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亞馬遜都在學的豐田進度管理:不白做、不閒晃、不過勞,再也不會說「來不及」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但豐田人就是有辦法創造時間!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挖角庫克,是因為他懂豐田,後來庫克成了賈伯斯的接班人。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利用豐田的制度,整頓龐大物流。
◎松下電器陷入危機時,松下幸之助不肯裁員,卻依舊度過難關,怎麼辦到?
就是靠豐田的進度管理系統。
這套系統為什麼這麼強?連蘋果、亞馬遜都要學?
因為它讓員工不白做、不閒晃、不過勞,
再也不會說:「慘了,來不及」,而是「不努力也能把事做好」。
本書作者桑原晃彌是豐田生產系統創始人大野耐一的嫡傳弟子,
多年跟隨大野耐一到各公司的現場,從這套生產系統萃取出精髓,
成為適用於每一種工作流程掌控的「豐田進度管理」:
◎豐田的做事觀念就是絕不浪費時間,他們的時間觀念哪裡特別?
.想快一點?不是過度勞動身體,要檢視動作。
事情做不完?你應該做的不是動作加快,而是分析每個作業流程,
找出浪費的動作,時間自然縮短。怎麼找?別人用5W2H,
豐田則是反覆問5遍「為什麼」,找出核心問題改善!
.反覆討論通常只得到藉口,要結果就動手。
改善如果要花大錢,就好好討論再做;如果是小改善,就立刻執行,之後再檢討。
一直爭辯改還是不改,到頭來什麼都沒做,卻滿口不做的好藉口,最要不得!
.主管別一次下太多指令,部屬會搞不清楚要先做哪一件事。
資訊過多,部屬只會弄錯順序、先挑輕鬆的做,結果讓工作更混亂。
不用給太多,提供必要的就好!讓部屬依照順序處理。
◎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豐田卻能創造時間!他們的時間都用在哪?
.用在讓部屬自己找解答,思考解決方法
一有問題就給答案,只會讓部屬事事聽公司指示。
讓部屬自己思考,雖然花時間,卻能培育靈活的人才,反而更有效率。
.「等待」的時間縮短到零,但「觀察」的時間不能省,為什麼?
就算一個改善可以縮短幾秒鐘,也不放棄,甚至要改到「根本不必做」為止。
但有一種時間不能省:觀察,豐田人寧可花上幾個小時,直到把問題看懂。
◎該如何管進度?豐田認為掌握時機、巧遲才能省時省事!
.標準作業手冊,不是公司來編製,而是老手編給新手用。
工作熟練了嗎?良率多少?不是看平均數字,那怎麼看?
‧太快反而浪費時間,及時才好;彈性因應每天的變化。
豐田人深信:不是所有的完美都派得上用場。凡事要剛剛好。
.數字目標是努力的方向,別用來管理進度!
只配合銷售來生產車輛,但會思考如何用最低廉的方式生產。
焦點要放在長期願景,思考未來,而不是為了達到預定生產數字而過勞、過操。
.改善得到的餘裕,拿來幹嘛?
豐田主管會把錢花在「某些看似沒用的地方」。
豐田從不搶先投資設備,而是用同樣設備賺同業兩、三倍的錢,這種改善怎麼做?
松下電器滿手庫存,產品都賣不出去時,為什麼不裁員?學豐田。
把多餘時間和人力用來改善流程,結果不到兩個月就清空庫存,更團結士氣!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但豐田人就是有辦法創造時間!
