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永遠是對的:幫助父母掙脫臍帶勒索,找出孩子的正向價值
同理行為背後的問題!溝通無礙,就從「孩子永遠是對的」的概念開始!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掙脫以愛為名、行勒索之實的親子關係!
孩子是一座寶藏,
只需要拿出「正向」的鑰匙,
讓他們超越父母的束縛,
朝生命的美麗境界,狂奔而去……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無限上綱,
形成親子關係一輩子的束縛與羈絆。
想要溝通無礙,就從正向的對話開始……
親子教養專家李儀婷有三個想法獨立又容易情緒崩潰的孩子。身為主要照顧者,她經歷過不時耳邊音量爆表、孩子吵鬧不休的情況。原本是個打罵皆施、與孩子一起暴走的媽媽,卻在一次孩子徹底失序的狀況下,決心改變。
她開始成為「薩提爾模式」的親子教育實踐者。秉持著「孩子永遠是對的」這樣的信念,透過每一次的對話,努力找出孩子的正向價值,同理他們行為背後的問題。書中以生活化的親子故事為例,帶領讀者從情境中尋找認同,邀請大家一同邁向改變的歷程。
名人推薦
溫暖推薦
成蒂 薩提爾模式-資深婚姻家庭治療師與教學導師
李偉文 親子作家
李崇建 作家、教育家
許榮哲 作家
彭菊仙 親子作家
目錄
推薦序 由薩提爾模式看親子教養/成蒂
推薦序 最重要的是對話,而不是要孩子聽話/李崇建
推薦序 認真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許榮哲
自序 透過對話,激發孩子正向能量
【練習1】 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
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
掙脫臍帶勒索,聚焦「愛」!
薩提爾模式的內在與應用
幫助孩子學會「自轉」與「公轉」
陪孩子走一段完整的悲傷歷程
【練習2】 改變慣性姿態,溫暖的應對
接納犯錯
高與低的應對姿態
每次手足爭執,都是改變相處模式的契機
惱人的慣性應對姿態
「練習」啟動覺察
陪孩子走過憤怒的情緒風暴
暴力的教育,只會模糊問題的焦點
【練習3】 超越情緒,做自己的主人
不要讓情緒成為教養的頭號殺手
放手,讓手足相處
與情緒相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貼近孩子的感受,是化解衝突的唯一方法
正向的欣賞能讓孩子成長
別讓憤怒情緒來攪局
【練習4】 認識感受,看見孩子與自己的內在
管教,是立足在愛與信任的基礎上
樂觀面對孩子的戰爭,用心探索孩子的感受
引導爭執中的手足進行正向對話
一個父親的期待與矛盾
一個事件,一出場順序,分段處理
正視恐懼,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練習5】 覺察觀點的不同,一起面對
刺穿行為底下的訊息
是無理取鬧還是另有隱情?
引導孩子轉換觀點,從對立到相愛
跳脫觀點,問題永遠不是問題
在爭執的夾縫中,找到愛的連結
父親,不公平的愛
體驗角色互換
【練習6】 回到親子溝通無礙的路上
用愛滋養孩子的分離焦慮
透過對話,讓孩子啟動覺察
每一次溝通都是新的開始,舊事不重提
溝通三步驟
相信孩子都有存在的價值
練習從負向中看見正向的「欣賞」
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
用一輩子,練習愛
序/導讀
推薦序1
讓生命力自由綻放
薩提爾模式-資深婚姻家庭治療師與教學導師 成蒂
做父母,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艱鉅困難的工作了。
許多人往往在成為父母後,不經思索直接沿襲原生家庭所習得的價值觀、溝通方式、生活習慣和管教模式來教養孩子。這就像當年我們的父母一樣,一代一代自然而然的傳承下來。
大多數人則是在成為父母後才開始學習要如何當父母,然後跌跌撞撞、浮浮沉沉,不斷在迷霧中摸索前進,努力想要為自己和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出路和方向。
不論你是哪種父母,大概都能體會自己常常淹沒在各種矛盾抽象的教育理念中,不知該如何進退取捨。不知不覺,孩子也就這樣長大了。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相信:「每個父母都在他所知所能的範圍中,盡力做到最好的了。」因此即使我們可能不完美、可能會犯錯、可能做不到學者專家所建議的好方法。但至少我們都會盡力去做,這樣就值得接納自己,並欣賞自己了。因為身為父母者,如果能常常看見自己生命本質的價值,接觸內在脆弱的感受,接受人性中的不完美,我們才會更有力量,穩固的成為子女的安全堡壘,陪伴他們走過生命中的千山萬水,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美麗。這是父母所能給予子女最有價值的珍寶,即讓孩子們在父母的愛中看見自己、接納自己,並成為完整的自己。
