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_帶來幸福的種子句[貼紙版]

鄭子太極拳傳真

  • 79 790
    1000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內容簡介

本書是唯一結合「鄭子太極拳」和「鄭子太極劍」的教材類書籍!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亦即做任何事情,都先要有一定的準則、章法與規範,否則難以成就。學習太極拳亦復如此,鄭子太極拳的學拳者,若未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學習,在太極拳的學習路上,歧路和旁門甚多,唯恐誤入歧途,而成「學拳容易改拳難」的空架子。
本書的重點,在於建立「規矩」的架構,以拳式和劍式的「運行順序圖」、「動作規格「、「連續足步圖」和「心法要領」等四部份,敍述鄭子太極拳和鄭子太極劍的學習方法,並輔以不同方向的拳架定式照片,以及連結「至善太極拳練功房」專輯的網址。專輯內有多部相關太極拳影片,讓學拳者有所依循,先求外在的動作規格,再求內在心法,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形於外,則拳功漸成,拳味漸濃,內外兼俱。
但拳架是在X軸、Y軸、Z軸和時間的四維空間內運行,要以文字敍述的方式,完整詳細解說拳架確實不易,所以筆者編著此書,儘量以白話文、通用語和拆分拳架,細分條理、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拳架,讓學拳者易懂、易學、易記,而進一步踏入鄭子太極拳之門,但學拳者切勿因拳架分解動作的解說,而忽略「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亦即拳架要既輕靈又貫串,速度如行雲流水,均勻而緩慢,連綿而不斷,「無令絲毫間斷耳」。
拳架動作規格著熟後,往內在的意、氣、勁、神修煉,一切順其自然,勿過於在意動作規格的細枝末節。但對於太極拳架的意、氣、勁和"鬆"的領悟,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所以本書有部份的內容,是依筆者的領悟而陳述,有傳承亦有創見,但總不離拳經論和「學規矩,懂規矩,化規矩而不離規矩」的原則。

名人推薦

胡明芳大師序

止戈為「武」立心方能承先 ;
言成見「誠」涵內利於啟後。
太極拳道藝雙修,德技兼備,是中國固有文化的瑰寶,以其獨特魅力,廣流傳於東西方,其為學之博大精深自不待言;也為修習者之哲學思想,養生科學及體育,競技運動等涵養之提昇,給予相輔之功!
眾所周知,太極拳亦是一門內省內觀的功夫,開啟了身心靈本具足的潛能及智慧,其所賦予的哲理思維是禁得起反覆辯證,不曾因時代變遷而隨之淘汰。誠如 鄭曼青宗師所言:「太極拳是宗黃老學說,綜合儒、釋、百家於一爐,是「言而落實」的哲學,真正之道,人生方向……」。
因應時空背景互異,當今開枝散葉的各門派不再故步自封,乃活躍於彼此間的技藝交流觀摩。練拳同道更是循古心法,把自身在實踐中悟到的體驗,透過先進便捷的數位化科技、視頻等進行現代闡釋,以更活潑多面向樣貌,表達古之經典涵義,傳真演繹拳套,為太極拳的承先啟後寫下新的一頁。
「寧循理以求進,勿逾矩而爭強。」今有武誠君本著傳承 鄭宗師的「善與人同,達兼天下」之胸懷,而編著「鄭子太極拳傳真」一書,祈以盡己力發揚鄭子太極拳。全書以拳式運行順序圖、動作規格、足步圖和心法要領等四部份為重點,詳盡明確的闡述鄭子太極拳和鄭子五十四式太極劍的學習方法等。然修習者當須明技法,而法不離理,理為本,懂理而自明,依法而練即可,別無捷徑,當中緣遇明師指引更臻至善!此著作實為有志於精進鄭子太極拳的同道及新手教練,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藍本。由道而藝、由藝而器,內外貫通,著作付梓問世,實有延續推廣之功,拙筆樂為之序。
胡明芳 2020.07.16


中華國際薪傳鄭子太極拳總會王南富總教練序

武誠師兄可謂人中俊彥,年紀輕輕即事業有成,但因工作忙碌壓力過大,導致身體的病痛亦隨之而來,尋醫求診建議開刀,但風險難測,幾經思量,最後選擇欲藉練習太極拳來改善其症狀。機緣巧合經朋友介紹,得以隨太極拳大師鞠鴻賓的嫡傳弟子-王錦士老師,學習鄭子37式太極拳。
有王老師悉心的教導傳授,武誠師兄恆心毅力的勤學苦練,從此拳藝日見精進,症狀也不藥而癒。而且另有一項紀錄就是:學拳雖僅三年多,參加了高雄市長盃、總統盃、及世界盃…等多項比賽,均獲得金牌,成績卓然不凡。
除了個人成績亮眼之外,他對團體亦貢獻良多:擔任過中華國際薪傳鄭子太極拳總會第二屆的理事、總會教練培訓委員會委員、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第五、六屆董事、第四屆高雄市薪傳鄭子太極拳協會的理事長等,但後因其公私兩忙,及其他的生涯規劃,先後卸離了上述的身份。
雖然卸下了會務,但基於對太極拳的熱愛,在有暇之餘,仍尋師訪友,勤學勤練不輟,且進而在facebook 上成立了「至善練功房」的粉絲專頁,收集和錄製大量的太極拳影音資料,藉此與太極拳界同好交流分享。
今在其工作事業繁忙之餘,為推廣鄭子太極拳,更要出專書,將多年所學、所得,不藏私的貢獻出來,精神著實令人佩服。書中包含了:基本功的站樁與步法、鄭子37式太極拳、及鄭子54式太極劍等的規格認知、練法、及心法要領,有許多其獨到的見解,並附上大量的照片及足步圖,詳細的解說分明,欲令讀者能更加瞭解,其立意用心,躍然紙上。
書內還附有鄭曼青宗師的書畫墨寶,以及連結到網路「至善太極拳練功房」專輯的網址,從書籍靜態的文字、相片,連結到網路動態的影像、聲音,為廣大的鄭子太極拳學練者,提供了豐富的資訊,相信對於拳友同道們,能有一定的啟發及參考價值。
武誠師兄的專書即將付梓,余有幸得先閱覽,不揣淺陋,提筆為文,樂以為序。
王南富 謹識 2020.07.20


