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透過這片共同的土地,情感會跨越時空,高校生如夢一般的青春不斷上演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1個人喜歡
  • 9 378
    42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日據時期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鄭麗玲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蔚藍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5/01/29

出版情報

《看得見的城市》一部敘事精彩的全球史

2015/03/23 本書一開頭,就透過小說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的故事,拉開整本書的序幕,也點出了本書主標題《看得見的城市》的特別含意。若和卡爾維諾的小說那座「看不見的城市」相較,作者將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稱為「看得見的城市」,就是要凸顯出沒有任何十八世紀的亞洲城市,比他們更頻繁地以文字及圖像記載下來。 這樣的描述手法,實在是太吸引人了,當初一見到這書的簡體字版,就愛不釋手。 有人說這是個大眾史的黃金時期,在歐美尤其明顯。史家Jorma Kalela近來在Public History Review探討了當代史家製作歷史的新管道,文章開頭引用Hayden White的一句話相當引人深思:「沒有人擁有過去,也沒有人可以壟斷如何研究過去,或者是如何研究過去與現今的聯繫……今日,每個人都是歷史學家」。在這個人人都是史家的年代,歷史已成為商品,歷史消費者可以透過物質媒介接觸歷史。 有鑑於大眾史在歐美社會的快速發展,台灣史學界在這波發展中不該缺席,史家應當走出學術象牙塔,思考如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書寫歷史,讓歷史學不再只是學者研究的對象。在與蔚藍文化出版社林宜澐總編討論後,我們嘗試規劃了「大眾史叢書」。第一本書是鄭麗玲教授的《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本書為叢書第二冊。我們的視角不限於台灣史,舉凡中國史及世界史,甚至全球史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之後規劃的主題還有明治及昭和時期的旅行文化史、物質打造的世界史、燕行錄中朝鮮使者的盛清紀行等等。 本書為包樂史近年來的最新著作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在此之前,包樂史就已經是著作等身的國際知名學者。包樂史有這麼多著作,為何會選中這本?最主要原因是本書內容源自作者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賴世和講座」所做的三場主題演講,這三場基本上已經將包樂史過往的研究精華涵蓋在內。本書篇幅不長,作者以全球史視角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十七、八世紀中國海的三港口城市的貿易往來圖像,故事相當吸引人,頗符合我們大眾史書系的宗旨,很適合介紹給一般讀者認識。 簡體字版《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沈錄》已於2010年由浙江大學出版。本書主要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重新審訂編輯而成。除了內文的修訂外,最大不同在於我們刪除簡體字版包樂史專為中國大陸讀者所寫的序言,並放回了原先簡體字刪除的英文版前言。此外,原書中的數張海船、城市、地圖及人物圖像,也重新購買版權置於正文中,刪除浙大另外挑選的廣州及長崎的港口圖片。 有了本書加入台灣的大眾史學行列,讀者將會認識到一個觀看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廣州、長崎以及巴達維亞的新角度。雖然台灣不是觀看的主角,但讀者也可從整體的東亞及東南亞的歷史發展,認識到十七世紀時荷蘭為何會覬覦台灣這塊土地,這種新的全球史視野,正是我們以往將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分割為三個不同領域所欠缺的史觀。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或許有一天,門前曬太陽、嚼土豆的阿公阿媽,
忽然說要去日本參加他(她)的中學同窗會,你也不用太驚慌。
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曾經歷過酸甜苦辣,多采多姿的學生生活。
 
1890年代寬袖長裙大襟衫的女學童,1920年代換上泳衣去海水浴場。同一時期中等學校的武道館,傳來的是日語呼喝的劍道、柔道練習聲音。一旁戶外泳池,亮燦燦的陽光下,滿溢著水聲與池畔加油嬉笑喧嘩聲。操場上,一邊是揮汗練習準備進軍甲子園橄欖球社團練習,野球場邊有呼喊要超越嘉農的奧援團。
 
即將畢業的師範生,包圍警察署抗議,學生拿起書包內的英文書對警察說:「你看得懂嗎?」生猛有力地展開屬於他們的太陽花學運——大正民主期學生運動。身經百戰進入台北高校的學生,一大群勾肩搭臂,敝衣破帽、腰掛長巾,腳下的木屐清脆地敲響西門町電影街。路人側目的眼光,是鼓動他們更張揚狂放的催化劑。
 
