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從「生死之間」走向「是非之辨」,一路走來的反省和紀錄。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急重症外科出身的柯文哲,以開刀般銳利的方式剖析自己;
這本書,是柯文哲之所以成為現在柯文哲的故事。
過去的柯文哲,在科學醫療中斟酌人性;
現在的柯文哲,在人性政治中運用科學。
-----------------------------------------------------------------
成就你的,也可能毀掉你;挫敗你的,轉念即是重生。
世俗的成敗,在死亡面前,不過放下而已。
我是柯文哲。三十年急重症外科醫師的經歷,我看過無數生死;
我經常穿梭在一床床病患間,問自己︰怎樣才算活著?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當你被生死折磨過,你的邏輯會跟別人不一樣,你會懂得勇敢,你會看淡挫折!
我的人生很簡單。前半輩子在台大醫院裡做了三十年,每天看到的不是病人就是家屬,說話對象總是醫護人員。如果沒有後來的波瀾轉折,這輩子應該都是醫生。
二○一四年二月十七日早上八點,我值完大夜班,脫下白袍掛在牆上,下定決心離開。在那之前,我是頂級的醫學專家;那一刻之後,我把一切歸零,走向政治。
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從「生死之間」走向「是非之辨」,這是我一路走來的反省和紀錄。
本書特色︰
․最多故事、最善感、最真實的柯文哲
穿上白袍的第一天,第一個病例就讓我終生難忘。一對新婚夫妻,先生碰上工安意外腦死,妻子淚眼汪汪坐在旁邊……忽然間我發現,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要治療到什麼程度為止,才算夠了?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更是責任。
․急診室與加護病房裡體悟的生死智慧
二十幾歲剛當醫師時,我只看到病患;四十歲時,我看著心電圖、病理切片、抽血檢查數據就可以診斷治療,不必也不用看到病人;過了五十歲,我又看到病患了,我看到一個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社會糾葛不清的病人,還看到病患旁邊的家屬。我慢慢領悟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切只能盡力,但求問心無愧。
․將「生命邏輯」帶入「政治邏輯」的柯文哲市長
是人生的種種遭遇和行動,證明了我是誰,決定了我是怎麼樣的人。從柯醫師變成柯市長,我深深體悟,許多醫療問題出在,當醫生不再對病人的痛苦覺得不安;種種社會不信任則是源自,當為政者不再對人民的痛苦覺得愧疚。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朱樹勳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 何飛鵬
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徐紹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
台北市政府顧問 蔡壁如 專文推薦
目錄
目錄
【出版序】看透生死,才能徹悟是非――我眼中的柯文哲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何飛鵬
【推薦序】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柯P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推薦序】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推薦序】教我如何面對生死的柯P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紹勛
【推薦序】柯文哲的變與不變台北市政府顧問蔡壁如
第一部生死之間︰那些病患教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1.當醫生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的事
醫生固然有治療成功的喜悅,卻無可避免要面對病人很可能死亡的無奈。
2.說到底,醫療是一種抉擇
要剁掉病患的雙腳繼續治療求活,或是關掉儀器讓他走了?
3.醫生救病人也會救到抓狂
最不能接受病人死亡事實、最沒辦法放棄病人的,往往是主治醫生。
4.安寧照護照顧的不只是將死之人,還有活著的家屬
什麼是對病人最好的事?
5.「醫生說他死了,他就死了」
判定死亡是醫生的特權,也是責任。
6.最沒有發言權的枕邊人
法律最優先,往往不是社會最優先。
7.即便死亡如此接近,我們依然無法準確估計
不要讓病人和家屬覺得他們被放棄。
序/導讀
看透生死,才能徹悟是非――我眼中的柯文哲
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何飛鵬
二○一四年二月十三日,《經理人》月刊的團隊在台大醫院地下四樓的辦公室專訪了柯文哲,當時柯文哲才露出口風,說可能競選市長,但尚未付諸行動,我們應該是所有媒體中,第一個以專訪形式訪問柯文哲的人。
我的同事問我,我們是一本管理雜誌,為什麼要去訪問一位可能競選市長的醫生呢?
我的回答很簡單,柯文哲應該是一個極幹練的管理者,也是一個很能做事的人,管理就是要做事,做事與管理分不開。
果真在採訪現場,我找到了充分的證據,在柯文哲辦公室的書架上,放滿了一排商業管理書,他果真是一個研究、學習管理的人。
我為什麼在採訪前就能預測柯文哲是一個好的管理者兼領導者,道理很簡單,他能在傳統刻板的台大醫療體系中,建立起高效率、世界級的葉克膜團隊,又能創立急診後送病房,他的7D整合照護病房團隊,榮獲台大績優團隊第一名,這些豐功偉績,非一個好的管理者與領導者莫辦!