財團法人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林明窻董事長序

太極拳的領域,浩瀚無邊,不管是來自何方,一踏進這架框,一生一世受它洗滌、鑽研或許可摸到邊邊,但要進入堂奧,除了幸運、福氣,更該要有恆心、有毅力。
本人于1977年王錦士老師于高雄市議會(中正路)教授鄭子太極拳37式時,很榮幸進入基礎班學習3個月,正式的認識了太極拳。幾年後加入了鞠大師于高雄舉辦的進修班、研究班、師資班、國家級教練班,一路完成,奠定了太極拳的基礎。
2002年鞠大師、王老師率團一行20幾人同往法國參賽和授課,讓我見識到外國人學拳的熱誠不亞于我們。2004年2月本人承鞠大師的厚愛擔任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洪武誠先生經王錦士老師的引薦也進入了基金會當董事,因而相識。認識之初,我們都一致看好這位年輕人,帥氣,拳架打得有模有樣,又非常認真,心想,日後必可承擔鄭子太極拳的重責大任。幾年後,我又回任基金會董事長,忽接獲武誠先生的邀約,要我寫一篇序文。心想,我實沒這份量,但經再三的懇請,想一想,鞠大師、王老師已安養在天,我以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的份內責任承接了這份差事。
這幾天很用心的研讀、體會全書的內容,發現武誠先生一如我初次相識時的印象,足以肩負宏揚鄭子太極拳的大任。全書起步、細節、架構、心法豐富流暢,易學易懂。「當拳架動作規格著熟後,往內在的意、氣、勁、神修練,一切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循序漸進,不斷的循環內觀,領悟和鍛練,再加上明師指導,往鄭子太極拳之道,指日可待。」初學者、教練、有意往更高一層的體認者,有這本書在手,許多疑問可以迎刃而解,真是功德無量。
基金會連續三年在高雄舉辦了精英班,今年因疫情的關係,停辦一年,明年續辦時,除了以「鄭子十三篇」之外,再加上武誠先生精典之作──《鄭子太極拳傳真》為藍圖、範本,定可共同為鄭子太極拳的發展作出貢獻。
林明窻 2020.7.14

作者

1.1957年出生於高雄市
2.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管研究所碩士
3.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太極拳套路八段
4.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國際級裁判
5.中華民國體育總會太極拳國家級教練
6高雄市薪傳鄭子太極拳協會理事長
7.高雄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8.財團法人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董事
9.中華國際薪傳鄭子太極拳總會理事
10.中華國際薪傳鄭子太極拳總會高級教練評議委員
11.高雄市十方藝術學會副理事長
12.儀弘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3.曜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4.芳誠營造有限公司董事長
15.上海征爾液壓過濾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16.暘誠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17.FP-Taiwan人體力學連鎖健身房總經理
18.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目錄

鄭子太極拳簡介
師承
陳至誠社長贈聯
廖禎祥大師題詞
胡明芳大師序
王南富總教練序-
林明窻董事長序
自序
再版序
目錄

第一部:鄭子太極拳
一、我的太極拳之路
(一)緣起
(二)緣續
(三)緣落
(四)緣再起

二、鄭子太極拳的基本功和掌形
(一)基礎樁法
1.混元樁
2.川字樁
3.開展樁
4.獨立樁
(二)基本步法
1.貓步
2.太極步
3.左右轉步
(三)掌形
1.美人手
2.握拳
3.吊手

三、鄭子太極拳不重複的三十七式核心拳勢

四、鄭子太極拳合併三十七式太極拳拳譜

五、鄭子太極拳拆分七十二式運行拳式拳譜

六、七十二式鄭子太極拳拳架解說
第一式:預備式
第二式:起勢
第三式:攬雀尾-左掤
第四式:攬雀尾-右掤
第五式:攬雀尾-捋
第六式:攬雀尾-擠
第七式:攬雀尾-按
第八式:左顧
第九式:右盼
第十式:單鞭
第十一式:提手
第十二式:靠
第十三式:白鶴亮翅
第十四式:左摟膝拗步
第十五式:手揮琵琶
第十六式:左摟膝拗步
第十七式:進步搬攔捶
第十八式:如封似閉
第十九式:十字手
第二十式:抱虎歸山
第二十一式:斜攬雀尾-捋
第二十二式:斜攬雀尾-擠
第二十三式:斜攬雀尾-按
第二十四式:斜左顧
第二十五式:斜右盼
第二十六式:斜單鞭
第二十七式:肘底看捶
第二十八式:右倒攆猴
第二十九式:左倒攆猴
第三十式:右倒攆猴
第三十一式:斜飛勢
第三十二式:左雲手(一)
第三十三式:右雲手(一)
第三十四式:左雲手(二)
第三十五式:右雲手(二)
第三十六式:左雲手(三)
第三十七式:單鞭下勢
第三十八式:右金雞獨立
第三十九式:左金雞獨立
第四十式:右分腳
第四十一式:左分腳
第四十二式:轉身蹬腳
第四十三式:左摟膝拗步
第四十四式:右摟膝拗步
第四十五式:上步摟膝栽捶
第四十六式:攬雀尾-上步掤
第四十七式:攬雀尾-捋
第四十八式:攬雀尾-擠
第四十九式:攬雀尾-按
第五十式:左顧
第五十一式:右盼
第五十二式:單鞭
第五十三式:玉女穿梭(一)
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二)
第五十五式:玉女穿梭(三)
第五十六式:玉女穿梭(四)
第五十七式:攬雀尾-轉身左掤
第五十八式:攬雀尾-右掤
第五十九式:攬雀尾-捋
第六十式:攬雀尾-擠
第六十一式:攬雀尾-按
第六十二式:左顧
第六十三式:右盼
第六十四式:單鞭下勢
第六十五式:上步七星
第六十六式:退步跨虎
第六十七式:轉身擺蓮
第六十八式:彎弓射虎
第六十九式:進步搬攔捶
第七十式:如封似閉
第七十一式:十字手
第七十二式:收式合太極

