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指紋【暢銷紀念版】(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掀起古文明熱潮始祖,探索古文明經典之作
共譯成30種語言版本,全球銷量突破1億冊
長踞亞馬遜古文明暢銷書榜、《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超過20年歷久不墜!
《紐約時報》、DISCOVERY頻道權威推薦!
隱藏在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古城的數學密碼、馬雅人精確的曆法,遠古神話中異常精確、合乎科學標準的天文數據……
以全新而大膽的視角回溯人類文明史,解譯「他們」留下的線索。
面對這些驚世駭俗,卻強而有力的「假設」,
你敢說,對現存的人類文明史堅信不疑嗎?
「他們」在全球各地留下指紋,葛瑞姆‧漢卡克「小心求證,大膽假設」,
揭開人類文明真相的證據即將一一呈現。
一五一三年的古地圖,竟出現直到一八一八年才被發現,且尚未冰封的南極大陸?在沒有飛行器的年代,納茲卡高原上的古人是如何畫出得從數百英尺高空鳥瞰的巨大圖像?教化中南美洲部落民族的白人神祇是誰?
在人類文明尚未開啟前,究竟誰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在全球各地留下令人難解又著迷的建築奇蹟及物證?這是否意味著一個已經消失的高度文明,曾在遠古時代呼風喚雨,並將一筆科學遺產留給後世?
《上帝的指紋》不僅對人類的神話、文化、歷史、地理、建築、數學、天文、科技進行探索,更是一部論述精緻、採證細膩的古文明奧祕鉅作。
「漢卡克將全球古代文明作全盤的檢視,從神話、《聖經》、埃及,到中南美洲,針對不應在彼時出現的科技思想與產品,提出合理的質疑。」──周健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我所看到的不再只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狹小一隅,而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般的瘋狂追索。」──劉燦榮 知本家文化社社長
「書中一個接著一個的事實,一而再、再而三的推翻我們過去的理解。」──劉寶傑 東森「關鍵時刻」主持人
「攤開這本書的朋友們,不妨徜開心胸,拋棄舊有的成見與認知,追隨葛瑞姆足跡,進行一場奇想天外的考古之旅。」──謝哲青 歷史文化工作者
「我一直想拍聖經中的洪水電影,但一直沒有靈感,然後我在葛瑞姆‧漢卡克的《上帝的指紋》中讀到了地殼移位理論……」──電影《2012》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
「葛瑞姆‧漢卡克,暢銷書作家及電視節目主持人,有著高度爭議性歷史觀。其有關神祕失落文明的理論,帶給世界各地人們知識、引起廣大讀者注意,並取代了對過去傳統的觀點。」──英國廣播公司,地平線節目(BBC Horizon)
「最有智慧的考古紀聞。」「一部啟示錄般奇妙的好書。」──西方各界媒體盛讚
工頭堅 「旅飯」旅行長/黃國華 知名作家/陳樂融 作家 作詞家 主持人/陳常智 蓋亞出版發行人/詹宏志 網路家庭董事長/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寶靈 塔羅名師──各界名人齊聲推薦!
