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我微笑的答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優質父母的幸福教養經
新手媽媽的貼心分享書
我想和女兒一起認識這世界的豐富、品嚐生命的美好,
找到努力生活的熱情和自己的風格。
我希望能跟女兒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好姊妹,
在這一路上陪著她失敗、成功,給她支持、喝采……
所謂教養,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更寬闊的愛。
★ 小S、何戎、沈春華、常玉慧、陳藹玲 幸福推薦 ★
多給孩子五分鐘的人生,讓孩子在「不追趕」的環境中成長!
讓美感的種子發芽,孩子的世界將會有更多期待與夢想!
從「明星主播」到「新手媽媽」,小女兒泠泠的誕生,
讓林書煒對自己的職涯規劃和人生排序,有了全新的體認和定義;
而林書煒和蔡詩萍這對才子佳人夫妻檔,
又要如何互相溝通適應,在人生旅途中轉型為優質父母?
在本書中,林書煒將首度分享第一次作為母親的幸福體驗,
內容涵蓋育兒技術的分享、品格教育的養成及感性的親子交流對話,
每篇文章最後並有小單元「當了媽才知道的事」,
是書煒媽咪根據親身經驗,以最誠懇的心意所提供的教養「小撇步」。
聰明甜美的書煒媽咪,除了參考專業建議、聽取經驗分享,更加入自己的想法融會貫通,
「悟」出了一套有創意、有主見的新世代媽咪教養經--
◎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新手爸媽和孩子都像是張白紙,彼此一起在學習、摸索。父母要試著理解孩子,從他們的個性、人格中找到最適合的教養方式,說穿了就是follow──跟隨孩 子的引導。而孩子也需要爸媽跟上他們的腳步、相信他們的潛能,一同成長!
◎理性思考,感性施教
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力,讓孩子懂得欣賞自己,進一步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包容力。在「理性」思考之餘,也要以「感性」、柔軟的方式,幫助孩子形塑人格、 培養好習慣,並以「幽默感」增進親子互動的情趣。
◎愛孩子,也要愛自己
成為母親之後,為了打理家庭、照顧家人,最容易忽略的是「自己的需要」。新世代的媽咪要懂得照顧自己、肯定自己,在生活中留點空間,才能在面對各種挑戰 時,以平穩的身心來面對,成為家中安定的力量。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
- 第一個孩子真能照書養?和長輩教養不同調該如何溝通?
- 如何用「轉移焦點」來處理孩子的哭鬧?獨生子女要如何學會尊重和同理心?
- 教養基金該怎麼準備?如何讓孩子自然而然習慣閱讀?
- 孩子要上學,父母應做好哪些準備?才藝真能靠上課來開發嗎?
- 小小孩也有情緒壓力?如何做個「有品質」的母親?
書煒媽咪的貼心分享
◎ 善用有限時間,換取最佳的親子相處品質
與其拒絕孩子的熱情,要求孩子不打擾自己工作,不如順著當時的情境--和孩子一起忙!例如我會對孩子說:「我們一起上班工作,媽咪寫稿,泠泠畫畫,比賽看 看誰可以專心、不講話地把工作做完!」這樣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工作的趣味,也能善用這短暫的片刻完成不少事。
◎ 放開一隻手,給孩子機會學習獨立
孩子的能力是由經驗累積,所以我學著相信孩子、儘量讓她「習慣」自己做。一歲能自己拿湯匙,我就讓女兒學習自己吃飯,剛開始吃得整桌、滿地都是,但學習本 來就是個過程,一定會「熟能生巧」。女兒兩歲多時已經可以很「精準」的吃飯,也省了我們照顧她的時間。
◎ 鼓勵孩子堅持到底、盡其在我
每次女兒做一件事,我都會比平常嚴格地希望她能持續完成,不管是拼完一份拼圖、或跑完一圈操場,即使做得很慢,我也會鼓勵女兒不要放棄。我不喜歡說「妳是 第一名」這樣的話,因為我覺得第一名很厲害,卻沒有「努力完成」值得讚美。
◎多給孩子五分鐘的人生,體驗更精采
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在「不追趕」的環境中成長,有充分的時間探索萬物;孩子的感受力會在我們每天多出的五分鐘裡,漸漸被保存或強化。讓孩子在公園裡盡情 玩耍、快樂泡澡、或是去超市採購時教孩子認識食物,只要多給五分鐘,孩子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精采。
名人推薦
知名媒體人 何 戎:我很認同書煒對孩子的教 養觀點,從旁觀察書煒與她漂亮女兒泠泠的互動中,我很確定,她不但是位對孩子超有愛心的母親,更是位極注重孩子教養的媽媽。衷心希望,透過書煒自身的經驗 分享,能讓我們教出更多有「好教養」的孩子!