非常欣喜的看見本書《孩子永遠是對的》作者李儀婷所分享的每篇故事,她用自己的生命貼近孩子的心,在陪伴每個孩子成長的旅程中,讓他們都能真實的做自己,也因而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學習。
我最欣賞儀婷的是她願意等待,等待每個孩子特有的步調,等待孩子充分體驗和走過內心複雜的情感變化,也等待適合彼此分享的時刻到來。這需要為人父母者深深的相信,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急不來,也不會有速成班和特效藥,而是需要父母耐心持久的陪伴在他們身邊。
儀婷擁有特殊同理心的能力,能撥雲見日,聆聽孩子內心深處無法說出來的聲音。從孩子表面的行為反應,去接觸其底下未表達的深層渴望,溫暖的展開貼近孩子內在感受的對話模式,並且目標都朝向讓孩子經驗完整美好的自我。
她會從孩子外顯的、大人所認定的負向行為中,發掘她們獨特的特質與閃亮點,也相信孩子的行為都有重要的理由需要被聽見。因此,她與孩子們並肩站在一起,支持信任他們,共同面對失落和困境。如儀婷所說:「每個孩子都值得我們正向看待,並且溫柔的貼近,孩子將會回報我們無限的愛」。這是親子間多麼美好的經驗和畫面啊!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儀婷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真實一致的接觸自己的人性面,願意勇敢承認父母雖是大人,也會有情緒、不完美、有自己脆弱的情感。因此她更能接納孩子們,也同樣擁有真實的自我,允許她們呈現脆弱,並全然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存在。
由於儀婷在書中毫不保留的展現他們一家人的對話細節,和她自己的反思與內在聲音,這樣開放坦誠的勇氣著實令人敬佩!正因為如此,讀者們不論是身為父母者、教育者、助人者……,都可以很生動的看到她在與孩子、與先生、與老師、與其他家長和與自己的互動過程中,是如何覺察自己的內在經驗、如何當下或事後做出合適的選擇和決定,並看到每個行動之後對孩子和親子間產生的影響。我們也都可以從這些溫潤細緻的對話中學習,父母與子女之間,可以因為傾聽和引導所啟發的力量,在愛與規範中尋得雙方的平衡,並且因此深入的認識自己和認識我們心愛的寶貝。
在這樣充滿愛的流動中成長的孩子,我相信他們學會的是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他們內在會有穩固踏實的力量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們則在與孩子相互滋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療癒了自己小時候的傷。這種親子間心與心的相遇、生命與生命的連結,使父母和子女的生命力都得以自由美麗的綻放!
推薦序2
最重要的是對話,而不是要孩子聽話
作家、教育家 李崇建
李儀婷與我相差八歲,兄妹自是成長同一屋簷下,但是年齡差距之故,彼此受到年齡、權力、性別的不同,成長心靈各有差異。
我關愛我的家人,儀婷更是如此,但童年的我學不會彼此關愛。我們成長於單親家庭,我的個性孤僻難群,成績也一塌糊塗,甚難連結自己的生命價值。我從對待弟妹常暴力、憤怒、疏離以對,手足之間雖然心繫彼此,但是內心有深深的隔閡。
我和手足之間的情感,到35歲以後漸次和諧,過程並非一蹴而幾。我至今仍然記得,十幾年前的夜晚,我騎著機車載父親,欲搭夜車去機場,返家看見儀婷坐在客廳,突然想和她有深一點連結,未料儀婷很悲傷的表示,她沒辦法和我認真對話,她的記憶中我很霸道,她對我有很多恐懼。
這是過去的圖像,如今不是這樣面貌了。回首過去的歷程,再看如今兄妹的關係,家人彼此的對待,心中充滿無限感激。走到如今這一步,這份歷程的改變,我與儀婷都感謝父親。我們有一個平實的父親,他是傳統的家長,偶爾打罵孩子,但是我們更多的記憶是愛,孩子們都各自有記憶,深深感受他寬容的愛。父親的肩膀厚實,心胸寬大,承載了諸多責任,教幾個孩子如何體驗愛,也如何承擔世界,乃深深感覺家庭給予的資源,對於個人成長何等重要。
父親的愛與堅毅,儀婷也給了三個孩子。那是一份禮物,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三十三歲學習薩提爾模式,逐漸改變我的內在,也改變了我與家人的關係。這一段歷程持續十餘年,在我這些年的感覺中,即使我們已經成年了,一家人都和諧關愛,尤其近幾年來的關係,既寬鬆又貼近彼此。
我改變了應對姿態,儀婷也開始對成長、溝通模式好奇,很努力的閱讀與上課,也不斷的向我詢問。見面時她問我教養問題,也親自聆聽我演講,參加我的工作坊,並且逐漸走出自己的脈絡。她比我更了不起的是,她是帶三個孩子的媽媽,不像我的教養模式,多半是看他人孩子的經驗。親自當父母的滋味,與旁觀的教練,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儀婷有三個孩子,三三、川川與一一,都可愛極了,而且各有個性。我很愛這三個孩子,看著孩子們日漸長大,心中有滿滿的愛與感動。但我畢竟是舅舅,只是偶爾看見三個孩子,而儀婷是每天和孩子相處。擁有孩子的父母應清楚,三個孩子一鬧騰,心中會是如何的煩躁?會如何手忙腳亂?
