跑,觀察它的變化。」儘管如此,他在說明如何「量度」圓面積時,還是指出古典方法(如窮盡法)的深刻動 人:「我們做的近似值並不只是少少幾個,而是無窮多個。我們其實做了一連串無止境的近似值,一次比一次接近,而從這些近似值可以看出一種模式,告訴我們最 終會趨向什麼結果。換句話說,透露出某種模式的無窮多個『謊言』(lies),竟能告訴我們真理。」
對於拉克哈特來說,模式之為用大矣!在說明餘弦定律針對銳角、直角與鈍角三角形都有效時,拉克哈特強調:「要讓模式來決定我們對於意義的選擇。數學這門學問就是圍繞這個主題;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這門藝術的本質——聽從模式,來調整自己的定義和直觀。」
我希望上述簡短的說明及引述,多少可以傳達我如何喜愛這一本數學普及著作。事實上,作者罕見的敘事功力,讓本書處處洋溢著極其睿智的洞識,譬如在說明 餘弦定律的意義時,拉克哈特就指出:「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一件事:角度與長度彼此沒有直接關係;角度必須透過餘弦,來間接傳遞訊息。就好像角度需要一位裝扮 成餘弦的律師,代替它們去和長度打交道。角度與長度身處不同的世界,說著不同的語言。正弦和餘弦擔任字典的角色,把角度的語言轉換成長度語言。」我想一般 的數學老師大概都能說出上引文字上半部分的含
試閱
何謂數學問題?對數學家而言,問題就是一種試探──去檢驗數學實在,看看它做出什麼行為。就好像「拿棍子戳一下」,看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看到了數學實在的一小角,可能是幾何形狀的排列方式,或是數字模式之類的,想要進一步了解它背後的運作,於是我們戳它一下──只不過沒用手或是棍子,而是運用心智。
舉例來說,假設你在畫三角形,在這些三角形上進行各種實驗,譬如切割成小三角形,結果偶然發現了一件事:
你把各邊中點和它的對角連起來時,三條連線(中線)似乎全交於一點。又試了各式各樣的三角形,發現好像都會如此。這下子你遇到了一個謎團!但是我們先來釐清這個謎團的本質。它跟你畫在紙上的圖無關。用紙筆畫出的三角形能做或不能做些什麼,是和實體世界有關的科學問題。譬如你畫得很草率,三條中線就不會相交成一個點。我想你大可以畫得非常小心謹慎,再放在顯微鏡下看,但頂多只會把紙纖維和鉛筆的石墨成分看得更清楚,卻不會因此而更了解三角形。
真正的謎團,是環繞著這些過於完美、不存在於現實的三角形,而我們想問的問題是:在數學實在中,這三條完美的直線是否會交於一個完美的點。鉛筆或顯微鏡現在都派不上用場。(在整本書我會一直強調這種區別,可能會到讓你嫌囉唆的地步。)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假想物件,有任何已知的知識嗎?是哪種形式的知識?
在繼續檢視這些提問之前,我們先花點時間,欣賞一下這道問題,領略何謂「數學實在」的本質。
我們撞見了一個密謀,顯然暗中有某種(未知的)結構上的運作,使這種情況發生。我認為這很了不起,但也有點嚇人。三角形究竟知道什麼事,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想到有這麼多漂亮而深奧的真理,等著我們去發現並融會貫通,有時還真讓我有點忐忑不安。
這個謎團究竟是什麼?我們想知道為什麼。為什麼一個三角形想這麼做?假如你是隨便把三根棍子丟到地上,棍子通常不會交疊在某一點,而是兩兩交叉,中間形成一個小三角形,不是嗎?
我們所尋找的是一種解釋。當然,倘若這現象根本不真確,我們可能就找不到解釋了。譬如我們只是一廂情願,或是被拙劣的繪圖手法給愚弄了。在實體世界裡有很多「敷衍之事」,所以也許只是三條直線相交成的那個三角形太小了,被鉛筆屑擋住,我們看不到罷了。但另一方面,它當然也有可能為真;它具備了數學家會去尋找的很多元素:自然性、優雅、簡單,以及某種令人信服的特質。所以它可能是對的,但問題同樣是:為什麼?
