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偀回憶錄:從大帥千金到美國遺傳學家的兩代傳奇人生
From Manchurian Princess to the American Dream : An Anecdotal Memoir of Two Immigrant Lives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貴族到平民,民國望族移民美國的傳奇故事
跨越東西文化,從新思潮震盪中,重新奮起的激勵人生
美國傑出青年女性獎的華裔遺傳學家,重磅回憶錄
我的四嫂、先忠的太太趙守偀,有著非常不尋常的家世。
「奉天之虎」張作霖是她的外祖父,少帥張學良是她的大舅。
——作家白先勇.專文推薦
趙守偀(Anna Chao Pai)的人生,是一部跨越東西方的故事。這位獲得美國傑出青年女性獎的遺傳學家,不僅在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執教近三十載,更以《基礎遺傳學》一書讓深奧的遺傳科學知識走入一般讀者的視野。在璀璨的學術生涯外,她也完美詮釋了現代女性在事業與家庭扮演的多重角色。
翻開她的家族史,會恍然走進一部中國近代史——母親張懷瞳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掌上明珠,西安事變要角張學良是她的舅舅;父親趙世輝是前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獨子;而她的公公白崇禧,更是一生起伏皆與蔣介石緊密相連的軍事將領。趙守偀每一次與長輩的談話,都宛如翻開歷史的一頁篇章。
戰亂的陰霾曾改寫這個家族的命運。趙家舉家遷往美國,在異鄉重新扎根。昔日顯赫的家世,在異國他鄉化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雙親的後半生體現了第一代移民在異鄉的疏離與孤立。儘管如此,趙守偀和她的兄弟們仍在美國活出精彩的人生,並讓家族後代在美國開枝散葉。1980年代起,她更多次重返故土,親眼見證了中國近年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
這部自傳不只是個人回憶的娓娓道來,也透過她的經歷,一窺歷史變遷中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並見證一位華裔女性如何在異鄉以知識與勇氣,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跨越東西文化,從新思潮震盪中,重新奮起的激勵人生
美國傑出青年女性獎的華裔遺傳學家,重磅回憶錄
我的四嫂、先忠的太太趙守偀,有著非常不尋常的家世。
「奉天之虎」張作霖是她的外祖父,少帥張學良是她的大舅。
——作家白先勇.專文推薦
趙守偀(Anna Chao Pai)的人生,是一部跨越東西方的故事。這位獲得美國傑出青年女性獎的遺傳學家,不僅在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執教近三十載,更以《基礎遺傳學》一書讓深奧的遺傳科學知識走入一般讀者的視野。在璀璨的學術生涯外,她也完美詮釋了現代女性在事業與家庭扮演的多重角色。
翻開她的家族史,會恍然走進一部中國近代史——母親張懷瞳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掌上明珠,西安事變要角張學良是她的舅舅;父親趙世輝是前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獨子;而她的公公白崇禧,更是一生起伏皆與蔣介石緊密相連的軍事將領。趙守偀每一次與長輩的談話,都宛如翻開歷史的一頁篇章。
戰亂的陰霾曾改寫這個家族的命運。趙家舉家遷往美國,在異鄉重新扎根。昔日顯赫的家世,在異國他鄉化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雙親的後半生體現了第一代移民在異鄉的疏離與孤立。儘管如此,趙守偀和她的兄弟們仍在美國活出精彩的人生,並讓家族後代在美國開枝散葉。1980年代起,她更多次重返故土,親眼見證了中國近年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發展。
