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金融大崩盤:告別貪婪的時代

The end of the age of greed
三十年來大行其道的自由主義正統派灰頭土臉,到底怎麼回事?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金融危機摧毀西方國家的投資銀行,大傷全球經濟,
讓三十年來大行其道的自由主義正統派灰頭土臉,到底怎麼回事?


貪婪所造成的全球經濟災難已到谷底了嗎?
金融大崩盤是危機結束或是進入新的階段?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金融警世錄,不可錯過

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節目「新聞夜線」(Newsnight)記者保羅.梅森曾在經濟最前線採訪這次危機的發展。他在書中探討美國和英國金融圈為何曾經不可一世,並藉著在福特汽車廠、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區的採訪記實,說明這次危機的前因後果。本書為最新更寫版,它描述信貸緊縮如何變成全面性的金融危機,也探討在這個撙節的新時代,這次危機對於資本主義思想和政治的衝擊。

這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金融記事,也是警世啟示錄。

名人推薦

財金文化董事長.《今週刊》發行人 謝金河 鄭重推薦

對金融危機極佳的描述。—倫敦標準晚報

人們需要的,是一本介紹金融危機可靠的導讀……《金融大崩盤》正合他們的需要。—約翰.葛雷∣新政治家週刊

對於這次危機清晰而很能引發議論的敘述。—泰晤士報

一位記者對於本次危機關鍵事件超脫的觀察,敘事手法引人入勝。—每日電訊報

作者

保羅.梅森

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頻道主要時事節目「新聞夜線」 (Newsnight)的經濟新聞主編,最近因BBC世界新聞美國版進入艾美獎決選名單。梅森曾到世界各地採訪全球化和社會平等議題,包括拉丁美洲、非洲和中國。他的前一本著作《生於工作,死於戰鬥》(Live Working, Die Fighting)曾入圍《衛報》首卷獎(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他的部落格「閒來之筆」 (www.bbc.co.uk/blogs/newsnight/paulmason)曾進入2009年歐威爾獎決選名單。

譯者

陳正杰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文系,曾任中央社駐象牙海岸、英國和美國華盛頓特派員,駐美期間(1998-2004)報導911事件和美中台關係發展等要聞,2003年春季曾隨軍採訪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現任中央社兩岸暨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城崩盤: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瓦解
第二章 閃電戰術:華爾街傲慢 社會震怒 紓困受阻
第三章 金融火山大噴發:從金融爆發到衰退的火山冬季
第四章 白皮鞋:法規鬆綁 投資銀行為所欲為
第五章 次級房貸:低收入經濟助長高風險金融投資
第六章 大凍結:2007-2008年信用緊縮和通膨危機
第七章 勢不可擋:新自由主義的生與死
第八章 異常的K波:大蕭條前夕?或是長期榮景的開始?
第九章 致命的刺激:從全球衰退到歐元危機
第十章 回歸政治經濟學:危機的代價誰來付?

譯後記

序/導讀

前言

  我們經歷的這次事件,多數世人原以為永遠不會發生。2008 年10 月,自由市場瀕臨瓦解,政府出手拯救。政府不出手,自由市場就會完蛋。事隔一年,可以清楚看出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財政和貨幣刺激方案換來18 個月的喘息機會,但已不再管用,這次危機因此進入第三階段,也是最關鍵的時刻。

  2010 年春季,先前扳倒銀行的劇毒開始讓政府垮台:債務重整和違約的危險從希臘擴散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了拯救歐元,政府在採行這個世代未曾體驗過的撙節措施。兩年來,各國貨幣競相貶值,還是無法使世界貨幣和貿易恢復平衡;為走出危機所採取的各種不同路線造成嫌隙,侵蝕全球化經濟,只不過這些嫌隙包裹著一層客套的外交辭令。同時,在危機最核心的地方,人們老是愛製造投機性泡沫的傾向,讓造成危機的金融界菁英繼續撈錢。

  我在2008 年9 月之後的幾個月完成「金融大崩盤」的第一版, 當時金融體系還處在混亂狀態。我是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那天的午夜動筆,在2009 年2 月完成,那時英國政府第二次對銀行伸出援手,但英美兩國政府尚未採取量化寬鬆措施。

