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余秋雨的47堂課,一趟撼動世界的發現之旅!內容簡介
余秋雨的47堂課,一趟撼動世界的發現之旅
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一隻筆 以飽學與情感 向當代學子傳遞文化記憶
以人類四大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的
中華文化 敲響世界文明之鐘 從北大到台大 撼動青春學子的47堂課
帶您走進歷史光亮的軌跡
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與大學規範化的文化史課程不同,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華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探討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它測試了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方面的已有記憶,也測試中國文化,看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占據了後代的心。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余教授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這樣的問答,都是力求其快的「閃問」「閃答」。
為了讓台灣學生也參與,余秋雨先生又對台灣大學的同學做了「閃問」「閃答」,快速的直覺反應常常會出錯,但他相信,這部分很可能在全書中最受讀者歡迎。
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一隻筆 以飽學與情感 向當代學子傳遞文化記憶
以人類四大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的
中華文化 敲響世界文明之鐘 從北大到台大 撼動青春學子的47堂課
帶您走進歷史光亮的軌跡
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與大學規範化的文化史課程不同,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華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探討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它測試了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方面的已有記憶,也測試中國文化,看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占據了後代的心。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余教授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這樣的問答,都是力求其快的「閃問」「閃答」。
為了讓台灣學生也參與,余秋雨先生又對台灣大學的同學做了「閃問」「閃答」,快速的直覺反應常常會出錯,但他相信,這部分很可能在全書中最受讀者歡迎。
編輯推薦
悠然情懷回顧五千年故事,重新審度自己的思想根源。
這本書是余秋雨與兩岸學子文化對話的精髓,帶領大家體驗世界的神秘、人生的壯闊,進入中華文化的寶山。他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與大學規範化的文化史課程不同,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華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探討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他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這樣的問答,都是力求其快的「閃問」「閃答」。本書即根據課堂錄音出版,集結了47堂課內容,向當代學子傳遞文化記憶。
目錄
自序
第一部份 閃問
一、北大的閃問
二、台大的閃問
第一部份 課程
第一課 童年的歌聲
第二課 文明的咒語
第三課 古老王朝的歸來
第四課 文明的胎記
第五課 稷下學宮和雅典學院
第六課 人類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課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課 道可道,非常道
第九課 尋找真實的孔子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
第十一課 黃昏晚風蕭條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
第十三課 關於稷下一項記憶的爭論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第十五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
第十六課 一個真正的世界奇跡
第十七課 長江推舉他出場
第十八課 何為詩人
第十九課 「二十四史」的起點
第二十課 漢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馬遷的目光
第二十一課 《史記》的敘事魅力
第二十二課 混亂和美麗同在
第二十三課 如果換了文學眼光,三國地圖就完全改變了
第二十四課 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五課 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峰
第二十六課 光耀千古的324個字
第二十七課 中國第一個知名的大畫家
第二十八課 山川間的文明融合
第二十九課 胡漢相融共強
第三十課 中華文化為什麼會接納佛教
第三十一課 一種文化的制高點
第三十二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
第三十三課 詩的時代
第三十四課 頂峰對弈
第三十五課 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第三十六課 多記一個名字
第三十七課 夕陽下的詩意
第三十八課 精雅大彙集
第三十九課 一些讓人難忘的宋代文人
第四十課 短暫而豐富的九十年
第四十一課 文化集權下的沉悶
第四十二課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三課 遠方的目光
第四十四課 走向現代的困惑
第一部份 閃問
一、北大的閃問
二、台大的閃問
第一部份 課程
第一課 童年的歌聲
第二課 文明的咒語
第三課 古老王朝的歸來
第四課 文明的胎記
第五課 稷下學宮和雅典學院
第六課 人類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課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課 道可道,非常道
第九課 尋找真實的孔子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
第十一課 黃昏晚風蕭條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
第十三課 關於稷下一項記憶的爭論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第十五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最高的人
第十六課 一個真正的世界奇跡
第十七課 長江推舉他出場
第十八課 何為詩人
第十九課 「二十四史」的起點
第二十課 漢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馬遷的目光
第二十一課 《史記》的敘事魅力
第二十二課 混亂和美麗同在
第二十三課 如果換了文學眼光,三國地圖就完全改變了
