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管理學:從創業、成長、轉型,到啟動第二曲線、永續創新的系統知識與實務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整合管理與創業學派精髓,以永續系統發展(SSD)方法論為核心,解析企業從創價、成長、轉型、系統領導、策略發展至永續創新的動態管理要訣及必要修煉,幫助企業打造永續經營競爭力。
 
第一篇〈觀念篇〉闡述創價成長、永續創新等六大核心知識脈絡,第二篇〈實踐篇〉收錄科技製造、數位永續、社會企業及社會影響力等領域共十二個標竿組織案例:
■溢泰實業 ■艾美特 ■兆利科技 ■叡揚資訊
■新呈工業 ■海能量科技 ■ESPRO ■芙彤園
■賀木堂 ■翔耀綠能 ■佳格食品 ■產業創新研究院
以系統化學理與真實案例的對話提供實務框架,協助企業前瞻布局、主動創新,並透過生態系發展策略管理,兼善社會、環境、經濟利益,邁向永續經營,實現基業長青。為企業家、教育界、非營利組織及創新創業者提供跨域學習平台,共創永續未來。
大師推薦──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
創業家在創業過程會面臨許多挑戰,首重「氣長」,才能等待時機到來。領導人應具備「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三大基本信念,而企業經營追求永續,就要持續不斷地創新。
John Sterman/美國MIT史隆管理學院系統動態學講座教授暨永續中心主任
在動態與複雜性不斷攀升的數位賦能時代,唯有具備系統思維才能做出更有效的決策並持續學習。系統動態學能協助我們深入理解所處的複雜系統——無論是組織、企業、市場、整體社會,甚至全球氣候體系。本書提供最佳實踐案例。
Marya Besharov/英國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教授暨社會創新創業中心主任
因應當前全球政經社會環境與ESG永續思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具備社會創新創業精神以及系統思維的領導者——他們能洞察挑戰背後的複雜結構,並跨域協作,推動有意義的改變。
				第一篇〈觀念篇〉闡述創價成長、永續創新等六大核心知識脈絡,第二篇〈實踐篇〉收錄科技製造、數位永續、社會企業及社會影響力等領域共十二個標竿組織案例:
■溢泰實業 ■艾美特 ■兆利科技 ■叡揚資訊
■新呈工業 ■海能量科技 ■ESPRO ■芙彤園
■賀木堂 ■翔耀綠能 ■佳格食品 ■產業創新研究院
以系統化學理與真實案例的對話提供實務框架,協助企業前瞻布局、主動創新,並透過生態系發展策略管理,兼善社會、環境、經濟利益,邁向永續經營,實現基業長青。為企業家、教育界、非營利組織及創新創業者提供跨域學習平台,共創永續未來。
大師推薦──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
創業家在創業過程會面臨許多挑戰,首重「氣長」,才能等待時機到來。領導人應具備「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三大基本信念,而企業經營追求永續,就要持續不斷地創新。
John Sterman/美國MIT史隆管理學院系統動態學講座教授暨永續中心主任
在動態與複雜性不斷攀升的數位賦能時代,唯有具備系統思維才能做出更有效的決策並持續學習。系統動態學能協助我們深入理解所處的複雜系統——無論是組織、企業、市場、整體社會,甚至全球氣候體系。本書提供最佳實踐案例。
Marya Besharov/英國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教授暨社會創新創業中心主任
因應當前全球政經社會環境與ESG永續思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具備社會創新創業精神以及系統思維的領導者——他們能洞察挑戰背後的複雜結構,並跨域協作,推動有意義的改變。
目錄
						作者序 從創業邁向永續的動態管理思維
PART I 觀念篇:從創業邁向永續的六項修煉
第一章 啟程:創價思維
第二章 飛揚:成長飛輪
第三章 盤旋:第二曲線
第四章 雁行:系統領導
第五章 乘風:策略發展
第六章 翱翔:永續創新
PART II 實踐篇:十二家標竿企業的實踐案例
【科技製造創新升級】
案例一 溢泰實業:環保科技賦能,邁進全球卓越企業
案例二 艾美特:跨越半世紀傳承發展的智慧家電國際品牌
案例三 兆利科技:科技製造與時俱進的國際供應鏈創新經營
