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個移民而又回流的香港家庭
一位長期關注弱勢的香港記者,揭開自家封印多年的傷痕之作
真相是混濁的,家庭是愛恨糾纏的。在這個私密的世界裡若沒有愛,根本支撐不了這麼多年不離不棄的照顧,像一個不願放棄愛貓的移民者,我父母深信自己是最有能力照顧我哥的人。
我檢視和家人的互動紀錄,通訊中浮現的情感細碎混雜,那個親情的牽絆是真實的,但那個高壓的窒息感也是無比真實。家庭這隻巨獸,對居於裡面的成員,往往同時滋養又同時傷害。
--譚蕙芸
在外人眼中,這是個模範的幸福家庭。?母擁有中產的經濟能?;?女於公開考試成績優異,堪稱「會考狀元」,優越的條件,?以讓他們在九七前移民加拿?。之後,作者輾轉返港讀書、就業,成為專業深受肯定的記者,也是頂尖大學新聞系的老師。
然而在她心中,沒有一刻不為原生家庭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的巨大差異而痛苦。哥哥在離港前已有情緒問題,到了加拿大,在各種文化衝擊及華人家庭面子重於一切的作風下,未能持續就醫。而家人沒有積極融入移民社會,在孤立的大屋中,彼此間充滿張力卻又沒有邊界的互動,累積成過度糾纏的病態結構。每回探親,作者都能明顯感覺家中狀況不斷在惡化,但父母卻選擇逃避;父親既驕傲於作者的專業表現,卻也要求她不能在報導中提到家裡的狀況與哥哥的病情。這是父親作為家中權威對小女兒所下的封口令。
因為年紀也因為疫情,高齡父母再也無法照顧患病多年的中年兒子,努力維持的假象終究還是破碎了。二○二○年,當香港人因巨變而再度大量外移,作者逆勢而為,帶著老弱病患的三名家人回流返港。她要面對的,是雙人份的長照,一個被困了近三十年的精神病兄長,以及自身長久處於這個家庭中所累積的身心壓力與痛苦。
本書是記者譚蕙芸對自身家庭深入的書寫與解剖,回溯了這個家庭曾錯過的種種,重建了那些佚失的過往以及她曾無法真正接近、認識的哥哥,也記錄了她如何在三年中,扭轉了這個家近三十年的困局。作者認為,家庭歷史的重建,其實很類似家庭中的轉型正義,當舊有價值或權威被淘汰,首先要做的,是要承認發生過什麼事情,讓受壓迫者與弱小者能公開講述他們的經歷。
而文本獨有的生命力,也為家庭成員帶來了改變。作者為了撰寫本書,為了更理解哥哥的心靈世界,找藝術家解讀哥哥塵封多年的創作,卻因緣際會入選為二○二五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參展作品。原來,在病情深處的創作,是哥哥說話的方式,哥哥終於可以向這個世界傳達出他的聲音。
一位長期關注弱勢的香港記者,揭開自家封印多年的傷痕之作
真相是混濁的,家庭是愛恨糾纏的。在這個私密的世界裡若沒有愛,根本支撐不了這麼多年不離不棄的照顧,像一個不願放棄愛貓的移民者,我父母深信自己是最有能力照顧我哥的人。
我檢視和家人的互動紀錄,通訊中浮現的情感細碎混雜,那個親情的牽絆是真實的,但那個高壓的窒息感也是無比真實。家庭這隻巨獸,對居於裡面的成員,往往同時滋養又同時傷害。
--譚蕙芸
在外人眼中,這是個模範的幸福家庭。?母擁有中產的經濟能?;?女於公開考試成績優異,堪稱「會考狀元」,優越的條件,?以讓他們在九七前移民加拿?。之後,作者輾轉返港讀書、就業,成為專業深受肯定的記者,也是頂尖大學新聞系的老師。
然而在她心中,沒有一刻不為原生家庭的外在形象與內在的巨大差異而痛苦。哥哥在離港前已有情緒問題,到了加拿大,在各種文化衝擊及華人家庭面子重於一切的作風下,未能持續就醫。而家人沒有積極融入移民社會,在孤立的大屋中,彼此間充滿張力卻又沒有邊界的互動,累積成過度糾纏的病態結構。每回探親,作者都能明顯感覺家中狀況不斷在惡化,但父母卻選擇逃避;父親既驕傲於作者的專業表現,卻也要求她不能在報導中提到家裡的狀況與哥哥的病情。這是父親作為家中權威對小女兒所下的封口令。
