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民主與教育:教育對民主社會的特別意義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五四一百週年,杜威訪華一百週年回顧
  • 79 356
    450

出版情報

穿越百年,再現五四思潮浪響

2019/05/03 1919年是十分忙碌的一年。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1919年,世界各地正忙著各種善後,所以2019年很自然地就是各種百週年囉。 對於華語圈來說,1919年最大條的事件應該就是五四運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協約國在戰後舉行巴黎和會,同屬戰勝國的中華民國希望能排除外國在華勢力,撤出在華駐軍,但會議中列強卻拒絕這些要求,將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民眾對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權益極為不滿,青年學生接獲消息後很快組織起來,在五月四日這天,北京大學等校三千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示威遊行,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口號。五四學潮逐漸擴大成全民運動,全國各大城一一開始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的學生。這就是大家在歷史課堂上讀到的五四運動,樹立了二十世紀初期青年的反叛形象。(那句口號各位或許有印象吧?) 然而,一場運動的起點絕對不在示威遊行開始那一瞬間,而在於那之前的思想轉化,在於制度與精神氛圍的積蓄;其終點也不在抗議停止的那一天,而是隨其動能持續綿延不絕,影響往後的世代。今年恰逢五四學運一百週年,網路與書的黃金之葉書系希望藉由幾本新書來刻畫出那個當下的氛圍,重現啟蒙思潮下醞釀已久的喧嘩眾聲,理出歷史事實之間種種思辯的小細節,將梗概之外的血肉補上。 由陳平原教授與季劍青教授主編的《五四讀本》,意圖呈現的是「思想」的五四中國。書中選錄五四時期中國31位重要人物所著的50篇代表性文獻,有報紙雜誌刊載的評論,也有公開講演的演說詞,跨越8年時光,從《新青年》雜誌創辦的1915年到1922年新文化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為止。內容以當時報章雜誌原刊為準,除了作者對學運本身的看法,更反映他們對新思潮、新青年、新倫理、新文學的想像;選文論點多元,將這8年間的各方相左意見、各種激烈論戰集結起來,帶領讀者凝視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成立的最初,不同背景的人們對於未來的世界有什麼期盼與想望。 在這個「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幾乎要與孔孟大對決的時代,眾人爭執著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要全面擁抱西方文明,還是要融合東西新舊找新路,所謂的「洶湧思潮」當然不會只有中國人的聲音。一位美國重要的思想家恰好就在這時以巨星之姿路過五四現場──約翰‧杜威(John Dewey),五四許多知識分子將他奉為西方民主與科學的化身,甚至將他喻為「現代孔子」,其學生胡適則將之列為中西交流以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外國學者。 1919年,杜威與妻子愛麗絲‧C‧杜威(Alice C. Dewey)本來是要到日本散心旅行,但在出發前突然接獲了日本友人發出的電報,邀請他到東京帝國大學講課。於是杜威抵達日本後,便在帝大講了合計8堂的長期講座,也在京都、大阪等地演講。既然恩師已到了隔壁的日本,杜威的中國學生自然不願錯過。胡適與陶行知、蔣夢麟等人便商議,邀請杜威到中國講學。原先有點猶疑的杜威夫婦,抱著試探的心情到了中國,誰知恰好就遇上五四這場歷史大戲,於是便興致勃勃地留下來觀察,一待就是2年多。 2年多來,杜威講了大大小小合計兩百餘場的講座。《五四讀本》之中也可見杜威四處串場,他與稍晚抵達中國的羅素在許多文章中都被引用或提及。這段期間,不只杜威到處演講授課,同為教育家的夫人愛麗絲也講了不少推廣女性教育的講座,後來加入中國行程的女兒露西與伊芙琳也都曾參與講學計畫。 演講中,約翰‧杜威到底告訴新生的中華民國什麼呢?《杜威的三十二堂課》選錄杜威在北京最重要的兩系列講座「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和「教育哲學」,兩大講座各十六講,加起來便是三十二堂課。為本書撰寫導讀的杜威專家王清思教授,認為這兩講座之所以能被列為「最重要」,在於前瞻與回顧,「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的意義可用「瞻前」形容,「教育哲學」則是「回顧」。 兩大講座皆由胡適口譯,經現場人員筆記後於《晨報》、《新青年》等各大報紙雜誌連載。《新青年》的「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連載前,胡適寫了段引言說,杜威為配合當時中國所需,首次以實用主義角度論述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杜威在「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裡回溯了社會與政治哲學的興起和相關學說論述,接著以科學的探究與求實精神剖析社會與國際政治狀況,並提出自己根源於民主與知識信念的社會與政治哲學觀。