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_帶來幸福的種子句[貼紙版]

面對多人不怯場、聊出好感度的說話訓練:從職場到聚會都適用,在對的時機說對話的54個開口攻略

  • 79 300
    380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2025聖誕禮物展—為朋友家人準備暖心驚喜!點我逛逛選禮物↓↓↓↓↓↓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日本爸媽、幼兒園老師最想送給孩子的禮物書--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小星星,發出只屬於你的亮光
只要你發出亮光,世界就會跟著發亮
帶孩子找到獨特的自己!

我跟你們說喔,老師看得見唷!
大家身上都有一顆好閃亮的星星喔!
畫圖的時候,小夢的星星就會發亮;
賽跑的時候,小陸的星星會一直閃耀……。

小空,是一個內向害羞的孩子,
同學找他玩時,他會嚇得躲起來;
表演的時候,也總是躲在後頭。
這樣的小空,也會有星星嗎?他的星星也會發光嗎?

★☆★☆★☆★☆★☆★☆★☆★☆★☆★☆★☆★☆

這是一本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找尋專長與優點的繪本。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而父母們也都支持孩子找尋自我的天賦才能,
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實在難理解,天賦是什麼?又有何意義呢?

百萬暢銷書作者菊田眞理子,運用具體的比擬,
將天賦、專長這個抽象的概念,比擬成天上的星星,
透過星星會發光發亮的特質,孩子能清楚且深刻的感受到,
潛藏在自己心裡,有個與眾不同的能力與力量。

★與孩子一起找出自己的小星星
「我的星星是什麼呢?」當孩子在閱讀之時,心中必定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而此時正是父母與孩子一起討論、一起找尋的最好時機。

「我的心裡也有星星嗎?是什麼呢?別人的星星又是什麼呢?」
那些孩子擅長的事、和別人相比做起來特別厲害的事,很可能就是讓孩子閃亮的星星。

也許閃閃發亮的星星,並不是大家眼中所看到某種才藝。
就像書裡的小空一樣,和其他同學相比,看似毫無專長,卻有一顆溫暖體貼的心。

像這樣不容易被看見的內在特質,也是一種能讓自己發光的獨特能力。
就算現在還没有發現,也没關係喔!
因為就像書中的老師說的:「總有一天在你心中的星星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書末附有:「我的小星星」珍藏頁
書末附有讓孩子貼上自己的照片並寫下「心中星星」的精心設計,
是一份很棒的成長禮物。


【家長一致好評】
「這是一本溫柔的圖畫書,好像在擁抱你、鼓勵著你,當女兒再大點時,我想送她當作禮物。」
「孩子聽完故事後,眼睛都發亮,我知道他開始在思考自己的星星是什麼,而我也是。」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孩子都一讀再讀的書。」

「看似沒有亮點的孩子,也有他能發光的地方。在媖感動推薦。」——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

「每位孩子都像一塊寶石,有些寶石非常幸運,無須拋光就能綻放光彩。而有些寶石,是需要大人們的等待、觀察、打磨後才能大放異彩。在這本繪本裡的老師,就像一位富有耐心的觀察家、雕刻師般,等待著、觀察著並打磨孩子的優點和潛能。增加孩子對自身的認同,重視自我的優點,最後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星星散發出去。這些優點和潛能也並非只有認知、動作、或是技能、技巧,而可能是耐心、同理心或挫折忍受力。因此,重視孩子每一項的特質,尊重、支持、引導、鼓勵,讓孩子在未來,能成為一顆能照亮他人的大星星。」——何振豪,職能治療/親職教養專家

「除了看到孩子的星星,也當個閃閃發亮的大人吧!」——婉霖老師,蘋果樹語言治療師

作者

岩本武範

靜岡產業大學教授,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1975 年出生於靜岡市。

身兼行銷人員、資料科學家與行為分析實務者,他20年來始終專注於一個課題「人為什麼會選擇?又為什麼會行動?」他累積分析超過3,000億筆行為資料,並進行逾千人的群體訪談,從中解讀人類行為的模式與改變的徵兆。

目前,他在大學授課之餘,也與教育界、都市政策部門及地方創生領域密切合作,推動「人的幸福」與「地區魅力」的量化與可視化。同時,他也與地方政府協作,參與幸福感指標的開發、區域資料的活用,並投入行銷教育與職涯發展的支援。

近年,他以自創概念「ASOBI」(心的餘裕)重新審視行為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從「Slack Field」(讓人可以自在行動的心理與環境)觀點出發,探索人們能自然發揮能力的條件。

