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3.23

《看得見的城市》一部敘事精彩的全球史

文/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一開頭,就透過小說家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的故事,拉開整本書的序幕,也點出了本書主標題《看得見的城市》的特別含意。若和卡爾維諾的小說那座「看不見的城市」相較,作者將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稱為「看得見的城市」,就是要凸顯出沒有任何十八世紀的亞洲城市,比他們更頻繁地以文字及圖像記載下來。

這樣的描述手法,實在是太吸引人了,當初一見到這書的簡體字版,就愛不釋手。

有人說這是個大眾史的黃金時期,在歐美尤其明顯。史家Jorma Kalela近來在Public History Review探討了當代史家製作歷史的新管道,文章開頭引用Hayden White的一句話相當引人深思:「沒有人擁有過去,也沒有人可以壟斷如何研究過去,或者是如何研究過去與現今的聯繫……今日,每個人都是歷史學家」。在這個人人都是史家的年代,歷史已成為商品,歷史消費者可以透過物質媒介接觸歷史。

有鑑於大眾史在歐美社會的快速發展,台灣史學界在這波發展中不該缺席,史家應當走出學術象牙塔,思考如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書寫歷史,讓歷史學不再只是學者研究的對象。在與蔚藍文化出版社林宜澐總編討論後,我們嘗試規劃了「大眾史叢書」。第一本書是鄭麗玲教授的《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本書為叢書第二冊。我們的視角不限於台灣史,舉凡中國史及世界史,甚至全球史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之後規劃的主題還有明治及昭和時期的旅行文化史、物質打造的世界史、燕行錄中朝鮮使者的盛清紀行等等。

本書為包樂史近年來的最新著作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在此之前,包樂史就已經是著作等身的國際知名學者。包樂史有這麼多著作,為何會選中這本?最主要原因是本書內容源自作者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賴世和講座」所做的三場主題演講,這三場基本上已經將包樂史過往的研究精華涵蓋在內。本書篇幅不長,作者以全球史視角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十七、八世紀中國海的三港口城市的貿易往來圖像,故事相當吸引人,頗符合我們大眾史書系的宗旨,很適合介紹給一般讀者認識。

簡體字版《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沈錄》已於2010年由浙江大學出版。本書主要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重新審訂編輯而成。除了內文的修訂外,最大不同在於我們刪除簡體字版包樂史專為中國大陸讀者所寫的序言,並放回了原先簡體字刪除的英文版前言。此外,原書中的數張海船、城市、地圖及人物圖像,也重新購買版權置於正文中,刪除浙大另外挑選的廣州及長崎的港口圖片。

有了本書加入台灣的大眾史學行列,讀者將會認識到一個觀看十七至十八世紀的廣州、長崎以及巴達維亞的新角度。雖然台灣不是觀看的主角,但讀者也可從整體的東亞及東南亞的歷史發展,認識到十七世紀時荷蘭為何會覬覦台灣這塊土地,這種新的全球史視野,正是我們以往將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分割為三個不同領域所欠缺的史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