現在,學問來了。為了做出解釋,我們得創造某樣東西──要以某種方式建構一套論證或推理,可讓我們回答為什麼三角形會產生這種行為。這項任務非常艱鉅。其中一個理由是,若只是畫或做出一堆實體三角形,然後看它對不對,這樣是不夠的。這並不是在解釋,反而比較像是「近似驗證」。我們的疑問,是個更為嚴肅的哲學問題。
如果不知道為什麼三中線交於一點,又怎麼知道它們真的相交呢?「數學實在」不像實體世界,沒有實物可觀察。我們該如何了解一個純想像的領域?重點是,什麼是真確的,其實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為什麼它為真。理由才是我們該問的。
我並不是要貶低人類感官的價值。我們十分需要繪圖、模型、影片等任何可取得的素材,來輔助直覺和想像。我們只需明白,這些東西並不是討論的主體,並不能告訴我們數學實在的真相。
所以,現在我們真的面臨困境了。我們認為自己可能發現了一個漂亮的真理,現在需要證明它。這就是數學家的工作,我希望你也樂在其中。
這件事做起來非常困難嗎?是很困難。有沒有撇步或方法可依循?並沒有。這是不折不扣的抽象藝術。藝術始終是一場奮戰。沒有什麼系統化的方法,可幫助你創作出充滿美感和意義的繪畫或雕塑作品,也沒有哪個方法可以讓你做出具備美感和意義的數學論證。很抱歉。數學是最難的藝術,這也是我喜愛它的原因之一。
所以對不起,我不能告訴你怎麼做,而且我不打算陪著你,或是在書末附上一堆提示或詳解。如果你打心底想畫一幅畫,畫布的背面也不會有畫帖讓你照著畫。假如你題目做到一半卡住了,苦思不得其解,那就歡迎你加入我們的行列。數學家也都不知道怎麼解自己的題目。如果能解開,就不叫做問題了!我們始終在未知的邊緣奮戰,我們總是陷入苦思,直到有所突破。我也希望你有很多突破,這感覺很棒。但是,做數學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撇步,你必須多思考,希望靈感找上門。
不過我不會把你送進叢林之後就撒手不管。你必須帶著智慧和好奇心,這些都是你賴以求生的裝備,而我也許可以提供幾點普通的建議,替你指引方向。
我的第一個建議是:你自己訂的題目就是最好的題目。你是勇敢的心智探險家;這是你的腦袋和冒險。「數學實在」是你自己腦袋裡的產物,你想去探索就可以去。你的問題是什麼?目標在哪裡?我是很喜歡出題讓你思考,但這些僅只是拋磚引玉,讓你可以繼續自己栽種出叢林來。別怕解不開自己訂的題目──數學家經常如此。另外,盡量讓自己同時思考五或六個問題。假如你的頭反覆撞同一面牆,你會非常沮喪。(有五、六面牆輪流讓你撞,情況就好多了!)說正經的,一個問題做一段時間然後休息一下,總是有幫助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建議是:互相幫忙。如果你有朋友也想要做數學,你們可以一起討論,分享當中的快樂和挫折,就像一起玩音樂一樣。有時候,我會耗六到八個小時與朋友研究一個題目,即使只有一丁點進展,我們還是會因為有另一個傻瓜作伴而感到很開心。
所以,難就難吧。盡量不要氣餒或是把失敗看得太嚴重。不只你無法理解數學實在,我們所有的人都跟你一樣。別擔心自己經驗不足或是「不夠格」。數學家的特質並不是學術技能或淵博知識,而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以及對簡單之美的渴望。做自己,去你想去的地方。與其裹足不前、害怕挫折或是困惑,不如試著擁抱這份恐懼和神祕感,開開心心大玩特玩一番。是沒錯,你的想法會行不通,你的直覺會出錯,歡迎你加入我們的行列!我一天會有十幾個不成熟的想法,其他的數學家也都跟我一樣。
好了,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什麼美啦、藝術啦、創作過程必經的痛苦,說得如此浪漫動聽,但到底我該怎麼做?我這輩子還沒有做過半個數學論證,你就不能多給我一點提示嗎?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三角形和三中線。該如何堆砌出一個論證?我們可以先看對稱三角形的情形。
