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屆總統誰當選?經濟學家說了算!:走出教室,用經濟觀點解讀37個熱門議題,活化你的經濟應用力
Econopower
    從五個面向下手,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用!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大力推薦!
「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5個領域、37個議題,讓你看到經濟學應用的無限可能。
◎錢賺得有夠少,不想勒緊褲腰來存錢,怎麼辦?
→巧妙地「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5個領域、37個議題,讓你體驗經濟學無邊無際的實用威力。
◎錢賺得有夠少,不想勒緊褲腰來存錢,怎麼辦?
→巧妙地將經濟學應用在政策上,讓大家都能無痛存錢過好年。
◎健保黑洞多麼大,身體健康卻要繳更多健保費,沒別的好辦法嗎?
→全民健保不是唯一的路,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就能讓醫療有保障、黑洞都消失。
◎高速公路變成高級停車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塞車噩夢?
→不同時段差別訂價,避免人人搶著上公路;高承載管制,少開一台車更快速。
◎蓋巨蛋應該誰來蓋? 為什麼台灣的職業球隊生存不下去?
→公共財擁有政府補助卻營運困難,回歸市場可能是解答。
◎全球暖化的速度快到控制不了,為什麼政府管制會失靈?
→法令規章的拳頭,不如一隻比較綠的「看不見的手」。
◎窮人沒有信用,借不到生存所需的資金,難道只能靠捐款?
→聰明的微型貸款設計,讓窮人也能從資本市場中找到生路。
這些事,也許能找到10種解答,但你一定不想錯過第11種:聽聽經濟學家怎麼說!
※從教室走進社會,經濟學變萬能
在過去,人們曾將經濟學視為「無用」的科學。直到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首次頒給了經濟學家,以表揚該學者在解決貧窮問題上的傑出貢獻。自此,我們看見了經濟學的巨大能量,不只侷限在金融世界裡,更可以改善人類社會在其他方面遭遇的困境。總的說來,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你想它到底有多少通天本領嗎?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從五個面向下手,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用!
書中一共分成五大部分如下:
1. 個人金融
你是每個月領到薪水就花光光的月光族嗎?要怎麼讓人不痛不癢就能多存一點錢?你知道95%的專業人士的選股本領比不上一隻矇眼的猴子嗎?年少如你,會不會擔心退休金不夠養老?快來看看經濟學家有些什麼好辦法!
2. 企業管理
你聽過EVA嗎?你可知道這個數字比公認的會計原則更能說明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你能想像全球六十個國家都有分部的柯氏工業,竟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嗎?它們背後的故事,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3. 國家內政
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全民健保成了大黑洞、公共教育品質沒保障、槍械管制抑制不了犯罪率、給政府蓋巨蛋只會虧損連連……這些問題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翻開本書看下去就明瞭。
4. 國際問題
人口成長不曾停止,為什麼馬爾薩斯的預言沒有成真?全世界的富者愈富,貧者真的就愈貧嗎?經濟自由化是天使還是惡魔?救濟救不了貧國人民,還有什麼辦法可行?你想不到的解答,經濟學家可幫你想好了呢!
5. 預測未來
經濟蕭條不可測?誰說的!股市崩盤猜不準?誰說的!史庫森要告訴你:「經濟學家連下一屆總統是誰都預測得準準準咧!」
※用對方法,讓力量發光發熱
自從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人對於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提出負面批評;然而,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經濟學原本具有強大的力量,要讓它變好或變壞,端看人們有多麼嚴格的遵守或違背七大原則:課責、成本效益分析、儲蓄和投資、誘因、競爭和選擇、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福祉。經濟學本身不是罪惡的淵藪,七大原則構成了經濟思考的力量,未來屬於健全的經濟學。用對方法,將它的力量導向正途,就能為我們解決原本無解的困難,進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福祉。將經濟學應用在政策上,讓大家都能無痛存錢過好年。
◎健保黑洞多麼大,身體健康卻要繳更多健保費,沒別的好辦法嗎?
→全民健保不是唯一的路,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就能讓醫療有保障、黑洞都消失。
◎高速公路變成高級停車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塞車噩夢?
→不同時段差別訂價,避免人人搶著上公路;高承載管制,少開一台車更快速。
◎蓋巨蛋應該誰來蓋? 為什麼台灣的職業球隊生存不下去?
→公共財擁有政府補助卻營運困難,回歸市場可能是解答。
◎全球暖化的速度快到控制不了,為什麼政府管制會失靈?
→法令規章的拳頭,不如一隻比較綠的「看不見的手」。
◎窮人沒有信用,借不到生存所需的資金,難道只能靠捐款?
→聰明的微型貸款設計,讓窮人也能從資本市場中找到生路。
……還有更多更多你想不到的經濟學實用案例,都在本書一次滿足!
※經濟學的力量
究竟經濟學可以對人類社會做出什麼實質貢獻,長久以來各方支持者的爭辯不斷,過去人們甚至將經濟學視為「無用」的科學。直到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首次頒給了經濟學家,以表揚該學者在解決貧窮問題上的傑出貢獻,自此讓人們看見了經濟學可以產生的巨大能量,不只侷限在金融世界裡,更可以改善人類社會在其他方面遭遇的困境。這樣一門看似專精的科學,究竟如何包山包海,為我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經濟學的力量可以發揮到多大多廣?這就是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完整體會。
※從五個面向下手,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用!
書中一共分成五大部分如下:
1. 個人金融
你是每個月領到薪水就花光光的月光族嗎?要怎麼讓人不痛不癢就能多存一點錢?你知道95%的專業人士的選股本領比不上一隻矇眼的猴子嗎?年輕的你會不會擔心退休金不夠養老?快來看看經濟學家有些什麼好辦法!
2. 企業管理
你聽過EVA嗎?你可知道這個數字比公認的會計原則更能說明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你能想像全球六十個國家都有分部的柯氏工業,竟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嗎?它們背後的故事,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3. 國家內政
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全民健保成了大黑洞、公共教育品質沒保障、槍械管制抑制不了犯罪率……這些問題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翻開本書看下去就明瞭。
4. 國際問題
人口成長不曾停止,為什麼馬爾薩斯的預言沒有成真?全世界的富者愈富,貧者真的就愈貧嗎?經濟自由化是天使還是惡魔?救濟救不了貧國人民,還有什麼辦法可行?你想不到的解答,經濟學家可幫你想好了呢!
5. 預測未來
經濟蕭條不可測?誰說的!股市崩盤猜不準?誰說的!史庫森要告訴你:「經濟學家連下一屆總統是誰都預測得準準準咧!」
※用對方法,讓力量發光發熱
自從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人對於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提出負面批評;然而,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經濟學原本具有強大的力量,要讓它變好或變壞,端看人們有多麼嚴格的遵守或違背經濟學的七大原則:課責、成本效益分析、儲蓄和投資、誘因、競爭和選擇、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福祉。未來屬於健全的經濟學,用對方法,將它的力量導向正途,就能為我們解決原本無解的困難,進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福祉。
				「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5個領域、37個議題,讓你看到經濟學應用的無限可能。
◎錢賺得有夠少,不想勒緊褲腰來存錢,怎麼辦?
→巧妙地「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5個領域、37個議題,讓你體驗經濟學無邊無際的實用威力。
◎錢賺得有夠少,不想勒緊褲腰來存錢,怎麼辦?
→巧妙地將經濟學應用在政策上,讓大家都能無痛存錢過好年。
◎健保黑洞多麼大,身體健康卻要繳更多健保費,沒別的好辦法嗎?
→全民健保不是唯一的路,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就能讓醫療有保障、黑洞都消失。
◎高速公路變成高級停車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塞車噩夢?
→不同時段差別訂價,避免人人搶著上公路;高承載管制,少開一台車更快速。
◎蓋巨蛋應該誰來蓋? 為什麼台灣的職業球隊生存不下去?
→公共財擁有政府補助卻營運困難,回歸市場可能是解答。
◎全球暖化的速度快到控制不了,為什麼政府管制會失靈?
→法令規章的拳頭,不如一隻比較綠的「看不見的手」。
◎窮人沒有信用,借不到生存所需的資金,難道只能靠捐款?
→聰明的微型貸款設計,讓窮人也能從資本市場中找到生路。
這些事,也許能找到10種解答,但你一定不想錯過第11種:聽聽經濟學家怎麼說!
※從教室走進社會,經濟學變萬能
在過去,人們曾將經濟學視為「無用」的科學。直到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首次頒給了經濟學家,以表揚該學者在解決貧窮問題上的傑出貢獻。自此,我們看見了經濟學的巨大能量,不只侷限在金融世界裡,更可以改善人類社會在其他方面遭遇的困境。總的說來,幾乎任何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你想它到底有多少通天本領嗎?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從五個面向下手,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用!
書中一共分成五大部分如下:
1. 個人金融
你是每個月領到薪水就花光光的月光族嗎?要怎麼讓人不痛不癢就能多存一點錢?你知道95%的專業人士的選股本領比不上一隻矇眼的猴子嗎?年少如你,會不會擔心退休金不夠養老?快來看看經濟學家有些什麼好辦法!
2. 企業管理
你聽過EVA嗎?你可知道這個數字比公認的會計原則更能說明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你能想像全球六十個國家都有分部的柯氏工業,竟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嗎?它們背後的故事,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3. 國家內政
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全民健保成了大黑洞、公共教育品質沒保障、槍械管制抑制不了犯罪率、給政府蓋巨蛋只會虧損連連……這些問題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翻開本書看下去就明瞭。
4. 國際問題
人口成長不曾停止,為什麼馬爾薩斯的預言沒有成真?全世界的富者愈富,貧者真的就愈貧嗎?經濟自由化是天使還是惡魔?救濟救不了貧國人民,還有什麼辦法可行?你想不到的解答,經濟學家可幫你想好了呢!
