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_楊定一喚醒自癒力

台灣感性:台灣的庶民日常,就是亞洲的感性風景

  • 79 356
    450

活動訊息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2025聖誕禮物展—為朋友家人準備暖心驚喜!點我逛逛選禮物↓↓↓↓↓↓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這很台灣!
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小事小物,卻是外國人失而復得的珍貴寶藏
一本真正了解「台灣感性」的書!

21位作家╳21樣感性╳21篇全新散文
記錄台灣美學、日常、歷史、人情、文化的故事,
這是一本寫給世界的邀請函,亦是寫給台灣人的情書
邀請世界旅人與我們一起感動!




現在針對的台灣感性,是當下日韓人士對台灣的凝視,我們希望作家寫的,是這種凝視的來源為何。而這種凝視,原本對我們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可能本來對這種凝視是視而不見的,但透過外國人士所說的「台灣感性」,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凝視對我們的意義。──王聰威(本書策劃者)

▎什麼是「台灣感性」?
近年於韓國社群風行的「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風潮,無論是台灣的街景、巷弄、器物與庶民日常,對我們來說平凡無奇的樣貌,卻在他者的目光中成為獨特迷人的亞洲風景。不是靠華麗濾鏡或刻意營造,而是悄悄藏在生活角落裡的柔軟與溫度:街角昏黃的燈光、巷口熱氣蒸騰的小吃攤、午後騎樓下安靜等公車的片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卻因為真實而特別動人。本書以「台灣感性」為出發點,重拾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如此值得凝視的小事與小物。

▎哪些作家參與?
水瓶子/古乃方/包子逸/老屋顏工作室/言叔夏/李清志/林楷倫/范欽慧/陳允元
陳栢青/曼努/盛浩偉/郭銘哲/馮國瑄/楊子興/廖小子/劉書甫/潘家欣/盧建彰
騷夏/蘇凌

▎哪些感性元素?
器物|市場|房子|和洋|街巷|裝飾|符號|招牌|寺廟|手搖
小吃|手藝|顏色|氣味|聲音|節慶|常日|人情|民主|多元|助人

▎藉由他人目光,敘事台灣的模樣
本書集合21位作家與創作者的全新書寫,從不同角度描繪「台灣感性」,以文字捕捉、重拾生活中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如此值得凝視的小事小物。

於是,你能透過包子逸與啤酒杯寫出台灣器物的隨興百搭;跟著蘇凌踏查菜場,觀察人間百態;透過李清志的雙眼重新發現違章建築,也隨著水瓶子的足跡打開一扇扇街巷的門,亦有陳允元凝視林百貨的摩登風華;老屋顏工作室描繪鐵窗花的靈魂線條,廖小子從LED孔雀燈看出台灣美學的生猛,曼努走入街口轉角辨認招牌間的字體演變,馮國瑄則在地藏菩薩與死亡文化中,瓦散內心的地獄;盛浩偉且以花蓮的一雙雙雨鞋,刻畫互助與人間有情。

台灣感性也與味道、氣味息息相關。

劉書甫以手搖飲記錄甜蜜,郭銘哲在肉燥飯裡尋找台味,潘家欣細讀百年餅模的手藝之美,楊子興與古乃方則以顏色與氣味,重現土地色彩與眾生氣息。范欽慧按下城的聲音暫停鍵,騷夏用烏魚子的鹹香寫歲時年節,言叔夏在常日中找回失落的自己,林楷倫則描繪小年夜魚攤前的人情守望;盧建彰讓民主成為日常;陳栢青則以新公園的暗與光,刻畫性別運動歷程。

閱讀《台灣感性》便如同漫步在熟悉的街巷,
並回望、回問自己:屬於我的台灣感性會是什麼呢?

作者

水瓶子
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無盡地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迷上了無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跡,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著有《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咖啡印象》、《我的書店時光》等。

古乃方
生於彰化員林。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經濟碩士。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現為專職調香師。創立氣味品牌「方方」(Eau de parFang),著重線條、層次,代表作包括「台灣神怪香」系列。著有小說《香鬼》。

包子逸
作家。著有散文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風滾草》,報導書《小吃碗上外太空》。散文曾
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譯文曾獲梁實秋文學獎首獎。常寫散文、影
評與報導,現為《上下游》副刊專欄「眾神的花園」、《聯合報》家庭副刊專欄「野上野下」作者。

