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文學美麗島: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輕旅行
內容簡介
尋找臺灣文學的感動,讓文學館成為你的下一站。
臺灣文青、人文旅行必備指南!
無論是根深土地的宿命,或是歷史流轉的契機,臺灣的作家們在各自的時代裡留下了文學的追尋或見證。然而,臺灣文學其實就在你我的生活裡,或許在下個轉角、一個錯身經過的那些地方,就曾是哪位作家靈感或愁緒的收藏。而一座座文學博物館,正是作家、作品、時間與空間磚瓦落成的文本,永遠等待著下一位讀者的探索與對話……
本書精選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進行深度採訪與介紹,包括作家故居、作家紀念館、文學資料館、圖書館等文學館家族,以館舍為中心,連結作家與作品,鉤勒出在地的文學與歷史面貌,並收錄7條在地走讀路線,帶領讀者一訪作家原鄉、創作現場與文學地景。
在輕旅行中遇見文學美麗島,或走或讀,讓我們一起尋找關於島嶼的感動與記憶,以及臺灣文學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某些意義。
本書特色
◎以散文報導,揉合作家生命與相關文本,深度介紹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
◎收錄7條走讀路線,探索規劃文學旅行的各種想像。
◎收錄精美館舍分布圖與館舍基本資料,查詢便利。
◎搭配「台灣文學地景閱讀與創作」APP(IOS版、Android版皆有),館舍簡介、文學地景隨走隨讀絕不遺漏,一起加入文學地景書寫的行列!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鄭邦鎮(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退休教授)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文所副教授)
【好讀讚聲】
林瑞明(臺文館創館館長、成大名譽教授)
邱若山(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所副教授)
王浩一(作家)
鄭順聰(作家)
目錄
館長序| 下一站,到文學館 ◎陳益源
推薦序| 文學館點將,臺文系操兵! ◎鄭邦鎮
推薦序| 走尋作家原鄉,親近臺灣文學 ◎陳萬益
推薦序| 作家的既往、訪者的靈光 ◎蘇碩斌
總 論| 為什麼以及還可以做什麼? ◎朱宥勳
▍文學輕旅:造訪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
|北基宜|
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故居 ◎劉姵均
從歷史深處中走來──梁實秋故居 ◎蔡綉敏
文學的水岸──紀州庵文學森林 ◎印卡
詩歌的復興基地──齊東詩舍 ◎印卡
蘭陽文史的悠悠徐行──宜蘭文學館 ◎呂焜霖
整座頭城都是他的文學館──李榮春文學館 ◎呂焜霖
|桃竹苗|
戰後臺灣文學的原點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鍾肇政文學館 ◎朱宥勳
流浪到故鄉──三毛夢屋 ◎留婷婷
鐵血詩人的西湖歲月──吳濁流藝文館 ◎何欣怡
|中彰投|
再現一座文化城──臺中文學館 ◎劉鎧瑩
沉默的年代裡盛開的文學之花
──明道高中現代文學館 ◎賴思辰
臺灣文學鬥鬧熱──賴和紀念館 ◎何敬堯
八卦山間尋史蹟──彰化文學館.八卦山文學步道 ◎何敬堯
重現一位東亞文英
──南投縣文學資料館‧陳千武文庫 ◎翁智琦
|雲嘉南|
乘載愛與知識的一條船──鄭豐喜紀念圖書館 ◎江冠葦
百年風華中遇見美麗島文學──國立臺灣文學館 ◎宋家瑜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蘇宇翎
舊城綠意中的一方靜謐歷史──柏楊文物館 ◎郭苓玉
跑向新樂園的起點──楊逵文學紀念館 ◎林鈺芳
漚汪田園交響樂──香雨書院.鹽分地帶文化館 ◎鄭婷允
南方的華麗──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 ◎陳允元
|高屏|
清點地下掌紋般的沉積──高雄文學館 ◎elek
為了表達人性的自由──柯旗化故居 ◎elek
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的紀念館──鍾理和紀念館 ◎王欣瑜
微觀在地,建構歷史的深度旅行──屏東旅遊文學館 ◎蕭鈞毅
▍在地走讀:作家原鄉.創作現場.文學地景
