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富裕也更平等:對西方財富史的新觀點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正面挑戰《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觀點
財富的集中程度變高了嗎?貧富差距拉開到什麼地步?
經濟學者華頓斯通根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
貧富差距向來是大眾關心的議題,近二十年來對於財富是否愈來愈集中更是有非常熱烈的討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當時甚至成為橫掃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
皮凱提基於他所取得的歐美歷史資料,認為工業革命以來財富就開始往集中的方向走,高點在紙醉金迷的鍍金時代,然後遭遇兩次世界大戰與稅制變革的衝擊,才使得財富的分配變得較為平均。一九八○年代之後由於新的經濟政策潮流的影響,財富再度愈來愈集中,貧富差距再度拉大。
本書作者華頓斯通也是皮凱提號召成立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的成員,與各國學者共同深入挖掘資料、從事進一步的探索。基於這些重新爬梳過的以及新近編製完成的歷史資料(以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西班牙、瑞典為主),華頓斯通對於歐美各國財富集中程度的歷史變化有了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戰爭與累進稅制雖然具有重大影響,但並不是最關鍵的角色,財富平等化最核心的原因是住宅自有率提升以及退休金儲蓄。他也指出,一百年來,西方的財富分配是漸漸平均的,這個趨勢目前在歐洲雖然停滯但並未大幅惡化。本書完整呈現他的歷史新觀點,同時也提出他對於如何防止貧富差距擴大的政策建議。儘管臺灣與西方國家有不同的背景脈絡,他的分析與建議仍有極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對照與思索。
財富的集中程度變高了嗎?貧富差距拉開到什麼地步?
經濟學者華頓斯通根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議
貧富差距向來是大眾關心的議題,近二十年來對於財富是否愈來愈集中更是有非常熱烈的討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當時甚至成為橫掃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
皮凱提基於他所取得的歐美歷史資料,認為工業革命以來財富就開始往集中的方向走,高點在紙醉金迷的鍍金時代,然後遭遇兩次世界大戰與稅制變革的衝擊,才使得財富的分配變得較為平均。一九八○年代之後由於新的經濟政策潮流的影響,財富再度愈來愈集中,貧富差距再度拉大。
本書作者華頓斯通也是皮凱提號召成立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的成員,與各國學者共同深入挖掘資料、從事進一步的探索。基於這些重新爬梳過的以及新近編製完成的歷史資料(以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西班牙、瑞典為主),華頓斯通對於歐美各國財富集中程度的歷史變化有了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戰爭與累進稅制雖然具有重大影響,但並不是最關鍵的角色,財富平等化最核心的原因是住宅自有率提升以及退休金儲蓄。他也指出,一百年來,西方的財富分配是漸漸平均的,這個趨勢目前在歐洲雖然停滯但並未大幅惡化。本書完整呈現他的歷史新觀點,同時也提出他對於如何防止貧富差距擴大的政策建議。儘管臺灣與西方國家有不同的背景脈絡,他的分析與建議仍有極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對照與思索。
名人推薦
近數十年來,西方世界的私人財富倍增,讓我們達到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然而只要匆匆一瞥億萬富豪──有些還是國際名流──蒸蒸日上的人數,就會引發一個問題:我們是否也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程度前所未有的時代?
