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希望在花蓮: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的創新醫路
內容簡介
                        
用火箭般的速度,拉近與西部醫療的距離
推動中西醫合療,為醫學搭起一條既古老又新穎的橋梁
導入人工智慧運用,實現「無圍牆醫院」
從年度預算中撥出百分之六,投入創新研發與科技導入
以「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為信念
堅持守護醫療資源稀薄之地,拓一條通往世界的路
---------------------- ✺ ----------------------
花蓮慈濟醫院,東臺灣的生命守護者
在最需要的地方,種下希望
---------------------- ✺ ----------------------
在偏鄉深耕,是一條不易之路,卻也是一條充滿願力與希望的道路。林欣榮院長以醫者的悲心與願力,帶領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開創出一條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創新醫路。
《醫療希望在花蓮》娓娓道來的不只是醫療的挑戰與突破,更是慈濟醫療志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實踐與見證。
醫療的品質是病人安心的根,是醫德的體現;
人才的培育,是志業得以傳承與深化的根本。
做為東臺灣唯一的醫學中心,
我肩負的不僅是醫療,更是山地與海岸的期盼。
我要為這家醫院帶來更多有別以往的可能,
讓遠在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
與世界醫學的心臟同步跳動。
────────────林欣榮
✦本書書名《醫療希望在花蓮》,既是林院長的自我期許,也是展現全面實踐的宏願。願人人不忘初衷,繼續守護東部民眾的健康,無限的祝福!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感恩林院長及每一位同仁在各專業領域的突出表現,形塑出重點連連、金獎不斷的後山慈濟醫院。而金獎僅是得世間獎,最最重要是人人努力,為人為己開出一條「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之菩提大道,這才是無上的珍饈與瑰寶。
──林碧玉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院長帶領花蓮慈濟醫院深耕地方,不僅守護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也形塑了臺灣偏鄉醫療的重要篇章。當我翻閱這本《醫療希望在花蓮》,敬意與感動油然而生。這是一部珍貴的醫療紀實,更是一段承載著人道精神與希望的故事。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各界推薦
石崇良 衛生福利部部長
李忠良 高林實業董事長
林俊龍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
邱泰源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衛生福利部部長
陳良基 臺灣大學電機系名譽教授
陳家麟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黃平璋 怡盛集團關係企業董事長
黃榮村 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考試院院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動中西醫合療,為醫學搭起一條既古老又新穎的橋梁
導入人工智慧運用,實現「無圍牆醫院」
從年度預算中撥出百分之六,投入創新研發與科技導入
以「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為信念
堅持守護醫療資源稀薄之地,拓一條通往世界的路
---------------------- ✺ ----------------------
花蓮慈濟醫院,東臺灣的生命守護者
在最需要的地方,種下希望
---------------------- ✺ ----------------------
在偏鄉深耕,是一條不易之路,卻也是一條充滿願力與希望的道路。林欣榮院長以醫者的悲心與願力,帶領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開創出一條融合科技與人文的創新醫路。
《醫療希望在花蓮》娓娓道來的不只是醫療的挑戰與突破,更是慈濟醫療志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實踐與見證。
醫療的品質是病人安心的根,是醫德的體現;
人才的培育,是志業得以傳承與深化的根本。
做為東臺灣唯一的醫學中心,
我肩負的不僅是醫療,更是山地與海岸的期盼。
我要為這家醫院帶來更多有別以往的可能,
讓遠在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
與世界醫學的心臟同步跳動。
────────────林欣榮
