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從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看台灣的糧食危機!!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
錯!
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
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
錯!
「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
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
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
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
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一%左右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
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決定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六○%。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錯!
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
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
錯!
「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
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
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
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
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一%左右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
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決定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六○%。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名人推薦
【推薦人】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吳東傑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李丁讚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 黃淑德
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楊儒門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培慧
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鄭秀娟
漂鳥代言人碩士農夫 賴青松
推薦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吳東傑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李丁讚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 郭華仁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 黃淑德
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楊儒門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培慧
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鄭秀娟
漂鳥代言人碩士農夫 賴青松
推薦
序/導讀
推薦序
未來的糧食在哪裡?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吳東傑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彭明輝老師的大作,非典型農學院學者的經典論述,也是知識份子對台灣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最真誠的呼喚。
這幾年來,彭老師在農業議題的關注與用心,都讓許多人誤以為他是農經專家或鄉村社會學者。
彭老師的邏輯和系統分析能力,以及對人文的關懷,早在台灣防堵SARS的時候,他的功力大家就見識到了。SARS期間,他和社區大學的朋友編輯、整理對應SARS的手冊,其專業的程度也為大家所折服。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同樣展現了彭老師邏輯、系統分析的能耐。書裡引經據典,資料來源共有四五七筆;除了資料的翔實,更重要的是對於弱勢的關懷和全球趨勢的憂心。
彭老師在書中喟嘆:「台灣是個只有今朝而沒有明日的社會。」
七一七農民夜宿凱道時,彭老師在新竹的家中看電視,覺得電視的傳達是不夠的,就從新竹搭車北上到凱道現場,可見其赤子之心。
認識彭老師,並不是因為他的動力機械學術專業,而是緣於「農地休耕」。
一位大學教授願意關心社會已經相當不易,而挺身瞭解農業和關心農民且提出見解,更是難得。以生物觀點,彭老師應算是台灣社會的稀有物種。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他毫無私心的把研究結果和蒐集的資料整理成大家可看、可用的公共財。
從農地休耕到WTO,彭老師一直呼籲台灣社會不要忽略WTO對台灣的影響。而WTO對很多人而言,只不過區區三個英文字母罷了。每當從嘉義市北港路往高速公路嘉義交流道時,就會經過一個以「WTO」為招牌的檳榔攤。心想檳榔西施和買檳榔的朋友,如何看待WTO?他們知道WTO對台灣未來的影響嗎?他們知道台灣加入WTO後,有一天美國西施也可以來台灣賣檳榔?
二○一○年八月,杭士基(Noam Chomsky)首度從美國來台訪問。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全球十位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及「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在中研院公開演講中直陳,「美國政府口口聲聲反對恐怖主義,但其實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凶之一。」
而美國是怎樣看待台灣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有段精簡的描述:
從二○○七年的瘦肉精事件到二○○九年的美國牛事件,許多人對於美國官員蠻橫、霸道的嘴臉印象深刻,更無法忘記台灣政府發言人唯唯諾諾的神態。
台灣跟美國的實質關係到底是什麼?次殖民地?還是外勞?
台灣的農業,歷經以農養工的工業化,以及WTO後,農地和農民皆告減少,甚至有些農民即將成為「末代稻農」。
海島型的台灣,四面環海,靠著賣力的加工和犧牲環境,累積而成出口導向的經貿實力。但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譬如,糧食自給率只剩三二%,能源自給率更是微乎其微,只有三%。
沒有稻米,可以進口麵粉;沒有能源,可以進口石化燃料;但是,如果有一天飛機、船隻沒有燃料可用時,或是油價高漲,台灣還要進口什麼?甚至要問:我們要吃什麼?
生活在台灣的朋友,很難想像二○○八年的糧食危機。將近三、四十個地方、國家、地區,因為油價、糧價或是沒有糧食可吃而引起暴動。這當中,海地人逼不得已要吃泥餅。泥餅並不是餅乾,而是用泥土曬成餅狀。糧荒時,海地人就靠泥餅來維持他們的生活。
眾所皆知的「飢餓三十」。是誰造成他們的飢餓?
