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三十講,重溯思想源頭:「完人」培養×體制批判×理念實踐……凝視教育的靈魂,重新理解知識的力量與成長的意義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一鍵選好開學文具懶人包,適合快速返校採買、50元電子禮券現領現折!↓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站在巨人肩上的智慧思索
傳遞知識的火種,30部經典探索教育價值
教育體系改革、道德本位思想、菁英再生產……
以平實之筆導讀偉大之作,思考理論與實踐如何塑造個體、社會與時代精神
▎喚醒心靈的教育旅程
本書是一場關於教育本質的探索之旅,旨在喚醒人們對教育的重新認知與熱情。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啟發與人性的塑造。真正的教育在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與思考能力,這也是本書試圖傳遞的核心理念。透過對30部教育學經典的重新詮釋與濃縮,本書期望打破學術與大眾間的藩籬,將艱深的理論以親切的語言呈現給讀者,讓更多人能夠觸及教育思想的核心,並從中汲取啟發與力量。
▎從本質到實踐的全面涵蓋
全書共分為五大主題,包括教育的本質、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教育理論的探索、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以及學校教育改革與教育與社會的連結。從《什麼是教育》探討教育的哲學根基,到《教學的勇氣》深入教師心靈的實踐反思;從《人的教育》揭示教育應從「理解人」開始,到《後現代課程觀》提供新時代課程設計的方向,內容涵蓋教育理論的起點與流變、教學實踐的操作原則,以及教育如何回應社會變遷與文化建構,具備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知識結構。
▎教育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特別著重於經典作品背後的思想遺產與其當代價值。每一部經典書籍皆附有「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與「核心思想」等段落,協助讀者掌握作者的寫作初衷與理論重心,進而理解其在當代教育中的啟示意義。例如,馬卡連柯在《教育詩》中提出「尊重、集體、榜樣」的教育力量,《意識形態與課程》則揭示了課程如何成為階級再生產的工具;這些觀點不僅讓我們了解過去,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教育應有的樣貌。
▎以教育經典為橋,邁向教育的深層理解
本書的編寫初衷,是希望成為大眾理解教育經典的入門讀物,同時也能激發進一步的閱讀興趣與深度學習。每一篇章皆濃縮精華數千字,凝聚原作背景、重點理論與知識體系,使讀者即使未曾接觸過原著,也能快速掌握其精髓。透過本書,讀者不僅能站在教育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審視當代教育問題,更可透過反思與比較,在紛繁的教育實踐中尋找方向與支點。這既是一部理論學習的指南,也是教育實踐者與理論研究者共同的精神資糧。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30部經典教育學著作,涵蓋教育哲學、心理學、教學理論與社會批判等多元面向,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濃縮其精華,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核心觀點及其理論脈絡與時代意義。書中結合理論深度與實踐關懷,不僅適合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學與反思的參考,也為關心教育的讀者提供一條進入教育思想殿堂的橋梁,兼具知識性與啟發性。
傳遞知識的火種,30部經典探索教育價值
教育體系改革、道德本位思想、菁英再生產……
以平實之筆導讀偉大之作,思考理論與實踐如何塑造個體、社會與時代精神
▎喚醒心靈的教育旅程
本書是一場關於教育本質的探索之旅,旨在喚醒人們對教育的重新認知與熱情。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啟發與人性的塑造。真正的教育在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與思考能力,這也是本書試圖傳遞的核心理念。透過對30部教育學經典的重新詮釋與濃縮,本書期望打破學術與大眾間的藩籬,將艱深的理論以親切的語言呈現給讀者,讓更多人能夠觸及教育思想的核心,並從中汲取啟發與力量。
▎從本質到實踐的全面涵蓋
全書共分為五大主題,包括教育的本質、教育孩子的出發點、教育理論的探索、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以及學校教育改革與教育與社會的連結。從《什麼是教育》探討教育的哲學根基,到《教學的勇氣》深入教師心靈的實踐反思;從《人的教育》揭示教育應從「理解人」開始,到《後現代課程觀》提供新時代課程設計的方向,內容涵蓋教育理論的起點與流變、教學實踐的操作原則,以及教育如何回應社會變遷與文化建構,具備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知識結構。
▎教育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特別著重於經典作品背後的思想遺產與其當代價值。每一部經典書籍皆附有「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與「核心思想」等段落,協助讀者掌握作者的寫作初衷與理論重心,進而理解其在當代教育中的啟示意義。例如,馬卡連柯在《教育詩》中提出「尊重、集體、榜樣」的教育力量,《意識形態與課程》則揭示了課程如何成為階級再生產的工具;這些觀點不僅讓我們了解過去,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教育應有的樣貌。
