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見第三人生:長照醫師在診療時記錄生老病死每一刻,讓你學會照護長輩、從容迎接晚年生活(附:選擇長照機構須知)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帶你走進老年身心靈的真實世界: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提供具體的省思與方法,助益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你。
❤深獲各界暖心推薦:安寧長照醫師、心理諮商師、職能治療師、長照營養師、公益團體、長期照護者、藝人。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銀髮族、家庭照護者、照服員、社工,以及正預習老去的你。
~第三人生不會自動展開,唯有提早準備才能開創熟齡新篇章~
超高齡社會來臨,你的「第三人生」準備好了嗎?
第一人生:從出生到就業前,成長與學習的起點。
第二人生:工作與成家的黃金時期,奮鬥與承擔並行。
第三人生:50歲後的嶄新旅程,再次學習與實現理想生活的機會。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帶你走進老年身心靈的真實世界: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
提供具體的省思與方法,助益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你。
❤ 深獲各界暖心推薦 ❤
安寧長照醫師、心理諮商師、職能治療師、長照營養師、公益團體、長期照護者、藝人。
❤ 這本書獻給 ❤
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銀髮族、家庭照護者、照服員、社工,以及正預習老去的你。
【專文推薦】
潘懷宗│教授/博士/中廣健康節目主持人
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郭大維│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
高有智│侒可傳媒策略長&《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林振冬│柳營奇美醫院行政副院長
李絲絲│前**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自由文字工作者
【暖心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楊昀霖│吱吱復健x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唐從聖│全方位藝人
林俐岑│長照居家營養師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皆按姓氏筆畫多至少排列)
——走進超高齡社會,看見長照的現在與未來——
長照專科醫師 × 家庭照護實錄
金醫師以第一線經驗,深刻書寫生老病死的故事,
帶你理解失智症、長照困境與照護者的真實心聲。
——不靜默等待,而是開創與照亮第三人生——
從照顧家人開始,預習自己的老後人生,
懂得照護、活得健康、實現夢想,讓人生最後一章發光。
——第三人生是長壽健康的禮物——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率先提出「第三人生(Third Act)」的概念。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第三人生則是「再次成長和學習時期」,即是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所謂的「第三歲月」,但不一定有「第三人生」,差別就在擁有「第三歲月」的人,若懂得再次「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才機會擁有自己的「第三人生」。這本書獻給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人:銀髮族、家庭照護者、照服員、社工,以及正預習老去的你。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是一位韓醫師在長照機構和家庭照護現場的親身記錄,帶你走進老年生命的真實世界。
本書三個單元: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提及目前及未來「長照」所面臨的現實面,包含:醫療照護、患者身心、照護者及為人子女的心情與困境,進而促使大家思考未來個體、父母年老的議題,或更具體的規章制度,非常有助益。
透過數十篇散文,講述中風母親因愛堅持運動、百歲奶奶用歌聲迎接每一天、失智夫妻互相扶持到最後、患者與藝術共舞的療癒,以及年輕照護者的自省與淚水……,這些故事充滿了生命的勇氣、堅持與愛的力量。
文末提供「選擇長照機構須知」,說明最適切的考量因素與機構類型,期盼大家有尊嚴地度過美麗開朗的「第三人生」!
【本書特色】
●真實記錄與溫暖敘述—情感共鳴
作者融合醫學專業與個人照護經歷,以日記形式記錄療養院中發生的生老病死。透過細膩的筆觸和感人的故事,讓大家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
●提早預習和面對老化—預習年老的你
透過長者的生命故事,汲取生活智慧,並學習珍惜當下與提早規劃未來。
●提升應對技巧與建立信心—照護者
從故事中幫助照護者調適心理狀態,增強應對及挑戰的信心。
●選擇長照機構須知—不茫然
老人機構對現代人的需求越來越多,本書能讓你快速掌握重點,並根據台灣國內狀況及考量因素,提供最適切的照護建議。
●樂活筆記—活到老學到老
每篇文章末附樂活筆記,從中獲得更多啟發與省思。
【WHO需要這本書】
✓40歲~銀髮以上
✓正照護長輩的子女
✓想為自己規劃晚年者
✓夫妻相伴,彼此照顧的配偶
✓關心生命議題研究者
✓社福、醫療、心理、社工相關從業者
【蔚藍文化延伸閱讀】
▸ 10秒矯正姿勢練習操
▸ 小病自療,家庭常備偏方大全
▸ 一看就懂!年輕人的健康說明書
▸ 3C時代孩子護眼全攻略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提供具體的省思與方法,助益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你。
❤深獲各界暖心推薦:安寧長照醫師、心理諮商師、職能治療師、長照營養師、公益團體、長期照護者、藝人。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銀髮族、家庭照護者、照服員、社工,以及正預習老去的你。
~第三人生不會自動展開,唯有提早準備才能開創熟齡新篇章~
超高齡社會來臨,你的「第三人生」準備好了嗎?
