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島1981~2025:萌芽、破繭、轉型、爆發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以四十年的產業歷程,照見台灣未來的路
本書是吳金榮以四十餘年產業觀察與實務經驗所撰寫的鉅作,全書以宏觀的歷史視野串連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興起、轉折與挑戰,從半導體、電腦、顯示器到人工智慧,描繪出台灣科技島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全球核心的完整脈絡。
為什麼現在要讀這本書?
當前正值全球科技巨變時代,AI、半導體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直接牽動台灣的經濟安全。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回顧,更在於提供面對未來的思考框架。
首先,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崛起是一部從代工到創新的進化史。理解過去如何抓住IBM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浪潮,才能掌握未來AI PC、人形機器人等新機會。
其次,本書揭示「人才」是台灣科技競爭力的核心資源。然而隨著社會氛圍轉變,優秀的年輕人對投入高科技產業「興趣缺缺」,這將成為台灣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讀者能從過往的成功經驗反思如何培育與留住人才,以確保台灣在未來仍具國際競爭力。
再者,國際政治與經濟正在重塑產業秩序。中國半導體與AI的快速追趕、歐美的技術圍堵、ARM架構與AI PC的崛起,讓台灣的產業地位更具風險也更顯關鍵。本書所整理的歷史案例,能幫助決策者與一般讀者更清楚理解台灣在全球局勢中的角色,並提醒未來必須更靈活應對。
本書不僅提供許多科技業的精彩軼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科技人的奮鬥與選擇。對於企業領導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而言,此書正是當下最值得閱讀的參考藍本。
專序推薦──
李焜耀/明基友達集團創辦人
張耀文/台灣大學電機資訊系特聘教授、聯發科技獨立董事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聯合推薦──
王志仁/《數位時代》總編輯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
林哲偉/祥碩科技總經理
邰中和/智百特創辦人、宏碁共同創辦人
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謝漢萍/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交通大學前副校長
(依姓名筆畫排列)
此書堪稱台灣數位產業發展的完整見證,也描述一個落後經濟體,如何由低階附加價值走上高階附加價值鏈的創新與努力過程,非常具有參考性。作者的精闢學養、完整產業歷練,曾擔任美商的產業研究代表,加上產業人脈廣闊,由他寫來,絕對是太史公之筆!
──李焜耀,明基友達集團創辦人
本書以深厚恢弘的歷史觀與親身經歷的觀察,精闢地描繪出台灣科技產業半世紀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是一本難得兼具產業縱深與文化厚度的鉅著。本書集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於一體,不僅重現台灣科技發展的真實軌跡,更展現出一個國家社會面對全球變局時的思考與勇氣。
──張耀文,台灣大學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聯發科技獨立董事
這本新書是描繪台灣資訊科技、半導體產業篳路藍縷的過往,以及預測台灣產業下一步應該何去何從,資料齊全、論述清楚的難得大作。作者對公司創業故事、產品發展興衰、人事更迭都有精準的描述,本書堪稱台灣資訊、半導體產業的《世說新語》與《三國演義》。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本書特色──
1. 縱橫交錯的產業視野:作者不僅回顧台灣科技業的演進,更將世界大事、技術突破與市場動向交叉對照,讓讀者清楚理解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與變化。
2. 數據與故事並重:書中大量引用人物故事與企業決策,例如台積電的挑戰、聯發科的策略、電子五哥的崛起等,不僅是冰冷的數據與年份,更是充滿張力的人物抉擇與企業競爭。
3. 兼具省思與前瞻:除了紀錄歷史,作者也點出產業錯誤與限制,例如過度投資、自建晶圓廠的迷思,並針對未來AI、人才危機與國際競爭提出警示,避免讀者僅止於懷舊。
本書是吳金榮以四十餘年產業觀察與實務經驗所撰寫的鉅作,全書以宏觀的歷史視野串連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興起、轉折與挑戰,從半導體、電腦、顯示器到人工智慧,描繪出台灣科技島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全球核心的完整脈絡。
為什麼現在要讀這本書?
當前正值全球科技巨變時代,AI、半導體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直接牽動台灣的經濟安全。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回顧,更在於提供面對未來的思考框架。
首先,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崛起是一部從代工到創新的進化史。理解過去如何抓住IBM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浪潮,才能掌握未來AI PC、人形機器人等新機會。
其次,本書揭示「人才」是台灣科技競爭力的核心資源。然而隨著社會氛圍轉變,優秀的年輕人對投入高科技產業「興趣缺缺」,這將成為台灣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讀者能從過往的成功經驗反思如何培育與留住人才,以確保台灣在未來仍具國際競爭力。
再者,國際政治與經濟正在重塑產業秩序。中國半導體與AI的快速追趕、歐美的技術圍堵、ARM架構與AI PC的崛起,讓台灣的產業地位更具風險也更顯關鍵。本書所整理的歷史案例,能幫助決策者與一般讀者更清楚理解台灣在全球局勢中的角色,並提醒未來必須更靈活應對。
本書不僅提供許多科技業的精彩軼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科技人的奮鬥與選擇。對於企業領導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而言,此書正是當下最值得閱讀的參考藍本。
專序推薦──
李焜耀/明基友達集團創辦人
張耀文/台灣大學電機資訊系特聘教授、聯發科技獨立董事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聯合推薦──
王志仁/《數位時代》總編輯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
林哲偉/祥碩科技總經理
邰中和/智百特創辦人、宏碁共同創辦人
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謝漢萍/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交通大學前副校長
(依姓名筆畫排列)
此書堪稱台灣數位產業發展的完整見證,也描述一個落後經濟體,如何由低階附加價值走上高階附加價值鏈的創新與努力過程,非常具有參考性。作者的精闢學養、完整產業歷練,曾擔任美商的產業研究代表,加上產業人脈廣闊,由他寫來,絕對是太史公之筆!