第二十四課 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五課 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峰
第二十六課 光耀千古的324個字
第二十七課 中國第一個知名的大畫家
第二十八課 山川間的文明融合
第二十九課 胡漢相融共強
第三十課 中華文化為什麼會接納佛教
第三十一課 一種文化的制高點
第三十二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
第三十三課 詩的時代
第三十四課 頂峰對弈
第三十五課 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第三十六課 多記一個名字
第三十七課 夕陽下的詩意
第三十八課 精雅大彙集
第三十九課 一些讓人難忘的宋代文人
第四十課 短暫而豐富的九十年
第四十一課 文化集權下的沉悶
第四十二課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三課 遠方的目光
第四十四課 走向現代的困惑
序/導讀
自序/余秋雨
我以整整一年的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每次課後學生又會提出很多文化問題要我快速問答,名曰「閃問」;二,全部課程都由香港鳳凰衛視播出。
我們的課程在電視臺播出的第一個月,就有很多讀者來信要求出書;從第二個月開始,參與課程的一些北大學生已經成了「亞明星」,不少觀眾能夠隨口說出他們的名字。一位台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麼帥氣,女學生都那麼漂亮,學問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美色與古老話題聯在一起的時候,新舊之間互相映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這本書的初版在大陸很受歡迎,短短的時間內就銷售了十二萬冊。據讀者反映,大家最感興趣的居然是「閃問」部分。台灣最重量級的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讀了之後竭力主張此書在台灣出版,又建議加入台灣大學學生對我的「閃問」。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把我的初版書稿交給一部分台灣大學學生傳閱,然後請他們提出問題。台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快就來了,我一一作答。與此同時,我又補充了與北大學生的一些問答。
相比之下,北大學生的問題比較銳利、重大、活躍、有趣,台大學生的問題比較含蓄、雅致、誠懇、天真。我努力用完全相同的態度來回答兩邊的問題,但是,提問者的不同口氣也悄悄地左右了我的口氣。好在大家都知道,我心中歷來缺少政治座標,因此說重說輕都是出於文化。我把與兩所大學學生的問答,放在全書之前。
由於兩所大學學生的共同參與,我這本書的新版就變成了現在的書名——《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書中的主體內容,就是我在北大開設的課程。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但是這部中華文化史與同類著作不同,是我對當代人「文化記憶」的探尋。這種探尋,包括「已經擁有的文化記憶」和「應該擁有的文化記憶」兩個部分。為了弄清這兩個部分,我在講課現場對北大學生進行了一次次測試。
本書表明,我主張當代人「應該擁有的文化記憶」,比較側重於早期。理由是,那個時期創建了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頓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後來那些漫長的歷史走廊,儘管故事多多,則不妨快步走過。這種格局,我在《尋覓中華》一書中已經有過書面表述。《尋覓中華》的台灣版,收在爾雅出版社的《新文化苦旅》中。
我與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那麼深入的心靈交流,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中華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滋潤它。如果沒有今天的滋潤,那麼,即便是奉為天書聖典,它也只能風化。
余秋雨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我以整整一年的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門課程的進行方式比較特殊:一,師生之間有很多討論,每次課後學生又會提出很多文化問題要我快速問答,名曰「閃問」;二,全部課程都由香港鳳凰衛視播出。
我們的課程在電視臺播出的第一個月,就有很多讀者來信要求出書;從第二個月開始,參與課程的一些北大學生已經成了「亞明星」,不少觀眾能夠隨口說出他們的名字。一位台灣教授問我:「男學生都那麼帥氣,女學生都那麼漂亮,學問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選的?」我說:「沒有挑選,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當這種美色與古老話題聯在一起的時候,新舊之間互相映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這本書的初版在大陸很受歡迎,短短的時間內就銷售了十二萬冊。據讀者反映,大家最感興趣的居然是「閃問」部分。台灣最重量級的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讀了之後竭力主張此書在台灣出版,又建議加入台灣大學學生對我的「閃問」。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就把我的初版書稿交給一部分台灣大學學生傳閱,然後請他們提出問題。台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快就來了,我一一作答。與此同時,我又補充了與北大學生的一些問答。
相比之下,北大學生的問題比較銳利、重大、活躍、有趣,台大學生的問題比較含蓄、雅致、誠懇、天真。我努力用完全相同的態度來回答兩邊的問題,但是,提問者的不同口氣也悄悄地左右了我的口氣。好在大家都知道,我心中歷來缺少政治座標,因此說重說輕都是出於文化。我把與兩所大學學生的問答,放在全書之前。
由於兩所大學學生的共同參與,我這本書的新版就變成了現在的書名——《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
書中的主體內容,就是我在北大開設的課程。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但是這部中華文化史與同類著作不同,是我對當代人「文化記憶」的探尋。這種探尋,包括「已經擁有的文化記憶」和「應該擁有的文化記憶」兩個部分。為了弄清這兩個部分,我在講課現場對北大學生進行了一次次測試。
本書表明,我主張當代人「應該擁有的文化記憶」,比較側重於早期。理由是,那個時期創建了中華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頓了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後來那些漫長的歷史走廊,儘管故事多多,則不妨快步走過。這種格局,我在《尋覓中華》一書中已經有過書面表述。《尋覓中華》的台灣版,收在爾雅出版社的《新文化苦旅》中。
我與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那麼深入的心靈交流,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中華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滋潤它。如果沒有今天的滋潤,那麼,即便是奉為天書聖典,它也只能風化。
余秋雨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試閱
閃問
問:閱讀深邃細膩的文學作品時,覺得簡體字的表述無法到位,您有同感嗎?大陸也有聲音說逐漸回復繁體字,有可能嗎?