怎麼辦到?純豐田人告訴你。
名人推薦
精實管理顧問/江守智
目錄
序/導讀
推薦序
主動創造時間,進度管理從改善流程開始
精實管理顧問/江守智
作為一位以「精實管理」為專業的企業顧問,豐田(Toyota)確實是許多企業想要學習、效法的典範企業。只是因為臺日文化、產業屬性、產品特色不同,臺灣的企業確實很難照單全收。例如,當臺灣機械業想要學習豐田的做法時,就無法像豐田一樣,能夠平準化因應訂單起伏落差。又或者電子業採購端有最小採購量(MOQ)的問題,轉頭才發現日本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供應鏈交叉持股的脈絡。然而,我在實際輔導過程中,常常告訴企業:「時間,才是最公平的單位。」而豐田在這一塊,也有好的觀念、手法與工具,非常值得臺灣的企業效法。
身為一位精實管理顧問,協助跨產業的眾多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減少庫存、提升品質,我非常推薦這本書裡面的三個重點:
一、時間不只能被動節省,還能主動創造:
工作不是只能用加班對應,也不只是壓縮瑣碎時間,或是一味加快節奏而已。從這本書中,你能看到該怎麼分析作業流程,找出核心問題。然後,不單只是讓團隊成員接受指令,而是讓部屬自行思考,找出核心問題、一一改善。
二、進度不是靠控制、壓迫,要從流程改善:
進度來自於最終目的,所以數字只是方向,但還是要從長期目標來思考。甚至不搶先進行資本支出,而是希望以現有設備廠房提升競爭力。因為花錢終有限度,來自腦袋的改善才有無窮盡的可能。
三、管理不能只看細節,更要從大局著想:
作業端的細節就不用拖,因為得快點動手、「巧遲拙速」。但是在觀察的工作上要花時間,因為看得懂、看得清問題的本質,才能夠真正創造價值。
當我收到出版社的邀請,要為本次改版撰寫推薦序,雖然手邊有好幾件企業輔導案在忙,但還是馬上答應。因為我自己已經研讀過這本書好幾次,閱讀起來輕鬆不枯燥,非常適合各產業的不同階層管理者閱讀。
最後更想提一段因為這本書而促成的緣分。2017年年終,我正準備離開辦公室、正要關上大門時,卻聽到電話聲響起。
「您好,我找理事長。」電話那頭傳來有禮貌的詢問。
「不好意思,理事長不在,請問有什麼事?我可以代為轉達。」我回覆道。
「我們公司的董事長前陣子出國,在機場買了一本書,是由貴會理事長寫推薦序,他非常喜歡,因此想要與貴會理事長認識、交流。特別是文章裡面有一句:『聚焦是一種選擇,是為了有效利用時間所做出的取捨;而堅持則是透過時間的複利效果,讓聚焦的成果放大。』」
「真的嗎?這句是我幫理事長潤飾推薦序時,加上去的,很高興聽到董事長欣賞。」
原來這是一間南部的知名食品大廠,董事長更是跨足科技業、食品業的商界傳奇人物。後來我也因為這通電話,跟他結下不解之緣,從碰面認識,到前往公司演講,再以顧問身分負責公司的輔導改善,甚至還邀請董事長推薦我的第二本書,這一切都來自於本書。
這就是一本好書所帶來的正向循環,也期待正在閱讀的您,喜歡這本書。
前言
賈伯斯、貝佐斯都來學的進度管理法
說起來也是理所當然,就算有人要我們做事再快一點,動作也無法立刻快起來。那麼,在速度競爭之下的勝敗要素,到底是什麼?