──李焜耀,明基友達集團創辦人
本書以深厚恢弘的歷史觀與親身經歷的觀察,精闢地描繪出台灣科技產業半世紀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是一本難得兼具產業縱深與文化厚度的鉅著。本書集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於一體,不僅重現台灣科技發展的真實軌跡,更展現出一個國家社會面對全球變局時的思考與勇氣。
──張耀文,台灣大學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聯發科技獨立董事
這本新書是描繪台灣資訊科技、半導體產業篳路藍縷的過往,以及預測台灣產業下一步應該何去何從,資料齊全、論述清楚的難得大作。作者對公司創業故事、產品發展興衰、人事更迭都有精準的描述,本書堪稱台灣資訊、半導體產業的《世說新語》與《三國演義》。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本書特色──
1. 縱橫交錯的產業視野:作者不僅回顧台灣科技業的演進,更將世界大事、技術突破與市場動向交叉對照,讓讀者清楚理解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與變化。
2. 數據與故事並重:書中大量引用人物故事與企業決策,例如台積電的挑戰、聯發科的策略、電子五哥的崛起等,不僅是冰冷的數據與年份,更是充滿張力的人物抉擇與企業競爭。
3. 兼具省思與前瞻:除了紀錄歷史,作者也點出產業錯誤與限制,例如過度投資、自建晶圓廠的迷思,並針對未來AI、人才危機與國際競爭提出警示,避免讀者僅止於懷舊。
目錄
推薦序 台灣科技產業的弄潮兒/李焜耀
推薦序 看見科技島的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張耀文
推薦序 鑑往知來,謹慎維護台灣產業競爭力/童子賢
作者序 為台灣高科技發展歷史留下紀錄
第一篇 意想不到的起點:從電玩主機板到微處理器
第1章 第一個火花:從街頭電玩機台開始
第2章 半導體科技的誕生:電晶體到微處理器
第3章 個人電腦產業:邁向科技島的第一步
第二篇 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與波折
第4章 DRAM夢:發展的軌跡與教訓
第5章 中國急切追趕下的亂流
第6章 黑白之間: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旁門左道
第7章 供應鏈奇蹟:PC產業推動半導體躍進
第8章 科技島萌芽:早餐會、工研院、科學園區
第9章 全球競合:半導體巨頭浮沉錄
第10章 台積電的世紀挑戰:從代工到生產基地全球化
第三篇 硬體產業鏈與供應體系:支撐科技島的隱形力量
第11章 主機板、光碟機與台灣製造的崛起
第12章 顯示器的戰國時代
第13章 從市值看實力:半導體公司的勝負之道
第14章 顯示卡:從遊戲娛樂到AI運算
第15章 零組件通路商的隱形帝國
第四篇 產業共生與轉型脈絡
第16章 從主機板到代工王國:電子五哥傳奇
第17章 面板、光學與記憶體的競爭軼事
第18章 IC設計廠的企圖與限制:自建晶圓廠的迷思與現實
第19章 傳產進軍高科技的成敗啟示錄:網球拍、塑膠王與老家電的創新之路
第五篇 變局中的抉擇:科技大國與台灣的未來路徑
第20章 中國高科技的新亮點
第21章 全球科技新焦點:生成式AI與智慧人形機器人
第22章 台灣的下一步:人才與電力的挑戰
附錄 台灣半導體產業大事紀
推薦序 看見科技島的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張耀文
推薦序 鑑往知來,謹慎維護台灣產業競爭力/童子賢
作者序 為台灣高科技發展歷史留下紀錄
第一篇 意想不到的起點:從電玩主機板到微處理器
第1章 第一個火花:從街頭電玩機台開始
第2章 半導體科技的誕生:電晶體到微處理器
第3章 個人電腦產業:邁向科技島的第一步
第二篇 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與波折
第4章 DRAM夢:發展的軌跡與教訓
第5章 中國急切追趕下的亂流
第6章 黑白之間: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旁門左道
第7章 供應鏈奇蹟:PC產業推動半導體躍進
第8章 科技島萌芽:早餐會、工研院、科學園區
第9章 全球競合:半導體巨頭浮沉錄
第10章 台積電的世紀挑戰:從代工到生產基地全球化
第三篇 硬體產業鏈與供應體系:支撐科技島的隱形力量
第11章 主機板、光碟機與台灣製造的崛起
第12章 顯示器的戰國時代
第13章 從市值看實力:半導體公司的勝負之道
第14章 顯示卡:從遊戲娛樂到AI運算
第15章 零組件通路商的隱形帝國
第四篇 產業共生與轉型脈絡
第16章 從主機板到代工王國:電子五哥傳奇
第17章 面板、光學與記憶體的競爭軼事
第18章 IC設計廠的企圖與限制:自建晶圓廠的迷思與現實
第19章 傳產進軍高科技的成敗啟示錄:網球拍、塑膠王與老家電的創新之路
第五篇 變局中的抉擇:科技大國與台灣的未來路徑
第20章 中國高科技的新亮點
第21章 全球科技新焦點:生成式AI與智慧人形機器人
第22章 台灣的下一步:人才與電力的挑戰
附錄 台灣半導體產業大事紀
序/導讀
推薦序》台灣科技產業的弄潮兒
李焜耀
此書堪稱台灣數位產業發展的完整見證,也描述一個落後經濟體,如何由低階附加價值走上高階附加價值鏈的創新與努力過程,非常具有參考性。
想起幾十年前初入職場時,許多的連接器、風扇、大電容等電子零組件,為了省錢,經常遠去台南、高雄淘寶拆船舊貨。那些舊貨可都是道地先進國家的「舶來品」。當時台灣的工業水準,連一個毫米級精度的連接器都很不容易做出來。如今的IC製造,動輒良率八成以上的奈米級精密度,超越歐、美、日發達國家的企業水準,因而掌握了極大的附加價值。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況且,當年長輩眼中的日本、美國、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企業,都是高高仰望的神級存在。代理那些企業商品的公司,等於掌握穩穩獲利的保證。沒想到這波科技產業的洗禮,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台灣已然成為精密製造產業興盛之地。只要有市場、有意願,本地幾乎可以供應絕大部分的電子零組件。這種工業水準,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不過台灣人具有的勤奮、靈活、學識、活動力、開創力、創業精神等特質,肯定攸關。
產業升級的致富密碼,正是許多先進國家與後進企業所日思夜盼的機會,希望引以為師的組合!
由於規模相當,同樣歷經日本的殖民統治,在關鍵時期被帶進工業化的歷程,台灣與韓國在戰後產業的發展方向差異,經常被研究者拿來比較。個人看法是,韓國偏向於走日本的產業思路,冀圖更加努力不懈、打敗過去的殖民母國。於是政府扶持財閥大企業的力量,走入鋼鐵、造船、汽車、石化、記憶體IC、全球品牌等的大型產業。鋼鐵雄獅、規模經濟、主流贏家等,是其關鍵字。可是,台灣卻大不同,搭上個人電腦與AI產業發展的浪潮,以較少的人力資源(韓國人口約五千兩百萬、台灣人口約兩千三百萬),培育中小企業,集中力量發展數位科技。沒想到2025年的人均國民所得,台灣在連輸二十二年後(2003至2024年),將再度超越韓國,引起一向藐視臺灣的韓國社會震撼。不過,這需要長期的比較才代表真正的潛力,有待持續觀察。
固然,AI的勃發,給了台灣極大的機會。可是台灣在多年養成的上游IC設計、IC精密製造、封裝測試,中游的PCB產業、電路板組裝,下游的電源、機殼、冷卻散熱等技術,以及相關的配套材料,哪一項不是幾十年產業功夫與深厚學識的積累?畢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台灣若沒有普及的教育基礎是不可能承接這種升級任務的。
金榮兄的精闢學養、完整產業歷練與曾經擔任美商的產業研究代表,本身既是造浪者和逐浪者,也是觀浪者。加上產業人脈廣闊,完全見證台灣數位產業發展的歷程,由他寫來,絕對是太史公之筆!不做他人想,也為台灣這波科技浪潮留下濃墨一彩。令人期待!