這部自傳不只是個人回憶的娓娓道來,也透過她的經歷,一窺歷史變遷中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並見證一位華裔女性如何在異鄉以知識與勇氣,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目錄
代序 美國夢、中國心:老帥千金與遺傳學家/白先勇
敘文
前言
1. 平凡的盡頭
2. 父母的媒妁之言婚姻
3. 我的總督爺爺
4. 我的姥爺:老帥張作霖
5. 皇姑屯刺殺,少帥繼位
6. 1936年西安事變
7. 東北帥府千金的生活
8. 在北京的寧靜歲月
9. 我在美國的早期歲月
10. 學術圈與自尊心
11. 全家搬往華盛頓特區
12. 我們的移民生活
13. 艱難歲月
14. 造訪革命中國
15. 我嚮往革命中國
16. 史丹利的重擔
17. 嚮往與歧視
18. 再次休學前往巴黎
19. 社交小道消息
20. 一雙溫暖乾燥的手
21. 史丹利自食其力
22. 我第一個真正的家:斯威特布萊爾學院
23. 我成了動物學家
24. 真正的科學研究
25. 巴爾港夏季遊樂記趣
26. 守倫成婚與父母的京劇
27. 學習生活
28. 先忠與好萊塢
29. 離開第一個真正的家
30. 我的第一次教學經驗
31. 2015年斯威特布萊爾學院關校風波
32. 布林莫爾學院與珍.歐本海默
33. 布林莫爾學院與和先忠一起生活
34. 結婚與專任教職
35. 摩拉維亞女子預科中學
36. 攻讀博士與我的虎年聚會
37. 肌肉發育不全(MDG)
38. 工作與初為人母
39. 再次當爸媽
40. 利文斯頓、「全神貫注」和管家
41. 迪娜、柯基、重返工作崗位
42. 理性的盡頭,夢想的結束
43. 事業的進展
44. 受邀到母校演說
45. 盆景藝術與全家的亞洲之行
46. 學術圈政治與另一次亞洲之旅
47. 行政職與一次可記取的失敗教訓
48. 柯基犬與高爾夫
49. 健康問題
50. 父母年邁與孩子成人
51. 再訪中國
52. 造訪白氏故鄉桂林
53. 探望民族英雄張少帥
54. 一九八八年再訪中國
55. 我失去了乘風的翅膀
56. 更多在職訓練與提前退休
57. 父親一語成讖
58. 攝影與非洲之旅
59. 孤單的媽媽
60. 平凡的結束
61. 中國尋根之旅
62. 黃山
後記
敘文
前言
1. 平凡的盡頭
2. 父母的媒妁之言婚姻
3. 我的總督爺爺
4. 我的姥爺:老帥張作霖
5. 皇姑屯刺殺,少帥繼位
6. 1936年西安事變
7. 東北帥府千金的生活
8. 在北京的寧靜歲月
9. 我在美國的早期歲月
10. 學術圈與自尊心
11. 全家搬往華盛頓特區
12. 我們的移民生活
13. 艱難歲月
14. 造訪革命中國
15. 我嚮往革命中國
16. 史丹利的重擔
17. 嚮往與歧視
18. 再次休學前往巴黎
19. 社交小道消息
20. 一雙溫暖乾燥的手
21. 史丹利自食其力
22. 我第一個真正的家:斯威特布萊爾學院
23. 我成了動物學家
24. 真正的科學研究
25. 巴爾港夏季遊樂記趣
26. 守倫成婚與父母的京劇
27. 學習生活
28. 先忠與好萊塢
29. 離開第一個真正的家
30. 我的第一次教學經驗
31. 2015年斯威特布萊爾學院關校風波
32. 布林莫爾學院與珍.歐本海默
33. 布林莫爾學院與和先忠一起生活
34. 結婚與專任教職
35. 摩拉維亞女子預科中學
36. 攻讀博士與我的虎年聚會
37. 肌肉發育不全(MDG)
38. 工作與初為人母
39. 再次當爸媽
40. 利文斯頓、「全神貫注」和管家
41. 迪娜、柯基、重返工作崗位
42. 理性的盡頭,夢想的結束
43. 事業的進展
44. 受邀到母校演說
45. 盆景藝術與全家的亞洲之行
46. 學術圈政治與另一次亞洲之旅
47. 行政職與一次可記取的失敗教訓
48. 柯基犬與高爾夫
49. 健康問題
50. 父母年邁與孩子成人
51. 再訪中國
52. 造訪白氏故鄉桂林
53. 探望民族英雄張少帥
54. 一九八八年再訪中國
55. 我失去了乘風的翅膀
56. 更多在職訓練與提前退休
57. 父親一語成讖
58. 攝影與非洲之旅
59. 孤單的媽媽
60. 平凡的結束
61. 中國尋根之旅
62. 黃山
後記
