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一位實習醫師的冒牌者症候群實錄
這是一本顯示患者真實情況的圖文書,充滿幽默感!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 法國心理學雜誌《大腦與心理》、法國重要人文刊物《哲學月刊》選書
★ 最有趣、最有梗的心理學圖文讀本
★ 作者獲選《浮華世界》2019年「30名將改變法國的年輕人」
★ 收錄作者獨家為臺灣讀者繪製的中文內容!
★丁郁芙、王浩威、余欣蓓、吳佳璇、巫毓荃、洪仲清、胡海國、張子午、張國洋、蔣立德、劉仲彬、劉軒、盧美妏、蘇益賢──真心覺得好推薦
你是否在受稱讚時,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說得那麼好?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成就,都是因為運氣好?
你是否總是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總是很沒有安全感?
別擔心,你只是被「冒牌者症候群」纏上了!
露西是位年輕的實習醫師,卻有個難以說出口的困擾:
她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合格,並且深為這種病態的情緒所苦,
甚至無法好好跟病患介紹自己,因為自己是個冒牌貨,
更擔心有天會露出馬腳……
考試成績佳,是剛好都出了自己會的題目。
考上醫學系,是因為同學的筆記做得好。
從來沒被當,是因為臨時抱佛腳的短期記憶。
今日的成就,全都是一系列的巧合。
她希望能夠擺脫這種在眾人前說謊般的自我懷疑。
因緣際會下,她被分派到一間精神重症病房實習,
這裡不僅顛覆了她對瘋狂的所有想像,
並在以同理心聆聽病患的故事時,
讓她開始慢慢找回自信……
本書來自作者克萊兒的親身經歷,
她以中肯、幽默也很感性的觀察紀錄,
娓娓道出深受冒牌者症候群困擾的心路歷程,
並提供解套之道。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各界盛讚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余欣蓓(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精神科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張子午(《報導者》記者)
張國洋(大人學創辦人)
蔣立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人生障礙俱樂部》作者)
劉軒(知名作家、心理導師)
盧美妏(職業生涯諮詢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好評推薦
● 余欣蓓(作家)
這是本精彩絕倫、充滿法式風格的圖文書,以輕鬆詼諧的自剖觀點,坦白「冒牌者症候群」恐懼,將精神科實習醫師的權威地位,巧妙解構為與病者平行的患者視野。診間裡年輕實習醫師內心的冒牌者戲碼正緊鑼登場、病友的妄想症也震天價響。隨著書本推進,讀者將進入一段引人入勝的精神重症病房旅程,感受眾生皆平等、人人有哀樂!
●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身為精神科實習醫師的作者,簡要而清晰地描繪她在嚴重病人的精神科醫療環境中,所見所聞的精神醫學多元性學習,並真誠地闡述她心虛的精神狀態下,真誠的成長過程。讀來有趣且智性十足,值得推介。
● 張子午(《報導者》記者)
身為一名記者,時刻遭逢與個人有限生活經驗迥異的人事物,無論讀者的回應是肯定、質疑或更常見的激不起任何反應,自我質疑如影隨形,尤其在近年專注於報導精神疾病此一敏感議題更是如此。我真的夠資格寫出人們的精神苦難,而非在消費或加劇奇觀嗎?看完這本幽默自嘲又飽含知識含量的圖文書,我的焦慮稍稍緩解,原來精神科醫師在面對難解的心靈之謎,也時常充滿惶惑不安,但在自省的關照中,「他者」成為一面鏡子,持續引領我們向前。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人生障礙俱樂部》作者)
兩條主線,一條是實習醫師的內心劇場,一條是精神病房的直擊現場。實習醫師不缺腦力,缺的是自信,只好瞇著眼看世界,這一瞇,視野反倒顯得銳利。精神科不執刀,作者索性用一支畫筆解剖整間病房,精神醫學史、病房文化、臨床症狀,以及人權反思,全都疊加在橫切面上。全書幽默細膩,作者自帶揶揄體質,無論讀者身分為何,只要對精神醫療有興趣,都能輕鬆跨越閱讀門檻。從法國到臺灣,相距數千英里,但在作者筆下,兩地沒有時差。
● 盧美妏(職業生涯諮詢師)
別人眼裡優秀的你都是假冒的?害怕被看穿不完美的真實面貌?取得成就只是因為運氣好?如果你曾有這些懷疑,也許你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困。本書作者曾是精神科醫師,透過圖文詳實記錄她陷入冒牌者自我懷疑思維的歷程。內在對己嚴格要求與評價,並深信外在讚賞與肯定都只是客套假象。翻開書看看她是怎麼發現、駁斥並走出這些假冒者的非理性信念。追求完美的你,想要的只是愛。
● 蔣立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作者嘗試用不到100頁的空間,傳達部分於實習時獲得的精神科學與心理學概念,加上部分內心經歷(與小劇場),繪製出一本具同理與自省的紀錄小品。雖然礙於篇幅無法表達全面,仍值得細細品味。
●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還不夠好」是個魔咒,不管是醫師、心理師、辦公室同事,還是看著這段文字的你我都難以躲過。跟隨作者幽默寫實的畫作一起認識這個現象,也跟著她的導引,在精神醫學—外人認為充滿瘋狂的專業裡—看見冒牌者症候群最佳解方:了解這是每人都擁有的,人性的那一面。
● 《世界報》
以有效率的設計,讓讀者在簡短篇幅裡讀取更多故事。
● 《心理月刊》
在這本驚人的初試啼聲之作中,作者從醫師轉變風格,有望克服這著名的心理綜合症。
● 《哲學月刊》
巧妙掌握瘋狂的脆弱性。
● 《ELLE》
這症狀可能有點令人迷惑,但這本書的內容卻很令人有所啟發!
