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2)
  • 14個人喜歡
  • 79 277
    350

出版情報

蔡穎卿「漫步生活」 展現溫柔的力量

2010/11/01 2010年中,我和同事輾轉換了三種交通工具(計程車、捷運、公車),再加上十多分鐘的步行,來到生疏的三峽拜訪Bubu(蔡穎卿)。在此之前,我只讀過Bubu的書,不曾與她真實接觸過。因此途中,我不斷向同事探尋Bubu的個性與行事風格。然而,這位認識Bubu許多年的資深同事有些遲疑地告訴我:「Bubu很客氣,我其實也不太了解她心裡真正的想法。」這可好了!我背負著要在下半年出一本Bubu新書的使命,此刻卻感覺還沒學會如何用槍,就得上戰場了,心情十分忐忑不安。 Bubu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行事謹慎不馬虎,但她如果太過客氣,那麼我該如何知道她真正的意思呢?如果我誤解了她的想法,她會及時跟我溝通嗎?還是就不說話、不回應,讓我自己等、等、等……,猜、猜、猜……。 我們來到「Bitbit」餐廳。外型瘦弱的Bubu,動作、說話從容不迫。她一邊調整桌邊的落地窗簾,一邊解釋說她很注重光線進入室內的感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剛剛好。接著她便細數起自己手上欠下的「書債」,一本、兩本、三本、四本……全都已經答應要給別人了。她自己說著說著也不好意思起來,忙用手帕害羞地遮住自己發紅的臉。我發現她雖然客氣,卻也很坦白,她把計畫要給別家出的書都報告給我們知道了。曾經有人告知她「出版商彼此是敵對的」,但她不明白為什麼需要敵對。 整個下午,Bubu就像好姐妹一樣,十分坦然、親切又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聊天,談論許多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當時社會上正熱烈討論的「大學生上課啃雞腿」事件。最後還從家裡搬來一本很多年前在國外旅遊買下的書,手寫文字與手繪插圖細膩、優雅、隨性的編排著,色調與紙張溫潤有質感,大夥兒讚賞不已??這就是啟發我們出版《漫步生活》(天下文化)的轉捩點。 三年前,Bubu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天下文化),那是一本持續了十年的教養札記。藉著文字,她安頓與整理自己心中的疑惑與情緒;也藉由文字,讀者發現了一個見解獨到的母親。如此充滿智慧與開明的母親角色,是許多台灣的女性讀者所嚮往的,於是,Bubu成為讀者眼中的親子教養專家。之後的三年間,Bubu又陸續出版了《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皆為天下文化)……等七本書。 Bubu逐漸將書寫的觸角從親子教養延伸到廚藝美學、居家裝修、餐飲經營……,每一次的轉變都讓人更加激賞。 然而,親子教養的Bubu、教授廚藝的Bubu、經營餐廳的Bubu、監工房子的Bubu、佈置居家的Bubu,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只是一小部份的她,都不是完整的。Bubu的角色如此多樣,生活如此忙碌,卻總能保持清明、從容與沉靜的生活質感。我不但佩服她的能耐,更好奇她如何能夠做到?《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是Bubu數年來的生活累積,面向是多樣的、全面的,深度是根植於真實歲月中的。要認識真正的Bubu,就要看到她的「尋常生活」裡去。 從這些樸質的散文中,我們看到她對生活的一片痴心。她總是那麼認真,把手上身邊所有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她不是學室內設計的,也沒有學過木工,怎麼知道門框要怎麼做才漂亮?怎麼知道燈光要怎麼安排才有味道?她說,許多事情只要「用心」去想,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她認真做事的結果,經常讓學有專精的人羞於表白「自己是學這個的」。她無意要挑戰專業,只是用心思考,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努力去實現想法,如此而已。她的生活也並不是沒有挫折、沒有磨難,但不論面對的是康莊大道或崎嶇小徑,她都坦然接受,用心生活。 出版《漫步生活》的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Bubu有想法,但非不能溝通;她很堅持,但不是固執無理;她很細膩,但不難搞。 Bubu很溫柔,但是充滿力量。 * 文中蔡穎卿照片,由天下文化提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在愛裡相遇》蔡穎卿最新作品
洪蘭教授 真誠推薦

  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我跟孩子說,夢是織出來的,要在時間裡握緊夢想的每一條絲線。
  我也說:夢是一種抵達,路得一步步踏實地走。
  那絲線、那步伐,可以在用心勤奮的工作裡找到織機與地圖。
  成長獨立是一條長遠的路,當我們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的那一刻起,
  期待的就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迎接自己的生活。
  然而,這個信念卻常常在受教育的途中迷失了方向,
  我們或以為知識的灌輸一定可以轉化為日後的能力,
  因此開始尋找捷徑與偏方,白白浪費掉生活中的許多教材。
  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種健康、堅強的工作性格,
  我從小就跟她們談工作;我期待教養是培育的工作,而非日後導正的功課。