而「教育哲學」講座則涵蓋杜威先前教育論述的精華,他在演講中配合聽眾調整內容,重新梳理脈絡,配以各種案例,化繁為簡、由淺入深,使得講座更淺顯易懂。 關於杜威在中國的講座,既可惜又有趣的一點是,當時沒有英文聽寫記錄,杜威本人的筆記也佚失多時,所以近百年來親近這些講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當年連載的中文筆記了。1962年,一群杜威學者有感於這些講座之重要,還曾將一篇篇中文連載回譯成英文,試圖彌補英語世界杜威研究的缺口;他們也將「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和「教育哲學」集合成《Lectures in China, 1919-1920》,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於1973年出版。直到21世紀初,美國德堡大學江勇振教授於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檔案」中尋得一批標註「SPP」(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縮寫)的文稿(以打字機打成,附手寫筆記),研究出是杜威給口譯者參考的筆記殘篇,學界這才有了更接近杜威本人的英語資料。 「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的中文記錄,市面上杜威演講集中常見的是《晨報》版本。此次出版的《杜威的三十二堂課》,則選用《Lectures in China, 1919-1920》編譯團隊認為較貼近杜威精神的《新青年》版記錄,編輯過程中有疑議處便參考新發現的英文筆記殘稿,以及夏威夷大學版的英文翻譯詮釋。 杜威夫婦既是對中國奮力成為統一獨立的民主政體深感興趣,希望留在中國研究,那麼他們在中國的時光,自然不只是當「老師」而已。王清思教授在英文專書《John Dewey in China: To Teach and to Learn》中點出,杜威也扮演了「學生」的角色。杜威旅居中國期間為《新共和》(New Republic)和《亞細亞》(Asia)兩本雜誌寫了四十多篇報導,文中可見這段亞洲行對杜威思想的影響。 針對杜威本人與妻子愛麗絲在亞洲的「學生」身分,我們捨棄了大部頭的論文、報導選集,改以較輕鬆的角度切入,希望藉著《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展現這對學者夫妻平易近人的那一面。這本書由杜威夫婦的長女伊芙琳‧杜威選編,收錄其父母於1919年從日本和中國寄回的64封家書,讓我們看到了兩人的旅遊記趣。他們在日本參觀了御苑與古寺,吃了生魚片、玉子燒,還喝了台灣烏龍茶(台灣正值日治時期嘛);對日本美食、工藝、藝術之精緻大為驚豔,為屋舍整潔讚嘆不已(嗯?跟台灣人的日本遊記也挺像的)。愛麗絲誤學了旅遊日語書裡為男性設計的對話,逗得友人家的侍女呵呵笑(他們住在「台灣糖業之父」新渡戶稻造家呢)。杜威則為長時間跪坐而受盡折騰(愛麗絲比較擅長跪坐)。到了中國,他們遊覽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欣賞當地人的率真與書卷氣,也感嘆中國樹種得太少。他們品評日中宴席呈現方式差異,為了能在北京吃到冰淇淋大感開心…… 當然,隨著他們在兩地待的時間越久,我們也可見兩人對於日本與中國社會時而分別評析,時而兩相比較,由表層的觀光客見聞逐步逼近核心: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女性地位、勞工權益、留學生、兒童教育、產業結構、國家神道與天皇體制、前清皇室地位、在兩國都引起轟動的韓國三一運動、傳統文化與新思想的衝突……遇上了五四運動(又恰巧在這事件裡針鋒相對的正是日本與中國),他們更激動地記下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小至由種樹和奉茶等日常討論兩國民族性,大至由新聞與議論抽絲剝繭點評國際關係。這兩位實在是忙得不得了,在6月1日的信裡,他們這麼寫道:「我們倆昨天取得了共識,在最近四個月內獲取的新知,超越了我們這輩子以往累積的知識。」在東方,他們汲取的資訊遠比在歐美還多,這些新知讓他們開始反思母國美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也思考自己回國後應有的作為。 杜威夫婦不只在家書中與子女談論所學,也很快地整理了這些想法,在演講中與中國聽眾分享。在《杜威的三十二堂課》中,便可隱隱看見些許論點與家書內容相互呼應。此外,在中國所寫的書信中,也可以看到《五四讀本》的眾多作者(如胡適、蔡元培、孫中山)跑龍套呢。 1919真是好不熱鬧的一年。若將《五四讀本》、《杜威的三十二堂課》與《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並列閱讀,讀者應能從中發掘許多趣味。 趁此機會,我們也將2006年已推出的《民主與教育》換裝再版。杜威於1916年出版的這本書,可謂西方教育史的里程碑,他當時提出的種種論述,如今仍力道不減,十分有參考價值。先讀《杜威的三十二堂課》再讀《民主與教育》,可視為由淺入深的延伸閱讀;先讀《民主與教育》再讀《杜威的三十二堂課》,則像是由杜威本人為讀者提綱挈領做重點整理,想必能更為透徹。 願讀者能藉著這四本書,聽見百年前思想浪潮的滾滾原音。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民主社會,每個人需要對教育有什麼認識?杜威爬梳人類文明及教育發展,探討民主社會裡應有的教育樣貌。這些回顧與展望,為當代點出教育、學習、政治、社會、個人的盲點和解方。
本書不只是西方教育史,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劃時代著作,歷久彌新。