5. 預測未來
經濟蕭條不可測?誰說的!股市崩盤猜不準?誰說的!史庫森要告訴你:「經濟學家連下一屆總統是誰都預測得準準準咧!」
※用對方法,讓力量發光發熱
自從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人對於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提出負面批評;然而,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經濟學原本具有強大的力量,要讓它變好或變壞,端看人們有多麼嚴格的遵守或違背七大原則:課責、成本效益分析、儲蓄和投資、誘因、競爭和選擇、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福祉。經濟學本身不是罪惡的淵藪,七大原則構成了經濟思考的力量,未來屬於健全的經濟學。用對方法,將它的力量導向正途,就能為我們解決原本無解的困難,進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福祉。將經濟學應用在政策上,讓大家都能無痛存錢過好年。
◎健保黑洞多麼大,身體健康卻要繳更多健保費,沒別的好辦法嗎?
→全民健保不是唯一的路,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就能讓醫療有保障、黑洞都消失。
◎高速公路變成高級停車場,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塞車噩夢?
→不同時段差別訂價,避免人人搶著上公路;高承載管制,少開一台車更快速。
◎蓋巨蛋應該誰來蓋? 為什麼台灣的職業球隊生存不下去?
→公共財擁有政府補助卻營運困難,回歸市場可能是解答。
◎全球暖化的速度快到控制不了,為什麼政府管制會失靈?
→法令規章的拳頭,不如一隻比較綠的「看不見的手」。
◎窮人沒有信用,借不到生存所需的資金,難道只能靠捐款?
→聰明的微型貸款設計,讓窮人也能從資本市場中找到生路。
……還有更多更多你想不到的經濟學實用案例,都在本書一次滿足!
※經濟學的力量
究竟經濟學可以對人類社會做出什麼實質貢獻,長久以來各方支持者的爭辯不斷,過去人們甚至將經濟學視為「無用」的科學。直到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首次頒給了經濟學家,以表揚該學者在解決貧窮問題上的傑出貢獻,自此讓人們看見了經濟學可以產生的巨大能量,不只侷限在金融世界裡,更可以改善人類社會在其他方面遭遇的困境。這樣一門看似專精的科學,究竟如何包山包海,為我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經濟學的力量可以發揮到多大多廣?這就是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完整體會。
※從五個面向下手,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用!
書中一共分成五大部分如下:
1. 個人金融
你是每個月領到薪水就花光光的月光族嗎?要怎麼讓人不痛不癢就能多存一點錢?你知道95%的專業人士的選股本領比不上一隻矇眼的猴子嗎?年輕的你會不會擔心退休金不夠養老?快來看看經濟學家有些什麼好辦法!
2. 企業管理
你聽過EVA嗎?你可知道這個數字比公認的會計原則更能說明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你能想像全球六十個國家都有分部的柯氏工業,竟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嗎?它們背後的故事,且讓史庫森說給你聽。
3. 國家內政
高速公路變成停車場、全民健保成了大黑洞、公共教育品質沒保障、槍械管制抑制不了犯罪率……這些問題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翻開本書看下去就明瞭。
4. 國際問題
人口成長不曾停止,為什麼馬爾薩斯的預言沒有成真?全世界的富者愈富,貧者真的就愈貧嗎?經濟自由化是天使還是惡魔?救濟救不了貧國人民,還有什麼辦法可行?你想不到的解答,經濟學家可幫你想好了呢!
5. 預測未來
經濟蕭條不可測?誰說的!股市崩盤猜不準?誰說的!史庫森要告訴你:「經濟學家連下一屆總統是誰都預測得準準準咧!」
※用對方法,讓力量發光發熱
自從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人對於提倡自由市場的經濟學理論提出負面批評;然而,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經濟學原本具有強大的力量,要讓它變好或變壞,端看人們有多麼嚴格的遵守或違背經濟學的七大原則:課責、成本效益分析、儲蓄和投資、誘因、競爭和選擇、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福祉。未來屬於健全的經濟學,用對方法,將它的力量導向正途,就能為我們解決原本無解的困難,進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福祉。
名人推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大力推薦!
「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有才能、富想像力、充滿活力的經濟學家,就屬馬克.史庫森!」
目錄
						推薦序 
致謝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第一篇 個人財務收入、儲蓄、投資和退休
1 經濟學家發現將你的儲蓄率提高三倍的無痛辦法
900億美元的機會
2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你能戰勝市場嗎?
3 是的,你可以打敗市場……還可以降低風險
4 高報酬投資法
耶魯捐贈基金的啟示
5 智利如何發動一場工人資本家革命
6 呼籲社會安全改革
7 每個月從社會安全領四千美元?
8 私部門如何解決自己的年金危機
9 幸福的四大源頭 8
錢是其中之一嗎?
第二篇 經濟學家進入公司董事會
10 別相信傳統會計方法
EVA是新的利器
11 米塞斯如何幫忙建立世界
最大的非上市公司
第三篇 解決內政問題
12 瞧,女士,不塞車!
13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14 教育回歸基本面
讓競爭進入教室
15 越多槍枝,越少犯罪
16 經濟學家感染拍賣熱
17 如果你私自建它……人們會來
體育館經濟學
18 誰是亨利.史匹曼?
懸疑小說經濟學
第四篇 解決國際問題
19 生態―經濟之爭
憤怒的地球或美麗的世界?
20 人口炸彈
經濟學家加入馬爾薩斯論戰
21 一個私部門消滅赤貧的辦法
22 貧與富:印度與香港之比
23 亞洲經濟奇蹟是真的嗎?
24 埃及人怎麼回事?
25 愛爾蘭經濟奇蹟
我們能成長得更快嗎?
26 邊際稅革命
拉弗曲線風靡全球
27 經濟不平等之辯
富者愈富,貧者愈……
28 一張圖說明一切
經濟自由指數的發展
29 宗教自由的好處
經濟學家進入聖地
30 願世界和平,善意在人間
支持宗教競爭的理由
第五篇 預測未來
31 新耶魯預測模型
歐文.費雪魔咒解除了嗎?
32 預測選舉
經濟學家更準 !
33 驅動經濟和股票的力量究竟是什麼
消費者支出或企業投資?
34 黃金
光華再現
35 大蕭條可能再發生嗎?
36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37 廿一世紀經濟學
註釋
				致謝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第一篇 個人財務收入、儲蓄、投資和退休
1 經濟學家發現將你的儲蓄率提高三倍的無痛辦法
900億美元的機會
2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你能戰勝市場嗎?
3 是的,你可以打敗市場……還可以降低風險
4 高報酬投資法
耶魯捐贈基金的啟示
5 智利如何發動一場工人資本家革命
6 呼籲社會安全改革
7 每個月從社會安全領四千美元?
8 私部門如何解決自己的年金危機
9 幸福的四大源頭 8
錢是其中之一嗎?
第二篇 經濟學家進入公司董事會
10 別相信傳統會計方法
EVA是新的利器
11 米塞斯如何幫忙建立世界
最大的非上市公司
第三篇 解決內政問題
12 瞧,女士,不塞車!
13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14 教育回歸基本面
讓競爭進入教室
15 越多槍枝,越少犯罪
16 經濟學家感染拍賣熱
17 如果你私自建它……人們會來
體育館經濟學
18 誰是亨利.史匹曼?
懸疑小說經濟學
第四篇 解決國際問題
19 生態―經濟之爭
憤怒的地球或美麗的世界?
20 人口炸彈
經濟學家加入馬爾薩斯論戰
21 一個私部門消滅赤貧的辦法
22 貧與富:印度與香港之比
23 亞洲經濟奇蹟是真的嗎?
24 埃及人怎麼回事?
25 愛爾蘭經濟奇蹟
我們能成長得更快嗎?
26 邊際稅革命
拉弗曲線風靡全球
27 經濟不平等之辯
富者愈富,貧者愈……
28 一張圖說明一切
經濟自由指數的發展
29 宗教自由的好處
經濟學家進入聖地
30 願世界和平,善意在人間
支持宗教競爭的理由
第五篇 預測未來
31 新耶魯預測模型
歐文.費雪魔咒解除了嗎?
32 預測選舉
經濟學家更準 !
33 驅動經濟和股票的力量究竟是什麼
消費者支出或企業投資?
34 黃金
光華再現
35 大蕭條可能再發生嗎?
36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37 廿一世紀經濟學
註釋
序/導讀
						  導言
探索的黃金時代
經濟學正經歷…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這不是誇大其辭。實證經濟學家正在勘察經濟和社會,已發現大量詳細的應用結果,足以和其他科學的其他重大發現時期相提並論。
──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
《熱情科學》(The Soulful Science)1
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史上頭一遭頒給一位經濟學家。自一九六○年代以來,諾貝爾委員會頒過數十個經濟學獎,但只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桂冠是落在經濟學家頭上。此事是個分水嶺,象徵這門專業跨行越界的新本領。得獎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任孟加拉吉大港大學(Chittagong University)經濟系主任,因創辦一家民營商業銀行(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幫助兩百多萬孟加拉人脫離貧困而獲獎。經由商業和微型貸款(microcredit)去締造和平,是消滅赤貧,解決世上最頑強的困難之一的新方法,而諾貝爾委員會此舉是承認商業與和平之間的連結關係。(關於尤努斯的非凡事蹟及他對減少世界赤貧的貢獻, 參閱第21章。)
一九三○年,大蕭條開始之際,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寫下他那篇樂觀的論文〈我們子孫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期許經濟學者從象牙塔降下凡塵,變成「和牙醫同樣水準」的有用、能幹之人。許多經濟學者確實變成有用的實務工作者,但凱因斯並未料到經濟學會擴展到如此遙遠和影響廣大的新疆域。例如,他一定想不到他後世的經濟學家會告訴投資者,分散投資到各式各樣的股票指數基金可以降低風險和極大化報酬;告訴政府官員,改變拍賣公債的方式可以節省幾百萬元;告訴宗教界,眾多對立宗教信仰之間的自由競爭可以遏止宗教狂熱和衝突;告訴立法者,批准隱藏性武器執照可以減少犯罪,拍賣污染許可可以清潔環境;或告訴犯罪懸疑小說作家,用初級經濟原理可以破案!