─蔡穎卿

  一路培養孩子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習慣,是多麼重要的長程目標。在本書中,蔡穎卿以「工作」為題,藉由工作中織夢的領悟及教養中的所見所思,獻上一份屬於自己的身教,陪伴我們一起思考與實踐,如何幫助孩子扎下責任的深根、豐實獨立的翅膀,進而養成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永遠擁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熱情。

  全書的三個篇章,各代表著不同層次的體驗與省思。第一部分是蔡穎卿寫給父母與孩子的教養札記,透過各種生活故事,從工作觀、工作價值、工作技術到工作互動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責任感,做好奠基與扎根的功課;第二部分收錄女兒Abby的工作日記,以及蔡穎卿以母親身分提出的回應反思,呈現親子之間工作理念的傳遞交流,Abby的自我探索也等於是獨立精神的實際體現。第三部分則延伸至對年輕工作者的關懷,以蔡穎卿的經驗分享為開端,探索在工作中轉化心態、培養自我、磨練實力到圓夢創業的原則與想法,最後以年輕工作者的群像採訪為總結,鼓勵每個年輕的孩子掌穩自己的方向,朝真正的人生志趣穩步前進。

  我想給孩子一些禮物,一些自己給得起,而她們一生可以受用的禮物。

  這些工作的分享與討論,就是我的禮物—

  ◎教養不應該落在以愛為名的無盡擔憂中。如果能從生活小事的教導,讓信心慢慢在實作中奠基,放手的那一刻,我們的寬心,也會帶給孩子可以安全飛翔的自信。

  ◎「學會」與「做完」是同等重要的功課。「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會成就美好的結果。我們都了解,「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生活的保障,而是不因變動而永遠存在的能力。暴雨狂風跟晴光好日一樣重要,我不想只當孩子的撫慰者,只願自己不要忽略她值得欣賞的勇氣。

  ◎「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心態。在工作中,我用專心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我也希望孩子能建立積極的想法:要手握「改變」的主權,不要當自己的敵人。

  ◎要打開胸襟,從別人身上學習更好的工作習慣與要訣,也要靜下心來看自己。該欣賞的長處要記得給自己讚美,那是自信的根源;該檢視的地方更要坦誠,那是進步的過程。

  ◎守護與培養的付出,攸關著我們未來的願景。一個社會的好,並不端賴於自己孩子的優秀,我們都要被別人的孩子服務。因此,愛年輕人、真心誠懇地提拔與教導他們,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任何人都會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日久生厭;所以,在可能的條件裡運用自己的感官做調節,可以幫助生活的香味得以持續,至少,幫助我們維持好的味覺來品味生活。

  ◎對於一件事設定比較高的目標,朝著一個可以更好的標準努力。在抵達終點的時候,因為曾經如此盡心盡力,所以就算結果不盡完美,也能對所有的成績感到坦然。

  ◎安排時間,其實就是為一件工作訂下時間限制。限制時間幫助我們專心,而專心擴大了能力,使我們屏除一切無關的分心之務,更充分利用了各種感官的爆發力量。

  ◎每次媽媽帶我做事的時候,她總是把我當成一個並肩分工的好伙伴。她對我最好的讚美,就是一再地交託重任給我,並且無論有多忙,都知道等我一下是使我能幹最好的機會。

名人推薦

看蔡穎卿的書是一大享受,我常捨不得一次讀完,好像精緻的食物不可以一次吃完,要留著慢慢的吃、細細的享受。她的人也如其文,溫文儒雅,非常有氣質。她在這本書中教父母如何一點一滴地導正孩子的觀念,全書沒有驚濤駭浪、危言聳聽的句子,但它就像潺潺的溪水,靜靜從你身邊流過,滋潤你的心田,讓你茁長。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編輯推薦

你有「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熱情嗎?親子書作家蔡穎卿從孩子還小時,就把閱讀、功課都統稱為「工作」,培養她們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工作習慣,因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小編喜歡她的育兒態度,也準備跟著蔡穎卿一起給孩子寫工作日記呢!

目錄

【推薦序】把教養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 洪蘭
【自序】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蔡穎卿

【Part1】扎下責任的深根---和孩子們談工作
---整天做夢,整天工作
改變
愛自己的工作
香水生活觀
培養自己的行星性格
隔代同聲談工作
Pose
開始難,結束更難
一張請款單
人生的計算
人生中的利與益
讓信心在實作中奠基
先分配時間,再安排工作
了解工作的優先順序---給庭宜的一封信
要快就要慢
把眼光停在最後一瞥
等孩子一下
做與錯
重創五分鐘的價值
學習是失敗重來的經驗
學會與做完
決定
工作服的意義
下班了就要走
領頭的人
工作中用對的、好的語言溝通
符合別人的期望
在工作中當別人的好朋友
抗拒
讓歧見停在最好的點上