Course 1. 李榮春的頭城時光 ◎呂焜霖
Course 2. 行走入深林──三毛的清泉秘境 ◎留婷婷
Course 3. 印象西湖──吳濁流的文學之路 ◎何欣怡
Course 4. 跟著賴和,漫步彰化城 ◎何敬堯
Course 5. 葉石濤的府城記憶 ◎蘇宇翎
Course 6. 當文學與歷史也成結晶──車遊鹽分地帶 ◎鄭婷允
Course 7. 踏尋原鄉人的夢中原鄉──鍾理和文學之旅 ◎王欣瑜
▍館舍分布
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
編後語| 走訪文學館,喚醒你我的臺灣文青魂 ◎鄭清鴻
關 於| 臺灣文學博物館採訪小組
序/導讀
館長序
下一站,到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陳益源
閱讀的行動實踐,可以是一趟旅行,或許會因此遇見,文學美麗島……。
細數著遍布臺灣各地,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或作家故居,或紀念館,共有多少座?許多人或許不知道,原來根植土地的文學養分不僅可在文本的字裡行間覓得,它們同時也具體地座落在常民生活的巷弄街道上。
例如位於彰化中正路和中民街口大樓四樓的賴和紀念館,或許居住鄰近的民眾,總是與它擦身而過,或是否曾遇見從大樓大門出入的年輕導覽員,正帶著另一群人準備出發前往彰化市街巷弄中尋找有關賴和的故事?又如駛進美濃街道,那些前往朝元寺的信眾們,是否知道,在不遠之處有座為紀念一位美濃重要作家鍾理和的紀念館?這是我們預設的疑問,而這次出版,是我們單純的企圖,只為讓更多人走進這些就在身邊的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於二○○三年十月十七日正式開館,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文學博物館。然而在文學立館的發展歷程中,或可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六月三十日,文學界人士鍾肇政、葉石濤、林海音、鄭清文、李喬、張良澤為籌建「鍾理和紀念館」聯名發起募捐啟事,臺灣首座平民文學作家紀念館--鍾理和紀念館於一九八三年八月七日落成;後有一九八五年臺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於其舊居成立的「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等等。本書所介紹的文學博物館,從文學館成立時間來看,以一九九○年代間、二○○○年後成立者居多數;就館舍經營屬性而言,其中有由公部門文化相關機關所經營者,如文化部所屬、直轄市及縣市文化局(處)或圖書科、市立圖書館、區鎮鄉公所等,也有附屬於大專院校、高中的館舍,更有是私人或基金會方式經營者。無論公私立館舍,在現實環境中,各館所擁有的資源條件、所面臨的挑戰、經營方式均有相當大的差異,然因我們都是以文學為名而立館,文學是我們共有的資產,推動文學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這是無庸置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理應並肩向前走。
由本書脈絡可見,國立臺灣文學館僅是書中提及全國二十五座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之一,在眾多文學博物館之中,我們是相對年輕的。在臺灣文學的推廣上,除了透過典藏、研究、展覽與教育各面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我們也積極帶著文學館走出去。自二○一○年啟動「臺灣文學行動博物館」全國巡迴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六年,開著我們的行動貨櫃車走進全臺灣近四十個鄉鎮市,同年也開始舉辦「文學迴鄉」系列講座,以文學為公共資源輸送各地。然而面對著眾多在臺灣文學領域長期耕耘的前輩、文學團體來說,臺文館只是文學館家族的一員,我們懷著謙卑的心,期許能略盡一己棉薄之力,藉由此書的出版,與所有家族成員共同灌溉臺灣文學的沃土。
促成此次共同出版計畫的幕後功臣,是臺文館前館長翁誌聰,以及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本書責任編輯鄭清鴻先生。翁館長在任內積極與各地文學館互動交流,並大力支持本次計畫;前衛出版社是臺灣重要的文學出版推手,長期關注並致力於臺灣本土文學與文化的推動,是我們重視的伙伴,也因為他們的媒合,本書得以網羅如此優秀的年輕作家、學者參與採訪寫作,執筆寫作者個個擁有臺灣文學的專業,充分展現出他們對臺灣文學、臺灣土地的一片熱情。同時,我們還要感謝前館長鄭邦鎮教授、陳萬益教授、蘇碩斌教授的指導與推薦,以及本館公共服務組張信吉組長、覃子君小姐、研究典藏組林佩蓉小姐等伙伴們的辛勤付出。