序/導讀
代序(選摘)
美國夢、中國心:老帥千金與遺傳學家
白先勇
我的四嫂、先忠的太太趙守偀,我們當面都叫她的英文名字安娜(Anna),私下我們卻叫她「趙英」,而不稱她全名。趙英四嫂有著非常不尋常的家世—她的祖父趙爾巽是晚清重臣,當過一連串的要職,最後出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乃同治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民國時期,袁世凱委任其為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趙爾巽七十歲晚年得獨子,命名趙世輝,小名為「天賜」,寓「天賜麟兒」之意,此即四嫂趙英的父親。趙爾巽任東三省總督時,重用張作霖,因感提攜之恩,張作霖主動提出聯姻,以三女張懷瞳許配給趙世輝。張懷瞳是趙英的母親,赫赫有名的「奉天之虎」張作霖便是她的外祖父了。
張作霖占據東北,成為奉系軍閥的首領,有「東北王」之名,人皆尊稱其為「大帥」,後改稱為「老帥」。北洋政府時期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國家元首。一九二八年,張作霖從北京返東北瀋陽,路經皇姑屯為日本關東軍炸亡;日本覬覦東北,張作霖堅持不讓,與關東軍將領衝突,引動殺機。
張作霖有妻妾六房,兒女十四,兒子八人,女兒六人。長子便是民國史上的關鍵人物張學良,人稱「少帥」,是趙英的大舅,趙英暱稱他「彼得舅舅」(Uncle Peter),是她心儀的英雄。張學良軟禁在臺,受宋美齡引導,皈依基督教,受洗取名彼得(Peter)。
一九二八年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亡,張學良時年二十七歲,以東北少主身分,迅速接替並掌握其領導的奉系軍閥,其後並成立勢力強大的東北軍,自任東北領袖。此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由白崇禧率領第四集團軍攻入北京,張學良派東北軍參謀長楊宇霆至唐山會見白崇禧,宣稱東北易幟,歸附國民黨,全國統一。一九三○年中原大戰,張學良領東北軍協助蔣介石有功,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未做抵抗,東北陷落,張學良因此擔上「不抵抗將軍」的惡名。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與張學良有私怨,作詩諷刺: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
其實胡蝶並不認識張學良,趙四即趙一荻、趙四小姐,朱五即朱湄筠。九一八當晚,張學良其實在跟他的參謀長何世禮一同用餐。馬君武的詩冤枉了張學良。不過後來張學良受訪時承認,他令東北軍不抵抗是他誤判情勢。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震動全國的「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東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逼令蔣介石停止剿共,聯共抗日。在國民黨要員宋子文、宋美齡等人的斡旋下,十二月二十五日張學良終於釋放蔣介石,並親自護送蔣從西安返回南京。張學良曾天真地認為:「我抓了蔣,現在送他回去,一抓一送,送他到了南京,他再送我回來,也是一抓一送,豈不是千古美談。」可是一到南京,張學良便被蔣介石軟禁,經過臺灣蔣經國時代,前後五十四年,至一九九○年九十歲高齡才由李登輝釋放。西安事變當時,張學良曾拍電報給宋美齡,保證蔣委員長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漫長的囚禁歲月裡,常常得到宋美齡的關懷。