五四一百週年,杜威訪華一百週年回顧
為什麼民主社會特別需要重視教育?
民主社會,每個人需要對教育有什麼認識?

杜威深入淺出地爬梳人類文明及教育發展,探討民主社會裡教育應有的樣貌。這些分析,不只巨觀指出近代政治和社會、教育和哲學的盲點和解方,也微觀提供每個人可用的參考;不只百年前成為劃時代著作,百年後也仍然震動人心。

生理的存活仰賴攝食養分與繁殖,社會生命則是靠教育才得以延續。

如果漸漸老去的一代不把理想、希望、前瞻、準則、意見傳遞給新生的一代,社會生活就不能保存了。如果不投注心力促成真正的、徹底的傳承,再文明的社會也會倒退回野蠻狀態,終於回復到原始。

生來並不知道也不關心群體的目標和習慣的孩子,必須變成既明白又主動投入這些事情。這前後的差距要靠教育來彌合,也唯有教育能做到。

然而,任何直接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藉環境來間接達成。成就教育的這個環境是碰巧有的,還是按目的設計的,其間會有很大差別。學校,是針對學生智能品行的成效而安排的環境之中最典型的例子。

學校這個特殊環境應該具備三大功能:一,簡化有益發展性向的因素,並適當地安排學習的順序先後;二,將既有的社會習俗淨化,並可以理想化;三,創造一個比校外社會視野更開闊,並且更和諧的環境。

因此,學校教育不應該另有目的。教育過程的本身就是目的。

對於人類文明以及教育的發展,為什麼來到今天這裡,杜威以他深邃的思考,盡可能淺顯的文筆,做了一次兼顧總結與展望的說明,陳述一個置身在所謂「民主」社會裡的人,應該如何面對「教育」這件事──教育下一代,也教育自己。

每一個思考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而且得到伸展志趣機會的人,都應該一讀的書。
——郝明義(本書導讀人)

作者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引領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中國五四時期的胡適等人也備受啟發。
杜威 1884 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1894 年至芝加哥大學任教。彼時,一派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理論——實用主義——方興未艾,杜威為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學說撼動,原先的唯心思想遂而轉向實用關懷。這段時期杜威開始嘗試落實教改理念,他創立實驗學校,實施從活動中學習的教學法。
1904 年杜威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最後近四十年的學術生涯大都在此度過。杜威於此多元思想激盪的環境裡,不僅在知識論及形上學的題目上著述頗豐,也延續對於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興趣,陸續完成《我們如何思考》(1910)及《民主與教育》(1916)。
杜威同時也投身公眾議題、平權運動,是重要的社會評論家。