教育電台主持人 常玉慧:看這本書,我才真 正感受到藏在書煒美麗外表後面的,是一個怎樣溫婉有智慧的頭腦!尤其引我心有同感的是,書煒心甘情願從螢光幕前隱身,投入更多時間來陪伴女兒的決心,道出 二十年前自己從職場急流勇退的心情寫照。身為母親的努力付出,鞏固了家庭情感,讓孩子擁有父母陪伴、千金不換的童年。書煒的文字迆邐道出心路歷程,非常值 得在職場發光,卻身處兩難境界的女性參考。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雖然我的孩 子和書煒的差了一個世代以上(哇!不知自己這麼年長了!),但很多養育孩子的甘苦、原則,是歷久彌新的!書煒是個認真且聰慧的媽媽,她和先生共同付出關愛 孩子,三人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真是人生最幸福的境界,相信書煒的經驗可以激勵所有新手媽媽,也傳遞一項最重要的訊息--珍惜為人父母的機會,親子關係是 應該好好享受的!
目錄
【推薦序2】藏在美麗外表下的智慧頭腦 常玉慧
【自序】我對家上了癮! 林書煒
【前言】女兒,是母親微笑的答案
【Part1】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我的胎教.他的胎教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書煒媽咪的懷孕胎教
孕事誰人知?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我在懷孕時期的體重控制法
最寶貴的天然禮物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奶量不夠了,怎麼辦?
紙上練兵坐月子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健康、安心坐月子
我該辭職嗎?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全職媽媽加油!
第一個孩子照書養?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我的育兒床頭書
一歲的抓周禮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跟上孩子的腳步,陪他一起成長
兩歲的反叛期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孩子哭鬧或反抗時如何應付?
三歲的貼心BABY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讓孩子學會禮貌與分享
【Part2】理性思考,感性施教
正面溝通就是管教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如何與長輩溝通教養觀念?
放開我們的一隻手吧!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讓孩子「自己做」,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心胸有多大,世界就多大!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教孩子方法,讓他們自己找答案!
教出幽默的孩子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親子一起耍幽默
學會尊重與同理心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生活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
堅持是人生的基本功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或難過?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從小培養儲蓄的概念
「欣賞」也需要教育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看繪本,激發想像力
我願意陪妳閱讀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廁所也是小書房
才藝真能「開發」嗎?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和孩子一起上課