  因此,不可避免,第一版只能是個期中報告。以下我列出當時我並不知道的事實,並概要說明這些事實怎樣讓我起初的分析更加完整,或是跟我的分析有矛盾之處。這本更新版沒有更動原本的敘述,也就是一到八章,但在最後加了兩個新的篇章。其中第一部份從2009 年3 月英美政府改採量化寬鬆(QE)措施講起,談到希臘危機、拯救歐元計畫和英國2010年6 月的緊急預算。這14 個月如今看起來像是危機的第二階段,主要特色是振興方案和疲弱的復甦。危機的第三階段可能出現雙底衰退,有些國家面臨通貨緊縮螺旋,而且各國再度競相採取拯救經濟方案,可能導致全球化前功盡棄。

  我發現自己正好處在對的位置,可以好好報導2008 年9月的事件,而從那時候開始,我幾乎沒有片刻休息。雷曼兄弟宣布倒閉的那個周末,我在底特律感覺很不真實的裝飾藝術風格廢墟中訪問失業又失去房子的福特汽車廠員工。接下來的那個星期,我在紐約和華盛頓,然後在倫敦白廳(Whitehall,譯註:英國政府部會集中地)地下通道走動,看著英國政府採行第一次紓困計畫,11 月再回到華盛頓採訪20 國集團(G20)的高峰會。

  此後我曾在東歐部份地區發生問題時前往觀察;我曾在雅典街頭採訪罷工的工人;我曾到中國,看見他們大刀闊斧,把經濟政策從追求出口轉為推動基礎建設,期間曾碰到一整個火車車廂的民工,他們原本在深圳的工廠上班,如今要到內蒙古開挖鐵路隧道,連回甘肅省老家看孩子的機會都沒有。

  我目睹G20 忙著擬訂危機因應措施,我被趕進美國國務院地下室的一個房間,牆上用膠帶貼著一些手寫的標示說,布希總統馬上要把政權轉移給歐巴馬。在倫敦、匹茲堡和多倫多,我看見G20 臨時取代了多項沒有發揮效用的多邊條約。當初訂定這些條約,是要用來治理全球經濟。

  我看見知名的經濟研究機構舉雙手投降,學者們不敢相信親眼所見,主張自由市場的右派人士假裝危機並未發生,依照凱因斯理論提出的粗糙解決方案走進死胡同,而凱因斯如果在世,他自己就完全可以預料到這個結果。

  在本書第一版的前言中,我寫道:「已開發國家面臨的抉擇是:快速果斷地把銀行收歸國有,同時採行以公共支出和創造就業機會為主的財政刺激方案,不然經濟衰退就會變成長期性的全球大蕭條。」

  情況後來有些變化。美國確實推行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中國投入的金額更大,但真正扭轉局勢的是政府改採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巨額貨幣刺激方案,美國的金額達到1.75 兆美元,英國達到2000 億英鎊,在本文截稿前,這些錢還在透過銀行流入整個經濟體系。如果我在本書第一版低估了改採量化寬鬆政策的可能性,那是因為政壇存在不利於採行這項政策的跡象。英國財政大臣達林(Alistair Darling)在2008 年12 月底告訴我,如果英國走上量化寬鬆的道路,會是出於政治考量,但他並無特定立場;如今我們知道,英格蘭銀行那時才開始研究這類技術選項。2009 年1 月中,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 老遠跑到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發表演說,他要在場的英國重要決策人士別搞量化寬鬆,並說他也不會那麼做。但2009 年3 月,本書第一版付印之後,英美兩國政府都選擇了量化寬鬆。我在新版的第九章討論這項做法的影響和缺失。

  英美兩國決策高層砸錢把陷入困境的企業國有化,同時防止經濟倒退,到了2009 年初夏,危機明顯已經遏止。直接將企業收歸國有的例子並不多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HBOS、美國國際集團(AIG)、花旗集團(Citigroup)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模式是準國有化,也就是政府在這些機構持有決定性的股份,承擔所有責任和風險,而銀行主管享有各種保障。雖然經濟嚴重衰退,但到了2010 年,多數經濟體表面上已經復甦,只是有些國家幅度並不明顯。

  大家有個喘息的機會,決策人士就開始自我吹捧,說他們救了全世界。但我們如今知道代價是什麼。中國的需求恢復了,但那是因為改為強調內需的結果:他們所謂的財政刺激方案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在新的開支當中,有2/3 來自銀行毫無節制的放款。美國經濟復甦的代價是1.4 兆美元的赤字、14 兆的債務,在陷入危機的金融體系中,美國的曝險金額達到16兆美元。歐洲各國都未採取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只是把壓力轉嫁給設計不良的單一貨幣機制,結果是希臘政府差點破產,歐元區的規則蕩然無存,南歐各國紛採撙節措施。