*****
本文作者為明基友達集團創辦人。
*****
推薦序》看見科技島的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
張耀文
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台灣始終以堅韌的意志與務實的精神,寫下令人驕傲的篇章。從1970年代街頭電玩機台的逆向工程,到今日半導體製程領先全球,這段歷程不僅是產業轉型的故事,更是島嶼人民智慧與韌性的縮影。吳金榮學長的新作《台灣科技島1981~2025》(以下簡稱為《台灣科技島》),以深厚恢弘的歷史觀與親身經歷的觀察,精闢地描繪出台灣科技產業半世紀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是一本難得兼具產業縱深與文化厚度的鉅著。
本書從電玩主機板談起,細膩描寫台灣如何在逆境中開創機會。從早期旁門左道的「黑白之間」經濟,到個人電腦產業鏈的崛起,再到半導體產業的艱難追趕與國際競合,吳學長以嚴謹的史實與生動的筆觸,呈現出一個國家由代工走向創新的轉折。書中不僅回顧台灣在主機板、記憶體、面板、電腦系統、晶片設計、晶圓和通路等半導體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深入剖析工研院、科學園區等制度建構對產業演進的關鍵影響,層層推進、脈絡分明,使讀者得以理解「科技島」形成背後的集體努力與制度智慧。
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別感受到吳學長對「產業共生」的洞見。台灣科技業之所以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屹立不搖,關鍵在於從材料、零組件、製造到系統整合的完整生態。書中所描述的產業案例,展現出台灣企業家兼具靈活與堅持的特質,也揭示了技術轉移、代工思維與創新文化之間的張力。書中也捕捉到令人動容、以人為核心的「工程精神」演化,將奮鬥與智慧化為一段段動人的篇章─從1970年代的電玩主機板工坊,到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代工,再到今日的晶圓製造、晶片設計與AI運算中心─每個時代都有一群人默默耕耘,將知識轉為現實、將理想化為產品。他們的堅持、毅力與創造力,是這座「科技島」最深層的底蘊。這樣的筆觸既不是單純的懷舊,也不是冷峻的記錄,而是一種跨越產業與人文的歷史對話;這不僅是一部台灣的產業史、工程師的集體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信念、策略與抉擇的國家奮鬥史。
作為長期從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研發和教育、積極服務國際和國內社群的志工,我深知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不是線性的,而是一連串跨領域的整合與試煉。從EDA到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每一環節都需要理論、工程與經驗的交織。吳學長以宏觀的筆調串聯各個產業面向,使讀者不僅看到企業個體的奮鬥,更能體會科技島背後的系統性力量。這種以產業結構為骨架、以人物故事為血肉的寫作方式,讓本書兼具可讀性與學術價值。
更可貴的是,《台灣科技島》不僅回望過去,在當前地緣政治與科技戰重塑產業鏈的時刻,更提出對未來的省思。面對當前諸多嚴峻的挑戰,台灣如何延續「小國大戰略」的靈活思維,從科技製造轉向科技領航,將是下一階段的關鍵課題。書中對於人才培育與電力結構、AI與人形機器人、半導體地緣政治的討論,正呼應我們此刻國家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命題。尤其,人才是產業和國家發展的根本,而我們台灣的科技產業正面臨少子化、理工學生占比下降和科技教育弱化的多重問題。吳學長對這些命題的回答清晰而深邃─唯有持續創新、厚植人才、建立自主體系,科技島才能真正永續,此為政策制定者與產業領袖提供重要的啟示。
《台灣科技島》是一本集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於一體的鉅作。它不僅重現台灣科技發展的真實軌跡,更展現出一個國家社會面對全球變局時的思考與勇氣。對研究科技政策、產業發展、創新生態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珍貴的脈絡與啟發;對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人而言,它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在浪潮中尋找前進的方向和力量,探求永續卓越的策略和實踐。
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願《台灣科技島》不僅成為理解過去榮耀的窗口,更成為激勵我們再創新局的起點。同行致遠!科技島的未來,仍需大家共同書寫,讓我們一起守護並延續這座「科技島」的光與熱。
*****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ACM、CIEE、IEEE Fellow、聯發科技獨立董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2018至2024年)、IEEE電子設計自動化學會(CEDA)總裁(2020至2021年)、IEEE CEDA的IEEE Fellow Search Committee主席(2025至2026年)。
*****
推薦序》鑑往知來,謹慎維護台灣產業競爭力
童子賢
吳金榮先生以這本新書《台灣科技島1981~2025》(以下簡稱《台灣科技島》)回顧過去,也展望未來。他仔細回顧台灣科技產業過去四十五年來一步一腳印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展望未來,期待台灣科技產業能將榮景延續下去。
我認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產業的選擇」,有一點像古老的諺語: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在做出「產業的選擇」的決定之後,後續就要努力培養條件。產業播下種子能否發芽成長還要看國家與社會的條件,包括一個國家的人才教育、政策法規、能源電力基本上是否健全,再往下是看產業直接面對接單、出貨、收款時的國際航運、跨國金融、供應鏈體系等,這些都健全嗎?都能有效支援產業嗎?