女兒上學囉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孩子上學,爸媽也要做功課
【Part3】愛孩子,也愛自己
在生活中心靈相繫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與女兒快樂共浴
和孩子一起忙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和孩子共享工作趣味
三歲孩子也有壓力?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幫助孩子適應上學新環境
善用表格、多鼓勵!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泠泠的獎勵表
多給孩子五分鐘的人生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慢的教育更有滋味
「愛自己」才能當有品質的母親
【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吃頓有氣氛的晚餐
每個爸爸都該有個女兒
三個人的愛更完整
永遠的約定
【後記】做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妳認識這生命的美好 蔡詩萍
序/導讀
幾個晚上因為工作及不得不到的飯局,無法在家吃晚餐,因而讓我連續錯過了幾晚跟Spencer 喝點紅酒、談天說地的機會;更糟糕的是,錯過了幾次在社區大門口,等待下午四點三十分幼稚園娃娃車彎進巷子、抵達家門,女兒在隨車老師拉開校車車門的剎那,見著媽咪等在階梯上,迫不及待送給我的滿滿笑容。那種發自內心、好像上了一天課就為了結束後見到媽咪的開心,可以說是「犒賞」吧!而我,深深著迷著。
是的,我對「家」上了一種「癮」!這種﹁癮頭﹂就源自於女兒的加入。
這本書跟大多數母親透過部落格、或日記紀錄孩子成長點滴一樣,是我送給自己與家人的生活紀錄,與一些些關於教養上的嘗試及反省。透過一篇篇文字的抒寫、大量閱讀國內外關於教養孩子的書籍,我愈發對「母親」這角色有了不同體悟;當好稱職的女兒、妻子、母親,是一路好長的功課。重點是,我開始將「它」視為是人生的重要課題,開始很認真的學習,開始有一絲念頭萌芽,希望自己有能力帶給全家快樂。
書中依照不同主題分為三大區塊,涵蓋育兒技術的分享、品格教育的養成及感性層面的親子交流對話。而文章後補充的「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則是自己及週遭朋友從懷孕、坐月子、哺乳,一直到照護、教養孩子的親身經驗中提供的「撇步」,也許不見得完全適用於每個母親或孩子,卻都是我用最誠懇的心意寫下的。在實用的方法外,我也希望傳達給新世代媽媽一種新觀念:現代媽咪除了和傳統母親一樣,給予孩子、家人無私的愛與關懷,更要懂得照顧自己、肯定自己,讓自己變成家中積極、安定力量的來源;如此,在親子、夫妻和家庭關係中,都能往幸福之路邁進。
此外,要謝謝時報出版優秀的團隊給我發揮的空間及專業的建議,讓我延遲交稿了近兩年,還沒有放棄我;最後要謝謝先生Spencer(蔡詩萍)願意為我寫後記,我知道你這次一定又會在書付梓前一刻、搞得出版社跳腳時才交稿,但我已經滿心感謝你帶給我的快樂與幸福,沒有如期交稿,又如何?對了,還有這本書的靈魂人物,女兒泠泠(蔡中泠)給我的生命啟發,我很愛你們!推薦序】我一見你(妳)就笑! 知名媒體人 何戎
中國人創字造詞大有學問,「教養」二字,「教」在「養」之前,由此可見,「教」比「養」更重要。《三字經》裡也有這麼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養而不教,是父母的過失,教養問題,是父母一輩子都在學習的功課。
書煒與我認識的時間不算短,我們都應該屬於這個年代中,「早婚生子」的年輕爸媽一族,由於我們兩家的小朋友年齡相仿,常常約出門一塊玩兒,從旁觀察書煒與她漂亮女兒泠泠的互動中,我很確定,她不但是位對孩子超有愛心的母親,更是位極注重孩子教養的媽媽。
書煒很愛小孩,卻不會「溺愛」孩子,幾次在與他們家的飯局上,當泠泠鬧脾氣時,我原以為這位辣媽,會因為自己就只生這麼一個寶貝女兒,而睜隻眼閉隻眼﹁算了﹂,結果,實際上不然。書煒總會先與女兒好好溝通,對她「曉以大義」一番,告訴她不可任性而為,倘若依然故我,這時你就會看到書煒展現出「威嚴」的一面,哇!連我看了也都覺得,泠泠最好「識時務者為俊傑」點!