全世界的人口目前將近六十七億,有十億人口處在飢餓邊緣。
如果台灣不進口百分之七十的糧食,而我們依然可以自給自足,相信全世界的飢餓人口就會減少一些。
然而,糧食不僅是「吃飽未」,塞進嘴裡的東西,同時也成了啟動車子引擎的燃料,這就是生質能源。
進入嘴巴的糧食,依照每個人的身體機能來運轉、消化。
但未進入嘴巴的糧食,就複雜多了。糧食不僅是糧食,糧食也是政治。
甚至糧食可成為控制政權的工具,如糧食援助。反全球化的健將,印度Vandana Shiva博士更直言:誰控制種子,誰就控制國家和人民。目前,十大種子公司控制了全球種子國際貿易額的六七%。其中美國孟山都(Momsanto) 併購多間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二○○五年併購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Seminis後,全球佔有率已達二三%。第二大種子公司美國杜邦(Dupont)則在一九九九年吃下全球最大的玉米種子公司Pioneer後,如今全球佔有率達十五%。第三大種子公司瑞士的Syngenta全球佔有率達9%。前三大種子公司就掌控了四七%,且這三家種子公司更擁有全球大多數的基改種子市場。
彭老師書這本書即將完成付印之際,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發生規模九級的大地震,連帶引發了海嘯,以及核能電廠輻射外洩。因核電廠輻射外洩必須遷離家園的環境難民,因海嘯而失去父母的海嘯孤兒……讓人再也分不清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資本主義的擴張經濟主導下,金錢掛帥,還總以為科技萬能,人定勝天。但是極端氣候以及難以測料的天災地變,一夕之間讓人類似乎變得渺小與無能。
日本這場地震,更引起台灣民眾的恐慌。潛意識裡,日本是個相當精明、善於管理的社會;但對於這次複合性的多重災難,卻顯得束手無策。
當地震、颱風、海嘯和核電廠輻射外洩一起襲擊台灣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毀滅性的天災還沒有發生在台灣,但賴以生存的糧食危機卻早已來敲門。
十三年後,我們要吃什麼?是彭老師對於台灣糧食危機的衷心警告。
糧食無國界,我們未來的糧食又在哪裡?
縱然科技如何發達,奈米仍無法取代稻米。
政治民主大家談很多,但是經濟民主呢?更何況生態民主?還有,我們經常忘了自問:活在台灣,快樂嗎?何嘗深思對勞工、土地、生態,甚至自己的剝削。越南新娘雖然遠嫁來台,但是越南在二○○九年HPI(快樂星球指數)是全球第五,亞洲第一。
新竹竹東的二重埔,由於靠近新竹科學園區,政府當局極力的要徵收、重劃。試想:難道科技不能和農村為鄰嗎?農村,不但是城市的過往,而且還要餵養未來的城市。
我們懷念農村,為的不是浮淺的「懷舊」,而是懷念一種人性中可貴的成分,以及有助於保留這成分的情境:包括大自然的情境、日常生活的節奏,以及人與人的互動模式。
禮失求諸野,如果連「野」也沒了?