✦本書書名《醫療希望在花蓮》,既是林院長的自我期許,也是展現全面實踐的宏願。願人人不忘初衷,繼續守護東部民眾的健康,無限的祝福!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感恩林院長及每一位同仁在各專業領域的突出表現,形塑出重點連連、金獎不斷的後山慈濟醫院。而金獎僅是得世間獎,最最重要是人人努力,為人為己開出一條「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之菩提大道,這才是無上的珍饈與瑰寶。
──林碧玉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院長帶領花蓮慈濟醫院深耕地方,不僅守護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也形塑了臺灣偏鄉醫療的重要篇章。當我翻閱這本《醫療希望在花蓮》,敬意與感動油然而生。這是一部珍貴的醫療紀實,更是一段承載著人道精神與希望的故事。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各界推薦
石崇良 衛生福利部部長
李忠良 高林實業董事長
林俊龍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
邱泰源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前衛生福利部部長
陳良基 臺灣大學電機系名譽教授
陳家麟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黃平璋 怡盛集團關係企業董事長
黃榮村 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考試院院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目錄
						圖片輯
推薦序 用先進醫療守護東臺灣 釋證嚴
推薦序 後山傳奇 林碧玉
推薦序 以希望為名,寫下生命的篇章 童子賢
各界推薦
楔子
第一部 人才:扶植培育,密織照護網
第一章 種下世界中心的種子
第二章 喚醒沉睡的熱情
第三章 傳遞希望之炬
第四章 在偏鄉相遇的兩條醫路
第五章 醫療的平衡之舟
第六章 願力使命與科學
第七章 從草地到實驗臺
第八章 背書與背影
第二部 經費:醫療平權、資源共享
第九章 現實的挑戰
第十章 一頓飯與一分承諾
第十一章 生命的風險
第十二章 合作盛開
第十三章 癌症的希望在花蓮
第十四章 癌症綠色通道
第十五章 讓孩子不再被送走
第三部 資源:中醫科技、創研築夢
第十六章 走進偏鄉的智慧醫療
第十七章 從風暴中走來
第十八章 熄燈與沉潛
第十九章 一場革命性的治療
第二十章 艱難中的信念催生
第二十一章 走在命運的邊緣
第二十二章 懷具信念的募款
第二十三章 走過地獄之路
第二十四章 做一個鬆動管理的院長
第二十五章 拓一條通往世界的路
結語 一生的功課
				推薦序 用先進醫療守護東臺灣 釋證嚴
推薦序 後山傳奇 林碧玉
推薦序 以希望為名,寫下生命的篇章 童子賢
各界推薦
楔子
第一部 人才:扶植培育,密織照護網
第一章 種下世界中心的種子
第二章 喚醒沉睡的熱情
第三章 傳遞希望之炬
第四章 在偏鄉相遇的兩條醫路
第五章 醫療的平衡之舟
第六章 願力使命與科學
第七章 從草地到實驗臺
第八章 背書與背影
第二部 經費:醫療平權、資源共享
第九章 現實的挑戰
第十章 一頓飯與一分承諾
第十一章 生命的風險
第十二章 合作盛開
第十三章 癌症的希望在花蓮
第十四章 癌症綠色通道
第十五章 讓孩子不再被送走
第三部 資源:中醫科技、創研築夢
第十六章 走進偏鄉的智慧醫療
第十七章 從風暴中走來
第十八章 熄燈與沉潛
第十九章 一場革命性的治療
第二十章 艱難中的信念催生
第二十一章 走在命運的邊緣
第二十二章 懷具信念的募款
第二十三章 走過地獄之路
第二十四章 做一個鬆動管理的院長
第二十五章 拓一條通往世界的路
結語 一生的功課
序/導讀
						  用先進醫療守護東臺灣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既歡喜又感恩,繼《盤山過嶺》、《能醒能走》等著作後,林院長的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就要出版面世了。林院長是全國知名的腦神經外科權威,他首開先河將鑰匙孔手術、深部腦刺激手術引進臺灣之外,既是全臺將胚胎腦部神經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病患的第一人,也是全球首創幹細胞治療中風的再生醫學專家。
林院長聰慧敏睿,豁達容人,眼界寬闊、用心至深。他愛師父、尊敬師父,凡是有意願待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鄉親的同仁,在他眼裡都是最親近的兄弟姊妹。他因樂於栽培後進,也將這些對病人有相當助益的新進術式傳授給年輕醫師,包括鑰匙孔手術、腦血管繞道手術、巴金森腦晶片植入手術、腦中風及脊髓損傷的細胞治療、智慧機械手臂腦導航手術、中西醫精準醫療,達到能醒能走的目標。
林院長初到花蓮時,邀請放射腫瘤專家許文林醫師(現為院長室資深顧問)來到花蓮,並在副院長任內推動建立癌症醫學中心及社區醫學部,讓癌症病友不必遠赴他鄉治療,對東臺灣癌症醫學的品質與發展幫助很大。書中提到的王志鴻副院長,是臺灣東部第一位能施作心導管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並整合心臟內外科團隊,創設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如今更結合科技,大幅提升東臺灣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搶救效率。