▎以教育經典為橋,邁向教育的深層理解
本書的編寫初衷,是希望成為大眾理解教育經典的入門讀物,同時也能激發進一步的閱讀興趣與深度學習。每一篇章皆濃縮精華數千字,凝聚原作背景、重點理論與知識體系,使讀者即使未曾接觸過原著,也能快速掌握其精髓。透過本書,讀者不僅能站在教育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審視當代教育問題,更可透過反思與比較,在紛繁的教育實踐中尋找方向與支點。這既是一部理論學習的指南,也是教育實踐者與理論研究者共同的精神資糧。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30部經典教育學著作,涵蓋教育哲學、心理學、教學理論與社會批判等多元面向,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濃縮其精華,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核心觀點及其理論脈絡與時代意義。書中結合理論深度與實踐關懷,不僅適合教育工作者作為教學與反思的參考,也為關心教育的讀者提供一條進入教育思想殿堂的橋梁,兼具知識性與啟發性。
目錄
前言 喚醒心靈
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01 《什麼是教育》:關於教育本質的哲思
02 《教育的目的》:激發「活躍的智慧」,引導學生走向自我發展之路
03 《教育過程》:教師應該如何教導學生新知識
教育孩子的出發點
04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以心靈的力量走進兒童世界
05 《論教育學》:什麼樣的教育成就真正的人
06 《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從讀懂「人」開始
07 《兒童的人格教育》:教育孩子的首要和核心問題
08 《教育漫話》:培養實踐家的紳士教育體系
教育理論的探索
09 《教育知識的哲學》:教育理論的體系建構
10 《高等教育哲學》:在歷史程序中尋找實踐的理論基點
11 《教育詩》:馬卡連柯的教育哲學
12 《教育心理學》:心理特質、心理測驗與教育科學
13 《教育思想的演進》:教育學、社會學的交叉研究之作
14 《教育人類學》:「非連續性教育」的基本思想及現實意義
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
15 《教學與發展》:建立一種發展性教學論
16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現代課程理論「一本通」
17 《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教育造就天才,天才創造文化
18 《教學的勇氣》:走進教師心靈,喚醒教師職業激情
19 《為生活而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20 《大學的理想》:探尋大學理念,實踐自由教育
21 《終身教育引論》:教育改革的新視角
22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終身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理念促進教育革新
23 《學校與社會》:如何建設一所理想的學校
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24 《後現代課程觀》:建構一種新的課程觀
25 《現代教育學基礎》:日本教育學理論的入門之作
26 《羅素論教育》:縱觀成長路徑,探究現代教育的本質
27 《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在時代轉變中重新思考教育
教育與社會的連結
28 《國家菁英》:名牌大學如何進行菁英群體的再生產
29 《意識形態與課程》:知識如何造成社會結構與社會不平等
30 《再生產》:教育背後的執行機制
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01 《什麼是教育》:關於教育本質的哲思
02 《教育的目的》:激發「活躍的智慧」,引導學生走向自我發展之路
03 《教育過程》:教師應該如何教導學生新知識
教育孩子的出發點
04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以心靈的力量走進兒童世界
05 《論教育學》:什麼樣的教育成就真正的人
06 《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從讀懂「人」開始
07 《兒童的人格教育》:教育孩子的首要和核心問題
08 《教育漫話》:培養實踐家的紳士教育體系
教育理論的探索
09 《教育知識的哲學》:教育理論的體系建構
10 《高等教育哲學》:在歷史程序中尋找實踐的理論基點
11 《教育詩》:馬卡連柯的教育哲學
12 《教育心理學》:心理特質、心理測驗與教育科學
13 《教育思想的演進》:教育學、社會學的交叉研究之作
14 《教育人類學》:「非連續性教育」的基本思想及現實意義
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
15 《教學與發展》:建立一種發展性教學論
16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現代課程理論「一本通」
17 《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教育造就天才,天才創造文化
18 《教學的勇氣》:走進教師心靈,喚醒教師職業激情
