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感性:台灣的庶民日常,就是亞洲的感性風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很台灣!
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小事小物,卻是外國人失而復得的珍貴寶藏
一本真正了解「台灣感性」的書!
21位作家╳21樣感性╳21篇全新散文
記錄台灣美學、日常、歷史、人情、文化的故事,
這是一本寫給世界的邀請函,亦是寫給台灣人的情書
邀請世界旅人與我們一起感動!
現在針對的台灣感性,是當下日韓人士對台灣的凝視,我們希望作家寫的,是這種凝視的來源為何。而這種凝視,原本對我們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可能本來對這種凝視是視而不見的,但透過外國人士所說的「台灣感性」,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凝視對我們的意義。──王聰威(本書策劃者)
▎什麼是「台灣感性」?
近年於韓國社群風行的「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風潮,無論是台灣的街景、巷弄、器物與庶民日常,對我們來說平凡無奇的樣貌,卻在他者的目光中成為獨特迷人的亞洲風景。不是靠華麗濾鏡或刻意營造,而是悄悄藏在生活角落裡的柔軟與溫度:街角昏黃的燈光、巷口熱氣蒸騰的小吃攤、午後騎樓下安靜等公車的片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卻因為真實而特別動人。本書以「台灣感性」為出發點,重拾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如此值得凝視的小事與小物。
▎哪些作家參與?
水瓶子/古乃方/包子逸/老屋顏工作室/言叔夏/李清志/林楷倫/范欽慧/陳允元
陳栢青/曼努/盛浩偉/郭銘哲/馮國瑄/楊子興/廖小子/劉書甫/潘家欣/盧建彰
騷夏/蘇凌
▎哪些感性元素?
器物|市場|房子|和洋|街巷|裝飾|符號|招牌|寺廟|手搖
小吃|手藝|顏色|氣味|聲音|節慶|常日|人情|民主|多元|助人
▎藉由他人目光,敘事台灣的模樣
本書集合21位作家與創作者的全新書寫,從不同角度描繪「台灣感性」,以文字捕捉、重拾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如此值得凝視的小事小物。
於是,你能透過包子逸與啤酒杯寫出台灣器物的隨興百搭;跟著蘇凌踏查菜場,觀察人間百態;透過李清志的雙眼重新發現違章建築,也隨著水瓶子的足跡打開一扇扇街巷的門,亦有陳允元凝視林百貨的摩登風華;老屋顏工作室描繪鐵窗花的靈魂線條,廖小子從LED孔雀燈看出台灣美學的生猛,曼努走入街口轉角辨認招牌間的字體演變,馮國瑄則在地藏菩薩與死亡文化中,瓦散內心的地獄;盛浩偉且以花蓮的一雙雙雨鞋,刻畫互助與人間有情。
台灣感性也與味道、氣味息息相關。
劉書甫以手搖飲記錄甜蜜,郭銘哲在肉燥飯裡尋找台味,潘家欣細讀百年餅模的手藝之美,楊子興與古乃方則以顏色與氣味,重現土地色彩與眾生氣息。范欽慧按下城的聲音暫停鍵,騷夏用烏魚子的鹹香寫歲時年節,言叔夏在常日中找回失落的自己,林楷倫則描繪小年夜魚攤前的人情守望;盧建彰讓民主成為日常;陳栢青則以新公園的暗與光,刻畫性別運動歷程。
閱讀《台灣感性》便如同漫步在熟悉的街巷,
並回望、回問自己:屬於我的台灣感性會是什麼呢?
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小事小物,卻是外國人失而復得的珍貴寶藏
一本真正了解「台灣感性」的書!
21位作家╳21樣感性╳21篇全新散文
記錄台灣美學、日常、歷史、人情、文化的故事,
這是一本寫給世界的邀請函,亦是寫給台灣人的情書
邀請世界旅人與我們一起感動!
現在針對的台灣感性,是當下日韓人士對台灣的凝視,我們希望作家寫的,是這種凝視的來源為何。而這種凝視,原本對我們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可能本來對這種凝視是視而不見的,但透過外國人士所說的「台灣感性」,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凝視對我們的意義。──王聰威(本書策劃者)
▎什麼是「台灣感性」?