七、七十二式鄭子太極拳拳架足步軌跡圖

八、七十二式鄭子太極拳拳架定式圖

九、我的學拳之道
(一)尋求明師,結交益友
(二)輕鬆參賽,勝負自在
(三)抱一不二,求精守正
(四)呼吸之法,妙法自然
(五)養氣之道,道法自然
(六)鬆沉勁來,勁串全身
(七)形氣開合,虛實轉換
(八)「身、意、氣、勁、神」混元合一,體用兼備

第二部:鄭子太極劍
一、太極拳兵器之選擇
(一)劍
(二)刀
(三)槍
(四)棍
(五)兵器的保養方法和欣賞禮儀

二、五十四式鄭子太極劍劍譜

三、劍的結構與名稱

四、五十四式鄭子太極劍基本要領
(一)劍訣
(二)握劍法
(三)基本劍法

五、五十四式鄭子太極劍運劍順序圖和要領
預備式
第一式:起勢
第二式:上步合劍式
第三式:仙人指路
第四式:三環套月
第五式:大魁星
第六式:燕子三抄水
第七式:左右攔掃
第八式:小魁星
第九式:黃蜂入洞
第十式:靈貓捕鼠
第十一式:蜻蜓點水
第十二式:燕子入巢
第十三式:鳳凰雙展翅
第十四式:右旋風
第十五式:小魁星
第十六式:左旋風
第十七式:等魚式
第十八式:撥草尋蛇
第十九式:懷中抱月
第二十式:送鳥上林
第二十一式:烏龍擺尾
第二十二式:風捲荷葉
第二十三式:獅子搖頭
第二十四式:虎抱頭
第二十五式:野馬跳澗
第二十六式:翻身勒馬
第二十七式:指南針
第二十八式:迎風三撣塵
第二十九式:順水推舟
第三十式:流星趕月
第三十一式:天鳥飛瀑
第三十二式:挑簾式
第三十三式:左右車輪
第三十四式:燕子啣泥
第三十五式:大鵬展趐
第三十六式:海底撈月
第三十七式:懷中抱月
第三十八式:夜叉探海
第三十九式:犀牛望月
第四十式:射雁式
第四十一式:青龍探爪
第四十二式:鳳凰雙展翅
第四十三式:左右跨欄
第四十四式:射雁式
第四十五式:白猿獻果
第四十六式:落花式
第四十七式:玉女穿梭
第四十八式:白虎攪尾
第四十九式:鯉躍龍門
第五十式:烏龍絞柱
第五十一式:仙人指路
第五十二式:風掃梅花
第五十三式:手捧牙笏
第五十四式:抱劍歸原

六、鄭子五十四式太極劍定式圖

後記

附錄一:太極拳經論

附錄二:鄭曼青宗師墨寶欣賞

【至善太極拳練功房專輯】影片和網址
一、72式鄭子太極拳:2025年3月20日正修廳
二、鄭子太極拳 37式:2025年3月20日正修廳
三、54式鄭子太極劍(實戰劍):2025年3月20日正修廳
四、54式鄭子太極劍(演武劍):2025年3月20日正修廳
五、新編108鄭子式太極拳:2025年3月20日正修廳
六、72式鄭子太極拳:2020年6月26日京城帝寶
七、左架72式鄭子太極拳:2020年6月26日京城帝寶
八、新編108鄭子式太極拳:2020年6月26日京城帝寶
九、72式鄭子太極拳:2019年9月7日雲品飯店圓型廣場
十、鄭子太極拳37式:2018年7月1日至善太極拳練功房
十一、54式鄭子太極劍:2018年7月4日至善太極拳練功房
十二、33式太極刀:2017年3月12日至善太極拳練功房
十三、太極散手單練:2018年7月1日至善太極拳練功房
十四、太極散手雙練:2018年7月1日至善太極拳練功房
十五、楊家梅花槍:2017年1月15日高雄市薪傳鄭子太極拳協會會員大會
十六、2015年11月21日總統盃鄭子太極拳團體演練冠軍
十七、記錄片:2017年6月27日「尋鄭曼青宗師之旅」
十八、記錄片:2017年11月8日「至善雅集(一)」