從憂鬱科學…
歡迎來到經濟帝國主義的新世界。二十世紀流行稱經濟學為「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這個嘲弄的綽號是一八五○年代英國評論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取的。卡萊爾猛烈抨擊古典經濟學家,因為他們預言貧窮、危機和餬口工資鐵律。即使過了一個世紀,到了一九七○年代,當全球經濟飽受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雙雙升高的併發症之苦,經濟學家仍然為了預測利率、通膨或下一次衰退屢屢不準而備受批判。一九七四年費德利克.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在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說中反映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鬱卒心情,他坦承,「此時此刻我們實在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理由:我們搞砸了這門專業。」2
一九九○年代初,經濟學家度過一段自怨自艾、不打自招的時期。例如,在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的經濟衰退期,哈佛教授羅伯.巴洛(Robert J. Barro)對經濟形勢有此一說:「為什麼經濟比預期疲弱?明年經濟走勢如何?政府能做什麼來改善經濟?大體而言,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和『不能做什麼』。」3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赫伯.史坦(Herbert Stein)不甘示弱,承認「我越來越佩服我自己的無知……我不知道增加預算赤字會增加或減少國民所得。我不知道支配消費水準的究竟是M2或M1。我不知道提高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10%會增加多少稅收…。我不知道怎樣挑選會賺錢的股票。」4一年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贏得夢寐以求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每兩年一次頒給四十歲以下最聰明的經濟學家),他在獲獎時宣稱,經濟學家「不知道怎樣使窮國變富,或當經濟成長的魔法似乎消失時,怎樣把它找回來。…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美國經濟體在一九七三年以前可以產生每年3%的生產力增長率,之後只能產生1%;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二次大戰後日本可以從戰敗國躍升為全球經濟強權,英國卻漸漸滑落到三流地位。」5而這段話出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譽為「他那一代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之口。
…到新帝國科學
幸虧這個行業唱衰自己的風氣在過去十年已經逆轉。隨著廿一世紀到來,比較樂觀進取的態度取而代之。經濟學花了很長時間,終於走出憂鬱,開始重塑自己並擴張到新的領域,而且速度之快,需要用另一個詞彙來形容這個新的探索的黃金時代。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科學,像一支攻城略地的大軍,攻占了整個社會科學領地──法律、金融、政治、歷史、社會學、環境保護、宗教,甚至體育。因此,廿一世紀的經濟學也許可以貼切地稱作「帝國科學」。
是誰啟動了這個趨勢?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是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E. Boulding),他長期任教於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一九九三年逝世,被譽為科際整合之父。博爾丁發表過上千篇文章,談的題材兼容並蓄,涉及不下二十個領域,從資本理論到貴格教義(Quakerism)。但博爾丁憧憬的不同學科互相依賴的前景,和實際發生的情形不盡相同。反而是,經濟學開始統治其他專業。依我之見,這個新帝國主義應大部分歸功於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一位同時在社會學系、商學系和經濟學系擔任教職而游刃有餘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貝克爾榮獲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獎,是最早涉足傳統上視為社會學範疇的經濟學者之一,其研究議題包括種族歧視、犯罪、家庭結構和吸毒。他是本書一再提及的學者。
這篇導言讓你對於經濟學家做了什麼以解決現實世界的無數問題、提升世界各地的生活水準略知一二。你會很高興看到,經濟學家在這個新時代的貢獻比較不分黨派。真正議題的解決方案來自政治光譜的左右兩端,來自新古典主義派、芝加哥學派市場經濟學家、凱因斯學派等等。本書重點討論的金融經濟學家之一傑若米.席格爾(Jeremy Siegel),將他的暢銷書《長期股票投資》(Stocks for the Long Run)同時獻給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和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兩人,兩位經濟學家分別代表政治光譜的兩極,即反映這種無門戶之見的精神。席格爾此舉象徵目前經濟學家良性合作的進步作風。
在下一節,我將概述經濟學家用來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基本工具。這些分析工具可以用來解釋日常商業活動現象,例如明明一樣的菜,為什麼餐館收費晚餐比午餐貴;但那不是本書的目的。坊間已有很多著作,如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Levitt)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解釋尋常和不尋常的經濟現象。但本書不同;它特地寫來介紹經濟學家如何解決現實問題,如交通、經濟成長、環境、犯罪、醫療照護、退休計畫、恐怖主義,甚至如何獲得幸福,包括個人和國家整體的解決方案。在很多例子,這些經濟學家除了撰述抽象的學術論文和書籍,還下海經商,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擔任政府公職,將他們的理論應用到真實世界。
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熱衷於提供實用的建議。事實上,我猜只有少數經濟學家對應用經濟學感興趣。大多數學者,尤其在一流大學的研究所及博士班,仍投注大部分精力於非常抽象的數學模型,抽離真實世界問題。經濟學家稱這種抽象思考為「李嘉圖惡習」(Ricardian vice),以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命名,因為他建構虛構和過於簡化的模型,未經事實證據的檢驗。依我之見,這種思維將經濟學導入歧途。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 B. Say)稱李嘉圖及其他抽象思考者為「空想家,其理論充其量只能滿足創作欲望(而且)完全不能實際應用。」6阿霍.克拉瑪(Arjo Klamer)和大衛.柯蘭德 (David Colander)於調查六所長春藤盟校研究所課程後斷言,「經濟研究越來越脫離真實世界。」7所幸,你將在本書看到,這種與現實脫節的現象正逐漸消失。許多經濟和商學科系開始成立問題解決研究中心,如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新成立的應用經濟學研習所。經濟學家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實證取向。
經濟學七大利器
我在過去幾十年撰述經濟學的過程中,常對經濟分析可以影響金融、商業、法律、宗教、政治、歷史及其他社會科學的強大和不同方式大為驚訝。經濟學可以改變人民和國家的命運,至於變好或變壞,端看他們多嚴格遵守或違背基本原則。經濟政策能夠改變歷史進程。
這些基本原則是什麼?以下七個基本原則,應用在範圍廣泛的各種問題上,可以扭轉乾坤,改變世界。
1. 課責(Accountability):經濟學是一門關於責任歸屬的學問。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凡是享受他人勞動成果的人都應該付費。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鼓勵紀律、勤勉、節儉等美德。如果他人付費,使用者不會關心成本。如果消費者不必為他們使用的產品付錢,會導致高成本、浪費和舞弊。因此,所有權是課責的必要條件。沒有人花別人的錢會像花自己的錢那麼錙銖必較。屬於你的東西,你通常小心呵護;屬於別人的東西,或無主的東西,很容易淪為破損失修或使用過度。威廉.葛蘭姆.桑默奈(William Graham Sumner)說,「傻瓜在自己家裡比智者在別人家裡聰明。」這個原則適用於家庭,適用於工作場所,也適用於政府辦公廳。
2. 節約與成本效益分析(Economizing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在資源不足和選擇的世界,人必須有效利用資源。最成功的家戶、企業和政府投資於更好的未來,量入為推薦序
        
距今不久之前,有一段時期大多數經濟學家看衰未來。但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弗瑞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是例外。在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之際,他對下一代經濟學家抱持極樂觀的看法,預言他們將使世界變得更好。他寫信給朋友說,「我預期一九二○到一九七○年將成為一千年後歷史學家眼中最重要的時期。思及此景令我如癡如狂。」
接著,在一九三○年,大蕭條剛開始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阿弗瑞德.馬歇爾最顯赫的門生──寫了一篇短文斥責他的同行對經濟蕭條的看法過於負面。在這篇題為「我們子孫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的論文中,凱因斯撻伐他的朋友的悲觀論,說他們對未來的判斷「錯得離譜」。依凱因斯之見,大蕭條是「暫時失調」,「長期而言,是人類在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你還以為我會引述凱因斯的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是嗎?)他預期一個遠超過我們想像的「更大進步」,一百年內人類將在經濟上取得巨大進步,以致於真正的問題僅僅是:「如何運用他免於急迫經濟煩惱的自由,如何消磨科學和複利為他賺到的閒暇,如何活得聰明、快樂和健康。」
事後證明馬歇爾和凱因斯的樂觀預言是正確的,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後代經濟學家,他們以改良的政策和令人興奮的新實證研究,幫忙改變了世界運作方式。自二次大戰以來,世界經濟欣欣向榮,企業家精神如洩洪般釋出新發明和科技進步的洪流,儘管過程中曾出現一些零星的衰退和危機,我們畢竟避免了另一次大蕭條和世界大戰。
馬克.史庫森(Mark Skousen)寫了一本精彩的書《下屆總統誰當選?經濟學家說了算!》,說明經濟學家如何在戰後榮景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這些新一代的經濟推手如何改變世界。連我都對經濟學家目前所做之事感到驚奇:使增加儲蓄、避免負債和審慎投資變得更容易;透過民營銀行的微型貸款,讓幾百萬人脫貧;減少犯罪和改善公共教育;利用更有效率的拍賣方法,替政府省很多錢,幫公司股票上市;利用尖峰訂價技術,減少交通堵塞;使公司更賺錢,同時酬勞員工和股東;幫助國家實現經濟奇蹟,並避免未來國際衝突。
我特別感到與有榮焉的是,我注意到馬克在書中提到的經濟學家很多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或學生,包括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這樣的經濟學泰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告訴我們,如何為穩定、非通膨的成長型經濟,創造適當的環境(靠控制貨幣供應、減稅和限制政府擴張);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公共選擇學派之父,他將經濟學的重點從「市場失靈」轉移到「政府失靈」,並建議限制國家權力的方法;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將經濟學原則應用到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第一人;羅伯.孟岱爾(Robert Mundell),供給面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極力鼓吹自由貿易、減稅和管制鬆綁的好處。
回想一九六○、七○年代,這些芝加哥學者被視為邊緣經濟學家,儘管他們認為自己才是阿弗瑞德.馬歇爾在學術上的嫡系傳人。這一小撮人主張有限政府、健全貨幣、減少管制、投資於股票指數基金和減稅。當年很多同行叫他們瘋子。現在他們卻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
我有幸在一九六○、七○年代忝為那個芝加哥團體一員,直接參與了供給面經濟學的誕生。當時美國徘徊在十字路口,面對是否延續重稅、物價上揚、成長緩慢的政策,或改變路線減少租稅和管制,以促進成長、降低通膨和提高儲蓄的抉擇。拉弗曲線(Laffer Curve)(見第26章的討論)於此時誕生,說明大幅削減高邊際稅率可以刺激儲蓄、生產力和經濟成長,因此政府稅收不減反增。隨著經濟成長,福利支出和所得津貼計畫也會相應減少。確實,最好的福利形式永遠是一份待遇高的好工作。簡言之,減稅的代價不但比任何人目前所想的少,而且時常是幫助窮人最好的辦法。減稅可以治癒各式各樣的社會弊病!