就好像荒漠無法長出森林,沃土才能培育花朵。想造出森林,就必須有決心,從選種育苗、爬梳土壤、澆水灌溉、施肥除蟲,所有條件缺一不可,甚至初期生存不易還需要建溫室呵護。
森林不是一天造成的,產業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能夠在2025年發展出成功的資訊產業、半導體產業、AI伺服器產業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正確的策略、人才的培育、創業家的熱情、工程師的血汗、健全的財務會計與金融創投法律環境,創造了今天台灣的科技產業優勢。
1970年代,中華民國經濟部長趙耀東期待台灣能夠建立「大汽車車廠」,期待有一天台灣能夠外銷汽車。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因為能讓汽車產業茁壯、外銷的條件老是凝聚不起來。
1980年代,台灣初步建立個人電腦產業、半導體產業,初期只是一群熱血沸騰的工程師、創業者的寂寞實驗(施振榮先生嘗試讓電腦中文化,首先建立天龍終端機,初期的市場非常窄小,但是宏碁無怨無悔一路前行)。這個產業的活力,讓產業實驗「意外」地開花結果,在二十年後茁壯成長、勢不可扼。2000年個人電腦產業、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讓台灣不止立足世界,也發光發熱、積極參與世界。
這個產業的發展更是「意外」地在四十年後強勢成長、澎湃飛揚,在2025年讓台灣成為全球先進製程半導體中心、AI伺服器製造中心,當然也持續是筆記型電腦、工業電腦、桌上型電腦與顯示卡的製造中心,台灣也掌控了很高比例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另外從印刷電路板到光學鏡頭、被動元件、IC封裝等,台灣也仍然是全球產業鏈的重心所在。
當台灣正在煩惱對美外銷出超金額太多,導致貿易談判飽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壓力,可是產業不斷「報佳音」,讓貿易談判代表煩惱不已,因為2025年前三季的半導體及AI伺服器出口仍然強勢成長,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屢創紀錄。國際貨幣基金(IMF)本來估計台灣年度GDP的成長幅度可能達2.9%,現在必須上修,可能達到3.7%。
回顧一下:1970年台灣的「民族工業」就只能是大同電鍋,買電鍋還附贈「大同寶寶」一個。1980年台灣初步發展個人電腦、主機板製造,但是只能仰賴美國英特爾(Intel)提供CPU,仰賴日本富士通(Fujitsu)與日立(Hitachi)的DRAM。1990年台灣嘗試做筆記型電腦,因為筆電是精密產品,當時台灣還不擅長,筆電的世界霸主是獨擁世界市場30%的日本東芝(Toshiba)。
1999年台灣的筆記型電腦才能挑戰日本,當年台灣筆電的全球市占率達40%,政府與媒體一片歡欣鼓舞,稱為「世紀奇蹟」。那是一個容易滿足、充滿樂觀的年代,那個時候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達到1萬4,000美元,台灣社會已經「脫貧」。
再隔二十年,到了2022年,在先進製程半導體、AI伺服器出口暢旺的加持下,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追上日本、追平韓國,達到3萬4,000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的預測,台灣2025年的人均GDP將較去年成長11.1%,至3萬7,827美元(約新台幣116.8萬元),全球排名升至第三十五;而台灣2026年的
人均GDP將達4萬1,586美元(約新台幣128.4萬元),比韓國早兩年突破4萬美元大關,全球排名進一步升至第三十一。
台灣資訊產業與半導體的成就讓美國總統川普眼紅嫉妒,一再宣稱「你知道的,台灣的晶片非常厲害,他們非常有錢。」
我們身處充滿奇蹟的年代,但是我們也身處困惑的年代。因此我們需要燈塔照明,我們需要智者解惑,我們需要延續台灣的優勢。
兵學家蔣百里說:「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這個理論相當現實,提醒我們台灣的競爭力必須保持!台灣能夠發展得好,是因為我們的半導體、AI伺服器產業,發展在一個「生活條件」吻合「戰鬥條件」的體系上面,必須小心保持優勢。
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理論更是殘酷,提醒我們,台灣在產業發展上目前「生存得不錯」,但是要小心前有高山、後有追兵,台灣想要再繼續維持科技產業的優勢,就必須小心維護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條件,甚至繼續加強這個條件,千萬不要被「天擇」打敗。
台灣的個人電腦、半導體產業在2025年能立足世界,真的只是「意外」嗎?抑或是被「物競天擇」所主導了?台灣成為了上帝的「天選之民」,以致適者生存。這個結果現在讓人開心!可是未來令我們擔心。當然我們戒慎戒恐,謹慎迎接挑戰,要小心不要讓台灣的繁榮只是曇花一現;要謹慎維護產業優勢,不能因為發生意外而潰堤;要維護我們的「生活條件」不要背離「戰鬥條件」。
這本新書是描繪台灣資訊科技、半導體產業篳路藍縷的過往,以及預測台灣產業下一步應該何去何從,資料齊全、論述清楚的難得大作。
作者吳金榮兄,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也是產業界的實務工作者、資深分析師。《台灣科技島》描述了台灣科技產業從1981年到2025年的足跡,有過去故事的描述,也有產業未來的深思。金榮兄於產業的脈絡、重要歷史年表、公司創業始末都記在腦海,重點清晰、博聞強記、如數家珍,金榮兄的記憶力十分驚人,仔細做的功課也十分充足。
他對公司創業故事、產品發展興衰、人事更迭都有精準的描述,我在此表示誠摯的佩服,我認為這本書堪稱台灣資訊、半導體產業的《世說新語》與《三國演義》,而金榮兄也十足是一本活字典。
吳金榮兄現職微驅科技總經理,畢業自台大化工系,擅長產業情報分析、市場分析。他的資、經歷完整,加上對產業、產品的過人觀察能力與敏銳度,形成這一本書的「基底」。
我的感想是這本新書提供了產業「鑒往知來,開創新局」的視野,也提醒產業維持一份看清方向的清醒。
包含第二十章的〈中國高科技的新亮點〉提到,中國在2023至2027年會建造四十一座晶圓廠,其中三十四座是十二吋廠。這個統計數字告訴全世界,包括憂心忡忡的歐盟在內,擔心IC產業成熟製程被大陸「大量擴產」會導致再次「內捲」,大陸會繼太陽能板、電動車產業之後,以國家補貼政策
破壞全球產業秩序,導致半導體成熟製程又發生全球惡性競爭的悲劇。
包含第二十二章〈台灣的下一步:人才與電力的挑戰〉說出了台灣要持續保有科技產業優勢,在未來其實是充滿了基礎建設是否充足與少子化之後人才不足的挑戰。
吳金榮兄這本《台灣科技島》所提供的「鑒往知來」經驗,宛如一幅地圖,點明了台灣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脈絡。而苦口婆心的提醒也宛如照明燈塔,提醒台灣產業「不要只有低頭拉車,還要記得抬頭看路。」
時逢新書出版前夕,謹祝福新書大賣,也祝福台灣產業繼續向前行,繼續為台灣創造富裕繁榮,成為維繫民主與自由的「基底」,什麼都擋不住。
*****
本文作者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
李焜耀
此書堪稱台灣數位產業發展的完整見證,也描述一個落後經濟體,如何由低階附加價值走上高階附加價值鏈的創新與努力過程,非常具有參考性。
想起幾十年前初入職場時,許多的連接器、風扇、大電容等電子零組件,為了省錢,經常遠去台南、高雄淘寶拆船舊貨。那些舊貨可都是道地先進國家的「舶來品」。當時台灣的工業水準,連一個毫米級精度的連接器都很不容易做出來。如今的IC製造,動輒良率八成以上的奈米級精密度,超越歐、美、日發達國家的企業水準,因而掌握了極大的附加價值。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況且,當年長輩眼中的日本、美國、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企業,都是高高仰望的神級存在。代理那些企業商品的公司,等於掌握穩穩獲利的保證。沒想到這波科技產業的洗禮,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台灣已然成為精密製造產業興盛之地。只要有市場、有意願,本地幾乎可以供應絕大部分的電子零組件。這種工業水準,固然有運氣的成分,不過台灣人具有的勤奮、靈活、學識、活動力、開創力、創業精神等特質,肯定攸關。
產業升級的致富密碼,正是許多先進國家與後進企業所日思夜盼的機會,希望引以為師的組合!