第一人生:從出生到就業前,成長與學習的起點。
第二人生:工作與成家的黃金時期,奮鬥與承擔並行。
第三人生:50歲後的嶄新旅程,再次學習與實現理想生活的機會。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帶你走進老年身心靈的真實世界: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
提供具體的省思與方法,助益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你。
❤ 深獲各界暖心推薦 ❤
安寧長照醫師、心理諮商師、職能治療師、長照營養師、公益團體、長期照護者、藝人。
❤ 這本書獻給 ❤
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銀髮族、家庭照護者、照服員、社工,以及正預習老去的你。
【專文推薦】
潘懷宗│教授/博士/中廣健康節目主持人
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郭大維│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
高有智│侒可傳媒策略長&《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林振冬│柳營奇美醫院行政副院長
李絲絲│前**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自由文字工作者
【暖心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楊昀霖│吱吱復健x楊昀霖職能治療師
唐從聖│全方位藝人
林俐岑│長照居家營養師
朱為民│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皆按姓氏筆畫多至少排列)
——走進超高齡社會,看見長照的現在與未來——
長照專科醫師 × 家庭照護實錄
金醫師以第一線經驗,深刻書寫生老病死的故事,
帶你理解失智症、長照困境與照護者的真實心聲。
——不靜默等待,而是開創與照亮第三人生——
從照顧家人開始,預習自己的老後人生,
懂得照護、活得健康、實現夢想,讓人生最後一章發光。
——第三人生是長壽健康的禮物——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率先提出「第三人生(Third Act)」的概念。第一人生是「成長學習時期」、第二人生是「成家立業時期」、第三人生則是「再次成長和學習時期」,即是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所謂的「第三歲月」,但不一定有「第三人生」,差別就在擁有「第三歲月」的人,若懂得再次「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才機會擁有自己的「第三人生」。這本書獻給每一位走在照護路上的人:銀髮族、家庭照護者、照服員、社工,以及正預習老去的你。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是一位韓醫師在長照機構和家庭照護現場的親身記錄,帶你走進老年生命的真實世界。
本書三個單元: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提及目前及未來「長照」所面臨的現實面,包含:醫療照護、患者身心、照護者及為人子女的心情與困境,進而促使大家思考未來個體、父母年老的議題,或更具體的規章制度,非常有助益。
透過數十篇散文,講述中風母親因愛堅持運動、百歲奶奶用歌聲迎接每一天、失智夫妻互相扶持到最後、患者與藝術共舞的療癒,以及年輕照護者的自省與淚水……,這些故事充滿了生命的勇氣、堅持與愛的力量。
文末提供「選擇長照機構須知」,說明最適切的考量因素與機構類型,期盼大家有尊嚴地度過美麗開朗的「第三人生」!
【本書特色】
●真實記錄與溫暖敘述—情感共鳴
作者融合醫學專業與個人照護經歷,以日記形式記錄療養院中發生的生老病死。透過細膩的筆觸和感人的故事,讓大家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
●提早預習和面對老化—預習年老的你
透過長者的生命故事,汲取生活智慧,並學習珍惜當下與提早規劃未來。
●提升應對技巧與建立信心—照護者
從故事中幫助照護者調適心理狀態,增強應對及挑戰的信心。
●選擇長照機構須知—不茫然
老人機構對現代人的需求越來越多,本書能讓你快速掌握重點,並根據台灣國內狀況及考量因素,提供最適切的照護建議。
●樂活筆記—活到老學到老
每篇文章末附樂活筆記,從中獲得更多啟發與省思。
【WHO需要這本書】
✓40歲~銀髮以上
✓正照護長輩的子女
✓想為自己規劃晚年者
✓夫妻相伴,彼此照顧的配偶
✓關心生命議題研究者
✓社福、醫療、心理、社工相關從業者
【蔚藍文化延伸閱讀】
▸ 10秒矯正姿勢練習操
▸ 小病自療,家庭常備偏方大全
▸ 一看就懂!年輕人的健康說明書
▸ 3C時代孩子護眼全攻略
目錄
推薦序/潘懷宗
推薦序/林振冬
推薦序/郭大維
推薦序/李絲絲
推薦序/許禮安
推薦序/高有智
作者序/護理之家的生活怎麼樣呢?