直截了當的說,豐田(TOYOTA)生產系統的答案,就是「提高時間的品質」。僅僅是追求這個目標,就讓豐田在2015年創下汽車生產輛數世界第一、淨利2兆1,730億日圓(約新臺幣5,867億1,000萬元)的驚人業績。
有兩句話最適合用來形容豐田生產系統的時間品質。
第一句話,是在某位經營者很自豪的表示,自己公司的前置時間(Lead Time,由客戶下單到交貨所需的時間),由10天縮短成3天時,某位豐田人給他的建議。
「不要想成是3天,想成是72小時,如何?」
也就是改變時間單位的意思。要由10天縮短成3天,再進一步縮短為1天,一定很有壓力吧。可是如果想成是由24小時縮到23小時,或是由60分鐘縮短至59分鐘,或許又會湧出新的點子也不一定。不管多麼長的時間,如果看成是每一分、每一秒的累積,持續改善,就能完成相當多的事。
另一句話,是我聽豐田集團的某位幹部說的:「10年後,我要培育出不輸母公司豐田的員工給大家看。」
過去我曾經擔任聘僱與就業的顧問,整天思考要聘僱什麼大學的學生幾人,花時間慢慢培育人才的意願變得越來越低。公司也是一樣。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公司逐漸變成只想著「聘僱」人才,而顧不到「培育」人才了。
在這樣的時代下,仍以十年為單位來培育人才的豐田生產系統,其思維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培育人才需要很長的時間。對於這一點,豐田生產系統一點也不馬虎。一方面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但在應該花時間的地方,也毫不吝惜的投注時間,這就是豐田管理進度的做法。這也和認為時間就是生命、減少浪費就是充實自己的人生、尊重他人生命的人本主義有關。
我畢生的志業之一,就是研究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電腦創辦人)或傑佛瑞・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創辦人)等功成名就的人。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些人的成就,和重視團隊精神、抱著「比起1個人的100步,更重視100個人的1步」的豐田生產系統完全相反。不過其實他們都是這套系統的信徒。
賈伯斯在年輕時就學習豐田的進度管理,打造豐田生產系統的工廠,並挖角熟悉這套系統運作的提姆・庫克(Tim Cook,蘋果現任執行長),高調宣誓要追上麥克・戴爾(Michael Dell,戴爾創辦人)。
戴爾因為導入豐田接單生產,在電腦業界掀起一場銷售的革命;而貝佐斯也利用改善的想法,整頓亞馬遜龐大的物流,透過豐田生產系統「連問五次『為什麼』」的做法,跳躍性的改革服務和系統。本書也會根據這些海外人士的觀點,俯瞰豐田的生產管理,以求能有不同以往的新發現。
提到導入豐田生產系統、向豐田學習,很多人就會連想到「製造」。不過這套系統真正的精髓,其實在於支撐住豐田全球第一地位的進度管理。
不過這對於豐田來說,已經是太過於理所當然的存在,所以過去沒有書籍針對這一點,整理這套生產系統強大的密。本書則是第一本聚焦於豐田進度管理的書籍。
試閱
當我們因能力不足而苦惱時,其實大部分的原因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於工作的架構。豐田生產系統告訴我們,不改變工作的架構,只是一個勁兒的自責,不可能提升效率。
例如,這套系統有一個說法是,把動作變成勞動。我們認為是工作的「動作」中,沒有附加價值的多餘動作出乎意料的多。如果不改善這些部分,就算忙得滿頭大汗,嘴裡唸著忙死了、糟了,也無法提升效率。
放著多餘、浪費的動作不管,只是催促部屬要「快一點」、「只要去做,一定做得到」,這不就是所謂錯誤的精神主義(Spiritualism)嗎?
豐田生產系統排斥這種精神主義,不論說得多有道理,也無法縮短時間。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的減少浪費。
豐田進度管理中還有另一句名言:「時間是動作的影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把時間視為問題來檢討,就要先徹底分析動作,並著眼於造成浪費的多餘動作。也就是說,要改善結果,就得回溯源頭,檢視造成這種結果的一連串流程,然後改善過程。
日本能率協會的技術顧問新鄉重夫,用一句話來說明這件事:「時間一點也不重要。只要改善動作,自然可以縮短時間。」