我在這本書中,看見儀婷的坦誠,坦誠自己的心靈煩躁,坦誠自己的應對姿態,進而覺察改變相處。我以為父母最難得的是坦誠,尤其是坦誠面對自己,而不陷入責備自己的漩渦,那是對自己接納與愛的方式。當父母教養孩子遇到了挫折、沮喪的時刻,父母如何應對自己,正是教導孩子的無形身教,而儀婷在本書裡示範了。
在這個「聽話模式」不適合的年代,教養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對話,而不是要孩子聽話。如何創造溫暖回應的環境,就有機會教養出愛、耐心、覺察力、樂觀與有恆毅力的孩子。儀婷在親子之間的對話,也正如我在《對話的力量》書中提及,跟孩子如乒乓球互動的對話,就是最棒的教養了。
在對話中探索、核對,讓孩子學習覺知,讓孩子學習負責任,而不是說道理、命令與指責,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讓聽話系統中成長的我們,改變舊有的系統慣性。這一路走過來,絕非一件簡單的易事。我自剖與儀婷成長經歷,期望給所有父母打氣,能從儀婷的書中有收穫,也能如我們兄妹一樣走過……
推薦序3
相信「孩子永遠是對的」
作家 許榮哲
從科學的角度,「孩子永遠是對的」這句話肯定是錯的,但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太有效了。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相信有個屁用。
&nb
試閱
許多人問及,家中有兩個孩子,經常吵架,吵完後兩個孩子紛紛來告狀,各有各的委屈,該怎麼辦?
而我又是如何與爭執後的兩個孩子對話?如何同時讓兩個孩子的委屈都各自找到出口,平復情緒?
通常,我回答的關鍵只有一個:傾聽。
有天晚上,兩姊妹上完才藝課,一如往常的到同學家吃晚餐,順便去玩。川川和其中一個姊姊(三三的好朋友羿彣)玩背小熊的遊戲,玩得很開心,一旁三三看了覺得不是滋味,於是指揮妹妹過來跟她玩,但妹妹傻大姊個性,執意要繼續和羿彣姊姊玩背小熊的遊戲。
三三見妹妹不聽話,轉而慫恿好朋友跟自己玩,不要跟川川玩。好朋友答應了,真的不再跟川川玩,川川心裡不是滋味,去拉扯小熊,因此被姊姊捏了手,川川生氣大哭。全場的媽媽朋友們都見識到了川川哭泣的功力,很想上前關心,不過因為之前有幾次關心的經驗,造成三三心裡有憤怒的情緒(那次是三三當場搶走川川玩具,兩個媽媽同時出聲喝止三三不應該用搶的,造成好面子的三三當場崩潰大哭,要求我立刻帶她離開),媽媽朋友們於是紛紛轉頭看我,用眼神詢問我要怎麼處理。
我揮揮手,要她們耐心的等等,因為我聽見三三正在努力解決妹妹的哭聲,雖然我不知道她跟川川說了什麼,但我聽見川川哭聲變小了,於是要媽媽們先別理會,因為川川如果有需要,自己會來找我。果然,等了約兩分鐘,川川帶著眼淚過來找我。我問她:「川川怎麼了?你怎麼哭了?」
川川跟我訴說:「姊姊抓我!」
「在哪裡?我看看!」
川川拉開袖子,露出手背被抓的痕跡。痕跡清楚可見,想必是很痛。
「手很紅,姊姊這樣抓你,你很痛吧?」
川川含著淚,點頭。「很痛!」「媽媽心疼,姊姊不應該抓人的。」
川川還沒對我的話做出回應,一旁的媽媽們看了抓痕,也表達心疼之意。不過川川倔強的性格在這個關卡出現,她不太想在這個時候被別的媽媽關注,因此丟下一句:「唉唷,別管我啦!」就從我的身邊溜走了。
在那個當下,我沒有把她抓回來,因為我直覺她現在不想被關注,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對話的時機,於是我放手讓她自由去玩了。但是川川並沒有因此把生氣姊姊的情緒給遺忘。
回家後,我請兩姊妹去刷牙,我邊做家事邊看顧一歲三個月的弟弟。結果三三一直跑來告狀:「川川把水倒進我的杯子」、「川川不讓我用水」、「川川想吐口水在我的杯子,我不給她吐,她就吐在我杯子旁邊,我叫她擦,她都不肯擦……」
但妹妹並沒有因為姊姊不停告狀而停止捉弄,反而變本加厲。