而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也一再驗證他對管理的專業,葉克膜團隊嚴格遵守SOP,不斷修正,修改SOP,而達到全品質管理(TQM)的境界。
柯文哲也熟讀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理論,做出了一個醫療保健業破壞式創新的圖表,他還努力建立組織的企業文化,要打造誠實互信、崇尚樸實、追求新知及團隊精神的企業文化。
柯文哲自承是個酷吏,但是相信部屬的酷吏,他也有能力在短期間改變團隊的習慣,他會告訴團隊︰「從現在開始,規則就是這樣」,你只有兩種選擇,適應或離開。他會用制度的力量來約束帶領團隊。
他是我所見的政治人物中,最講究經營管理的人,他在台北市長的第一任內,把整個市府團隊帶領成能打硬仗、做實事,就是他熟悉經營管理的證明。
☆☆
當我們的團隊要為柯市長出版一本新書時,我又見識到他純真人性的另外一面。
這本新書從急診室每天在生死之間的拔河說起,三十年來急重症外科醫師的經歷,讓柯文哲看透生死,他穿上白袍的第一天,遇到的第一個病例就讓他終身難忘,那是一對新婚夫婦,先生遇上工安意外,送到醫院已經腦死,妻子淚眼汪汪無助的坐在一旁,柯文哲忽然發現當醫生並不是快樂的事。
柯文哲就這樣當了三十幾年的醫生,從二十幾歲,眼中只看到病患;到四十歲時,眼中只看到心電圖、病理切片、抽血檢驗數據,就可以診斷治療;過了五十歲,柯文哲眼中又看到了病患,看到一個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社會糾葛不清的病人,還看到在旁邊六神無主的家屬。
醫療過程說穿了只是生死之間的抉擇,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赴死,或者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活著;醫生要有勇氣替病患和家屬承擔責任,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每個人到最後都難免一死,而醫生往往必須在三十秒之內決定一個人的生死,一個人死後,終究塵歸塵、土歸土,人世的一切立即一筆抹滅!
看透人間生死的人,通常也會看透人間的名利,而使自己變成一個超脫自我的人,無我的人透析世情、淡然人生。
柯文哲就是看透生死、徹悟世情的人,因為這樣,他在政壇上金錢不沾身,不對企業界募款,免得有還不完的人情債,免得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他只對社會大眾小額募款,募得心安理得、雲淡風輕。
他在官場上也徹悟是非,只講究是非黑白的科學邏輯,完全不理傳統政治人物官場政治邏輯,柯文哲的名言︰「做對的事,錯的不要做。」任何事只問對錯,不問人情,不問親疏遠近,不講人情世故,甚至不惜與選舉為敵,取消了敬老金。他是個固執的人。
用人的海選方式,也是柯文哲獨到的發明,用公開透明的方式選出對的人,然後再用嚴格的組織文化,讓整個團隊擁有相同的正確的價值觀,做出一樣的工作成果。
如果用錯了人,柯文哲也不會鄉愿,通常會明快果決的換人,所以他的團隊常有過度換人的說法,許多人以此來批評柯文哲,但真正的衡量標準是他的團隊是否更加團結、更有效率,換血只是去蕪存菁。
公開透明也是柯文哲的施政絕招︰遇到任何施政上的難題,他一律用公開透明的方法,讓決策過程攤開在陽光下,變成可受公評之事,以防止弊端產生。
以是非的科學邏輯改變傳統的政治邏輯,也破除了台灣政壇上傳統的政治沉痾︰只問藍綠、統獨,不問是非。眾所周知,柯文哲是墨綠,個人的政治傾向是台灣優先的台獨色彩,可是他在施政上完全不帶立場,不存色彩,不只在例行事務上,不隨綠色民進黨起舞,而在敏感的兩岸關係上,他也選擇保持現狀、和諧共存的立場,用兩岸一家親來化解雙方的尷尬。
當一個人能不問藍綠之後,就可以務實的做實事,真正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數十年改建不了的斯文里,在他任內完成了改建,環南市場亦然。
☆☆
還有一件柯文哲最值得稱道的事,就是緊守財政紀律,花該花的錢,省下不該花的錢,並徹底追蹤預算執行率,不到幾年,就為台北市省下數百億元。
台灣近二十年的總統,都是不問是非的濫好人,大筆撒錢,增加社會福利,從蔣經國時代充裕的財政,弄到最近政府國庫空虛,各種保險瀕臨破產,險象環生。
近二十年的台灣總統,也都是不懂經營管理、不讀領導統御,沒辦法讓已徹底崩壞的公務部門振衰起敝,重振士氣。
近二十年的台灣總統,永遠也擺脫不了金權掛勾的政商關係,輕者圖利他人,重者身陷囹圄。
近二十年的台灣總統,都被藍綠兩極端所綁架,藍的上台向東走,綠的上台向西走,然後永遠在原地打轉。