老屋顏工作室(辛永勝、楊朝景)
成立於2013年,其中「老屋顏」所指的是「老房子的容顏」。兩人多年來實際走訪各地,記錄鐵窗花、磨石子、磁磚等逐漸消失且被忽略的老屋元素,於社群媒體上持續分享推廣,反轉對老建材之負面印象,進而凝聚各世代對於台灣老屋之美與保存的關注。

言叔夏
1982年生於高雄。現居台中。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沒有的生活》。編有《九歌111年散文選》。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Bravo電台《建築新樂園》節目主持人。以都市偵探自許,喜歡遊走不同城市,觀察並探討建築空間文化。2019年獲得廣播金鐘獎「藝文節目獎」及「藝文節目主持人獎」。

林楷倫
1986年生,台中霧峰人,25年魚販經歷。曾獲得林榮三、時報等文學獎。2022年出版《偽魚販指南》,2023年出版《雪卡毒》。看完Z鋼彈後,思考如果能成為New Type,想感受的東西是什麼呢?

范欽慧
自然作家、野地錄音師、紀錄片編導、聲音藝術創作者,用聲音記錄台灣生態環境,致力
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2013年推動「寂靜山徑」計畫,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曾榮獲金鐘獎、金鼎獎等肯定。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等。

陳允元
詩人、作家、學者,1981年生於台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孔雀獸》,散文集《明亮的谷地》。另有合著、合編多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

陳栢青
1983年台中生。小時候的夢想是去台北,然後成為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說集《髒東西》、長篇小說《尖叫連線》、散文集《Mr. Adult大人先生》。想繼續完成第二個夢想,然後想把台北帶向更遠的地方。

曼努
興趣使然的字型推坑專員。被問職業時會寫設計師,不過沒有養貓,倒是跟三隻烏龜同居,名字叫周五、周六、周日。人生目標是成為不上班族,盡量只做喜歡的事活下去。近期最有成就感的是:成功把綠豆種到結出豆莢。

盛浩偉
1988年生,臺大日文系、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著有《名為我之物》,合著有《華麗島軼聞:鍵》等。曾任職出版社主編,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金鼎獎等。

郭銘哲
作家、旅行/飲食專題企劃師,微笑台灣「島嶼晃遊者」、高鐵《TLife》雜誌「美食地圖」專欄作家,文章與企劃作品散見於海內外各地。著有《那些後到的人》、《雄合味》、《雄好呷》等七本作品,粉專「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馮國瑄
1989年出生。長大以後,曾經落髮剃度,披上袈裟,在法鼓山與佛光山短期出家。散文作品《黑霧微光》,獲***、**、金石堂三大通路「當月選書」。入圍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入圍**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

楊子興
台南百年布莊「錦源興」第四代負責人,也是以印花為語言的設計師。將日常色彩與土地記憶化為織品圖樣,用印花說台灣故事。並同步主持Podcast《小南生》,在聲音與文字間交織台灣在地文化與生活美學,持續分享這座島嶼的光影與溫度。

廖小子
台灣最重要的平面設計師之一,以台灣在地草根風格為作品特色,帶起台灣新的設計風格。曾創辦過一本雜誌,也是獨立書店與酒吧老闆,a.k.a.稿子的冒險王,草稿與成品完全是兩回事的男人。

劉書甫
1986年生,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曾從事地方文化園區與複合式餐飲經營,現為定居台中的地方爸爸,跨界製造業、文字工作與瑜伽教學。執筆各類刊物專欄與編輯工作,著有《喫心地》和《細味臺中》。

潘家欣
1984年生,磨字為匠。著有散文《玩物誌》;詩集《如蜜帖》、《如廁帖》、《負子獸》、《珍珠帖》、《雞卵糕仔雲》等八冊;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繪本相關作品有《暗夜的螃蟹》、《虎姑婆》、《媽媽商店》等。

盧建彰
是廣告導演也是詩人,是小說家也是跑者。曾是GUNN REPORT廣告創意積分台灣第一名,執導過小英廣告、「Google齊柏林篇」獲選十大微電影,TOYOTA金士傑兩個爸爸篇……著有小說《地檢署前圖書室:多事之秋》、散文《把好事說成好故事》《文案力》等23本書。

騷夏
高雄人住在台北,雇主是貓,不想分析數據報表就會說自己是詩人。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獲2024年優秀青年詩人獎、2018年吳濁流詩獎正獎。著有詩集《瀕危動物》、《橘書》,散文集《上不了的諾亞方舟》、《人生喜事》。