序/導讀

鄭子太極拳的精髓在「身內」不在「身外」!
「內」在於意、氣、勁、神和智慧的修煉,「外」則是動作規格,身形的鍛練。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亦即做任何事情,都先要有一定的準則、章法與規範,否則難以成就。學習太極拳亦復如此,鄭子太極拳的學拳者,若未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學習,在太極拳的學習路上,歧路和旁門甚多,唯恐誤入歧途,而成「學拳容易改拳難」的空架子。
所以𥘉學者要有規則可循,有明師心傳口授,本身亦須持之以恒,即「十三勢歌」的「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不斷的循環領悟和鍛練,才能循序漸進,習得鄭子太極拳「鬆」的精髓,感悟到身內意、氣、勁、神,再由內而形於外,則拳功自成。
拳架內外皆俱、相輔相合則「體」備,體備則專氣致柔,進而拳架的鬆柔,用於推手的相互訓練,而漸得「聽勁」,再漸進漸修而達「懂勁」的層次,如果能進入「階及神明」的境界,則「用」全,但非有夙慧難以悟得,能成就階及神明者,一代恐不出幾人。
但何謂太極拳的「規矩」?其總不離數百年來經過千錘百鍊,所留下來的拳經拳論。不過數百年來,因文詞的演變和時代的隔閡,對拳經拳論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因而形成各門各派,各有各的規矩,即使同門之內,在細枝末節上,看法也會有所分歧。所以本書的重點,在於建立「規矩」的架構,以拳式和劍式的運行順序圖、動作規格、足步圖和心法要領等四部份,敍述鄭子太極拳和鄭子太極劍的學習方法,並輔以不同方向的拳架定式照片,以及連結「至善太極拳練功房」專輯的網址。專輯內有多部相關太極拳影片,包括:不同時期所拍攝的鄭子太極拳影片、左架鄭子太極拳、鄭子54式太極劍、108鄭子式太極拳,以及以鄭子太極拳功法為基礎,演練的33式太極刀、散手單練和雙練。另有二部紀錄片「尋鄭曼青宗師之旅」和結合太極拳、古琴、書法、茶藝、香道的「至善雅集」等,讓學拳者有所依循,先求外在的動作規格,再求內在心法,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形於外,則拳功漸成,拳味漸濃,內外兼俱,方是正道!
但拳架是在X軸、Y軸、Z軸和時間的四維空間內運行,要以文字敍述的方式,完整詳細解說拳架確實不易,筆者編著此書,儘量以白話文、通用語和拆分拳架,細分條理、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拳架,讓學拳者易懂、易學、易記,而進一步踏入鄭子太極拳之門,但學拳者切勿因拳架分解動作的解說,而忽略「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亦即拳架要既輕靈又貫串,速度如行雲流水,均勻而緩慢,連綿而不斷,「無令絲毫間斷耳」。
拳架動作規格著熟後,往內在的意、氣、勁、神修煉,一切順其自然,勿過於在意動作規格的細枝末節。但對於太極拳架的意、氣、勁和"鬆"的領悟,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所以本書有部份的內容,是依筆者的領悟而陳述,有傳承亦有創見,但總不離拳經論和「學規矩,懂規矩,化規矩而不離規矩」的原則。
鄭子太極拳的學拳者,應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循序漸進學拳,不斷的循環內觀領悟和鍛練,倘有明師指導、益友砌磋,則得鄭子太極拳之道,指日可待。本書除講解鄭子太極拳拳架之外,亦將筆者師承、學拳之路和修煉心得,敍述於此書之內,但作者拳齡尚淺且才疏學淺,編著此書必有不全之處,尚請前輩先進不吝指正。
本書附錄有筆者多年來,收藏的鄭曼青宗師墨寶,願與太極拳界同道分享,在此並祈望此書能够傳承和實踐鄭宗師「善與人同,達兼天下」的遺志。


再版序

2020年10月25日發願撰寫的《鄭子太極拳傳真》一書出版,但此書出版之後,卻遭鄭門某老前輩抵制,並請出鄭家某家人提告筆者侵犯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抄襲、改作、詐欺、偽造私文書和一些子虛烏有的告訴,並意圖藉此阻止筆者撰寫中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法-新版與舊版差異論述》和《鄭子太極拳自修法-三十七式功架校釋》二本書籍出版,同時也有一名陌生黃姓女子,長期在網路上以惡言穢語抨擊,讓原本為傳承「鄭子太極拳」真脈而撰寫的書籍,蒙上莫名的離經叛道污名,但此訴訟經過一年多的偵察,最終是以不起訴結案。
如今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鄭子太極拳傳真》即將再版,並與《鄭子太極拳自修法-新版與舊版差異論述》和《鄭子太極拳自修法-三十七式功架校釋》二本書籍結集出版為「鄭子太極拳合輯」。此合輯達36萬餘字、3000多幅圖表和20餘部太極拳相關影片,此合輯將會是最詳細的「鄭子太極拳」學習和研究的書籍。《鄭子太極拳傳真》再版與《鄭子太極拳傳真》初版的內容,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連續足步圖」一肩寬的繪製,初版採民國96年《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的一肩寬,而再版則採民國56年《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原著的一肩寬,並增加新拍攝的五部鄭子太極拳相關影片和二幅鄭曼青宗師墨寶。期望「鄭子太極拳合輯」的出版,能消弭「鄭子皮,他人骨」的鄭子太極拳學習現象,而傳承鄭子太極拳真脈。
武學的傳承意義在於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今天我們所修煉的鄭子太極拳也是鄭曼青宗師傳承自先賢,繼往開來後,另立一門而來,鄭門之人應「無私」的發揚鄭子太極拳,並與時俱進,持續完善「鄭子太極拳」,如此方能達到真正「善與人同」的境地,以此與所有鄭門之人共勉!
洪武誠 序於求隱居
2025年5月10日