近年於韓國社群風行的「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風潮,無論是台灣的街景、巷弄、器物與庶民日常,對我們來說平凡無奇的樣貌,卻在他者的目光中成為獨特迷人的亞洲風景。不是靠華麗濾鏡或刻意營造,而是悄悄藏在生活角落裡的柔軟與溫度:街角昏黃的燈光、巷口熱氣蒸騰的小吃攤、午後騎樓下安靜等公車的片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卻因為真實而特別動人。本書以「台灣感性」為出發點,重拾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如此值得凝視的小事與小物。
▎哪些作家參與?
水瓶子/古乃方/包子逸/老屋顏工作室/言叔夏/李清志/林楷倫/范欽慧/陳允元
陳栢青/曼努/盛浩偉/郭銘哲/馮國瑄/楊子興/廖小子/劉書甫/潘家欣/盧建彰
騷夏/蘇凌
▎哪些感性元素?
器物|市場|房子|和洋|街巷|裝飾|符號|招牌|寺廟|手搖
小吃|手藝|顏色|氣味|聲音|節慶|常日|人情|民主|多元|助人
▎藉由他人目光,敘事台灣的模樣
本書集合21位作家與創作者的全新書寫,從不同角度描繪「台灣感性」,以文字捕捉、重拾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如此值得凝視的小事小物。
於是,你能透過包子逸與啤酒杯寫出台灣器物的隨興百搭;跟著蘇凌踏查菜場,觀察人間百態;透過李清志的雙眼重新發現違章建築,也隨著水瓶子的足跡打開一扇扇街巷的門,亦有陳允元凝視林百貨的摩登風華;老屋顏工作室描繪鐵窗花的靈魂線條,廖小子從LED孔雀燈看出台灣美學的生猛,曼努走入街口轉角辨認招牌間的字體演變,馮國瑄則在地藏菩薩與死亡文化中,瓦散內心的地獄;盛浩偉且以花蓮的一雙雙雨鞋,刻畫互助與人間有情。
台灣感性也與味道、氣味息息相關。
劉書甫以手搖飲記錄甜蜜,郭銘哲在肉燥飯裡尋找台味,潘家欣細讀百年餅模的手藝之美,楊子興與古乃方則以顏色與氣味,重現土地色彩與眾生氣息。范欽慧按下城的聲音暫停鍵,騷夏用烏魚子的鹹香寫歲時年節,言叔夏在常日中找回失落的自己,林楷倫則描繪小年夜魚攤前的人情守望;盧建彰讓民主成為日常;陳栢青則以新公園的暗與光,刻畫性別運動歷程。
閱讀《台灣感性》便如同漫步在熟悉的街巷,
並回望、回問自己:屬於我的台灣感性會是什麼呢?
目錄
器物感性|乾杯!──獨酌共飲兩相宜,台灣啤酒杯真隨意/包子逸
市場感性|菜場即劇場──在豬味與詩意之間,在狼狽中生出笑意/蘇凌
房子感性|化外之地──自由與混亂並存的違章建築/李清志
和洋感性|摩登的表情──從林百貨到春天百貨,凝望文明的倒影/陳允元
街巷感性|門裡門外──那些被時間銘刻的印記/水瓶子
裝飾感性|台灣鐵窗花──在線條幾何中,勾勒居住者的靈魂風景/老屋顏工作室(辛永勝、楊朝景)
符號感性|眼睛裡的孔雀──台灣街頭的LED美學/廖小子
招牌感性|街角的招牌──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曼努
寺廟感性|在地獄裡看星星──地藏菩薩、牽亡,有時還有阿媽與媽媽/馮國瑄
手搖感性|我與手搖飲──從雪克杯與玻璃杯搖盪出的老派甜蜜/劉書甫
小吃感性|肉燥飯──談小吃裡的台灣製造,原汁原味的島嶼性感/郭銘哲
手藝感性|無我之美:百年老店的餅,以及餅模/潘家欣
顏色感性|布料裡的顏色・印花裡的台灣──我的寶島色彩筆記/楊子興
氣味感性|騎行時的迷人萃取——市場,土腥,待汗水爬入夢境⋯⋯/古乃方
聲音感性|小景寫聲——當城市被按下半小時的暫停鍵/范欽慧
節慶感性|鹹香的歲時:烏魚子作為待人接物/騷夏
