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救命飲食(20年經典300萬冊暢銷慶功):愈營養,愈危險!?

The China Study
  • 9 585
    6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疾病,100%是食物造成的!
4大健康學術機構跨國聯手的大調查,
歷時40餘年震撼全球80億人的營養大發現!

經典中的經典,熱銷300萬冊,
21世紀最重要的預防醫學聖經!

★Amazon網書250週預防醫學暢銷書第1名,連續10年營養學暢銷書書籍Top20
★Amazon網書逾4,000名讀者5星肯定
★博客來網書連續5年100大健康暢銷書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6個月內戰勝病魔、甩肉11公斤的救命祕笈
★翻譯逾50種語言、超過500家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等媒體爭相報導
★,如: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C. Richardson、世界銀行環境首席顧問Robert Goodland、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所長Marilyn Gentry、國軍臺中總醫院院長王德芳、身心靈整體健康專家姜淑惠;並新增推氣功大師李鳳山、前臺大醫師李豐、搖滾歌手Alicia Silverstone、CNN首席醫療線記者Sanjay Gupta、美國偶像第三季選手Jennifer Hudson……誠心推薦

收錄顛覆全球、影響每個人,甚至許多企業、醫療體制、學術界、媒體都不願讓你我知道的健康真相,並以一連串廣泛全面而精密的調查研究為科學基礎的營養學鉅作,告訴你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實──吃對食物,90%的致命重症都是可以預防的!

★身體有致癌物不一定會發作,但若每日攝取15~16%的動物性蛋白質,就可能啟動癌症。
★罹患肝癌的孩子,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8星期的高纖低脂蔬食療法,就讓21名糖尿病患不用再接受藥物治療……
★300名平均22歲的軍人,竟然有77.3%都罹患了心臟病!?
★全國學校午餐計畫竟然將炸薯條列為蔬菜!
★我們會接觸到環境賀爾蒙,90%至95%是因為我們吃肉。
★沒有任何手術和藥丸可以有效預防或治療任何慢性疾病!

坎貝爾博士不僅將許多專業的健康論述以每個人都能了解的方式讓我們知道,還揭露了相關企業如何與學術界及醫療體制呼應合作,隱瞞真正健康資訊的黑幕,使整本書讀起來更為精彩而震撼人心!

本書特色
★最完整:研究出處、資料來源完全公開,坎貝爾博士也於2016年新增4萬5000字。
★最突破,挑戰營養學歷史的偉大鉅作:揭露營養學黑幕,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健康概念都是錯的。
★最公開,研究資料出處全收錄:完整收錄讀者&專業醫師、營養師都在問的醫學證據、研究資料,讓有需求者可進一步研究。
★最專業,歷經40年心血的營養學研究:最頂尖的專家團隊(康乃爾大學、牛津大學、中國預防醫學院),花了40餘年的時間研究調查出來的成果,其研究範圍甚至橫跨美、歐和亞洲。
★最良心,不只告訴你做法,更讓你知道真相&來龍去脈:本書不是要說服你,而是將事實的真相呈現在你眼前,絕對震撼。
★最暢銷,不可思議的學術營養學書籍:不枯燥,將專業論述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道來,好看、易讀、深入,又發人省思。
★最重量,營養學界的愛因斯坦&二十一世紀最震撼的預防醫學讀物:坊間類似書籍或論點,都是在《救命飲食》的研究實驗結果上作發揮。
★最客觀,中立的研究立場:坎貝爾博士並無為單一食材請命,也不牽涉特定產業的商機炒作,難能可貴地以中立的學術立場,進行十分完整且全方位的飲食大型研究計畫。

21世紀最震撼、最全方位的健康研究
《救命飲食》將繼續改變全世界人們的飲食
得獎
★2017年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終生成就獎(坎貝爾博士個人)
★2013年AltaMed遠見獎(AltaMed Visionary Award)(坎貝爾博士個人)
★2009年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
★2004年天然營養食品協會頒發:「伯頓.卡曼科學獎」(坎貝爾博士個人)
★1998年《自我》(Self)雜誌:「與食品相關的二十五名重要人物。」(指坎貝爾和其研究團隊)
★1998年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癌症研究卓越獎:「終身致力於飲食、營養與癌症的科學研究,獲得重大成就。」
  