  在全世界,我們都看到系統內的壓力從銀行轉嫁給政府的實例。但壓力轉嫁出去後,問題只解決了一部份。雷曼風暴發生後,它的威力是由美國納稅人、政府、未來的世代和其他國家吸收。我們如今知道,有一部份損害被隱藏起來。但我們的體系無法再承受另一個雷曼風暴,同時,新的問題正在出現。

  我們目前面臨一個緊張的時期,這個緊張存在於不同貨幣之間,在相互競爭的貿易集團之間,在政府和納稅人之間,也存在於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杜哈回合談判在危機開始時就進展不順,如今許多參與的人士私下表示,這項談判已經壽終正寢;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 次會議(COP15)在舉行之前,各方多所期待,結果卻是一事無成。金融危機所有的永久解決方案,都隱含一個要求,就是全球各國需要就金融規範訂定新的協議。從杜哈回合談判和COP15的紀錄來看,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全球的政治菁英都把金融體系的壓力轉移到公共支出和主權債務的領域,因此危機暫時解除。這時人們享用卡布奇諾,買了筆電,iPhone 則征服全球追求流行的男男女女。在這段期間,消費者花在iTunes 的錢達到40 億美元,手機賣出10億支。在這經濟蕭條的時候,沒有人有足夠的意志力,去讓工人和消費者承擔社會成本。

  但危機的第三階段,是要付出代價的時候。預算赤字龐大的國家面臨兩個清楚的選項:透過加稅和減少支出,讓自己的國民承擔代價,或者讓貨幣貶值,使債務因通貨膨脹而降低價值,把代價轉給其他國家承擔。

  同時,我們也到了要追究責任的時候。在本書的第一版,我必須聽信政治人物對於事件的描述以及他們提出的辯解。當時主要描述的是經濟危機:一場房市危機變成全球性的流動性危機,原本具有償付能力的銀行被拖垮,因為在之前的泡沫期,許多複雜的產品紛紛上市。因此,這是個天大的意外事件。

  但如今有了另一個故事, 講的是施政缺失。馬多夫(Bernie Madoff)醜聞讓美國菁英投資人感到震憾和難堪,他設計的龐茲(Ponzi)騙局就是金融界的老鼠會,共騙得650億美元。事情爆發之後,外界才知道原來他一直在金融監管人員的眼皮底下進行詐騙。接著有瓦魯卡斯報告(Valukas Report),它披露雷曼兄弟公司高層涉嫌做假帳,就是所謂的「附買回交易105」(Repo 105)手法。雷曼之所以垮台,根本原因是帳面上看不到的財務狀況:在2008 年的危機期間,這家公司可能根本不具償付能力,而是處於破產狀態,但他們把負債掩蓋起來。接著是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決定控告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民事詐欺,因為該公司涉嫌欺騙自己的客戶。高盛向投資人推銷一套次貸債務商品,問題是設計這套商
品的避險基金經理就是靠這些投資人失利來賺錢。

註1
  有許多想要測試金融管制規定底線的人來到倫敦。雷曼就請英國律師事務所林克雷特(Linklaters)給他們的報帳方法提供認證:

  雷曼在美國找不到一家律師事務所能出具意見函,讓他們依美國法律採用真實銷售會計處理方式,因此他們是根據倫敦林克雷特律師事務所依英國法律出具的意見函,來進行他們的計畫。

  此外,據美國政府說法,馬多夫在倫敦的業務對於他的洗錢活動極為重要。高盛在倫敦的交易員法布里斯. 杜爾(Fabrice Tourre)說,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在該公司面對的民事詐欺案中扮演核心角色。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

  槓桿率越來越高。整棟大樓隨時可能垮掉..只剩可能存活的人,神奇的法布( 里斯. 杜爾)..站在所有這些槓桿率超高的毒性交易當中。這些交易是他所開創,但他也未必瞭解這些奇特交易的所有意涵。