流洩著波麗路樂音的喫茶店裡,女給巧笑倩兮地與台北帝大生討論最新進口的西洋樂曲大碟。榮町三丁目上,穿著海軍領水手服的高女學生們路過掛著年終大特價招牌的菊元百貨,討論著兒玉町野田書店的二手書交換會。
 
工業學校機械科的學生,正在老師帶領下,在松山鐵道工場進行他們的校外參觀,組立工場的大型天車,忙碌地吊掛待整備的車廂。已經在日本展開為期三週多的畢業旅行學長們近日將要回台,參觀工場的學弟們偷偷討論可能收到哪些歐咪壓給。
 
這就是日治台灣學生生活的吉光片羽。
 
想像近百年前的台灣學生們走出黑白相紙與研究論文,重新發現歷史裡年輕光彩的痕跡。回到八十年前十五至二十歲學生的生活時空,也許會不經意地看到我們自己過去曾經有過的類似生活與煩惱。也曾身歷少年十五二十時的讀者們,可從中看自己的迷惘,或者共同的熱血。
 
然後發現:透過這片共同的土地,情感會跨越時空,我們和下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會有相同的共鳴。日治台灣那個時代、那些人,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喜怒哀樂,台灣社會的多元與活潑,高校生如夢一般的青春,不斷上演。
 
本書特色
 
★兩百多張珍貴照片
 
本書以豐富的圖片與史料,生動活潑地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真實景象,圖文並茂,為讀者帶來親臨現場的感覺,既深刻又親切。
 
★日治台灣學生。生活縮影紙上劇場
 
裝幀設計師「剪花王子」黃子欽利用書中的老照片拼貼創作,全彩12幅跨頁視覺╳大尺寸拉頁設計,以最鮮明的視覺感受傳達日治台灣年輕學子的澎湃青春。

名人推薦

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副教授/前台灣歷史學會 理事長)專文推薦
 
這一本圖、文、表格並茂的作品,並不只是一般的「通俗」書籍,而是兼有堅實學術研究內涵的著作。從某個角度來說,本書乃是鄭教授將幾年來學術研究的結晶,改寫成淺顯易懂、讓一般民眾也能接受閱讀的成品。

編輯推薦

我有幾位參與過野百合學運的朋友,當年二十啷噹歲的春風少年兄,眼睛一眨,光陰似火箭,現在都已是四十好幾的中年怪叔叔了。說是怪,一點也沒冤枉他們,在去年太陽花學運的那些小夥子眼中,這些上個世紀的行動者,難免缺乏一些高科技的內涵,從記錄片裡的模樣看來,總有一點說不出口的拙,缺這缺那的,效率無論如何比不上現在的網路世代,現在是一家革命萬家叫,網路上豈止一呼百應,簡直就是「要有光就有光」那種創世紀式的霸氣了。

可你要比熱情的話,真是一代超越一代嗎?其實非也。社會客觀的形式會變,但是人內在的本質,說起來恐怕從春秋戰國到現在都差不多。大家都年輕過,而年輕的大家也都會變老。鄭麗玲這本《躍動的青春-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充分呈現了一個被許多年輕人認為是老摳摳的年代所蘊藏的巨大熱情。她說的是一百多年前開始的一段青春歲月,實施西式教育的台灣,年輕學子面對一個現代性降臨的新奇世界,飛機汽車船艦,自由平等博愛,形上形下的新事物紛紛來到眼前,學生們帶著飽滿強烈的熱情,在學習中邁向未來,顯現出青春年華最可貴的特質。它代代相傳,從來不曾褪色過,鄭麗玲這本書精彩地捕捉到這點,也因此帶來許多不同年齡層讀者閱讀的快樂。(文/蔚藍文化編輯林宜澐)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一、慘綠少年的考試生活
二、社會菁英:高校生
三、大學生的閱讀世界
四、帝大生
五、學生的社會運動
六、高校生的學寮生活
七、休閒娛樂
八、實業教育與鐵道工場
九、飛行熱
十、學生社團
十一、游泳課與海水浴場
十二、近代教育慶典:運動會
十三、從蹴球到橄欖球:球類運動
十四、台北帝大的最愛:馬術運動
十五、英式風格的曲棍球
十六、榮譽的象徵:學生服
十七、女子學校課程與職業女性
十八、中學生的修學旅行
後記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前言】
 