譯者

薛絢

台大外文系畢業,目前專事譯作,譯有《費正清論中國》、《植物的秘密生命》、《空間地圖》、《福爾摩沙變形記》、《富翁的物種源始》、《聖境醫療》、《阿茲特克帝國》、《石油世紀》等書。

目錄

【導讀】如何閱讀《民主與教育》(郝明義)
前言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之必需 
第二章 教育是一種社會功能 
第三章 教育是指導 
第四章 教育即成長 
第五章 準備、展現、正規訓導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與進步的教育 
第七章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第八章 教育的目標 
第九章 以自然發展和社會效能為目標 
第十章 興趣與紀律 
第十一章 經驗與思考 
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考行為
第十三章 教學法的本質 
第十四章 教材的性質 
第十五章 課程中的遊戲與工作 
第十六章 地理與歷史之重要 
第十七章 科學課程 
第十八章 教育的價值 
第十九章 勞動與休閒 
第二十章 知性科目與實用科目 
第二十一章 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
第二十二章 個人與世界 
第二十三章 為就業而教育 
第二十四章 教育哲學 
第二十五章 知識論 
第二十六章 道德論 

序/導讀

【導讀】導讀〈如何閱讀《民主與教育》〉 / 郝明義

在談這本書之前,我們先快速地瀏覽一下教育在西方社會裡的進程。

希臘城邦時代的雅典,是西方教育的第一個分水嶺。在雅典之前,一如任何比較原始的社會,教育的方法,都是希望把上一代人所掌握到的生存知識與智慧,原樣不動地讓下一代摹仿學習;目的,則是希望大家能維持團體的生存與穩定。

雅典歷經與波斯作戰的勝利,政治與經濟都發達到一個高度之後,開始公民教育的先聲,除了強調對團體的貢獻之外,也鼓勵個人追求理性,以及才能的均衡發展,這也就把個人追求的教育目標浮上了檯面。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是這個階段的代表。

羅馬時代,基本上延續希臘時代這種對公民的訓練與培養。並且由於對管理遼闊土地的人才需求,把公民教育的內容做了更詳細,更實際的劃分。

基督信仰興盛以後,教育的重點也隨之改變為如何準備進入天國。所以中世紀教育以修道院及隱士為代表。中世紀快結束時,亞奎那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為基督信仰的教育重新定義,再次重視人世的智能與道德培養,也為接下來的人文主義教育植下種子。(中世紀尊長上,同情婦孺的騎士精神,結合了人文主義之後,往下延伸出紳士教育。)

文藝復興開啟以人為本的時代,一方面教育找回希臘羅馬時代的許多價值觀,一方面由於印刷術等的出現,知識得以普及,歐洲各地對自己民族語言與文化的意識也紛紛抬頭,給各地的教育注入許多新的課題。此外,科學大興又產生了兩個作用:一,使得大家樂於研習科學,解決過去的諸多謎團;二,科學的本身,讓大家相信如果掌握得到科學方法,人人可以亞里士多德為榜樣,任何知識都為自己所擁有。於是接下來有百科全書的出現。

再接下來,最重要的變化出現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出現了人類第一個共和政府。國旗與國歌出現,「國家」(Nation)的概念真正具體化,現代的平等公民觀念出現。工業革命則從經濟上讓大家相信一種標準化的生活,是可以擴及到整個社會。這兩件事情,一件從政治上,一件從經濟上,讓大家從本質上相信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權利,透過教育來改善自己的權利,從根本上推動了近代「學校」制度的出現與成熟。

從另一方面,以盧騷為代表的人,則不相信國家能做這麼多事情,而把期望轉到個人身上。他們不認為日益膨脹的知識是任何人可以擁有齊全的。因此,與其讓學生多吸收知識,不如讓他們多掌握一些吸收知識的方法。並且,由於重視兒童,強調兒童所學的,不應該只是摹仿大人,而應有自己的一套,這又開啟了兒童教育的領域。