小孩是上帝給父母最棒的資產,是爸媽心目中的寶,所以父母總是一見孩子就會笑,而愛小孩,似乎更是所有媽媽的﹁天性﹂,有時我甚至覺得,媽媽對孩子的愛心,是爸爸難以望其項背的,這是因為,媽媽比爸爸對孩子更有耐心,觀察孩子也比爸爸更細膩。所以,在﹁教養﹂這門功課上,媽媽比爸爸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教養對一個人非常重要,是因為教養會型塑孩子的品格,而品格將影響孩子的言行,進而決定他們未來的發展,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論在氣質上、談吐上、或行為上,都會自然顯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我與書煒在教育觀念上有許多地方非常接近,也很認同她對孩子的教養觀點,像在書中她所提及的「正面溝通就是管教」,孩子要管也要教,適時又適當的處罰有時是必要的,而且,還要學習如何與另一半溝通出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方式,管教時,爸媽兩人也要「站在同一陣線」。
衷心希望,透過書煒自身的親子教養觀念分享,能讓我們教出更多有「好教養」的孩子,也衷心祝福,書煒與她的老公詩萍哥,可以再努力生一個寶寶(我有感覺到,在我與老婆以及書煒那一班好友的經驗分享下,她似乎已開始思考要不要再生一個),繼續實行他們的優良教養計畫。
試閱
【後記】做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妳認識這生命的美好 蔡詩萍
替林書煒小姐的書,寫點呼應文章,不是第一次了。不過,依兩次的經驗來看,我的地位,是一次不如一次了。我在《管他差幾歲,愛了再說》一書,寫的是序文兼導讀。這次,我為她談親子互動、教養的書,寫的呢,則屬「後記」。差別在哪呢?寫序文兼導讀,讀者打開書,有機會先看看我講什麼,再細讀內容。寫後記呢,命運很清楚了,讀者多半要看完書,再決定,要不要看看我寫的後記。如果︵我是說萬一如果的話︶,讀者連書都沒看完,那必然連我這篇後記,也沒興趣看下去。那,我這篇後記,注定是白寫了。當然,萬一,我是說真的萬一,要是有讀者,竟然先跳過林書煒寫的正文,直接看我的後記,你以為我會很高興嗎?未必。因為若真這樣,我鐵定翻臉,怎麼可以這樣呢,太過分啦,我豈是隨便替人寫後記的呢!總而言之,就是替林書煒的書,不管是寫序還是寫後記,都讓我這雙魚座老男人,心情複雜,想很多啦!倒是兩次經驗有共同點,即每回都是她把書寫完了,再把出版社交給她的一校稿、二校稿丟給我,要我看看能夠寫點什麼。我能寫點什麼呢?她的書都寫完了,我即便看過後,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總不能在序裡,或在後記裡,唱反調吧。一則,非我之個性︵要唱反調,就不答應寫序、寫導讀了,何必讓作者難堪︶;二則,林書煒與這本書的小女主角,泠泠,人生還有很大的未來性,我這半百老翁,實在不必留下什麼把柄,讓她們日後聯手修理我。這便是為什麼,當林書煒小姐要我寫後記時,我猶豫很久,當然交稿時間,更拖了很久。這本書,後記難寫,尤其是,多了一位小女主角,泠泠。林書煒與泠泠的互動,打從一開始,我便看在眼裡。林書煒小姐是六年級中段班,我則典型四年級後段生。相距十七歲,可說橫跨近兩個世代(若十年一代的話),我跟林書煒的價值觀、成長經歷、對生命之期望,已然迥異了,若論及對下一代之教養,又怎可能沒有差距?說沒有,那一定是不誠懇的敷衍。或許,值得一提的,我對﹁教養﹂這檔事,心中總有一份奇怪的感受。這跟我四十七歲當爸爸,有關。這麼高齡當爸爸,說句玩笑話,我對一向難搞的女性朋友身上,所花費的心力,要比應付小孩子,用心多太多了,講經驗也豐富很多。叫我突然要去品評關於下一代「所謂的教養」,我完全沒經驗,必須「無中生有」的去重新思索,是很辛苦。何況,本書作者林書煒小姐,別看她甜美女生模樣,論個性,可硬的呢。她以自己是女人,泠泠也是女生的﹁同屬一國﹂身分,對泠泠呱呱落地後,一路展開的「教養實驗」,自信十足。有時候,旁人或可插手給點意見,但我這四年級後段班老傢伙,可就未必能插上手了。這就使得,我若要談林書煒對泠泠之教養的觀察心得,勢必要冒一點風險:難免會擦出「親情之火花」。這些火花,跟所有夫妻組成家庭的過程都很像,反映了兩個不同個體的男女,共組家庭、有了孩子以後,因教養問題而必然出現的觀念落差。而泠泠,這小女生,還是一個尤其難搞、特別麻煩的雙子座,我親眼看她媽媽林書煒,一路走來跟她既緊張又親密的互動過程,有時,我也會疑惑,到底在她們之間,我這老男人,該怎麼扮演自己的角色呢?我自己這一代,兄弟姊妹四人。