CHAPTER 1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
「本章呈現長照機構不僅是終點,它也能是老年生命持續綻放的場所,充滿情感、生活的喜怒哀樂。」
生存者──高齡重病患者的生存意志
孩子的母親──說不完的懷孕育兒經
百歲之歌──傾聽高齡者的身心歷程
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信仰與心靈慰藉的力量
少女、阿姨和奶奶──老化歷程的三身分視角
一位老兵的故事──度過寧靜安逸的晚年
螞蟻與螽斯──老後生活型態與風險預防
露薇花的眼淚──醫者如何陪伴患者度過人生的寒冬
攜手同行──跨越生老病死的堅毅愛情
病房裡的藝術家──從藝術看見老年人的需求
我們對抗新冠肺炎的姿態──長照機構的疫情應變
CHAPTER 2 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
「透過照顧年長者的過程,逐步探索:如何迎接自然老化、安詳善終,並與死亡和解,這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上壽的祕密──健康長壽的生活原則
美麗堅強的女性──值得老後驕傲的過生活
帥氣可敬的神力女超人──樂齡社群互動健康更有助益
老奶奶的守護者──家人陪伴與支持者
愉快的「心意」──提升晚年幸福感的心理照護
一杯溫暖的咖啡──照服員陪伴的療癒力量
美麗的失智症vs哀傷的失智症──失智症的多重面貌與照護
晚年規劃三大祕技──財產╳肌力╳心靈的長照備戰術
神的命運──禱告成為身心靈照護的力量
安寧善終,壽終正寢──如何為生命最終章做足準備
50年後的我──透過音樂預習人生的每一段
意志和執著──與其戰勝病痛,不如學會與之共處
CHAPTER 3 居家照護和長照機構的抉擇
「金醫師分享自己在面對親人照護時所遇到的掙扎與深思,並提出如何在情感、倫理和實際需求中做出最適合的選擇,也能提供給照護者參考。」
19歲,戰爭遺孀──照護現場被重新觸動與療癒
奶奶臨終之際──面對親人離開的告別方式
照看岳父──家庭照護者的身心挑戰與調適
照護日記──看護和育兒之間團團轉
照護人,獨生子──單一照護者的身心壓力
愛的真義──同理心,不忘初衷的心
照護的痛苦──避免長照悲歌再次響起
長照未完成的煩惱──誰來照顧我老去的父母?
不孝子的哭泣──倫理與社會觀感的衝突
後記/藉由信任關係預習晚年
附錄╱選擇長照機構須知
推薦序/林振冬
推薦序/郭大維
推薦序/李絲絲
推薦序/許禮安
推薦序/高有智
作者序/護理之家的生活怎麼樣呢?
CHAPTER 1 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
「本章呈現長照機構不僅是終點,它也能是老年生命持續綻放的場所,充滿情感、生活的喜怒哀樂。」
生存者──高齡重病患者的生存意志
孩子的母親──說不完的懷孕育兒經
百歲之歌──傾聽高齡者的身心歷程
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信仰與心靈慰藉的力量
少女、阿姨和奶奶──老化歷程的三身分視角
一位老兵的故事──度過寧靜安逸的晚年
螞蟻與螽斯──老後生活型態與風險預防
露薇花的眼淚──醫者如何陪伴患者度過人生的寒冬
攜手同行──跨越生老病死的堅毅愛情
病房裡的藝術家──從藝術看見老年人的需求
我們對抗新冠肺炎的姿態──長照機構的疫情應變
CHAPTER 2 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
「透過照顧年長者的過程,逐步探索:如何迎接自然老化、安詳善終,並與死亡和解,這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上壽的祕密──健康長壽的生活原則
美麗堅強的女性──值得老後驕傲的過生活
帥氣可敬的神力女超人──樂齡社群互動健康更有助益
老奶奶的守護者──家人陪伴與支持者
愉快的「心意」──提升晚年幸福感的心理照護
一杯溫暖的咖啡──照服員陪伴的療癒力量
美麗的失智症vs哀傷的失智症──失智症的多重面貌與照護
晚年規劃三大祕技──財產╳肌力╳心靈的長照備戰術
神的命運──禱告成為身心靈照護的力量
安寧善終,壽終正寢──如何為生命最終章做足準備
50年後的我──透過音樂預習人生的每一段
意志和執著──與其戰勝病痛,不如學會與之共處
CHAPTER 3 居家照護和長照機構的抉擇
「金醫師分享自己在面對親人照護時所遇到的掙扎與深思,並提出如何在情感、倫理和實際需求中做出最適合的選擇,也能提供給照護者參考。」
19歲,戰爭遺孀──照護現場被重新觸動與療癒
奶奶臨終之際──面對親人離開的告別方式
照看岳父──家庭照護者的身心挑戰與調適
照護日記──看護和育兒之間團團轉
照護人,獨生子──單一照護者的身心壓力
愛的真義──同理心,不忘初衷的心
照護的痛苦──避免長照悲歌再次響起
長照未完成的煩惱──誰來照顧我老去的父母?