答:我的閱讀,兩種字體各占其半,倒沒有產生您的感覺,只認為那只是一個習慣問題。五四時期胡適、魯迅他們提倡白話文,也曾經使很多學者深感痛苦,覺得白話文只用於低層世俗實用,失去了表述高雅情致的功能。但後來事實證明,情況並不是這樣。漢字簡化,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代代都在做,每次都會遇到不習慣的問題。現代的漢字簡化運動開始於二十世紀初期,比五四運動還早,由陸費逵、錢玄同先生發起,到三十年代出現過好幾個簡化方案,很多語言學家、文學家和政府部門都參與了。簡化漢字不僅僅是減少筆劃,還包括精簡總字數、減少異形、異讀、古讀等等工程。據唐德剛先生回憶,大陸在五十年代公佈的簡化漢字方案,在美國的胡適之先生看了還不斷地擊節讚賞。因為其中很大一部分簡化,是古代書法家們寫草書時已經反復用過的。時至今日,一個人選用哪種字體都是自己的自由,現在由電腦轉換字體也非常方便,但是如果要強令改變十多億人的文化習慣,卻缺少足夠的理由。連終生只會寫繁體字的毛澤東,也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他只是讓自己的詩詞印了一些繁體字版本而已。
問:在網路上看到上海成立了「余秋雨大師工作室」,「大師」的冠冕在臺灣曾流行一陣子,但一直不很清楚「大師」的真正定義是什麼?在西方比如說天主教「封聖」、英國女王「封爵」、某種獎項「桂冠」得主……都很明顯,泛說的「大師」是否能有較為周延的定義或標準?
答:在民間,「大師」是指路邊算命卜卦的人。後來,大陸行政當局為了保護民間工藝,評選過一批「民間工藝大師」,例如根雕大師、刺繡大師、紫砂壺製作大師……,主要是指各項民間工藝的當代傳人。這裏所說的「師」,帶有「師傅」的意思,都是親自動手的製作工匠。除了以上兩種,第三種「大師」,是對剛剛去世的專業人士的尊稱。例如一位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去世了,追悼會上就稱為「國學大師」;一位老畫家去世了,報紙上就稱為「繪畫大師」。中國歷來遵守「死者為大」的原則,這就使「大師」的稱呼聽起來不太吉利。即使還活著,大多也已經「日暮鄉關」。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我的名義設立「大師工作室」,是有苦衷的。他們告訴我,大學的理工科早就設立了很多不同層級的高端研究所,但是文化藝術學科卻沒有,因此經過評選,決定全上海在藝術學科設立兩個「大師工作室」。除了我,還有一個是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教授的大師工作室(周教授今年已經九十六歲高齡)。對這件事,我與他們商量了好幾個月,希望能去掉「大師」二字,以免產生某種不良的感覺,但他們說這已經成為制度,很難再改動。
由此可見,這個辭彙並沒有太明確的含義,只是教育行政部門表示重視的一種級別劃分而已,不必深究。我在工作室掛牌那天說了這樣一段打趣的話:「一個人,先做大人,再做老人,因此老的地位高於大。我已經做了幾十年的老師,今年由老降為大,似乎也不算什麼,不要當真。」
問: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演講,號召當時德國的青年以政治為業。聯繫我自己在政府部門實習的經歷,曾經有一個領導跟我說,政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事業,但是我現在看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熱衷於進投資銀行,進諮詢公司,喜歡投身於政治、從基層做起的北大、清華的同學還是非常少,我就非常疑惑,政治還是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事業?