目錄
推薦序1 「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的罪行、蠢事,與不幸的記錄。」──周健
推薦序2 他們的的確確曾經來過、生活過、參與過……──劉燦榮
推薦序3 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不知道。──劉寶傑
推薦序4 一場奇想天外的考古之旅。──謝哲青
第一部 古地圖疑雲
第一章 祕境的地圖
第二章 預見南極大陸
第三章 消失的科技文明
第二部 浪花傳奇 祕魯與玻利維亞
第四章 飛翔的兀鷹
第五章 古印加人的蹤跡
第六章 天兵神將的造訪
第七章 踏著波浪的神魔
第八章 世界屋脊上的湖泊
第九章 過去未來之王
第十章 太陽門之都
第十一章 遠古圖像暗藏天機
第十二章 維拉科查人的末日
第三部 羽毛蛇神 中美洲
第十三章 神話中的末日預言
第十四章 蛇神的子民
第十五章 墨西哥的通天塔
第十六章 蛇神的避難所
第十七章 奧梅克人之謎
第十八章 來自異鄉的神祕客
第十九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
第二十章 魔法師的金字塔
第二十一章 計算世界末日的電腦
第二十二章 眾神的都城
第二十三章 太陽、月亮與亡靈之路
第四部 神話之謎Ⅰ 失去的記憶
第二十四章 夢的回首
第二十五章 世界末日的多重面貌
第二十六章 在地球漫長冬季中誕生的物種
第二十七章 大地陰暗,黑雨降臨
第五部 神話之謎Ⅱ 天文密碼
第二十八章 天空的機制
第二十九章 破解一部古老密碼
第三十章 宇宙樹和諸神的石磨
第三十一章 歐西里斯數字
第三十二章 向後世子孫發出警訊
序/導讀
推薦序一
「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的罪行、蠢事,與不幸的記錄。」
History…is, indeed, little more than the register of the crimes, follies, and misfortunes of mankind.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一七三七~一七九四,英國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
周健(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試閱
我來到祕魯南部,飛行在納茲卡(Nazca)高原上空,俯瞰著地面描繪的圖形和線條。
飛機掠過鯨和猴子的圖形,一隻美洲蜂雀赫然出現在眼前。它拍撲著翅膀,伸出纖細的嘴喙,彷彿在啄食花蜜的模樣兒。接著,飛機倏地向右轉,穿越過荒涼崎嶇的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在地面上投下細小的影子。飛機在空中翱翔了一會,把我們帶到充滿傳奇色彩的蛇頸圖形「長頸鳥」(Alcatraz)上空。那其實是一隻蒼鷺,鐫刻在地面上,身長達九百英尺,想必是某一位想像力豐富的幾何學家創造出來的。我們在空中兜了一圈,再次穿過公路,飛越一組奇妙的圖形,看見一隻鵜鶘旁邊羅列著一群魚兒和三角形圖案。飛機向左轉。一隻龐大的兀鷹伸展雙翼,莊嚴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地面上。
我看得呆了。突然,另一隻蒼鷺出現在飛機旁邊——這可是一隻活生生的蒼鷺——神情十分桀驁,有如一個墮落的天使,正在駕著一股從地面上升的熱氣流返回天堂。駕駛飛機的那位老兄喘口氣,試圖跟蹤這隻蒼鷺。好一會兒,我看到一隻銳利冷酷的眼睛直瞪過來,不屑地打量我們。然後,就像古老神話中的神禽,牠斜斜地轉個彎,向後滑翔進陽光中,留下我們那架單引擎西斯納(Cessna)小飛機在低空中掙扎打轉。
這時,我們腳底下出現一雙筆直的、平行的線條,約莫二英里長,一路延伸到天邊,看不見盡頭。右邊地面描繪的一系列抽象圖形,規模非常龐大,製作卻十分精巧,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懷疑,這究竟是不是人類的作品。
這一帶的老百姓都說,這些線條和圖形不是凡人的產物,而是半神半人的「維拉科查人」遺留下的作品。好幾千年前,這個族群也曾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其他地區遺留下他們的「指紋」。
●高原上的巨大線條