因為年紀也因為疫情,高齡父母再也無法照顧患病多年的中年兒子,努力維持的假象終究還是破碎了。二○二○年,當香港人因巨變而再度大量外移,作者逆勢而為,帶著老弱病患的三名家人回流返港。她要面對的,是雙人份的長照,一個被困了近三十年的精神病兄長,以及自身長久處於這個家庭中所累積的身心壓力與痛苦。
本書是記者譚蕙芸對自身家庭深入的書寫與解剖,回溯了這個家庭曾錯過的種種,重建了那些佚失的過往以及她曾無法真正接近、認識的哥哥,也記錄了她如何在三年中,扭轉了這個家近三十年的困局。作者認為,家庭歷史的重建,其實很類似家庭中的轉型正義,當舊有價值或權威被淘汰,首先要做的,是要承認發生過什麼事情,讓受壓迫者與弱小者能公開講述他們的經歷。
而文本獨有的生命力,也為家庭成員帶來了改變。作者為了撰寫本書,為了更理解哥哥的心靈世界,找藝術家解讀哥哥塵封多年的創作,卻因緣際會入選為二○二五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參展作品。原來,在病情深處的創作,是哥哥說話的方式,哥哥終於可以向這個世界傳達出他的聲音。
名人推薦
〔推薦序〕Can I give you a ride/life?
⊙莊梅岩(劇作家)
就像看一部驚慄小說,只是每一個人物都更真實、每一段剖白都更血淋淋。明明有些事件我已經聽過她的?述,但再讀文字,還是看得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譚蕙芸以手術刀般的筆觸寫下這一切,刨丁解牛,骨肉、筋脈、心肝脾肺腎??羅列在日光之下,細緻得令路人都能看懂致命的細節,我知道那種冷靜只是專業和抑制,要解剖原生家庭及其所牽連的人生的一切,她越過情緒的煉獄。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被照顧者,但未必每個人都會成為照顧者。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和譚蕙芸在「照顧者」這個話題上成為對方的聆聽者,讀著初稿的時候,我想起我們之間的黑色幽默:我曾經笑說每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一想到她所面對的,就覺得自己十分幸運;她曾經笑說我的原生家庭在「愛的豬仔錢罌(撲滿)」有好多積蓄,讓我有力氣面對艱難時刻,她的原生家庭則礙於人物性格或表達方式,荷包羞澀,令她要四處找力量來支援。
今天目睹她努力扛起照顧者的重擔之餘完成這本重要的著作,我感觸良多。
在華人社會,要書寫原生家庭的不幸極不容易,稍一不慎,連吐槽都惹人反感。是什麼驅使譚蕙芸去衝破枷鎖?為什麼她寧願經歷情緒災難也要把事情解剖、整理和分析?讀到最後,我想起自己為照顧家人而日漸成熟的駕駛技術:我曾經很害怕開車,但自從母親生病要以輪椅代步,便硬著頭皮去學習如何駕馭那只巨鐵,當中所面對的焦慮和白眼不為人知。後來克服了恐懼,駕駛技術也提升了,我就特別喜歡載人回家,好像要make the best out of the bad situation一樣。我看譚蕙芸這部作品就有這種感受,如果能理解她的心地,這部書有give you a ride的善意在裡面;只是善意也有輕重之別,如果能明白她想從揭露自身的家庭不幸去展示如何預防和面對,這部書其實有give you a life的救人意志在裡面,是為人父母應該讀的書。
⊙莊梅岩(劇作家)