答:我不認為政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事業。從來不是,儘管有時看起來像是。中國由於幾千年的封建集權統治,沉澱成兩種心理:本能地覬覦官場,又本能地仇視官場。這兩種心理看似對立其實出於同根,都不利於人文理性的建立。馬克斯‧韋伯是一個社會學家,又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歐洲,說那樣的話很可以理解的。他身後的德國歷史證明,那種主張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社會災難。我始終認為,一個社會,「以政治為業」的人越少越好。
問:您認為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民主和多數人的暴政之間求得平衡點?
答:「多數人的暴政」是一個深刻的政治概念。「多數人」極易盲從,「多數人」無法實證,「多數人」難以反駁,但「多數人」又常常被看做「民主」。這是我在「文革」災難中反覆看到的事實,幾乎顛覆了我以前接受的所有政治常識。一切反對民主卻又要偽裝民主的人,都會利用暴民,製造「民粹」。我敢斷言,人類滅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災害外,一定是暴民受到了挑唆而廣泛失控。
我曾在一個演講中說過:「民粹」對於民主的傷害,超過專制。因為專制使人嚮往民主,「民粹」使人誤會民主。
問:我們生活在一個安逸的年代,屬於政治、經濟、科技的盛世。我所擔憂的是,我們許多文化精神卻在流逝、在消退,我們是否需要再有一個戰亂的時代,才能迎來再一次的文化繁榮?
答:以為戰亂能推進文化精神,是一種致命的誤會。這種誤會,大多是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影視作品種下的惡果。
戰亂,永遠是文明的最大摧殘者。人類十分之九以上的文明,都毀於戰亂。如果說有正面成果,那就像地震災難會帶來抗震救災的大愛精神,但我們不能為了培植這種大愛精神而期待地震。
戰亂確實有可能激發英勇氣概,但更多的卻是非人道的殘忍。而要消除這種殘忍在人們心靈裡留下的毒素,往往要花費遠比戰亂更長的時間。墨子說,一心只想發動戰爭的只能是統治集團,他們會用千言萬語論述戰爭的必要性,而對普通民眾而言,則沒有任何理由接受戰爭。因此,他提出,為了普天下的「兼愛」,必須堅持「非攻」。
問:現在的城市越來越像工地,不斷在拆,不斷地建,我們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所,更別提心中的安穩了。請問余老師,您怎麼看目前包裹在「現代化進程」 中的大拆大建?
答:我們原來的生態實在太落後、太簡陋了,可以用「髒、亂、差」三字來概括。因此,「現代化進程」是必須的,大拆大建是免不了的。忍一忍吧,過幾年就安靜了。
在這個問題上,不少文化人給大家製造了一個誤會。他們總是宣稱,我們是從和睦的古典社會一步跨入喧鬧的現代社會的,因此誘使大家進入了一個「是古典,還是現代」的偽命題之中。
其實,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古典」早已過去,至少在我曾祖父的時代就過去了。而且那時的「古典」也不精彩。後來,兵荒馬亂、連年災害、階級鬥爭、政治運動,多數中國人陷於最低劣的生態之中,現在的「大拆大建」,是針對這種生態而來的。
即使被現在一批文人描繪得精彩絕倫的上海「石庫門」房子,也是一種低劣生態,我長期生活其間,深有體會。狹小而陰暗的房間和樓梯,處處都可以互窺和偷聽;沒有衛生間,天天早上是一片「倒馬桶」的呼聲,整個城區臭氣熏天;沒有煤氣,家家戶戶都在生煤球爐,因此臭氣又裹卷在嗆鼻的煤煙中,使人張不開眼……
中國民眾有權利過得好一點,千萬不要為了寫文章、玩文化,去偽造和美化過往的生態。我們的前輩一直沒有找到像樣的安身之所,不要把我們的虛假強加給他們。
問:前段時間曾經有人聲稱他要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不知道秋雨老師是否贊同這種觀點?