一種廣獲認同的論述主張的確如此,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這種論述將財富呈現為權力與不平等的工具,論述的起點是十九世紀的歐洲,低稅負與最低限度的市場監管任憑資本毫無節制地累積;接下來是兩次世界大戰與其後的累進稅政策,兩者限縮了富人的財富。論述繼續發展,指稱二十世紀末期湧現一波對市場友善的政策,逆轉了這項趨勢,也將財富不平等推上歷史高峰。
這樣的論述雖然引人入勝,但卻有嚴重瑕疪。
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要改造關於財富史的對話。筆者運用新出現的歷史材料,搭配現有的研究,主張推動財富平等的催化劑既不是戰爭摧殘,也不是累進稅制度。儘管這兩項因素都會產生影響,但無法解釋作用更為廣泛、更為強大、能夠塑造財富的各種力量。我將指出,真正引發變化的關鍵因素是愈來愈多的尋常百姓擁有資產,主要的動力則是住宅自有(homeownership)與退休金儲蓄的興盛。
本書還有另一項更廣泛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幫助我們更加瞭解經濟政策能夠扮演的一個角色:促進整體人群的財富成長,從經濟弱勢族群到億萬富豪都能受惠。當我們必須因應顛覆性科技創新、氣候變遷、全球貿易退潮態勢等挑戰時,私人財富會發揮核心作用。它可以充當投資的發動機、金融振盪的緩衝、公共計畫的資金基礎。我希望藉由對西方經濟史的探索,找出能夠促進以新方式創造財富的政策,同時避開會威脅財富創造的政策。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欠下相當可觀的人情債,在這裡要一一致謝。關於本書初稿的可貴討論與評論,我要特別感謝Anders Bj?rklund、Bertrand Garbinti、Branko Milanovi?、Charlotte Bartels、Clara Mart?nez-Toledano、Daron Acemo?lu、David Splinter、David Weil、Enea Baselgia、Enrico Rubolino、Eric Zwick、Erik Bengtsson、Isabel Mart?nez、Gabriel Zucman、Guido Alfani、Jacob Lundberg、Jakob Madsen、James Davies、James Heckman、James Robinson、Johan Norberg、John Sabelhaus、Lucas Chancel、Jesse Bricker、Mikael Elinder、Neil Cummins、Olle Hammar、Peter Lindert、Rodney Edvinsson、Rolf Aaberge、Salvatore Morelli、Thilo Albers、Thomas Helleday與Thomas Piketty......
一種廣獲認同的論述主張的確如此,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這種論述將財富呈現為權力與不平等的工具,論述的起點是十九世紀的歐洲,低稅負與最低限度的市場監管任憑資本毫無節制地累積;接下來是兩次世界大戰與其後的累進稅政策,兩者限縮了富人的財富。論述繼續發展,指稱二十世紀末期湧現一波對市場友善的政策,逆轉了這項趨勢,也將財富不平等推上歷史高峰。
這樣的論述雖然引人入勝,但卻有嚴重瑕疪。
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要改造關於財富史的對話。筆者運用新出現的歷史材料,搭配現有的研究,主張推動財富平等的催化劑既不是戰爭摧殘,也不是累進稅制度。儘管這兩項因素都會產生影響,但無法解釋作用更為廣泛、更為強大、能夠塑造財富的各種力量。我將指出,真正引發變化的關鍵因素是愈來愈多的尋常百姓擁有資產,主要的動力則是住宅自有(homeownership)與退休金儲蓄的興盛。
本書還有另一項更廣泛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幫助我們更加瞭解經濟政策能夠扮演的一個角色:促進整體人群的財富成長,從經濟弱勢族群到億萬富豪都能受惠。當我們必須因應顛覆性科技創新、氣候變遷、全球貿易退潮態勢等挑戰時,私人財富會發揮核心作用。它可以充當投資的發動機、金融振盪的緩衝、公共計畫的資金基礎。我希望藉由對西方經濟史的探索,找出能夠促進以新方式創造財富的政策,同時避開會威脅財富創造的政策。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欠下相當可觀的人情債,在這裡要一一致謝。關於本書初稿的可貴討論與評論,我要特別感謝Anders Bj?rklund、Bertrand Garbinti、Branko Milanovi?、Charlotte Bartels、Clara Mart?nez-Toledano、Daron Acemo?lu、David Splinter、David Weil、Enea Baselgia、Enrico Rubolino、Eric Zwick、Erik Bengtsson、Isabel Mart?nez、Gabriel Zucman、Guido Alfani、Jacob Lundberg、Jakob Madsen、James Davies、James Heckman、James Robinson、Johan Norberg、John Sabelhaus、Lucas Chancel、Jesse Bricker、Mikael Elinder、Neil Cummins、Olle Hammar、Peter Lindert、Rodney Edvinsson、Rolf Aaberge、Salvatore Morelli、Thilo Albers、Thomas Helleday與Thomas Piketty......