因此供給面革命促生了柴契爾─雷根革命,以及經濟學的新典範。雷根時代的減稅措施不但刺激了卓越的經濟成長,也增進大量儲蓄。只要看看供給面經濟學帶來的經濟狀況就知道了。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主要經濟體可以跟目前美國經濟的規模相提並論。我甚至從來沒讀過哪個經濟體,不論古今、不論遠近、不論大小,可以媲美今天的美國。這個國家雖不完美,但它是這個古老地球曾經創造過的最接近完美的經濟體。
美國是當今之世唯一已開發經濟體同時又是成長型經濟體。我相信這是過去二十五年實施的絕妙政策造成的。這段時期,財政政策顯著改進──降低邊際稅率已達到刺激就業和投資的效果。貨幣政策大幅改進,以致我們現在享有穩定的低通膨率,轉化成更低的貸款利率。貿易變得更自由,替美國及其貿易伙伴創造更多財富。最後,經濟限制減少,工會勢力消退,允許市場更自由地運作。
如果你想知道這些變革的結果,看看股市的表現吧。從一九九六年一月到一九八二年七月,標準普爾500(Standard & Poor’s 500,簡稱S&P 500,編按:這是記錄美國五百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數,具有採樣面廣、代表性強、精確度高、連續性好等特點)的年均複合實質報酬率是-6.1%。認真想想這個數字。由於拙劣的經濟政策,股市僅在名義上勉強增值了一點點,但因為物價大幅上升,實際報酬是負的。但是,自雷根政府施行支持成長的政策,從一九八二年七月至今,標準普爾500的年均複合實質報酬率達到8.1%。簡言之,供給面經濟學已大大改善美國的經濟命運,而且這股旋風正橫掃全球。
此外,由於芝加哥學派及其他地方的開創性研究,新一代經濟學家進入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在法律及犯罪學、行為金融學及股市,甚至宗教、幸福和運動經濟學等各種領域,不斷發現新世界。經濟學家甚至改善了他們的預測能力!我很高興看到馬克.史庫森引述來自政治光譜各處的經濟學家的成就。我們應該支持優秀的經濟學,不論是凱因斯學派或奧地利學派提出的,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批判拙劣的經濟觀點,不論來自共和黨或民主黨。
至今仍有一些經濟唱衰論者預測前景黯淡,但我不是其中之一。誠然,我們仍會犯錯,例如在加州,累進稅和過度管制正在扼殺這個曾經偉大的州。(特此聲明此事與我無關:我決定把我的家人和事業從加州遷到不課所得稅的田納西州。)但在廿一世紀初,我們已比過去進步多了。如果美國能夠改採支持成長的政策,譬如單一低稅率、社會安全制度民營化、學校選擇權、更多國際貿易、更少軍事干預,凱因斯憧憬的未來會變得更加光明。很多問題仍待解決,很多領域仍待探索,但巨大的市場力量正在發揮作用,而此作用將難以逆轉。
在此我要恭賀馬克.史庫森繪製了一張藍圖,讓一支經濟專家組成的先頭部隊得以將他們的福音傳播到越來越廣的範圍。誠如馬克所言,經濟學不再是憂鬱科學,而是一門樂觀、通用的科學,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我很高興自己是這門學科的一員。
亞瑟.拉弗(Arthur B. Laffer)
拉弗顧問公司(Laffer Associates)創辦人與董事長
				探索的黃金時代
經濟學正經歷…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這不是誇大其辭。實證經濟學家正在勘察經濟和社會,已發現大量詳細的應用結果,足以和其他科學的其他重大發現時期相提並論。
──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
《熱情科學》(The Soulful Science)1
二○○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史上頭一遭頒給一位經濟學家。自一九六○年代以來,諾貝爾委員會頒過數十個經濟學獎,但只有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桂冠是落在經濟學家頭上。此事是個分水嶺,象徵這門專業跨行越界的新本領。得獎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任孟加拉吉大港大學(Chittagong University)經濟系主任,因創辦一家民營商業銀行(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幫助兩百多萬孟加拉人脫離貧困而獲獎。經由商業和微型貸款(microcredit)去締造和平,是消滅赤貧,解決世上最頑強的困難之一的新方法,而諾貝爾委員會此舉是承認商業與和平之間的連結關係。(關於尤努斯的非凡事蹟及他對減少世界赤貧的貢獻, 參閱第21章。)
一九三○年,大蕭條開始之際,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寫下他那篇樂觀的論文〈我們子孫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期許經濟學者從象牙塔降下凡塵,變成「和牙醫同樣水準」的有用、能幹之人。許多經濟學者確實變成有用的實務工作者,但凱因斯並未料到經濟學會擴展到如此遙遠和影響廣大的新疆域。例如,他一定想不到他後世的經濟學家會告訴投資者,分散投資到各式各樣的股票指數基金可以降低風險和極大化報酬;告訴政府官員,改變拍賣公債的方式可以節省幾百萬元;告訴宗教界,眾多對立宗教信仰之間的自由競爭可以遏止宗教狂熱和衝突;告訴立法者,批准隱藏性武器執照可以減少犯罪,拍賣污染許可可以清潔環境;或告訴犯罪懸疑小說作家,用初級經濟原理可以破案!