最難能可貴的,林院長是接受現代西方頂尖醫學訓練的醫師,對於傳統的中醫藥(漢方),是打從心底敬重接受,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門診一向很熱絡。他用心擘劃中西醫合療的藍圖,並延攬臨床實力雄厚的中醫師何宗融到花蓮任副院長。何副是國內少數部定教授的中醫博士,他從拳經走向經脈,巧施妙手,曾讓一位嚴重車禍的植物人甦醒過來。
林院長一向倡導「中西醫合療」,對於重症、難症病患,即便經過手術、化療、放療,他常常將病患轉介給中醫,請何副幫忙,甚至建議中醫愈早介入愈好。中醫施針或艾灸調理身體,成果有時比預期的還要好。「中西醫合療」,不僅是醫療上的融合,更是慈濟法門中「智慧與慈悲同行」的承諾。花蓮慈濟醫院創院至今,經各部門主管用心培育人才、擴充設備、提升技術,比起西部的醫學中心,毫不遜色。林院長除了引進高端設備,背後還有一支超強的研究團隊:由韓鴻志教授、邱紫文教授、馮清榮博士等所組成的「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感恩林院長將全球最前沿的基因療法技術帶到花蓮來,並與美國、德國頂尖的醫師共同研究。花蓮慈濟醫院雖在人稱「後山」的臺灣東部,一樣能與世界最先進的醫學同步脈動。
(摘自〈推薦序 用先進醫療守護東臺灣〉)
———
後山傳奇
林碧玉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某日總機廣播緊急刀需血液,請大家踴躍到急診捐血。我衝到急診,看到的景象是,穿著白袍的醫師、藥師、檢驗師、護理師等等,已排成一條白色長龍⋯⋯。
這就是一開始的後山慈濟醫院,同仁們為追隨慈悲的證嚴上人之佛心,放棄當年更好更多的機會,來到交通不便,各項設施落後,地形長,人口不多,有人視為沒有未來的後山慈濟大家庭。大家希望奮力在這裡,發揮醫者照顧全人非僅醫病的使命,不由想到《法華經》裡「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生」。是的,這一大事因緣,乘願力而來。於是乎許多東部第一次治療,第一臺的儀器,全臺第一的創新,不只為病人,更為醫療從業人員,提供最大畫布,供大家彩繪個人願景,創社會責任與使命。
(摘自〈推薦序 後山傳奇〉)
———
以希望為名,寫下生命的篇章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林欣榮醫師是我多年好友,他是醫師,也是傑出醫院管理者,更是視病如親、奉獻花蓮的典範,現在任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多年來,我曾多次冒昧請求,請他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協助照顧我推薦就診的患者。我不敢冒昧隨意的關說醫療資源,但主要都是社會上十分受尊敬,又緊急需要醫療照護的長者,包含奉獻花蓮鄉土一生的玉里天主堂劉一峰神父的健康。在照護過程中,林院長所展現的熱誠與親切讓我十分感動。我心懷感激,也十分欽佩林院長與他傑出醫療團隊的仁心仁術。
欣逢林欣榮院長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出版,我也有機會略述感言。這本書述說許多理念與故事,這些事蹟提醒我們,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延續生命,更在於讓人感受到醫護與患者之間「被理解、被看見、被珍惜」的人性溫暖。醫療的價值也不只是醫事技術的展現,更是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信任交流。尤其是在被稱為後山的花蓮臺東一帶,早期醫療資源十分匱乏。而能夠一步一腳印在後山建立起受到在地人信賴、尊敬的醫療體系,更是十足的挑戰、十分艱辛的過程。因此這本書,也是花蓮後山一群傑出醫護人員專業生涯的生命奉獻的故事。
(摘自〈推薦序 以希望為名,寫下生命的篇章〉)
楔子
還記得那是二○一六年,春夏之際,我靜靜的在這再熟悉不過的地方等候。打從進到這裡,胸口那股悸動持續不歇,是一種努力在維持平靜心情的同時,仍然難以掩飾的雀躍與敬愛。這裡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也是我的心靈歸處。
在等待師父的時間裡,偶爾我會把眼神收回來,一再確認身上的西裝、襯衫以及領帶是否端正。扣好鈕扣的西裝外套因為坐姿的影響,胸口的線條微微敞開,我拉拉西裝外套,順平了下襬,也在這個輕微的拉扯之時,記憶將我拉回二十四、五年前第一次與師父見面的那時。
「你就是那個進口人頭的醫師啊!」證嚴法師看著我說。
那時,我們彼此還是陌生人。透過一旁精舍師父對我的介紹,他看著我的眼光炯炯有神,對於我在兩年前舉辦第一屆顱底手術研習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從國外引進人體頭顱訓練國內四十位神經外科醫師的想法與舉動,言語間與其說是驚訝,更多的是認同與肯定。
畢竟在一九九六年,為了讓慈濟大學醫學院學生能在解剖課中更加了解人體結構,證嚴法師就陸續在全臺展開「大體捐贈說明會」,以《無量義經》中,「頭目腦髓悉施於人」的大捨精神,推動大體捐贈。
那次的會面,是為了「第十二屆國際腦血管瘤暨代謝研討會」募款而來。
至今難忘的是,我雖然也是一身黑色西裝,但粉紅色的襯衫、鮮紅色的領帶,與師父身上一襲素雅的灰色僧服格格不入。那時的我不僅不了解法師的理念與信仰文化,甚至對於法師這個人的了解,也相當薄弱。只知道,法師所創立的慈濟基金會救人無數,甚至願意為了健全偏鄉醫療,不惜重金建造一間醫院。因此當我們為研討會籌辦資金不足而煩惱時,心裡樂觀的想著,或許這位善心的法師會贊助我們一些費用,好讓國際研討會能順利的在臺灣進行吧?