開始注意到學生生活的歷史細節,應該要追溯到我寫的那篇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主題的博士論文,一九二○年代,在台灣的日本人極力鼓吹在殖民地建立一所頂尖大學,為此出版專刊,力陳其中好處,並貼心地為官方想好如何以既有的學校快速設立。他們構想將醫學專門學校、高等商業學校等校升格併為大學。
 
同一時間,朝鮮的知識分子,以《東亞日報》為言論舞台,也正奮力推動民立大學設置運動,並成為一股結合民族運動的風潮。相對於在台灣的日本人,台灣的知識份子如蔣渭水等,卻以《台灣民報》為中心,社論或報導文章均有不少反對意見。朝鮮人、在台日人對近代高等教育的渴求與台灣人的反應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其中原委引起我的興趣。
 
因探尋帝國大學的問題,卻掉進當時另一個學制——高等學校的神秘世界。然後我開始對台北高校的敝衣破帽、蠻風高歌感到興趣,相當驚訝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台灣社會的多元與活潑,台北高校生揮灑其如夢一般的青春,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處事態度與我們過去在國民黨時代教科書所教導的日據時代歷史全然不同,像是與台灣平行的異次元空間。此後,我才猛然理解,每當年幼時,我們咬牙切齒提到日本統治時,老一輩台灣人眼中的那種失落感。原來,我們不曾真正進入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台灣。
 
寫博論時,我在台北帝大——現在的台大圖書館研究生圖書館,發現一本日治時期的舊書。對於許多台灣史研究者而言,戰前舊書幾乎是一定得參考的資料,這沒什麼特別。但這本書相當薄,裡頭的訊息卻很有趣。那是一九三八年,台北帝大出版的《學生生徒生活調查》,書裡其實沒有什麼描述性的文字,只有一張原始調查表,以及用這張表調查五百多位台北帝大學生的統計數據。
 
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當時大學生是這樣在生活,原來文政學部的學生看比較多外國電影……。在反對帝國大學的蔣渭水與極力推動設立帝大的日本人的各種意見中,當時學生的樣貌漸漸浮現出來。
 
後來,我取得日本另一份調查,更進一步知道,那年整個日本帝國總共有一百二十八校,六萬兩千零二十八名高等教育的學生參與了該次的調查,台北帝大是其中一小部份。那是一個以日本帝國為中心,當時日本國內高等教育系統的學生都納入的大規模調查,可以看到當時日本高等教育青年層的所思所想。
 
不過,在日治時期的台灣,除了高等教育之外,若以數量計,中等教育才是許多人第一次遠離家鄉,為了求學進入縣市級的城市生活。他們和高等教育的學生求學歷程相似,成為現代教育系統的學生世代。過去的傳統私塾教育,除了獲取功名者可能因擔任官吏而離鄉,多數人不會因為要受教育而離家。
 
當然也沒有一大群年齡相仿,因為求學而同窗共學,甚至同室共眠的同儕。現代教育產生一批有共同知識與生活背景的階層。在台灣,這樣的階層在日治時期出現,大約是在一九二○年代左右,到一九三○與一九四○年代前半達到高峰。戰前「學生」一詞通常指大學生,高校以下的學生稱為「 生徒」,本書所用「學生」一詞,係泛指小學到大學就學的學生。
 
一九二○年代,中等以上學校大量興設,到一九三○年代後期,已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族群。當時的行政規畫,總督府之下的五州三廳——即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與花蓮港廳、台東廳與澎湖廳。大約每一州都至少有一所以上中等普通學校與中等實業學校。據一九三四年前後的統計,中等學校程度的高等女學校,除了澎湖與台東兩廳沒有設立之外,各州廳都有一所以上的高等女校,中等女學生數已達五千四百多名。
 
男子所就讀的普通中學亦同,學生數也有五千兩百餘名。比較大的州如台北州包含基隆在內,男子普通中學有六所,高等女學校有六所。台南州包含嘉義在內,男校有三所,女校有三所。此外還有以州為單位所設立的中等實業學校,在一九三○年代,也已達十二所之多,其中就包含以打入甲子園棒球廣為台人所稱道的「台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工業、農林、商業等實業學校的學生數,同樣在一九三四年的統計也有三千一百多名。
 