這種三角形也稱為等邊三角形。好了,我知道這個做法不太尋常,但整個概念是,如果能想辦法解釋這種特殊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為什麼會相交,也許就會得到一點線索,知道怎麼處理一般三角形的情形。但也可能得不到線索,你永遠不會知道,只能花時間跟它磨──我們數學家喜歡稱之為「做研究」。
無論如何,我們總要有個起點,而等邊三角形的特例至少比較容易。這個特殊情形裡有非常多對稱性。不要小看對稱性!在許多方面,對稱是最強大的數學工具。(請把它放進你的求生背包裡。)
在這裡,對稱性會告訴我們:發生在三角形其中一側的任何事情,一定也會發生在另一側。換一種說法就是:如果我們沿著對稱線翻轉三角形,翻轉後的結果看起來和原來的三角形一模一樣。
尤其是,兩個邊的中點會交換位置,而相對應的兩條中線也會互換。不過,這就表示這兩條中線的交點不可能落在對稱線的任一側,否則這個交點在翻轉之後會跑到另一側,而讓我們看出來三角形被翻轉了!
因此,交點必定落在對稱線上,而對稱線顯然就是這個三角形的第三條中線(連接頂角與底邊中點),所以三中線交於一點。這個解釋很不錯吧?
以上就是一個數學論證,或稱為證明。數學證明就像在說故事。題目裡的元素就是人物角色,故事情節則由你決定。就像任何一篇文學小說,我們的目標是寫出在陳述上令人信服的故事;在數學上,這表示情節不僅要合乎邏輯,還必須簡明而優雅。沒有人喜歡看拐彎抹角又龐雜的證明。我們當然想看到理性的思路,但也希望感受到美的震懾。一個證明應該兼顧美感及邏輯。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建議:修潤你的證明。有了一個解釋,並不代表它是最好的解釋。可以刪掉什麼不必要的雜念或複雜度嗎?能不能找到完全不同的切入點,給你更深入的了解?多做幾次證明。畫家、雕塑家和詩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比方說,我們剛才的證明雖然邏輯清楚、簡單明瞭,但稍嫌武斷。儘管我們主要運用到對稱性,但整個證明有那麼一點不對稱(至少對我來說這有點討厭)。說得具體些,論證只挑了其中一角,並以相應的中線為對稱線。倒不是這個做法非常不好,而是我們用的三角形太對稱了;我們不該做這麼隨心所欲的選擇。
譬如我們也可以想到,這個三角形除了具有翻轉對稱性,也有旋轉對稱。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把它旋轉三分之一圈,看起來會和原來完全一樣。這表示我們的三角形必定有一個中心。
現在,如果我們沿著任意一條對稱線(不特別偏好哪一條)旋轉三角形,三角形不會改變,所以它的中心必定留在原處不動。意思是,這個中心點落在三條對稱線上,因此三中線相交於一點!
好了,我並不是要告訴你,第二種論證多好甚至多麼不同。(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的證明方法。)我想說的是,藉由不止一種方法,能夠對問題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尤其是,第二個論證不僅告訴我三中線相交,還告訴我相交在哪裡──即旋轉中心。這把我帶向另一個問題:旋轉中心的位置在哪裡?更確切的問法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的中心在多高的位置上?
在整本書裡,類似的問題會不斷出現。要成為數學家,多少就是在學習丟出這樣的提問,用你的棍子四處試探,尋找尚待發現的真理。我所想到的題目和問題,會以粗體字標示。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想解,就做做看。我也希望你自己出題。以下就是給你的第一道題目:
等邊三角形的中心在哪裡?