(摘自〈楔子〉)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既歡喜又感恩,繼《盤山過嶺》、《能醒能走》等著作後,林院長的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就要出版面世了。林院長是全國知名的腦神經外科權威,他首開先河將鑰匙孔手術、深部腦刺激手術引進臺灣之外,既是全臺將胚胎腦部神經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病患的第一人,也是全球首創幹細胞治療中風的再生醫學專家。
林院長聰慧敏睿,豁達容人,眼界寬闊、用心至深。他愛師父、尊敬師父,凡是有意願待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鄉親的同仁,在他眼裡都是最親近的兄弟姊妹。他因樂於栽培後進,也將這些對病人有相當助益的新進術式傳授給年輕醫師,包括鑰匙孔手術、腦血管繞道手術、巴金森腦晶片植入手術、腦中風及脊髓損傷的細胞治療、智慧機械手臂腦導航手術、中西醫精準醫療,達到能醒能走的目標。
林院長初到花蓮時,邀請放射腫瘤專家許文林醫師(現為院長室資深顧問)來到花蓮,並在副院長任內推動建立癌症醫學中心及社區醫學部,讓癌症病友不必遠赴他鄉治療,對東臺灣癌症醫學的品質與發展幫助很大。書中提到的王志鴻副院長,是臺灣東部第一位能施作心導管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並整合心臟內外科團隊,創設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如今更結合科技,大幅提升東臺灣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搶救效率。
最難能可貴的,林院長是接受現代西方頂尖醫學訓練的醫師,對於傳統的中醫藥(漢方),是打從心底敬重接受,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門診一向很熱絡。他用心擘劃中西醫合療的藍圖,並延攬臨床實力雄厚的中醫師何宗融到花蓮任副院長。何副是國內少數部定教授的中醫博士,他從拳經走向經脈,巧施妙手,曾讓一位嚴重車禍的植物人甦醒過來。
林院長一向倡導「中西醫合療」,對於重症、難症病患,即便經過手術、化療、放療,他常常將病患轉介給中醫,請何副幫忙,甚至建議中醫愈早介入愈好。中醫施針或艾灸調理身體,成果有時比預期的還要好。「中西醫合療」,不僅是醫療上的融合,更是慈濟法門中「智慧與慈悲同行」的承諾。花蓮慈濟醫院創院至今,經各部門主管用心培育人才、擴充設備、提升技術,比起西部的醫學中心,毫不遜色。林院長除了引進高端設備,背後還有一支超強的研究團隊:由韓鴻志教授、邱紫文教授、馮清榮博士等所組成的「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感恩林院長將全球最前沿的基因療法技術帶到花蓮來,並與美國、德國頂尖的醫師共同研究。花蓮慈濟醫院雖在人稱「後山」的臺灣東部,一樣能與世界最先進的醫學同步脈動。
(摘自〈推薦序 用先進醫療守護東臺灣〉)
———
後山傳奇
林碧玉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某日總機廣播緊急刀需血液,請大家踴躍到急診捐血。我衝到急診,看到的景象是,穿著白袍的醫師、藥師、檢驗師、護理師等等,已排成一條白色長龍⋯⋯。
這就是一開始的後山慈濟醫院,同仁們為追隨慈悲的證嚴上人之佛心,放棄當年更好更多的機會,來到交通不便,各項設施落後,地形長,人口不多,有人視為沒有未來的後山慈濟大家庭。大家希望奮力在這裡,發揮醫者照顧全人非僅醫病的使命,不由想到《法華經》裡「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生」。是的,這一大事因緣,乘願力而來。於是乎許多東部第一次治療,第一臺的儀器,全臺第一的創新,不只為病人,更為醫療從業人員,提供最大畫布,供大家彩繪個人願景,創社會責任與使命。
(摘自〈推薦序 後山傳奇〉)
———