  談到

試閱

前言
我們經歷的這次事件,多數世人原以為永遠不會發生。2008 年10 月,自由市場瀕臨瓦解,政府出手拯救。政府不出手,自由市場就會完蛋。事隔一年,可以清楚看出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財政和貨幣刺激方案換來18 個月的喘息機會,但已不再管用,這次危機因此進入第三階段,也是最關鍵的時刻。
2010 年春季,先前扳倒銀行的劇毒開始讓政府垮台:債務重整和違約的危險從希臘擴散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為了拯救歐元,政府在採行這個世代未曾體驗過的撙節措施。兩年來,各國貨幣競相貶值,還是無法使世界貨幣和貿易恢復平衡;為走出危機所採取的各種不同路線造成嫌隙,侵蝕全球化經濟,只不過這些嫌隙包裹著一層客套的外交辭令。同時,在危機最核心的地方,人們老是愛製造投機性泡沫的傾向,讓造成危機的金融界菁英繼續撈錢。
我在2008 年9 月之後的幾個月完成「金融大崩盤」的第一版, 當時金融體系還處在混亂狀態。我是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那天的午夜動筆,在2009 年2 月完成,那時英國政府第二次對銀行伸出援手,但英美兩國政府尚未採取量化寬鬆措施。
因此,不可避免,第一版只能是個期中報告。以下我列出當時我並不知道的事實,並概要說明這些事實怎樣讓我起初的分析更加完整,或是跟我的分析有矛盾之處。這本更新版沒有更動原本的敘述,也就是一到八章,但在最後加了兩個新的篇章。其中第一部份從2009 年3 月英美政府改採量化寬鬆(QE)措施講起,談到希臘危機、拯救歐元計畫和英國2010年6 月的緊急預算。這14 個月如今看起來像是危機的第二階段,主要特色是振興方案和疲弱的復甦。危機的第三階段可能出現雙底衰退,有些國家面臨通貨緊縮螺旋,而且各國再度競相採取拯救經濟方案,可能導致全球化前功盡棄。
我發現自己正好處在對的位置,可以好好報導2008 年9月的事件,而從那時候開始,我幾乎沒有片刻休息。雷曼兄弟宣布倒閉的那個周末,我在底特律感覺很不真實的裝飾藝術風格廢墟中訪問失業又失去房子的福特汽車廠員工。接下來的那個星期,我在紐約和華盛頓,然後在倫敦白廳(Whitehall,譯註:英國政府部會集中地)地下通道走動,看著英國政府採行第一次紓困計畫,11 月再回到華盛頓採訪20 國集團(G20)的高峰會。
此後我曾在東歐部份地區發生問題時前往觀察;我曾在雅典街頭採訪罷工的工人;我曾到中國,看見他們大刀闊斧,把經濟政策從追求出口轉為推動基礎建設,期間曾碰到一整個火車車廂的民工,他們原本在深圳的工廠上班,如今要到內蒙古開挖鐵路隧道,連回甘肅省老家看孩子的機會都沒有。
我目睹G20 忙著擬訂危機因應措施,我被趕進美國國務院地下室的一個房間,牆上用膠帶貼著一些手寫的標示說,布希總統馬上要把政權轉移給歐巴馬。在倫敦、匹茲堡和多倫多,我看見G20 臨時取代了多項沒有發揮效用的多邊條約。當初訂定這些條約,是要用來治理全球經濟。
我看見知名的經濟研究機構舉雙手投降,學者們不敢相信親眼所見,主張自由市場的右派人士假裝危機並未發生,依照凱因斯理論提出的粗糙解決方案走進死胡同,而凱因斯如果在世,他自己就完全可以預料到這個結果。
在本書第一版的前言中,我寫道:「已開發國家面臨的抉擇是:快速果斷地把銀行收歸國有,同時採行以公共支出和創造就業機會為主的財政刺激方案,不然經濟衰退就會變成長期性的全球大蕭條。」
情況後來有些變化。美國確實推行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中國投入的金額更大,但真正扭轉局勢的是政府改採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巨額貨幣刺激方案,美國的金額達到1.75 兆美元,英國達到2000 億英鎊,在本文截稿前,這些錢還在透過銀行流入整個經濟體系。如果我在本書第一版低估了改採量化寬鬆政策的可能性,那是因為政壇存在不利於採行這項政策的跡象。英國財政大臣達林(Alistair Darling)在2008 年12 月底告訴我,如果英國走上量化寬鬆的道路,會是出於政治考量,但他並無特定立場;如今我們知道,英格蘭銀行那時才開始研究這類技術選項。2009 年1 月中,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 老遠跑到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發表演說,他要在場的英國重要決策人士別搞量化寬鬆,並說他也不會那麼做。但2009 年3 月,本書第一版付印之後,英美兩國政府都選擇了量化寬鬆。我在新版的第九章討論這項做法的影響和缺失。
英美兩國決策高層砸錢把陷入困境的企業國有化,同時防止經濟倒退,到了2009 年初夏,危機明顯已經遏止。直接將企業收歸國有的例子並不多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HBOS、美國國際集團(AIG)、花旗集團(Citigroup)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模式是準國有化,也就是政府在這些機構持有決定性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27480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93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10/01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