從憂鬱科學…
歡迎來到經濟帝國主義的新世界。二十世紀流行稱經濟學為「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這個嘲弄的綽號是一八五○年代英國評論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取的。卡萊爾猛烈抨擊古典經濟學家,因為他們預言貧窮、危機和餬口工資鐵律。即使過了一個世紀,到了一九七○年代,當全球經濟飽受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雙雙升高的併發症之苦,經濟學家仍然為了預測利率、通膨或下一次衰退屢屢不準而備受批判。一九七四年費德利克.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在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說中反映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鬱卒心情,他坦承,「此時此刻我們實在沒有多少值得驕傲的理由:我們搞砸了這門專業。」2
一九九○年代初,經濟學家度過一段自怨自艾、不打自招的時期。例如,在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的經濟衰退期,哈佛教授羅伯.巴洛(Robert J. Barro)對經濟形勢有此一說:「為什麼經濟比預期疲弱?明年經濟走勢如何?政府能做什麼來改善經濟?大體而言,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和『不能做什麼』。」3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赫伯.史坦(Herbert Stein)不甘示弱,承認「我越來越佩服我自己的無知……我不知道增加預算赤字會增加或減少國民所得。我不知道支配消費水準的究竟是M2或M1。我不知道提高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10%會增加多少稅收…。我不知道怎樣挑選會賺錢的股票。」4一年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贏得夢寐以求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每兩年一次頒給四十歲以下最聰明的經濟學家),他在獲獎時宣稱,經濟學家「不知道怎樣使窮國變富,或當經濟成長的魔法似乎消失時,怎樣把它找回來。…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美國經濟體在一九七三年以前可以產生每年3%的生產力增長率,之後只能產生1%;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二次大戰後日本可以從戰敗國躍升為全球經濟強權,英國卻漸漸滑落到三流地位。」5而這段話出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譽為「他那一代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之口。
…到新帝國科學
幸虧這個行業唱衰自己的風氣在過去十年已經逆轉。隨著廿一世紀到來,比較樂觀進取的態度取而代之。經濟學花了很長時間,終於走出憂鬱,開始重塑自己並擴張到新的領域,而且速度之快,需要用另一個詞彙來形容這個新的探索的黃金時代。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科學,像一支攻城略地的大軍,攻占了整個社會科學領地──法律、金融、政治、歷史、社會學、環境保護、宗教,甚至體育。因此,廿一世紀的經濟學也許可以貼切地稱作「帝國科學」。
是誰啟動了這個趨勢?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是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E. Boulding),他長期任教於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一九九三年逝世,被譽為科際整合之父。博爾丁發表過上千篇文章,談的題材兼容並蓄,涉及不下二十個領域,從資本理論到貴格教義(Quakerism)。但博爾丁憧憬的不同學科互相依賴的前景,和實際發生的情形不盡相同。反而是,經濟學開始統治其他專業。依我之見,這個新帝國主義應大部分歸功於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一位同時在社會學系、商學系和經濟學系擔任教職而游刃有餘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貝克爾榮獲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獎,是最早涉足傳統上視為社會學範疇的經濟學者之一,其研究議題包括種族歧視、犯罪、家庭結構和吸毒。他是本書一再提及的學者。
這篇導言讓你對於經濟學家做了什麼以解決現實世界的無數問題、提升世界各地的生活水準略知一二。你會很高興看到,經濟學家在這個新時代的貢獻比較不分黨派。真正議題的解決方案來自政治光譜的左右兩端,來自新古典主義派、芝加哥學派市場經濟學家、凱因斯學派等等。本書重點討論的金融經濟學家之一傑若米.席格爾(Jeremy Siegel),將他的暢銷書《長期股票投資》(Stocks for the Long Run)同時獻給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和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兩人,兩位經濟學家分別代表政治光譜的兩極,即反映這種無門戶之見的精神。席格爾此舉象徵目前經濟學家良性合作的進步作風。
在下一節,我將概述經濟學家用來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基本工具。這些分析工具可以用來解釋日常商業活動現象,例如明明一樣的菜,為什麼餐館收費晚餐比午餐貴;但那不是本書的目的。坊間已有很多著作,如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Levitt)的《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解釋尋常和不尋常的經濟現象。但本書不同;它特地寫來介紹經濟學家如何解決現實問題,如交通、經濟成長、環境、犯罪、醫療照護、退休計畫、恐怖主義,甚至如何獲得幸福,包括個人和國家整體的解決方案。在很多例子,這些經濟學家除了撰述抽象的學術論文和書籍,還下海經商,為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擔任政府公職,將他們的理論應用到真實世界。
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熱衷於提供實用的建議。事實上,我猜只有少數經濟學家對應用經濟學感興趣。大多數學者,尤其在一流大學的研究所及博士班,仍投注大部分精力於非常抽象的數學模型,抽離真實世界問題。經濟學家稱這種抽象思考為「李嘉圖惡習」(Ricardian vice),以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命名,因為他建構虛構和過於簡化的模型,未經事實證據的檢驗。依我之見,這種思維將經濟學導入歧途。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 B. Say)稱李嘉圖及其他抽象思考者為「空想家,其理論充其量只能滿足創作欲望(而且)完全不能實際應用。」6阿霍.克拉瑪(Arjo Klamer)和大衛.柯蘭德 (David Colander)於調查六所長春藤盟校研究所課程後斷言,「經濟研究越來越脫離真實世界。」7所幸,你將在本書看到,這種與現實脫節的現象正逐漸消失。許多經濟和商學科系開始成立問題解決研究中心,如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新成立的應用經濟學研習所。經濟學家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實證取向。
經濟學七大利器
我在過去幾十年撰述經濟學的過程中,常對經濟分析可以影響金融、商業、法律、宗教、政治、歷史及其他社會科學的強大和不同方式大為驚訝。經濟學可以改變人民和國家的命運,至於變好或變壞,端看他們多嚴格遵守或違背基本原則。經濟政策能夠改變歷史進程。
這些基本原則是什麼?以下七個基本原則,應用在範圍廣泛的各種問題上,可以扭轉乾坤,改變世界。
1. 課責(Accountability):經濟學是一門關於責任歸屬的學問。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凡是享受他人勞動成果的人都應該付費。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鼓勵紀律、勤勉、節儉等美德。如果他人付費,使用者不會關心成本。如果消費者不必為他們使用的產品付錢,會導致高成本、浪費和舞弊。因此,所有權是課責的必要條件。沒有人花別人的錢會像花自己的錢那麼錙銖必較。屬於你的東西,你通常小心呵護;屬於別人的東西,或無主的東西,很容易淪為破損失修或使用過度。威廉.葛蘭姆.桑默奈(William Graham Sumner)說,「傻瓜在自己家裡比智者在別人家裡聰明。」這個原則適用於家庭,適用於工作場所,也適用於政府辦公廳。
2. 節約與成本效益分析(Economizing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在資源不足和選擇的世界,人必須有效利用資源。最成功的家戶、企業和政府投資於更好的未來,量入為推薦序
距今不久之前,有一段時期大多數經濟學家看衰未來。但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弗瑞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是例外。在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之際,他對下一代經濟學家抱持極樂觀的看法,預言他們將使世界變得更好。他寫信給朋友說,「我預期一九二○到一九七○年將成為一千年後歷史學家眼中最重要的時期。思及此景令我如癡如狂。」
接著,在一九三○年,大蕭條剛開始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阿弗瑞德.馬歇爾最顯赫的門生──寫了一篇短文斥責他的同行對經濟蕭條的看法過於負面。在這篇題為「我們子孫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的論文中,凱因斯撻伐他的朋友的悲觀論,說他們對未來的判斷「錯得離譜」。依凱因斯之見,大蕭條是「暫時失調」,「長期而言,是人類在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你還以為我會引述凱因斯的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是嗎?)他預期一個遠超過我們想像的「更大進步」,一百年內人類將在經濟上取得巨大進步,以致於真正的問題僅僅是:「如何運用他免於急迫經濟煩惱的自由,如何消磨科學和複利為他賺到的閒暇,如何活得聰明、快樂和健康。」
事後證明馬歇爾和凱因斯的樂觀預言是正確的,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後代經濟學家,他們以改良的政策和令人興奮的新實證研究,幫忙改變了世界運作方式。自二次大戰以來,世界經濟欣欣向榮,企業家精神如洩洪般釋出新發明和科技進步的洪流,儘管過程中曾出現一些零星的衰退和危機,我們畢竟避免了另一次大蕭條和世界大戰。
馬克.史庫森(Mark Skousen)寫了一本精彩的書《下屆總統誰當選?經濟學家說了算!》,說明經濟學家如何在戰後榮景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這些新一代的經濟推手如何改變世界。連我都對經濟學家目前所做之事感到驚奇:使增加儲蓄、避免負債和審慎投資變得更容易;透過民營銀行的微型貸款,讓幾百萬人脫貧;減少犯罪和改善公共教育;利用更有效率的拍賣方法,替政府省很多錢,幫公司股票上市;利用尖峰訂價技術,減少交通堵塞;使公司更賺錢,同時酬勞員工和股東;幫助國家實現經濟奇蹟,並避免未來國際衝突。
我特別感到與有榮焉的是,我注意到馬克在書中提到的經濟學家很多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或學生,包括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這樣的經濟學泰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告訴我們,如何為穩定、非通膨的成長型經濟,創造適當的環境(靠控制貨幣供應、減稅和限制政府擴張);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公共選擇學派之父,他將經濟學的重點從「市場失靈」轉移到「政府失靈」,並建議限制國家權力的方法;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將經濟學原則應用到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第一人;羅伯.孟岱爾(Robert Mundell),供給面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極力鼓吹自由貿易、減稅和管制鬆綁的好處。
回想一九六○、七○年代,這些芝加哥學者被視為邊緣經濟學家,儘管他們認為自己才是阿弗瑞德.馬歇爾在學術上的嫡系傳人。這一小撮人主張有限政府、健全貨幣、減少管制、投資於股票指數基金和減稅。當年很多同行叫他們瘋子。現在他們卻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
我有幸在一九六○、七○年代忝為那個芝加哥團體一員,直接參與了供給面經濟學的誕生。當時美國徘徊在十字路口,面對是否延續重稅、物價上揚、成長緩慢的政策,或改變路線減少租稅和管制,以促進成長、降低通膨和提高儲蓄的抉擇。拉弗曲線(Laffer Curve)(見第26章的討論)於此時誕生,說明大幅削減高邊際稅率可以刺激儲蓄、生產力和經濟成長,因此政府稅收不減反增。隨著經濟成長,福利支出和所得津貼計畫也會相應減少。確實,最好的福利形式永遠是一份待遇高的好工作。簡言之,減稅的代價不但比任何人目前所想的少,而且時常是幫助窮人最好的辦法。減稅可以治癒各式各樣的社會弊病!