以希望為名,寫下生命的篇章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林欣榮醫師是我多年好友,他是醫師,也是傑出醫院管理者,更是視病如親、奉獻花蓮的典範,現在任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多年來,我曾多次冒昧請求,請他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協助照顧我推薦就診的患者。我不敢冒昧隨意的關說醫療資源,但主要都是社會上十分受尊敬,又緊急需要醫療照護的長者,包含奉獻花蓮鄉土一生的玉里天主堂劉一峰神父的健康。在照護過程中,林院長所展現的熱誠與親切讓我十分感動。我心懷感激,也十分欽佩林院長與他傑出醫療團隊的仁心仁術。
欣逢林欣榮院長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出版,我也有機會略述感言。這本書述說許多理念與故事,這些事蹟提醒我們,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延續生命,更在於讓人感受到醫護與患者之間「被理解、被看見、被珍惜」的人性溫暖。醫療的價值也不只是醫事技術的展現,更是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信任交流。尤其是在被稱為後山的花蓮臺東一帶,早期醫療資源十分匱乏。而能夠一步一腳印在後山建立起受到在地人信賴、尊敬的醫療體系,更是十足的挑戰、十分艱辛的過程。因此這本書,也是花蓮後山一群傑出醫護人員專業生涯的生命奉獻的故事。
(摘自〈推薦序 以希望為名,寫下生命的篇章〉)
楔子
還記得那是二○一六年,春夏之際,我靜靜的在這再熟悉不過的地方等候。打從進到這裡,胸口那股悸動持續不歇,是一種努力在維持平靜心情的同時,仍然難以掩飾的雀躍與敬愛。這裡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也是我的心靈歸處。
在等待師父的時間裡,偶爾我會把眼神收回來,一再確認身上的西裝、襯衫以及領帶是否端正。扣好鈕扣的西裝外套因為坐姿的影響,胸口的線條微微敞開,我拉拉西裝外套,順平了下襬,也在這個輕微的拉扯之時,記憶將我拉回二十四、五年前第一次與師父見面的那時。
「你就是那個進口人頭的醫師啊!」證嚴法師看著我說。
那時,我們彼此還是陌生人。透過一旁精舍師父對我的介紹,他看著我的眼光炯炯有神,對於我在兩年前舉辦第一屆顱底手術研習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從國外引進人體頭顱訓練國內四十位神經外科醫師的想法與舉動,言語間與其說是驚訝,更多的是認同與肯定。
畢竟在一九九六年,為了讓慈濟大學醫學院學生能在解剖課中更加了解人體結構,證嚴法師就陸續在全臺展開「大體捐贈說明會」,以《無量義經》中,「頭目腦髓悉施於人」的大捨精神,推動大體捐贈。
那次的會面,是為了「第十二屆國際腦血管瘤暨代謝研討會」募款而來。
至今難忘的是,我雖然也是一身黑色西裝,但粉紅色的襯衫、鮮紅色的領帶,與師父身上一襲素雅的灰色僧服格格不入。那時的我不僅不了解法師的理念與信仰文化,甚至對於法師這個人的了解,也相當薄弱。只知道,法師所創立的慈濟基金會救人無數,甚至願意為了健全偏鄉醫療,不惜重金建造一間醫院。因此當我們為研討會籌辦資金不足而煩惱時,心裡樂觀的想著,或許這位善心的法師會贊助我們一些費用,好讓國際研討會能順利的在臺灣進行吧?
(摘自〈楔子〉)
試閱
						  提燈 點亮火種
我開始找人,築夢。我知道要把逝去的九年追上,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每個願意留下來的人變成火種。而這個過程不能透過命令,而是必須陪伴,用提燈人該有的耐心,一個一個點亮。這也是我的師父證嚴上人傳授給我的法。
我不由得回想起二○○二年第一次擔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時,當時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找人才。醫院就像深山裡的實驗室,儀器安靜、人心冷清,但我知道,只要種子埋下,靜待陽光灑落,希望之苗就會成長。
當時的花蓮慈濟醫院即使軟硬體看似齊備,卻仍像個未完成的建築,不僅醫師人數零零落落,四大科缺乏完整陣容,一切都還不成氣候,甚至連衛教護理師的訓練都必須北上取得資格。