就像看一部驚慄小說,只是每一個人物都更真實、每一段剖白都更血淋淋。明明有些事件我已經聽過她的?述,但再讀文字,還是看得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譚蕙芸以手術刀般的筆觸寫下這一切,刨丁解牛,骨肉、筋脈、心肝脾肺腎??羅列在日光之下,細緻得令路人都能看懂致命的細節,我知道那種冷靜只是專業和抑制,要解剖原生家庭及其所牽連的人生的一切,她越過情緒的煉獄。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被照顧者,但未必每個人都會成為照顧者。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和譚蕙芸在「照顧者」這個話題上成為對方的聆聽者,讀著初稿的時候,我想起我們之間的黑色幽默:我曾經笑說每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一想到她所面對的,就覺得自己十分幸運;她曾經笑說我的原生家庭在「愛的豬仔錢罌(撲滿)」有好多積蓄,讓我有力氣面對艱難時刻,她的原生家庭則礙於人物性格或表達方式,荷包羞澀,令她要四處找力量來支援。
今天目睹她努力扛起照顧者的重擔之餘完成這本重要的著作,我感觸良多。
在華人社會,要書寫原生家庭的不幸極不容易,稍一不慎,連吐槽都惹人反感。是什麼驅使譚蕙芸去衝破枷鎖?為什麼她寧願經歷情緒災難也要把事情解剖、整理和分析?讀到最後,我想起自己為照顧家人而日漸成熟的駕駛技術:我曾經很害怕開車,但自從母親生病要以輪椅代步,便硬著頭皮去學習如何駕馭那只巨鐵,當中所面對的焦慮和白眼不為人知。後來克服了恐懼,駕駛技術也提升了,我就特別喜歡載人回家,好像要make the best out of the bad situation一樣。我看譚蕙芸這部作品就有這種感受,如果能理解她的心地,這部書有give you a ride的善意在裡面;只是善意也有輕重之別,如果能明白她想從揭露自身的家庭不幸去展示如何預防和面對,這部書其實有give you a life的救人意志在裡面,是為人父母應該讀的書。
目錄
〔推薦序〕Can I give you a ride/life? ⊙莊梅岩(劇作家)
〔推薦序〕在斷裂處織網的人--失散的隱喻與風暴的起點
⊙吳兆文教授、博士生Heather、 Ann(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推薦序〕用心也用腦,與需要特殊照護的家人一起走向光明
⊙蘇可祺(巴士媽媽小女兒)
〔推薦序〕從臨床心理的角度閱讀《家鎖》 ⊙陳雅文(香港臨床心理學家)
1. 貓
2. 童年
3. 狀元
4. Breakdown
5. 責任
6. 移居
7. 糾纏
8. 陽光
9. 祕密
10. 下沉
11. 密碼
12. 浮沙
13. 崩塌
14. 內爆
15. 認知
16. 系統
17. 重建
18. 自立
19. 解碼
20. 異彩後記
〔推薦序〕在斷裂處織網的人--失散的隱喻與風暴的起點
⊙吳兆文教授、博士生Heather、 Ann(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推薦序〕用心也用腦,與需要特殊照護的家人一起走向光明
⊙蘇可祺(巴士媽媽小女兒)
〔推薦序〕從臨床心理的角度閱讀《家鎖》 ⊙陳雅文(香港臨床心理學家)
1. 貓
2. 童年
3. 狀元
4. Breakdown
5. 責任
6. 移居
7. 糾纏
8. 陽光
9. 祕密
10. 下沉
11. 密碼
12. 浮沙
13. 崩塌
14. 內爆
15. 認知
16. 系統
17. 重建
18. 自立
19. 解碼
20. 異彩後記
試閱
1 貓
如果有誰能夠進入我們四人核心家庭的世界,那個她,曾是一隻母貓。
在我們加拿大偌大的獨立屋裡,一如其他從香港移民到彼邦的人會發現,居住空間忽然倍增,特別是車庫的閣樓,只要加建收納空間,可以把很多不急用的物件收藏。
我們移民已二十六年,每次把車子停泊好,舉目一望,可以看到一個木板造的箱子擱在屋頂下。箱子和販賣水果的紙盒大小一樣,前面有一道可上鎖的活門,門上打了幾個硬幣大的圓型小洞。箱子的造工粗糙,似乎只供單次使用,木板的表面留了原始木紋,沒有刷上漆油。