常日感性|大風吹——街角麵店、城郊公車,俄羅斯娃娃與失蹤的我/言叔夏
人情感性|作伙照顧——小年夜魚攤前的溫柔守望/林楷倫
民主感性|愈正常,愈日常——當民主就像一碗滷肉飯般平常/盧建彰
多元感性|如何謀殺一堵牆——新公園的陰影,同婚運動的裂縫與光/陳栢青
助人感性│穿上雨鞋,前往善的方向──花蓮光復救災小記/盛浩偉
市場感性|菜場即劇場──在豬味與詩意之間,在狼狽中生出笑意/蘇凌
房子感性|化外之地──自由與混亂並存的違章建築/李清志
和洋感性|摩登的表情──從林百貨到春天百貨,凝望文明的倒影/陳允元
街巷感性|門裡門外──那些被時間銘刻的印記/水瓶子
裝飾感性|台灣鐵窗花──在線條幾何中,勾勒居住者的靈魂風景/老屋顏工作室(辛永勝、楊朝景)
符號感性|眼睛裡的孔雀──台灣街頭的LED美學/廖小子
招牌感性|街角的招牌──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曼努
寺廟感性|在地獄裡看星星──地藏菩薩、牽亡,有時還有阿媽與媽媽/馮國瑄
手搖感性|我與手搖飲──從雪克杯與玻璃杯搖盪出的老派甜蜜/劉書甫
小吃感性|肉燥飯──談小吃裡的台灣製造,原汁原味的島嶼性感/郭銘哲
手藝感性|無我之美:百年老店的餅,以及餅模/潘家欣
顏色感性|布料裡的顏色・印花裡的台灣──我的寶島色彩筆記/楊子興
氣味感性|騎行時的迷人萃取——市場,土腥,待汗水爬入夢境⋯⋯/古乃方
聲音感性|小景寫聲——當城市被按下半小時的暫停鍵/范欽慧
節慶感性|鹹香的歲時:烏魚子作為待人接物/騷夏
常日感性|大風吹——街角麵店、城郊公車,俄羅斯娃娃與失蹤的我/言叔夏
人情感性|作伙照顧——小年夜魚攤前的溫柔守望/林楷倫
民主感性|愈正常,愈日常——當民主就像一碗滷肉飯般平常/盧建彰
多元感性|如何謀殺一堵牆——新公園的陰影,同婚運動的裂縫與光/陳栢青
助人感性│穿上雨鞋,前往善的方向──花蓮光復救災小記/盛浩偉
序/導讀
策劃者序
邀請世界旅人一起感動的台灣之書 王聰威
我對「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這個詞的反應很遲,遲至二○二五年六月韓國首爾書展,「台灣主題國館」的主題設定為「台灣感性」,才去研究了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原來這幾年早已成了韓國旅人看待、發現、展演台灣的視角,甚至成了流行文化、影像、音樂的創作靈感。但我不太懂,我是台灣人,而且作為一個長期喜愛、寫作與製作相關刊物的編輯人、作家,台灣庶民日常事物和時光,有多麼感性、多麼珍貴,多麼值得獲得更多的注目,理所當然這是「我的」東西、「我的」意見、「我的」台灣,為什麼必須是韓國人來告訴我們:「台灣到底感性在哪裡?」
──當我的老闆建議我要不要策劃一本「台灣感性」的書時,我心裡是這樣想的。
所有關於「台灣感性」的定義、詮譯、描述、關鍵詞,您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各種資料,我從這裡頭,依個人偏好抽出二十一個主題:器物、市場、房子、和洋、街巷、裝飾、符號、招牌、寺廟、手搖、小吃、手藝、顏色、氣味、聲音、節慶、常日、人情、民主、多元、助人。這不可能完全涵蓋「台灣感性」的範圍,但我想可以提供一個廣大的面貌,然後跟兩位編輯陳永芬、施彥如一起討論作家人選,我期待作家撰寫的不是對某個「主題」的泛論文章,而是從這主題裡,自由地找出一處細節,一個小物來撰文,亦如您所見,我們所邀請的並不限制於文學作家,而是對該主題極為熱愛,又投入極長時間關注的參與者。