因此供給面革命促生了柴契爾─雷根革命,以及經濟學的新典範。雷根時代的減稅措施不但刺激了卓越的經濟成長,也增進大量儲蓄。只要看看供給面經濟學帶來的經濟狀況就知道了。我從來沒見過一個主要經濟體可以跟目前美國經濟的規模相提並論。我甚至從來沒讀過哪個經濟體,不論古今、不論遠近、不論大小,可以媲美今天的美國。這個國家雖不完美,但它是這個古老地球曾經創造過的最接近完美的經濟體。
美國是當今之世唯一已開發經濟體同時又是成長型經濟體。我相信這是過去二十五年實施的絕妙政策造成的。這段時期,財政政策顯著改進──降低邊際稅率已達到刺激就業和投資的效果。貨幣政策大幅改進,以致我們現在享有穩定的低通膨率,轉化成更低的貸款利率。貿易變得更自由,替美國及其貿易伙伴創造更多財富。最後,經濟限制減少,工會勢力消退,允許市場更自由地運作。
如果你想知道這些變革的結果,看看股市的表現吧。從一九九六年一月到一九八二年七月,標準普爾500(Standard & Poor’s 500,簡稱S&P 500,編按:這是記錄美國五百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數,具有採樣面廣、代表性強、精確度高、連續性好等特點)的年均複合實質報酬率是-6.1%。認真想想這個數字。由於拙劣的經濟政策,股市僅在名義上勉強增值了一點點,但因為物價大幅上升,實際報酬是負的。但是,自雷根政府施行支持成長的政策,從一九八二年七月至今,標準普爾500的年均複合實質報酬率達到8.1%。簡言之,供給面經濟學已大大改善美國的經濟命運,而且這股旋風正橫掃全球。
此外,由於芝加哥學派及其他地方的開創性研究,新一代經濟學家進入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在法律及犯罪學、行為金融學及股市,甚至宗教、幸福和運動經濟學等各種領域,不斷發現新世界。經濟學家甚至改善了他們的預測能力!我很高興看到馬克.史庫森引述來自政治光譜各處的經濟學家的成就。我們應該支持優秀的經濟學,不論是凱因斯學派或奧地利學派提出的,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批判拙劣的經濟觀點,不論來自共和黨或民主黨。
至今仍有一些經濟唱衰論者預測前景黯淡,但我不是其中之一。誠然,我們仍會犯錯,例如在加州,累進稅和過度管制正在扼殺這個曾經偉大的州。(特此聲明此事與我無關:我決定把我的家人和事業從加州遷到不課所得稅的田納西州。)但在廿一世紀初,我們已比過去進步多了。如果美國能夠改採支持成長的政策,譬如單一低稅率、社會安全制度民營化、學校選擇權、更多國際貿易、更少軍事干預,凱因斯憧憬的未來會變得更加光明。很多問題仍待解決,很多領域仍待探索,但巨大的市場力量正在發揮作用,而此作用將難以逆轉。
在此我要恭賀馬克.史庫森繪製了一張藍圖,讓一支經濟專家組成的先頭部隊得以將他們的福音傳播到越來越廣的範圍。誠如馬克所言,經濟學不再是憂鬱科學,而是一門樂觀、通用的科學,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我很高興自己是這門學科的一員。
亞瑟.拉弗(Arthur B. Laffer)
拉弗顧問公司(Laffer Associates)創辦人與董事長
試閱
						  第13章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基本市場法則不適用於今日的醫療照護。價格不是由供需決定。
――「美國的經濟逃犯:美國醫療照護體系」
《紐約時報》(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我們的醫療照護體系是個大雜燴,有限度的自由市場,各式各樣的政府干預和管制,亂七八糟混在一起,而且越來越衰弱。…但健康儲蓄帳戶(HSAs)可以全盤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約翰.麥基(John Mackey),健康食品超市CEO
當醫療照護成為全國關注的議題,《紐約時報》頭版登了一篇專題報導,聲稱美國的醫療照護體系「以幾乎完全不顧基本經濟原則的方式運作」,因此應受到政府的特殊待遇。「價格不是由供需法則或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所決定。貨比三家不可能。提高生產力不會降低成本,」記者指出。美國的醫療照護成本快速攀升,目前占國民所得的15%,高居世界各國之冠。
但醫療服務真的跟肥皂、汽車或棒球賽門票那麼不同嗎?
讓我們回到經濟學原理,以此來分析醫療照護爭議。我們將看到,與《紐約時報》的報導相反,供需法則在醫療照護業運作得太好了。事實上,醫療成本快速上升,很多人不能得到適當照護,恰恰因為第一章概述的經濟原則受到阻撓,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競爭、誘因和課責的水準未達到它們在自由經濟體系中應有的高度。
為什麼醫療照護成本上升得這麼快?大體而言,供給跟不上需求。原因有幾個:首先,來自「免費」或低價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的需求增加,占目前所有醫療支出的65%;其次,美國醫療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限制醫學院招生人數,並限制護士、緊急救護員、專科護理師和醫師助理可以提供的服務;第三,第三方付費系統,造成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
醫療照護市場面對的最大失敗是課責原則。受益人和付費者之間的自然關係大部分被切斷。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表示,從一項服務得到利益的人應該付費給該項服務。如果你買一條麵包,你付一塊錢。買兩條麵包,付兩塊錢。但在今天的醫療照護體系中,如果你去看病,別人付錢,付費者若非你的雇主,即是保險公司或政府。
當人們不直接付費給他們使用的服務或產品,就有過度使用的傾向,也有較少的誘因去壓低成本。這個關聯性顯而易見:如果你使用醫生的服務,你應該付費給這些服務。用得越多,應該付得越多。如果你用得較少,就不應該跟用得比你多的人付一樣多的錢。
不幸的是,付費者和受益者之間的連結斷了。有越來越多的例子是,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不付費,由納稅人付。醫療服務和醫生看診的顧客不付費;由雇主的保險公司付。一個主要的問題來源是,人們普遍使用雇主付費的醫療保險來支付,甚至是例行的健康檢查費用。當員工知道他人──保險公司──會埋單時,他們沒有誘因去比價和限制看診或進醫院急診室的次數。幸運的是,保險公司確實嘗試對醫院和醫師服務維持某種形式的成本控制,但現行系統不夠理想。不幸的是,因為保險公司不按同樣療程、同樣價格的統一標準償付醫生,使系統陷入困難。保險公司根據種種因素,包括表格怎麼填的,來決定他們會付多少錢。當醫生從保險公司獲得的酬勞太低時,他們會另外想辦法。
醫生的反擊辦法是限制每天使用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人數,或完全拒絕跟保險公司打交道。很多家庭醫師現在只接受直接付費的病人,病人事後再向各自的保險公司求償。
全民健保是解決之道嗎?
許多有影響力的權威人士和政治人物倡議採行大部分其他國家實施的制度:全民醫療照護和單一支付系統(single-payer system)。本質上,這個政策意味全體國民納入聯邦政府經營的單一醫療保險計畫。它叫做「單一支付」,因為是由聯邦政府支付所有的醫療帳單。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單一支付全民系統實際上可以降低成本和簡化手續。
但全民健保違背經濟學福利原則的後半段,因為它提供納稅人福利給不需要照顧的人。納稅人應該替比爾蓋茲、洛克斐勒或其他任何年薪超過比如說10萬美元的人付醫療帳單嗎?大多數人會說不,我們不應該補貼有錢人。但那正是全民健保制度所做的──強迫人人參加計畫,共同分攤費用(通過他們繳的稅),連負擔得起自己的醫療保險的人也不例外。
英國和加拿大的醫療照護系統到底有多好?
單一支付系統的支持者常舉英國和加拿大的例子,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替代方案。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NHS)是二次大戰後,社會主義者掌權時制定的。在該制度下,病人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或住院服務,所有費用由英國政府支付。多年來,英國國民健康服務被視為全世界最好的醫療照護系統。但這已不再是事實。為了應付零邊際價格下的無限需求,公立醫院和診所的醫療服務現在實施限量供應。在一些倫敦醫院,病人等十二小時以上才看到醫生是稀鬆平常的事。(我有親身經驗,我和家人曾在倫敦住了一個夏天。當我八歲的兒子跌倒受傷時,我們帶他去一家提供國民健康服務的醫院,枯等八小時後終於放棄和回家。)
在國民健康服務之下,行政人員總數已激增到每名病患有3.1名行政人員,但這個看似有利的比率,並未幫忙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官僚體系的一部分,不能治療病人。自一九四八年至今,每千人病床數已減少一半。英國報紙經常報導做錯手術和病人躺在醫院走道無人聞問的故事。
加拿大呢?有些支持者指出加拿大是完美的單一支付保險計畫。政府支付所有加拿大人的醫療帳單。該系統被視為低成本。加拿大只花了國民所得的9.5%在醫療照護上,相較於美國的15%。
但低成本主要是因為醫療科技落後,缺乏最新的醫療設備和程序。就科技普及度而言,如核磁共振攝影(MRI)機或洗腎機,加拿大在先進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表13.1顯示在加拿大看專科醫生的漫長等候時間。
難怪需要專科治療和手術的加拿大人會南下美國,在那裡不需長時間等候,還有最新的醫療科技,只要你願意自己付費。
簡言之,每當你聽到一位候選人或政治領袖說「我們需要全民健保」,你可以保證這傢伙根本不懂明智的經濟學。
表13.1 加拿大等候專科醫生治療的平均時間
專科 平均等候時間(星期)
骨科 32.2
整形外科 28.6
眼科 30.0
婦科 15.3
耳鼻喉科 16.4
泌尿科 13.0
神經外科 20.1
外科 10.3
內科 11.1
心血管科 14.1
資料來源:費瑟學會(The Fraser Institute),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
市場解決方案:更低成本、更高品質且不必排隊
這裡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如果遵行市場法則,醫療照護體系會如何運作:雷射眼科手術和整容手術。大部分醫療產品和服務越來越貴,但雷射眼科手術不漲反跌。過去十年來,眼科醫生已動過三百萬次以上的雷射近視矯正術(Lasik),而且技術越來越精進,可說是各種手術中病人滿意度最高的一個。一九九八年,雷射眼科手術平均價格為一隻眼睛約2,200美元,手術結果好壞參半。現在平均價格已跌到一隻眼睛1,350美元,跌幅達38%,而且顧客滿意度也升高了。為什麼雷射眼科手術變得更便宜和更好,其他形式的醫療照護卻變得更貴?原因很簡單。雷射眼科手術不在第三方民營保險、聯邦醫療保險或醫療補助計畫的承保範圍內。因此,為了爭取病患,眼科醫師有誘因去改進技術和降低成本。雷射眼科手術是少數在真正自由市場上運作,受制於價格競爭和消費者選擇的醫療程序之一。
整容手術是另一個例子,證明了選擇和競爭使價格逐漸降低,並使品質逐漸提高。病人自己掏腰包付錢給這種非必要的手術,因此每次手術前都會權衡成本和利益。他們也基於品質和價格挑選醫生,而不是基於醫生是否屬於某個醫療保險網。因此,從一九九二至二○○一年,扣除通膨後的價格年年下跌。1
是誰的錯?