那是二十六年前的春天,這個家庭一家四口從香港飛往加拿大時,一起帶去機場的一只箱子,裡面載有一隻五歲的貓兒,活門的小孔,就是讓貓即使進入木箱,仍可有新鮮空氣供呼吸。貓身毛色奶白,耳朵臉孔腳爪及尾巴呈朱古力色,是一隻名種暹邏貓。
牠來到我們這個小康之家,並不是因為我們挑選名貓。只是因為我小時讀中學認識了一位同學,其親友的母貓生了三隻貓寶寶,我們收養了一隻,改了一個平凡的貓名字, Mimi。印象中我們抱貓離開時,只送了一個紅包表謝意,金額不高。
***
Mimi出生於那個讓很多香港人震驚的一九八九年。
六四事件之後,數以十萬計香港人,計畫移民到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地。我父母皆在香港政府任職公務員,兩人在接近六十歲之齡,以退休移民資格,帶著比我年長四歲的哥哥,離開香港。
那年頭,外遊並不如現今普遍,很多家庭都沒有長途旅行的經驗,打電話到海外仍是耗費極貴的IDD長途電話連線。那時我們全家無人曾踏足加拿大,卻全員連根拔起,一起移民到萬里外的陌生地方,過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
數十年之後,香港迎來另一波移民潮。二?一九反修例運動後引發的社會變化,亦令數以十萬計的港人赴英國、加拿大等地展開新生活。
新一波移民潮下,掀起了關於「移民了寵物怎麼辦」的爭議。有些人因為移民,把家裡一起生活的貓狗棄養,被責備為無情的主人。
但決意要把貓狗帶走的移民者,則耗費巨額開銷,甚至不忍寵物要被困於飛機內貨物倉庫,不惜坐私人飛機,再在落地後轉乘昂貴地面交通,這一切就是為了帶著寵物一起移民。
我回想起二十年前,那時寵物的地位沒有現在的高,沒有「毛孩」這種擬人化的稱號。動物就是動物,那些年頭動物就是低人一等,不能和人類的孩子相提並論。
雖然香港在七、八?年代經濟起飛,但那年頭仍有不少基層小市民溫飽也成問題,除非大富人家,否則小家庭養寵物仍是實用性居多,貓抓老鼠、狗看門口,吃的是主人的剩菜餘飯,沒有今天那般被捧在掌心疼惜的地位。
但在我家掌最高權力的我爸,對著我家的貓,卻是有一顆柔軟的心。
***
在這個家,四個成員裡,我和我爸看事物最接近。我哥和我媽比較相像,兩人對小動物情感一般,特別是我媽愛潔淨,總覺得寵物會把家具弄髒。
事實也是,我們的貓兒Mimi幼時很頑皮,會沿著母親愛惜的窗簾布,以利爪一直掛在其上,像爬樹一樣攀爬到天花板,這樣窗簾就化成布屑滿布孔子。椅子上的布藝攬枕均滿布貓毛,真皮梳化(沙發)也被貓爪磨得體無完膚。
父親在香港政府的氣象預報部門天文臺任職科學助理,由於這份工作要二十四小時輪班,他和從事文職的母親,上班時間表有時倒置。有些晚上,父親通宵當值,只餘母親照顧我們兄妹。
那時我們住在六樓,有一個陽臺,洗好了的衣服會穿在十尺長的晾衫竹上,伸出窗外凌空風乾,小貓不知危險,會沿著比人類手腕更幼的竹子貓步行,像馬戲團那些表演者一樣走鋼線。我們見她險象橫生,苦苦相勸,盡力說貓語喊她回來,她才一臉不耐煩地回到室內。
就這樣,某個晚上,父親當值,我們發現貓失蹤了,找遍她平日躲藏的角落都不見。我母只是有點慌亂地致電父親求助,夜深了母親亦沒想過下樓去找一找。到翌日早上我爸下班,到居所樓下的後巷才發現,貓真的跛了腳浴血躺在樓梯間。
他連忙抱貓去看獸醫,我後來看到她蜷縮在籠子裡休息,那副終於闖了大禍的可憐相,揪心極了。幸好貓還年輕,很快復原。
***
我跟爸的相像,就是我倆均喜歡小動物。在我更幼小時候,我們養過一只叫Funny仔的葵鼠(天竺鼠),牠後來病逝,我把牠抱在懷裡哭得很慘,是我小心靈第一次直面死亡。
後來我入讀的中學有個賣物會,竟然販賣幼鴨!那年頭沒有禽流感的威脅,在香港街市有販賣活鴨活雞,合乎華人愛食物夠新鮮的前題,主婦習慣自己到市場挑鮮雞鴨,買回家在吃之前親身屠宰。