近年來關注農村土地徵收及環境議題的詹順貴律師曾提起,有位農民感嘆說:什麼都可以進口,就是土地無法進口。
是農民的無奈,也是最沉痛的指控與呼喊。
寧可期待在野的天使,也不要執政的魔鬼。
一本書並無法一舉解決年深歲遠、複雜萬端的問題,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不僅分析問題,還提出問題的對策,期待台灣的農產品能以台灣之名成為品牌(nation as a brand),尋找台灣的出路。
正如羅馬俱樂部一九七二年所提出的《成長的極限》:
「羅馬俱樂部主張:即使人類的智慧無窮,地球上的資源畢竟有限,如果持續漫無節制的經濟發展,人類將會在二十至五十年內耗盡地球上的非再生資源,此後就難以維繫今天的生活水準與人類的文明。
羅馬俱樂部鑑於民主政治逐漸淪為跨國財團操縱的工具,而在決策上追逐短期利益,漠視長期的後遺症,他們決議從全球的長程發展的角度出發,集結跨領域的學術智慧,以便對全球目前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預測與反省,以便對當前發展趨勢的潛在危險提出警告,並尋思更佳的替代方案。」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並非關起門來看待台灣的問題,而是把台灣置放在全球化的位置來思考台灣的未來,並以寬廣的視野穿透時空,企圖擘畫永續台灣的可能。
希望《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的關鍵數據和關鍵事實能召喚更多的熱情,如蚯蚓般耕耘、復育台灣和我們唯一的地球。
推薦序
一起來關心吃飯大事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歷史的演進,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千百年來,「食飽了沒?」一直是華人農村居民見面招呼時最常說的第一句話,很多人甚至將這樣的招呼方式帶到了城市,而變成一種不分地域的打招呼方式。這樣的招呼暗示著,在當時的背景下,吃飽是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事,能夠吃飽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歷史演進迄今,同樣話語背後的意涵,卻有了天大的變化。當年話語的脈絡來自生產技術低落的農業社會,多數時候的收成仰賴老天爺的賞賜;但如今邁入二十一世紀,生產技術大幅提升,但過度開發、過度仰賴人為技術操弄自然,卻將人類逼近如同千百年前飽食堪慮的威脅。彭明輝老師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要透露的正是看似足食,背後卻暗藏糧食匱乏危機的不爭事實。
彭老師任教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我大學念的也是機械系,但我們認識十多年來,頻繁的討論卻很少和機械領域有關。一方面是,我後來的工作和關注早已脫離機械領域;另方面則是,彭老師是位興趣廣泛而深刻、時刻緊追,甚至超前時事議題之人,這些關注,極大部份和我的工作和關注重疊。我們不討論機械,那談論什麼呢?
最早的時候,在上個世紀末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我們討論「水資源管理」;接著隨著社區營造和社區大學的推動和發展,我們討論「社區自主發展」;
未來的糧食在哪裡?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吳東傑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彭明輝老師的大作,非典型農學院學者的經典論述,也是知識份子對台灣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最真誠的呼喚。
這幾年來,彭老師在農業議題的關注與用心,都讓許多人誤以為他是農經專家或鄉村社會學者。
彭老師的邏輯和系統分析能力,以及對人文的關懷,早在台灣防堵SARS的時候,他的功力大家就見識到了。SARS期間,他和社區大學的朋友編輯、整理對應SARS的手冊,其專業的程度也為大家所折服。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同樣展現了彭老師邏輯、系統分析的能耐。書裡引經據典,資料來源共有四五七筆;除了資料的翔實,更重要的是對於弱勢的關懷和全球趨勢的憂心。
彭老師在書中喟嘆:「台灣是個只有今朝而沒有明日的社會。」
七一七農民夜宿凱道時,彭老師在新竹的家中看電視,覺得電視的傳達是不夠的,就從新竹搭車北上到凱道現場,可見其赤子之心。
認識彭老師,並不是因為他的動力機械學術專業,而是緣於「農地休耕」。
一位大學教授願意關心社會已經相當不易,而挺身瞭解農業和關心農民且提出見解,更是難得。以生物觀點,彭老師應算是台灣社會的稀有物種。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他毫無私心的把研究結果和蒐集的資料整理成大家可看、可用的公共財。
從農地休耕到WTO,彭老師一直呼籲台灣社會不要忽略WTO對台灣的影響。而WTO對很多人而言,只不過區區三個英文字母罷了。每當從嘉義市北港路往高速公路嘉義交流道時,就會經過一個以「WTO」為招牌的檳榔攤。心想檳榔西施和買檳榔的朋友,如何看待WTO?他們知道WTO對台灣未來的影響嗎?他們知道台灣加入WTO後,有一天美國西施也可以來台灣賣檳榔?