不孝子的哭泣──倫理與社會觀感的衝突
後記/藉由信任關係預習晚年
附錄╱選擇長照機構須知
序/導讀
推薦序╱潘懷宗(教授/博士/中廣健康節目主持人)
我父親去世時享年90歲,由於罹患失智症,除了不認識親人以外,大小便亦不能自理,最後幾年住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護理之家,我經常去陪伴他,作為患者家屬,也有著類似本書作者金醫師的生活體驗與感觸。
金醫師身為長照醫師與家庭照顧者之雙重身分,將日常所觀察到的生老病死記錄下來,和讀者分享。閱讀此書,可以了解老年生活樣貌,學會同理心及如何陪伴與照護長輩,不僅是寫給照護者,也適合給正走入或即將邁向老年生活者的重要參考指南。
推薦序╱林振冬(柳營奇美醫院行政副院長)
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安度晚年已成為迫切的議題。不論是自己即將邁入樂齡,還是肩負照顧長者責任的家屬,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值得深思的故事與見解。
從病房的真實案例,到日常生活的家庭照護,面對年齡增長的種種問題,作者結合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從陪伴者與照顧者的視角,以寶貴的建議與實用的應對策略,幫助我們更有準備地面對老年生活的抉擇。
推薦序╱郭大維(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
台灣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受到高齡化的壓力,政府的長照服務也一直在與時俱進,各地也發展出長照的特色作法,本書作者透過在護理之家診療高齡患者時的點滴,將所見所聞的故事以及感受記錄下來,文字間浮出的畫面讓曾在護理之家、養護中心、長照中心進行過巡迴醫療的我相當有共鳴。
我記憶最深刻的情境是一位兒女都在國外的長者對我說:「我只是老了,不是沒有了尊嚴。」他現在白天都在長照站(C據點)參加活動,生活更充實。如同作者所言:「長照機構不再是沉重的終站,更是老年生命持續綻放喜怒哀樂、熱情生活的地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僅是男女之間甚至與長者之間都通用,一起攜手笑看人生風景、一起享閱人生歷程,共同學會慢慢變老!
推薦序╱李絲絲(前**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自由文字工作者)
身為資深的家庭照顧者,過去三十年我經歷了照顧臥床的父母,以及目前還是「現在進行式」照顧身心障礙的弟弟,這個心路歷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弟弟三年前安置在精神護理之家,從急性、慢性病房,一直到長期機構安置,深覺長照之於「尊嚴、環境、生活品質」是身為病人家屬所衷心希望提升的。我也深深感觸,如果要將人生下半場實踐樂齡生活,一定要提早規劃,並先將自己的身心健康照顧好,才能有本錢照顧家人與分享正向人生。
推薦序╱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有護理師好友說:「等我老了,絕對不要去住安養機構!」我開玩笑回:「那你只能趁早自我了斷!你活得夠老,子女會把你送安養機構;沒有子女,政府會讓你住安養機構。」我到各大醫院對護理師演講安寧療護時,發現她們都不想活太老,我說:「那可由不得你!未來的長命百歲是躺著灌牛奶灌到一百歲!」
既然活在這個老化與少子化的時代已無可避免,因此更需要趁早學習和預作準備!我認為必須追求「但願健康到老自然死」。現在不努力改革安養機構以提供人性化的照顧,將來就會死在缺乏人性的管理規定底下!