師範學校在一九三○年代已有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台中師範學校與台南師範學校,人數大約千人左右。另外,一九二五年以後,可直升東京、京都等帝國大學的台北高等學校也已成立。一九二八年,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日治台灣普通中等學校進一步升學之處,是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高校校風自由活潑,學生文化教養內涵十分深厚,學校的教學核心以培養具深厚文化素養的知識菁英為其宗旨,學生也如此自我期許。近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因為學校前身為台北高校,已經進行深入的研究,甚至還出版了《台北高校物語》的漫畫。台北高校之後,則可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高等教育除了綜合型的台北帝國大學之外,還有各工業、商業、醫學、農林等高等學校或專門學校。中等實業學校與普通中學同一位階,但走實業方向。
 
總之,從數量上,在一九三○年代的台灣,至少有一萬五千名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因為讀書之故,居住在台灣幾個大城求學。他們有共同的學校例常行事、共通的學習語言,相近的生活習慣,構築一個跨越族群與地域的同儕經驗。這樣的學生族群,是過去台灣歷史上不曾出現過情況。
 
由於近代教育持續發展,學生生活文化成為近代社會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主題。近十年來,台灣歷史研究的活潑與多元化,讓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台灣史的年輕研究者,對近代日常生活的關注,研究題材非常廣,使得台灣歷史研究更細膩且立體。出版多本台灣歷史通俗書籍的陳柔縉,主題也都在描繪我們以為細微而重要的生活變遷。由於有這些人貢獻研究成果,我才得以追著學生生活史的腳步,從大學、高校到中等學校。
 
期待透過本書,管窺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台灣中等以上學生的日常生活。全書以十八個主題切入,分別從成為學生身份的入學考試、為了考試而產生的如補習、考試用書、考題等主題,到學生的社團、娛樂、休閒等等,也在介紹範圍內。當然,學生生活與一般人有許多共通點,藉由學生為主角,我們也看到他們的那個時代,那些人的生活。
 
當我們走入時光隧道,回到八十年前十五至二十歲學生的生活時空,也許會不經意看到我們自己年輕時類似的生活與煩惱。二十一世紀,正是少年十五二十時的讀者們,也許可從中看見自己的迷惘,或者共同的熱血。
 
此外,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透過這片共同的土地,情感會跨越時空,我們和下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有著相同的共鳴。日治台灣那個時代、那些人,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喜怒哀樂,還有好多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永遠的老師——張炎憲教授與一位持續關心台灣的日本人三田裕次先生。感謝炎憲師啓蒙我台灣意識,引領我走向台灣歷史研究,以具體的行動教導我真正的歷史,是屬於在這塊土地認真生活的人。
 
謝謝三田裕次先生無私的奉獻精力收集台日兩地有關台灣的書籍與史料。兩位老師的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生活的指導。請兩位老師在天上好好安息,每一天、每一片和煦的陽光灑落,我會當做是您一如往常溫暖的目光,在您的注視下,我們會繼續努力實現您的夢想。
 