最後,三三奔來對我說:「媽,川川自己刷完了,她就想把廁所門關起來,媽,她想把我關在廁所裡面,我好怕!」三三說完,情緒來到一個頂點,講完後她就哭了,手上還拿著牙刷,一邊說,嘴裡的泡泡水還不斷的流下來。
我請她先去把嘴巴裡的泡泡水吐掉,然後找了兩張小椅子,自己坐了一張,邀請她坐一張。
我說:「媽媽剛剛沒聽清楚發生什麼事,你再跟我說一次,妹妹怎麼會把門關起來呢?」
三三說:「我不知道,妹妹就走出去,又回來想把門關起來,我叫她不要關,但是她還是關起來,我好怕。」
這時,我轉頭問川川:「是嗎?你想把門關起來嗎?」
川川說:「對啊,可是我只關了一點點,我沒有全部關起來。姊姊一叫,我就沒有關了啊。」
我回頭看三三:「是嗎?川川只關了一點點?」
三三說:「對,我要是沒有叫,她一定就會全部關起來。」
我看著三三崩潰的心情,用手摸摸她的頭,撥撥她前額的瀏海,說:「被關起來,一定很可怕吧?媽媽懂那個感覺。」
三三聽了,覺得自己被理解了,立刻放聲大哭。
我說:「害怕的心情媽媽知道,你好好的哭一下。」
我坐在那裡陪三三哭了一分鐘。看到哭聲漸小,我問:「你一定很傷腦筋吧,妹妹一直調皮搗蛋,一直弄你,一直欺負你。」
三三猛點頭,然後說:「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叫她不要這樣做,可是她就是不聽。」
我輕輕嘆息著:「被欺負的感覺不好受,那你一定也懂妹妹今天在同學家裡被你欺負時候的心情吧。」
三三愣了一下,慢慢的眼淚又回來了。「她那時候一定也很難過。」
我說:「妹妹當時很難過,但是她沒有發洩出來,所以回家以後,她就會這裡弄你一下,那裡弄你一下。你欺負她的時候,感覺是你贏了,但是這世界沒有永遠的贏家,你那時候贏了,就會在某個地方輸回去,因為你的行為,她會學,所以她欺負你。你覺得現在該怎麼辦?」
三三陷入沉思。
我問:「你希望妹妹對你好,還是對你不好?」
三三說:「我希望她對我好。」
我問:「你一直對她不好,她有可能會對你好嗎?」
「不會。」
「那該怎麼辦?」
「我要先對她好,讓她學。」
我點頭說:「你很棒啊,你想出方法來了。之前川川做錯事,跟你道歉時,你總是回她:『我不要原諒你。』這句話讓媽媽很頭痛,因為川川也學起來了,有時候媽媽跟她道歉,她就一直跟我說:『我不要原諒你。』如果可以,媽媽希望你能讓川川學學很棒的事情。」
三三說:「我知道了。」
之後,我請川川坐在小椅子上,一起加入對話。
我問川川:「姊姊剛剛被你關在廁所,她很害怕,你聽到姊姊突然大哭,有沒有嚇一跳?」
川川點頭說:「有,所以我只關了一點點就沒有關了。」
「哦!所以你也不想讓姊姊哭,對嗎?」
川川點頭。
我問:「你愛姊姊嗎?」
川川猶豫的看著姊姊。「有時候愛,有時候不愛。」
「什麼時候愛?什麼時候不愛?」
「……不知道。」
「姊姊對你很好的時候,你愛他嗎?」
「愛。」「姊姊欺負你的時候,你愛她嗎?」
「不愛。」
我回頭觀察三三的反應,她的臉部有小小的起伏。過一會兒,三三說:「媽媽,我也想對川川好,我有想的時候,我就可以做到,但是有時候我會忘記,一旦忘記了,我就會開始欺負她。」
「真的呀,但至少你有想的時候,是可以做到對川川好,媽媽聽了很高興。媽媽希望你以後能多想一點,你的記性這麼好,我相信你一定會越做越好的。」
三三肯定的點頭。
我回頭看著川川:「川川,你關廁所的門,雖然不是故意要欺負姊姊,但是姊姊因為你害怕得哭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川川說:「我不要再道歉了啦,剛剛我已經道歉很多次了。而且姊姊又會說她不要原諒我。」
「那你再說一次試試看。」
川川說:「姊姊對不起﹒﹒﹒﹒﹒﹒」
我看著三三,三三停頓在那一刻許久。
三三說:「媽媽,我不想說我不要原諒你,但是現在要我開口,我就只想說這句話呀,所以我現在真的沒辦法回答川川。」
我點頭同意三三:「你很棒,因為那句傷害的話你可以控制不說了。這個回答你可以再想想,不一定要現在回答,你也可以等你氣消,也許就可以回答了。」
與姊妹倆對話結束後,姊妹感情要好的陪弟弟回房間玩耍去了。
彷彿為了賠償妹妹似的,三三在房間裡,不停唸著故事書給川川聽。
但,兩姊妹的感情從此要好到永遠?