【Part2】展開獨立的翅膀---Abby的工作日記
---獨立的開始 112
The Flight out of san Francisco / 在混亂裡找回重點
Sad Cookies / 傷心餅乾
Interruption / 與限制好好共處
Magic Demystified / 解開時間的魔法
Ageda / 領導者的挑戰
Differently / 嘗試另一種不同
The Luck of Dedication / 努力的運氣
Thirty Minutes to an Hour a Day / 每天三十分鐘至一小時
Lunching with Ben / 駕駛自己的小船
What You Said You Would Do / 你說過你要做的一切

【Par3】掌穩夢想的方向---寫給年輕工作者
---守護年輕的資產
生活、工作與價值
跟你的工作談戀愛
珍惜生活經驗
以行動演出努力
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分心
工作的三個條件---情緒、智力、體力
自信與能力
妳沒有看過她在廚房的樣子
挑剔
老闆情懷的自我訓練
掙扎
掌穩自己的方向
等待
夢的尺寸
永遠讓人開心的工作好助手
溫柔態度包覆下的生活毅力
把距離當成旅程的逐夢者
魄力是果決與堅持的結合
選擇生命中真正的想要

【後記】與工作建立美好的關係


序/導讀

自序
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我想給孩子一些禮物,一些自己給得起,而她們一生可以受用的禮物。這些工作的分享與討論,就是我的禮物。--蔡穎卿

  女兒Abby滿二十一歲了,雖然從十八歲起已經自己在美國度過三整年的求學生活,但在媽媽的心裡,牽掛是永遠不曾放下或剪斷過的心情。無論在遠距的電話交談、信件往返,或她回家渡假的日夜相守中,我們比以前更常談到工作,並交換彼此的心得。

  從她與妹妹小的時候開始,我就不曾把「讀書」當成一種特別的活動。它總是被我統稱為「工作」。我把做功課的方法與工作習慣相提並論;把整理一個髒亂的廚房用來比喻釐清一門功課困境的要領,希望她們能舉一反三,不要當成績頂呱呱的書呆子。

  我常常想起自己當父母的職責,不只是要讓她們吃飽穿暖、精神愉快,遠處還有一個真正的目標,才是催促我不懈努力的理由——
  母親不是讓你倚賴的人,而是使你無需倚賴的人。
  A mother is not a person to lean on,
  but a person to make leaning unnecessary.

  這句話讓我看到,持續培養她們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工作習慣,是多麼重要的長程目標!所以,我每在自己的工作中有反省,或遇到特別的心情時,就與她們分享。不只在餐桌或閒談中討論,也用筆記下當中的省思。

  Abby去美國上賓大的三年裡,一直是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的。第二年起,工作加為兩份。她的生活就像早期的台灣留學生,除了課業之外,同時要扛起生活的擔子。

  有一陣子,我看她工作非常忙碌,忍不住擔心起她到底有沒有時間好好讀書。我在電話中開玩笑地問起:「妳不會被當掉吧?」她在電話那頭調皮地笑著回答我:「媽咪!我離被當掉還有點遠。」我不知道什麼樣的語言適合用來叮嚀一個大三的孩子,所以還是把從小教導她的那句老話搬出來用:「不要忘了妳當學生的責任喔!」

  過了兩個月,大三下學期結束了一段時間,我在台南家收到院長寄來的信,她仍列名在榮譽學生的名單中。那短短的信,在我正處十分忙碌的日子裡,捎來了一些慰藉與鼓勵。

  雖然成績只是一個象徵,但我卻在孩子盡心兼顧的努力中看到了從小為她撒下的責任種子確實破土發芽了。這些種子使她們懂得做好該做的事,在放手單飛的遠行之後,往生活裡扎根。那些自小分享的工作心得,也開始在她獨立生活之後有了回饋。

  現在,不只是我寫工作日記給她們,有更多的時候,是她寫下她的工作日記與我分享。書中第二部分的十個篇章,就是Abby陸續寫下的心得。這些文章並非家書,我讀後也不是以回信的方式記下自己的回饋。教養是一場愛的檢視,我就在字裡行間逐一自問:我的教導是否配得上心中自以為已經滿懷的愛。

  我之所以習慣留下這些記錄,主要的原因是,在分享或指正孩子的當刻,他們未必立即就認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從不想要強行灌輸任何價值觀給孩子,等待是絕對必要也非常奇妙的磨合。當她們還沒有全然體會、從心底呼應這些感受之前,我但願自己不是說說就算,任由這些分享隨風而過,我想要更仔細檢視自己所投遞的教養訊息。所以無論時間如何緊迫、或簡或詳,總會做點記錄,這就是這本書第一部分的內容。

  Abby與Pony漸漸長大了,在Pony也上大學之後,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教養階段,只能遠距地關心著她們的成長。兩個孩子都離家遠行,我的叮嚀與牽掛更要託付給科技的傳聲與文字的遞送。

  每當我看到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勤奮用心的孩子,腦中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離家在外的她們。我想把這些年輕人的故事說給兩個女兒聽;想要透過更深入的交談來分享這些年輕人面對自己、在生活裡成長的故事。

  所以,我去採訪幾位年輕朋友,希望自己能寫出他們的故事與想法,並探討出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家庭或社會教養連結的軌跡。有許多人覺得我對年輕人特別有耐心、特別不忍他們犯錯,我想這的確是愛烏及屋的心情。