進入十九世紀後,隨著工業革命逐漸發展出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各種科學與知識都擴增到目不暇給,各種政治與社會理論激盪,各國在歐洲與在殖民地的政經利益的衝突都日益劇烈,大家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強調國家教育目標的重要,個人教育又與配合國家發展有了密切的關係。為了免得個人教育之被忽視,再有史賓塞(Herbert Spencer)等人倡議個人首先得有「完整」的生活,才對自己與整個社會的存在有價值,因此個人教育應有五個目標。

就是在這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紛紛擾擾中,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民主與教育》登場。



新教革命後,馬丁路德對教育的看法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以及家庭的正常規範,所以需要「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男男女女」(accomplished and well-trained men and women)。清教徒進入美國後,早期殖民地階段對教育的觀念就是如此。

然而,到二十世紀之初的時候,美國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使他們的社會與環境到了一個足以培養出影響全世界教育理論與方法的階段。杜威以及他的《民主與教育》會在美國出現,十分合理。

杜威是何許人,這裡不多贅言,只介紹一下以《民主與教育》為代表的他的教育思想,到底有哪些重點。

如果使用杜威自己書中所用過的文字,我會這麼整理:
˙生理的存活仰賴攝食養分與繁殖,社會生命則是靠教育才得以延續。
˙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政治形態;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
˙民主社會的生活形態之中有不同利益的彼此交融,而且重視進步發展(或重新適應的過程),實現這種社會生活使得民主的社群比其他社群更需要注重審慎而有系統的教育。
˙然而,任何直接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藉環境來間接達成。⋯⋯學校,是針對影響學生智能品行的成效而安排的環境之中最典型的例子。
˙學校這個特殊環境應該具備三大功能:一,簡化有益發展性向的因素,並適當地安排學習的順序先後;二,將既有的社會習俗淨化,並可以理想化;三,創造一個比校外社會視野更開闊,並且更和諧的環境。
˙因此,學校教育不應該另有目的。教育過程的本身就是目的。由於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唯有盡量利用眼前的生活,才是為日後職務做了有意義的準備。
˙自古以來人類的首要職業乃是生活是智能與道德上的成長。⋯⋯(在太過功利的社會裡)如果預先決定未來的職業,再把受教育完全當作為就業做準備,這會妨礙現在的智能發展,從而使為未來就業做的準備大打折扣。⋯⋯(相對地)獨裁統治的社會往往以阻礙自由與責任感發展為刻意的目的,只由少數幾個人做計畫下命令,其餘的人只需聽命行事,能從事的職業種類只有規定範圍內有限的那些。
˙在社會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讓自己從群體生活中得到的,與自己對群體的貢獻平衡。他既是一個人,一個有欲望、情緒、想法的人,他在群體中得到的與貢獻的並不是看得見的財物,而是使自覺的生活更趨寬廣深化能夠更深刻地、更有紀律地、更開闊地實現生活的意義。
˙應避免誤以為職業的分配是排他的,一個人只能做一種職業。⋯⋯其實每個人必然都有多件不同他想投入的事,也該在他做的每種事上發揮智能。⋯⋯他愈是只有單一面向的生活,就愈不像一個完整的人,也愈像一個怪物。
˙按習慣的一般原則,凡是有特色的職業都容易變得唯我獨尊,太排他,佔用太多時間精力。這也就是說,因為重視技能與專門方法而忽略了意義。教育不應助長這種傾向,倒應該防止它,以免探究科學的人只會做科學家、老師只會教書、神職人員只會神職工作,等等。
˙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乃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杜威的《民主與教育》,不但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甚至有人稱之為繼柏拉圖《理想國》之後西方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並不為過。



回想一下中國的教育思想。由於有獨特的科舉制度的順利運作,所以中國的教育思想沒有像西方歷經這麼多神祗與人文、團體與個人、貴族與平民、國家與公民等的掙扎與變化。
中國教育思想一個極大的變化也是出現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由於特殊的時空背景與急迫的需求,使得才邁出科舉制度的中國教育思想,很容易遭到綁架。

綁架的起由,在於「國家」。
查英漢字典,很容易發現patriotism 被譯為「愛國主義」。查nationalism,很容易發現被譯為「民族主義」。而「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我們的認知裡又幾乎是等號。