由於規模相當,同樣歷經日本的殖民統治,在關鍵時期被帶進工業化的歷程,台灣與韓國在戰後產業的發展方向差異,經常被研究者拿來比較。個人看法是,韓國偏向於走日本的產業思路,冀圖更加努力不懈、打敗過去的殖民母國。於是政府扶持財閥大企業的力量,走入鋼鐵、造船、汽車、石化、記憶體IC、全球品牌等的大型產業。鋼鐵雄獅、規模經濟、主流贏家等,是其關鍵字。可是,台灣卻大不同,搭上個人電腦與AI產業發展的浪潮,以較少的人力資源(韓國人口約五千兩百萬、台灣人口約兩千三百萬),培育中小企業,集中力量發展數位科技。沒想到2025年的人均國民所得,台灣在連輸二十二年後(2003至2024年),將再度超越韓國,引起一向藐視臺灣的韓國社會震撼。不過,這需要長期的比較才代表真正的潛力,有待持續觀察。
固然,AI的勃發,給了台灣極大的機會。可是台灣在多年養成的上游IC設計、IC精密製造、封裝測試,中游的PCB產業、電路板組裝,下游的電源、機殼、冷卻散熱等技術,以及相關的配套材料,哪一項不是幾十年產業功夫與深厚學識的積累?畢竟,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台灣若沒有普及的教育基礎是不可能承接這種升級任務的。
金榮兄的精闢學養、完整產業歷練與曾經擔任美商的產業研究代表,本身既是造浪者和逐浪者,也是觀浪者。加上產業人脈廣闊,完全見證台灣數位產業發展的歷程,由他寫來,絕對是太史公之筆!不做他人想,也為台灣這波科技浪潮留下濃墨一彩。令人期待!
*****
本文作者為明基友達集團創辦人。
*****
推薦序》看見科技島的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
張耀文
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台灣始終以堅韌的意志與務實的精神,寫下令人驕傲的篇章。從1970年代街頭電玩機台的逆向工程,到今日半導體製程領先全球,這段歷程不僅是產業轉型的故事,更是島嶼人民智慧與韌性的縮影。吳金榮學長的新作《台灣科技島1981~2025》(以下簡稱為《台灣科技島》),以深厚恢弘的歷史觀與親身經歷的觀察,精闢地描繪出台灣科技產業半世紀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是一本難得兼具產業縱深與文化厚度的鉅著。
本書從電玩主機板談起,細膩描寫台灣如何在逆境中開創機會。從早期旁門左道的「黑白之間」經濟,到個人電腦產業鏈的崛起,再到半導體產業的艱難追趕與國際競合,吳學長以嚴謹的史實與生動的筆觸,呈現出一個國家由代工走向創新的轉折。書中不僅回顧台灣在主機板、記憶體、面板、電腦系統、晶片設計、晶圓和通路等半導體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深入剖析工研院、科學園區等制度建構對產業演進的關鍵影響,層層推進、脈絡分明,使讀者得以理解「科技島」形成背後的集體努力與制度智慧。
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別感受到吳學長對「產業共生」的洞見。台灣科技業之所以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屹立不搖,關鍵在於從材料、零組件、製造到系統整合的完整生態。書中所描述的產業案例,展現出台灣企業家兼具靈活與堅持的特質,也揭示了技術轉移、代工思維與創新文化之間的張力。書中也捕捉到令人動容、以人為核心的「工程精神」演化,將奮鬥與智慧化為一段段動人的篇章─從1970年代的電玩主機板工坊,到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代工,再到今日的晶圓製造、晶片設計與AI運算中心─每個時代都有一群人默默耕耘,將知識轉為現實、將理想化為產品。他們的堅持、毅力與創造力,是這座「科技島」最深層的底蘊。這樣的筆觸既不是單純的懷舊,也不是冷峻的記錄,而是一種跨越產業與人文的歷史對話;這不僅是一部台灣的產業史、工程師的集體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信念、策略與抉擇的國家奮鬥史。
作為長期從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研發和教育、積極服務國際和國內社群的志工,我深知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不是線性的,而是一連串跨領域的整合與試煉。從EDA到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每一環節都需要理論、工程與經驗的交織。吳學長以宏觀的筆調串聯各個產業面向,使讀者不僅看到企業個體的奮鬥,更能體會科技島背後的系統性力量。這種以產業結構為骨架、以人物故事為血肉的寫作方式,讓本書兼具可讀性與學術價值。
更可貴的是,《台灣科技島》不僅回望過去,在當前地緣政治與科技戰重塑產業鏈的時刻,更提出對未來的省思。面對當前諸多嚴峻的挑戰,台灣如何延續「小國大戰略」的靈活思維,從科技製造轉向科技領航,將是下一階段的關鍵課題。書中對於人才培育與電力結構、AI與人形機器人、半導體地緣政治的討論,正呼應我們此刻國家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命題。尤其,人才是產業和國家發展的根本,而我們台灣的科技產業正面臨少子化、理工學生占比下降和科技教育弱化的多重問題。吳學長對這些命題的回答清晰而深邃─唯有持續創新、厚植人才、建立自主體系,科技島才能真正永續,此為政策制定者與產業領袖提供重要的啟示。
《台灣科技島》是一本集歷史、產業、人物與戰略於一體的鉅作。它不僅重現台灣科技發展的真實軌跡,更展現出一個國家社會面對全球變局時的思考與勇氣。對研究科技政策、產業發展、創新生態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珍貴的脈絡與啟發;對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人而言,它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在浪潮中尋找前進的方向和力量,探求永續卓越的策略和實踐。
誠摯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願《台灣科技島》不僅成為理解過去榮耀的窗口,更成為激勵我們再創新局的起點。同行致遠!科技島的未來,仍需大家共同書寫,讓我們一起守護並延續這座「科技島」的光與熱。
*****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ACM、CIEE、IEEE Fellow、聯發科技獨立董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2018至2024年)、IEEE電子設計自動化學會(CEDA)總裁(2020至2021年)、IEEE CEDA的IEEE Fellow Search Committee主席(2025至2026年)。
*****
推薦序》鑑往知來,謹慎維護台灣產業競爭力
童子賢
吳金榮先生以這本新書《台灣科技島1981~2025》(以下簡稱《台灣科技島》)回顧過去,也展望未來。他仔細回顧台灣科技產業過去四十五年來一步一腳印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展望未來,期待台灣科技產業能將榮景延續下去。
我認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產業的選擇」,有一點像古老的諺語: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在做出「產業的選擇」的決定之後,後續就要努力培養條件。產業播下種子能否發芽成長還要看國家與社會的條件,包括一個國家的人才教育、政策法規、能源電力基本上是否健全,再往下是看產業直接面對接單、出貨、收款時的國際航運、跨國金融、供應鏈體系等,這些都健全嗎?都能有效支援產業嗎?