19 《為生活而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20 《大學的理想》:探尋大學理念,實踐自由教育
21 《終身教育引論》:教育改革的新視角
22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終身教育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理念促進教育革新
23 《學校與社會》:如何建設一所理想的學校
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24 《後現代課程觀》:建構一種新的課程觀
25 《現代教育學基礎》:日本教育學理論的入門之作
26 《羅素論教育》:縱觀成長路徑,探究現代教育的本質
27 《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在時代轉變中重新思考教育
教育與社會的連結
28 《國家菁英》:名牌大學如何進行菁英群體的再生產
29 《意識形態與課程》:知識如何造成社會結構與社會不平等
30 《再生產》:教育背後的執行機制
試閱
01《什麼是教育》:關於教育本質的哲思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培
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西元1883~1969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比肩,被譽為「20世紀兩大重要思想家」。雅斯培的《什麼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是教育學的經典著作,也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本書出版於1977年,並於1991年引進出版中譯版本。其與雅斯培另一重要著作《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1946年出版)共同闡釋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觀念有著深遠影響。尤其是《什麼是教育》一書,至今仍然不斷被人們研討,每個有志從事教育事業之人或身負家庭教育重任的為人父母者都可以從中汲取智慧養分。
一、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雅斯培最初以精神病理學家的身分開始其學術生涯,受聘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1922年轉入哲學領域並以此為終生志業。1937年,由於德國納粹的反猶政策,因雅斯培的妻子是猶太人,他被迫離校,且嚴禁出版著述;1945年雅斯培夫婦差點被關進集中營。雅斯培身體與精神遭受納粹分子雙重折磨的同時,目睹人們在這場慘無人道的迫害中遭受苦難,這迫使他思考:為何經過理性主義啟蒙後的西方社會仍會陷入反覆的戰爭危機?理性和科學似乎並未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態,反而為人類社會製造了更深的苦難。可以說,二戰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皆開始對西方現代社會危機根源進行思考,並提出各種理論。
雅斯培認為,西方社會的進步取決於三種因素:一是「現代人」,來自希臘哲學智慧的啟蒙和猶太先知教義的洗禮;二是科學的理性主義;三是進步的意識,即認為社會是不斷進步和完善的。在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會在近代崛起並獲成功。其中,建立在科學理性主義基礎上的技術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人們過著食衣無憂的生活,人口數量大增。醫療技術的進步又征服了能夠導致人類滅絕的諸多疾病,延長著人類壽命。置身現代社會的人們逐步進入安逸的階段,於是開始迷信「技術能夠克服一切困難」,並馬不停蹄地發展科技。同時,資訊傳播技術(報紙、廣播、電報等)又方便了人們之間的超時空交流,人們越來越依賴廣告和新聞媒體獲得對世界的認知。於是在政治上,人們迷信「民主則是透過大多數的統治而走向所有人的自由的正確道路」。然而,先後兩次世界大戰如同兩記重拳,打破了人們建構的美麗童話,導致人類自身千瘡百孔,一時難以自癒,這不得不說是莫大的悲劇。雅斯培認為,西方現代社會的危機就隱藏在這兩大「迷信」之中。具體來說,人們運用現代科學思維製造各種模式化的社會規範制度,人在遵從這些制度的同時淪為工具。舉例來說,人類開創生產線型工廠和管理規範,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同時,工人成了生產線上的「螺絲釘」,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擰螺絲這一單調工作。人不再是人,只是生產線上的工具,這就是「人的異化」。而同時,看起來民主的大眾文化又製造了「技術性的群眾秩序」。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盲目遵從大眾傳媒的高聲吶喊,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淪為容易被洗腦的「庸眾」,助紂為虐而不自知。