然後,作家們逐一發問,我和編輯逐一回覆,一篇一篇稿子交來,我一篇一篇讀,開始慢慢發現,雖然覺得自己很可恥,但卻不得不承認,他們思考與書寫的才不是「我的台灣」:「我的聲音」從沒有像范欽慧那麼立體,「我的氣味」遠不如古乃方那麼鮮明,「我的肉燥飯」不曾達到郭銘哲的完美,「我的寺廟」沒有馮國瑄的那麼地獄,「我的符號」從沒像廖小子的一般華麗,「我的顏色」更沒有楊子興的表情,甚至「我的手搖飲」也沒有劉書甫的老派……如果有所謂的「我的台灣」,一定就跟我的心胸一樣狹窄,而我卻認為理所當然。當我自以為是地認為外國人才不懂台灣的感性是什麼的時候,我自己才是那個閉著眼睛,關上耳朵,在這尋常街頭,浪費美好一切的台灣人。
我跟編輯溝通時曾說:「我想要的文章是那種,你伸出手來就可以觸摸到的,可以捧在手心裡撫摸的台灣。」書裡收錄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這樣的文章,也就使我這個策劃者感到無比羞愧,我幾乎就是那個,根本沒有把手伸出去的人。於是在整個策劃與編輯過程裡,我有很多自我質疑之處,要特別謝謝允元,他在答應為我們寫作前提出的種種提問,不僅讓我思考單一主題的意義時,跟他頗有商榷,也使我像為自己鼓舞似地,寫了像以下的回應:「現在針對的台灣感性,是當下日韓人士對台灣的凝視,我們希望作家寫的,是這種凝視的來源為何。而這種凝視,原本對我們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可能本來對這種凝視是視而不見的,但透過外國人士所說的『台灣感性』,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凝視對我們的意義。」不只是這樣,許多時候我對文章的期望與想像跟作家有所不同,或是我個人想法傳達得不夠精確,也就只好麻煩人家修改,增補或修短,例如一口氣寫了七千字交稿的栢青……(搞什麼!)非常感謝大家的包容與耐心,因為我的偏執,麻煩了大家。
這本《台灣感性:台灣的庶民日常,就是亞洲的感性風景》,是的,確實是因為有了他人的眼光和讚美,甚至是大肆宣傳,使我們發覺:「這些外國人覺得台灣很感性,台灣一定是有什麼我們沒看見的。」所以謝謝韓國人,讓我有機會策劃這本書。「台灣感性」裡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小物,有許多我們本來也荒廢日久,不復熟悉。至於「台灣感性」對他們是生活中失而復得的珍貴寶藏,其實對我們來說,才更應該是要抱得緊緊的日常、美學、歷史、人情、文化。
謝謝水瓶子、古乃方、包子逸、老屋顏工作室、言叔夏、李清志、林楷倫、范欽慧、陳允元、陳栢青、曼努、盛浩偉、郭銘哲、馮國瑄、楊子興、廖小子、劉書甫、潘家欣、盧建彰、騷夏、蘇凌,與我們共同完成一本能夠邀請世界旅人一起感動的台灣之書。
邀請世界旅人一起感動的台灣之書 王聰威
我對「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這個詞的反應很遲,遲至二○二五年六月韓國首爾書展,「台灣主題國館」的主題設定為「台灣感性」,才去研究了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原來這幾年早已成了韓國旅人看待、發現、展演台灣的視角,甚至成了流行文化、影像、音樂的創作靈感。但我不太懂,我是台灣人,而且作為一個長期喜愛、寫作與製作相關刊物的編輯人、作家,台灣庶民日常事物和時光,有多麼感性、多麼珍貴,多麼值得獲得更多的注目,理所當然這是「我的」東西、「我的」意見、「我的」台灣,為什麼必須是韓國人來告訴我們:「台灣到底感性在哪裡?」
──當我的老闆建議我要不要策劃一本「台灣感性」的書時,我心裡是這樣想的。