● 法國音樂文化週刊《Les Inrockuptibles》
即便主題嚴肅,卻是本令人振奮的自傳體小說!充滿活力、通俗易懂。
● 《What's Up Doc》
這本書實在太幽默!太幽默!因為真是如此所以要說兩次!作者的巧妙運用,讓幽默在全書中彷彿呼吸新鮮空氣一樣自然。
● 《Rebelle Santé》
以幽默破解一般認知。
● 《Revue Des Ash》
生動逼真、療癒滿點!
讀者好評
● 很喜歡本書中所包含的幽默感!
● 線條簡單,讓這本書成為一個能有效說出重點的作品。
● 一本你我絕對該讀的作品,推薦給所有照護者、病患,以及病患的家人們。
● 有故事、有設計、有反映社會現況、有幽默,這本書通通都包了!
● 媒體將精神患者描述為危險且不可預測,但我很高興看到這樣一本顯示患者真實情況的圖文書,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
試閱
「哇嗚,會談耶!」
「不要這樣啦,妳害我超緊張的!我對會談根本一竅不通好嗎?而且我還沒眼鏡或鬍子可以裝可靠。」
「妳怎麼會這樣說?妳早就做過一大堆精神科實習,而且每次都做得很好不是嗎?」
「對…實習!那只是實習啊,伊莎!這次是來真的。」
而開始來真的後,在醫院裡妳會不停聽到:
醫師!大夫!醫生!醫師!大夫!
「為什麼這醫生都不回一下啊?沒聽到人家一直在叫她嗎?」
然後妳回過頭去…在妳背後…
那裡一個人也沒有。
「喔不!那邊醫生、醫生叫的,是叫我嗎?」
「哈哈哈,這倒是真的,大家現在會開始叫妳醫師啦!」
「是啊,太可怕了!而且雖然每個人都喊我們『醫師』,但其實我們要通過論文答辯才算真的拿到執照好嗎!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向病患介紹自己。」
「嗯…那其他實習醫師怎麼做?」
「他們就說:『你好,我是X醫師,在這裡擔任實習醫師。』」
「那跟著照做就好啦!」
「不能這樣啦,我有種說謊的感覺…我想,我應該會想辦法避免自我介紹吧。」
「然後接下來四年的實習醫師生活裡,都要一直避免說『我是拉皮耶醫師』?」
「我們跟病患會談的時候,一直都會有名護理師在場協助,當他們請病患過來會談時就會說:『A先生,拉皮耶醫師想要跟您會談。』就這樣!我就不用自己說出口啦!」
「嗯…要不然我就說『露西.拉皮耶,在這裡實習。』這樣就可以避開『醫師』這個詞。等等,不行,病患從來沒聽過實習醫師這樣自我介紹,他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他會覺得我是半吊子,然後就不把我放在眼裡。我不想這樣啊,我已經沒有鬍子也沒有眼鏡可以拿來用了。」
當我們開始擔任實習醫師時,一瞬間角色就切換過來了:從醫學生的觀察者,變成了現在的實施者。老實說,有點像角色扮演。我們不太覺得自己有資格坐在這個位子上,所以總會下意識地拿其他精神科醫師說的現成句子用。因此有種自己是冒牌貨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樣,這話我實在說不出口:
「我是拉皮耶醫師。」
「我是星際大公爵。」
「啊…」
「A先生不過是我在地球任務中使用的一個名字罷了。我只是在扮演A先生。」
跟這些還處在妄想幻覺狀態的病患,進行我初次的病患會談,其實是件挺令人放鬆的事。於是,我們好像不管說什麼都不會顯得太奇怪。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
「如果他能夠扮演A先生的話,我也可以扮演拉皮耶醫生。」
這樣事情就簡單多啦。
「但其實一開始,對我來說,要扮演實習醫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這個症候群…正好與A先生得到的精神疾病完全相反。他相信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我不相信我其實是我自己。」