蘇凌
劇場與文字工作者,於臉書專頁「蘇菜日記」書寫國內外傳統市場觀察,著有《菜場搜神記》。《鄉間小路》專欄「菜市人生場」作者,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老派生活裡的手藝」。

目錄

器物感性|乾杯!──獨酌共飲兩相宜,台灣啤酒杯真隨意/包子逸
市場感性|菜場即劇場──在豬味與詩意之間,在狼狽中生出笑意/蘇凌
房子感性|化外之地──自由與混亂並存的違章建築/李清志
和洋感性|摩登的表情──從林百貨到春天百貨,凝望文明的倒影/陳允元
街巷感性|門裡門外──那些被時間銘刻的印記/水瓶子
裝飾感性|台灣鐵窗花──在線條幾何中,勾勒居住者的靈魂風景/老屋顏工作室(辛永勝、楊朝景)
符號感性|眼睛裡的孔雀──台灣街頭的LED美學/廖小子
招牌感性|街角的招牌──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曼努
寺廟感性|在地獄裡看星星──地藏菩薩、牽亡,有時還有阿媽與媽媽/馮國瑄
手搖感性|我與手搖飲──從雪克杯與玻璃杯搖盪出的老派甜蜜/劉書甫
小吃感性|肉燥飯──談小吃裡的台灣製造,原汁原味的島嶼性感/郭銘哲
手藝感性|無我之美:百年老店的餅,以及餅模/潘家欣
顏色感性|布料裡的顏色・印花裡的台灣──我的寶島色彩筆記/楊子興
氣味感性|騎行時的迷人萃取——市場,土腥,待汗水爬入夢境⋯⋯/古乃方
聲音感性|小景寫聲——當城市被按下半小時的暫停鍵/范欽慧
節慶感性|鹹香的歲時:烏魚子作為待人接物/騷夏
常日感性|大風吹——街角麵店、城郊公車,俄羅斯娃娃與失蹤的我/言叔夏
人情感性|作伙照顧——小年夜魚攤前的溫柔守望/林楷倫
民主感性|愈正常,愈日常——當民主就像一碗滷肉飯般平常/盧建彰
多元感性|如何謀殺一堵牆——新公園的陰影,同婚運動的裂縫與光/陳栢青
助人感性│穿上雨鞋,前往善的方向──花蓮光復救災小記/盛浩偉