目錄
序言
1 發掘一個正面的故事
第一部:建立財富
2 財富累積的歷史
3 變化中的財富本質
4 住宅與退休金:家庭財富的支柱
第二部:財富不平等
5 二十世紀的大規模財富平等化
6 探討大規模財富平等化
7 藏身境外的財富
8 公部門財富
9 遺產繼承與財富不平等
第三部:一部關於財富的新歷史
10 結論與政策見解
注釋
參考書目
章節詳目
圖與表
1 發掘一個正面的故事
第一部:建立財富
2 財富累積的歷史
3 變化中的財富本質
4 住宅與退休金:家庭財富的支柱
第二部:財富不平等
5 二十世紀的大規模財富平等化
6 探討大規模財富平等化
7 藏身境外的財富
8 公部門財富
9 遺產繼承與財富不平等
第三部:一部關於財富的新歷史
10 結論與政策見解
注釋
參考書目
章節詳目
圖與表
試閱
1【摘自本書第一章「發掘一個積極正面的故事」】
數十年來,財富分配一直是讓人著迷而又爭執不休的議題。它會引發情緒反應,也在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眾之間激起辯論。像財富如何累積、分配與繼承這類問題的答案,對於理解經濟成長、社會流動,以及社會整體福祉都至關重要。正如其他複雜的議題,每當新證據與新詮釋出現,我們對於財富分配的理解也隨之演進。
人類的貧富差距始終存在,要求縮小差距的呼聲或許與差距本身同樣古老,近年來更加響亮。然而在致力降低不平等的同時,我們不應忽略相關敘事中一個幾乎無人提及的正向層面: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民眾變得更富裕也更平等。這場無形的財富革命深刻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我們如果要追求一個更公平、更繁榮的未來,就必須理解這場大規模變遷的根源及其影響。
先來看幾個超乎尋常的數字:今日我們的購買力是一九八○年的三倍有餘,與一個世紀前相比更是驚人的將近十倍。從歷史角度來觀照,如此幅度的財富成長極為罕見,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是什麼因素推動了這項非凡的變化?為什麼財富的分配會愈來愈平等?我們將會看到答案:財富所有權在一般民眾之間日益普及,主要因素在於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
新資料挑戰舊敘事
「財富」的定義是住宅、土地所有權與金融資產的總價值減去債務的價值。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他絕大多數人只能分到有限的資源和機會。然而過去一個世紀出現戲劇性的轉變,社會中下階層愈來愈容易取得財富。這種現象對財富不平等問題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縮小最上層富豪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
本書深入探討財富在西方世界的歷史變化軌跡。我運用總體財富累積與財富不平等的長期模式與決定因素的最新發現,分析所有相關國家可以相互比較的詳細資料。一部分資料序列由我與研究夥伴製作,但本書也引用其他研究者提供的資料。不過,這本書不只是彙編既有的證據,它也提出對於總體財富/所得比(wealth-income ratios)與財富不平等的新估算方式。
本書的分析將會重新評估一套先前建立起來的、論述財富歷史的敘事;這套敘事最知名的代表或許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書也針對平等程度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動態變化,提出全方位的歷史與政治脈絡闡述。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詳細說明皮凱提研究的複雜性,並解釋我自己的敘事如何一方面奠基於這套財富分配的整體歷史,一方面對這套歷史進行修正。必須指出的是,衡量家庭財富及其分配狀況是相當困難的工作,我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對財富不平等歷史趨勢進行估算,需要極高品質的資料。不過近年出現的新證據受惠於對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的更嚴格要求,品質明顯優於先前的研究。
關鍵是住宅與退休金,不是戰爭
不同於舊有的學術敘事,本書將揭示推進財富平等化的主要動力不是戰爭帶來的破壞,也不是對資本課稅的重分配效應。這兩個因素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建立在一種假設之上,亦即財富的建立是一場零和賽局,因此它們無法解釋財富平等化涉及的更廣泛、更根本的作用力。我將指出,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日益普及,使得愈來愈多尋常百姓能夠擁有財富,才是推進財富平等化真正的發動機。
回顧二十世紀開端,擁有一間像樣的住宅以及為退休後的生活儲蓄,是僅限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待遇,西方國家可能只有一、兩千萬人能夠做到。快轉到今天,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已然成為數億人的現實生活。拜教育機會擴增、勞動所得提高以及金融發展之賜,住宅自有與退休儲蓄出現大幅成長,進而實現財富的民主化。此一趨勢改善了社會中下階層的財務狀況,對於降低財富不平等也有重大助益。此外從歷史來看,自有住宅能夠提供高報酬、低風險的長期投資回報;一般而言,其住宅資產折舊率也低於租賃住宅。
告別零和賽局