能輕鬆開口、做出決定、面向前方——背後總是依賴著一份「餘裕」。為了找出能以科學方式設計並支援這種心理空間的方法,他持續在日本國內外進行研究與實踐。

譯者

吳怡文

接觸日文本為調劑生活,卻在意外之間,讓這個韻味十足的語言,成了人生下半場的主題曲。熱愛充滿無限想像的文字轉換遊戲,願終身與翻譯工作為伍。譯有《看不見的聲音,聽不到的畫》、《想要買馬車》、《巴黎時間旅行》、《老師,我不會寫讀書心得!》、《因為有你》。

目錄

前言 為什麼一對一沒問題,面對多人就怯場?

序章 只要超過三人,狀況就不一樣
01. 讓你「變得難以開口」的原因
02. 不是內向或外向的問題
03. 果醬種類越多,反而越不好賣
04. 為什麼 LINE 群組超過四人,就讓人煩
05. 陳列從三改成四排後,業績反而下滑
06. 沒有人真的希望人變多
07. 不再「說不出話」的兩個方法
08. 為什麼提升「閒聊力」,還是無法暢聊?

第1章 無關表達能力,而是跟大腦有關
09. 人一旦沉默,就更難再開口
10. 只要「舊腦」被啟動,就有溝通障礙
11. 為什麼錯過時機,就再也插不上話?
12. 即使毒舌,也不代表能順利開口
13. 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14. 消除「怕多人場合」的小訣竅
15. 快速克服「不擅長一對一溝通」
16. 為什麼大家都想找他聊天?
專欄 人類與猴子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第2章 為什麼大家都想先找他說話?
17. 容易被搭話的人,具備三種優勢
18. 大家都不太喜歡「一直很嗨的人」
19. 為什麼求職生總是想當「副隊長」?
20. 讓人忍不住想開口的「祕密座位」
21. 讓人想搭話的,是「左邊」還是「右邊」?
22. 千萬不要坐在這裡
23. 讓你自然成為焦點的「格式塔法則」
24. 「為什麼沒人搭話?」問題在顏色
25. 讓人想主動搭話、讓人想傾聽的顏色
26. 想受邀去喝一杯時的「28°C策略」
27. 擅不擅長溝通,關鍵在「第一句話」

第3章 讓大腦開啟「說話開關」
28. 能不能順利接話,「開口前」就決定了
29. 讓自己順利「開口說話」的科學方法
30. 讓「血液」動起來,對話就能順起來
31. 「有意識地做,效果更好」其實是真的
32. 從「沉默」到「說得出話」的真實案例
33. 「加上手勢」讓話更好說出口
34. 對話的關鍵就在「手掌」
35. 東京大學發現:「轉動手指」說話更流暢
36. 「抖腳」也能啟動「語言腦」
37. 光看表情,就能判斷是否擅長溝通
38. 巧克力,可以讓說話變流暢
專欄 右投手,為什麼還要練左手?

第4章 一開口,就知道好不好聊
39. 消除「溝通障礙」印象的三大關鍵
40. 關鍵❶「說什麼」:掌握六個「話題要點」
41. 關鍵❷「對誰說」:開口前,先觀察兩個點
42. 關鍵❸「怎麼說」:三種有效表達方式
43. 每天吃豆子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呢?
44. 不是「打起精神」就能說得好

第5章 四個人都有「溝通障礙」,怎麼辦?
45. 多人場合也會有「沉默時刻」
46. 重提「當年勇」為何會令人厭煩
47. 千萬不要做這樣的「自我介紹」
48. 讓氣氛變得尷尬的真正原因
49. 喝什麼飲料可以瞬間變熱絡?
50. 即使責備,也不會讓對方沉默的提醒法
51. 不容易引起反感的表達方式
52. 為什麼那個人犯了錯卻不被責備?
53. 消除「啊!犯錯了……」不安情緒的方法
54. 「被理解的內容」才是「傳達出的內容」

結語 面對多人場合不再怯場
參考資料

試閱

為什麼一對一沒問題,面對多人就怯場?