【數位永續創新發展】
案例四 叡揚資訊:深耕軟體發展,創造知識經濟的產業標竿
案例五 新呈工業:數位永續雙軸發展的中小企業創新標竿
案例六 海能量科技:使命感驅動科研解方的永續行動企業
案例七 ESPRO:永續商業與科技賦能的新興市場領航者
【地方創生社會企業】
案例八 芙彤園:從地方創生到國際精品的科技社會創業
案例九 賀木堂:從公務部門到國際級茶酒的銀?創業
案例十 翔耀綠能:三代傳承永續經營的循環經濟實踐者
【教育創新社會影響力】
案例十一 佳格食品:以營養健康食品本業回饋社會的世界台商
案例十二 產業創新研究院:以知識驅動永續創新的國際智庫
致謝
				PART I 觀念篇:從創業邁向永續的六項修煉
第一章 啟程:創價思維
第二章 飛揚:成長飛輪
第三章 盤旋:第二曲線
第四章 雁行:系統領導
第五章 乘風:策略發展
第六章 翱翔:永續創新
PART II 實踐篇:十二家標竿企業的實踐案例
【科技製造創新升級】
案例一 溢泰實業:環保科技賦能,邁進全球卓越企業
案例二 艾美特:跨越半世紀傳承發展的智慧家電國際品牌
案例三 兆利科技:科技製造與時俱進的國際供應鏈創新經營
【數位永續創新發展】
案例四 叡揚資訊:深耕軟體發展,創造知識經濟的產業標竿
案例五 新呈工業:數位永續雙軸發展的中小企業創新標竿
案例六 海能量科技:使命感驅動科研解方的永續行動企業
案例七 ESPRO:永續商業與科技賦能的新興市場領航者
【地方創生社會企業】
案例八 芙彤園:從地方創生到國際精品的科技社會創業
案例九 賀木堂:從公務部門到國際級茶酒的銀?創業
案例十 翔耀綠能:三代傳承永續經營的循環經濟實踐者
【教育創新社會影響力】
案例十一 佳格食品:以營養健康食品本業回饋社會的世界台商
案例十二 產業創新研究院:以知識驅動永續創新的國際智庫
致謝
序/導讀
						  作者序 從創業邁向永續的動態管理思維(節錄)
本書係以永續系統發展論為企業分析架構,希望藉此帶領讀者理解企業如何從最初的創造價值,歷經成長、轉型與創新,最後走向永續經營,這背後融合了兩套關鍵觀念:首先是企業生命週期的觀點,從創業、成長、進入主流,最後可能面臨衰退的過程。但我們不希望企業的生命週期是以衰退作為結束,因此引入創新與第二曲線(Second Curve)的觀念。第二曲線的啟動,往往不是在企業的最高峰,而是在前期就開始醞釀與投入。這段過程需要提前準備,也需要試驗與摸索。
因此,本書的章節設計,是以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實際歷程為主軸,分為六個章節來說明:
第一章〈啟程〉:企業剛起步的階段,我們將探討創業初期的動機、挑戰與價值創造的出發點。
第二章〈飛揚〉:企業的成長期。當企業無法進入成長期,將會面臨停滯,甚至被迫終結。因此,我們會分析企業如何從小規模走向擴展的各種模式。
第三章〈盤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經歷挑戰與瓶頸,本章將分析當企業遇到挫折、營運模式出現問題時,如何反思與調整。
第四章〈雁行〉:企業進入成熟穩定期,有了一定的市場地位與代表性的產品或服務後,關注的不再只是營收數字或產品,而是重新審視內部的組織運作與跨部門合作。本章將深入討論領導力、制度設計與組織文化,觀察團隊如何共同努力,帶領企業穩定而持久地發展。
第五章〈乘風〉:本章談的是企業既有產品或服務追求持續發展、或面臨衰退時,是否能提前洞察市場與產業變化,並在適當時機點抓住新的成長機會。
第六章〈翱翔〉:企業走過創造、成長、轉型、再創高峰的歷程,最終回到初衷與理想。我們相信一個真正能夠永續經營的企業,不只具備核心價值與社會理想,也有與時俱進的市場競爭力與經營能力。
本書依照上述六個章節的架構撰寫而成,並透過真實企業案例與理論對話,協助讀者思考,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企業該如何做才能真正邁向永續。本書中所選的企業並非以規模大小或資本額多寡為標準,而是根據其是否體現「創業家精神」與「動態創業管理歷程」。台灣企業有近99%是中小企業,長期努力並持續創造價值,乃台灣真正的競爭力所在。因此,書中多以該企業的創辦人及核心高階主管為訪談對象,希望從他們的親身經驗,理解企業如何從一個最初的想法出發,一步步實現願景並邁向永續經營。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企業家彼此學習的平台,也希望能提供教育界、非營利組織、創新創業者一套可理解、可實踐的參考架構。
關於創新創業和創業家的管理,其理論與內涵博大精深,此書的出版並無意限制創業家的管理框架,也不追求涵蓋所有精密深奧的學理,而是希望整理本人在國科會支持下的多年研究,以及在國際間輔導創新創業及企業永續經營的研究心得,提供讀者快速且有系統的方式進入這個領域。