奠定豐田生產系統的人,就是曾經擔任豐田工廠廠長、副總經理的大野耐一。大野耐一在1950年代後期,曾經向一個人尋求建議,這個人就是新鄉重夫,由此可見上述這句話的重要。要減少時間的浪費,不是要看著碼錶倒數計時,而是要仔細審視動作。
不考慮工作的架構與過程,只是無理的要求「快還要更快」,這樣不過是增加勞動強度而已。
工作不是把時間切開來零售以換取金錢,也不是要過度使用身體以達成目標;為了讓工作能更輕鬆一點,就應該要發揮智慧。
這套系統的目標,就是以更快、更便宜的方式,製造更好的東西,其關鍵在於:在必要時、使用必需數量的必要物品。
聽起來很簡單,卻沒那麼容易實踐。汽車產業複雜且十分龐大,據說所用的零件多達3萬個、相關企業多達20萬家,而且還必須因應時刻都在改變的需求,以維持全球競爭優勢,所以得靠每一個人持續發揮智慧。
不要流於嘴巴講講的精神主義,也不要一味的增加勞動強度,而是要好好想想:「只要消除浪費,時間自然就會縮短。因此應該做些什麼才好?」改變工作的架構,才是關鍵所在。
反覆多問「為什麼」
結果不如預期時,就回溯至源頭找出原因,這是豐田的開山祖師豐田佐吉過去一直使用的方法。
豐田佐吉申請了84件日本專利、13件外國專利,創立豐田紡織(現TOYOTA 紡織)、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現豐田自動織機)等公司,支撐了日本的主要產業――纖維業。
然而豐田佐吉熱衷於發明自動織布機的時代,是日本的明治時期(1868年至1912年)。當時資金不足,技術和基礎建設也匱乏,老是無法織出優良的布匹。回溯源頭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在於,在日本取得的絲線,都是品質惡劣的絲線。
豐田佐吉發現,如果沒有品質優良的絲線,研究也不會有進展,而且就算真的打造出優良的自動織布機,還是有其極限,所以決定自行生產絲線。
他叫來左右手,也就是過去曾被派去美國調查產業情況的西川秋次(後來成為豐田紡織董事、豐田自動車工業監察人等),委託他去辦一件事:「我找遍全日本,也找不到需要的絲線。你可以在這裡成立紡紗事業,為我生產品質優良的絲線嗎?」
豐田自動紡織工廠因此誕生。為了取得品質優良的綿線而創立的紡紗事業,和利用高性能自動織布機的織布事業相輔相成,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戰爭景氣,讓豐田紡織的業績扶搖直上。
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反覆多問幾次為什麼、回溯源頭,找出核心的真正原因並加以改善,這就是豐田生產系統的傳統。
一般管理學所提倡的是5W1H,亦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何時、何地、誰、什麼、為什麼、如何),但有人說豐田的這套系統則是「Why、Why、Why、Why、Why、How」,可見這是多麼根深蒂固的傳統。
反覆討論通常只得到藉口,要結果就動手
「立刻進行」、「先做看看」,可說是商場上必勝的條件,不過總是有兩件事困擾著我們:
①大事很難輕易的說做就做。
②進行得不順利時,又無法回頭,讓人很困擾。
其實有一個訣竅,可以一次解決這兩種困擾,那就是一開始的行動要從小處著手。
某公司試圖導入豐田生產系統,但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聲浪,導致改善進度不如預期。反對的意見不外乎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至今為止都很順利,所以沒有必要改」、「預算不夠」、「沒有前例」等。
一旦陷入要改還是不改的議論,通常不改的一派都會占優勢。因為每個人對於改變都會覺得不安,最好是一切照舊,這是人之常情。討論怎麼改還比較有建設性,如果只是反覆爭論要改還是不改、陷入膠著,可說是浪費時間。
所以該公司總經理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成立「立刻執行課」。
他將改善分成要花大錢的重大改善,以及不太花錢的小改善,然後分別處理如下,成效十分顯著:
①要花錢的重大改善,就花時間好好討論。
②不太花錢的小改善就立刻執行,之後再討論。
透過「立刻執行課」,也可以讓主張不要改的反對陣營人士,看到現場與實物的實況,藉此讓他們提出更具體的糾正改善意見,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的反對。