推薦序╱高有智(侒可傳媒策略長&《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這本書作者是一位韓醫師,也是照顧者,透過長照機構診療的隨想點滴,分享與長者共同經歷的日常與生命故事,帶領讀者貼近照顧現場觀察與思索。這不僅是醫師的人文隨筆,也是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更提供照顧者思考照顧管道和方式。
雖然本書談的是韓國經驗,當台灣快速走向超高齡社會時,面對老化和照顧議題,同樣提供寬廣省思和體會。照顧是生活需求,也是生命省思。
作者序╱護理之家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朋友們總帶著半好奇、半害怕的眼神向我提出這個疑問。提問的友人若介於20至50歲,感覺好奇的成分更大;若是60至80多歲,話中則藏著更多的畏懼。偶爾,有些朋友看到舉報長照機構環境惡劣的報導後,也會斷然表示「即使我老了,也絕對不去護理之家」,表現出極度的抗拒。然而無論是好奇、恐懼或迴避,這些心情都源自他們未曾親身造訪過「長照機構」這個未知空間。
長照機構時而是人們備感好奇的空間,時而是令人不願想像的可怕未來,但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患者而言,每一天都是奮力延續生命的熾熱現場,而我,便是每日與他們一起穿梭其中、在護理之家服務11年的韓醫師。
11年前,還是30歲青年的我開始在護理之家看診,首度直接面對人們的晚年。在此之前,我在進行義診或任職於韓醫院期間,也見過不少上了年紀的患者,但他們的身體狀況尚能自行活動,能步行或搭車前來就診,並親自說明症狀。嚴格來說,這些長輩其實就是年紀稍長的壯年。我認為,在這個時期過後,少了他人幫助,日常生活會日益困難,直到臨終之前的期間,才是真正的老年人生,也是我想在本書中分享的、人們在長照機構度過的時光。
年邁的生命向懵懂青年拋出許多他未曾思考過的哲學問題。過去11年間,護理之家韓醫師這個身分是我維持生計的一份履歷,也是為那些提問尋求解答的人生修煉旅程,而那些一路甘苦與共的年老患者,更欣然成為我修煉過程中的摯友與明師。我這個年輕的韓醫師從這些生老病「師」(居住於長照機構、年老抱病的老師們)身上獲得的學習和體悟,無異於一份禮物,幫助未來也將邁入老年的自己做足準備。
CHAPTER 1「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這部分日記,是根據我在護理之家為年長患者診療時的對話及簡短隨想。我記下這些人生前輩向年輕朋友訴說的有關生命、老邁及患病的教誨,希望透過他們跨越年老和病痛、對生命抱持希望和意志的美麗故事,告訴那些對長照機構投以抗拒和恐懼眼光的人們,長照機構也是許多人感受著喜怒哀樂、熱烈生活的空間。
CHAPTER 2「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講述我在護理之家這個空間中,一邊看盡老年百態,一邊對「更好的晚年生活」作出的思考。每個人的人生皆充滿無常,唯一的共通點便是「人人都將迎向晚年並死去」,這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作為護理之家的韓醫師,我觀察這個社會在年邁生命的投影,透過親眼見到的生老病死,抱著為自己的晚年未雨綢繆的心態,去預習未來的時光。
CHAPTER 3「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記錄我身為一位女兒與兒媳的居家照護經歷,以及作為護理之家韓醫師在長照機構的經歷。「為了妥善照顧生病的父母,應該選擇居家照護還是長照機構?」本章包含我作為過來人與從業者的苦惱,以及關於將來自己垂垂老矣、需要他人協助時,該為自己和家人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在這當中的種種考量與糾結。
透過書中「生老病師」以自身生老病死講述的人生教誨,衷心盼望能為所有正準備迎向晚年生活的讀者們,提供些許的幫助。
金珍賢
我父親去世時享年90歲,由於罹患失智症,除了不認識親人以外,大小便亦不能自理,最後幾年住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護理之家,我經常去陪伴他,作為患者家屬,也有著類似本書作者金醫師的生活體驗與感觸。
金醫師身為長照醫師與家庭照顧者之雙重身分,將日常所觀察到的生老病死記錄下來,和讀者分享。閱讀此書,可以了解老年生活樣貌,學會同理心及如何陪伴與照護長輩,不僅是寫給照護者,也適合給正走入或即將邁向老年生活者的重要參考指南。
推薦序╱林振冬(柳營奇美醫院行政副院長)
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安度晚年已成為迫切的議題。不論是自己即將邁入樂齡,還是肩負照顧長者責任的家屬,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值得深思的故事與見解。
從病房的真實案例,到日常生活的家庭照護,面對年齡增長的種種問題,作者結合專業背景與實務經驗,從陪伴者與照顧者的視角,以寶貴的建議與實用的應對策略,幫助我們更有準備地面對老年生活的抉擇。
推薦序╱郭大維(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
台灣於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受到高齡化的壓力,政府的長照服務也一直在與時俱進,各地也發展出長照的特色作法,本書作者透過在護理之家診療高齡患者時的點滴,將所見所聞的故事以及感受記錄下來,文字間浮出的畫面讓曾在護理之家、養護中心、長照中心進行過巡迴醫療的我相當有共鳴。
我記憶最深刻的情境是一位兒女都在國外的長者對我說:「我只是老了,不是沒有了尊嚴。」他現在白天都在長照站(C據點)參加活動,生活更充實。如同作者所言:「長照機構不再是沉重的終站,更是老年生命持續綻放喜怒哀樂、熱情生活的地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僅是男女之間甚至與長者之間都通用,一起攜手笑看人生風景、一起享閱人生歷程,共同學會慢慢變老!