最突出的表現是,現代社會的教育通常被科學主義影響,指向知識傳遞,僅將教育視為知識傳遞的方法,以培養「科學技術接班人」為宗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再追問「人是什麼」、「人該如何完美地生活」等有關生命價值的問題。教育的目標變成培養「人力資源」,而不再關心人的靈魂。學校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的教育似乎是越來越卓越。但雅斯培指出,這種卓越,只是「失去靈魂的卓越」。這樣的結果必然是人們精神日漸迷茫,人生價值日漸虛無,直至喪失愛與創造的能力。想想二戰期間,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菁英卻淪為納粹的幫凶。這些掌握人類頂尖科技,本該造福人類的菁英,竟會認可納粹的種族思想,在屠殺人類的殘酷戰爭中喪失人性、助紂為虐。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教育理念也「迷失」了。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培
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西元1883~1969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比肩,被譽為「20世紀兩大重要思想家」。雅斯培的《什麼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是教育學的經典著作,也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本書出版於1977年,並於1991年引進出版中譯版本。其與雅斯培另一重要著作《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1946年出版)共同闡釋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觀念有著深遠影響。尤其是《什麼是教育》一書,至今仍然不斷被人們研討,每個有志從事教育事業之人或身負家庭教育重任的為人父母者都可以從中汲取智慧養分。
一、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雅斯培最初以精神病理學家的身分開始其學術生涯,受聘於德國海德堡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1922年轉入哲學領域並以此為終生志業。1937年,由於德國納粹的反猶政策,因雅斯培的妻子是猶太人,他被迫離校,且嚴禁出版著述;1945年雅斯培夫婦差點被關進集中營。雅斯培身體與精神遭受納粹分子雙重折磨的同時,目睹人們在這場慘無人道的迫害中遭受苦難,這迫使他思考:為何經過理性主義啟蒙後的西方社會仍會陷入反覆的戰爭危機?理性和科學似乎並未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態,反而為人類社會製造了更深的苦難。可以說,二戰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皆開始對西方現代社會危機根源進行思考,並提出各種理論。
雅斯培認為,西方社會的進步取決於三種因素:一是「現代人」,來自希臘哲學智慧的啟蒙和猶太先知教義的洗禮;二是科學的理性主義;三是進步的意識,即認為社會是不斷進步和完善的。在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會在近代崛起並獲成功。其中,建立在科學理性主義基礎上的技術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人們過著食衣無憂的生活,人口數量大增。醫療技術的進步又征服了能夠導致人類滅絕的諸多疾病,延長著人類壽命。置身現代社會的人們逐步進入安逸的階段,於是開始迷信「技術能夠克服一切困難」,並馬不停蹄地發展科技。同時,資訊傳播技術(報紙、廣播、電報等)又方便了人們之間的超時空交流,人們越來越依賴廣告和新聞媒體獲得對世界的認知。於是在政治上,人們迷信「民主則是透過大多數的統治而走向所有人的自由的正確道路」。然而,先後兩次世界大戰如同兩記重拳,打破了人們建構的美麗童話,導致人類自身千瘡百孔,一時難以自癒,這不得不說是莫大的悲劇。雅斯培認為,西方現代社會的危機就隱藏在這兩大「迷信」之中。具體來說,人們運用現代科學思維製造各種模式化的社會規範制度,人在遵從這些制度的同時淪為工具。舉例來說,人類開創生產線型工廠和管理規範,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但同時,工人成了生產線上的「螺絲釘」,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擰螺絲這一單調工作。人不再是人,只是生產線上的工具,這就是「人的異化」。而同時,看起來民主的大眾文化又製造了「技術性的群眾秩序」。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盲目遵從大眾傳媒的高聲吶喊,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淪為容易被洗腦的「庸眾」,助紂為虐而不自知。
最突出的表現是,現代社會的教育通常被科學主義影響,指向知識傳遞,僅將教育視為知識傳遞的方法,以培養「科學技術接班人」為宗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再追問「人是什麼」、「人該如何完美地生活」等有關生命價值的問題。教育的目標變成培養「人力資源」,而不再關心人的靈魂。學校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的教育似乎是越來越卓越。但雅斯培指出,這種卓越,只是「失去靈魂的卓越」。這樣的結果必然是人們精神日漸迷茫,人生價值日漸虛無,直至喪失愛與創造的能力。想想二戰期間,多少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菁英卻淪為納粹的幫凶。這些掌握人類頂尖科技,本該造福人類的菁英,竟會認可納粹的種族思想,在屠殺人類的殘酷戰爭中喪失人性、助紂為虐。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教育理念也「迷失」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