現在回到原來的問題,我們發現幾乎沒有任何進展。雖然解釋了為什麼等邊三角形的三中線會相交,但是我們的論證太依賴對稱性,很難看出這對於一般的情形有何幫助。其實我覺得,如果換成等腰三角形,我們的第一個論證仍然有效:
原因是,這種三角形仍然有一條對稱線。這叫做一般化(generalization)──讓一個問題或論證在更廣泛的情況下也說得通。不過,對於一般的非對稱三角形,上面兩種論證顯然行不通。
現在這種處境,數學家都很熟悉──我們卡住了。我們需要新的想法,最好不要這麼仰賴對稱性。那麼就從頭開始吧。
我們有一個三角形、各邊的中點,以及連接各頂點與對邊中點的中線。對於這些元素,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呢?
這裡有個提議。如果把中點連起來呢?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既然身為數學家,你就必須做一件事:進行嘗試。這樣行得通嗎?會產生有用的資訊嗎?通常不會。但總不能光坐在那裡,盯著幾何圖形或數字吧。要設法嘗試各種可能。做的數學越多,你的直覺和本能會更敏銳,想法會更成熟。怎麼知道該試哪些想法?沒辦法知道,只能猜測。經驗豐富的數學家對於結構十分敏感,所以猜對的機會較大,但我們一樣得猜。所以,就大膽猜吧。
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好了,假設你試過某個瘋狂的想法,結果行不通。在這方面你一點也不孤單!阿基米德、高斯、你和我,我們全都在「數學實在」摸索前進,試圖理解這個世界裡的現象,做出猜測,嘗試各種想法,而且多半失敗。然後,你偶爾成功了。(如果你是阿基米德或高斯,成功的次數也許更頻繁些。)解開一個千古之謎所帶來的感覺,會讓你重返叢林,再探一次險。
好,想像你已經做過各種嘗試,有一天你突發奇想,何不把中點連起來。
看到了沒?好,我們把原來的三角形分割成四個小三角形了。若是對稱三角形,四個小三角形顯然全等。那麼對於一般的三角形呢?
這四個小三角形長相都一樣嗎?事實上,其中三個看上去就像原來三角形的縮小版(縮小了一半)。果真如此嗎?中間那個小三角形呢?它可不可能也長得一樣,只是旋轉了一百八十度?我們無意間發現了什麼結果?
我們碰巧遇上了一點點真理、模式和美,如此而已。這也許會導向某個意想不到、可能與原始問題無關的結果。就由它去吧。三中線的問題並不神聖,和其他問題沒什麼兩樣。如果思緒把你帶到另一個問題,那很好啊!這下你就有兩個題目可以想了。我的建議是:保持靈活,不要先入為主。讓問題帶著你走。如果在叢林裡無意間遇到一條河,就順著河往前走!這四個小三角形全等嗎?