就好像荒漠無法長出森林,沃土才能培育花朵。想造出森林,就必須有決心,從選種育苗、爬梳土壤、澆水灌溉、施肥除蟲,所有條件缺一不可,甚至初期生存不易還需要建溫室呵護。
森林不是一天造成的,產業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能夠在2025年發展出成功的資訊產業、半導體產業、AI伺服器產業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正確的策略、人才的培育、創業家的熱情、工程師的血汗、健全的財務會計與金融創投法律環境,創造了今天台灣的科技產業優勢。
1970年代,中華民國經濟部長趙耀東期待台灣能夠建立「大汽車車廠」,期待有一天台灣能夠外銷汽車。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因為能讓汽車產業茁壯、外銷的條件老是凝聚不起來。
1980年代,台灣初步建立個人電腦產業、半導體產業,初期只是一群熱血沸騰的工程師、創業者的寂寞實驗(施振榮先生嘗試讓電腦中文化,首先建立天龍終端機,初期的市場非常窄小,但是宏碁無怨無悔一路前行)。這個產業的活力,讓產業實驗「意外」地開花結果,在二十年後茁壯成長、勢不可扼。2000年個人電腦產業、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讓台灣不止立足世界,也發光發熱、積極參與世界。
這個產業的發展更是「意外」地在四十年後強勢成長、澎湃飛揚,在2025年讓台灣成為全球先進製程半導體中心、AI伺服器製造中心,當然也持續是筆記型電腦、工業電腦、桌上型電腦與顯示卡的製造中心,台灣也掌控了很高比例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另外從印刷電路板到光學鏡頭、被動元件、IC封裝等,台灣也仍然是全球產業鏈的重心所在。
當台灣正在煩惱對美外銷出超金額太多,導致貿易談判飽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壓力,可是產業不斷「報佳音」,讓貿易談判代表煩惱不已,因為2025年前三季的半導體及AI伺服器出口仍然強勢成長,尤其是對美國的出口屢創紀錄。國際貨幣基金(IMF)本來估計台灣年度GDP的成長幅度可能達2.9%,現在必須上修,可能達到3.7%。
回顧一下:1970年台灣的「民族工業」就只能是大同電鍋,買電鍋還附贈「大同寶寶」一個。1980年台灣初步發展個人電腦、主機板製造,但是只能仰賴美國英特爾(Intel)提供CPU,仰賴日本富士通(Fujitsu)與日立(Hitachi)的DRAM。1990年台灣嘗試做筆記型電腦,因為筆電是精密產品,當時台灣還不擅長,筆電的世界霸主是獨擁世界市場30%的日本東芝(Toshiba)。
1999年台灣的筆記型電腦才能挑戰日本,當年台灣筆電的全球市占率達40%,政府與媒體一片歡欣鼓舞,稱為「世紀奇蹟」。那是一個容易滿足、充滿樂觀的年代,那個時候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達到1萬4,000美元,台灣社會已經「脫貧」。
再隔二十年,到了2022年,在先進製程半導體、AI伺服器出口暢旺的加持下,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追上日本、追平韓國,達到3萬4,000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的預測,台灣2025年的人均GDP將較去年成長11.1%,至3萬7,827美元(約新台幣116.8萬元),全球排名升至第三十五;而台灣2026年的
人均GDP將達4萬1,586美元(約新台幣128.4萬元),比韓國早兩年突破4萬美元大關,全球排名進一步升至第三十一。
台灣資訊產業與半導體的成就讓美國總統川普眼紅嫉妒,一再宣稱「你知道的,台灣的晶片非常厲害,他們非常有錢。」
我們身處充滿奇蹟的年代,但是我們也身處困惑的年代。因此我們需要燈塔照明,我們需要智者解惑,我們需要延續台灣的優勢。
兵學家蔣百里說:「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這個理論相當現實,提醒我們台灣的競爭力必須保持!台灣能夠發展得好,是因為我們的半導體、AI伺服器產業,發展在一個「生活條件」吻合「戰鬥條件」的體系上面,必須小心保持優勢。
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理論更是殘酷,提醒我們,台灣在產業發展上目前「生存得不錯」,但是要小心前有高山、後有追兵,台灣想要再繼續維持科技產業的優勢,就必須小心維護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條件,甚至繼續加強這個條件,千萬不要被「天擇」打敗。
台灣的個人電腦、半導體產業在2025年能立足世界,真的只是「意外」嗎?抑或是被「物競天擇」所主導了?台灣成為了上帝的「天選之民」,以致適者生存。這個結果現在讓人開心!可是未來令我們擔心。當然我們戒慎戒恐,謹慎迎接挑戰,要小心不要讓台灣的繁榮只是曇花一現;要謹慎維護產業優勢,不能因為發生意外而潰堤;要維護我們的「生活條件」不要背離「戰鬥條件」。
這本新書是描繪台灣資訊科技、半導體產業篳路藍縷的過往,以及預測台灣產業下一步應該何去何從,資料齊全、論述清楚的難得大作。
作者吳金榮兄,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也是產業界的實務工作者、資深分析師。《台灣科技島》描述了台灣科技產業從1981年到2025年的足跡,有過去故事的描述,也有產業未來的深思。金榮兄於產業的脈絡、重要歷史年表、公司創業始末都記在腦海,重點清晰、博聞強記、如數家珍,金榮兄的記憶力十分驚人,仔細做的功課也十分充足。
他對公司創業故事、產品發展興衰、人事更迭都有精準的描述,我在此表示誠摯的佩服,我認為這本書堪稱台灣資訊、半導體產業的《世說新語》與《三國演義》,而金榮兄也十足是一本活字典。
吳金榮兄現職微驅科技總經理,畢業自台大化工系,擅長產業情報分析、市場分析。他的資、經歷完整,加上對產業、產品的過人觀察能力與敏銳度,形成這一本書的「基底」。
我的感想是這本新書提供了產業「鑒往知來,開創新局」的視野,也提醒產業維持一份看清方向的清醒。
包含第二十章的〈中國高科技的新亮點〉提到,中國在2023至2027年會建造四十一座晶圓廠,其中三十四座是十二吋廠。這個統計數字告訴全世界,包括憂心忡忡的歐盟在內,擔心IC產業成熟製程被大陸「大量擴產」會導致再次「內捲」,大陸會繼太陽能板、電動車產業之後,以國家補貼政策
破壞全球產業秩序,導致半導體成熟製程又發生全球惡性競爭的悲劇。
包含第二十二章〈台灣的下一步:人才與電力的挑戰〉說出了台灣要持續保有科技產業優勢,在未來其實是充滿了基礎建設是否充足與少子化之後人才不足的挑戰。
吳金榮兄這本《台灣科技島》所提供的「鑒往知來」經驗,宛如一幅地圖,點明了台灣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脈絡。而苦口婆心的提醒也宛如照明燈塔,提醒台灣產業「不要只有低頭拉車,還要記得抬頭看路。」
