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孩子不是不說,是無法說。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這本書完整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
孩子不是不說話,而是無法說。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
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
你的孩子不說話嗎?
或是到某個特定環境就全身僵硬,不肯開口?
你覺得他只是太內向、害羞,
或認為他再大一些,自然就會說話。
但孩子可能正為「選擇性緘默症」所苦,急需你的接納、陪伴與協助。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
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無聲的吶喊。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若老師或父母未適時察覺,予以協助,孩子可能終生都會被囚禁在「選擇性緘默症」的牢籠裡。
理解、接納以及給予孩子正向經驗的累積,是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最能開啟「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冰封內在的一把鑰匙,也是突破「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心牆的絕佳方式。書中特別細膩又完整地從父母、老師以及親師溝通的角度,提出各種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早日擺脫焦慮,讓孩子融入人群與社會的方法與技巧。
★本書特色
※這本書將完整的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以及全面了解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的共病,和容易混淆的障礙與疾病。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非常值得家中以及班上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父母、普通班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巡迴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相關治療師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醫療人員,以及任何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都適合閱讀。
※如何運用這本書?
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依孩子的現況與實際需求,翻閱至你所需要的章節,針對書中內容,進行概念的釐清、參考、執行與演練。
名人推薦
※王淑娟(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邱姵寧(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沈雅琪(資深國小教師/神老師)、黃晶晶(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理事長)、劉雅真(老師/FB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創辦人)、蘇明進(國小教師)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編輯推薦
他說:「我知道這些孩子與父母是少數一群人,但我不能不為他們寫……」
(文/寶瓶文化副總編輯 張純玲)
從2012年至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共書寫了15本與孩子教養有關的書籍,其中,有幾本更是較少人碰觸或關注的特殊領域,包括過動症、自閉症、選擇性緘默症以及情緒行為障礙。
為什麼他能在寂靜、孤單,幾乎沒有鎂光燈與掌聲的領域,默默地引領孩子與家長緩緩地往前走?意中心理師說:「我知道這些書的讀者是小眾,但他們每一個都是真實存在,且深陷在其中受苦的孩子,我不能不為他們寫。」
除了透過寫書,演講更是意中心理師覺得與大眾溝通最直接、最好的機會。那一雙雙台下以熱切的眼神,渴求著答案的父母或老師們,意中心理師對他們來說,就是教養路途上,一根足以讓他們信任與攀附的浮木。
一年有365天,而讓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意中心理師每一年的演講場次都高達200多場(今年是244場)。這是全年無休了吧?對於體力,也是一個龐大的考驗。可佩的是,這不是一年、兩年,是好幾年,都如此持續。意中心理師很純粹、很執著,他總讓我覺得他是這麼想的:如果這些父母或老師無法來到他的心理治療所,那麼,他就想盡辦法前往,去靠近每一個父母或老師,去承接住他們對於教養孩子的種種不安、困惑與恐懼,去讓他們理解自己並不孤單,去讓他們安心會有自己的一路陪伴。
於是,即使演講邀約地點再偏僻、交通再不便,他也欣然前往,甚至還曾有路上的野狗追逐他,咬他的意外發生,這段他分享在臉書上的經歷,看似輕鬆,但也讓人為他捏把冷汗。
意中心理師的第15本著作,也是最新的這一本《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是他很早以前就很想書寫的。他在書中提及在高醫就讀研究所時,有一次上台報告,台下是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總醫師、實習醫師,再加上相關護理人員,以及研究生等。但他講到一半,腦筋卻突然一片空白。
他像得了失語症,之前所有的努力準備,全數都逃離了他。萬般難堪的他舉起手,對著主治醫師說:「我能不能下個禮拜再繼續報告?」但他不但被狠狠拒絕,還被要求繼續講完。
他不記得自己如何講完那一場報告,卻記得一回到研究室,他馬上把所有書面資料撕成碎片,撒向天花板。
即使已經過了二十幾年,他依然沒辦法忘記那一刻的羞愧。
如果他只是一次無法開口順利說話,都讓他如此難受,那麼,想說話卻始終無法開口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們,又該是有多麼痛苦。
意中心理師始終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在面對向他求助的父母與孩子。
目錄
009【寫在前面】我為選擇性緘默症寫的一本書
Chapter1: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與評估
020遲來的理解──長期被漠視的選擇性緘默症
028細膩的行為分析──當懷疑孩子有選擇性緘默
039目標設定與執行──焦慮與緘默的行為調整
Chapter2:選擇性緘默症的班級經營策略
046營造舒適的班級氛圍──奠定選緘兒開口的基石
054以玩為核心──與選擇性緘默幼兒的互動模式
060操之過急的反效果──別讓孩子成為鎂光燈的注目焦點
069別讓孩子受驚嚇──有效拿捏肯定的時間點
081情何以堪的無情捉弄──適可而止的界限
089有口難言的無盡委屈──期待小天使與同理的出現
097不滿與反彈的聲浪瀰漫──同儕衛教宣導的必要
Chapter3:選擇性緘默症的輔導與教養策略
108當蝴蝶不再飛了──焦慮的自我覺察
123不聽使喚的焦慮──如何學習自我駕馭情緒?