暢銷記錄
★蟬聯亞馬遜網路書店預防醫學書籍NO.1長達250週,五星推薦超過4000位,翻譯50種語言
★2012年博客來網路書店,100大最佳暢銷書
★2011年博客來網路書店,100大最佳暢銷書
★2010年博客來網路書店,100大最佳暢銷書
★2009年金石堂網路與實體書店,熱門暢銷書
★2009年度博客來網路書店,100大最佳暢銷書
★2009年5月1日《圖書館期刊》:列入20大暢銷營養書籍
★2008年度博客來網路書店,100大最佳暢銷書
★2008年金石堂網路與實體書店,熱門暢銷書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尹長生,財團法人康寧醫院院長
王志中,奇美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
王進崑,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臺灣營養學會理事長
王輝明,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王德芳,國軍臺中總醫院院長
王志堅,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任
吳映蓉,《營養學博士教您吃對植化素》作者、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
呂斯宇,敏盛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
李鳳山,梅門一氣流行創辦人
李豐,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李飛鵬,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豐裕,臺中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林佳儀,衛生署臺北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俊龍,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
林銘昭,前衛生署南投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永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林淑姬,臺安醫院營養課課長
林鴻池,立法委員
邵蘊萍,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中山醫學大學兼任講師
邱雪婷,臺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
邱逸榛,長庚大學護理系所助理教授
姜淑惠,身心靈整體健康專家
胡志強,前臺中市市長
胡雅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胡懷玉,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中國文化大學兼任講師、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
夏嘉璐,知名主播、主持人
凌雲琪,富享生物科技技術總監
許文林,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
許達夫,《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作者、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許尚文,敏盛綜合醫院腎臟中心主治醫師
陳君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資深研究教授
陳建中,世新大學觀光學系餐飲管理組助理教授、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營養師
陳慶餘,臺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理事長
陳興漢,桃園敏盛綜合醫院(經國院區)傷口照護暨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
梅襄陽,全球華人防癌長鏈倡導人
張坤漳,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總醫師、合濟診所副院長
張德明,國防醫學院院長
黃建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倫委會執行秘書&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楊榮森,臺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黃國晉,臺灣醫用營養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臨床教授
鄭金寶,臺大醫院營養室主任
鄭耀明,南投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潘懷宗,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
歐陽英,生機飲食傳道人
歐陽瓊,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總會長
譚艾珍,資深藝人
蘇起銓,格蘭英語董事長
顧敏,國家圖書館館長
Alan Goldhamer,《愉快的陷阱》作者
Alicia Silverstone,搖滾歌手
Bradly Saul,OrganicAthlete創辦人
David Klein,Living Nutrition Magazine雜誌發行人
Dean Ornish,美國預防醫學研究中心創辦人暨總裁
Douglas J. Lisle,《愉快的陷阱》作者
Frank Rhodes,康乃爾大學榮譽校長(1978-1995)
Hans Diehl,暢銷作家與冠狀動脈健康促進計畫之創辦者
Howard F. Lyman,《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
Jeff Nelson,Vegsource.com總裁
Jennifer Hudson,歌手(美國偶像第三季選手)
Joel Fuhrman,《Eat to Live》作者
John Allen Mollenhauer,MyTrainer.com創辦人
John Mackey,Whole Foods執行長
John Robbins,國際知名作家《新世紀飲食》作者
Kathy Freston,《一點小改變,簡單醫百病》作者&(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Kris Carr,《去你的癌症》作者
Marilyn Gentry,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所長
Neal Barnard,《糖尿病有救了》作者&責任醫療醫師委員會主席
Robert C. Richardson,諾貝爾獎得主
Robert Goodland,世界銀行環境首席顧問
Sanjay Gupta,CNN首席醫療線記者
Sushma Palmer,美國國家科學院食物與營養委員會前執行主席