這個「冒牌者症候群」的心理狀態,就是持續懷疑自己的成就,不認為這些能歸因於自己的能力。總認為自己能脫穎而出,是運氣太好。一邊努力對大家隱瞞自己實際上能力的不足。一邊還要擔心哪一天露出馬腳。
長期以來都是這樣…
高中畢業會考放榜。
「欸,妳看!妳得優等耶!太厲害啦!」
「對啊,還不錯…」
那是因為「所有」科目的考試,都正好出了我會的題目。還好有拉丁文選修拉分,而且法文口試的老師人超好…
醫學系入學考試放榜
「妳考上醫學系大學部,讚啦!」
「對呀,太棒了…」
那是因為我跟茱麗葉一起複習,都要謝謝她的筆記…
這個症狀就像蜘蛛結網一樣越黏越多…
醫學院內考試公布
「妳從來沒有重修過?」
「呃,對,我記憶力滿好的…」
是短期記憶滿好的。我的意思是。根本就臨時抱佛腳,現在全忘光了好嗎,全部!
直到把自己緊緊綑住動彈不得。
「拉皮耶醫生,可以請妳去治療病患嗎?」
「蛤?不、不,這一定是個誤會,我不是什麼醫生…你們一定會嘲笑我的…我今天的成就其實只是一系列的巧合啊!」
但是當我靜下來好好想過,我發現這整件事很詭異,我明明很清楚自己不是冒牌貨。但在面對壓力時,對自己的懷疑一瞬間就超過了自信…我不知該怎麼做,才能把自己從這個症狀裡解救出來…
好吧…我想這症狀從以前剛開始上學時就有了…我記得那時只有五歲吧,剛上小學一年級。伊莎跟我睡同一間房,但早上常常是我比她先醒來。當我自己一個人在角落裡玩的時候……一股巨大的不安突然向我襲來!那就像是在噩夢裡一樣,當我們發現事情不太對勁時已經太遲了。
「我忘記寫功課了?!我怎麼會連作業這麼重要的事情都可以忘記?老師一定會宰了我!」小學一年級的老師,鼻子上長了一顆疣,我當時其實不太確定她到底是不是巫婆。她常常用一種很恐怖的語氣,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
「你長大了要當清道夫嗎?」
打從開學第一天起,她就要我們明白,上學這件事可不是鬧著玩的。
「從現在開始,幼稚園生活結束啦!你們再也不能放任自己睡到自然醒、醒來跑去玩。從今以後的12年,你們都得坐在椅子上聽課。」
老師說過的這些可怕的話浮現在我腦海裡,我忍不住瘋狂尋找隔天要交的作業:一張寫滿全班同學名字的紙。這份作業是閱讀練習加上性別歧視的混合體:我們必須把女生的名字用粉紅色的筆圈出來,男生的則用藍色。當時學年才剛剛開始,我還不太認得字。我的經驗告訴我,該找個大人跟我一起做這份作業。
「伊莎!伊莎!起來!妳看這個超可怕的!」
「蛤?嗯?什麼?」
但是那時候,我心裡默默覺得找會認字的姊姊幫忙,是種作弊的行為。
「雅德蓮,是女生的名字還是男生的呀?」
「女生!粉紅色!」
「哈金?」
「男生,藍色!」
然後當老師在課堂上稱讚我時,我當下超級心虛的:
「露西,做得很棒!」
搞不好她可以用她的法力讀出,這作業不是我自己做的!我覺得超級驚悚,非常害怕她會發現真相,然後覺得我是壞學生…接著就會問我是不是將來想當無所事事的廢人或清道夫。我當時就希望,這輩子再也不要出現類似的狀況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的狀況總是一再重複。
「類似這樣的『冒牌者症狀』總是或輕或重地不斷在我的人生中出現。或許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也有過?」
以此時此刻的情況來說,這是我第一次在醫院值晚班,而他們剛剛把我叫去看新來的病患…這是我第一次被叫去看病患,然後他有自殺傾向。我想我現在的冒牌者症狀應該有個90%吧。
「您好,我是今天晚上留守的實習醫師…」