二○一○年八月,杭士基(Noam Chomsky)首度從美國來台訪問。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全球十位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及「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在中研院公開演講中直陳,「美國政府口口聲聲反對恐怖主義,但其實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凶之一。」
而美國是怎樣看待台灣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有段精簡的描述:
從二○○七年的瘦肉精事件到二○○九年的美國牛事件,許多人對於美國官員蠻橫、霸道的嘴臉印象深刻,更無法忘記台灣政府發言人唯唯諾諾的神態。
台灣跟美國的實質關係到底是什麼?次殖民地?還是外勞?
台灣的農業,歷經以農養工的工業化,以及WTO後,農地和農民皆告減少,甚至有些農民即將成為「末代稻農」。
海島型的台灣,四面環海,靠著賣力的加工和犧牲環境,累積而成出口導向的經貿實力。但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譬如,糧食自給率只剩三二%,能源自給率更是微乎其微,只有三%。
沒有稻米,可以進口麵粉;沒有能源,可以進口石化燃料;但是,如果有一天飛機、船隻沒有燃料可用時,或是油價高漲,台灣還要進口什麼?甚至要問:我們要吃什麼?
生活在台灣的朋友,很難想像二○○八年的糧食危機。將近三、四十個地方、國家、地區,因為油價、糧價或是沒有糧食可吃而引起暴動。這當中,海地人逼不得已要吃泥餅。泥餅並不是餅乾,而是用泥土曬成餅狀。糧荒時,海地人就靠泥餅來維持他們的生活。
眾所皆知的「飢餓三十」。是誰造成他們的飢餓?
全世界的人口目前將近六十七億,有十億人口處在飢餓邊緣。
如果台灣不進口百分之七十的糧食,而我們依然可以自給自足,相信全世界的飢餓人口就會減少一些。
然而,糧食不僅是「吃飽未」,塞進嘴裡的東西,同時也成了啟動車子引擎的燃料,這就是生質能源。
進入嘴巴的糧食,依照每個人的身體機能來運轉、消化。
但未進入嘴巴的糧食,就複雜多了。糧食不僅是糧食,糧食也是政治。
甚至糧食可成為控制政權的工具,如糧食援助。反全球化的健將,印度Vandana Shiva博士更直言:誰控制種子,誰就控制國家和人民。目前,十大種子公司控制了全球種子國際貿易額的六七%。其中美國孟山都(Momsanto) 併購多間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二○○五年併購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Seminis後,全球佔有率已達二三%。第二大種子公司美國杜邦(Dupont)則在一九九九年吃下全球最大的玉米種子公司Pioneer後,如今全球佔有率達十五%。第三大種子公司瑞士的Syngenta全球佔有率達9%。前三大種子公司就掌控了四七%,且這三家種子公司更擁有全球大多數的基改種子市場。
彭老師書這本書即將完成付印之際,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發生規模九級的大地震,連帶引發了海嘯,以及核能電廠輻射外洩。因核電廠輻射外洩必須遷離家園的環境難民,因海嘯而失去父母的海嘯孤兒……讓人再也分不清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資本主義的擴張經濟主導下,金錢掛帥,還總以為科技萬能,人定勝天。但是極端氣候以及難以測料的天災地變,一夕之間讓人類似乎變得渺小與無能。
日本這場地震,更引起台灣民眾的恐慌。潛意識裡,日本是個相當精明、善於管理的社會;但對於這次複合性的多重災難,卻顯得束手無策。
當地震、颱風、海嘯和核電廠輻射外洩一起襲擊台灣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毀滅性的天災還沒有發生在台灣,但賴以生存的糧食危機卻早已來敲門。
十三年後,我們要吃什麼?是彭老師對於台灣糧食危機的衷心警告。
糧食無國界,我們未來的糧食又在哪裡?