媒體好評
★報紙雜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今日美國》(USA Today)、《週六晚報》(Saturday Evening Post)、《健康科學雜誌》(Health Science magazine)、美通社(PR Newswire)、《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聯合報.讀書人》、《聯合報.元氣週報》、《財訊雙週刊》、《大紀元時報》、《長春雜誌》、《醫健趨勢》、《有機誌》、《中國時報》、《30》雜誌、《聲洋防癌之聲》、《慈音雜誌》……
★電視:「國民大會」、「生活大不同」、「TVBS新聞」、「中天新聞」、「華視新聞」、「閱讀浮世繪」、CNN「Wolf Blitzer專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談《救命飲食》」、「奧滋博士秀」(The Dr. Oz Show)、HBO「 馬赫脫口秀」(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EXTRA!「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凱西.佛斯頓專訪柯林.坎貝爾」、「麥克尼爾.雷爾新聞時間」(McNeil Lehrer News Hour)、AOL、WNPR……
★廣播:〈臺灣廣播公司.耕讀園〉、〈北宜產業電臺.下班蘭陽有約〉、〈警廣.網路書海〉、〈正聲廣播電臺.湘琪的桃花園〉、……
★網路:《Elle》官網「Elle.com」、美國「Yahoo! Sports」、「Yahoo! Finance」

作者

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

美國康乃爾大學榮譽教授,柯林坎貝爾營養研究中心創始人,被譽為「營養學界愛因斯坦」。60多年來,坎貝爾博士一直位居營養研究的最前線,並撰寫超過350篇的研究論文。在營養這門科學的領域上,每個人都是站在他這位巨人的肩膀上!他,是全球最受敬重的營養學權威,由他所主持的「中國營養研究」,是生化研究史上,涵蓋範圍最廣泛的一次關於人類飲食、生活型態和疾病的調查,而根據這項調查所完成的《救命飲食》,則是健康和營養領域中,最全面而完整的研究著作。
著作:《救命飲食》、《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祕密》、《救命飲食3.0.越營養,越生病?!》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Thomas M. Campbell Ⅱ)

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和牙醫學院臨床家庭醫學講師。湯馬斯•坎貝爾與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的父親──柯林•坎貝爾博士合著有《救命飲食》,暢銷逾百萬冊,並啟發了二○一一年的紀錄片──《餐叉勝過手術刀》。同時,他也是非營利機構「T.柯林.坎貝爾營養研究中心」的主任,與康乃爾大學線上教學課程(eCornell)合作,提供科學的營養教育、宣傳和研究。
著作:《救命飲食》、《救命飲食人體重建手冊》

目錄

各界讚譽&迴響
全新的感謝˙《救命飲食》之後
序言˙正直且堅強的坎貝爾
前言˙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引言˙打破營養的迷思

Part 1 中國營養研究
Chapter 1 什麼問題?如何解答?
Chapter 2 蛋白質王朝
Chapter 3癌症不要來
Chapter 4 到中國取經

Part2 有錢人的富裕病
Chapter 5 破碎的心臟
Chapter 6 吸金黑洞肥胖症
Chapter 7 老少通吃糖尿病
Chapter 8 頭號殺手──癌症
Chapter 9 自殺的自體免疫疾病
Chapter10吃植物防病痛

Part3 最佳營養指南
Chapter11 吃得對活得好
Chapter12 怎麼吃才健康

Part4 為什麼你以前沒聽過
Chapter13科學的黑暗面
Chapter14 科學簡化論的死胡同
Chapter15 嗜錢如命的產業科學
Chapter16 愛民或害民的政府
Chapter17 醫療帝國暗黑心
Chapter 18 失去自由的學術界
Chapter19 歷史重演
後記
附錄
附錄A大鼠實驗中的蛋白質作用
附錄B中國營養研究的實驗設計
附錄C維生素D的作用網絡