我們已經不能期待傳統藍綠的政治人物,柯文哲不是偉大的政治家,是做實事的平凡人,也是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是台灣政壇被傳統的政治人物蹂躪得不成人形時,可能改變的指望。
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柯P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柯文哲在我的學生裡面是最優秀的,他在加護病房醫療上,可以說是國內頂尖。
當初,是我找柯文哲專責照顧加護病房,因為早期國內的醫療制度,各科病人開刀後送往加護病房,並沒有專職負責的人,而是由各科醫師分別照料自己的病患。我考量到外科醫師在開完一場大手術後往往身心俱疲,還有其他病人要照顧,如果術後病人在加護病房裡出了什麼問題,主治醫師實在分身乏術,所以我就把柯文哲找來,問他願不願意接?我跟他說:「這樣的工作在台灣醫療界沒有前例,你接受的話,你就是領先者,要不要試試看?」
他接了下來,之後五年,成了急重症照護方面的重要人物。台大的制度推廣開來以後,後續其他科別、醫院也都隨之效法,越來越上軌道。
我之所以挑選柯文哲來做加護病房,除了認為他聰明之外,也發現他做事很細心、細膩;此外,他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喜歡探索、研究、發問。以前他實習的時候在手術房跟刀,別的學生都是默默地看,只有他會問這問那,有時候問到教授都不耐煩了。他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執著又不怕困難,是很適合的人選。
他做事非常勤勉認真,在加護病房裡經常會遇上教科書或老師都沒碰過的病例,他會自己想辦法,研究治療方式,解決問題,由此也看得出來他是一個創新的人,勇於突破。
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個做心臟移植的病人,我們為了避免器官排斥,所以用藥物抑制病人的免疫系統,但也因為免疫功能降低,病人身體無力抵擋細菌感染,於是出現敗血症。如果是一般醫師,看病人變成這樣,大概認定無法挽回,但柯文哲沒放棄。他想了很久,提出一個新的策略,他說既然病人身體已經無力抵抗細菌,大概也不會排斥移植的器官了,我們何不停掉所有抗排斥藥試試看呢?這個顛覆傳統治療概念的新療法,反而讓病人活了下來。後來他又做了二十幾例嘗試,超過半數以上都存活,拯救了很多本來會是無法挽回的病患。
柯文哲還有一點很可貴,就是他非常重視病人,為了醫療不怕吃苦受累。他下班時經常已經很晚了,回到家好不容易能休息,但半夜裡加護病房出了緊急狀況,一通電話打過去,他馬上就從床上爬起來,騎著腳踏車趕到醫院照顧病人。這種精神看在病患和家屬眼裡,很受感動。加護病房是一個每天要面對生離死別的環境,難免發生醫療糾紛,但他在加護病房工作的那幾年,致力與病人和家屬溝通,沒有發生過醫療糾紛,甚至病人過世後家屬還會感謝他日以繼夜的照顧。
☆☆
我記得他參選第一任市長投票前一個月時,亞東醫院接到一個案例。有一名中國人去德國旅遊,因為肺部疾病入院治療,德國醫院束手無策,只能幫他裝上葉克膜續命。病患家屬打聽到台灣肺部醫療權威在亞東醫院,於是從德國包機來台灣治療,由於是急重症患者又裝了葉克膜,所以我找了柯文哲來會診,但因為選舉在即行程滿檔,誰也沒把握他會同意,可是他聽了之後卻一口答應。那天晚上十點多,他準時來到醫院,就跟以往一樣認真地看過病人,給了許多重要的醫療建議。不管遇到什麼狀況,他始終把病人的利益擺在最優先。&
☆☆
對於生死,柯文哲向來有他獨特的看法,或許是因為他在外科加護病房裡看盡了生死。在我看來,生死是自然之事。人啊,比起在意能活多久時間,趁活著的時候,盡量去做一些你想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不留遺憾更重要。這樣的體悟,和我們在醫院裡待久了有關。
我們這些做醫師的人,經常看到已經病入膏肓,靠著呼吸器、葉克膜等儀器維持生命跡象,勉強保持「還活著」的病人。你說他活著,但他已經無法思考、不能溝通,然而因為家屬不捨,還想要繼續救治,花費很多金錢和無效醫療,結果依然徒勞,最後不得不放手。