所有關於「台灣感性」的定義、詮譯、描述、關鍵詞,您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各種資料,我從這裡頭,依個人偏好抽出二十一個主題:器物、市場、房子、和洋、街巷、裝飾、符號、招牌、寺廟、手搖、小吃、手藝、顏色、氣味、聲音、節慶、常日、人情、民主、多元、助人。這不可能完全涵蓋「台灣感性」的範圍,但我想可以提供一個廣大的面貌,然後跟兩位編輯陳永芬、施彥如一起討論作家人選,我期待作家撰寫的不是對某個「主題」的泛論文章,而是從這主題裡,自由地找出一處細節,一個小物來撰文,亦如您所見,我們所邀請的並不限制於文學作家,而是對該主題極為熱愛,又投入極長時間關注的參與者。
然後,作家們逐一發問,我和編輯逐一回覆,一篇一篇稿子交來,我一篇一篇讀,開始慢慢發現,雖然覺得自己很可恥,但卻不得不承認,他們思考與書寫的才不是「我的台灣」:「我的聲音」從沒有像范欽慧那麼立體,「我的氣味」遠不如古乃方那麼鮮明,「我的肉燥飯」不曾達到郭銘哲的完美,「我的寺廟」沒有馮國瑄的那麼地獄,「我的符號」從沒像廖小子的一般華麗,「我的顏色」更沒有楊子興的表情,甚至「我的手搖飲」也沒有劉書甫的老派……如果有所謂的「我的台灣」,一定就跟我的心胸一樣狹窄,而我卻認為理所當然。當我自以為是地認為外國人才不懂台灣的感性是什麼的時候,我自己才是那個閉著眼睛,關上耳朵,在這尋常街頭,浪費美好一切的台灣人。
我跟編輯溝通時曾說:「我想要的文章是那種,你伸出手來就可以觸摸到的,可以捧在手心裡撫摸的台灣。」書裡收錄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這樣的文章,也就使我這個策劃者感到無比羞愧,我幾乎就是那個,根本沒有把手伸出去的人。於是在整個策劃與編輯過程裡,我有很多自我質疑之處,要特別謝謝允元,他在答應為我們寫作前提出的種種提問,不僅讓我思考單一主題的意義時,跟他頗有商榷,也使我像為自己鼓舞似地,寫了像以下的回應:「現在針對的台灣感性,是當下日韓人士對台灣的凝視,我們希望作家寫的,是這種凝視的來源為何。而這種凝視,原本對我們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可能本來對這種凝視是視而不見的,但透過外國人士所說的『台灣感性』,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凝視對我們的意義。」不只是這樣,許多時候我對文章的期望與想像跟作家有所不同,或是我個人想法傳達得不夠精確,也就只好麻煩人家修改,增補或修短,例如一口氣寫了七千字交稿的栢青……(搞什麼!)非常感謝大家的包容與耐心,因為我的偏執,麻煩了大家。
這本《台灣感性:台灣的庶民日常,就是亞洲的感性風景》,是的,確實是因為有了他人的眼光和讚美,甚至是大肆宣傳,使我們發覺:「這些外國人覺得台灣很感性,台灣一定是有什麼我們沒看見的。」所以謝謝韓國人,讓我有機會策劃這本書。「台灣感性」裡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小物,有許多我們本來也荒廢日久,不復熟悉。至於「台灣感性」對他們是生活中失而復得的珍貴寶藏,其實對我們來說,才更應該是要抱得緊緊的日常、美學、歷史、人情、文化。
謝謝水瓶子、古乃方、包子逸、老屋顏工作室、言叔夏、李清志、林楷倫、范欽慧、陳允元、陳栢青、曼努、盛浩偉、郭銘哲、馮國瑄、楊子興、廖小子、劉書甫、潘家欣、盧建彰、騷夏、蘇凌,與我們共同完成一本能夠邀請世界旅人一起感動的台灣之書。
試閱
【助人感性】穿上雨鞋,前往善的方向──花蓮光復救災小記 盛浩偉
這種內建想要「助人」的心情又是從何而來?