同時,本書最珍貴之處也來自於十二家企業創辦人、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經營者無私分享的第一手資訊,這是國科會核定設立的「數位賦能與ESG永續創新產學聯盟」,從近兩百家企業成員中挑選出的標竿企業,皆與政大及國際學者教授們有具體的共事共創歷程,因此讓創業家管理學的理論與實務有了難得的整合。
這十二家企業都是獲獎常勝軍,其特色發展領域在歐美及亞洲等等市場,都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參考標竿。有科技製造業的國際供應鏈經營管理經驗;也有中小企業創新成長的寶貴經驗;還有結合地方創生的社會企業,以及致力於教育創新社會影響力的實踐案例。在創業家的特質方面,有從很年輕就開始創業的故事,也有銀髮族創業的案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已經由二代接班或進入接班傳承階段,更有三代傳承的案例。相信本書所分享的多元創業家特質及企業組織案例,能夠讓讀者找到有所共鳴的經驗心法。
我長期在國際間參與各國政府的產業創新政策研究及企業輔導,見證能高度成長的經濟體,都是奉行創新創業精神的實踐者。因此我樂於擔任為創業家助跑、陪跑的企業教練,以創業家精神致力於推廣終身教育,希望透過本書來引發大家對創業更深層的認識與熱情,創造共榮價值。
				本書係以永續系統發展論為企業分析架構,希望藉此帶領讀者理解企業如何從最初的創造價值,歷經成長、轉型與創新,最後走向永續經營,這背後融合了兩套關鍵觀念:首先是企業生命週期的觀點,從創業、成長、進入主流,最後可能面臨衰退的過程。但我們不希望企業的生命週期是以衰退作為結束,因此引入創新與第二曲線(Second Curve)的觀念。第二曲線的啟動,往往不是在企業的最高峰,而是在前期就開始醞釀與投入。這段過程需要提前準備,也需要試驗與摸索。
因此,本書的章節設計,是以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實際歷程為主軸,分為六個章節來說明:
第一章〈啟程〉:企業剛起步的階段,我們將探討創業初期的動機、挑戰與價值創造的出發點。
第二章〈飛揚〉:企業的成長期。當企業無法進入成長期,將會面臨停滯,甚至被迫終結。因此,我們會分析企業如何從小規模走向擴展的各種模式。
第三章〈盤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經歷挑戰與瓶頸,本章將分析當企業遇到挫折、營運模式出現問題時,如何反思與調整。
第四章〈雁行〉:企業進入成熟穩定期,有了一定的市場地位與代表性的產品或服務後,關注的不再只是營收數字或產品,而是重新審視內部的組織運作與跨部門合作。本章將深入討論領導力、制度設計與組織文化,觀察團隊如何共同努力,帶領企業穩定而持久地發展。
第五章〈乘風〉:本章談的是企業既有產品或服務追求持續發展、或面臨衰退時,是否能提前洞察市場與產業變化,並在適當時機點抓住新的成長機會。
第六章〈翱翔〉:企業走過創造、成長、轉型、再創高峰的歷程,最終回到初衷與理想。我們相信一個真正能夠永續經營的企業,不只具備核心價值與社會理想,也有與時俱進的市場競爭力與經營能力。
本書依照上述六個章節的架構撰寫而成,並透過真實企業案例與理論對話,協助讀者思考,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企業該如何做才能真正邁向永續。本書中所選的企業並非以規模大小或資本額多寡為標準,而是根據其是否體現「創業家精神」與「動態創業管理歷程」。台灣企業有近99%是中小企業,長期努力並持續創造價值,乃台灣真正的競爭力所在。因此,書中多以該企業的創辦人及核心高階主管為訪談對象,希望從他們的親身經驗,理解企業如何從一個最初的想法出發,一步步實現願景並邁向永續經營。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企業家彼此學習的平台,也希望能提供教育界、非營利組織、創新創業者一套可理解、可實踐的參考架構。
關於創新創業和創業家的管理,其理論與內涵博大精深,此書的出版並無意限制創業家的管理框架,也不追求涵蓋所有精密深奧的學理,而是希望整理本人在國科會支持下的多年研究,以及在國際間輔導創新創業及企業永續經營的研究心得,提供讀者快速且有系統的方式進入這個領域。
同時,本書最珍貴之處也來自於十二家企業創辦人、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經營者無私分享的第一手資訊,這是國科會核定設立的「數位賦能與ESG永續創新產學聯盟」,從近兩百家企業成員中挑選出的標竿企業,皆與政大及國際學者教授們有具體的共事共創歷程,因此讓創業家管理學的理論與實務有了難得的整合。