縱然科技如何發達,奈米仍無法取代稻米。
政治民主大家談很多,但是經濟民主呢?更何況生態民主?還有,我們經常忘了自問:活在台灣,快樂嗎?何嘗深思對勞工、土地、生態,甚至自己的剝削。越南新娘雖然遠嫁來台,但是越南在二○○九年HPI(快樂星球指數)是全球第五,亞洲第一。
新竹竹東的二重埔,由於靠近新竹科學園區,政府當局極力的要徵收、重劃。試想:難道科技不能和農村為鄰嗎?農村,不但是城市的過往,而且還要餵養未來的城市。
我們懷念農村,為的不是浮淺的「懷舊」,而是懷念一種人性中可貴的成分,以及有助於保留這成分的情境:包括大自然的情境、日常生活的節奏,以及人與人的互動模式。
禮失求諸野,如果連「野」也沒了?
近年來關注農村土地徵收及環境議題的詹順貴律師曾提起,有位農民感嘆說:什麼都可以進口,就是土地無法進口。
是農民的無奈,也是最沉痛的指控與呼喊。
寧可期待在野的天使,也不要執政的魔鬼。
一本書並無法一舉解決年深歲遠、複雜萬端的問題,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不僅分析問題,還提出問題的對策,期待台灣的農產品能以台灣之名成為品牌(nation as a brand),尋找台灣的出路。
正如羅馬俱樂部一九七二年所提出的《成長的極限》:
「羅馬俱樂部主張:即使人類的智慧無窮,地球上的資源畢竟有限,如果持續漫無節制的經濟發展,人類將會在二十至五十年內耗盡地球上的非再生資源,此後就難以維繫今天的生活水準與人類的文明。
羅馬俱樂部鑑於民主政治逐漸淪為跨國財團操縱的工具,而在決策上追逐短期利益,漠視長期的後遺症,他們決議從全球的長程發展的角度出發,集結跨領域的學術智慧,以便對全球目前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預測與反省,以便對當前發展趨勢的潛在危險提出警告,並尋思更佳的替代方案。」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並非關起門來看待台灣的問題,而是把台灣置放在全球化的位置來思考台灣的未來,並以寬廣的視野穿透時空,企圖擘畫永續台灣的可能。
希望《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的關鍵數據和關鍵事實能召喚更多的熱情,如蚯蚓般耕耘、復育台灣和我們唯一的地球。
推薦序
一起來關心吃飯大事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歷史的演進,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千百年來,「食飽了沒?」一直是華人農村居民見面招呼時最常說的第一句話,很多人甚至將這樣的招呼方式帶到了城市,而變成一種不分地域的打招呼方式。這樣的招呼暗示著,在當時的背景下,吃飽是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事,能夠吃飽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歷史演進迄今,同樣話語背後的意涵,卻有了天大的變化。當年話語的脈絡來自生產技術低落的農業社會,多數時候的收成仰賴老天爺的賞賜;但如今邁入二十一世紀,生產技術大幅提升,但過度開發、過度仰賴人為技術操弄自然,卻將人類逼近如同千百年前飽食堪慮的威脅。彭明輝老師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要透露的正是看似足食,背後卻暗藏糧食匱乏危機的不爭事實。
彭老師任教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我大學念的也是機械系,但我們認識十多年來,頻繁的討論卻很少和機械領域有關。一方面是,我後來的工作和關注早已脫離機械領域;另方面則是,彭老師是位興趣廣泛而深刻、時刻緊追,甚至超前時事議題之人,這些關注,極大部份和我的工作和關注重疊。我們不討論機械,那談論什麼呢?
最早的時候,在上個世紀末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我們討論「水資源管理」;接著隨著社區營造和社區大學的推動和發展,我們討論「社區自主發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