試閱

第一部:鄭子太極拳

第一式:預備式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鬆腰落右胯屈右膝,兩腳分虛實。(圖1-1~1-2)
(1)立正姿勢,兩腳腳跟靠攏,腳尖約成60度,全身鬆沉,落右胯屈右膝,偏沉則隨,重心移付右腳,屈膝坐實,右腳實左腳虛。
(2)左腳隨鬆沉勢,腳跟離地寸許(註),腳尖沾地。
(3)兩手掌心微貼大腿外側,肘關節隨鬆沉勢,微屈上提約五~八公分,鬆沉多少就上提多少,兩手勿自動。
2. 腰身右轉30度,左腳往左平移一肩寬。(圖1-3~1-4)
(1)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往外開約30度,使左腳尖向前成直線,兩手亦隨腰轉勢,肘關節往外展,旋臂轉腕,掌心往後翻,兩手拇指輕貼兩腿外側。
(2)腰身續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轉勢,以腰胯帶動和右腳鬆沉內勁,透過尾閭,往外平移一肩寬,左腳掌平貼地面,沾地全虛,重心右腳實左腳虛。
3. 發右腿,重心移付左腳。(圖1-5)
(1)腰身方向不變,發右腿落左胯,重心漸移付左腳,右腳重心少一分,則左腳重心就多一分。
(2)重心由右腳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左腳實右腳虛。
4. 腰身左轉30度,腰胯平正。(圖1-6)
(1)腰身左轉約30度,腰胯平正,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內扣約30度,腳尖朝前與左腳平行,相距一肩寬。
(2)發左腿落右胯,尾閭往右腳鬆沉,重心移付兩腳之間,重心五五平分,兩手隨腰轉勢,兩肘微曲,兩腕微沉,兩掌微展,兩手指尖微起朝前,兩手保持美人手,腕背自然鬆平,此為起勢的手腕六變之第一變。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兩眼平視,眼簾微垂,神宜內歛,鼻尖對肚臍,下頷墜而不縮、頸椎鬆直頂頭懸,虛靈頂勁神貫頂,頂頭未懸,白練三十年。
2. 唇齒閉合,嘴角微上揚,舌尖舐上顎,口生津液,吞津養生。
3. 身正體鬆,重心在足底,欲陷入地,而使之下盤生根,久而久之,內勁自然由足底而長。
4. 第1動氣貫左掌勞宮穴,與右腳湧泉穴相應,第3動則反之,兩者皆為同一交叉神經系統。
5. 第2動左腳平移一肩寬,須隨腰轉勢輔腰腿勁,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移步時離地寸許,步如流水貼地行。
6. 速度如行雲流水,動作均勻而緩慢,方能帶動內、外呼吸的靜、慢、細、長、勻。
7. 預備式之定式即為混元樁。


第二式:起勢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肩沉腕起,手如浮雲隨風起(第二變)。 (圖2A-1~2A-2、2B-1~2B-2) (註)
(1)兩腕稍往下鬆垂,掌心朝後,肩沉腕起,兩手同時由下往上,有如水中浮起,亦似浮雲隨風而起。
(2)兩肘關節微墜,兩肩鬆沉,手指鬆垂,兩腕浮起約與肩齊高,保持墜肘,雙手微曲。
註:第一變為預備式之定式。
2. 墜肘沉肩,行氣舒指 (第三變)。 (圖2A-3、2B-3)
(1)兩肘鬆墜,兩肩鬆沉,以心行氣,意念帶動丹田氣,氣達勞宮穴,行氣舒指。同時腳底湧泉穴內勁,傳往雙掌,意到、氣到、勁到,舒展掌指,掌指微伸平,不張不弛,掌心含氣,氣達指尖。
(2)肘關節保持墜肘,兩手平行約與肩同寬,兩腕勿刻意往前伸展。
3. 鬆指、垂腕、墜肘、沉肩(第四變) 。(圖2A-4、2B-4)
(1)兩手鬆指、垂腕、墜肘、沉肩,往內摺疊收回。
(2)手腕收至胸前旁,約與肩同高,兩肘鬆墜至脇旁前。
4. 兩肘關節向下沉往後帶(第五變)。 (圖2A-5、2B-5)
(1)兩肘關節續向下往後鬆沉,兩掌手指行氣舒伸,兩手坐腕下沉,有如沒入水中,兩手指尖斜朝上,有如飄浮水面。
(2)兩手往下按,前臂沉降約與地面平行。
5. 歸原同預備式(第六變) 。(圖2A-6、2B-6)
兩手續鬆沉,兩掌鬆沉至兩腿旁,兩手拇指輕沾腿邊,指尖斜向前,與原來預備式相同。

(三)足步如預備式之定式,兩腳平行步相距一肩寬,重心五五平分。

(四)心法要領
1. 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意不可失亦不可重,有意無意之間才是「真意」。
2. 形開氣合下丹田,形合氣開貼於背。呼吸自然配合,意守丹田,勿忘勿助,氣走任督二脈,逆督脈而上,順任脈而下。
3. 肘墜則肩沉,膝鬆則胯落。
4. 起勢之兩足、雙腕皆為一肩寬。
5. 兩足不動、兩肩平整、兩腋舒鬆、手指勿懈,腰胯高度不變。