  自己的孩子在世界的某處正受著不相識的人的教導與愛護,每思及此,我對其他年輕人的溫柔愛護之情便油然而生。多麼希望自己曾經看過、經歷過或領悟過的現實與想法,或多或少能分享於他們;多麼希望關於好好生活、好好工作這熱情的人生戀愛,我可以獻上一份屬於自己的身教。這就是這本書的第三個部分。

  成長獨立是一條長遠的路,當我們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的那一刻起,期待的就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迎接自己的生活。然而,這個信念卻常常在受教育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我們或以為知識的灌輸一定可以轉化為日後的能力,因此開始尋找捷徑與偏方,白白浪費掉生活中的許多教材。

  我想給孩子一些禮物,一些自己給得起,而她們一生可以受用的禮物。這些工作的分享與討論,就是我的禮物。

推薦序
把教養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

  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養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隨時把握機會教導他,他自然會看到學習和工作的意義,就會自動自發去做了。--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我覺得自己比別人幸福的地方,是常有機會比別人更早看到未上市的好書。出版社有時會寄書稿來請我推薦或審訂,使我有機會先睹為快。我因平時很忙,可以看稿的時間通常是夜深人靜之後,如果一看就睡著,那麼這本書我就不推薦;如果是越看越有趣,連覺都忘了睡,那麼這本書就值得推薦。蔡穎卿的第一本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就是一口氣看到完,爬起來開兩個鬧鐘,因為怕一個鬧不醒,誤了明天上班。那本書出版後果然熱賣,讓我很高興,頗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同時,好東西跟朋友分享時,也是很愉快的。

  看蔡穎卿的書是一大享受,我常捨不得一次讀完,好像精緻的食物不可以一次吃完,要留著慢慢的吃、細細的享受。她的人也如其文,溫文儒雅,非常有氣質。我常想,如果天下媽媽都能像她一樣,我們做老師的就不會被學生氣到發出「家有隔宿糧,不做猢猻王」的感嘆了。

  她在這本書中教父母如何一點一滴地導正孩子的觀念,全書沒有驚濤駭浪、危言聳聽的句子,但是它就像潺潺的溪水,靜靜從你身邊流過,滋潤你的心田,讓你茁長。例如她在自序中說:「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這不就是我母親教育我們的方法嗎?小孩子不愛聽大道理,我父親常用文天祥、左寶貴忠義的事蹟來教導我們,我們低頭聽訓,但是人在心不在,反而是幫母親洗菜時,她講的別人家孩子的故事,我們最聽得進去。母親從來沒有修過什麼教育學分,但是她知道故事感化的力量絕對比訓話的效果好。所以這本書中的小故事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材料。

  又如:「在工作中,要當別人的好朋友,不要帶著抱怨與不滿上工,因為這會影響工作的效果,也不要變成別人傾吐抱怨的對象。」這話非常地正確,英文有一句話說:「不要咬餵你的那一隻手。」(Don’t bite a hand that feeds you.)在職場倫理上,是不可以一邊拿老闆的薪水,一邊罵老闆的。尤其人真的會讓批評變成不自覺的言語習慣,我父親就不許我們抱怨,他會問:「你有沒有先檢討你自己?」他常用福建話說:「漏氣不會死,沒氣才會死。」(在本書中看到吳作棟總理也講這句話時,覺得好親切,因為父親生在新加坡,這句話是當地華人常說的話。)被人批評時不可以先抱怨,要先檢討自己,人的資源有限,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花去抱怨了,就不會找到改進的方法。同時,附和別人會使那個人更覺得他的抱怨有理,就會越說越大聲,最後變成理直氣壯、積非成是。所以父親說:「在別人抱怨時不可以附和,因為那是火上加油。我們家的孩子不許做這種事,等他講完後,指出另一條思考的方式,用理性去滅火。」

  此外,書中「香水」的故事也很得我心。現在不知有多少人需要這個故事來提醒自己,不要把別人替你做的事當作理所當然(take for granted)。人的大腦對熟悉的訊息便不再處理,以節省資源,所以會有「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的現象。的確,「最先吸引你的香水在你跟她在一起久後就消失,如果你離開一會再回來,那股香味就和原先的一樣強烈。」這是之所以婚姻會有「七年之癢」的原因,香水聞久了就不香了,反而是別人身上不曾聞過的變得有吸引力了;人在一起久了就忘記對方的好處,常常要等到失去了才會想起。有多少人在擁有時,能夠有蔡穎卿的智慧,懂得珍惜當下呢?