命運沒有給初來乍到的我蜜月期,除了得面對院內能力不足,還面臨人力困窘。剛回來第二個月,放射腫瘤科唯一的醫師就拋出離職申請,他這一走,所有放射治療相關的工作勢必停擺。為了補齊人手,我立刻從三總找來許文林副院長。
剛來的時候,他連辦公室都沒有,只能擠在祕書桌旁,辦公桌上連一顆滑鼠也沒有。他曾佯裝不滿的對我說:「你知道我在三總的辦公室有多大嗎?」
是,當時的花蓮慈濟醫院對比三總這隻鷹,小得像一隻麻雀。但我堅信,它可以裝下一個未來。爾後,許文林帶領團隊,在花蓮慈濟醫院推動建立起癌症醫學中心及社區醫學部,成為東臺灣癌症醫學推手。
武醫 從拳經走向經脈的中醫師
我與何宗融副院長的相識,不是安排,不是策劃,而是命運在偏鄉牽起的一段緣分,兩條各自行走已久的醫路,多年前即在北港媽祖醫院裡交會。
二○○八年,我剛接任北港媽祖醫院的院長。那是一間靜得幾乎聽得見牆壁呼吸的醫院,午後的診間常常是見不到一個病人。我知道這是許多醫院面對偏鄉時的現實,病患少、人力有限,醫師來得了卻留不住。可我不是來守成的,而是來幫這家醫院「活」起來的。
某天,我聽同仁提到,院內有一位中醫師病人很多,總是笑臉迎人,診間永遠不空。
我心想,我該去認識這位醫師。
第一次見到何宗融,他正俯身替一位年長患者針灸。針落之處不疾不徐,眼神專注,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眼前這位病人。他的話不多,但眉宇之間藏著一種靜定的能量,那是我在許多年輕中醫師身上難得一見的沉穩。
我看著他替病人細細解釋經絡的位置、藥材的性質,也聽著病人微笑對他說:「何醫師,我一個星期不來,就覺得渾身不對勁。」
那一刻,我知道,我遇到一個可以並肩走路的人。
何宗融被病人與家屬譽為「武醫」,這個稱號其來有自。他從小身體不好,父親是外丹功大師,為了讓兒子強身健體,每天要求他練拳、走八卦。這一練,就是一生。我們聊天時談到他的童年,他總說那段時光「甜蜜而痛苦」:身體尚未發育,卻要忍受每天枯燥辛苦的訓練。
「當同齡孩子在操場奔跑、放風箏時,我已經在晨光中打拳。」何宗融回憶中的童年雖然艱辛,但回頭想來,當時幼小的自己,卻也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柔道、角力、太極拳、外丹功……這些功夫不只是身體的磨練,更是他人生路上的根基。長大後的何宗融不僅是柔道與柔術三段的高手,更是外丹功第三代嫡傳弟子,多次獲得全國太極拳推手冠軍,也是太極、角力、武術的國家級教練與裁判。
這些頭銜,或許在江湖間引人讚歎,但在他眼中,不過是認真走過的痕跡。他常說,真正讓他謙卑下來的,不是奪冠那一刻的掌聲,而是被打敗的那一拳。
藥箱 守住一個家
健保風險移撥款的資金畢竟有限,且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們不能總是等著每年的新預算審核下來,再啟動新計畫。因此,我也做了一個在醫界不算「討喜」的決定:從花蓮慈濟醫院的年度預算中,撥出百分之六投入創新研發與科技導入。
百分之六這個比率在醫院管理圈引起不小的震動。多數醫院的研發比率大約在百分之一到二,甚至是百分之零點五。而我們,幾乎是業界平均的三倍到六倍。有人問我:「你不怕花太多嗎?」
我反問他:「如果我們今天不做,那我們什麼時候才做得起?」
這不是賭注,而是必須的投資。要讓智慧醫療在東部生根,就必須靠我們自己動手,而「智慧藥箱」的裝置,也在這場投資中誕生。
醫院的病人,樣貌百態,在醫院的走廊上,我們常能看見這樣沉重的身影:家屬牽著剛做完化療的病人,手裡提著一堆藥袋,一邊翻找藥單,一邊和護理師確認服藥時機。他們的眼神焦急又疲憊,身體前傾,彷彿背負整個家的未來。
我找來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許仁駿,他擁有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以及銘傳大學法學研究所,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學歷,學術涵蓋生物、醫學與法律交叉領域,不僅學識淵博,對於智慧應用也興致勃勃。
「我們的醫療,是否還可以再為這些癌症病人與家屬多做一點什麼?」我問。
身處臨床研究第一線,他同樣能感受到癌症家庭的痛苦,不只來自病痛本身,而是治療之後的無力。特別是離開醫院那一刻,病人回到的是現實生活,面對藥物繁雜、療程漫長、情緒波動、家庭照顧壓力,都遠比一次次化療來得沉重。偏鄉患者更為艱難,一趟就醫可能是一場浩劫,回家後也缺乏照護支持,藥物錯服、忘服、過量等狀況時有所聞。