第三式:攬雀尾-左掤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發右腿落左胯。(圖3-1)
(1)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
(2)同時兩手隨重心移轉勢,往左鬆沉微盪。
2. 腰身右轉90度。(圖3-2)
(1)腰身右轉約90度,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外開約90度。
(2)同時右手隨腰轉勢,曲肘由下往上掤起,先掤後採,掤時掌心朝內,採時旋臂轉腕,掌心朝下,約膻中穴高。左手亦隨腰轉勢,曲肘旋臂轉腕,掌心斜向前,置於左胯前。
3. 發左腿腰身前推,雙手合抱。(圖3-3)
(1)發左腿落右胯,尾閭前推,將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
(2)同時右手覆掌隨腰身前進勢,曲肘往膻中穴稍摺回。左手曲肘仰掌,隨腰身前進勢前刺,與右手上下對稱,成合抱式,右手約上胸高,左手約小腹高。
4. 腰身左轉45度,左腳直線上步。(圖3-4)
(1)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隨腰轉勢,腳跟提起,提膝掛腿,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定式時,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
(2)此時兩手原體位(註)手形不變。
註:「原體位」是宋志堅先生所提出﹔是指手勢局部保持在身體原來的姿勢位置不變,隨著身體移轉而動作。
5. 發右腿弓左步,腰身往前推。(圖3-5)
(1)發右腿弓左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左腳,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膝尖不超過左腳尖,右膝尖自然鬆曲,勿外張,勿內縮,勿伸直。
(2)同時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左手斜側掌由下往上掤起。右手覆掌往下採,雙手掌心在胸腹間前交會後,相對分離。
6. 腰身左轉45度。(圖3-6)
(1)腰身左轉約45度,兩手隨腰轉勢,左手續斜上掤至上胸高,旋臂轉腕,掌心朝向膻中穴,左手臂與左胸圍如半圓。右手亦隨腰轉勢,往下採至右胯旁,曲肘掌心斜按地面,保持美人手手形。
(2)同時右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腰身平移時兩肩、兩胯平整,勿高低不平,身形亦勿起伏。
2. 隨時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身體勿前俯後仰。
3. 鬆腰落胯時,重心鬆沉在湧泉穴,發於腿時,腳底湧泉出勁,勁走筋絡。
4. 左掤須隨腰轉勢,墜肘旋臂轉腕,掌心向內圍如半圓,手臂勿自動,腰轉肘墜,勁即上手。隨時保持美人手,手腕勿彎,手指勿懈。
5. 轉腰時勿扭腰,胯落腰柔,柔腰百折若無骨。
6. 膝鬆則胯落、胯落則腰柔、肘墜則肩沉、肩沉則涵胸,涵胸同時又拔背。
7. 定式時墜肘沉肩,涵胸拔背,鬆腰落胯,氣沉丹田,收尾閭。
8. 形開氣合和形合氣開二者之間,不斷循環,其間謂之「動盪」或「盪動」,兩者之間勿有間斷,一有間斷,即為斷勁。
9. 形開形合會帶動內呼吸,行拳時順其自然呼吸,精進者會自然而然,以腹式呼吸和呼吸較淺的小呼吸配合。
10. 攬雀尾掤、捋、擠、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節節貫串,勁由腳而腿而腰,再由脊柱連動肩胛,肩胛推肱骨傳至手臂,手臂以肩胛為根,墜肘舒腕,勁貫肘再達中指,而成美人手,腰、手、腳,意、氣、勁同時到,內外相合。


第四式:攬雀尾-右掤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腰身右轉45度,右腳上步。(圖4-1~4-3)
(1)發右腿落左胯,將右腳三分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往左側微盪,隨
之腰身右轉約30度,右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向內轉約45度,腳尖沾
地。
(2)腰身續右轉約15度,右腳隨腰轉勢,提起朝右向前上一小步,腳跟沾地,沾地
之處,約落在原腳掌前端,預留定式時,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為原則。
(3)腰身右轉約45度,同時兩手隨腰轉勢,左手旋臂轉腕,掌心斜向下,右手盪至小腹左前方,旋臂轉腕,掌心斜向上,與左手掌心相對,成合抱狀,左手覆掌上胸高,右手仰掌小腹高。
2. 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圖4-4)
(1)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膝尖不超過右腳尖,左膝尖自然鬆曲,勿外張,勿內縮,勿伸直。
(2)同時右手隨腰身前進勢,斜上掤起,左手亦隨腰轉勢往前移動,右手掌心斜向內,與左手掌心相向。
3. 腰身右轉45度,右手掤。(圖4-4)
(1)腰身右轉約45度,兩手隨腰轉勢,右手往前掤,並旋臂轉腕,掌心向內,朝向
膻中穴,手掌約上胸高。左手亦隨腰轉勢前進,掌心斜向前與右掌心相向,左掌中指對著右掌勞宮穴,約位於右掌與上胸中間,右手臂與右胸圍如半圓。
(2)同時左腳亦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請參閱第三式,左右相反。


第五式:攬雀尾-捋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腰身右轉30度,落右胯。(圖5-1)
(1)腰身右轉約30度,兩手隨腰轉勢,手形不變,隨腰身連動右轉。
(2)同時隨腰轉勢,落右胯貼尾閭,左腳三分重心移付右腳,瞬間右腳實左腳虛。
2.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圖5-2)
(1)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左腳屈膝坐實,重心左腳實右腳虛。
(2)同時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右手墜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左,手腕約與肩齊高,手臂約成135度。左手亦隨鬆沉後坐勢,沿右手腕而下,漸旋臂轉腕為斜仰掌,護肘於肘關節內側。
3. 腰身左轉45度,右手捋。(圖5-3)
(1)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隨腰轉勢,手肘三分向下,七分向左「捋」。
(2)左手隨腰身而動,手形未變。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鬆沉後坐時,前腳膝尖微屈勿直,後胯勿壓,後腳膝尖對後腳尖,尾閭不過後腳跟。
2.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拳,右手左捋以腰胯連動,右手肘三分向下,七分向左捋,三分引七分化,手勿自動勿空捋,轉腰左捋時,右胯勿聳,右膝勿直。
3.四正推手練習「捋」時,是己之手肘對彼之手肘捋,稱為「小捋」。若自由推手練習時,己之前臂對彼之上臂捋,則為「中捋」﹔己之手掌對彼之肩捋,謂之「大捋」。
4.其餘同第三式。