我老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六口,都靠老爸低階軍人的薪水度日,外加老媽在工廠做事當補貼,食指浩繁,維持起碼生活不成問題,但談到生活需求以外的「品質」,那就實在阮囊羞澀了。那段成長歲月,教養這檔事,於我,只能簡化為老爸老媽口袋雖窮,卻窮得蠻性格的,一則不斷告誡我們,窮要窮得正正當當,非自己該得的東西,別去妄想,不偷不貪,要安於現有的處境;另則,爸媽採取相對來說最節約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成長智慧,就是鼓勵閱讀,這是我成長階段裡,兼具娛樂與教養學習雙重功能的習慣。我至今,仍維持每天閱讀,大量閱讀,多樣閱讀的習慣,跟這段早年家庭生活脫不了關係。但捨此之外,談教養,我大概就不及格了。舉個例吧。小時候,上畫圖課,我用的雄獅牌蠟筆,一定是顏色最少的那一款,應該是十二色吧,而且我一定用得很節省。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沒錢。我記得班上同學家境富裕的,有人的蠟筆可以多到二十四色以上。以此類推,凡是書本以外,多跟老爸要錢添購的才藝課程或器材,於我、於我爸媽,都算額外負擔,善於察言觀色的我,心態是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此心態假以時日,很自然養成我除了閱讀以外,所有其他的藝文學習,統統都被視之為人生奢侈品。我仍記得,小學時,走在路上,若一聽到有哪家傳出彈鋼琴聲,我便會羨的靠近窗口,站立聽一小段時間。不過很快地,我會對自己說,這是有錢人家小孩的玩意兒,我們玩不起。然後,便帶著很奇特的感受離開。我所謂「奇特」,是指它夾雜了一種遺憾,也夾雜了一種好奇,更夾帶了一些對有錢家庭的微妙情緒。長大以後,我常愛開玩笑,我從來不跟﹁富家女﹂談戀愛,大概就是基於這段兒時植下的某種生命基因吧。高中以前,我的教養,大底僅限於從老爸老媽那傳承的「硬頸性格」與「清廉家風」吧。再來,便是從閱讀裡,廣泛學到的「雜學」與「常識」。但,那些「雅致文化」的浸淫與薰陶,在我成長的過程裡,真的沒有一絲吸引力嗎?絕對不會。高中時,我認識一位好友,引領我懂得喝咖啡,聽古典音樂。大一時,一位好友帶我聽爵士樂,教我吃西餐,認識西洋美食的種種儀式與文化。大學時代,我認識的許多朋友,在閱讀之外,投身於小劇場、舞蹈、電影等領域,後來都在台灣社會引領風騷,十餘年後,紛紛成為藝文圈的名人。他們都以自己的熱情,以及長期投入這些雅致文化的人生態度,對我相對貧乏的教養觀,注入了很刺激性的新元素。我常想,如果我沒有大學以後,這一長段,在台北文化圈、藝文界的「同儕激勵」,我的人生,一定極單調而無味吧。我常跟林書煒說,如果青春重來一次,我不一定會選擇念社會科學,雖然,至今我仍喜歡徜徉在理念思辨、學說評介的世界裡。但隨著生命一路鋪陳過來的軌跡,我其實發現了,我過於狹隘的成長經驗,囿限了我自己許多可能的潛質。我是在四十男人以後,才更放鬆的去試探、去想像,如果我不是現在的我,那我應該可以是怎樣的我?是一位藝術表演家?不錯。是一位導演?不錯。是一位畫家?不錯。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評論家?不錯。我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不錯的自我想法。但,如果這一切體悟,來得更早一些,早到在我生命的起跑階段,便有人帶著我,引領我,很溫馨的讓我知道,這些都是一個孩子,走向完整人格、健全知感,應該擁有的機會,那我的人生,會不會再不一樣些?再豐富一些?有一回,林書煒問我: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會是什麼?我想都沒想,便回答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能從他爸爸周邊的好朋友身上,體會到多樣的價值,專注的認真,各領風騷的成就,努力好好生活的熱情,並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輩子她便十分豐富了。而我,能做的,非常之簡單,陪著她,像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她認識這世界的豐富,這生命的美好。所謂教養,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更寬闊的愛罷了。