為什麼每每發生重大災難,台灣人都如此熱心,願意奉獻呢?
「明天要去花蓮光復。想起我們以前『八八風災』去台南。」我這樣回覆了友人Y在社群媒體上,一則標記了我的限時動態。限時動態本身跟我回覆的內容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因為看到那則限動標記通知的時間點,正巧在我購買好前往光復的車票並訂完住宿之後。
那是十月的第一個週末,也是「樺加沙颱風」侵襲後隔一週的連假。風災的雨量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溢出,滾滾洪流挾帶大量泥沙奔向下游,沖毀橋墩堤防,淹沒花蓮光復鄉一帶。危急的片段不斷在新聞及社群媒體上播送,空拍畫面裡,建築、房舍、農地、車輛、人,全覆沒在一片灰黑淤泥之下,像災難電影那樣誇張,真實到令人感覺不真實。
▎未竟的遺憾,以行動補足
幾天之內,電腦和手機的視窗被災難景象占據,看見這些,腦海閃過的念頭是「我能做些什麼?」迅速檢視過一遍自己的狀態、能力,還有手邊的工作及行程安排,發現自己不太有幫忙的餘裕,於是點開衛生福利部的捐款專案捐了一筆,可心頭仍有種難以言喻的未完之感。
已經算是盡一份力了,但不知為何,仍感覺遠遠不夠。
又過了一兩天,網路上開始看到不少志願者前往光復協助災後重建,也有熱心人士整理出幾個「如何當志工」的懶人包,無論是加入專業的救災、慈善團體或者自行前往,皆有明確的步驟指引,此外還有現場即時狀況、地理環境分析、裝備如何準備、具體協助方式有哪些,甚至交通或住宿等相關資訊,這些都清清楚楚,一應俱全。不斷更新的即時資訊大大降低了門檻,讓人更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施得上力的地方,也就更激起人們前往擔任志工的意願;至少我,就是因為更能掌握當地狀況而下定決心,要趁著連假前往光復。
說是連假,共有三天,但因為首日白天已有安排,且假期結束後手邊還有繁瑣的工作需先準備,再加上前往當地的車程頗長,零零總總計算下來,能專心投注在災區的時間反倒所剩不多。我一邊查著火車車次,一邊苦惱行程安排,最終才決定,在連假第一天的當晚先搭夜車直驅花蓮,深夜在市區簡便過夜,隔日一早再搭區間車前往光復。如此一來,至少能在光復待上一個整日,將協助時間最大化,到傍晚收工後返抵花蓮,再慢慢搭車回台北。這樣連假的最後一天還能在家休息恢復精力,準備隔日開工。心中計劃擬定,遂馬上開始執行,確保了車票及住宿,接著,就是Y在限動上標記我,傳來的通知。
很快Y就回覆了我。「我也想去,但還沒有車票。」他說:「還是我們一起?」
真是既意外又不意外的回答。
我與Y從高中一年級就結識,如今Y位居公司要職,事務既繁且重,假日也經常不得閒,平時想見上一面都不容易,居然,就這麼碰巧有共同的空檔。然而,在送出訊息的當下,其實我就隱約預感了Y的反應。畢竟十六年前的八八風災也是這樣,大學時還住同寢室的我們看到新聞,頗有默契地都想要出一臂之力,簡單交換了點想法,隔日就憑著一股衝勁動身南下。
時移事往,許多細節早已模糊,印象裡,八八風災受創嚴重的地區同樣滿目瘡痍,只是當年的志工行,最終僅僅被分配到某個學校的禮堂,搬運各界盛情捐贈的乾糧零食礦泉水。沒看見破損的屋舍,沒看見災區的生活景象與人的模樣,甚至好像幫忙一整天,連一點日光都沒有曝晒到,記得的只有磨石子地板的泥濘與雜沓的腳印。這次前往光復,會有種特別期許自己能真的幫上些什麼的心情,或許,多少也是出於過往這段經驗的緣故吧。