答:我理解他的善良意圖。在今天世界各地,富裕雖然令人羨慕卻缺少話語支持,貧困雖然令人同情卻缺少實質幫助。因此,「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的說法,有某種針對性。
但是,如果把這兩句話進行理論琢磨,就立即顯得簡陋了。天下看來最不需要你辦事的地方,一定還有難辦之事;天下看來最不需要你講話的地方,一定還有難言之痛。那麼,官員的宿命就只能是:隨說隨辦,無論貧富。
問:閱讀深邃細膩的文學作品時,覺得簡體字的表述無法到位,您有同感嗎?大陸也有聲音說逐漸回復繁體字,有可能嗎?
答:我的閱讀,兩種字體各占其半,倒沒有產生您的感覺,只認為那只是一個習慣問題。五四時期胡適、魯迅他們提倡白話文,也曾經使很多學者深感痛苦,覺得白話文只用於低層世俗實用,失去了表述高雅情致的功能。但後來事實證明,情況並不是這樣。漢字簡化,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代代都在做,每次都會遇到不習慣的問題。現代的漢字簡化運動開始於二十世紀初期,比五四運動還早,由陸費逵、錢玄同先生發起,到三十年代出現過好幾個簡化方案,很多語言學家、文學家和政府部門都參與了。簡化漢字不僅僅是減少筆劃,還包括精簡總字數、減少異形、異讀、古讀等等工程。據唐德剛先生回憶,大陸在五十年代公佈的簡化漢字方案,在美國的胡適之先生看了還不斷地擊節讚賞。因為其中很大一部分簡化,是古代書法家們寫草書時已經反復用過的。時至今日,一個人選用哪種字體都是自己的自由,現在由電腦轉換字體也非常方便,但是如果要強令改變十多億人的文化習慣,卻缺少足夠的理由。連終生只會寫繁體字的毛澤東,也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他只是讓自己的詩詞印了一些繁體字版本而已。
問:在網路上看到上海成立了「余秋雨大師工作室」,「大師」的冠冕在臺灣曾流行一陣子,但一直不很清楚「大師」的真正定義是什麼?在西方比如說天主教「封聖」、英國女王「封爵」、某種獎項「桂冠」得主……都很明顯,泛說的「大師」是否能有較為周延的定義或標準?
答:在民間,「大師」是指路邊算命卜卦的人。後來,大陸行政當局為了保護民間工藝,評選過一批「民間工藝大師」,例如根雕大師、刺繡大師、紫砂壺製作大師……,主要是指各項民間工藝的當代傳人。這裏所說的「師」,帶有「師傅」的意思,都是親自動手的製作工匠。除了以上兩種,第三種「大師」,是對剛剛去世的專業人士的尊稱。例如一位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去世了,追悼會上就稱為「國學大師」;一位老畫家去世了,報紙上就稱為「繪畫大師」。中國歷來遵守「死者為大」的原則,這就使「大師」的稱呼聽起來不太吉利。即使還活著,大多也已經「日暮鄉關」。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我的名義設立「大師工作室」,是有苦衷的。他們告訴我,大學的理工科早就設立了很多不同層級的高端研究所,但是文化藝術學科卻沒有,因此經過評選,決定全上海在藝術學科設立兩個「大師工作室」。除了我,還有一個是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教授的大師工作室(周教授今年已經九十六歲高齡)。對這件事,我與他們商量了好幾個月,希望能去掉「大師」二字,以免產生某種不良的感覺,但他們說這已經成為制度,很難再改動。
由此可見,這個辭彙並沒有太明確的含義,只是教育行政部門表示重視的一種級別劃分而已,不必深究。我在工作室掛牌那天說了這樣一段打趣的話:「一個人,先做大人,再做老人,因此老的地位高於大。我已經做了幾十年的老師,今年由老降為大,似乎也不算什麼,不要當真。」
問: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演講,號召當時德國的青年以政治為業。聯繫我自己在政府部門實習的經歷,曾經有一個領導跟我說,政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事業,但是我現在看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熱衷於進投資銀行,進諮詢公司,喜歡投身於政治、從基層做起的北大、清華的同學還是非常少,我就非常疑惑,政治還是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事業?