我們必須找出一種方法,能讓病人「把醫療帶回家」。
許仁駿的速度很快,「模組化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智慧藥箱」在他的主導之下,順利生產。
這臺藥箱的外觀猶如一個小小收納櫃,裡頭內建自動分藥裝置、攝影鏡頭、聲音提醒、無線傳輸、藥品辨識模組,並串接我們為癌症病人打造的個案管理系統。一旦醫師開立處方,藥師調劑後,系統會自動依病人療程分配藥物,依時提醒病人取藥,同時記錄服藥行為、上傳影像,必要時更會發出警示聲提醒病人用藥。
在研發出智慧藥箱之後,許仁駿也曾走訪病人家中,實際看看智慧藥箱能否真的發揮效果。
那天,他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去到玉里探視一位乳癌末期的獨居長者。推開木門,迎面撲來的是潮濕與藥水交織的氣味,空間裡只有一張老舊木床、一臺快散架的電視,和一盞微弱的燈泡。老人家坐在床沿,藥箱就在她的枕邊。
柔和的音樂聲響起,老人彷彿聽見了誰的呼喚,緩緩靠牆坐直身子,顫顫巍巍的打開藥箱。她動作雖慢,卻極有節奏,像在履行某種儀式。服下藥丸後,她抬頭看了許仁駿一眼,皺紋交錯,眼睛卻亮得驚人:「以前我常常忘記吃藥,吃了也不知道吃對沒。現在這個會講話的盒子,每天陪著我,不會罵我。」
許仁駿沒說話,只是靜靜坐著,看著這個流程完成,就像看一臺溫柔的機器,牽起了一個人的生活節奏。他心裡某個柔軟處被觸動,猛然意識到,這不只是一個裝藥的機器,而是一段人與人之間、跨越孤寂與科技的連結。
				我開始找人,築夢。我知道要把逝去的九年追上,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每個願意留下來的人變成火種。而這個過程不能透過命令,而是必須陪伴,用提燈人該有的耐心,一個一個點亮。這也是我的師父證嚴上人傳授給我的法。
我不由得回想起二○○二年第一次擔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時,當時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找人才。醫院就像深山裡的實驗室,儀器安靜、人心冷清,但我知道,只要種子埋下,靜待陽光灑落,希望之苗就會成長。
當時的花蓮慈濟醫院即使軟硬體看似齊備,卻仍像個未完成的建築,不僅醫師人數零零落落,四大科缺乏完整陣容,一切都還不成氣候,甚至連衛教護理師的訓練都必須北上取得資格。
命運沒有給初來乍到的我蜜月期,除了得面對院內能力不足,還面臨人力困窘。剛回來第二個月,放射腫瘤科唯一的醫師就拋出離職申請,他這一走,所有放射治療相關的工作勢必停擺。為了補齊人手,我立刻從三總找來許文林副院長。
剛來的時候,他連辦公室都沒有,只能擠在祕書桌旁,辦公桌上連一顆滑鼠也沒有。他曾佯裝不滿的對我說:「你知道我在三總的辦公室有多大嗎?」
是,當時的花蓮慈濟醫院對比三總這隻鷹,小得像一隻麻雀。但我堅信,它可以裝下一個未來。爾後,許文林帶領團隊,在花蓮慈濟醫院推動建立起癌症醫學中心及社區醫學部,成為東臺灣癌症醫學推手。
武醫 從拳經走向經脈的中醫師
我與何宗融副院長的相識,不是安排,不是策劃,而是命運在偏鄉牽起的一段緣分,兩條各自行走已久的醫路,多年前即在北港媽祖醫院裡交會。
二○○八年,我剛接任北港媽祖醫院的院長。那是一間靜得幾乎聽得見牆壁呼吸的醫院,午後的診間常常是見不到一個病人。我知道這是許多醫院面對偏鄉時的現實,病患少、人力有限,醫師來得了卻留不住。可我不是來守成的,而是來幫這家醫院「活」起來的。
某天,我聽同仁提到,院內有一位中醫師病人很多,總是笑臉迎人,診間永遠不空。
我心想,我該去認識這位醫師。
第一次見到何宗融,他正俯身替一位年長患者針灸。針落之處不疾不徐,眼神專注,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眼前這位病人。他的話不多,但眉宇之間藏著一種靜定的能量,那是我在許多年輕中醫師身上難得一見的沉穩。
我看著他替病人細細解釋經絡的位置、藥材的性質,也聽著病人微笑對他說:「何醫師,我一個星期不來,就覺得渾身不對勁。」
那一刻,我知道,我遇到一個可以並肩走路的人。