這不是一本「要讓你馬上變得很會說話」的書
「一對一聊天時都還好,但是只要面對多人,就變得不敢開口。」

老實說,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面對多人的場合,就會覺得「不太會說話」。
其他人都在熱烈聊天,只有自己插不上話。想逃又走不了,畢竟是個開心的聚會,只希望有人快點喊一句「差不多該散會了吧」。但又不想被人覺得是「不會聊天的人」,只好假裝拿出手機,裝作在回訊息。可是這招撐不了多久,手機一收回口袋,就又融不進話題。如果再拿出手機,又怕被看穿「這傢伙是在假裝忙」,只好勉強撐著。
這本書,正是為了那些在多人場合裡感到難以開口的人而寫的。要探討的,是「在一群人當中,怎麼做才能不陷入說不出話的困境」。或許可以說,這是第一本專談多人情境溝通的書。
所以,我得先說清楚。這不是那種會教你成為全場焦點、讓全世界的人都被你吸引的「標榜高階話術的溝通書」,也不是能讓你把NO變成YES、讓人照你意思行動的「上進型勵志書」。事實上,拿起這本書的你,應該也不是為了追求那種效果。你真正想要的,大概只是這些:

 在四、五個人之中,不想成為發言最少的人
 不希望被當成「很無趣」或「沒朋友的陰沉人」
 如果能被認為「有點有趣」,那就更好

差不多就是這樣吧。你不想被人覺得孤僻,但若別人太熱情靠近,又會覺得有點吃不消。
雖然不是每次聚會都參加,卻總希望被人記得邀請。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找到這樣一個「剛剛好的位置」,讓你從「開不了口」的狀態脫身,不再被當成「不太說話的陰沉傢伙」。

為什麼只要超過四人,就變得不會說話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平常說話不算困難,還不到所謂「溝通障礙」的程度,但只要人一多,話就變得難開口。
例如,在公司咖啡機前和同事閒聊時還能自在對話,但一到人多的聚會,就突然說不出話。如果這時有人關心地問一句:「今天怎麼這麼安靜?」反而更讓人尷尬。

又或者,和三個不太熟的人一起搭計程車,自己坐在副駕駛座,說什麼都接不下去,只剩後座三人聊得熱絡,讓你巴不得趕快抵達目的地。
有時與朋友約好見面,一開始氣氛還不錯,隨著人數從三人變成四人,自己的話卻越來越少。當有人提議再多叫一個人時,你心裡會默默祈禱:「拜託,別接電話。」那一刻的心聲,大概就是:「拜託,人數不要再多了。」
其實,你並不是不會表達意見的人。面對主管和同事,你能清楚說出想法;和聊得來的朋友在一起,也能談得很開心。問題只在於,一旦進入「多人場合」,那種輕鬆就不見了,整個人會莫名感到不自在。
那麼,「多人」究竟從幾個人開始?兩個人變三個人,也許還不會覺得太不一樣。但只要再多一人,變成四個人,氣氛就明顯不同。空氣開始有點「小團體」的感覺,自己不知不覺退到傾聽的位置,想開口卻不知道從哪說起。
為什麼只要超過四個人,說話就變得困難?
原因其實不在溝通能力,而在大腦的運作。更精確地說,是負責對話的大腦機制(又稱「語言腦」)在多人情境下負荷過高。當面對多個對象時,大腦必須同時處理更多聲音、表情與反應,資訊一多,就難以順暢組織語言。
換句話說,這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大腦真的「忙不過來」。這本書要探討的,就是「多人對話」與「語言腦」之間的關係,並教你如何運用大腦的特性,讓自己在四人以上的場合也能自在開口。
本書不是談意志或勇氣,而是以確實的科學證據為基礎,解析「為什麼人一多就難開口」的原因,並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方。內容將從腦科學、心理學以及行為分析的角度出發,幫助你理解這種現象,並找到真正能改善的策略。

三千億筆數據顯示:人越多,大腦越想退場
我目前在一家鐵道公司負責以「大腦機制」為核心的行銷工作,同時也在京都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人為什麼會採取特定行為」。
工作上,我分析龐大的「大數據」,觀察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感受與行動,並將這些分析結果應用於企業的實際經營中,例如超市或購物中心的營運改善。
到目前為止,我已分析超過三千億筆人類行為資料,從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人類的大腦只能依據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事物,而這些經驗多半是人類長期累積下來的共同記憶,因此人的行為會呈現出某種固定模式。當我們把這樣的大腦運作原理應用到行銷中,效果非常驚人。例如:

 交通IC卡的開發讓當地持卡率突破五成,超越T卡
 改變超市的商品陳列方式後,銷售額最高成長七倍
 重新設計試吃活動,銷售增加五倍
 改良商品POP標示,平均銷售翻倍