試閱

摘文一
有沒有哪個化學物質,在實驗上能夠100%地啟動實驗動物的癌症,而當這項物質相對缺少時,又能把動物罹癌的機率降低到0%?更重要的是,這個化學物質是否能在一般的攝取範圍內,就造成100%或0%的結果?
事實上,世界上的確是有這種化學物質存在,這個化學物質就是──
蛋白質!
只要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就能輕易改變避免致癌物轉化成危險代謝物。這種危險代謝物如果來不及移除或修復,它可能就會攻擊DNA,破壞基因或使之突變,並傳給其他細胞,進而啟動癌症。
實驗結果發現,減少蛋白質攝取量(從20%降到5%),能快速地大幅降低會影響黃麴毒素(超級致癌物)發展的酵素的活動,這暗示著,藉由低蛋白質飲食來降低酵素活動,可以讓較少的黃麴毒素轉化成可能與DNA結合、並使之突變的危險代謝物,證明了降低蛋白質的攝取,可以大幅減少腫瘤的啟動。

蛋白質和腫瘤細胞的發展

就算腫瘤細胞已經產生,蛋白質的攝取仍有絕對性的影響。從實驗中,我們發現,病灶發展幾乎全部都由攝取多少蛋白質來決定,而非攝取多少黃麴毒素。而且,就算一開始所接觸的黃麴毒素量不同,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還是超乎我們想像中的大!
從實驗發現,兩組大鼠都吃標準基線飲食,一組施予高劑量黃麴毒素,另一組則施予低劑量。啟動癌症進程之後,我們對之前施予高劑量黃麴毒素(指有較多癌症啟動因子)的那組老鼠,改用低蛋白質飲食,而施予低劑量的那組則用高蛋白質飲食。結果前者在食用只含5%蛋白質的飲食後,病灶的發展明顯降低;而後者在餵食20%蛋白質的飲食之後,反倒產生更多病灶。 
這個結果顯示,無論一開始的接觸量為多少,在病灶要變成癌細胞、變成臨床看得見的腫瘤的過程中,蛋白質攝取量的影響,都勝過致癌物。要特別注意的是,低蛋白質飲食雖然能暫時讓致癌物進入休眠狀態,但是別就此大意,如果我們過去曾接觸到致癌物,並因而啟動癌細胞,就算低蛋白質飲食讓它暫時休眠,但日後只要營養攝取不當,恢後高蛋白質的飲食,仍可以把它重新喚醒。

吃多少蛋白質會致癌?
  
適當調整蛋白質攝取量,將能改變癌症發展。不過,要如何定義蛋白質的多寡?
在大鼠的研究之中,其飲食中蛋白質含量為4%到24%,而病灶需要10%的蛋白質才會發展,然而,一旦超過了10%,增加的蛋白質將會導致病灶急遽發展。我實驗室的日本訪問學者崛尾教授(Fumiyiki Horio)日後也再度驗證了這個結果。  
這項實驗最有意義的發現是:動物成長所需的飲食蛋白質比例為12%,唯有在達到或超過這個比例時,病灶才會開始發展──動物吃的蛋白質符合或超過需求,疾病就會發動攻勢。
幼鼠和孩童發育,以及成鼠與成人維持健康所需之蛋白質,是非常類似的,所以這項發現和人類很有關係。根據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人類有10%的能量來源應取自於蛋白質,雖然這遠超過實際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議攝取量定為1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只是,多數人每天食用的蛋白質多半都超過10%:美國人平均攝取達15%至16%!如此是否會導致罹患癌症的風險?從動物研究結果來看,答案是:是的──不見得只因為蛋白質的特殊效應,也由於被取代的是妨礙這種蛋白質效應的食物。
依據體重與總攝取熱量來估算,飲食中蛋白質占10%,表示每天會吃下約50至60公克的蛋白質。若美國人的平均攝取量為15%至16%,表示每人每天平均要吃下70到100公克的蛋白質,其中男性吃得較多,女性較少。如果以食物來說明,100大卡的菠菜(425公克)有12公克蛋白質;100大卡的生埃及豆(約2大匙)有5公克蛋白質;100大卡的上等腰肉牛排(約42.5克)就有13公克的蛋白質。   
這些資訊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黃麴毒素的劑量,與病灶形成之間的重要關係,是否會受蛋白質攝取量而變動?
一種化學物質唯有在劑量提高,致癌率也隨之提高時,才能算是致癌物;如果某種有致癌嫌疑的化學物質並無這種現象,就該認真思考這種物質究竟是否為致癌物。
為了研究劑量所產生的反應,我們運用了十組大鼠,每一組接觸黃麴毒素的份量都依序遞增,之後再於促進期間以普通水準(20%)的蛋白質或低量蛋白質(5%至10%)來餵食。
結果正如預期,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為20%的大鼠,病灶的數量與大小都會隨著黃麴毒素劑量而增加,劑量與反應的關係既強烈又清楚。然而,僅攝取5%蛋白質的動物,劑量與反應的相關曲線則完全消失──即便動物被施予最大承受量的黃麴毒素,病灶依然沒有反應。這項結果再度顯示,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可超越強力致癌物(黃麴毒素)的致癌效果。
照這樣看來,人們可能會問:如果缺乏「適當」的營養條件,化學致癌物是不是就可能不會引起癌症?如果我們時常接觸少量會致癌的化學物質,是否只要不提供促進並滋養腫瘤發展的食物,就可能不會罹癌?我們能否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