我只能說,這不是童話故事,現實是殘酷的。十分鐘之後,房間裡傳來川川崩潰的哭聲。我走近關心,人還沒到房門口,三三立刻對我自首:「媽媽,是我,我捏妹妹。」
我瞪大眼睛看著三三:「怎麼會?」
三三說:「因為我要唸故事給妹妹聽,但是妹妹都不乖乖坐好聽,一直要搶我的故事書,還說要跟我比力氣,我就捏了她。反正是她說要跟我比力氣的,所以我就用捏的。」
「有人這樣比力氣的嗎?川川,你的手還好嗎?」
川川露出被姊姊掐紅的手臂。我請三三自己看她捏人的成果。
我說:「你覺得捏成這樣,會痛還是不會痛?」
三三說:「很痛吧,因為很紅。」
「那現在該怎麼辦?」
「我不知道,跟她說對不起?」
「我們家是不能動手打人的,這個行為太傷人了,所以除了對不起,你還得做點什麼才行。」
三三思考了一陣子之後,說:「那我讓妹妹捏三次回來好了。」
川川突然插話:「捏兩次就好了啦。」
三三說:「三次啦。」
「兩次啦。」
「我說三次就三次。」
「好啦,都可以啦。」
我問川川:「你真的想捏姊姊嗎?」
川川說:「不想,算了啦。」
我跟三三說:「妹妹說她不捏回去了。」
三三說:「好啦,川川對不起。」
「沒關係。」
我提醒三三:「除了對不起,還得再多說點什麼唷,不然道歉得太輕易了,以後大家做錯事都只說一句對不起就好了。」
三三說:「好,川川,對不起,但是我捏你,是因為你不乖要搶書,而且是你自己說要比力氣,所以我才捏你的。」
聽到這句話,我真的很想大笑,孩子到底是從哪裡學來道歉之餘,還不忘指責對方的過錯。
我說:「三三,你的道歉不太像道歉耶,比較像在罵川川。如果媽媽的包包不小心打到你的頭,在跟你道歉的時候,媽媽一邊說對不起,一邊說都是三三的錯,誰叫你站得太靠近我了,媽媽的包包才會撞到你。你喜歡媽媽這樣道歉嗎?還是媽媽說:『三三,對不起,很痛吧?媽媽下次走路會更小心,請你原諒我。』哪一個你聽起來感覺比較好?」
三三用手比了第二個。
我點頭說:「那你也該用第二種好的方式來道歉才是。」
「嗯,川川,對不起,我不應該捏你的。」
川川爽颯的回答:「沒關係啦!」
與兩個孩子對話,我都是採同時進行的方式,因為我希望我在跟一個孩子對話時,另一個孩子也能在旁邊聆聽,並且從中聽見我的立場、感受與關心。在這個過程,我不做事件的裁決者,因為事件已經過了,批判事件的對錯已經沒有意義,我要解決的是事件底下隱藏的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建立,這才是教養最重要的關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
孩子永遠是對的:幫助父母掙脫臍帶勒索,找出孩子的正向價值
孩子只是卡住了:突破教養關卡,就要看懂孩子、協助破關
戒吼媽:挑戰21天不生氣的教養提案
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秒懂兒子心事,療癒媽媽心靈,不吼不叫也能養出好兒子
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決定孩子一生的情緒教養課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