推薦序╱李絲絲(前**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自由文字工作者)
身為資深的家庭照顧者,過去三十年我經歷了照顧臥床的父母,以及目前還是「現在進行式」照顧身心障礙的弟弟,這個心路歷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弟弟三年前安置在精神護理之家,從急性、慢性病房,一直到長期機構安置,深覺長照之於「尊嚴、環境、生活品質」是身為病人家屬所衷心希望提升的。我也深深感觸,如果要將人生下半場實踐樂齡生活,一定要提早規劃,並先將自己的身心健康照顧好,才能有本錢照顧家人與分享正向人生。
推薦序╱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有護理師好友說:「等我老了,絕對不要去住安養機構!」我開玩笑回:「那你只能趁早自我了斷!你活得夠老,子女會把你送安養機構;沒有子女,政府會讓你住安養機構。」我到各大醫院對護理師演講安寧療護時,發現她們都不想活太老,我說:「那可由不得你!未來的長命百歲是躺著灌牛奶灌到一百歲!」
既然活在這個老化與少子化的時代已無可避免,因此更需要趁早學習和預作準備!我認為必須追求「但願健康到老自然死」。現在不努力改革安養機構以提供人性化的照顧,將來就會死在缺乏人性的管理規定底下!
推薦序╱高有智(侒可傳媒策略長&《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
這本書作者是一位韓醫師,也是照顧者,透過長照機構診療的隨想點滴,分享與長者共同經歷的日常與生命故事,帶領讀者貼近照顧現場觀察與思索。這不僅是醫師的人文隨筆,也是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更提供照顧者思考照顧管道和方式。
雖然本書談的是韓國經驗,當台灣快速走向超高齡社會時,面對老化和照顧議題,同樣提供寬廣省思和體會。照顧是生活需求,也是生命省思。
作者序╱護理之家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朋友們總帶著半好奇、半害怕的眼神向我提出這個疑問。提問的友人若介於20至50歲,感覺好奇的成分更大;若是60至80多歲,話中則藏著更多的畏懼。偶爾,有些朋友看到舉報長照機構環境惡劣的報導後,也會斷然表示「即使我老了,也絕對不去護理之家」,表現出極度的抗拒。然而無論是好奇、恐懼或迴避,這些心情都源自他們未曾親身造訪過「長照機構」這個未知空間。
長照機構時而是人們備感好奇的空間,時而是令人不願想像的可怕未來,但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患者而言,每一天都是奮力延續生命的熾熱現場,而我,便是每日與他們一起穿梭其中、在護理之家服務11年的韓醫師。
11年前,還是30歲青年的我開始在護理之家看診,首度直接面對人們的晚年。在此之前,我在進行義診或任職於韓醫院期間,也見過不少上了年紀的患者,但他們的身體狀況尚能自行活動,能步行或搭車前來就診,並親自說明症狀。嚴格來說,這些長輩其實就是年紀稍長的壯年。我認為,在這個時期過後,少了他人幫助,日常生活會日益困難,直到臨終之前的期間,才是真正的老年人生,也是我想在本書中分享的、人們在長照機構度過的時光。
年邁的生命向懵懂青年拋出許多他未曾思考過的哲學問題。過去11年間,護理之家韓醫師這個身分是我維持生計的一份履歷,也是為那些提問尋求解答的人生修煉旅程,而那些一路甘苦與共的年老患者,更欣然成為我修煉過程中的摯友與明師。我這個年輕的韓醫師從這些生老病「師」(居住於長照機構、年老抱病的老師們)身上獲得的學習和體悟,無異於一份禮物,幫助未來也將邁入老年的自己做足準備。
CHAPTER 1「與生老病『師』相伴的日常」,這部分日記,是根據我在護理之家為年長患者診療時的對話及簡短隨想。我記下這些人生前輩向年輕朋友訴說的有關生命、老邁及患病的教誨,希望透過他們跨越年老和病痛、對生命抱持希望和意志的美麗故事,告訴那些對長照機構投以抗拒和恐懼眼光的人們,長照機構也是許多人感受著喜怒哀樂、熱烈生活的空間。
CHAPTER 2「預習老後人生的關鍵課題」,講述我在護理之家這個空間中,一邊看盡老年百態,一邊對「更好的晚年生活」作出的思考。每個人的人生皆充滿無常,唯一的共通點便是「人人都將迎向晚年並死去」,這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作為護理之家的韓醫師,我觀察這個社會在年邁生命的投影,透過親眼見到的生老病死,抱著為自己的晚年未雨綢繆的心態,去預習未來的時光。
CHAPTER 3「居家照護與長照機構的抉擇」,記錄我身為一位女兒與兒媳的居家照護經歷,以及作為護理之家韓醫師在長照機構的經歷。「為了妥善照顧生病的父母,應該選擇居家照護還是長照機構?」本章包含我作為過來人與從業者的苦惱,以及關於將來自己垂垂老矣、需要他人協助時,該為自己和家人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在這當中的種種考量與糾結。