這十二家企業都是獲獎常勝軍,其特色發展領域在歐美及亞洲等等市場,都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參考標竿。有科技製造業的國際供應鏈經營管理經驗;也有中小企業創新成長的寶貴經驗;還有結合地方創生的社會企業,以及致力於教育創新社會影響力的實踐案例。在創業家的特質方面,有從很年輕就開始創業的故事,也有銀髮族創業的案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已經由二代接班或進入接班傳承階段,更有三代傳承的案例。相信本書所分享的多元創業家特質及企業組織案例,能夠讓讀者找到有所共鳴的經驗心法。
我長期在國際間參與各國政府的產業創新政策研究及企業輔導,見證能高度成長的經濟體,都是奉行創新創業精神的實踐者。因此我樂於擔任為創業家助跑、陪跑的企業教練,以創業家精神致力於推廣終身教育,希望透過本書來引發大家對創業更深層的認識與熱情,創造共榮價值。
試閱
						  第一章 啟程:創價思維(節錄)
談到創業家,通常會想到近年來很熱門的黃仁勳(輝達)、張忠謀(台積電),以及早期的王永慶(台塑集團)等等;西方的代表則是比爾.蓋茲(微軟)、貝佐斯(亞馬遜)、馬斯克(特斯拉、SpaceX)等,這些創業家都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個人風格。若要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創價思維」(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關於創價思維,創業管理學界頂尖的百森商學院有一套觀點稱為「創業思維與行動」(Entrepreneurial Thought and Action, ET&A),是當代創業教育中極具代表性的理念,強調創業從來不只是「有一個好想法」,而是「將好想法付諸行動」的價值創造歷程。
除了百森商學院,在創業與創價思維的領域中,另一具代表性的頂尖學派便是作者序中提到的,在行銷領域長期名列世界第一的凱洛管理學院。我還記得擔任西北大學訪問學者的那段期間,在校園及跨學院之間的各項課程及研討會中,幾乎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市場價值導向的思維。
過去我們常把「行銷」直接理解為業務或銷售,以為行銷就是賣東西、是一種推銷行為,好像要強迫他人接受不需要的東西。然而, 這是對行銷本質的誤解。行銷的英文marketing一詞, 由「market」(市場)與進行式「-ing」組成,意涵是持續不斷地探索市場、理解需求,並回應需求。行銷不是將產品硬推給顧客,而是以市場價值為導向,不斷傾聽、觀察、洞察,進而設計出真正能滿足人們所需的商品或服務。
這和生產導向思維有根本上的差異。傳統業務邏輯是:「我有產品,所以我要賣給你;你現在一定要買,否則會後悔。」但對方此時若根本沒有產品使用需求,被推銷只會感到壓力與不適。市場導向的做法則是,觀察對方在現階段的生活情境或困境,提出契合情境的解決方案,讓對方覺得「這正是我現在需要的」,甚至感謝你的出現、認為你在為他著想。
因此,行銷的精神,不只是提供產品,更是一個深刻理解與滿足需求的過程,是一種洞察市場脈動、回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行銷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永不止息地追問:「市場現在真正需要什麼?」
這正是一種創造價值的過程。放眼國際,除了百森商學院與西北大學外,還有許多同樣強調創價思維的知名學派。近年來,史丹佛大學所推動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即為其中之一。它強調在設計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回到使用者的視角,從需求出發,而非從技術、成本或既有條件來限制創意。設計思考鼓勵開放心態,是以人為本的創新流程,也是具備實踐性的價值創造方式。
與此相呼應的,還有近代在創業與商業策略領域被廣泛應用的「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或策略地圖(Strategy Map),這些工具幫助創業者與經營者清晰勾勒所欲創造的商業景象,讓創業不再只靠直覺與靈感,而是以結構化思維具體描繪出整體商業邏輯。