  另外,穎卿用行星的自轉和公轉來形容職場的生態,我也覺得非常貼切。理想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一顆行星,能自轉也能公轉;這個必要條件是熱情,老師必須有教書的熱情,學生必須要有學習的熱情,教學才會成功,這樣的熱情也是敬業背後的推力。我小時候必須幫忙做家事,我母親最不喜歡叫一下、動一下的人(即穎卿所謂「拖著走」的人),所以她在叫我們做事之前,會先讓我們看到做這件事的意義,例如忘記餵雞,雞會餓死或是養得很瘦,下的蛋很少,賣不出去,學費就會無著落。當她讓我們看見工作的意義,我們就會自動自發去做了。

  天下道理是相通的,任何事要成功都必須先引發動機,先讓孩子看到學習的意義,而意義會產生動機,動機就會使他自轉和公轉。所以她說:「人生的意義不在做你喜歡的事,而是喜歡你所不得不做的事」。我出國時,父親告訴我:「做你喜歡的事,喜歡你所做的事,人不怕天資愚笨,態度才是成功的第一要件。」一個能自動自發的孩子一定會成功的。

  希望這本書能讓很多父母知道: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和信心,把教養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隨時把握機會教導他,他自然會成長得像穎卿兩個女兒那樣既懂事又乖巧,自己會上進,不需要父母操心的國家棟樑了。

試閱

改變


「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在工作中,我用專心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
做每一件事都覺得喜歡?我認為不大可能,不過,如果人生真能達到這種心境,一定非常快樂。


是哪位哲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在於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我非常同意也非常嚮往這個境界。不得不做的事,應該是自己的義務、或工作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如果能喜歡,快樂想必會隨之而至。


不過,我發現「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喜歡」很複雜,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應該也不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感受。我從工作中體驗到,如果下定決心去做一件我自認為討厭的工作,跟自己打賭我可以完成、而且無論如何都要完成;通常等到做完了再回頭思考自己的感受時,十有八九,我可以找到一點不同的心情。其實,光是征服自己的討厭,就讓人夠有成就感了。


再喜歡的工作,也會有一些不喜歡的項目,但我希望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所以我用「做」來改變不喜歡的感覺。在工作中,我用專心來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


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


有一位工讀生問我:「Bubu姐,妳是怎麼引導Abby跟Pony選擇未來的道路呢?」當時這個孩子就要離開大學,我知道她一定需要許多的分享與忠告。我告訴她,雖然很多人都說,人只有在選擇自己喜歡的路之後,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他們並沒有說,選擇喜歡的事並不代表在當中永遠都能得心應手,如果半途遇到困難,也不代表是自己選錯了路。


「喜歡」與「輕易做好」有時在我們心中會產生必然的連結,所以,如果在一條路上走得不夠順利的時候,人往往會懷疑是自己沒有找到真正喜歡的路。有些人因此而不停地轉換跑道,永遠在尋找工作中所謂的真愛。


喜歡與做得好,當然有一些能力與情緒上的互推關連,但是,喜歡不光是一種直覺。我提醒這位大學生,不要對自己的選擇做輕率的判斷,喜歡的事做起來也並非樣樣好玩。更何況連「喜歡吃」什麼,都可以透過引導來改變,我們面對人生與工作的總總複雜狀況時,更要有耐心。


有一天Pony從羅德島跟我用Skype談功課時說:「媽媽,每個人都把「喜歡」說得那麼的輕鬆容易、理所當然。其實,一件我們喜歡的事很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單調無趣的;問題是,如果不好好做完那百分之八十,就沒有辦法領會其中百分之二十真正的有趣。」


人生立志難,要勤勤懇懇地耕耘日子更難,如果還有許多不愛、不喜歡,那自己所加上的辛苦絕不會少。我希望孩子能從小建立積極的想法,希望她們了解,行動可以改變觀點,喜歡是可以培養的感覺。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為例,跟她們分享:要手握「改變」的主權,不要當自己的敵人。(待續)
人生中的利與益


「機會」與「付出」之後所獲得的成長,在我的人生計算中都是工作酬勞的一部分。我但願孩子能看到金錢之外,這抽象的報酬其實是多麼有價值。


Pony在暑假中得到一個網頁設計的案子,起初,對方只是請她畫插圖,但這位才剛念完大一的小女孩卻膽大地對她的商家提案:「既然你們的商品是以『美』為主題,為什麼不讓我把整個網站重新設計、製作成更符合你們商業形象的作品呢?」對方思考之後,答應給她一個提案與議價的機會。


聽完報價後,她的業主質疑地說:「我並不覺得妳所開的價位不夠合理,但那是個專業的報價。」十九歲的孩子信心十足地回答:「我知道,因為我就是要提供妳一個專業品質的新網頁。」經過幾次討論,生意談成了,孩子也開始埋首於新工作,每天黎明即起,按著自己分割的項目努力。我每天回家之後,她總是興奮地跟我分享新進度。


一整個月,我看著她手繪許多給網頁的圖稿、整理產品的目錄,也外出去幫公司攝影取材,然後潛心把這些資料網頁的特殊效果一頁頁地做出,覺得效果不好就改,客戶不滿意再改。這段期間雖然也有許多人想請她延續去年的教學課程,但時間已不允許她再接受其他工作。