序/導讀

策劃者序
邀請世界旅人一起感動的台灣之書 王聰威

我對「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這個詞的反應很遲,遲至二○二五年六月韓國首爾書展,「台灣主題國館」的主題設定為「台灣感性」,才去研究了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原來這幾年早已成了韓國旅人看待、發現、展演台灣的視角,甚至成了流行文化、影像、音樂的創作靈感。但我不太懂,我是台灣人,而且作為一個長期喜愛、寫作與製作相關刊物的編輯人、作家,台灣庶民日常事物和時光,有多麼感性、多麼珍貴,多麼值得獲得更多的注目,理所當然這是「我的」東西、「我的」意見、「我的」台灣,為什麼必須是韓國人來告訴我們:「台灣到底感性在哪裡?」
──當我的老闆建議我要不要策劃一本「台灣感性」的書時,我心裡是這樣想的。
所有關於「台灣感性」的定義、詮譯、描述、關鍵詞,您都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各種資料,我從這裡頭,依個人偏好抽出二十一個主題:器物、市場、房子、和洋、街巷、裝飾、符號、招牌、寺廟、手搖、小吃、手藝、顏色、氣味、聲音、節慶、常日、人情、民主、多元、助人。這不可能完全涵蓋「台灣感性」的範圍,但我想可以提供一個廣大的面貌,然後跟兩位編輯陳永芬、施彥如一起討論作家人選,我期待作家撰寫的不是對某個「主題」的泛論文章,而是從這主題裡,自由地找出一處細節,一個小物來撰文,亦如您所見,我們所邀請的並不限制於文學作家,而是對該主題極為熱愛,又投入極長時間關注的參與者。
然後,作家們逐一發問,我和編輯逐一回覆,一篇一篇稿子交來,我一篇一篇讀,開始慢慢發現,雖然覺得自己很可恥,但卻不得不承認,他們思考與書寫的才不是「我的台灣」:「我的聲音」從沒有像范欽慧那麼立體,「我的氣味」遠不如古乃方那麼鮮明,「我的肉燥飯」不曾達到郭銘哲的完美,「我的寺廟」沒有馮國瑄的那麼地獄,「我的符號」從沒像廖小子的一般華麗,「我的顏色」更沒有楊子興的表情,甚至「我的手搖飲」也沒有劉書甫的老派……如果有所謂的「我的台灣」,一定就跟我的心胸一樣狹窄,而我卻認為理所當然。當我自以為是地認為外國人才不懂台灣的感性是什麼的時候,我自己才是那個閉著眼睛,關上耳朵,在這尋常街頭,浪費美好一切的台灣人。
我跟編輯溝通時曾說:「我想要的文章是那種,你伸出手來就可以觸摸到的,可以捧在手心裡撫摸的台灣。」書裡收錄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這樣的文章,也就使我這個策劃者感到無比羞愧,我幾乎就是那個,根本沒有把手伸出去的人。於是在整個策劃與編輯過程裡,我有很多自我質疑之處,要特別謝謝允元,他在答應為我們寫作前提出的種種提問,不僅讓我思考單一主題的意義時,跟他頗有商榷,也使我像為自己鼓舞似地,寫了像以下的回應:「現在針對的台灣感性,是當下日韓人士對台灣的凝視,我們希望作家寫的,是這種凝視的來源為何。而這種凝視,原本對我們自己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可能本來對這種凝視是視而不見的,但透過外國人士所說的『台灣感性』,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凝視對我們的意義。」不只是這樣,許多時候我對文章的期望與想像跟作家有所不同,或是我個人想法傳達得不夠精確,也就只好麻煩人家修改,增補或修短,例如一口氣寫了七千字交稿的栢青……(搞什麼!)非常感謝大家的包容與耐心,因為我的偏執,麻煩了大家。
這本《台灣感性:台灣的庶民日常,就是亞洲的感性風景》,是的,確實是因為有了他人的眼光和讚美,甚至是大肆宣傳,使我們發覺:「這些外國人覺得台灣很感性,台灣一定是有什麼我們沒看見的。」所以謝謝韓國人,讓我有機會策劃這本書。「台灣感性」裡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小物,有許多我們本來也荒廢日久,不復熟悉。至於「台灣感性」對他們是生活中失而復得的珍貴寶藏,其實對我們來說,才更應該是要抱得緊緊的日常、美學、歷史、人情、文化。
謝謝水瓶子、古乃方、包子逸、老屋顏工作室、言叔夏、李清志、林楷倫、范欽慧、陳允元、陳栢青、曼努、盛浩偉、郭銘哲、馮國瑄、楊子興、廖小子、劉書甫、潘家欣、盧建彰、騷夏、蘇凌,與我們共同完成一本能夠邀請世界旅人一起感動的台灣之書。