蛋白質可不是全都一個樣
  
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到現在都還是很激進的觀念,不過事情還不僅止於此,我們還有另一項議題,會產生更具爭議的資訊──若是實驗中所使用的蛋白質種類不同,是否會有任何差別?一般而言,我們在實驗中都使用酪蛋白。   
所以,下一個問題理所當然是:如果以相同的方式來檢驗植物性蛋白質,那麼其促癌效果是不是也和酪蛋白一樣呢?答案非常驚人:不會!實驗中,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促成癌腫瘤生長,即便攝取量很高也一樣。一名從我這邊獲得榮譽學位的大學部學生大衛.舒辛格(David Schulsinger),進行了下面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即使以20%的水準餵食,麥麩(小麥蛋白)也不會產生和酪蛋白一樣的促癌效果。
我們同時也檢測了大豆蛋白對病灶的發展,想看看它是否和酪蛋白有相同的影響。結果餵以20%大豆蛋白飲食的大鼠和攝取20%小麥蛋白的大鼠,都沒有形成早期病灶。突然,牛奶蛋白看起來不再那麼優了!
我們發現,降低蛋白質攝取量,可同時以多種方式避免癌症啟動,而超過成長所需的高蛋白質攝取量,則會促進癌症在啟動期之後繼續發展。不過,這裡所說的、會促成癌症的是牛奶蛋白──
要同事們接受蛋白質會助長癌症發展的觀念,已經夠困難了,更何況是牛奶蛋白?  