有位親戚聽說了這件事,不無遺憾地對孩子說:「哎呀!多可惜,這樣不就少賺很多錢了嗎?」那晚,我給一位朋友回信時談起了這件事,心懷感謝地寫下:「Pony在幫一個公司設計網頁,每天起早晚睡地工作,但因為從頭到尾自己負責,所以是最好的學習與鍛鍊;畢竟,要磨得一種能力,是需要別人給機會與自己努力付出的。」


我信中所說的「機會」與「付出」之後所獲得的成長,在我的人生計算中都是工作酬勞的一部分。我但願孩子能看到金錢之外,這抽象的報酬其實是多麼有價值。
我常跟孩子分享一句話:「要說凡事都有利可得是不可能的,不如說:萬事都可從中獲益。」這利與益如果區辨清楚了,真是人生的一大禮物。


出社會之後,我做過許多事,有些工作所得的金錢報酬,微薄到精明的人忍不住要取笑我的傻,或嘲諷我不把錢放在眼裡。對於這些評語,我只能一笑置之,因為存在於工作中的價值常常不是他人可以一眼看盡的,但如果連自己都無法體會,那才是我真正的損失。


我問自己,我們花錢去上課是想要得到啟發、成長或豐富,如果這些期待在工作中出現了,我也一樣會重視並珍惜嗎?


有一天,我工作到好累,回家後坐在椅子上休息時,不禁回顧起這一天自己是怎麼過的。餐廳北遷之後,我沒有一日不連續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如果遇到教學日,要關注的事就更多了。有時,的確忙到有虛脫之感,但是當我靜下心來回想,因為這麼緊密的工作而讓自己獲得多少練習的機會,我的感謝之心便油然而生。


想起這十個月來,我已在新餐廳供應過兩百多道自己設計的菜色,每一種菜色都因為有機會不斷操作,而提供了我更完整的思考與改進,這是我體力辛苦所得到的一大報酬。無論我再怎麼喜歡做菜,這種反覆的練習是在家中無法擁有的機會,我怎能不為此而感到非常幸運呢?


教學也一樣,雖然因為精神集中,要處處顧著孩子的安全而無法放鬆,但從中我得到更深入的觀點,那不是紙上談兵的教育理論所能提供的經驗。每一次辛苦的實作,都使我對教學產生更穩固的信心。


我很珍惜工作所提供的成長機會,這與純粹的學習意義不同。至少,我從工作中清楚地看到三件「有益」的事——


在工作中必須學習符合他人的期待,因此這是最好的性格鍛鍊。
工作提供了練習的機會,從反覆中可以精進技術並體驗出更成熟的想法。
工作使我對時間必須有更好的規劃與管理,幫助我了解效率的意義。


真的,萬事都可從中獲益!如果這個社會有許多被利益沖昏了頭的主張,因而使你感到自己如此渺小,請不要沮喪,別忘了人生的決算有利與益之分,要緊緊掌握住那些對你真正有益的影響。(待續)
學會與做完


「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能真正完成美好的結果。我們都了解,在真實的社會裡,「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我帶一個小一的孩子學切菜,她的身邊同時有許多有趣的工作正在進行,比如說:廚房裡有人在烤甜點,而大桌的另一頭有小朋友在翻動麵糰準備做拖鞋麵包呢!我身邊這個沉默的孩子正一心一意地揮動著自己手中的小刀,把擺在眼前的一大盤彩椒全切成細細的丁塊。她完全不為其他事物分神的專心之情,讓人看了非常感動。


這位小朋友是第一次學習用刀。我拿了砧板,幫她墊了塊潔白的抹布,以防滑動會造成危險。我笑問她怕不怕刀,她沒有明確回答我,神情雖有些嚴肅,但臉上卻情不自禁表達了極想嘗試的心情。


我從背後圈圍著她,雙手托起那雙稚幼細小的手腕,讓她從我手中的動作感受穩定的握刀並體會施力的方法。我們先用拖力把剖成兩半的甜椒切成直條,再運短刀法,把細條切成小丁。幾次之後,我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切切看。仔細在一旁看著她安全地切過幾次之後,我放鬆心情拿了其他食材在一旁整理,與她為伴。孩子聰明又專注,所以,一下子就把我所教的全學會了;不只學會,而且做得非常好。


經驗中,有些小朋友會因為「學會」了某一件事,就想更換別的工作;如果他們被要求繼續完成一件事,有時候小臉馬上就露出「不好玩、好無聊」的神情。在這方面,我算是經驗豐富的大人,知道自己一定要更耐心地用請託與說服的方式,來安定孩子的心情。我請他們不要急急更換任務,為的是讓學習更穩固,也讓團隊的工作能運作順利。


因教學而接觸到更多的孩子之後,我開始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帶領」的意義。我相信父母應該能確定,「學會一件事」與「做完一件事」其實是同等重要的功課。因此,在教育上不該功利地鼓勵孩子貪多務得,使學習一直停留在「會了」、「看懂了」如此薄弱的根基之上。鼓勵孩子「多嘗試」當然是一種寬廣學習的引導,但不應該失去理想的均衡比重,使他們養成不新鮮、不刺激就無法安定下來的學習性格。