時逢新書出版前夕,謹祝福新書大賣,也祝福台灣產業繼續向前行,繼續為台灣創造富裕繁榮,成為維繫民主與自由的「基底」,什麼都擋不住。
*****
本文作者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
試閱
第1章 第一個火花:從街頭電玩機台開始(節錄)
從電玩主機板到電腦主機板,開啟台灣高科技之路
1970年代,台灣主要的產業為紡織、鞋業、縫紉機等傳統輕工業。上游原料方面,台灣在石化方面著墨頗深,從輕油裂解,到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塑膠上游原料,到各行各業塑膠加工品。尼龍、聚酯等化纖原料,也相當發達。
隨著工資上漲,以及能源危機,台灣產業必須轉型,工研院、科學園區及資策會等相繼成立,台灣朝向電子、資訊工業方向發展。1969年,美商安培電腦(Ampex)率先來台投資,在桃園龜山設立印刷電路板(PCB)生產工廠,開啟台灣PCB產業的先河,奠定台灣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基礎。
1970年代中期,擺設在商場、街頭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在日本開始流行。這種電子遊戲機讓消費者著迷,想一玩再玩,不斷地掏出銅板,不少人玩出成癮,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聰明機靈的台灣商人立刻嗅出商機,只要日本有新的電動玩具機台上市,台灣在日本的合作夥伴,立即購買一台,將之拆解進行「逆向工程」。電玩機台的「心臟」─主機板,則請專人帶回台灣以爭取時效。
帶回台灣的電玩主機板,委請專業公司或個人,對主機板進行逆向工程,詳細列表、記錄零組件品名及型號,下單給零件供應商。PCB則交給「專家」畫出線路,交PCB工廠生產。通常在十天左右,一台仿造日本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就會現身台灣街頭。台灣人的效率、速度在此表露無遺。電玩主機板產業鏈成為一項獲利豐碩的行業,1976年成立的宏碁,初期業務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販賣電子零件給電玩主機板業者。
大型電玩的獲利驚人,然而這是一個遊走在黑白兩道間的生意,機台的仿製牽涉較多技術層面,電玩大亨通常交給熟識的專家或專業公司處理。大型電玩機台產業形成一個特殊的供應鏈,使用到不少先進的半導體零件。
電玩大亨是電玩產業食物鏈的上層,賺進大把鈔票。不過大亨必須打點黑白兩道,所費不貲。處在供應鏈的機台組裝業,相對單純,只要即時仿造日本最新機台主板、組裝機台即可獲利豐碩。
此時台灣生產組裝的電動玩具機台,不僅內銷,且外銷到全球各地,1981年外銷金額約新台幣1億3,00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電玩主板已採用不少IC,包括微處理器、記憶體等,皆是當時電玩主板的零組件。
不少台灣年輕「冒險家」投入電玩機台組裝,賺進第一桶金,開創他們的事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廖志宏等五位年輕人,他們於1981年7月開始籌組公司,主要業務為組裝電玩機台。公司正式成立前,他們租用三十五坪的公寓,作為工廠,開始組裝機台。由於生意好得不得了,五人胼手胝足、以廠為家,日夜趕工,讓他們信心大增。1982年2月,正式成立旭青企業,資本額100萬元,員工二十四人。
產業轉向:內遇政府取締,外有個人電腦風潮
旭青剛正式成立不久後,就面臨公司第一個危機,同時也是第一個轉機。1982年3月,一位媽媽因兒子沉迷電玩,誤入歧途、無心向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她寫了一封陳情書,在立法院外遞給立委諸公,造成轟動。立委以「電玩之害」質詢當時的內政部長林洋港,當天晚上行政院立即宣布隔天全台同步取締、銷毀電玩機台。
政府突來雷厲風行的取締行動,對電玩業者造成莫大的衝擊。許多業者備有金額龐大的庫存,少掉內銷市場,將造成資金周轉問題。某些業者面臨倒閉風險,旭青首當其衝,連宏碁也受到波及(宏碁是零組件的供應商)。救急之計,除了衝刺外銷之外,轉型做其他產品線,是根本解決之策。當時蘋果公司的Apple II微電腦已風行多時,Apple II的主機板零組件有七、八成與電玩主機板雷同,這可解決庫存問題,同時開啟一條新生路。
1981年,IBM發表IBM PC,將微電腦升級為商用級產品。IBM是全球電腦業界的龍頭,IBM PC正式將微電腦引進全球企業界、學術界、政府機構等,個人電腦(微電腦)從玩家市場進入商用及家庭市場,PC時代開始來臨。
微電腦由蘋果公司領軍,已在市場起跑了數年,蘋果的Apple II是當時的霸主。IBM雖是後進者,然而IBM是電腦的霸主,進入微電腦產業,因為有「托拉斯」(trust,壟斷市場的一種方式)的疑慮,不敢採用封閉系統,因此IBM PC採開放系統,全部採用第三方公司的零組件,甚至連作業系統也採用微軟(Microsoft)的MS DOS(IBM以PC DOS為名)。IBM這項「開放性」的決定,造就龐大的PC產業生態鏈。微軟及英特爾(Intel)成為PC軟、硬體的主導者及最大受益者,兩家公司縱橫PC產業三十多年。
旭青開始轉型生產Apple II主機板。1983年PC XT問世,風靡全球,IBM PC成為微電腦的新典範,個人電腦的時代正式來臨。
除了IBM PC外,全球企業開始開發IBM PC相容(compatible)機種,這給台灣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旭青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商機,立即轉進IBM PC相容主機板事業。
由於在PC產業初期即介入,隨著PC產業規模快速擴大,旭青的公司規模也隨之快速攀升。旭青當時租用的廠房一再不敷使用,只好一再擴充,然而仍然趕不上市場對PC的快速需求。為了長遠之計,旭青開始自建廠房,1989年旭青遷入林口三千五百坪的自建廠房,由此可見旭青快速發展的一斑。
旭青的員工人數由創業時的二十四人,到1988年超過七百人,營業額幾乎年年百分之百成長。1990年旭青營業額衝破50億元,主機板年出貨量超過百萬片,號稱全球第三大主機板廠。旭青站在PC產業「初升段」的風口上,乘風而起,宛如一顆快速上升的新星。
為了加強產品競爭力,旭青大舉投入資源,擴大研發陣容。1989年旭青成立IC開發部們,研發人力達八十人,企圖開發自己的IC,以使公司產品與其他公司區隔。1991年旭青的研發人力增加到一百三十人,研發費用占當年營業額的10%,企圖心在此顯露無遺。
很自然地,除了主機板事業外,旭青也介入PC整機事業,除了承接國外廠商的訂單外,也積極推動自有品牌DTK。
同時旭青大舉擴張海外銷售組織,1990年,旭青在全球有十二家分公司,其中美國有五家分公司,雇用三百名員工。
在此期間,台灣主機板產業蓬勃發展,不少新公司陸續成立,跨入主機板行業。1986年技嘉科技成立,當年營業額即達4,000萬元,潛力十足。隔年(1987年)精英電腦成立,技嘉與精英為當時主機板業界的「新星」,競爭力很強。1989年華碩的前身「弘碩電腦」成立,台灣主機板業界日後的「天王」一一現身。