「啊,太好了!我是瑪嘉麗,夜班的護理師。來吧,先生,這是今晚的醫生,她會幫你進行診斷。」
「蛤?這樣一名小女孩?」
現在症狀達100%。
令人慶幸的是,這種討厭的感覺會隨著會談進行慢慢消失。當我讓自己沉浸在病患的故事裡,我身上的冒牌者症狀就慢慢不見,對自己的信心也隨之而來。會談結束後,我用一種既放鬆又自豪的心情,撰寫著對病患的觀察紀錄。就在這個時刻,一件令我無地自容的事發生了。「喔,不…我記得剛剛講了一大堆他養的雞鴨貓狗所有故事,可是我忘記問他平常有沒有吃藥或者喝酒…」
「說實在的,他看起來不像剛剛喝了一杯…那就這樣寫吧:沒有酒精中毒或煙癮,然後回妳的值班室裡,看動物星球紀錄片、吃巧克力布丁。」
「如果我是妳,就不會這樣做…如果病患等等出現伴隨著震顫性譫妄的戒斷症狀,而這是因為他有酒癮…那妳可就有蓄意醫療過失了!」
「不好意思…我需要再回去看一下病患,釐清幾個問題。
冒牌者症狀:35%~55%
「瑪嘉麗!!!有個實習醫師說,有問題忘記問剛剛進來的病患!」
「蛤?不是吧!這些實習醫師全部都一個樣…叫他們等等,我要先去熱我的晚餐,等我弄完了我們再回病房去!」
相對於我們過往六年在醫學院裡一直習慣看到的「臨床案例結局」,這就是我稱為「真實人生結局」的東西。在此之前,我們所面對的病患都只是「臨床案例」。我們在一張紙上替他們治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在乎關鍵字、每題拿到的分數與最後的總成績。
臨床案例3:62歲男性病患,主訴自願性服藥造成的藥物中毒,因此引起自殺傾向。請問您要怎麼治療他?
「哈,太好了!我昨天才複習過治療自殺傾向這題。簡單!安排住院、換上病患服、安撫情緒、麻醉、行為評估、自殺傾向評估。」
如果有什麼該寫的東西忘記寫,永遠都可以之後再補上去就好。
「啊,我忘了寫『如果有酗酒,要預防震顫性譫妄』,這可是個關鍵步驟,缺漏沒寫就零分。好,我還有五分鐘,看看再多寫一些能不能撈一點分數:要求病患停止工作、幫助病患重新融入社會、安排家庭會談、安排牙醫治療、增強對病患親友的支持、推薦配副健保免費的新眼鏡、支持性精神療法、伴侶療法。」
但是,在真實生活中…
「啊,對了,妳可以開乙醯胺酚給4號的先生嗎?」
「啥?乙醯胺酚嗎?要用我的名字去開嗎?他真的那麼不舒服嗎?」
「都是妳害的!我晚餐的馬鈴薯烤鱈魚都涼啦!現在趕快開乙醯胺酚給我,不要拖拖拉拉的!」
在醫學院學習,培養了反射思考,我們將之稱為「抽屜」。比如說,當我們聽到「乙醯胺酚」,一個抽屜就彈開啦!
「叮咚!乙醯胺酚:解熱劑。同時也是第一線止痛劑。每6小時1公克,每天最高劑量為4公克,過量使用會造成肝臟中毒。」
在真正臨場上陣時,會因為在醫療現場碰到沒遇過的問題,而讓我們對這些收在抽屜裡的反射性思考產生懷疑。
「乙…醯…胺…酚,1公克的話…等一下,『公克』?是用這個單位嗎?聽起來怪怪的耶…公克什麼的,不是做甜點用的單位嗎?藥物不是比較常用毫克嗎?我是不是一直以來都搞錯乙醯胺酚的用量單位?如果我這樣手滑一針扎下去,結果害病患得了猛爆性肝炎…而且只因為背錯用量單位,那可真是蠢爆了…」
「一位年輕的女實習醫師因為弄錯計量,開了超過應使用劑量1000倍之多的止痛藥物給精神療養院中的病患,造成病患死亡。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年輕的女士不知為何,竟能奇蹟似地跳過醫院裡規定的所有合法開藥程序關卡。她的小一老師為我們帶來證詞:『想當年啊,她都叫姊姊幫忙寫功課。現在想來,這大概就是她冒牌者生涯的開端!!』」
還好,這整起事情是在我一人值班時發生的。其實在精神重症病房,大家多少都帶著善意去面對事情,所以我的冒牌者症狀就慢慢退散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