這些成果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也讓我更加確信,人類的無意識行為確實深受大腦影響。
身為行銷人員,我除了分析數據,也經常主持「小組訪談」。通常我會邀請四位參與者到會議室,請他們針對商品或服務自由討論。這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在訪談前和我單獨聊天時還能自然對話的人,只要變成四人以上的組合,話就明顯變少。三人一組時,幾乎不會有人完全沉默,也不太會出現尷尬的氣氛;但只要多一個人,沉默時間就增加,氣氛也變得微妙。這樣的情況,一再重複出現。
回想起來,我自己以前也一樣。只要場合裡超過四個人,幾乎就說不出話。我不斷想:「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總是到了「四人」這個數字,就一定會有人沈默?而這種情況又不會出現在三人組合裡。出於強烈的好奇,我開始研究對話與大腦的關係。
最終,我找出了原因,也同時發現讓人自然開口的方法。當我在小組訪談中試著導入這套方法後,原本沉默的人明顯減少。即使是四位彼此不認識的參與者,也不再陷入尷尬的靜默,反而能自然展開交流。
現在,訪談常常超過預定時間,因為大家都聊得太投入了。

沒人主動找你說話的真正原因
不過,本書的目的並不只是讓你「能在多人場合開口說話」。
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四個人要一起去喝一杯。彼此不是第一次見面,但也還不到能暢所欲言的關係。
如果這是職場的聚會,因為不擅長多人互動而選擇沉默,同事或主管心裡也許會嘀咕:「這傢伙怎麼都不說話」、「偶爾也該提供點話題吧」。若是有女性參加的聯誼聚會,事後甚至可能聽到這樣的評語:「他都不講話,我還以為是擺飾呢(笑)」。光想像就讓人受不了。
那反過來,若是拚命想說話,又會如何?你身邊應該也有那種很健談的人吧?如果你試著模仿他,勉強自己不斷開口,結果往往會被貼上「只顧自己講話、完全不聽別人說」的標籤。到了聯誼結束後,大家只會在背後笑著說:「啊!就是那個很努力講話的人吧。」這就是在多人場合「過度用力說話」的宿命。

如何避免「無趣」和「煩人」?
在多人對話中,不說話會被當成「無趣」,說太多又容易被覺得「煩人」。想改善「不會說話」的問題,同時又不想被認為太做作,該怎麼辦?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不出風頭、也不被忽略,讓人覺得「下次還想再一起喝一杯」。
那麼,在四個人的場合裡,誰才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以發言的多寡來排,從第一位到第四位,那個最剛好的位置,其實是「第二位」。他既不是主導話題的人,也不至於太沉默,剛好能維持整個氣氛的平衡。這樣的人,最容易留下好印象。
也許你會想:「我已經不太會講話了,怎麼可能掌握這麼微妙的平衡?」請放心,這件事的關鍵仍在於大腦。只要善用大腦的特性,不僅能克服「說不出話」的困擾,還能自然散發出讓人有好感的印象。

在我主持的小組訪談中,當我讓特定的人嘗試這套方法,他們不僅能自然地參與對話,整體的好感度也明顯上升。訪談結束後,往往會以他們為中心,形成更輕鬆的閒聊氛圍。可見,「開不了口」與「不想留下壞印象」其實是同一個問題,而這兩者是可以同時解決的。

聚餐、派對或四人同行時,都能自然開口
要成為那個既能自在說話、又普遍受人喜愛的人,首先要掌握的不是說話技巧,而是「讓別人願意帶動話題」。只要有人主動開場,你就能順勢接上,也不必讓人覺得你在「硬撐著要講話」。
當有人拋出話題後,下一步就是讓自己進入「可以開口」的狀態。那一刻要說什麼、怎麼說,會直接決定周圍的人對你的印象。
本書將按照「別人開場進入能說話的狀態實際開口」這個順序,帶你學會如何在四人以上的場合中,自然又輕鬆地交談。
當然,如果你屬於「一旦進入話題就能自在應對」的人,只要有人帶起話頭,就可以不必拘泥於書中的步驟,自由發揮即可。但若你屬於「即使被搭話也難以接下去」或「聊到後來就會安靜下來」的類型,那麼,可以從第3章與第4章開始練習。
希望這本書能在你需要的地方幫上忙。等你讀完,相信當四人以上聚在一起時,那種不知該說什麼的尷尬感,一定會慢慢消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31167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16
    • 商品規格
    • 21*14.8*0.0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