從電玩主機板到電腦主機板,開啟台灣高科技之路
1970年代,台灣主要的產業為紡織、鞋業、縫紉機等傳統輕工業。上游原料方面,台灣在石化方面著墨頗深,從輕油裂解,到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塑膠上游原料,到各行各業塑膠加工品。尼龍、聚酯等化纖原料,也相當發達。
隨著工資上漲,以及能源危機,台灣產業必須轉型,工研院、科學園區及資策會等相繼成立,台灣朝向電子、資訊工業方向發展。1969年,美商安培電腦(Ampex)率先來台投資,在桃園龜山設立印刷電路板(PCB)生產工廠,開啟台灣PCB產業的先河,奠定台灣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基礎。
1970年代中期,擺設在商場、街頭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在日本開始流行。這種電子遊戲機讓消費者著迷,想一玩再玩,不斷地掏出銅板,不少人玩出成癮,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聰明機靈的台灣商人立刻嗅出商機,只要日本有新的電動玩具機台上市,台灣在日本的合作夥伴,立即購買一台,將之拆解進行「逆向工程」。電玩機台的「心臟」─主機板,則請專人帶回台灣以爭取時效。
帶回台灣的電玩主機板,委請專業公司或個人,對主機板進行逆向工程,詳細列表、記錄零組件品名及型號,下單給零件供應商。PCB則交給「專家」畫出線路,交PCB工廠生產。通常在十天左右,一台仿造日本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就會現身台灣街頭。台灣人的效率、速度在此表露無遺。電玩主機板產業鏈成為一項獲利豐碩的行業,1976年成立的宏碁,初期業務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販賣電子零件給電玩主機板業者。
大型電玩的獲利驚人,然而這是一個遊走在黑白兩道間的生意,機台的仿製牽涉較多技術層面,電玩大亨通常交給熟識的專家或專業公司處理。大型電玩機台產業形成一個特殊的供應鏈,使用到不少先進的半導體零件。
電玩大亨是電玩產業食物鏈的上層,賺進大把鈔票。不過大亨必須打點黑白兩道,所費不貲。處在供應鏈的機台組裝業,相對單純,只要即時仿造日本最新機台主板、組裝機台即可獲利豐碩。
此時台灣生產組裝的電動玩具機台,不僅內銷,且外銷到全球各地,1981年外銷金額約新台幣1億3,00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電玩主板已採用不少IC,包括微處理器、記憶體等,皆是當時電玩主板的零組件。
不少台灣年輕「冒險家」投入電玩機台組裝,賺進第一桶金,開創他們的事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廖志宏等五位年輕人,他們於1981年7月開始籌組公司,主要業務為組裝電玩機台。公司正式成立前,他們租用三十五坪的公寓,作為工廠,開始組裝機台。由於生意好得不得了,五人胼手胝足、以廠為家,日夜趕工,讓他們信心大增。1982年2月,正式成立旭青企業,資本額100萬元,員工二十四人。
產業轉向:內遇政府取締,外有個人電腦風潮
旭青剛正式成立不久後,就面臨公司第一個危機,同時也是第一個轉機。1982年3月,一位媽媽因兒子沉迷電玩,誤入歧途、無心向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她寫了一封陳情書,在立法院外遞給立委諸公,造成轟動。立委以「電玩之害」質詢當時的內政部長林洋港,當天晚上行政院立即宣布隔天全台同步取締、銷毀電玩機台。
政府突來雷厲風行的取締行動,對電玩業者造成莫大的衝擊。許多業者備有金額龐大的庫存,少掉內銷市場,將造成資金周轉問題。某些業者面臨倒閉風險,旭青首當其衝,連宏碁也受到波及(宏碁是零組件的供應商)。救急之計,除了衝刺外銷之外,轉型做其他產品線,是根本解決之策。當時蘋果公司的Apple II微電腦已風行多時,Apple II的主機板零組件有七、八成與電玩主機板雷同,這可解決庫存問題,同時開啟一條新生路。
1981年,IBM發表IBM PC,將微電腦升級為商用級產品。IBM是全球電腦業界的龍頭,IBM PC正式將微電腦引進全球企業界、學術界、政府機構等,個人電腦(微電腦)從玩家市場進入商用及家庭市場,PC時代開始來臨。
微電腦由蘋果公司領軍,已在市場起跑了數年,蘋果的Apple II是當時的霸主。IBM雖是後進者,然而IBM是電腦的霸主,進入微電腦產業,因為有「托拉斯」(trust,壟斷市場的一種方式)的疑慮,不敢採用封閉系統,因此IBM PC採開放系統,全部採用第三方公司的零組件,甚至連作業系統也採用微軟(Microsoft)的MS DOS(IBM以PC DOS為名)。IBM這項「開放性」的決定,造就龐大的PC產業生態鏈。微軟及英特爾(Intel)成為PC軟、硬體的主導者及最大受益者,兩家公司縱橫PC產業三十多年。
旭青開始轉型生產Apple II主機板。1983年PC XT問世,風靡全球,IBM PC成為微電腦的新典範,個人電腦的時代正式來臨。
除了IBM PC外,全球企業開始開發IBM PC相容(compatible)機種,這給台灣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旭青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商機,立即轉進IBM PC相容主機板事業。
由於在PC產業初期即介入,隨著PC產業規模快速擴大,旭青的公司規模也隨之快速攀升。旭青當時租用的廠房一再不敷使用,只好一再擴充,然而仍然趕不上市場對PC的快速需求。為了長遠之計,旭青開始自建廠房,1989年旭青遷入林口三千五百坪的自建廠房,由此可見旭青快速發展的一斑。
旭青的員工人數由創業時的二十四人,到1988年超過七百人,營業額幾乎年年百分之百成長。1990年旭青營業額衝破50億元,主機板年出貨量超過百萬片,號稱全球第三大主機板廠。旭青站在PC產業「初升段」的風口上,乘風而起,宛如一顆快速上升的新星。
為了加強產品競爭力,旭青大舉投入資源,擴大研發陣容。1989年旭青成立IC開發部們,研發人力達八十人,企圖開發自己的IC,以使公司產品與其他公司區隔。1991年旭青的研發人力增加到一百三十人,研發費用占當年營業額的10%,企圖心在此顯露無遺。
很自然地,除了主機板事業外,旭青也介入PC整機事業,除了承接國外廠商的訂單外,也積極推動自有品牌DTK。
同時旭青大舉擴張海外銷售組織,1990年,旭青在全球有十二家分公司,其中美國有五家分公司,雇用三百名員工。
在此期間,台灣主機板產業蓬勃發展,不少新公司陸續成立,跨入主機板行業。1986年技嘉科技成立,當年營業額即達4,000萬元,潛力十足。隔年(1987年)精英電腦成立,技嘉與精英為當時主機板業界的「新星」,競爭力很強。1989年華碩的前身「弘碩電腦」成立,台灣主機板業界日後的「天王」一一現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