然而這段近代歷史的關鍵面向──一般民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個人財富──卻被某些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忽視,他們將焦點放在超級富豪的財富狀況,以及戰爭與對資本課稅如何影響財富不平等。本書將試圖矯正這種失衡現象,揭示財富創造引發深遠變化的力量,並挑戰將財富平等化視為零和賽局的傳統觀點。
在自由市場經濟之中,財富累積是一種正面積極、增進福祉的力量。它與成功企業的成長密切相關,而這些企業的壯大會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所得、為公部門(public sector)帶來更多稅收。在本書接下來的篇章,我將探討為中產階級財富累積趨勢推波助瀾的歷史、社會與經濟因素,以及促進財富平等化的兩股關鍵力量──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我也會分析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協力合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民主化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我將探討這場重大轉變引發的深遠影響,包括它對社會流動、經濟成長,以及未來世代發展前景的意涵。
當我們踏上這段探索之旅,必須體認到財富平等化尚未獲得全面勝利。各國內部以及國家之間的財富差距依然顯著,並且造成社會動盪與不公不義。在過去幾年,一些國家的財富集中程度步步高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然而只要我們正視已經達成的進展,並且理解推動這些進展的機制,就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追求一個更公正、更繁榮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1.1 先前的敘事:戰爭與累進稅制形塑了一個世紀的財富不平等
皮凱提在他二○一四年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描述西方世界資本與財富不平等的歷史發展。他的工作是以一大群國際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包括我與幾位同仁的研究。這本書很快就在學者與政策制定者之間引起關注,皮凱提的獨特手法將歷史資料結合一套簡單但發人深省的分析,同時蘊含打動人心的意識型態傾向。
我在本書將皮凱提的敘事稱為「先前的敘事」,儘管他的論述發表迄今還不到二十年。然而敘事的老化速度可能相當快,因為關於財富歷史的研究方興未艾,新的獨到見解與修正觀點層出不窮......
1.2 新歷史敘事:更富裕也更平等
新財富敘事的三項事實
事實一: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富裕
事實二:今日的財富性質與以往不同
事實三: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平等
數十年來,財富分配一直是讓人著迷而又爭執不休的議題。它會引發情緒反應,也在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眾之間激起辯論。像財富如何累積、分配與繼承這類問題的答案,對於理解經濟成長、社會流動,以及社會整體福祉都至關重要。正如其他複雜的議題,每當新證據與新詮釋出現,我們對於財富分配的理解也隨之演進。
人類的貧富差距始終存在,要求縮小差距的呼聲或許與差距本身同樣古老,近年來更加響亮。然而在致力降低不平等的同時,我們不應忽略相關敘事中一個幾乎無人提及的正向層面: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民眾變得更富裕也更平等。這場無形的財富革命深刻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我們如果要追求一個更公平、更繁榮的未來,就必須理解這場大規模變遷的根源及其影響。
先來看幾個超乎尋常的數字:今日我們的購買力是一九八○年的三倍有餘,與一個世紀前相比更是驚人的將近十倍。從歷史角度來觀照,如此幅度的財富成長極為罕見,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是什麼因素推動了這項非凡的變化?為什麼財富的分配會愈來愈平等?我們將會看到答案:財富所有權在一般民眾之間日益普及,主要因素在於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
新資料挑戰舊敘事
「財富」的定義是住宅、土地所有權與金融資產的總價值減去債務的價值。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他絕大多數人只能分到有限的資源和機會。然而過去一個世紀出現戲劇性的轉變,社會中下階層愈來愈容易取得財富。這種現象對財富不平等問題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縮小最上層富豪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
本書深入探討財富在西方世界的歷史變化軌跡。我運用總體財富累積與財富不平等的長期模式與決定因素的最新發現,分析所有相關國家可以相互比較的詳細資料。一部分資料序列由我與研究夥伴製作,但本書也引用其他研究者提供的資料。不過,這本書不只是彙編既有的證據,它也提出對於總體財富/所得比(wealth-income ratios)與財富不平等的新估算方式。