祕魯南部的納茲卡高原是一個荒涼乾燥、土壤貧瘠、五穀不生的地方。自古至今,這一帶的人煙一直非常稀少,將來也不會有大量人口移居這裡——即便是月球的表面,看起來也沒納茲卡高原荒蕪。
可是,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而你想創造一幅規模宏大、氣象萬千的作品,荒涼的納茲卡高原倒是一個理想的地點。它那廣達二百平方英里的遼闊台地,保證你的作品不會被沙漠風暴刮走,也不會被飛沙覆蓋。
高原上有時當然會刮起大風,但由於某種物理作用,這兒的風沒有平地上那麼強勁,遍佈大草原的小圓石,將太陽的光熱吸收和保留,散發出溫暖的空氣,在空中形成一個具有保護作用的「力場」(force-field)。此外,這兒的土壤含有足夠的石膏,可以將小石子「黏貼」在地面下,而這種黏貼劑每天清晨受到露水滋潤,會永遠保持效力。因此,藝術家把圖畫繪在這兒的地面後,它永遠都不會消褪。這一地區難得下雨;事實上,十年間總共下過不到半個鐘頭的毛毛雨。毫無疑問,納茲卡高原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而你想創造一幅氣勢恢宏、永遠存在、讓世世代代子孫都能觀賞的作品,那麼,這塊荒涼奇特的高原台地,就是你夢寐以求的畫布了。
專家們檢視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並且對這兒出土的各種有機物質進行碳十四測量,結果證實,納茲卡遺跡年代十分古老。他們推測的年代,從西元前三百五十年到西元後六百年不等。至於這些線條本身的年代,專家不做任何推測,因為這些線條跟周遭的石頭一樣,本質上都是無法鑑定年代的。我們只敢這麼說:年代最近的線條至少也有一千四百年歷史。但在理論上,這些線條可能比我們推測的更為古老。原因很簡單:我們據以推斷這些日期的文物,也許是後來的人攜帶到納茲卡高原的。
大部分線條和圖形分佈在祕魯南部一塊完整的地域上,北邊毗鄰英吉尼奧河(Rio Ingenio),南邊以納茲卡河(Rio Nazca)為界。泛美公路從北端進入,斜斜穿越這個四方形的黃褐色沙漠,綿延四十六公里。就在這塊土地上,散佈著數以百計形狀各異的圖形。有些描繪各種飛禽走獸(總共有十八種不同的鳥類),但更多的是幾何圖形,包括不等邊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和直線。從空中鳥瞰,這些幾何圖形——在現代人看來——如同幾十條縱橫交錯的飛機跑道,仿佛有一位妄想自大狂的土木工程師,受命在這兒興建一座奇異怪誕的機場似的。
這就難怪,有些人會把納茲卡線條看成外星人登陸的機場跑道——畢竟,直到二十世紀初人類才學會飛行。這種想法當然很有趣,可惜禁不起邏輯的驗證。我們很難理解,擁有先進科技,能夠穿越數百光年距離的太空,從事星際旅行的外星人,為什麼需要一座機場,供他們的太空船降落。難道,他們所掌握的科技還不足以讓他們搭乘的「飛碟」垂直降落嗎?
經過仔細檢視,我們可以斷定,納茲卡線條根本不曾被「飛碟」或其他飛行器當作起降跑道使用過——儘管從空中鳥瞰,有些線條看起來確實很像機場跑道。從地面觀看,這些線條只不過是地上磨出的一道道痕跡;很顯然,有人將覆蓋在沙漠上、數以千噸計的黑色火山礫刮掉,讓底層的淡黃色沙土顯露出來。以這種方法刮成的溝痕,全都只有數英寸深,況且地基非常鬆軟,不足以承受飛行器的輪子。德國數學家瑪麗亞‧雷施(Maria Reiche)研究納茲卡線條達半個世紀之久,她曾以一句簡單扼要的評語,推翻了外星人理論:「我擔心太空人會陷入泥淖中,動彈不得。」
如果不是「外星神」的火戰車降落時使用的跑道,那麼,納茲卡線條的用途又是什麼呢?老實說,沒有人知道答案,也沒有人能夠鑑定出它們的真正年代。這些線條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團。你愈仔細觀察,就愈覺得這些線條和圖形充滿玄機。
例如,這裡的鳥獸圖形,年代顯然比「跑道」的幾何圖形久遠,因為有許多不等邊四邊形、長方形和直線穿過比較複雜的動物圖案,將它們切割得支離破碎。我們可以據此推論,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幅繪於沙漠上的藝術品,必定是分兩個階段製作的。此外,我們還可以推測,前一階段完成的作品,在技術上比後一階段的作品進步,儘管這種推論違反科技進展的法則。但動物圖形的繪製所要求的技巧,比鏤刻直線所牽涉的技術畢竟複雜精細得多。現在問題是:這前後兩個階段之間,在時間上究竟存在多長的一段距離?