以今日的思維,怎樣也不能想像,一家中學的賣物會會販賣小動物。但那些年社會對動物權益並不看重,賣小動物在當年是尋常不過的事情。
我擅自把小鴨買回家,我父母竟然沒有責備(或者有但我忘記了)。我們把小鴨養在陽臺,幼小的牠鮮黃色的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發出幼?的啾啾叫聲。我父從街市買回飼料餵養,鴨子在我們照料中一天一天成長,我把牠放在裝滿水的塑膠桶裡,牠活躍地打圈游泳,我樂不可支。
鴨子成長得很快,牠的聲線也換了「低音嗓子」(香港叫「鵝公喉」),鮮黃色的細?毛絨脫去,換了一身啡白色堅硬的羽毛,成年後牠的糞便量變多,在夏天高溫環境下容易生出白色的蛆蟲。怎樣說,鴨子也不能再在一楝高樓大廈的陽臺生活下去。
我爸想到一個處置方法,他說,親友在新界區經營一個農場,某一天,他就把鴨子帶到新界。那時我們住在距離新界很遠的香港島,要坐船坐火車舟車勞頓大半天才到達新界。
我的祖母,父輩親友,大部分聚居於當時分屬郊區的新界北部。後來我知道,我們搬到港島東,是因為我父一個弟弟也住這一區這棟大廈,但兩家並不親密。
不過,我爸的確用這個「送牠到農場過新生活」的說法把鴨子帶走了。晚上,我爸說,鴨子已在新界農場,和其他鴨子一起生活。
幼小的我,其實也不是無知。那時我頗清晰地知道,鴨子無論在哪裡,都逃不過一個下場,就是給人類屠宰當成餐桌的盛宴。
只是,我父花那麼多精力去做那麼多事,為的是不願下手的人是他。他不願做壞人,他不願把鴨子?了,當成我們餐桌上的一味?菜。雖然,鴨始終要?,不過那個出手的人不是他。
我很小的時候,就因此認定,我父是一個內心有溫情的人。
如果有誰能夠進入我們四人核心家庭的世界,那個她,曾是一隻母貓。
在我們加拿大偌大的獨立屋裡,一如其他從香港移民到彼邦的人會發現,居住空間忽然倍增,特別是車庫的閣樓,只要加建收納空間,可以把很多不急用的物件收藏。
我們移民已二十六年,每次把車子停泊好,舉目一望,可以看到一個木板造的箱子擱在屋頂下。箱子和販賣水果的紙盒大小一樣,前面有一道可上鎖的活門,門上打了幾個硬幣大的圓型小洞。箱子的造工粗糙,似乎只供單次使用,木板的表面留了原始木紋,沒有刷上漆油。
那是二十六年前的春天,這個家庭一家四口從香港飛往加拿大時,一起帶去機場的一只箱子,裡面載有一隻五歲的貓兒,活門的小孔,就是讓貓即使進入木箱,仍可有新鮮空氣供呼吸。貓身毛色奶白,耳朵臉孔腳爪及尾巴呈朱古力色,是一隻名種暹邏貓。
牠來到我們這個小康之家,並不是因為我們挑選名貓。只是因為我小時讀中學認識了一位同學,其親友的母貓生了三隻貓寶寶,我們收養了一隻,改了一個平凡的貓名字, Mimi。印象中我們抱貓離開時,只送了一個紅包表謝意,金額不高。
***
Mimi出生於那個讓很多香港人震驚的一九八九年。
六四事件之後,數以十萬計香港人,計畫移民到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地。我父母皆在香港政府任職公務員,兩人在接近六十歲之齡,以退休移民資格,帶著比我年長四歲的哥哥,離開香港。
那年頭,外遊並不如現今普遍,很多家庭都沒有長途旅行的經驗,打電話到海外仍是耗費極貴的IDD長途電話連線。那時我們全家無人曾踏足加拿大,卻全員連根拔起,一起移民到萬里外的陌生地方,過程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
數十年之後,香港迎來另一波移民潮。二?一九反修例運動後引發的社會變化,亦令數以十萬計的港人赴英國、加拿大等地展開新生活。
新一波移民潮下,掀起了關於「移民了寵物怎麼辦」的爭議。有些人因為移民,把家裡一起生活的貓狗棄養,被責備為無情的主人。
但決意要把貓狗帶走的移民者,則耗費巨額開銷,甚至不忍寵物要被困於飛機內貨物倉庫,不惜坐私人飛機,再在落地後轉乘昂貴地面交通,這一切就是為了帶著寵物一起移民。