照教育史家布魯貝克(John S. Brubacher)的分析,patriotism和nationalism的原始定義卻是截然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兩件事情。基本上,patriotism,是一種對於鄉土的愛護之情。中世紀以前,你為你所屬的城邦,為你所居住的土地而戰鬥,這都是patriotism。然而,到了法國大革命,源自於拉丁文的nation 卻具體化了一個新的概念。nation代表的是一種遠較自己對鄉土、對自己生活地域認同更開闊、更昇華的存在。大家體認到自己需要一種超越於鄉土之上的組織,由於這種組織的超越,所以必須具有更大的包容力包容不同的階層、種族。這就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也是原始的nation「國家」定義。也因為有這麼一個理想的「國家」的存在,所以其公民為了有能力參與並構成這樣的組織,需要另有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

可是進入十九世紀之後,由於歐洲各國在本土、在殖民地的利益衝突日益尖銳,這麼理想與浪漫主義的「國家」及其教育觀念,也就日益變質,日益窄化,大家紛紛強調國家的民族意識、主權意識、團結意識,國民教育,也就成了國家為了經濟與軍事上的強盛而重視,而必需的手段。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開始以「國家」概念的登場的時候,不但面對著一個舉世視國家如此的環境,還有自己格外需要救亡圖存的壓力。中國的教育思想,好不容易可以脫離科舉制度的主流,但馬上又被捲入種種「救國救民」的巨潮,然後,又隨著「國家」不斷被窄化,教育的思想也不斷地被窄化。

這一百年裡,我們眼看著「國家」的概念被「民族」窄化,被「主義」窄化,被「政黨」窄化,甚至,又要回頭被「鄉土」窄化;教育的思想,隨著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切割,被種種「革命」切割,被「科技至上」切割,被「本土意識」切割,也就不足為奇。教育思想如此,教育方法會被「文憑主義」、「升學主義」、「考試主義」零碎化,又有什麼值得驚奇?
《民主與教育》是一九一六年出版的。杜威觀察了西方社會在那之前將近百年的紛擾,而揭櫫這本書裡的理想。他在前言裡開宗明義地說:「本書的主旨是,發掘並說明民主社會內含的概念,再就這些概念來剖析教育事業面臨的難題。」回顧他這句話,以及全書對「民主」與「教育」的解釋與提議,我們只能說,今天我們還沒有看到九十年前他所看到的,我們還沒有聽到九十年前他所說的。



如何閱讀這本書?
不要被書名嚇到。不要被杜威的名號嚇到。這只是一個睿智的人,以他盡可能淺顯的文筆,在陳述他認為一個置身在所謂「民主」社會裡的人,應該如何面對「教育」這件事教育下一代,也教育自己。這絕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讀的書,這是每一個思考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的人,都應該一讀的書。
你可以從頭一路讀下去。但是,你也可以挑任何一章你感興趣,或者想了解的課題,跳讀。一本經典著作的偉大,正在於可以讓你欣賞山脈的全景,卻又不致於走進任何一座山峰而迷失。
四年前,我就是為了讀第二十三章〈為就業而教育〉而走進了這一本書。
這是我永遠的案頭書。

【前言】

本書的主旨是,發掘並說明民主社會內含的概念,再就這些概念來剖析教育事業面臨的難題。討論的內容包括,按這樣的觀點提出公共教育的積極性目標與章法,並且對一些求知與道德發展的理論提出批判這些理論在早先的社會條件下形成,卻依然在今天名義上已經是民主的社會裡作用,妨礙民主理念落實。本書將提出的思考模式認為,民主興起與科學實驗的進步、生物學科的進化論思想、產業結構的重組都有關聯。這種思考方向也將證明,上述發展顯示出教育題材上和方法上的變遷。

應當衷心致謝的有,教師學院的谷賽爾博士(Dr. Goodsell)給予批評;同屬教師學院的吉爾派屈克教授(Professor Kilpatrick)的批評及關於題目順序的建議,我已不客氣地採納;還有柯萊普小姐(Elsie Ripley Clapp)的許多寶貴意見。谷、吉二位幫忙校稿也一併致謝。我也十分感謝我歷屆學生,人數眾多,不能備舉了。

約翰.杜威
哥倫比亞大學
一九一五年八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76030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開學季-買指定類別贈電影早優券
預計 2025/09/2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