我認為耐力應該從小被培養,如果「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能真正完成一項美好的結果。我們都了解,在真實的社會裡,「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每次,當我帶著孩子耐心地把一件件小事完成,因而在最終集合成一件完整的大事時,我總會想起,在思想如此開放、學習機會蓬勃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願意,一定可以把兔子的敏慧與烏龜的耐力融合成教養孩子的美好啟思。(待續)
生活、工作與價值


人生的確是全面連結的,只是在全面中仍有短長,可能無法樣樣精美。生活的價值是一種選擇後的實踐,無論在生活、工作中,一點一滴累積出自己引以為榮的表現,就是幸福與成就。


二○○九年,我開始了人生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個暑假結束後,十八歲的小女兒Pony遠赴美東上大學,我們夫妻開始進入孩子們都離家,人們慣稱的空巢期。


曾經有二十一年,我毫無懷疑並致力於完成自己人生「階段性」的任務—我希望以妻子、母親的身份創造家庭的幸福感;我要求自己盡可能親自照顧家庭成員每日的起居作息,並以最自然實際的方式,完成孩子的生活教育與訓練。
也許是因為從母親身上得到的經驗,我很清楚要達到這份責任並不一定得放棄工作,所以,我一邊工作一邊靜心檢視自己的情況,希望不要落入工作與生活無法兼顧,不得不取捨的抉擇中。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觀念—樂而為之;累積一種能力—有效的時間管理。


回顧二十年,這兩件事對我人生的紮步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因為樂而為之,所以身心負重時,我並不覺得懊惱自怨;這就像背滿行囊出門旅行的人,心裡清楚自己的前方有個目的地,舉步時便不猶豫艱難。而定心追求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只是思考判斷的訓練,更使我了解生活中的實作是一切能力的根本,我的積極完全源自於珍惜時間的想法。


我相信每一個人對理想的生活都有不同的定義,人生目標當然不必是制式的,但如果能給年輕的朋友一些建議,我會說:盡量「具體化」自己的目標很重要。
至少,在我們的內心,應該有一些明確想追求的要素,否則當時間像河水那樣悠悠流過時,每過幾年便會感慨地發現,自己竟不曾累積過什麼,甚或試圖探訪過生命可能的深度。


我虛歲二十七歲當母親,半年後便帶著嬰兒創業,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工作。當時我對自己理想生活的定義,很簡單也很清楚—我想要成為一個「擔得起責任並不斷進步」的妻子與母親;我想要我的家庭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品質年年有進步。


為什麼「責任」對我來說如此有魅力,而成為我理想生活的重要特質?最重要的理由是從小到大,我在生活中看過很多「負責」與「不負責」的人,他們對於他人生活的影響,就像往正負兩個極端發展的拉力。我知道,不管在人生哪一種角色上,如果我能養成「喜歡責任」的想法,必定會對他人有益,也一定能使自己感到滿意與有所成就。


在確定這個目標之後,我開始朝著「有責任感」這個含意雖廣卻很具體的方向往前走。我努力善思任何可資利用的時間來互補家庭與工作的例行事務,然後以每個星期為單位,結算我該完成的工作。我對時間斤斤計較,因為揮霍不起;然而我的眼睛卻很厚道,常常讚賞自己的努力。所以,雖然總是馬不停蹄,但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成就也有價值的;因為,我的家人得到溫馨的生活照顧,而我在工作上也與員工彼此真心照應。


這些成就雖然不大,但是,在我二十年的壯年人生階段中,已經達到了我對自己的期望。而我所謂的「具體」,就是這樣的量力而為、不間斷地朝目標前進,一步一腳印的生活軌跡。


我常常被年輕的朋友問道:「生活可以是全面的嗎?人生的價值是否有個優先的順序?我該放棄工作回家去照顧生活嗎?」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列出優先順序逐次追求,才能確定自己的腳步;但對我來說,人生的確是全面連結的,只是,在全面中仍有短長,可能無法樣樣精美。養育孩子的二十年中,我把工作發展的腳步放得最慢,但那並不代表我沒有進展,因為在工作的時段中,我仍然全心全意求取自己的進步。我常常很高興自己得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因為這兩種節奏使我的身心得到適度的調節,也使我必得更有想像力一些,才能在兩方面都有好的表現。每當我離開一個處境,往另一種場地繼續努力時,我不會覺得疲倦,而是慶幸自己能在如此多變的需要中生活,因而維持了一定的活力。


最近,我正在積極地計畫再一次為極度熱愛的工作自行創業。比之二十年前,我感到更寬闊的條件,是不必再考慮自己帶小小孩而有的種種限制。但是,如果你問我,這種放手做去的自由自在二十年前就讓我擁有,我的生命與工作的發展是不是更好?我一定會不經思索就回答:好不好我不知道,但那不是我曾經期待的。生活的價值是一種選擇後的實踐,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中,一點一滴累積出自己引以為榮的表現,就是幸福與成就。(待續)
老闆情懷的自我訓練