在此,謹以本書,向所有走在臺灣文學路上的前輩們致敬,期待讀者諸君可以安排您們輕鬆的旅行:下一站,到文學館。
試閱
採訪、撰稿:劉姵均
對於生性浪漫,好奇而善感,足跡遍布全球的林語堂來說,生命中最後十年定居於近似故鄉漳州的陽明山麓。此地風清日和,人們說著好聽的家鄉的話,每一張臉都飽滿光亮,風中飄來他自小喜愛的桂花香,好像他真的回家了。
幽默大師林語堂
林語堂,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南部沿海山區之龍溪(漳州)縣坂仔村,於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逝世,享壽八十二歲。林先生出身於貧窮牧師家庭,自幼好奇好學,但林父對於子女的教育絲毫不馬虎,他設法籌錢,將孩子送進西方教育體系學校就讀。林先生最後確實如願取得多項國外名校的學歷,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以及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身處於時局動盪、新舊碰撞的兩世紀之交,在多項領域樹立出不可抹滅的成就,他同時是文學、語言學、教育學的前行者,也是一位劃時代的發明家。
以幽默大師得名的林語堂,寫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為「三○年代」,他創辦《論語》、《宇宙風》、《人世間》等雜誌,開始發表針砭時弊的奪目言論;二為「豐收的年代」,在二戰期間旅居國外,以英文寫作,著成廣受好評的《生活的藝術》、《蘇東坡傳》,以及三部小說鉅作《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和《朱門》,因此獲取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三為「中文寫作年代」,此時他定居臺灣,於中央社撰寫專欄,並編寫《林語堂漢英辭典》。
一九一九年夏,林語堂先生與廖翠鳳女士於上海結為連理。性格南轅北轍的兩人,卻因為同甘共苦,一路扶持,走向白頭偕老。先生對待夫人十分溫柔體貼,且為當年少見的專一婚姻關係。兩人育有三女,依序為林如斯、林太乙、林相如,林夫人曾抱憾未添男丁,但林先生並不介意,總和女兒外孫一塊嬉鬧,晚年甚至將兩外孫的照片與自己童年照片拼做合照,戲稱「三個小孩」。
走訪林語堂故居
踏進故居,寶藍色琉璃屋瓦、純白西班牙螺旋柱映入眼簾,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正符合林語堂一句自許自況的話語:「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陽明山麓這幢白牆藍瓦深宅背後,曾有一段軼聞。當時蔣家禮聘林先生回臺定居,選定這片好風光,也責成臺灣第一代建築師王大閎設計草圖。可惜王大閎提交的設計稿,看在林先生眼裡總是不滿意。來來回回幾經修改,最後王大閎索性將眼光拉遠,揉雜林先生前半生旅居地域風光,重新捏塑出具有南歐恬淡風情、又不失中國四合院美感的屋宇。意外的是,王大閎先生鋌而走險的冒險之舉,反而貼近林先生內心的想像。
使得林語堂先生終於愛上這棟房子的主因,也可能是王大閎先生在無意之中,築出林先生求學時期難以企及的美夢。二十世紀初,出身貧寒家庭的林先生負笈上海,當時上海作為對外重要樞紐港口,洋式氣派豪宅林立,各式建築花樣競相爭奇,南歐風格也不在少數。憶起當年經濟能力不足以完成心願的窮學生日子,人生已近遲暮的林語堂先生,想必也有一絲圓夢渴望。
這是恍然隔絕塵世,可遇不可求的美夢,父親猶如再回到故鄉,一個變成《愛麗絲夢遊記》般的故鄉!他在小院子中叼著煙斗對那一小池魚沉思,他坐在陽台望著遠山、林木,心想,如果可以在園裡養一隻鶴,多好。
──林太乙《林語堂傳》
林語堂來到陽明山,宛如回到群山疊嶂的故鄉福建漳州。有如中國山水畫的嶺南風光,涼風徐徐的嶺南氣候,陽明山居民更說著熟悉的語言,恍恍惚惚,彷彿不是他回到漳州,而是漳州居民全都變得富裕健康,一個個從記憶中走出來,笑容滿面,與他一同踏入晚年樂土。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這是林先生形容陽明山宅邸的一句話。林先生享受持竿釣魚之樂,院中池子養有幾條魚,閒來無事便釣上一竿,釣起再放回,只為了閒情逸趣。他在屋中最常逗留的地方,除了亂中有序的書房,足以俯瞰臺北盆地的後陽臺也是林先生十分熱愛的角落。春季俯瞰純白色茶花綴滿花園;夏天即便懊熱,可以拉一張躺椅,切一塊西瓜,流涎滿口,看夕陽西下;冬天櫻花開遍山嶺,可迎風而觀;在最愛的秋天,林先生趁秋高氣爽,泡一壺好茶,與林夫人東拉西扯,閒聊外孫趣事。