透過書中「生老病師」以自身生老病死講述的人生教誨,衷心盼望能為所有正準備迎向晚年生活的讀者們,提供些許的幫助。
金珍賢
試閱
附錄╱選擇長照機構須知
當長輩身體狀況已無法在家由家人全天照顧,「居家醫療照護」或「社區照顧關懷」兩大類服務也難以適當支援時,就必須考慮「住宿式的照顧」服務機構。各類機構必須接受主管機關的輔導、監督、考核、檢查及評鑑,以確保機構的效能、提升服務品質,更得以提供民眾選擇時參考。
如下有幾種類型的住宿式照顧機構可供選擇,分別由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置標準、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所規範。依其照顧對象,分類如下:
一、 長期照顧機構
如老人福利機構、榮譽國民之家(養護型)、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又分為下列3種類型:
(1)長期照護型:照顧罹患長期慢性病、需要醫護服務及他人照顧的老人。
(2)養護型:照顧生活自理能力缺損、需他人照顧的老人,或需鼻胃管、胃造廔口、導尿管等護理服務需求的老人。
(3)失智照顧型:照顧神經科、精神科或其他專科醫師診斷為失智症中度以上,具行動能力且需受照顧的老人。
二、 安養機構
需他人照顧、無扶養義務親屬、扶養義務親屬無扶養能力且日常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如老人福利機構(安養型)、榮譽國民之家(安養型)。
三、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照顧身心障礙者。
四、 住宿式長照機構
照顧身體或心智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致其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
為了緩解使用者的家庭經濟負擔,衛生福利部有「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自2023年起,針對長照需要等級達4級以上的住民,調增補助為每人每年最多達12萬元。決定住宿機構前,還有以下三點供參考,願大家「老有所終」:
一、 參觀住宿機構
可以的話,帶著長輩一同前往,了解地點是否適當、環境是否安全、照護人員的態度、住友長輩的反應,並盡量滿足長輩的需求。
二、 建立家庭共識
子女間要充分溝通,甚至要對親友說明,別讓長輩因為不同的意見而無法安心入住。
三、 持續探視與關懷
經常的陪伴能讓長輩更安心,不會產生被遺棄的感受。
更多資訊可詢問衛福部長照專區(1966專線)、各地方政府的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等。
後記/藉由信任關係預習晚年
「Rapport」為法語,意指「信任關係」,也意指醫療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信賴程度。在醫療上,信任關係是不可或缺的,畢竟缺乏良好的信任與溝通,療程將困難重重。
建立健康的信任關係至關重要,在長照機構更是如此。由於長照機構的特殊性,許多患者都會在院中待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就是到臨終前,醫療人員都會伴隨左右。若是外部醫院,只要對A醫院的診療有所不滿,隨時都可以轉到B醫院,但在長照機構要轉院相當不容易。
在護理之家首次面對病患時,我也想盡可能建立「不拒人千里、不過度干涉、距離適當的」信任關係。然而歷經數十個春秋的同甘共苦,我不斷地透過老年患者的人生,思索自己的生命軌跡與老年生活。在為患者診療時,比起同情,我更容易抱著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小時候,我最大的煩惱就是「數學」,但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察覺人生中比數學更困難的問題比比皆是。數學不好,我可以去補習班預習,但人生卻是變幻無常、無法預知的領域,一旦在試卷填上錯誤答案便無法修改,現實的冷酷令人畏懼。倘若年輕健康,或許尚有解決人生難題的力量;但若年老體衰,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那張最困難的考題「老年生活」。
透過信任關係,生老病「師」有意無意地為年輕的我拋來晚年的解答。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也足以不斷地向我提出關於人類生老病死的議題。我在日記中收集、記錄每一位生老病「師」的日常,作為應對最困難的人生課題「老年生活」的參考書。