第六式:攬雀尾-擠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腰身左轉45度。(圖6-1)
(1)腰身左轉約45度或轉到不能再轉,右手隨腰轉勢,鬆沉落腕,旋臂轉腕為覆
掌(註),手掌約左脇高。
(2)左手亦隨腰轉勢,以肘關節為軸,往左下後側弧線盪轉,手腕約與右手同高,同時右手亦向左微盪,兩手動作相稱,右掌輔於左肘關節內側。
註: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43頁附圖十一所示;右手為斜覆掌。而筆者所述之覆掌在「四正推手」習練時,可牽引對方右按手之手腕,走化對方按勁,學拳者自辨自擇學之。
2. 腰身右轉60度轉正,發左腿弓右步尾閭前推。(圖6-2~6-3)
(1)落右胯,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同時右手隨腰轉勢,墜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內,墜肘往上掤起。左手亦隨腰轉勢,由下往上盪起與右手相稱,左掌心與右腕內側相對,相距約寸許。
(2)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墜肘沉肩,左掌搭在右腕上,兩腕約上胸高。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發腿弓步時,後腿湧泉出勁,尾閭中正前推,後腳膝關節高度不變微內合,定式時重心前腳七分實,後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前腳膝尖不過腳尖,後腳膝關節自然鬆曲,勿伸直,勿外張,勿內縮。前後腳掌皆貼地,腳跟勿翹,腳掌勿翻。
2. 兩手墜肘沉肩,隨腰身前進勢,左手掌心漸搭在右手腕上,腰、手、腳同時到,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3. 沉肩墜肘,內氣方能過膻中穴,下至丹田,出勁時方能整勁。
4. 其餘參閱第三式。


第七式:攬雀尾-按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圖7-1~7-2)
(1)發右腿落左胯,腰身往後鬆沉,重心漸移付左腳,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墜肘,兩掌左右相對分離。
(2)重心續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左腳實右腳虛。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右手墜肘旋臂
轉腕,掌心朝前,指尖斜向上。同時左手亦隨鬆沉後坐勢墜肘,指尖斜向上,兩
手相對相稱,兩肘分落於兩脇旁蓄勢。
2. 發左腿弓右步,雙手前按。(圖7-3)
(1)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漸移付右腳,兩手隨腰身前進勢,連動按出。
(2)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同時雙手隨腰身前進勢,墜肘前按,兩腕約齊肩高,兩手相距約同肩寬,立身中正,兩胯平整,貼尾閭。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兩手前按,其根在腳,節節貫串,勁由腳而腿而腰,再由脊柱連動肩胛,肩胛推肱骨傳至手臂,手臂以肩胛為根;墜肘舒腕勁貫肘,再達中指而成美人手。腰、手、腳,意、氣、勁同時到,內外相合。
2. 兩手墜肘沉肩蓄勁,形合氣開貼於背,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前按,形開氣合下丹田。
3. 雙手前按須墜肘沉肩,坐腕立掌,中指、手腕、肘尖和肩線「一線串成」,勿夾腋,勿翹肘。
4. 由「攬雀尾-按」一式,體會形氣開合,虛實轉換之要領,反覆練習可視為「動樁」,練習時,鬆中帶柔,柔中有韌。
5. 其餘參閱第三式。


第二部:鄭子太極劍
預備式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左手抱劍,劍脊靠肩關節凸出處(註),劍刃勿觸身,劍身約垂直地面,右美人手置於右胯旁,掌心朝前,如圖0-1。
2. 立身中正頂頭懸,步法和要領,如鄭子太極拳架之預備式,如圖0-2~0-6。
註:劍脊所靠之處有二;一為肩關節凸出處,二為左小臂,學劍者自辨自擇學之。


第一式:起勢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兩手掌心朝上,肩沉腕起,兩手同時由下往上,有如水中浮起,亦似浮雲隨風而起,兩腕升至手腕齊肩高,如圖1-1~1-3。
2. 兩肘往下鬆墜,左手抱劍和右美人手隨勢往下鬆落,如圖1-4。
3. 兩手鬆落至前臂平行地面時,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同時左手抱劍和右美人手續隨鬆沉勢,鬆降至兩胯旁。兩腳、雙腕皆為一肩寬,兩腳未動,兩肩平整,兩腋舒鬆,腰胯高度不變,如圖1-5。


第二式:上步合劍式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全身鬆沉,左腳隨鬆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保持活力,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手肘往後展,劍尖朝前向下墜。同時右手亦隨腰身前進勢,揑劍訣往後盪起,如圖2-1。
2.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右腳隨腰腿前進勢,直線上步,腳掌沾地,兩腳平行。同時右手劍訣和左手抱劍,亦隨腰腿前進勢,相對相稱,墜肘落腕,以肘關節為軸,旋臂轉腕,翻轉向上,掌心朝前,如圖2-2~2-3。
3.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左腳,兩腳五五平分,雙手隨重心移轉勢,往前平按,前臂約平行地面,如圖2-4。
4. 全身鬆沉,雙手隨鬆沉勢,墜肘落腕,降至兩胯旁,左手反手抱劍,劍脊輕貼肘關節(註),劍身勿觸身並垂直地面。右劍訣朝下,掌心朝後,兩眼平視,合劍行禮,如圖2-5。
註:劍脊所貼之處有二;一為肘關節,二為左小臂背部,學劍者自辨自擇學之。