《紐約時報》那篇報導的作者將美國的醫療照護問題歸咎於私人企業,但真正原因是政府不允許市場充分運作。即使雇主付費的醫療保險,在某個意義上,也是政府的產物。高額的公司稅鼓勵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附加福利,這些福利對公司而言可以減稅,對員工則是免稅的收入。企業選擇提供這些福利主要是為了節稅。
醫療照護業與獸醫業形成對比。獸醫院沒有醫療界所面對的問題(成本不斷升高、官僚手續、在醫療設施的漫長等候時間),主要因為獸醫服務大部分由寵物主人直接付費。牙醫業曾經是另一個好例子,因為多年來牙科服務大部分由病患直接付費,成本受到控制。不幸的是,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企業和保險公司開始提供牙科保險,而且自付額相當低。不出所料,在第三方支付系統下,牙醫費用迅速攀高。
如何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這個情況應如何改善?模仿加拿大和歐洲的國民健保制度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違反市場原則。(如果你想知道各國醫療照護系統的缺點,根據市場原則逐一分析即可。)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一九九三年簡短提出的醫療照護計畫也行不通。柯林頓的計畫採浮動價格制,按使用者的收入決定醫療服務費用,而非根據供需法則;受益者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服務;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機構,對藥品及其他醫療相關服務施加成本控制。如果實施,結果將是供給不足、官僚主義、成本增加、服務縮水,及研發減少。幸運的是,這個計畫胎死腹中。
引進健康儲蓄帳戶:健康食品超市的啟示
健康儲蓄帳戶(Health Savings Accounts ,簡稱HSA)是一個解決醫療危機的務實辦法。二○○三年國會立法通過健康儲蓄帳戶,是聯邦醫療保險一籃子改革計畫的一部分。這個法案的前身是醫療儲蓄帳戶,一九九六年由柯林頓總統簽署立法。
健康儲蓄帳戶是一個延後繳稅的帳戶,允許你為了醫療費用存錢。讓我舉一家最成功的公司為例,說明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成功的原因。這個例子是健康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天然食品連鎖店,《財星》百大最佳就業公司排行榜第五名。直到二○○三年,健康食品超市提供員工慷慨的自選式健康保險計畫。這個計畫非常昂貴,且缺乏鼓勵節約的誘因。二○○三年,健康食品超市面臨700萬美元虧損,不得不提高保費將近35%。員工不滿公司的醫療計畫。
健康食品是最早替員工辦理健康儲蓄帳戶的公司之一。為了強調對醫療照護的積極態度,該公司實際上稱之為「個人保健帳戶」。2員工自動加入保險,公司替所有全職員工付100%的保費。不過,這個保險計畫有高達3,500元的自付額:1,000元醫療費,500元處方藥費,2,000元共同負擔部分(co-pay)。為了支付這筆自付額,公司發給每位員工一張萬事達(MasterCard)簽帳卡,可以用來提取「醫療保健」費。(公司仔細查核萬事達卡帳單,以確保它們僅用於醫療相關1。)
員工如未用完自付額,餘款會轉到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帳戶裡累積的錢不必繳稅。在新法下,健康儲蓄帳戶是可攜式的,所以員工跳槽時可以帶著帳戶去新東家。如此就創造出了誘因,使員工變成聰明的醫療照護消費者,因為他們可以保留任何剩餘的錢。員工欲處理未用完的健康儲蓄帳戶資金,有兩個選擇:
‧ 他們可以把錢(免稅)存在孳息的帳戶供未來醫療之用,利息也免稅。
‧ 他們可以在年底從健康儲蓄帳戶提款,只要維持最低餘額。
非醫療用途的提款會被充分課稅,另加15%的欠稅罰款。「有些員工會有8千、9千,甚至1萬塊錢存在帳戶裡,」CEO約翰.麥基說。「他們不必擔心因為生病而傾家蕩產。」
結果令人驚奇。員工更換率暴跌至20%左右。公司的醫療成本被控制住了。約74%的員工只花了健康儲蓄帳戶裡不到500元,45%的員工分文未花。為什麼不花?因為他們有誘因保持健康,也不再一咳嗽就跑去看醫生。
健康食品超市的員工有誘因去四處比價,尋找最價廉物美的醫療服務。高自付額一方面降低保費,同時給予員工重大疾病或傷害保障。員工受到鼓勵吃健康食物並運動強身。由於減少看診就醫次數,他們可以存錢在自己的健康儲蓄帳戶。約翰.麥基稱之為「賦能模型」(empowered model)。3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到了二○一○年,24%的健保市場將包括消費者導向的健康計畫(HSAs)。它是美國醫療照護的未來趨勢。
以下是一些應用經濟學來改良醫療照護品質並降低成本的方法:
1. 打開醫學院大門招收更多學生,以增加醫生供給。
2. 增加醫療照護的多樣性。應賦予專科護士和醫師助理更多權限去開診所及提供一般照護給基本醫療需求,如耳朵發炎、皮膚外傷和流行性感冒之類。
3. 讓市場決定價格,而非由保險公司決定。
4. 侵權法改革:限制醫療過失賠償金額,以降低醫療過失保險費。
5. 資訊公開:使人們更容易知道醫生是否曾因醫療過失被控告或定罪。
醫療照護危機的解決之道是將政府干預減至最少,而不是擴大。透過靈活的自付額和共同付費辦法,民營保險公司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這個做法可以鼓勵競爭和比價,從而達到控制成本、刺激醫學進步,並鼓勵預防性照護和運動的效果。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穩坐全世界醫療照護體系最完美的國家寶座。
					
				病人力量
消費者導向的新醫療計畫
基本市場法則不適用於今日的醫療照護。價格不是由供需決定。
――「美國的經濟逃犯:美國醫療照護體系」
《紐約時報》(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
我們的醫療照護體系是個大雜燴,有限度的自由市場,各式各樣的政府干預和管制,亂七八糟混在一起,而且越來越衰弱。…但健康儲蓄帳戶(HSAs)可以全盤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約翰.麥基(John Mackey),健康食品超市CEO
當醫療照護成為全國關注的議題,《紐約時報》頭版登了一篇專題報導,聲稱美國的醫療照護體系「以幾乎完全不顧基本經濟原則的方式運作」,因此應受到政府的特殊待遇。「價格不是由供需法則或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所決定。貨比三家不可能。提高生產力不會降低成本,」記者指出。美國的醫療照護成本快速攀升,目前占國民所得的15%,高居世界各國之冠。
但醫療服務真的跟肥皂、汽車或棒球賽門票那麼不同嗎?
讓我們回到經濟學原理,以此來分析醫療照護爭議。我們將看到,與《紐約時報》的報導相反,供需法則在醫療照護業運作得太好了。事實上,醫療成本快速上升,很多人不能得到適當照護,恰恰因為第一章概述的經濟原則受到阻撓,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競爭、誘因和課責的水準未達到它們在自由經濟體系中應有的高度。
為什麼醫療照護成本上升得這麼快?大體而言,供給跟不上需求。原因有幾個:首先,來自「免費」或低價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的需求增加,占目前所有醫療支出的65%;其次,美國醫療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限制醫學院招生人數,並限制護士、緊急救護員、專科護理師和醫師助理可以提供的服務;第三,第三方付費系統,造成使用者與付費者分離。
醫療照護市場面對的最大失敗是課責原則。受益人和付費者之間的自然關係大部分被切斷。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表示,從一項服務得到利益的人應該付費給該項服務。如果你買一條麵包,你付一塊錢。買兩條麵包,付兩塊錢。但在今天的醫療照護體系中,如果你去看病,別人付錢,付費者若非你的雇主,即是保險公司或政府。
當人們不直接付費給他們使用的服務或產品,就有過度使用的傾向,也有較少的誘因去壓低成本。這個關聯性顯而易見:如果你使用醫生的服務,你應該付費給這些服務。用得越多,應該付得越多。如果你用得較少,就不應該跟用得比你多的人付一樣多的錢。
不幸的是,付費者和受益者之間的連結斷了。有越來越多的例子是,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不付費,由納稅人付。醫療服務和醫生看診的顧客不付費;由雇主的保險公司付。一個主要的問題來源是,人們普遍使用雇主付費的醫療保險來支付,甚至是例行的健康檢查費用。當員工知道他人──保險公司──會埋單時,他們沒有誘因去比價和限制看診或進醫院急診室的次數。幸運的是,保險公司確實嘗試對醫院和醫師服務維持某種形式的成本控制,但現行系統不夠理想。不幸的是,因為保險公司不按同樣療程、同樣價格的統一標準償付醫生,使系統陷入困難。保險公司根據種種因素,包括表格怎麼填的,來決定他們會付多少錢。當醫生從保險公司獲得的酬勞太低時,他們會另外想辦法。
醫生的反擊辦法是限制每天使用聯邦醫療保險的病患人數,或完全拒絕跟保險公司打交道。很多家庭醫師現在只接受直接付費的病人,病人事後再向各自的保險公司求償。
全民健保是解決之道嗎?
許多有影響力的權威人士和政治人物倡議採行大部分其他國家實施的制度:全民醫療照護和單一支付系統(single-payer system)。本質上,這個政策意味全體國民納入聯邦政府經營的單一醫療保險計畫。它叫做「單一支付」,因為是由聯邦政府支付所有的醫療帳單。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單一支付全民系統實際上可以降低成本和簡化手續。
但全民健保違背經濟學福利原則的後半段,因為它提供納稅人福利給不需要照顧的人。納稅人應該替比爾蓋茲、洛克斐勒或其他任何年薪超過比如說10萬美元的人付醫療帳單嗎?大多數人會說不,我們不應該補貼有錢人。但那正是全民健保制度所做的──強迫人人參加計畫,共同分攤費用(通過他們繳的稅),連負擔得起自己的醫療保險的人也不例外。
英國和加拿大的醫療照護系統到底有多好?