鄭麗玲   寫於2014.12.27

試閱

【前言】
開始注意到學生生活的歷史細節,應該要追溯到我寫的那篇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主題的博士論文,一九二○年代,在台灣的日本人極力鼓吹在殖民地建立一所頂尖大學,為此出版專刊,力陳其中好處,並貼心地為官方想好如何以既有的學校快速設立。他們構想將醫學專門學校、高等商業學校等校升格併為大學。同一時間,朝鮮的知識分子,以《東亞日報》為言論舞台,也正奮力推動民立大學設置運動,並成為一股結合民族運動的風潮。相對於在台灣的日本人,台灣的知識份子如蔣渭水等,卻以《台灣民報》為中心,社論或報導文章均有不少反對意見。朝鮮人、在台日人對近代高等教育的渴求與台灣人的反應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其中原委引起我的興趣。
因探尋帝國大學的問題,卻掉進當時另一個學制——高等學校的神秘世界。然後我開始對台北高校的敝衣破帽、蠻風高歌感到興趣,相當驚訝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台灣社會的多元與活潑,台北高校生揮灑其如夢一般的青春,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處事態度與我們過去在國民黨時代教科書所教導的日據時代歷史全然不同,像是與台灣平行的異次元空間。此後,我才猛然理解,每當年幼時,我們咬牙切齒提到日本統治時,老一輩台灣人眼中的那種失落感。原來,我們不曾真正進入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台灣。
寫博論時,我在台北帝大——現在的台大圖書館研究生圖書館,發現一本日治時期的舊書。對於許多台灣史研究者而言,戰前舊書幾乎是一定得參考的資料,這沒什麼特別。但這本書相當薄,裡頭的訊息卻很有趣。那是一九三八年,台北帝大出版的《學生生徒生活調查》,書裡其實沒有什麼描述性的文字,只有一張原始調查表,以及用這張表調查五百多位台北帝大學生的統計數據。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當時大學生是這樣在生活,原來文政學部的學生看比較多外國電影……。在反對帝國大學的蔣渭水與極力推動設立帝大的日本人的各種意見中,當時學生的樣貌漸漸浮現出來。
後來,我取得日本另一份調查,更進一步知道,那年整個日本帝國總共有一百二十八校,六萬兩千零二十八名高等教育的學生參與了該次的調查,台北帝大是其中一小部份。那是一個以日本帝國為中心,當時日本國內高等教育系統的學生都納入的大規模調查,可以看到當時日本高等教育青年層的所思所想。
不過,在日治時期的台灣,除了高等教育之外,若以數量計,中等教育才是許多人第一次遠離家鄉,為了求學進入縣市級的城市生活。他們和高等教育的學生求學歷程相似,成為現代教育系統的學生世代。過去的傳統私塾教育,除了獲取功名者可能因擔任官吏而離鄉,多數人不會因為要受教育而離家。當然也沒有一大群年齡相仿,因為求學而同窗共學,甚至同室共眠的同儕。現代教育產生一批有共同知識與生活背景的階層。在台灣,這樣的階層在日治時期出現,大約是在一九二○年代左右,到一九三○與一九四○年代前半達到高峰。戰前「學生」一詞通常指大學生,高校以下的學生稱為「 生徒」,本書所用「學生」一詞,係泛指小學到大學就學的學生。
一九二○年代,中等以上學校大量興設,到一九三○年代後期,已有相當數量的中學生族群。當時的行政規畫,總督府之下的五州三廳——即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與花蓮港廳、台東廳與澎湖廳。大約每一州都至少有一所以上中等普通學校與中等實業學校。據一九三四年前後的統計,中等學校程度的高等女學校,除了澎湖與台東兩廳沒有設立之外,各州廳都有一所以上的高等女校,中等女學生數已達五千四百多名。
男子所就讀的普通中學亦同,學生數也有五千兩百餘名。比較大的州如台北州包含基隆在內,男子普通中學有六所,高等女學校有六所。台南州包含嘉義在內,男校有三所,女校有三所。此外還有以州為單位所設立的中等實業學校,在一九三○年代,也已達十二所之多,其中就包含以打入甲子園棒球廣為台人所稱道的「台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工業、農林、商業等實業學校的學生數,同樣在一九三四年的統計也有三千一百多名。師範學校在一九三○年代已有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台中師範學校與台南師範學校,人數大約千人左右。另外,一九二五年以後,可直升東京、京都等帝國大學的台北高等學校也已成立。一九二八年,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日治台灣普通中等學校進一步升學之處,是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高校校風自由活潑,學生文化教養內涵十分深厚,學校的教學核心以培養具深厚文化素養的知識菁英為其宗旨,學生也如此自我期許。近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因為學校前身為台北高校,已經進行深入的研究,甚至還出版了《台北高校物語》的漫畫。台北高校之後,則可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高等教育除了綜合型的台北帝國大學之外,還有各工業、商業、醫學、農林等高等學校或專門學校。中等實業學校與普通中學同一位階,但走實業方向。
總之,從數量上,在一九三○年代的台灣,至少有一萬五千名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因為讀書之故,居住在台灣幾個大城求學。他們有共同的學校例常行事、共通的學習語言,相近的生活習慣,構築一個跨越族群與地域的同儕經驗。這樣的學生族群,是過去台灣歷史上不曾出現過情況。由於近代教育持續發展,學生生活文化成為近代社會一個非常引人注意的主題。近十年來,台灣歷史研究的活潑與多元化,讓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台灣史的年輕研究者,對近代日常生活的關注,研究題材非常廣,使得台灣歷史研究更細膩且立體。出版多本台灣歷史通俗書籍的陳柔縉,主題也都在描繪我們以為細微而重要的生活變遷。由於有這些人貢獻研究成果,我才得以追著學生生活史的腳步,從大學、高校到中等學校。
期待透過本書,管窺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代台灣中等以上學生的日常生活。全書以十八個主題切入,分別從成為學生身份的入學考試、為了考試而產生的如補習、考試用書、考題等主題,到學生的社團、娛樂、休閒等等,也在介紹範圍內。當然,學生生活與一般人有許多共通點,藉由學生為主角,我們也看到他們的那個時代,那些人的生活。
當我們走入時光隧道,回到八十年前十五至二十歲學生的生活時空,也許會不經意看到我們自己年輕時類似的生活與煩惱。二十一世紀,正是少年十五二十時的讀者們,也許可從中看見自己的迷惘,或者共同的熱血。此外,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透過這片共同的土地,情感會跨越時空,我們和下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有著相同的共鳴。日治台灣那個時代、那些人,他們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喜怒哀樂,還有好多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永遠的老師——張炎憲教授與一位持續關心台灣的日本人三田裕次先生。感謝炎憲師啓蒙我台灣意識,引領我走向台灣歷史研究,以具體的行動教導我真正的歷史,是屬於在這塊土地認真生活的人。謝謝三田裕次先生無私的奉獻精力收集台日兩地有關台灣的書籍與史料。兩位老師的精神,一直是我工作、生活的指導。請兩位老師在天上好好安息,每一天、每一片和煦的陽光灑落,我會當做是您一如往常溫暖的目光,在您的注視下,我們會繼續努力實現您的夢想。
鄭 麗玲 寫於2014.12.27