第三式:仙人指路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重心鬆沉至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左手抱劍,右手劍訣,雙手隨鬆沉勢,往左盪起,如圖3-1。
2.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從左腳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左手抱劍隨重心移轉勢,曲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右,從左向右捋。同時右劍訣亦隨重心移轉勢,盪至右胯前,如圖3-2。
3. 腰身右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盪至手腕約齊肩高。同時左手抱劍往下按,劍身約平地面,如圖3-3。
4. 腰身左轉約90度,右劍訣隨腰轉勢,續盪至耳際。同時左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內轉約45度,再提膝掛腿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左手抱劍亦隨腰轉勢,鬆落護襠,如圖3-4~3-5。
5. 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劍訣隨劍勢而走,蓄勢於耳際前,如圖3-6。
6. 腰身左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朝前剌去,勁貫劍訣。同時左手抱劍隨腰轉勢,由內往外摟膝,先護襠再護膝,右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眼神平視前方,如圖3-7。


第四式:三環套月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發左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右手劍訣隨鬆沉後坐勢,平按地面。同時左手抱劍盪至左身側,如圖4-1。
2. 腰身左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旋臂轉腕,掌心朝內。同時左手抱劍亦隨腰轉勢,盪至左後身側,劍身約垂直地面,左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如圖4-2。
3. 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曲肘往上,前臂和劍身約平行地面。右劍訣隨腰身而動,如圖4-3。
4.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往前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左手抱劍亦隨腰腿前進勢,續曲肘往上,手腕約上胸高,劍尖朝左斜下方,右劍訣隨勢漸往內收,如圖4-4。
5. 發左腳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劍首朝胸前擊出,勁貫劍首。同時右劍訣亦隨勢往內收,掤於胸前,輔於劍護手下方,如圖4-5。
6. 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左手抱劍和右劍訣隨鬆沉後坐勢,墜肘落腕至兩胯旁,如圖4-6。
7. 腰身右轉約45度,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左手抱劍和右劍訣,亦隨腰轉勢略往後盪,如圖4-7。
8. 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手抱劍和右劍訣,隨腰身前進勢往前盪起,如圖4-8。
9.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左手抱劍隨腰腿前進勢,曲肘盪起內收,掌心朝下,劍脊貼左前臂,在胸前俯握抱劍,右劍訣亦隨勢曲肘盪起,劍訣鬆開為掌,掌心朝下,位於劍把後上方,如圖4-9。
10.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15度,左手抱劍和右劍訣,同時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內合於胸前,左手抱劍在下交劍,右手掌心朝下接劍,眼神平視前方,如圖4-10。


第五式:大魁星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腰身左轉約45度,腰胯平正,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劍隨腰轉勢和腰腿前進勢,旋臂轉腕,正握劍劍尖斜向前,劍刃朝上,右腳離地寸許,虛步點劍。同時左手亦隨腰腿前進勢揑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5-1。
2. 發左腿,右腳尖約退回原位沾地,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漸由前往後撩劍,如圖5-2。
3. 腰身右轉約90度,右手劍隨腰轉勢,續由前往後撩劍。同時左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90度,如圖5-3。
4. 全身鬆沉,右手劍隨鬆沉勢,墜肘旋臂,沉腕崩劍,勁貫劍鋒,如圖5-4。
5. 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隨腰轉勢,提膝懸腿,大腿平胯,腳尖鬆垂,成右獨立步。同時右手反握劍亦隨腰轉勢,由後向前刺劍,劍尖朝前,劍身平行地面,略高於頭部,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掌心朝右,直指劍身約三分之二處,眼神朝向前方,如圖5-5。


第六式:燕子三抄水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子一抄水
(1)腰身右轉約45度,右手正握劍隨腰轉勢,由前往後劈劍。同時左腳亦隨腰轉勢,落膝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如圖6-1。
(2)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後向下往前撩劍,如圖6-2。
(3)腰身續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轉勢,墜肘沉腕挑劍,勁貫劍尖,劍尖如針般由下往上挑剔,劍身平行地面。同時左劍訣亦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平視前方,如圖6-3~6-4。

2. 燕子二抄水
(1)發左腿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右手劍亦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曲肘,朝左向後劈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護手旁,如圖6-5。
(2)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身前進勢,漸由左下往右上撩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6~6-7。
(3)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續由左下往右上撩劍,左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8。
(4)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劍續隨腰轉勢,由左往右架劍,手腕約齊肩高,劍尖指向上胸前方,勁貫劍身。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平視前方,如圖6-9。

3. 燕子三抄水
(1)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右轉約45度,右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往右向後劈劍,勁貫劍上刃,如圖6-10。
(2)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向前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漸由後向下往前撩劍,右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11。
(3)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下往前撩劍,右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12。
(4)腰身左轉約15度,右手劍續隨腰轉勢,墜肘沉腕挑劍,勁貫劍尖,劍尖如針般由下往上挑剔,劍身平行地面,左劍訣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前方,如圖6-13。


第七式:左右攔掃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右攔掃
(1)發左腿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右手劍亦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正握劍由前往左後劈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之上,如圖7-1。
(2)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向前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為俯握劍,劍身約腰際高並平行地面。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7-2~7-3。
(3)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俯握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左往前,勁貫劍身平掃,攻擊對方右腰際,劍尖朝向左前方,左劍訣則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劍上刃,謂之「右攔掃」。如圖7-4~7-5。

2. 左攔掃
(1)腰身右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轉勢,俯握劍由左前往右前平掃,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7-6。
(2)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重心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往右後方平掃,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指向劍尖,如圖7-7。
(3)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向前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由俯握劍轉為仰握劍,劍身約腰際高,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指向劍尖,如圖7-8~7-9。
(4)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右往前,劍身平行地面,勁貫劍身平掃,攻擊對方左腰際,劍尖朝向右前方,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劍上刃,謂之「左攔掃」。如圖7-10~7-11。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014763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25
    • 商品規格
    • 26*19*2.6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