摘文二
這樣減重最有用   
持續穩定的減重,必須是一種長期生活型態的一部分,凡是標榜能快速大幅減重的花招,都不具有長期的功效。短期的瘦身成果,並不應該造成長期病痛,但是這些只風行一時的節食風潮卻會引發許多問題,例如腎臟病、心臟病、癌症、骨頭與關節疾病等。
體重是經年累月慢慢增加的,怎能冀望在短時間內就能輕鬆擺脫,還能保持健康?有一項以2萬1105名素食與全素者為對象的調查顯示,若與吃素不到五年的人相比,「遵循素食五年以上的人,BMI都較低。」   
從上面種種看來,體重增加的問題,絕對有解決之道,但要怎麼做才能把它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把計算熱量的想法拋諸腦後。一般來說,你可以一邊隨心所欲地吃,一邊瘦身──只要你吃的食物是正確的。
第二,沒有必要犧牲自己、餓肚子或吃淡而無味的食物。肚子餓就表示不對勁,而長期飢餓會啟動身體的防衛機制,導致整體新陳代謝率都降低。
除此之外,人體機制會自然而然地從正確的植物性食品中取得營養,我們沒有必要為吃什麼而費神。這是一種無憂無慮的飲食方式,只要給身體正確的食物,身體就會做正確的事。
有些研究指出,採行全食物低脂蔬食的人所攝取的熱量比較少,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讓自己餓肚子;事實上,他們比葷食者花更多時間吃東西,吃得也更多,但蔬果與穀類等全食物的能量密度,不如動物性食品與添加脂肪那麼高,因此每一湯匙或一杯全食物的熱量都比較低。
別忘了!每公克脂肪含有9大卡熱量,而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只有4大卡。此外,完整的水果與穀類都富含纖維質,可以讓人產生飽足感,卻幾乎不為飲食添加熱量。就算你吃得真的比較多,但只要是健康的飲食,就能減少你所攝取與消化吸收的熱量。   
不過,上述觀念還不足以說明全食物蔬食的優點。我之前對阿金飲食法與其他「低碳水化合物」流行飲食的批評,也可以在一些短期實驗中看出。
在這些實驗中,受試者在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時候,還同時攝取較少熱量。就長期來看,這些受試者會發現,持續採取熱量過低的飲食方式並不可行,而靠著限制熱量攝取所得到的減重效果,也很少能長期維持。正因如此,能夠解釋全食物蔬食優點的研究就更顯重要了,因為這些研究證明,減重不能光靠著限制熱量來達成。   
這些研究記載著:素食者與葷食者攝取的熱量相同,甚至多得多,但仍比較苗條。中國營養研究證明,就相同的體重比例而言,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中國鄉下人所攝取的熱量,其實比美國人高出許多,但卻仍然比較瘦。無疑地,這應歸功於他們的身體活動量較大,問題是,這項研究的比較基準是一般美國人與活動量最小的中國人,也就是坐辦公室的中國人。不僅如此,以色列與英國所進行的研究也指出,素食者所攝取的熱量與葷食者相同,甚至更多,但體重仍然較輕,而以、英兩國都不是以農立國的國家。   
這現象隱藏的奧祕之一就是先前提過的「產熱效應」,即人體會藉由新陳代謝而產生體熱,而素食者靜止時的新陳代謝率稍微較高,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較多未消化的熱量轉換成體熱,而非儲存為體脂肪,而只要新陳代謝速率稍微增加一點,在一天之內所燃燒的脂肪就會大幅增加。

對的飲食會讓你更愛活動   
體能活動可以帶來明顯的瘦身效果,並且早有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論點。近來有一項評論把許多可靠的研究加以比較,發現身體活動量較大的人,體重均較輕。另一組研究則指出,運動有助於減重,而持續運動也能維持瘦身效果。
不過,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並非好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當成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這麼一來除了燃燒熱量,還能讓身材更為健美。   
要做多少運動才能減重?
根據某項可靠評論的粗估,每天運動15到45分鐘,就會比不運動時減輕5到8公斤;日常生活的家事也能消耗100到800大卡的熱量,因此常忙進忙出者,體重會比困在靜止生活型態的人輕盈許多。
我是因為簡單的動物實驗,才完全了解飲食與運動結合,具控制體重之效。我們之前用20%酪蛋白的一般飲食餵食一組大鼠,另一組的飲食中酪蛋白則僅有5%,結果後者的罹癌比例少得令人訝異,且血膽固醇較低,壽命也較長。最有趣的是,牠們攝取的熱量稍微多些,但皆以體熱的方式燃燒掉。   
在實驗過程中,有人發現吃5%酪蛋白的動物,似乎比20%的好動。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們把餵以5%與20%的大鼠分別放進裝有運動滾輪的籠子,滾輪上設有儀表,記錄輪子滾動的次數。實驗的第一天,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自發滾輪子的次數,就比餵以20%酪蛋白的高出一倍。為期兩週的實驗中,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運動量,一直都比另一組高得多。   
總結以上觀察,植物性食品以兩種方式維持熱量平衡,進而控制體重:
第一,它以體熱的方式來消耗熱量,而不是把熱量儲存為體脂肪,一年下來,就算熱量攝取的變化不大,但是體重差異卻很明顯。
第二,植物性飲食能鼓勵身體多多活動,一旦體重減輕,身體活動起來又更為方便。飲食加運動不僅能減輕體重,還能全面改善健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61321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2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