【內文試閱】
九、飛行熱
校園飛行熱與鳥瞰台灣
一九一○年代,台灣很多地方都曾有過飛行表演,部分有經濟能力的富商、名人會搭著飛行員駕駛的飛機,自空中鳥瞰台灣。此後,掀起過一股飛行熱潮,我們現在所見的空拍照片,很多出自當時飛機空拍的鳥瞰圖。此外,當時的飛行表演會到學校進行,這些到學校公開的飛行表演,激發過許多年青學子翱翔天際的夢想。

飛行與商業宣傳
一九一六年四月,クラブ公司邀請年僅二十九歲的高左右隆之來台飛行表演,這可能是第一場以飛機進行商業行銷的活動。活動宣稱在飛行的同時,會灑下贈品券,共有一百一十個名額,可以從空飄贈品券中得到該公司的美白粉、乳液化妝水、牙膏等商品。
這並非高左右隆之第一次來台,一九一五年,新竹的筏安太郎就曾集資邀請過高左右隆之。當時從四月一日到五日,飛行兩次所需費用就要兩千四百元。高左右氏曾自行研發過好幾代飛機,也到美國進行研習。
不過台灣人更熟悉的一次飛機空飄傳單經驗,則是一九二三年二月,在東京的一次活動。該年林獻堂等人所組織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院運動代表團,帶著由台灣各地收集而來的請願書前往東京,要求日本在台灣設立台灣議會。為了聲援這個活動,台灣第一位飛行士謝文達駕機從天空撒下上萬張傳單。

定期飛行航線的出現
在一九三○年代以前,飛行若不是以飛行表演方式呈現,就是由熱心人士集資,與商業活動結合。真正開始作為交通工具,有定期航線,要從一九三六年大日本航空開通「福岡──那霸──台北」航線開始。此後島內連通線以及台北至東京一日可達,已經實現。
但是搭飛機畢竟所費不貲,一般中學、高校生還是只能在飛行表演時仰頭觀賞。

校園的飛行社團
當時學生想在台北上空飛一飛,途徑之一就是加入飛行社團。台北高校擔任數學、圖畫科教師的須藤利一,在一九三五年成立了航空研究會。這個社團曾獲得陸軍提供三架練習機。一九三六年五月記念祭時,航空研究會學生分乘兩架飛機,在台北高校的運動場上低空飛行。
一九三七年,雖然因海軍航空隊要從台北渡洋參與軍事行動,研究會因故終止。但在一九三八年,須藤再度組織與飛行有關的滑翔機部。
當時除了在台北高校之外,部分中等學校如台北工業學校,也設有滑翔機、滑空社團,該校的操場上就擺有一架可以滑行卻無法起飛的「隼」。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0518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