柯文哲的葉克膜技術雖然在醫療上貢獻良多,但不諱言,奇蹟的背後有許許多多失敗的案例,那些失敗,意味著死亡。許多醫師面對病患將死的難關,經常選擇後退,因為畏懼承擔壓力,不願意去說清楚講明白。但柯文哲不一樣,他面對醫療上的生死困境,發展出一套屬於他的解決方法:透過器官捐贈的制度,讓想要求生的病人有更多活下去的機會;推動安寧療護制度,協助末期病人善終,也幫助病患家屬接受失去;為了讓醫師更能夠面對病人生死的兩難,他推廣醫療倫理學、生死學。這些都是他面對生死課題,試圖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人會說,台大醫院少了柯P,損失很大,但我並不覺得。不談醫術,人與人之間,精神、情懷、信念、想法,都是會互相影響傳承的。柯P離開台大,當然是台大醫院的損失,但他已把很多經驗傳承給台大很多後輩醫師。後來他去了市政府,幾年下來一切所作所為,或許正是想要留點什麼給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生死兼顧,才是完整的醫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柯文哲早就應該出一本談生死的書,因為他的故事很多很多。
我跟柯文哲兩人的交集,在外科重症、器官移植、安寧照護、全人關懷。我們都是接受了完整的外科訓練之後,就投入加護病房。一般對外科醫師的認知是像怪醫黑傑克那樣,手術刀法俐落。我們不走傳統路線,而是全心投入重症醫療,用生命在照顧病人,幾乎二十四小時守著加護病房,病人從送進來到轉出或死亡,我們全程參與,不只照顧病人,還要顧及家屬、整合各式各樣的醫護專業,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一般醫生看不到的事情。
柯文哲大我一屆,以前在學校時就聽說系上有個學長很聰明、書念很多,他很認真,是少數可以把整本教科書從頭讀到尾的人;不過他很自負,說話又尖銳,還好有真本事,讓人不得不佩服。
我跟他是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共事時,開始變熟。他專攻心臟外科的術後照護,我則專攻腦部重症、頭部外傷、中風,有不少互動。當時外科醫生大部分都在手術室,加護病房由較資深的住院醫師負責;過去沒有專職投入加護病房的醫生,大多採輪調,由第五年的住院醫師負責,第六年他們就去開刀了,而主治醫師離照護病人更遠。除非時代有大進步,否則照護病人的能力將一直停留在資深住院醫師的層次。
然而,柯文哲投入後,一下子把整個加護病房的專業能力提升上來;後來我也加入,我們以主治醫師的身分執事,認定這是一輩子的職志,態度就不一樣了。於是我們在醫界建立起聲譽,人家很多事情都會來請教我們。
☆☆
在我們投身加護病房以前,對高端醫療的認知和使用沒有那麼強,延長死亡的能力也沒那麼強。自從葉克膜出現,加上我們對腦部生命中樞的了解越來越深,延長死亡的能力變強了,也帶來醫療正義和資源分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延長死亡的結果往往沒有對活人帶來好處,甚且因為醫療溝通能力不佳,造成主要決策者的壓力,處理不好,整個家庭都會崩解。
現在醫療太過專科化,結果就是看不到人,不只是病人,還有病人身邊的家屬。醫療有其極限,像我們這樣每天面臨救與不救難題的醫生,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畢竟總不能死馬當活馬醫。以前不是很厲害時,就盡量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可是當我們越來越厲害,會發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會產生很大的後遺症;我們擅於延長死亡的過程,可是病人終究會死,還給家屬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甚且最終又沒辦法讓病人死得安詳。
早期我們總是想辦法拉長死亡過程的時間,本來五天變十天,萬一又拉長到五十天、兩百天,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現在加護病房平均五至六天可以救一個人,用高科技延長死亡過程至兩百天,效應就是這張床會失去救另外四十個人的機會。這是醫療的公平正義的問題。
再者,急重症醫療凸顯了溝通在醫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台灣,病患被送入加護病房後,醫院會先開立病危通知單,但家屬經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病人若陷入昏迷,家屬將承受極大壓力。所以我們很早就開始發展醫院裡的家庭溝通會議。建立溝通機制,病人送進加護病房以後,在最短時間內,讓家屬了解所面臨的狀況,有正確清楚的對等醫療訊息,家屬才能做決策,醫生也才能夠從家屬那裡知道病人對生命的看法,主治醫生必須明白這些以便協助家屬做決定。以前都說是病情解釋、病情說明,後來在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要花很多時間去傾聽病人要什麼、家屬要什麼,一旦建立起這樣的溝通機制,父權式的醫療會轉變成共融式的決策醫療。這對病患和家屬很重要。