今天的我也不例外,在既是我的工作場域、也是學習空間的護理之家病房中,對我的人生導師、生老病「師」們送上一句問候:「早安,昨晚您睡得好嗎?」
當長輩身體狀況已無法在家由家人全天照顧,「居家醫療照護」或「社區照顧關懷」兩大類服務也難以適當支援時,就必須考慮「住宿式的照顧」服務機構。各類機構必須接受主管機關的輔導、監督、考核、檢查及評鑑,以確保機構的效能、提升服務品質,更得以提供民眾選擇時參考。
如下有幾種類型的住宿式照顧機構可供選擇,分別由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置標準、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所規範。依其照顧對象,分類如下:
一、 長期照顧機構
如老人福利機構、榮譽國民之家(養護型)、一般護理之家、精神護理之家。又分為下列3種類型:
(1)長期照護型:照顧罹患長期慢性病、需要醫護服務及他人照顧的老人。
(2)養護型:照顧生活自理能力缺損、需他人照顧的老人,或需鼻胃管、胃造廔口、導尿管等護理服務需求的老人。
(3)失智照顧型:照顧神經科、精神科或其他專科醫師診斷為失智症中度以上,具行動能力且需受照顧的老人。
二、 安養機構
需他人照顧、無扶養義務親屬、扶養義務親屬無扶養能力且日常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如老人福利機構(安養型)、榮譽國民之家(安養型)。
三、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照顧身心障礙者。
四、 住宿式長照機構
照顧身體或心智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致其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
為了緩解使用者的家庭經濟負擔,衛生福利部有「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自2023年起,針對長照需要等級達4級以上的住民,調增補助為每人每年最多達12萬元。決定住宿機構前,還有以下三點供參考,願大家「老有所終」:
一、 參觀住宿機構
可以的話,帶著長輩一同前往,了解地點是否適當、環境是否安全、照護人員的態度、住友長輩的反應,並盡量滿足長輩的需求。
二、 建立家庭共識
子女間要充分溝通,甚至要對親友說明,別讓長輩因為不同的意見而無法安心入住。
三、 持續探視與關懷
經常的陪伴能讓長輩更安心,不會產生被遺棄的感受。
更多資訊可詢問衛福部長照專區(1966專線)、各地方政府的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等。
後記/藉由信任關係預習晚年
「Rapport」為法語,意指「信任關係」,也意指醫療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信賴程度。在醫療上,信任關係是不可或缺的,畢竟缺乏良好的信任與溝通,療程將困難重重。
建立健康的信任關係至關重要,在長照機構更是如此。由於長照機構的特殊性,許多患者都會在院中待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就是到臨終前,醫療人員都會伴隨左右。若是外部醫院,只要對A醫院的診療有所不滿,隨時都可以轉到B醫院,但在長照機構要轉院相當不容易。
在護理之家首次面對病患時,我也想盡可能建立「不拒人千里、不過度干涉、距離適當的」信任關係。然而歷經數十個春秋的同甘共苦,我不斷地透過老年患者的人生,思索自己的生命軌跡與老年生活。在為患者診療時,比起同情,我更容易抱著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小時候,我最大的煩惱就是「數學」,但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察覺人生中比數學更困難的問題比比皆是。數學不好,我可以去補習班預習,但人生卻是變幻無常、無法預知的領域,一旦在試卷填上錯誤答案便無法修改,現實的冷酷令人畏懼。倘若年輕健康,或許尚有解決人生難題的力量;但若年老體衰,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那張最困難的考題「老年生活」。
透過信任關係,生老病「師」有意無意地為年輕的我拋來晚年的解答。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也足以不斷地向我提出關於人類生老病死的議題。我在日記中收集、記錄每一位生老病「師」的日常,作為應對最困難的人生課題「老年生活」的參考書。
今天的我也不例外,在既是我的工作場域、也是學習空間的護理之家病房中,對我的人生導師、生老病「師」們送上一句問候:「早安,昨晚您睡得好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