不妨假設它們全等。而且附帶一提,你當然可以這樣做。數學家總是先做假設,再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古希臘人甚至創了一個詞來形容它──稱為分析,analysis)。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發現了許許多多看似事實的數學陳述,並且相信是事實,但至今仍然無法證明。這些陳述稱為猜想(conjecture)──也就是關於數學實在的一段陳述,你相信是真確的(通常也舉出一些例子來佐證,所以它是個合理的猜測)。我希望你除了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做數學,也會發現自己隨時在提出猜想。也許你還會證明出自己所提的一些猜想,那就可以改稱為定理(theorem)。
假定我們的猜想是對的,四個小三角形的確全等(這當然也需要做個證明),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對於解決原來的題目有沒有幫助?也許有,也許沒有,得看你接著有什麼發現。
本質上說,做數學就是在玩耍、觀察和發現、建構例子(以及反例)、提出猜想,然後證明──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我希望你漸漸發覺這個過程很好玩,充滿挑戰,而且獲益良多。
好啦,這個三角形三中線相交的問題,就留給你慢慢想。
我的下一個建議是:自我評價。讓你的論證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嚴苛批評。所有的藝術家都要經歷這個階段,尤其是數學家。正如我說過的,一個數學論證要能合格,必須禁得起兩種非常不同的審核標準:它既得是一個理性的論證,必須具備正確的邏輯和說服力,同時它也必須是巧妙的,具啟示性,能提供情感上的滿足。對不起,這種標準十分苛刻,但這門藝術的本質就是如此。
你會說,美學判斷顯然因人而異,而且可能隨時空環境改變。的確,這種事在數學上也發生過,就像其他的人類活動一樣。一千年甚至一百年前視為漂亮的論證,今天來看說不定覺得拙劣、不優雅。(例如很多古典希臘數學,在我的現代眼光看來就顯得相當可怕。)
我的建議是,不要老想給自己超高的審美標準。如果你喜歡自己的證明(大多數人都會為自己辛苦的創作感到相當自豪),這樣很好。如果你有某些地方不怎麼滿意(大多數人也都如此),你就還有可努力的空間。經驗越多,品味也會提升,而可能開始覺得先前所做的論證不夠好。照理說就該如此。
我認為這也同樣適用於邏輯有效性。做的數學越多,你會變得更聰明。你的邏輯推理會更嚴謹,而且會開始發展出數學「嗅覺」。你將學會心存懷疑,去察覺是不是有一些重要的細節被掩蓋住。一切順其自然吧。
不可否認,還是有某些惹人厭的數學家,完全無法容忍錯誤。我不屬於這類型。我是放任派的──偉大的藝術就是這樣產生的。因此,你剛開始寫出來的數學論證很可能是邏輯上的大災難。你可能相信事實就是如此,但其實不是。你的推理可能會漏洞百出。你會直接跳到結論。那好,就放膽做和跳吧。你必須討好的人只有你自己。相信我,你會在自己的推導過程中發現很多錯誤。可能你早上還自認是天才,到了中午就發現自己是白痴。我們全都做過這種蠢事。
問題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太在意是不是簡單、漂亮,因而一有漂亮的想法,就很想相信它是對的。又因為一心希望它為真,難免沒有再仔細檢視。這是「氮醉」的數學版。潛水的人看著眼前的奇景,會忘了回到海面調整呼吸。這麼說吧,邏輯是我們的空氣,審慎的推理是我們的呼吸方法。因此,不要忘記呼吸!
你和數學家之間的真正差別在於,數學家非常清楚在哪些情況下會自我蒙蔽,因此我們心存更多的疑慮,在邏輯嚴謹程度方面會堅守更高的標準。我們學會扮演魔鬼代言人。
每當我研究一個猜想,我總會樂於假設它可能是錯的,有時候我努力證明,其他時候則試著推翻,來證明自己錯了。偶爾我會發現一個反例,代表我確實被誤導了,需要再琢磨,或可能該捨棄這個猜想。不過有的時候,我試圖建構一個反例,卻不斷遇到同一個障礙,後來這個障礙竟成為最後做出證明的關鍵。重點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讓自己的期望干擾你對真理的追求。
當然,儘管數學家對於邏輯清楚的要求可能相當挑剔,但從自己的經驗我們也會「嗅到」一個證明是不是有希望,如果願意的話,我們顯然可以補充必要的細節。數學是一種人類活動,而人類會犯錯,這是不爭的事實。大數學家都曾做出毫無意義的「證明」,你也免不了。(這也是與他人合作的好理由──他們可以針對你的疏忽之處提出反駁。)
重要的是踏進數學實在,做出一些新發現,樂在其中。對邏輯嚴謹度的渴望會隨著經驗增長,不用擔心。
那麼就出發吧,做出你的數學藝術品。用自己的理性和審美標準來評斷。你覺得滿意嗎?那太棒了!你是個陷入瓶頸的藝術家?那更好。歡迎來到叢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