單一支付系統的支持者常舉英國和加拿大的例子,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替代方案。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NHS)是二次大戰後,社會主義者掌權時制定的。在該制度下,病人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或住院服務,所有費用由英國政府支付。多年來,英國國民健康服務被視為全世界最好的醫療照護系統。但這已不再是事實。為了應付零邊際價格下的無限需求,公立醫院和診所的醫療服務現在實施限量供應。在一些倫敦醫院,病人等十二小時以上才看到醫生是稀鬆平常的事。(我有親身經驗,我和家人曾在倫敦住了一個夏天。當我八歲的兒子跌倒受傷時,我們帶他去一家提供國民健康服務的醫院,枯等八小時後終於放棄和回家。)
在國民健康服務之下,行政人員總數已激增到每名病患有3.1名行政人員,但這個看似有利的比率,並未幫忙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官僚體系的一部分,不能治療病人。自一九四八年至今,每千人病床數已減少一半。英國報紙經常報導做錯手術和病人躺在醫院走道無人聞問的故事。
加拿大呢?有些支持者指出加拿大是完美的單一支付保險計畫。政府支付所有加拿大人的醫療帳單。該系統被視為低成本。加拿大只花了國民所得的9.5%在醫療照護上,相較於美國的15%。
但低成本主要是因為醫療科技落後,缺乏最新的醫療設備和程序。就科技普及度而言,如核磁共振攝影(MRI)機或洗腎機,加拿大在先進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表13.1顯示在加拿大看專科醫生的漫長等候時間。
難怪需要專科治療和手術的加拿大人會南下美國,在那裡不需長時間等候,還有最新的醫療科技,只要你願意自己付費。
簡言之,每當你聽到一位候選人或政治領袖說「我們需要全民健保」,你可以保證這傢伙根本不懂明智的經濟學。
表13.1 加拿大等候專科醫生治療的平均時間
專科 平均等候時間(星期)
骨科 32.2
整形外科 28.6
眼科 30.0
婦科 15.3
耳鼻喉科 16.4
泌尿科 13.0
神經外科 20.1
外科 10.3
內科 11.1
心血管科 14.1
資料來源:費瑟學會(The Fraser Institute),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
市場解決方案:更低成本、更高品質且不必排隊
這裡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如果遵行市場法則,醫療照護體系會如何運作:雷射眼科手術和整容手術。大部分醫療產品和服務越來越貴,但雷射眼科手術不漲反跌。過去十年來,眼科醫生已動過三百萬次以上的雷射近視矯正術(Lasik),而且技術越來越精進,可說是各種手術中病人滿意度最高的一個。一九九八年,雷射眼科手術平均價格為一隻眼睛約2,200美元,手術結果好壞參半。現在平均價格已跌到一隻眼睛1,350美元,跌幅達38%,而且顧客滿意度也升高了。為什麼雷射眼科手術變得更便宜和更好,其他形式的醫療照護卻變得更貴?原因很簡單。雷射眼科手術不在第三方民營保險、聯邦醫療保險或醫療補助計畫的承保範圍內。因此,為了爭取病患,眼科醫師有誘因去改進技術和降低成本。雷射眼科手術是少數在真正自由市場上運作,受制於價格競爭和消費者選擇的醫療程序之一。
整容手術是另一個例子,證明了選擇和競爭使價格逐漸降低,並使品質逐漸提高。病人自己掏腰包付錢給這種非必要的手術,因此每次手術前都會權衡成本和利益。他們也基於品質和價格挑選醫生,而不是基於醫生是否屬於某個醫療保險網。因此,從一九九二至二○○一年,扣除通膨後的價格年年下跌。1
是誰的錯?
《紐約時報》那篇報導的作者將美國的醫療照護問題歸咎於私人企業,但真正原因是政府不允許市場充分運作。即使雇主付費的醫療保險,在某個意義上,也是政府的產物。高額的公司稅鼓勵企業提供各式各樣的附加福利,這些福利對公司而言可以減稅,對員工則是免稅的收入。企業選擇提供這些福利主要是為了節稅。
醫療照護業與獸醫業形成對比。獸醫院沒有醫療界所面對的問題(成本不斷升高、官僚手續、在醫療設施的漫長等候時間),主要因為獸醫服務大部分由寵物主人直接付費。牙醫業曾經是另一個好例子,因為多年來牙科服務大部分由病患直接付費,成本受到控制。不幸的是,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多企業和保險公司開始提供牙科保險,而且自付額相當低。不出所料,在第三方支付系統下,牙醫費用迅速攀高。
如何解決醫療照護問題
這個情況應如何改善?模仿加拿大和歐洲的國民健保制度無濟於事,因為它們違反市場原則。(如果你想知道各國醫療照護系統的缺點,根據市場原則逐一分析即可。)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一九九三年簡短提出的醫療照護計畫也行不通。柯林頓的計畫採浮動價格制,按使用者的收入決定醫療服務費用,而非根據供需法則;受益者不直接付費給醫療服務;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機構,對藥品及其他醫療相關服務施加成本控制。如果實施,結果將是供給不足、官僚主義、成本增加、服務縮水,及研發減少。幸運的是,這個計畫胎死腹中。
引進健康儲蓄帳戶:健康食品超市的啟示
健康儲蓄帳戶(Health Savings Accounts ,簡稱HSA)是一個解決醫療危機的務實辦法。二○○三年國會立法通過健康儲蓄帳戶,是聯邦醫療保險一籃子改革計畫的一部分。這個法案的前身是醫療儲蓄帳戶,一九九六年由柯林頓總統簽署立法。
健康儲蓄帳戶是一個延後繳稅的帳戶,允許你為了醫療費用存錢。讓我舉一家最成功的公司為例,說明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成功的原因。這個例子是健康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天然食品連鎖店,《財星》百大最佳就業公司排行榜第五名。直到二○○三年,健康食品超市提供員工慷慨的自選式健康保險計畫。這個計畫非常昂貴,且缺乏鼓勵節約的誘因。二○○三年,健康食品超市面臨700萬美元虧損,不得不提高保費將近35%。員工不滿公司的醫療計畫。
健康食品是最早替員工辦理健康儲蓄帳戶的公司之一。為了強調對醫療照護的積極態度,該公司實際上稱之為「個人保健帳戶」。2員工自動加入保險,公司替所有全職員工付100%的保費。不過,這個保險計畫有高達3,500元的自付額:1,000元醫療費,500元處方藥費,2,000元共同負擔部分(co-pay)。為了支付這筆自付額,公司發給每位員工一張萬事達(MasterCard)簽帳卡,可以用來提取「醫療保健」費。(公司仔細查核萬事達卡帳單,以確保它們僅用於醫療相關1。)
員工如未用完自付額,餘款會轉到一個健康儲蓄帳戶,帳戶裡累積的錢不必繳稅。在新法下,健康儲蓄帳戶是可攜式的,所以員工跳槽時可以帶著帳戶去新東家。如此就創造出了誘因,使員工變成聰明的醫療照護消費者,因為他們可以保留任何剩餘的錢。員工欲處理未用完的健康儲蓄帳戶資金,有兩個選擇:
‧ 他們可以把錢(免稅)存在孳息的帳戶供未來醫療之用,利息也免稅。
‧ 他們可以在年底從健康儲蓄帳戶提款,只要維持最低餘額。
非醫療用途的提款會被充分課稅,另加15%的欠稅罰款。「有些員工會有8千、9千,甚至1萬塊錢存在帳戶裡,」CEO約翰.麥基說。「他們不必擔心因為生病而傾家蕩產。」
結果令人驚奇。員工更換率暴跌至20%左右。公司的醫療成本被控制住了。約74%的員工只花了健康儲蓄帳戶裡不到500元,45%的員工分文未花。為什麼不花?因為他們有誘因保持健康,也不再一咳嗽就跑去看醫生。
健康食品超市的員工有誘因去四處比價,尋找最價廉物美的醫療服務。高自付額一方面降低保費,同時給予員工重大疾病或傷害保障。員工受到鼓勵吃健康食物並運動強身。由於減少看診就醫次數,他們可以存錢在自己的健康儲蓄帳戶。約翰.麥基稱之為「賦能模型」(empowered model)。3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到了二○一○年,24%的健保市場將包括消費者導向的健康計畫(HSAs)。它是美國醫療照護的未來趨勢。
以下是一些應用經濟學來改良醫療照護品質並降低成本的方法:
1. 打開醫學院大門招收更多學生,以增加醫生供給。
2. 增加醫療照護的多樣性。應賦予專科護士和醫師助理更多權限去開診所及提供一般照護給基本醫療需求,如耳朵發炎、皮膚外傷和流行性感冒之類。
3. 讓市場決定價格,而非由保險公司決定。
4. 侵權法改革:限制醫療過失賠償金額,以降低醫療過失保險費。
5. 資訊公開:使人們更容易知道醫生是否曾因醫療過失被控告或定罪。
醫療照護危機的解決之道是將政府干預減至最少,而不是擴大。透過靈活的自付額和共同付費辦法,民營保險公司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這個做法可以鼓勵競爭和比價,從而達到控制成本、刺激醫學進步,並鼓勵預防性照護和運動的效果。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穩坐全世界醫療照護體系最完美的國家寶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