和孩子一起忙與其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當時的情境,邀請孩子和自己一起忙!我其實不贊成在陪伴孩子的時間裡,同時還在做其他的事,唯有「專心」才能換取有「品質」的親子關係。這樣的論點,尤其適用於工作忙碌、平常把孩子交由學校或保母陪伴的父母親,只能利用最少的時間換取最佳的親子品質。如果我們是陪伴孩子的主要角色,卻又有雜事、工作要處理,該怎麼辦?我的處理方式是,就讓孩子一起忙吧!雖然離開主播台後,陪伴泠泠的時間增多,但還是有些錄影、活動的主持及幾份專欄的撰寫,包括被出版社追討積欠已久的書稿,而大部分的文字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女兒還未上幼稚園前,家中已雇請全天候保母幫忙,但女兒總喜歡繞在我身旁轉,要我陪她玩。好說歹說請女兒給媽媽一個小時的時間工作,先讓保母陪伴,但通常這樣的結果換來的是,女兒會在每每間隔五分鐘後,跑來書房問我:「媽咪,怎麼這麼久啊?一個小時早就到了耶!」就這樣來來回回,為了應付女兒每次的哀求,我反而什麼事都做不成。後來發現,與其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當時的情境,一起樂在忙碌中。我們一起來上班工作吧!泠泠兩歲後,玩黏土、塗鴉是她的日常興趣之一,當我忙碌時,就試著讓她投入有興趣的活動,陪在我身旁「一起忙」!我會跟女兒說:「我們一起上班工作,媽咪寫稿子,泠泠畫畫,比賽看看誰可以專心、不講話地把工作做完!」此時,女兒就會聚精會神拿起色筆,塗鴉勾勒她腦海中的圖廓,我偶爾會探頭看看女兒畫些什麼,不諳繪畫的我,此時也會湊上幾筆圖樣,讓女兒再依照自己的想法添加幾筆不成形的線條。有時,因為隔日的工作需要消化資料,女兒見我閱讀著層疊紙張,又會要求我放下陪她玩。同樣的,我會告訴她,媽咪明天有一場「考試」,一定要好好念書,不然考不好就會被處罰。女兒聽到媽咪也會被「處罰」,直覺事情不妙,接著用憐憫的眼神問我:「為什麼?」我會說出一些媽咪要趕緊把事情做完,才能陪她玩的理論,最後再問女兒:「妳希望媽咪被處罰嗎?」女兒這時一定會很用力地搖著頭說:「不希望!」接著,就順勢請女兒跟我一起準備考試,女兒一聽她也可以參與,便會興趣盎然。我會要求女兒也拿出她自己的筆記本、想看的書來閱讀,對於喜歡模仿父母的孩子來說,在我們身邊學著我們嘴巴唸唸有詞、認真工作的樣子,是很有趣的經驗,雖然孩子的專注力頂多持續十五分鐘、半個小時,但那半個小時,足以讓我做很多事情。在女兒記憶裡留下「媽咪的味道」最近半年,我則跟泠泠一起「共忙」於親子烘焙課程。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諳廚藝,自己也不以為意;一直到這兩年,我對於「不會做菜」這件事開始感到有點慌張、焦慮,深怕在女兒的童年記憶裡,找不到「媽咪的味道」。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不太經常下廚的外婆,也會在逢年過節做一道拿手好菜「三杯雞肉」,讓我跟大阿姨唇齒留香,外公經常笑外婆是一招半式走天下,即使是一招半式,總也可以讓我留戀至今。為了不讓女兒大一點時,記得的全是保母阿姨所煮的菜,因此我問女兒要不要一起學做點心?我們在有空的週末一塊兒到烘焙教室,揉麵糰、打蛋白、捏造型、篩麵粉,一同完成了母女倆的第一個「香蕉核桃蛋糕」、「比司吉」、「蔥油餅」,還有讓我自己都驚豔的「提拉米蘇」。我們一起在烘焙世界裡完成了許多共有的作品,我溺在打發蛋白時,打蛋器把我們濺得一身的樂趣,以及揉麵糰時女兒因為貪吃,而偷偷把麵粉和著奶油加砂糖的麵糊沾到嘴裡的得意。我跟女兒在一堆雞蛋、洋菜粉、泡打粉、酵母粉、鍋子、壓模、鏟子裡培養情感,建立起只屬於兩人的故事;讓我更開心的是,在女兒長大一點時,會在小小腦袋的記憶裡,把媽咪變成一個可以做出美味點心的魔法師(哈)!還有,當Spencer 工作勞累、想吃甜點時,我們也有能力做出足以撫慰爸比心靈的美味烘焙。與其關起門來,排拒孩子的熱情,不如學著和孩子一起忙!當了媽才知道的事 和孩子共享工作趣味跟孩子一起工作,可以讓孩子在其中慢慢理解、尊重父母的工作,讓孩子知道我們要得到好的生活,就必須認真、努力的幹活;漸漸地,在孩子的心裡便會珍惜起生活事物。這種想法有點像是坊間推出的「職業體驗營」、「兒童探索館」,讓孩子從角色扮演、模仿學習中,體會各種職業的辛苦與樂趣。我跟女兒從一起「準備考試」一起「畫畫、寫稿」、一起做點心的經驗中,建立起共享工作的趣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