答:我不認為政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事業。從來不是,儘管有時看起來像是。中國由於幾千年的封建集權統治,沉澱成兩種心理:本能地覬覦官場,又本能地仇視官場。這兩種心理看似對立其實出於同根,都不利於人文理性的建立。馬克斯‧韋伯是一個社會學家,又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歐洲,說那樣的話很可以理解的。他身後的德國歷史證明,那種主張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社會災難。我始終認為,一個社會,「以政治為業」的人越少越好。
問:您認為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民主和多數人的暴政之間求得平衡點?
答:「多數人的暴政」是一個深刻的政治概念。「多數人」極易盲從,「多數人」無法實證,「多數人」難以反駁,但「多數人」又常常被看做「民主」。這是我在「文革」災難中反覆看到的事實,幾乎顛覆了我以前接受的所有政治常識。一切反對民主卻又要偽裝民主的人,都會利用暴民,製造「民粹」。我敢斷言,人類滅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災害外,一定是暴民受到了挑唆而廣泛失控。
我曾在一個演講中說過:「民粹」對於民主的傷害,超過專制。因為專制使人嚮往民主,「民粹」使人誤會民主。
問:我們生活在一個安逸的年代,屬於政治、經濟、科技的盛世。我所擔憂的是,我們許多文化精神卻在流逝、在消退,我們是否需要再有一個戰亂的時代,才能迎來再一次的文化繁榮?
答:以為戰亂能推進文化精神,是一種致命的誤會。這種誤會,大多是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影視作品種下的惡果。
戰亂,永遠是文明的最大摧殘者。人類十分之九以上的文明,都毀於戰亂。如果說有正面成果,那就像地震災難會帶來抗震救災的大愛精神,但我們不能為了培植這種大愛精神而期待地震。
戰亂確實有可能激發英勇氣概,但更多的卻是非人道的殘忍。而要消除這種殘忍在人們心靈裡留下的毒素,往往要花費遠比戰亂更長的時間。墨子說,一心只想發動戰爭的只能是統治集團,他們會用千言萬語論述戰爭的必要性,而對普通民眾而言,則沒有任何理由接受戰爭。因此,他提出,為了普天下的「兼愛」,必須堅持「非攻」。
問:現在的城市越來越像工地,不斷在拆,不斷地建,我們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所,更別提心中的安穩了。請問余老師,您怎麼看目前包裹在「現代化進程」 中的大拆大建?
答:我們原來的生態實在太落後、太簡陋了,可以用「髒、亂、差」三字來概括。因此,「現代化進程」是必須的,大拆大建是免不了的。忍一忍吧,過幾年就安靜了。
在這個問題上,不少文化人給大家製造了一個誤會。他們總是宣稱,我們是從和睦的古典社會一步跨入喧鬧的現代社會的,因此誘使大家進入了一個「是古典,還是現代」的偽命題之中。
其實,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古典」早已過去,至少在我曾祖父的時代就過去了。而且那時的「古典」也不精彩。後來,兵荒馬亂、連年災害、階級鬥爭、政治運動,多數中國人陷於最低劣的生態之中,現在的「大拆大建」,是針對這種生態而來的。
即使被現在一批文人描繪得精彩絕倫的上海「石庫門」房子,也是一種低劣生態,我長期生活其間,深有體會。狹小而陰暗的房間和樓梯,處處都可以互窺和偷聽;沒有衛生間,天天早上是一片「倒馬桶」的呼聲,整個城區臭氣熏天;沒有煤氣,家家戶戶都在生煤球爐,因此臭氣又裹卷在嗆鼻的煤煙中,使人張不開眼……
中國民眾有權利過得好一點,千萬不要為了寫文章、玩文化,去偽造和美化過往的生態。我們的前輩一直沒有找到像樣的安身之所,不要把我們的虛假強加給他們。
問:前段時間曾經有人聲稱他要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不知道秋雨老師是否贊同這種觀點?
答:我理解他的善良意圖。在今天世界各地,富裕雖然令人羨慕卻缺少話語支持,貧困雖然令人同情卻缺少實質幫助。因此,「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的說法,有某種針對性。
但是,如果把這兩句話進行理論琢磨,就立即顯得簡陋了。天下看來最不需要你辦事的地方,一定還有難辦之事;天下看來最不需要你講話的地方,一定還有難言之痛。那麼,官員的宿命就只能是:隨說隨辦,無論貧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