學者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很草率地,他們把這兩個階段的文化硬扯在一起,稱之為「納茲卡文化」。在他們看來,納茲卡人只不過是一個原始部落,莫名其妙地發展出一套精細老練的藝術表現技巧,然後就從祕魯消失。好幾百年後,他們的繼承者——西方人比較熟悉的印加人——才出現在祕魯的土地上。
「原始的」納茲卡人,在文化上究竟有多成熟?他們的知識水準到底有多高,以至於能夠在祕魯高原上留下規模龐大、氣象萬千的藝術傑作?首先,我們似乎可以確定的是,納茲卡人精於觀察天象。根據芝加哥「艾德勒天文館」(Adler Planetarium)天文學家菲麗絲‧皮魯格博士(Dr. Phillis Pitluga)的研究,納茲卡人稱得上是相當優秀的天文學家。在電腦協助下,皮魯格博士對納茲卡高原上的星象圖形展開密集研究,結果作出這樣的推論:那幅有名的蜘蛛圖形所顯示的,實際上是獵戶星座(Orion)的形狀,而連接這個圖形的筆直線條,作用在於追蹤獵戶星座三顆明星的行徑。
皮魯格博士的發現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將在下文中詳加探討。這兒,我們必須特別指出:納茲卡的蜘蛛圖形也精確地描繪出一種學名為「節腹目」(Ricinulei)的蜘蛛的形貌。這種蜘蛛十分罕見,全世界只有在亞馬遜河雨林中最偏遠、最隱祕的地區才找得到牠。「原始的」納茲卡藝術家,如何穿越高聳險峻的安地斯山脈,進入亞馬遜河流域,以取得一隻「節腹目蜘蛛」作為樣品?更讓人納悶的是,他們為什麼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去抓一隻蜘蛛?他們沒有顯微鏡,為什麼能夠精細描繪出一隻蜘蛛的身體結構,尤其是位於右腳末端的生殖器官?
納茲卡高原的圖形充滿這類奧祕;除了兀鷹之外,它所描繪的鳥獸幾乎沒有一種是土生土長的。一如亞馬遜河蜘蛛、鯨和猴子在這個沙漠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有一個圖形描繪伸出右手、瞪著滾圓的眼睛、腳上穿著厚重靴子的男人,這個人長相奇異,怎麼看都無法確定他究竟屬於哪一個時代或民族。其他圖畫展現的人體也同樣奇特:頭上圍繞著燦亮的光環,模樣宛如來自外星的訪客。在體型上,納茲卡圖畫所描繪的鳥獸也龐大得驚人:蜂鳥身長一百六十五英尺,蜘蛛身長一百五十英尺,兀鷹從喙到尾羽幾乎長達四百英尺(鵜鶘在體型上也不遑多讓)。尾巴如今被泛美公路切成兩半的蜥蜴,身長六百十七英尺。納茲卡高原上的圖形,幾乎每一幅都稱得上規模宏大,而且,全都是使用艱難的方法製作——以一根連綿不絕的線條,小心翼翼描繪出一個動物的輪廓。
類似的精細手法也顯現在幾何圖形上。有些圖形採用的直線超過五英里長,看起來如同古羅馬的公路,穿過沙漠,伸入乾涸的河床,翻越亂石坡,從頭到尾保持筆直。
這種精確度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勉強可以理解。最讓人訝異的反倒是那些動物圖形。當時沒有飛機,不能從空中檢視創作的進度,藝術家是如何完成如此龐大,如此完美的圖形?站在地面上觀看,這些圖形只不過是鏤刻在沙漠上的一條條雜亂無章的溝痕。只有從數百英尺的高空俯瞰,我們才能看到它的真正形貌,而附近並沒有一座山丘提供這樣的觀景點。
●製作線條和地圖的人