除此之外,餐廳也是充滿故事的房間。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林語堂在臺期間,臨近士林雙溪地區,亦旅居著國學家錢穆、書畫家張大千,他們時不時約定良辰吉時,互相串串門子,打打牙祭。據說張大千先生會提著上好的新鮮活魚,請手藝精湛的林夫人煮出一道道精彩四川菜。林語堂先生最後長眠於後園,也是由錢穆先生在墓碑上題字。當時正值國共兩黨相爭日趨白熱化階段,臺灣處處皆是「反共抗俄」、「反攻大陸」的口號,在草山一角,林語堂先生秉持尖銳獨到的眼光,掃視島上發生的國家大事,熱烈與友人談天說地。他曾說:「我們如若得到一個能真正談天的朋友,則其愉快實不下於讀一本名著。」
只是,林語堂曾經遊走過的地方那麼多,又為何選擇在臺灣定居?除了其飽涵赤子之心,自由奔放的胸懷,最重要必然是語言的緣故。林語堂先生曾說:「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乾不淨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人類對於語言的信賴與依傍不證自明,看在堂堂語言學家林語堂先生身上,又是一件令人莞爾的趣事。林先生尚有一件「不亦快哉」的妙事,是一九六九年,金龍少棒隊赴美為臺灣勇奪第一座世界少棒賽冠軍。那一刻,光榮影像自家中客廳的傳統電視機放映出來,徹夜未眠守在電視機前的林先生,心中的孩童頓時忘卻自己仍然擁有年老的軀體,忍不住跳了又叫,叫了又跳,難以平復。
置身於如今重新修繕後的林語堂故居,或感受先生晚年生活的恬淡自適,或漫步於客餐廳、臥房展示廳之中,從泛黃古舊的相框、女兒贈送的附放大鏡檯燈、故宮致贈的複製鼎、鳳大林小家徽等充滿記憶的微小物件,感受其愛妻愛女的深邃心境。在臺十年,也是林語堂先生「享受人生中之至善果實」的珍貴時光,即便晚年遭逢喪女(林如斯)傷痛,當女兒問起父親,人生所求為何物,林先生仍然回答:「人生是為找尋快樂。」
林語堂出生於動盪不安的一八九五年,他親眼目睹中國的頹喪與分裂,觀臨新文化的誕生和舊時代的崩解,回顧少時,他滿腔熱血,夢想發明「不學而能」的打字機和輸入法,撰寫一本漢英對照的字典,願中國能重振雄風;中年的他已完成一半夢想,並且揚名國際,四處演講,成為國際會議中人人爭相結識的名士。如今我們走進他的住所,想像迎向古稀之年的他生活於此,已經悟出人生有如四季輪替的智慧。正如同《生活的藝術》所展示:「這世界中再沒有比一個壯健而智慧的老翁更美麗,他有著紅的面頰,雪白的頭髮,以通曉世故的態度,用和藹的口氣,談著做人的道理。」
「有不為齋」的書房雅號,仍懸掛於他居住十年的住所,林語堂先生走過人間的步伐,有深有淺,有輝煌成就,也有無法彌補的憾事,有對於基督教的背離,也有生命最終的大船歸港。正如他所說:「人生真是一回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地方上岸,好讓給其他在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我們踏入故居的同時,也踏上一艘林語堂先生曾搭乘過的大船,逐波前行,往前是一代哲人的傳奇生命經歷,往後是他身後留下的一幢臨山而居的深宅、一座四季燦爛的花園、一池悠然自得的魚。午後時光,不妨在園中信步向前,安放一束花於墓前,恍然明白林先生字裡行間的哲思。
林語堂故居的創立
一九七六年林語堂先生逝世於香港,依其遺囑移靈,長眠於臺北故居後園。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捐出林語堂先生藏書、著作、手稿及其遺物,臺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成就,於故居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並於一九八五年正式對外開放。其後,臺北市文化局成立,以名人故居與其精神之方向規劃,由佛光大學取得經營管理權,於二○○二年全新開館,成立「林語堂故居」,二○○五年,由東吳大學接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林語堂故居至今。
林語堂故居空間劃分為閱讀研討室、書房展示間、臥房展示間、客餐廳展示間,以及有不為齋餐廳。每年皆會定期舉辦教育推廣及文化活動,包括:四月份潤餅節、七月份週末語堂藝文講座、八月份小和樂大冒險親子巴士、九月份林語堂文學獎、十月份京華煙雲月等活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