改善某個地方,然後再將其放上檯面供大家檢視。如果有問題,就再改善;如果沒有問題,照這樣繼續執行即可。
重大改善如果分割成小改善,也可以立刻執行,因為是小改善,就算不順利也可以回頭。雖然豐田生產系統強調萬一不順利,就要再進一步改善,不過隨著時機和場合的不同,就算做出撤退的決定也無妨。
持續累積這項作業後,一開始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會慢慢改變主意,發現到改善也是一件好事,於是該公司在導入豐田的這套系統上,便開始確實的步上軌道了。
行不通才放棄,好過贏得爭論啥也不做
豐田喜一郎表示,先做看看的重要性,是自己和父親豐田佐吉比較之後所體會到的。豐田佐吉因為家境貧困,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是實幹派的人。相對的,豐田喜一郎則是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工學院畢業,之後還進入同大學法學院學習的理論派。
因此,每次只要一起爭論,贏的一定會是喜一郎,他也一直以為先討論、後實踐才對。
可是有一天,喜一郎的想法改變了,他這麼說:「我和父親因為某件事發生爭論,而我贏了――我判斷那件事並沒有立刻實行的價值。那時因為父親說『反正先做再說』,所以我不得不去做。沒想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然得到不錯的成果。從那之後,我就不再以討論為優先了。」
豐田生產系統在進行重要大事時非常謹慎(請參閱第2章)。但只要不是大事,這套系統就倡導「先實行看看再說」,比起討論,更重視實行。
最要不得的是,把時間浪費在「改,還是不改」的無謂爭論中,更糟糕的是,自己什麼都不做,卻說得一口「不做的好藉口」。豐田生產系統認為,這種人什麼事都做不成。
我想,各位小時候都曾練習騎腳踏車。重重的摔車、痛過之後,最好再立刻騎上腳踏車,這樣一來就可以消除恐懼的感覺,學會騎腳踏車的訣竅。
如果在感受到痛的時候,就放棄騎腳踏車,那麼一輩子都不可能學會。什麼都不做、只會反對的人,不就像是放棄學騎腳踏車的人嗎?
時間用在讓部屬自己找解答
好的主管不會說教,相對的,他會提供有吸引力的提示,詢問:「你覺得如何?」然後等待部屬的意見。此外,好主管也不會給答案;他會提供建議、數字等,很有耐心的協助部屬自行找出解答。換言之,好主管會在部屬身上花時間。
關於豐田的人才培育,某位豐田人曾這麼說:「要說什麼是必要的,其實就是自己去找出解答。進行改善時,人們會希望盡快得到解答,所以在指導部屬時,要有點耐心,問問他:『你覺得如何?』然後加上『這個解答比豐田生產系統的想法更進一步了』、『這反而是退步了』等評語,讓部屬理解。」
如果只是追求縮短工作時間,下命令指揮部屬那裡要這樣做、這裡這麼做就好,反而比較有效率。
然而,豐田生產系統絕對否定這種做法,認為「別搞得像個虎媽」。先讓部屬自己思考,當他有了主意,就提供建議;有時也放手讓部屬去做,然後視結果再讓他去思考,這就是豐田進度管理的做法。
至於為什麼要用這麼花時間的方法,某位豐田的優秀人才E先生,提供了他年輕時的經驗。
當時主管命令E先生去進行某項改善。他雖然想出了幾個方案,卻無法鎖定一個方案來實施,結果主管什麼都沒說,只是指出每一個方案的優、缺點。E先生因此得以鎖定一個方案,完成改善的任務。
當他去報告工作狀況,結果主管問他:「你看到結果了嗎?」E先生於是再回到現場,又發現還有幾個問題,就再次著手改善。
之後他再向主管報告,這次主管問他:「你可有把這個改善『橫展』?」所謂的橫展,指的是橫向擴散,也就是將成功的改善經驗,推廣到其他產線與部門。據說E先生當時也不禁覺得:「這樣下去,真是沒完沒了啊。」
這樣來回不知幾次之後,有一天,E先生突然對於自己想到的改善方案有了信心,開始認為「就照自己的想法做看看」,而不再事事請教主管的意見,後來E先生終於可以很有自信的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推動改善對策。
同時,主管交辦的課題也越來越困難,不過最後E先生終於可以說:「培育人才時要逐步提高目標,一開始從『去修正這個製程』開始,然後變成『去修正這條產線』,甚至是『修正這個工廠』,最後是『讓那家公司由虧轉盈』,逐步提高門檻。因為我受過大野先生的訓練,現在就算叫我去重整某家虧損的公司,我也不會驚慌失措。」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