131瞬間的誤判,關係的裂痕──別使用強迫方式處理焦慮
137破冰的方式──如何讓選緘兒初試啼聲?
145難以跨越的距離──嚴重選緘兒的因應
155信誓旦旦的賭注──轉換環境就開口?
Chapter4: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162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家人對於選緘問題的漠視
172平行時空無交集──親師對於緘默問題的認知落差
182標籤與需求的拉扯──合理看待特殊教育身分
188量身訂做的特教需求──資源班對於選緘兒的服務內容
Chapter5:選擇性緘默症的共病與鑑別
200選擇性緘默症常伴隨的共病
209泛自閉症和選擇性緘默症的鑑別
217構音障礙、語言發展遲緩,與選擇性緘默症的鑑別
225智能障礙、認知發展落後,與選擇性緘默症的鑑別
234消極反抗與選擇性緘默症的鑑別
239思覺失調症與選擇性緘默症的鑑別
244假性緘默──為什麼姐弟兩人都不說話?
序/導讀
【寫在前面】我為選擇性緘默症寫的一本書
我不曉得,我還有沒有那個勇氣,再等個五年,只為了聽到「再見」這兩個字。
然而,當這兩個字從女孩的口中說出來時,我一時很難形容當下的心情,直到現在,依然很是複雜。
或許是這五年來,在每一次的諮商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聲音依然沒有在我的耳畔浮現。這是一種重大的挫敗感,無論是對孩子,或是對陪伴孩子的我而言。
在這五年中,我不斷地拋出許多的自我疑問,「為什麼這孩子在我面前就是不開口?到底問題的環節出在哪裡?」我猜不透,也找不到答案。
然而,諮商關係終究有結束的時候。
「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用再見兩個字,作為結束。」事實上,當我告訴眼前女孩這句話,說完之後,我沒有任何的期待,也不敢指望從她的口中聽到任何的字句。
如同以往,五年來,在整個諮商過程中,無論我說了什麼話,換來的就是眼前孩子的一片寂靜。我聽到的,依然是我自己的聲音。
一切就要結束了。如同自己原先所預期的,這女孩是不會在你面前說話的。
和孩子的諮商時間已經到了,是該結束的時候了。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
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
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
「再見。」女孩說話了。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
再見,期待孩子聲音,再現。
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當孩子在班上不說話,回到家裡,並不會主動告知爸媽,自己在教室裡的緘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班級老師也沒有敏感地察覺孩子的異樣,這時,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行為,很容易石沉大海而被忽略,焦慮問題就一直持續,孩子也因而受苦。
這些年來,我試著透過一篇一篇的文章,讓父母、老師、相關助人工作者,及關注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能夠敏銳地覺察、細膩地理解這一群孩子,你預期他應該開口說話的情境,例如教室,但是,孩子卻無法順利開口說話。
由於選擇性緘默症的介入,需要長期的時間,然而,目前在醫療、輔導、諮商、特教等,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能提供的資源仍然有限,因此亟需要有一本符合在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專業書籍,來讓關心選擇性緘默症的家長、老師,及助人工作者,隨時可作為參考、演練以及協助之用。
特別是在國內,這方面的書籍相對的匱乏。因此,我期待透過自己的文字與聲音,能讓更多人了解這群沒有聲音,總是被遺忘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也期待這些孩子的聲音能夠破繭而出。
這本書將完整的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問題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以及全面了解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的共病,和容易混淆的障礙與疾病。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非常值得家中以及班上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父母、普通班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巡迴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相關治療師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醫療人員,以及任何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都適合閱讀。
如何運用這本書?
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依孩子的現況與實際需求,翻閱至你所需要的章節,針對書中內容,進行概念的釐清、參考、執行與演練。
非常佩服寶瓶文化亞君社長的認同、支持與出版的勇氣,讓我以選擇性緘默症為主題,寫了這一本書。就現實市場來說,這議題非常非常的小眾。然而,也就是因為如此,讓我更有了動力,完成這本書。期待長期一直被隱藏在教室角落裡沉默的孩子們,聲音重現。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