我搭乘飛機翱翔在這些線條上,探索其中蘊含的意義。
駕駛飛機的羅道夫‧艾里亞斯(Rodolfo Arias)剛從祕魯空軍退役。開了半輩子的噴射戰鬥機,他嫌這架西斯納單引擎小飛機速度太慢,死氣沉沉的,如同一輛裝上翅膀的計程車。我們已經飛回納茲卡機場一次。我打開機艙的窗子,讓我的夥伴桑莎(Santha)以垂直的角度,拍攝地面上那一條條謎樣的溝紋。這會兒,我們嘗試從各種不同的高度獵取鏡頭。從二、三百英尺的空中俯瞰,平原上那幅亞馬遜蜘蛛圖形仿佛活了起來,張牙舞爪,飛騰到空中像似將我們一口吞噬。在五百英尺的空中,我們同時看到了好幾個圖形:一隻狗,一棵樹,一雙怪異的手,一隻兀鷹,好些三角形和不等邊四邊形。飛到一千五百英尺的高空時,地面上那些龐大的動物圖形倏地縮小了,變成一堆堆散佈各處的小圖案,周遭環繞著巨大的、雜亂的幾何圖形。從高空鳥瞰,這些圖形不再像機場跑道,反倒像巨人鋪築的道路,以各種形狀和角度縱橫交錯地穿越過高原。乍看之下,真教人眼花撩亂。
地面不斷後退,我們愈飛愈高,視野愈來愈開闊。俯望腳下那一條條鏤刻在高原上、有如楔形文字般的溝痕,我心裡想,製作這些線條一定需要某種「方法」。我想起居住在納茲卡高原,自一九四六年以來就一直研究這些線條的數學家瑪麗亞‧雷施所做的評論:
這些幾何圖形使我們想起某種密碼:相同的字有時用大寫字母書寫,有時用小寫。有些線條的組合尺寸雖然相差極大,形狀卻十分相似。所有的圖形都具有若干基本的要素……。
搭乘顛簸搖盪的小飛機盤旋在高空中,我忽然想起,直到二十世紀人類學會飛行後,納茲卡線條圖形才開始被正確地辨識出來。十六世紀末葉,一名叫路易土‧狄蒙松(Luis de Monzon)的地方行政司法長官,是第一位親眼看到這些神祕的「沙漠印記」的西班牙人。他不但帶回目擊報告,也蒐集了跟納茲卡圖形有關的「維拉科查人」各種奇異傳說。然而,直到一九三○年代,祕魯首都利馬(Lima)和南部城市亞雷奇帕(Arequipa)之間的定期班機通航後,世人才驀然發現,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平面藝術作品,竟然存在於祕魯南部的荒原。航空工業的發展,讓凡人飛上天空,像諸神一樣俯瞰世人前所未見的一幅幅炫奇、美麗的圖畫。
羅道夫駕駛西斯納小飛機,繞著地面上的猴子圖案盤旋一周。這隻體形龐大的猴子,是由一連串謎樣的幾何圖形構成的。如此設計出來的圖樣,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詭異感覺:它看起來十分複雜,可是,不知怎的,卻具有一種魅人的、近乎邪惡的力量,使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猴子的整個軀體是用一根連綿不絕的線條描繪成。這根線條蜿蜒攀上階梯,翻越金字塔,鑽過一系列鋸齒形的障礙,進入一座螺旋狀的迷宮(猴子的尾巴),最後轉化成一連串星形的曲線。這個圖形如果畫在一張紙上絕對是一幅曠世傑作,可是,這裡是納茲卡沙漠(在這兒,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大手筆、大規模的),而這隻猴子的身體至少四百英尺長、三百英尺寬……
製作這些線條的人,就是製作地圖的人嗎?
為什麼他們會被稱做「維拉科查人」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