試閱

【助人感性】穿上雨鞋,前往善的方向──花蓮光復救災小記  盛浩偉

這種內建想要「助人」的心情又是從何而來?
為什麼每每發生重大災難,台灣人都如此熱心,願意奉獻呢?
「明天要去花蓮光復。想起我們以前『八八風災』去台南。」我這樣回覆了友人Y在社群媒體上,一則標記了我的限時動態。限時動態本身跟我回覆的內容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因為看到那則限動標記通知的時間點,正巧在我購買好前往光復的車票並訂完住宿之後。
那是十月的第一個週末,也是「樺加沙颱風」侵襲後隔一週的連假。風災的雨量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溢出,滾滾洪流挾帶大量泥沙奔向下游,沖毀橋墩堤防,淹沒花蓮光復鄉一帶。危急的片段不斷在新聞及社群媒體上播送,空拍畫面裡,建築、房舍、農地、車輛、人,全覆沒在一片灰黑淤泥之下,像災難電影那樣誇張,真實到令人感覺不真實。
▎未竟的遺憾,以行動補足
幾天之內,電腦和手機的視窗被災難景象占據,看見這些,腦海閃過的念頭是「我能做些什麼?」迅速檢視過一遍自己的狀態、能力,還有手邊的工作及行程安排,發現自己不太有幫忙的餘裕,於是點開衛生福利部的捐款專案捐了一筆,可心頭仍有種難以言喻的未完之感。
已經算是盡一份力了,但不知為何,仍感覺遠遠不夠。
又過了一兩天,網路上開始看到不少志願者前往光復協助災後重建,也有熱心人士整理出幾個「如何當志工」的懶人包,無論是加入專業的救災、慈善團體或者自行前往,皆有明確的步驟指引,此外還有現場即時狀況、地理環境分析、裝備如何準備、具體協助方式有哪些,甚至交通或住宿等相關資訊,這些都清清楚楚,一應俱全。不斷更新的即時資訊大大降低了門檻,讓人更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施得上力的地方,也就更激起人們前往擔任志工的意願;至少我,就是因為更能掌握當地狀況而下定決心,要趁著連假前往光復。
說是連假,共有三天,但因為首日白天已有安排,且假期結束後手邊還有繁瑣的工作需先準備,再加上前往當地的車程頗長,零零總總計算下來,能專心投注在災區的時間反倒所剩不多。我一邊查著火車車次,一邊苦惱行程安排,最終才決定,在連假第一天的當晚先搭夜車直驅花蓮,深夜在市區簡便過夜,隔日一早再搭區間車前往光復。如此一來,至少能在光復待上一個整日,將協助時間最大化,到傍晚收工後返抵花蓮,再慢慢搭車回台北。這樣連假的最後一天還能在家休息恢復精力,準備隔日開工。心中計劃擬定,遂馬上開始執行,確保了車票及住宿,接著,就是Y在限動上標記我,傳來的通知。
很快Y就回覆了我。「我也想去,但還沒有車票。」他說:「還是我們一起?」
真是既意外又不意外的回答。
我與Y從高中一年級就結識,如今Y位居公司要職,事務既繁且重,假日也經常不得閒,平時想見上一面都不容易,居然,就這麼碰巧有共同的空檔。然而,在送出訊息的當下,其實我就隱約預感了Y的反應。畢竟十六年前的八八風災也是這樣,大學時還住同寢室的我們看到新聞,頗有默契地都想要出一臂之力,簡單交換了點想法,隔日就憑著一股衝勁動身南下。
時移事往,許多細節早已模糊,印象裡,八八風災受創嚴重的地區同樣滿目瘡痍,只是當年的志工行,最終僅僅被分配到某個學校的禮堂,搬運各界盛情捐贈的乾糧零食礦泉水。沒看見破損的屋舍,沒看見災區的生活景象與人的模樣,甚至好像幫忙一整天,連一點日光都沒有曝晒到,記得的只有磨石子地板的泥濘與雜沓的腳印。這次前往光復,會有種特別期許自己能真的幫上些什麼的心情,或許,多少也是出於過往這段經驗的緣故吧。
▎在日常添購雨鞋的異樣感
我把行程計劃告訴Y,他還需要點時間確認,我則趁著這空檔出門添購必要裝備。其實據網路資訊,光復當地——更準確地說,是光復車站前廣場的救災志工集散處——救災物資並不匱乏,除了飲食之外,鏟子、手套、護目鏡、口罩、毛巾、清涼貼布等也都非常充足,甚至連雨鞋都有前人遺留。想當志工者只要準備髒了不心疼的衣褲,以及極少量的個人必需品即可。只是網路資訊也特別提醒,當地淤泥深厚,難保泥底藏有銳物,故建議鞋底務必夠厚,最好還要再加內墊保護腳底,避免意外穿刺受傷;然而如此一來雨鞋更加密不透氣,整天穿著勢必悶出大量汗濕,沾滿個人分泌氣味,所以介意二手雨鞋者,最好還是自備。
這倒令我遲疑了。也才意識到,雨鞋竟是這麼微妙的東西:它絕非陌生之物,平常卻又幾乎不曾穿上。只因我早就被都市生活寵壞,日常行住坐臥已過度可控,雨日單靠現今鞋款常見的防潑水就已足夠,並沒有什麼非得涉足大水或行過沼窪的機會。這樣,要為了救災特地買一雙,似乎稍嫌浪費又不環保。然而,確實又如網路資訊提醒,雨鞋在這種狀況下已經可算是私人衛生用品,自備一雙亦不為過。苦苦考量之下,最終還是傾向了後者。到了社區鄰近的生活用品百貨,向櫃檯詢問雨鞋在哪,老闆立刻反問:「要去救災?」我點點頭。老闆又說:「那要買有束帶的,水才不會從鞋筒倒灌。」接著補上一句:「這種只剩一雙。」聽到這句話,忽然有種沒來由的結伴感。明明無法確知雨鞋是否都是被像我這樣想要前往光復的人買走,心裡卻還是這樣擅自認定了。
備齊必需品,Y也傳來訊息確定同行,還邀了另一位朋友作伴,但搭的是比我更晚的末班車。交換完資訊,相互檢查彼此準備的東西有無缺漏,對過行程,我差不多也該整理行李,準備出發。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87850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將於 2025/12/06 開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