綜觀今日的世界級學術機構,不論是西北大學、史丹佛大學,還是百森商學院,它們所推崇的思維模式與教育方法,無一不是以「創造價值」為核心信念。過去我們常以知識、技術、產品等資源基礎,來發展由內而外(Inside-Out)的觀點,如今我們需要更多創業思維來增進價值創造能力。
從創價思維到實踐構想
世界第一本知識管理SSCI學術期刊《知識管理研究與實踐》(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KMRP),曾邀請我撰寫創業思維與商業創新永續經營的系列論文,說明創業理念與實踐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百森商學院的ET&A理論開始,介紹價值導向的創價思維與商業創新的實踐。創價思維非常強調對機會的想像與掌握,以及圍繞「創造價值」所展開的思考,並且最終付諸行動,這是一種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思維模式,不只停留在構想階段,而是要求實際的行動。
創業學派強調「所有的分析都比不上行動」,並提倡「行動勝過一切」,也就是說創業家以行動為導向,專注於如何將機會轉化為現實,把所看見的一切可能,具體地變成真實的成果。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分析上,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寫形式報告,而是將絕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實際行動上,一旦機會出現,就必須及時把握,將其轉化為成果,接下來則持續吸收真實世界的反應,做出精準的修正計畫。
創業學派認為,創價思維是不論身處哪個產業或職位的人都該具備的能力,因為「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基本素養。他們對「創業家」(Entrepreneur)的定義也遠比一般人理解的更為廣泛,創業家不一定是開設一家營利企業的人,只要你的思考方式與行動方式展現出創業精神,你就是創業家,這樣的人能夠將機會化為現實,不僅創造商業價值,也創造社會價值。
因此我們對於創業的定義,不限於某種特定職業,而是普遍適用的思維與行動模式。它的核心思維是以創造價值為導向,強調的行動原則是:「與其不斷地討論及想像,不如直接行動、接觸市場。」
這是一種行動導向的精神,在我先前出版的《SSD企業創新策略管理技術》書籍中,融合前述提到的多個學派,介紹了一個名為「糖果模型」(Candy Model)的概念,以此來描述企業從創意到創業發展的歷程。這個模型將創新創業實踐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皆包含發散與收斂的思維循環,形狀看起來就像一顆兩端包起來的糖果。
				談到創業家,通常會想到近年來很熱門的黃仁勳(輝達)、張忠謀(台積電),以及早期的王永慶(台塑集團)等等;西方的代表則是比爾.蓋茲(微軟)、貝佐斯(亞馬遜)、馬斯克(特斯拉、SpaceX)等,這些創業家都在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個人風格。若要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創價思維」(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關於創價思維,創業管理學界頂尖的百森商學院有一套觀點稱為「創業思維與行動」(Entrepreneurial Thought and Action, ET&A),是當代創業教育中極具代表性的理念,強調創業從來不只是「有一個好想法」,而是「將好想法付諸行動」的價值創造歷程。
除了百森商學院,在創業與創價思維的領域中,另一具代表性的頂尖學派便是作者序中提到的,在行銷領域長期名列世界第一的凱洛管理學院。我還記得擔任西北大學訪問學者的那段期間,在校園及跨學院之間的各項課程及研討會中,幾乎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市場價值導向的思維。
過去我們常把「行銷」直接理解為業務或銷售,以為行銷就是賣東西、是一種推銷行為,好像要強迫他人接受不需要的東西。然而, 這是對行銷本質的誤解。行銷的英文marketing一詞, 由「market」(市場)與進行式「-ing」組成,意涵是持續不斷地探索市場、理解需求,並回應需求。行銷不是將產品硬推給顧客,而是以市場價值為導向,不斷傾聽、觀察、洞察,進而設計出真正能滿足人們所需的商品或服務。