▎在日常添購雨鞋的異樣感
我把行程計劃告訴Y,他還需要點時間確認,我則趁著這空檔出門添購必要裝備。其實據網路資訊,光復當地——更準確地說,是光復車站前廣場的救災志工集散處——救災物資並不匱乏,除了飲食之外,鏟子、手套、護目鏡、口罩、毛巾、清涼貼布等也都非常充足,甚至連雨鞋都有前人遺留。想當志工者只要準備髒了不心疼的衣褲,以及極少量的個人必需品即可。只是網路資訊也特別提醒,當地淤泥深厚,難保泥底藏有銳物,故建議鞋底務必夠厚,最好還要再加內墊保護腳底,避免意外穿刺受傷;然而如此一來雨鞋更加密不透氣,整天穿著勢必悶出大量汗濕,沾滿個人分泌氣味,所以介意二手雨鞋者,最好還是自備。
這倒令我遲疑了。也才意識到,雨鞋竟是這麼微妙的東西:它絕非陌生之物,平常卻又幾乎不曾穿上。只因我早就被都市生活寵壞,日常行住坐臥已過度可控,雨日單靠現今鞋款常見的防潑水就已足夠,並沒有什麼非得涉足大水或行過沼窪的機會。這樣,要為了救災特地買一雙,似乎稍嫌浪費又不環保。然而,確實又如網路資訊提醒,雨鞋在這種狀況下已經可算是私人衛生用品,自備一雙亦不為過。苦苦考量之下,最終還是傾向了後者。到了社區鄰近的生活用品百貨,向櫃檯詢問雨鞋在哪,老闆立刻反問:「要去救災?」我點點頭。老闆又說:「那要買有束帶的,水才不會從鞋筒倒灌。」接著補上一句:「這種只剩一雙。」聽到這句話,忽然有種沒來由的結伴感。明明無法確知雨鞋是否都是被像我這樣想要前往光復的人買走,心裡卻還是這樣擅自認定了。
備齊必需品,Y也傳來訊息確定同行,還邀了另一位朋友作伴,但搭的是比我更晚的末班車。交換完資訊,相互檢查彼此準備的東西有無缺漏,對過行程,我差不多也該整理行李,準備出發。
這種內建想要「助人」的心情又是從何而來?
為什麼每每發生重大災難,台灣人都如此熱心,願意奉獻呢?
「明天要去花蓮光復。想起我們以前『八八風災』去台南。」我這樣回覆了友人Y在社群媒體上,一則標記了我的限時動態。限時動態本身跟我回覆的內容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因為看到那則限動標記通知的時間點,正巧在我購買好前往光復的車票並訂完住宿之後。
那是十月的第一個週末,也是「樺加沙颱風」侵襲後隔一週的連假。風災的雨量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溢出,滾滾洪流挾帶大量泥沙奔向下游,沖毀橋墩堤防,淹沒花蓮光復鄉一帶。危急的片段不斷在新聞及社群媒體上播送,空拍畫面裡,建築、房舍、農地、車輛、人,全覆沒在一片灰黑淤泥之下,像災難電影那樣誇張,真實到令人感覺不真實。
▎未竟的遺憾,以行動補足
幾天之內,電腦和手機的視窗被災難景象占據,看見這些,腦海閃過的念頭是「我能做些什麼?」迅速檢視過一遍自己的狀態、能力,還有手邊的工作及行程安排,發現自己不太有幫忙的餘裕,於是點開衛生福利部的捐款專案捐了一筆,可心頭仍有種難以言喻的未完之感。
已經算是盡一份力了,但不知為何,仍感覺遠遠不夠。
又過了一兩天,網路上開始看到不少志願者前往光復協助災後重建,也有熱心人士整理出幾個「如何當志工」的懶人包,無論是加入專業的救災、慈善團體或者自行前往,皆有明確的步驟指引,此外還有現場即時狀況、地理環境分析、裝備如何準備、具體協助方式有哪些,甚至交通或住宿等相關資訊,這些都清清楚楚,一應俱全。不斷更新的即時資訊大大降低了門檻,讓人更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施得上力的地方,也就更激起人們前往擔任志工的意願;至少我,就是因為更能掌握當地狀況而下定決心,要趁著連假前往光復。