我回想起二十年前,那時寵物的地位沒有現在的高,沒有「毛孩」這種擬人化的稱號。動物就是動物,那些年頭動物就是低人一等,不能和人類的孩子相提並論。
雖然香港在七、八?年代經濟起飛,但那年頭仍有不少基層小市民溫飽也成問題,除非大富人家,否則小家庭養寵物仍是實用性居多,貓抓老鼠、狗看門口,吃的是主人的剩菜餘飯,沒有今天那般被捧在掌心疼惜的地位。
但在我家掌最高權力的我爸,對著我家的貓,卻是有一顆柔軟的心。
***
在這個家,四個成員裡,我和我爸看事物最接近。我哥和我媽比較相像,兩人對小動物情感一般,特別是我媽愛潔淨,總覺得寵物會把家具弄髒。
事實也是,我們的貓兒Mimi幼時很頑皮,會沿著母親愛惜的窗簾布,以利爪一直掛在其上,像爬樹一樣攀爬到天花板,這樣窗簾就化成布屑滿布孔子。椅子上的布藝攬枕均滿布貓毛,真皮梳化(沙發)也被貓爪磨得體無完膚。
父親在香港政府的氣象預報部門天文臺任職科學助理,由於這份工作要二十四小時輪班,他和從事文職的母親,上班時間表有時倒置。有些晚上,父親通宵當值,只餘母親照顧我們兄妹。
那時我們住在六樓,有一個陽臺,洗好了的衣服會穿在十尺長的晾衫竹上,伸出窗外凌空風乾,小貓不知危險,會沿著比人類手腕更幼的竹子貓步行,像馬戲團那些表演者一樣走鋼線。我們見她險象橫生,苦苦相勸,盡力說貓語喊她回來,她才一臉不耐煩地回到室內。
就這樣,某個晚上,父親當值,我們發現貓失蹤了,找遍她平日躲藏的角落都不見。我母只是有點慌亂地致電父親求助,夜深了母親亦沒想過下樓去找一找。到翌日早上我爸下班,到居所樓下的後巷才發現,貓真的跛了腳浴血躺在樓梯間。
他連忙抱貓去看獸醫,我後來看到她蜷縮在籠子裡休息,那副終於闖了大禍的可憐相,揪心極了。幸好貓還年輕,很快復原。
***
我跟爸的相像,就是我倆均喜歡小動物。在我更幼小時候,我們養過一只叫Funny仔的葵鼠(天竺鼠),牠後來病逝,我把牠抱在懷裡哭得很慘,是我小心靈第一次直面死亡。
後來我入讀的中學有個賣物會,竟然販賣幼鴨!那年頭沒有禽流感的威脅,在香港街市有販賣活鴨活雞,合乎華人愛食物夠新鮮的前題,主婦習慣自己到市場挑鮮雞鴨,買回家在吃之前親身屠宰。
以今日的思維,怎樣也不能想像,一家中學的賣物會會販賣小動物。但那些年社會對動物權益並不看重,賣小動物在當年是尋常不過的事情。
我擅自把小鴨買回家,我父母竟然沒有責備(或者有但我忘記了)。我們把小鴨養在陽臺,幼小的牠鮮黃色的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發出幼?的啾啾叫聲。我父從街市買回飼料餵養,鴨子在我們照料中一天一天成長,我把牠放在裝滿水的塑膠桶裡,牠活躍地打圈游泳,我樂不可支。
鴨子成長得很快,牠的聲線也換了「低音嗓子」(香港叫「鵝公喉」),鮮黃色的細?毛絨脫去,換了一身啡白色堅硬的羽毛,成年後牠的糞便量變多,在夏天高溫環境下容易生出白色的蛆蟲。怎樣說,鴨子也不能再在一楝高樓大廈的陽臺生活下去。
我爸想到一個處置方法,他說,親友在新界區經營一個農場,某一天,他就把鴨子帶到新界。那時我們住在距離新界很遠的香港島,要坐船坐火車舟車勞頓大半天才到達新界。
我的祖母,父輩親友,大部分聚居於當時分屬郊區的新界北部。後來我知道,我們搬到港島東,是因為我父一個弟弟也住這一區這棟大廈,但兩家並不親密。
不過,我爸的確用這個「送牠到農場過新生活」的說法把鴨子帶走了。晚上,我爸說,鴨子已在新界農場,和其他鴨子一起生活。
幼小的我,其實也不是無知。那時我頗清晰地知道,鴨子無論在哪裡,都逃不過一個下場,就是給人類屠宰當成餐桌的盛宴。
只是,我父花那麼多精力去做那麼多事,為的是不願下手的人是他。他不願做壞人,他不願把鴨子?了,當成我們餐桌上的一味?菜。雖然,鴨始終要?,不過那個出手的人不是他。
我很小的時候,就因此認定,我父是一個內心有溫情的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