這和生產導向思維有根本上的差異。傳統業務邏輯是:「我有產品,所以我要賣給你;你現在一定要買,否則會後悔。」但對方此時若根本沒有產品使用需求,被推銷只會感到壓力與不適。市場導向的做法則是,觀察對方在現階段的生活情境或困境,提出契合情境的解決方案,讓對方覺得「這正是我現在需要的」,甚至感謝你的出現、認為你在為他著想。
因此,行銷的精神,不只是提供產品,更是一個深刻理解與滿足需求的過程,是一種洞察市場脈動、回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行銷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永不止息地追問:「市場現在真正需要什麼?」
這正是一種創造價值的過程。放眼國際,除了百森商學院與西北大學外,還有許多同樣強調創價思維的知名學派。近年來,史丹佛大學所推動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即為其中之一。它強調在設計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回到使用者的視角,從需求出發,而非從技術、成本或既有條件來限制創意。設計思考鼓勵開放心態,是以人為本的創新流程,也是具備實踐性的價值創造方式。
與此相呼應的,還有近代在創業與商業策略領域被廣泛應用的「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或策略地圖(Strategy Map),這些工具幫助創業者與經營者清晰勾勒所欲創造的商業景象,讓創業不再只靠直覺與靈感,而是以結構化思維具體描繪出整體商業邏輯。
綜觀今日的世界級學術機構,不論是西北大學、史丹佛大學,還是百森商學院,它們所推崇的思維模式與教育方法,無一不是以「創造價值」為核心信念。過去我們常以知識、技術、產品等資源基礎,來發展由內而外(Inside-Out)的觀點,如今我們需要更多創業思維來增進價值創造能力。
從創價思維到實踐構想
世界第一本知識管理SSCI學術期刊《知識管理研究與實踐》(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KMRP),曾邀請我撰寫創業思維與商業創新永續經營的系列論文,說明創業理念與實踐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百森商學院的ET&A理論開始,介紹價值導向的創價思維與商業創新的實踐。創價思維非常強調對機會的想像與掌握,以及圍繞「創造價值」所展開的思考,並且最終付諸行動,這是一種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思維模式,不只停留在構想階段,而是要求實際的行動。
創業學派強調「所有的分析都比不上行動」,並提倡「行動勝過一切」,也就是說創業家以行動為導向,專注於如何將機會轉化為現實,把所看見的一切可能,具體地變成真實的成果。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分析上,也不會花很多時間寫形式報告,而是將絕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實際行動上,一旦機會出現,就必須及時把握,將其轉化為成果,接下來則持續吸收真實世界的反應,做出精準的修正計畫。
創業學派認為,創價思維是不論身處哪個產業或職位的人都該具備的能力,因為「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基本素養。他們對「創業家」(Entrepreneur)的定義也遠比一般人理解的更為廣泛,創業家不一定是開設一家營利企業的人,只要你的思考方式與行動方式展現出創業精神,你就是創業家,這樣的人能夠將機會化為現實,不僅創造商業價值,也創造社會價值。
因此我們對於創業的定義,不限於某種特定職業,而是普遍適用的思維與行動模式。它的核心思維是以創造價值為導向,強調的行動原則是:「與其不斷地討論及想像,不如直接行動、接觸市場。」
這是一種行動導向的精神,在我先前出版的《SSD企業創新策略管理技術》書籍中,融合前述提到的多個學派,介紹了一個名為「糖果模型」(Candy Model)的概念,以此來描述企業從創意到創業發展的歷程。這個模型將創新創業實踐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皆包含發散與收斂的思維循環,形狀看起來就像一顆兩端包起來的糖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