說是連假,共有三天,但因為首日白天已有安排,且假期結束後手邊還有繁瑣的工作需先準備,再加上前往當地的車程頗長,零零總總計算下來,能專心投注在災區的時間反倒所剩不多。我一邊查著火車車次,一邊苦惱行程安排,最終才決定,在連假第一天的當晚先搭夜車直驅花蓮,深夜在市區簡便過夜,隔日一早再搭區間車前往光復。如此一來,至少能在光復待上一個整日,將協助時間最大化,到傍晚收工後返抵花蓮,再慢慢搭車回台北。這樣連假的最後一天還能在家休息恢復精力,準備隔日開工。心中計劃擬定,遂馬上開始執行,確保了車票及住宿,接著,就是Y在限動上標記我,傳來的通知。
很快Y就回覆了我。「我也想去,但還沒有車票。」他說:「還是我們一起?」
真是既意外又不意外的回答。
我與Y從高中一年級就結識,如今Y位居公司要職,事務既繁且重,假日也經常不得閒,平時想見上一面都不容易,居然,就這麼碰巧有共同的空檔。然而,在送出訊息的當下,其實我就隱約預感了Y的反應。畢竟十六年前的八八風災也是這樣,大學時還住同寢室的我們看到新聞,頗有默契地都想要出一臂之力,簡單交換了點想法,隔日就憑著一股衝勁動身南下。
時移事往,許多細節早已模糊,印象裡,八八風災受創嚴重的地區同樣滿目瘡痍,只是當年的志工行,最終僅僅被分配到某個學校的禮堂,搬運各界盛情捐贈的乾糧零食礦泉水。沒看見破損的屋舍,沒看見災區的生活景象與人的模樣,甚至好像幫忙一整天,連一點日光都沒有曝晒到,記得的只有磨石子地板的泥濘與雜沓的腳印。這次前往光復,會有種特別期許自己能真的幫上些什麼的心情,或許,多少也是出於過往這段經驗的緣故吧。
▎在日常添購雨鞋的異樣感
我把行程計劃告訴Y,他還需要點時間確認,我則趁著這空檔出門添購必要裝備。其實據網路資訊,光復當地——更準確地說,是光復車站前廣場的救災志工集散處——救災物資並不匱乏,除了飲食之外,鏟子、手套、護目鏡、口罩、毛巾、清涼貼布等也都非常充足,甚至連雨鞋都有前人遺留。想當志工者只要準備髒了不心疼的衣褲,以及極少量的個人必需品即可。只是網路資訊也特別提醒,當地淤泥深厚,難保泥底藏有銳物,故建議鞋底務必夠厚,最好還要再加內墊保護腳底,避免意外穿刺受傷;然而如此一來雨鞋更加密不透氣,整天穿著勢必悶出大量汗濕,沾滿個人分泌氣味,所以介意二手雨鞋者,最好還是自備。
這倒令我遲疑了。也才意識到,雨鞋竟是這麼微妙的東西:它絕非陌生之物,平常卻又幾乎不曾穿上。只因我早就被都市生活寵壞,日常行住坐臥已過度可控,雨日單靠現今鞋款常見的防潑水就已足夠,並沒有什麼非得涉足大水或行過沼窪的機會。這樣,要為了救災特地買一雙,似乎稍嫌浪費又不環保。然而,確實又如網路資訊提醒,雨鞋在這種狀況下已經可算是私人衛生用品,自備一雙亦不為過。苦苦考量之下,最終還是傾向了後者。到了社區鄰近的生活用品百貨,向櫃檯詢問雨鞋在哪,老闆立刻反問:「要去救災?」我點點頭。老闆又說:「那要買有束帶的,水才不會從鞋筒倒灌。」接著補上一句:「這種只剩一雙。」聽到這句話,忽然有種沒來由的結伴感。明明無法確知雨鞋是否都是被像我這樣想要前往光復的人買走,心裡卻還是這樣擅自認定了。
備齊必需品,Y也傳來訊息確定同行,還邀了另一位朋友作伴,但搭的是比我更晚的末班車。交換完資訊,相互檢查彼此準備的東西有無缺漏,對過行程,我差不多也該整理行李,準備出發。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