我們那時候就建立了很好的制度,也不斷從溝通會議中學到,醫療不只是在治病,因為病不見得治得好;醫療也不只是在救命,因為命不見得救得起來。我們應該讓病患和他旁邊的所有人都變得更好。我到聯合醫院服務後,要求至少要給每位住院病患一次家庭會議;至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七個院區,每年舉辦七萬多場家庭會議。
後來柯文哲成立德蕾莎病房,尚未開張,就請我先植入全人照護與安寧的概念。我們花了十個小時,教育病房裡的護理師、護理長和主治醫師,讓團隊知道,萬一病人救不起來,照護原則是什麼、倫理的角度在哪裡、目前的法律規定又如何。全世界很少病房未開張就植入全人照護和對生命尊重的概念,包括病人的自主、家屬需要知道的權利、如何協助家屬做決策、碰到醫療極限如何做溝通、決策完成後如何進行照護。這是一套標準課程,中心想法就如柯文哲說過的,生死都要顧到,病人救不起來,就要救家屬。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家屬的心。
☆☆
有人說柯文哲沒朋友,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律己甚嚴,對下屬與學生要求更嚴格。我記得他當主治醫師後,因為學問好,臨床經驗越來越多,很多會議都會請他去主持,尤其是會得罪人的會議,例如檢討醫療決策與過程的MMConference。一般醫院,拿病歷來檢討都要衡量輕重,但柯文哲總是直言不諱,很容易得罪人。好玩的是,真正碰到問題時,上層還是會找他去處理,因為他的執行力很強。
說實話,柯文哲和我,年輕時都是屬於奮戰到底的那一派,面對死亡,每一次放手都是天人交戰,深怕錯放了任何手。但後來我們發現,選擇放手後,往往會有整體正能量的出現,於是我們越來越肯定,有機會就盡量救命,沒機會就拚尊嚴,救活人。所以大概在一九九六、九七年之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之前,我們就已啟動安寧,提出不同選項讓病患與家屬有機會做選擇,也讓家屬在病人死前就能夠慢慢放下。
對我而言,若有機會跟將死的病人談談,我會告訴對方︰「你一定會死,因為你就是走在死亡的軌跡上,但是你要做一件事,那是你被賦予的任務,那就是你死了以後,在你旁邊的所有人要活得更好,你的決策、你的舉手投足、你對生命的了解,都會影響活著的人。」而根據我的經驗,常常病人咀嚼之後,會覺得沒錯,我剩下的時間是有意義的,我要讓我的孩子、太太、朋友活得更好。
柯文哲是百分之百的外科醫師性格,做事非常果斷,要求迅速確實。這一點表現在他的決策和思考模式,也反映在行動上。
我認為,現在的柯市長,意志力、挫折忍受度和執行力,都比柯醫師更強。他碰到困難會更想要去突破。他的個性是,一旦在他腦袋瓜裡成形的意念,他就要執行,除非你有本事證明他是錯的。但現在他做事情的方法有改變,面對衝突,他懂得去看待事情的不同面向,知道碰到問題有時候要轉個彎,繞一繞,再繼續前進。對於他認為是對的事,他執行的意志更加堅定。
面對困難與挫折,從來都不容易,但柯文哲爬起來的比一般人快,不行,就再來。這本書裡有一段話,我認為是對柯文哲很貼切也很不容易的寫照︰「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而是面對挫折打擊,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柯文哲生死之間套書
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
拚,就一定要贏:蔡壁如驚奇人生的14個挑戰
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ECMO手冊
白色的力量3 柯 P模式:柯文哲的SOP跟你想的不一樣
逐夢計畫-35個點夢成真的一句話
光榮城市(書+2018全新柯語錄)
光榮城市【典藏版】(DVD+書+2018全新柯語錄)
白色的力量2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
第一次看到一本書是從推薦序就可以感動我,且真實客觀陳述作者的序,內文更是我們一般人無法經常體悟的事件,結語的精髓更是完整了本書。書中有非常多精闢且受用的詞句,但其中一句是被很多人轉傳,但我認為它值得被傳的更廣 – 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最困難的是面對挫折打擊,仍不失去對人世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