本書的分析將會重新評估一套先前建立起來的、論述財富歷史的敘事;這套敘事最知名的代表或許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書也針對平等程度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動態變化,提出全方位的歷史與政治脈絡闡述。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詳細說明皮凱提研究的複雜性,並解釋我自己的敘事如何一方面奠基於這套財富分配的整體歷史,一方面對這套歷史進行修正。必須指出的是,衡量家庭財富及其分配狀況是相當困難的工作,我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對財富不平等歷史趨勢進行估算,需要極高品質的資料。不過近年出現的新證據受惠於對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的更嚴格要求,品質明顯優於先前的研究。
關鍵是住宅與退休金,不是戰爭
不同於舊有的學術敘事,本書將揭示推進財富平等化的主要動力不是戰爭帶來的破壞,也不是對資本課稅的重分配效應。這兩個因素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建立在一種假設之上,亦即財富的建立是一場零和賽局,因此它們無法解釋財富平等化涉及的更廣泛、更根本的作用力。我將指出,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日益普及,使得愈來愈多尋常百姓能夠擁有財富,才是推進財富平等化真正的發動機。
回顧二十世紀開端,擁有一間像樣的住宅以及為退休後的生活儲蓄,是僅限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待遇,西方國家可能只有一、兩千萬人能夠做到。快轉到今天,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已然成為數億人的現實生活。拜教育機會擴增、勞動所得提高以及金融發展之賜,住宅自有與退休儲蓄出現大幅成長,進而實現財富的民主化。此一趨勢改善了社會中下階層的財務狀況,對於降低財富不平等也有重大助益。此外從歷史來看,自有住宅能夠提供高報酬、低風險的長期投資回報;一般而言,其住宅資產折舊率也低於租賃住宅。
告別零和賽局
然而這段近代歷史的關鍵面向──一般民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個人財富──卻被某些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忽視,他們將焦點放在超級富豪的財富狀況,以及戰爭與對資本課稅如何影響財富不平等。本書將試圖矯正這種失衡現象,揭示財富創造引發深遠變化的力量,並挑戰將財富平等化視為零和賽局的傳統觀點。
在自由市場經濟之中,財富累積是一種正面積極、增進福祉的力量。它與成功企業的成長密切相關,而這些企業的壯大會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所得、為公部門(public sector)帶來更多稅收。在本書接下來的篇章,我將探討為中產階級財富累積趨勢推波助瀾的歷史、社會與經濟因素,以及促進財富平等化的兩股關鍵力量──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我也會分析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協力合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民主化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我將探討這場重大轉變引發的深遠影響,包括它對社會流動、經濟成長,以及未來世代發展前景的意涵。
當我們踏上這段探索之旅,必須體認到財富平等化尚未獲得全面勝利。各國內部以及國家之間的財富差距依然顯著,並且造成社會動盪與不公不義。在過去幾年,一些國家的財富集中程度步步高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然而只要我們正視已經達成的進展,並且理解推動這些進展的機制,就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追求一個更公正、更繁榮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1.1 先前的敘事:戰爭與累進稅制形塑了一個世紀的財富不平等
皮凱提在他二○一四年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描述西方世界資本與財富不平等的歷史發展。他的工作是以一大群國際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包括我與幾位同仁的研究。這本書很快就在學者與政策制定者之間引起關注,皮凱提的獨特手法將歷史資料結合一套簡單但發人深省的分析,同時蘊含打動人心的意識型態傾向。
我在本書將皮凱提的敘事稱為「先前的敘事」,儘管他的論述發表迄今還不到二十年。然而敘事的老化速度可能相當快,因為關於財富歷史的研究方興未艾,新的獨到見解與修正觀點層出不窮......
1.2 新歷史敘事:更富裕也更平等
新財富敘事的三項事實
事實一: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富裕
事實二:今日的財富性質與以往不同
事實三: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平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