何宗融被病人與家屬譽為「武醫」,這個稱號其來有自。他從小身體不好,父親是外丹功大師,為了讓兒子強身健體,每天要求他練拳、走八卦。這一練,就是一生。我們聊天時談到他的童年,他總說那段時光「甜蜜而痛苦」:身體尚未發育,卻要忍受每天枯燥辛苦的訓練。
「當同齡孩子在操場奔跑、放風箏時,我已經在晨光中打拳。」何宗融回憶中的童年雖然艱辛,但回頭想來,當時幼小的自己,卻也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
柔道、角力、太極拳、外丹功……這些功夫不只是身體的磨練,更是他人生路上的根基。長大後的何宗融不僅是柔道與柔術三段的高手,更是外丹功第三代嫡傳弟子,多次獲得全國太極拳推手冠軍,也是太極、角力、武術的國家級教練與裁判。
這些頭銜,或許在江湖間引人讚歎,但在他眼中,不過是認真走過的痕跡。他常說,真正讓他謙卑下來的,不是奪冠那一刻的掌聲,而是被打敗的那一拳。
藥箱 守住一個家
健保風險移撥款的資金畢竟有限,且要做的事情太多,我們不能總是等著每年的新預算審核下來,再啟動新計畫。因此,我也做了一個在醫界不算「討喜」的決定:從花蓮慈濟醫院的年度預算中,撥出百分之六投入創新研發與科技導入。
百分之六這個比率在醫院管理圈引起不小的震動。多數醫院的研發比率大約在百分之一到二,甚至是百分之零點五。而我們,幾乎是業界平均的三倍到六倍。有人問我:「你不怕花太多嗎?」
我反問他:「如果我們今天不做,那我們什麼時候才做得起?」
這不是賭注,而是必須的投資。要讓智慧醫療在東部生根,就必須靠我們自己動手,而「智慧藥箱」的裝置,也在這場投資中誕生。
醫院的病人,樣貌百態,在醫院的走廊上,我們常能看見這樣沉重的身影:家屬牽著剛做完化療的病人,手裡提著一堆藥袋,一邊翻找藥單,一邊和護理師確認服藥時機。他們的眼神焦急又疲憊,身體前傾,彷彿背負整個家的未來。
我找來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許仁駿,他擁有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以及銘傳大學法學研究所,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學歷,學術涵蓋生物、醫學與法律交叉領域,不僅學識淵博,對於智慧應用也興致勃勃。
「我們的醫療,是否還可以再為這些癌症病人與家屬多做一點什麼?」我問。
身處臨床研究第一線,他同樣能感受到癌症家庭的痛苦,不只來自病痛本身,而是治療之後的無力。特別是離開醫院那一刻,病人回到的是現實生活,面對藥物繁雜、療程漫長、情緒波動、家庭照顧壓力,都遠比一次次化療來得沉重。偏鄉患者更為艱難,一趟就醫可能是一場浩劫,回家後也缺乏照護支持,藥物錯服、忘服、過量等狀況時有所聞。
我們必須找出一種方法,能讓病人「把醫療帶回家」。
許仁駿的速度很快,「模組化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智慧藥箱」在他的主導之下,順利生產。
這臺藥箱的外觀猶如一個小小收納櫃,裡頭內建自動分藥裝置、攝影鏡頭、聲音提醒、無線傳輸、藥品辨識模組,並串接我們為癌症病人打造的個案管理系統。一旦醫師開立處方,藥師調劑後,系統會自動依病人療程分配藥物,依時提醒病人取藥,同時記錄服藥行為、上傳影像,必要時更會發出警示聲提醒病人用藥。
在研發出智慧藥箱之後,許仁駿也曾走訪病人家中,實際看看智慧藥箱能否真的發揮效果。
那天,他坐了兩個多小時的車,去到玉里探視一位乳癌末期的獨居長者。推開木門,迎面撲來的是潮濕與藥水交織的氣味,空間裡只有一張老舊木床、一臺快散架的電視,和一盞微弱的燈泡。老人家坐在床沿,藥箱就在她的枕邊。
柔和的音樂聲響起,老人彷彿聽見了誰的呼喚,緩緩靠牆坐直身子,顫顫巍巍的打開藥箱。她動作雖慢,卻極有節奏,像在履行某種儀式。服下藥丸後,她抬頭看了許仁駿一眼,皺紋交錯,眼睛卻亮得驚人:「以前我常常忘記吃藥,吃了也不知道吃對沒。現在這個會講話的盒子,每天陪著我,不會罵我。」
許仁駿沒說話,只是靜靜坐著,看著這個流程完成,就像看一臺溫柔的機器,牽起了一個人的生活節奏。他心裡某個柔軟處被觸動,猛然意識到,這不只是一個裝藥的機器,而是一段人與人之間、跨越孤寂與科技的連結。
配送方式
- 
                                    台灣-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