領導者都需要有環顧全景的能力,要訓練自己有老闆的情懷,就不要一心期待那所謂清楚的責任劃分。懂得分工是效率,但懂得督促自己關懷總體的工作進度,才是自我能力的成長。


有一位員工好幾次跟我談起,店裡的工作太辛苦。她所說的都是我能了解的—工作時間太長、體能太耗費、休假時間無法與朋友配合。千計算、萬分析,她得到的最後結論總是:因為我是「老闆」,所以才能如此勤奮地堅守崗位。


我把這年輕孩子的話仔細地想了又想,覺得這些道理對我來說其實似是而非。因為,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把老闆的位置讓給她,那每日新鮮勤奮面對工作的心情,可會自然而然地轉化到她的身體與概念中?


我所認識真正勤奮的人,他們的分類並非從角色而來,而是一種根生的性格或源自自我的學習要求。或許這樣說才更合理一些:每天勤奮工作、努力耕耘的人,總是比較有機會當老闆。這個事實如果從結果論來分析,就變成了老闆是因為事業的成敗關乎著自己的利益,所以總是無怨地工作。


如果當老闆是創業的代名詞,我真的很願意給年輕的朋友一個建議:在自己還是員工的時候,從工作中去培養自己擁有「老闆情懷」。


什麼是老闆情懷呢?


——承擔結果的準備


我因為很年輕就歷經這種心情與處事的訓練,因此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盡力負責任成為我唯一的想法。踏入社會二十幾年,我並不是做每一件事都擔任「老闆」的角色,卻因為在自己小小工作上的老闆情懷,不管做什麼,負責都成了我唯一的目標;努力參與使同工的目標盡快達成,也成了我的一種工作性格。


幾個月前有個黃昏,我那小餐廳的訂位已滿,當所有的燭光點起,我們正準備要開門迎接晚餐的客人時,外場一位對工作很熟悉的員工,突然走進來跟我說:「我心情很不好!真的覺得今天不能工作了,我突然很想我爸媽的臉。我可以回家嗎?」


我可以回家嗎?我盯著那張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在思考的年輕臉龐,心中閃過她幾次對我說話時,最感到驕傲的就是自己的「敬業態度」。如今在這個工作的重要時刻,她不可能不了解,餐飲服務中突然人力不足會造成的品質低降。我不禁納悶,她對敬業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我忍著所有不解,走過去扶著她的肩膀、誠懇地要求她:「不管怎麼樣,讓我們好好做完這一餐。其他的事,做完再說吧!」
我說的老闆情懷是什麼呢?你不能在臨場的一刻撒手不管;你不能只看到自己心情的跌宕而不看到工作的進行。


——不執著劃分工作的定位與範圍


有些人在工作上很少思考自己的「成長利益」,他們把工作只當成對別人的付出,單純是個買賣,別人付多少錢,我就付自認為相對的心力,其他的附加價值一概不在計算中。所以,如果在崗位上不把工作界線劃分得一清二楚,他們就會充滿不安全感與計較的心。我覺得這樣的性格很難成為一個老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擴展融會貫通的能力,一方面是因為過度計算表面的利益,而失去主動協調的助人之力。


不管多小的領導者,都需要有環顧全景的能力,如果要訓練自己有老闆的情懷,就不要一心期待那所謂清楚的責任劃分。懂得分工是效率,但懂得督促自己關懷總體的工作進度,才是自我能力的成長。


——督促自己成為工作表率


再好的管理規條也比不上親見的行為表率。如果打算創業,那代表有一天你必須以努力的身影成為自己職場上的楷模。所以,無論投身在哪一種工作中,取法其上、督促自己成為伙伴之間激勵人心的工作者,鼓勵自己跟上心目中最好的執行者。


我們不要養成只看到別人成就的眼光,要跟隨那穩步之中的堅持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認清別人身上如果有一項自己所羨慕的特質,那分分毫毫都是時間的產物、是日積月累的生活功課。


成為老闆並不是成就的代表,創業也並不一定比加入體系工作來得自由或有利。但是,如果你想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工作擔當者,也許這些面對工作的心情訓練是非常有益的。至少,它不只使我在工作中累積更豐富的專業能力,還使我一直能帶著愉快進取的心情深入工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5140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9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 則好評)
  • me*********419 說:
    2017-01-16
    若工作只是為了糊口,那就只是個無可奈何的沉重壓力.真正了解自已的興趣與專長,才會樂在工作,尋得成就與價值.跳脫以賺錢為目的,思索內心的聲音,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工作的義意.
  • ay****461 說:
    2010-10-18
    作者的每一本著作總是令我悸動不已,溫柔的文字、和緩的語調,即使心中懷有負面情緒時也避免使用犀利的語氣與人對話,好難的一個境界。每次看她的書總有一些想法產生,希望自己可以以身作則,用身教來影響孩子,如同作者凡事都可作為自己教導孩子的教材。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時報出版任選兩本75折
※ 開學季-買指定類別贈電影早優券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