張作霖的四房夫人許澍暘,係趙英的外祖母,趙英叫她姥姥,她跟姥姥很親近。四夫人並非一般女流,她曾上過奉天第一師範,自學上進,是一位有見解、有擔當的女性,生育兩兒兩女,各有所成。皇姑屯事件後,四夫人許澍暘夥同少帥張學良作主,讓女兒張懷瞳與趙世輝成婚,世輝十八歲,懷瞳十六歲,張、趙兩府聯婚,門當戶對,當時在東北是轟動一時的盛事。趙世輝與張懷瞳,郎才女貌,一對璧人。兩人婚後,定居北京,趙世輝念大學進過燕京、輔仁,打下英語基礎。北京豪宅有網球場,年輕夫婦過著一段富裕幸福的日子,生下兩男一女:趙守倫(Solan)、趙守丹(Stanley)、趙守偀(Anna)。直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日軍攻陷北京;趙世輝次年舉家赴美,從此遠離祖國,漂流異鄉,再也沒有回國定居。
趙、張兩人皆出身自權高位重的豪門,自幼錦衣玉食。趙世輝乃家中獨子,寵愛集於一身;世輝稟賦聰明,相貌英俊,又受過良好教育,如果大環境許可,趙世輝應該前途無量、平步青雲的。其妻張懷瞳亦不遑多讓,乃「奉天之虎」東北王張老帥的千金。趙英說她母親自述,她甚受老帥寵溺,老帥府中廚師便有上百名,廚房分兩部,中餐、西餐,母親偏愛西餐。六房夫人各有專屬,加上為數甚眾的傭人、衛兵,廚師也不算多。
趙、張兩夫婦於一九三八年舉家連根拔起,落腳美國,一個完全陌生、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樣樣迥異的國度。在中國過慣了富貴生活,兩人試著適應美式生活,有一段艱辛崎嶇的心路歷程。趙世輝因為英語有根基,比較容易應付外在環境,一到美國,他便進入紐約州綺色佳(Ithaca)的康乃爾大學攻讀社會學。可是趙英的母親張懷瞳適應美國生活就沒那麼順利了,一來她不懂英文,毫無基礎的外國語言不容易學,自從她在聯合國語言班一次考試不及格,分數被貼堂,她認為奇恥大辱,從此拒學英文;其實老帥千金可能心裡由衷瞧不起這種「夷狄」之語呢。在老帥府中,她連廚房都沒進過,在綺色佳,經過一番努力,她居然燒得出幾道美味的中式菜餚來了,有朋友稱讚她的手藝,她頗得意。趙英認為她母親亟需別人的美言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母親還會親手縫製旗袍,旗袍衩開得頗高。趙英日後思想起來,老帥的千金母親能那樣放下身段,也難為了她。
四嫂趙英三歲就到美國,融入美國社會完全不成問題,她繼承了她父親的語言天才,不僅很快學會英語,在中學時還學會一口流利的法文,因此高二、十六歲時,有一個機會隨父母到巴黎生活三個月,她完全可以跟當地法國人用法語溝通。趙英自小在學校裡便成績優異,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被老師叫到禮堂的舞臺上,原來是頒給她「傑出獎學金」,下面觀眾熱烈鼓掌,她父母大樂。那是她第一個學術獎,後來中學、大學、研究院,一連串的獎章、獎狀紛至沓來,甚至後來在大學教書做研究,還不斷得獎。趙英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遺傳學家並非偶然,一半是天賦,一半是她凡事努力認真。趙英還有一項本事,她是個運動健將,籃球、網球,甚至跑步,樣樣來得。趙英被選拔為女籃校隊,代表學校出征比賽。美國學校重視運動,尤其中學運動突出,容易受同學的尊重羨慕,這也是趙英容易融入美國社會的因素之一。
趙英十五歲還在念高中的時候,趙家有一個大變動。一九三八年趙世輝全家移民美國的時候,把趙英的外祖母姥姥也攜帶入美,姥姥適應美國生活,當然就更加辛苦了。在美國家園中,老帥夫人和千金常常一起耕種菜蔬,以供家用。趙英和姥姥同居一室,兩人相處融洽,趙英從她姥姥處學到許多中國老規矩。趙英的思想生活雖然全盤西化,但骨子裡的待人接物還是中國人那一套,那是從她父母姥姥那裡傳過來的。姥姥四夫人許澍暘雖是個經過大風大浪的堅強女性,但環境壓力大,精神終於出了毛病,趙家決定把姥姥送返中國與她最愛的小兒子、趙英的四舅張學思一家同住。張學思雖是奉系軍閥的首領之子,卻在抗戰結束後,參加了共產革命,成為中共海軍將領,官至海軍副參謀長。一九五○年,趙英護送姥姥、媽媽一同返回中國,這次的祖國之旅,使趙英大開眼界,體驗到跟美國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趙英等人抵達北京,張學思坐著豪華轎車來接送,趙英對她四舅的印象:聰明英俊。張學思曾參加抗日,所以在她心中是個愛國英雄。趙英初到北京,發覺一般人民對於「新中國」充滿期望,希望國家強大,擺脫十九世紀以來受到西方列強欺負的恥辱。趙英在北京停留幾個月後,十五歲青少年的她也染上了民族情緒,對「新中國」產生了歸屬感。當她父親到北京接她及她母親回美國時,趙英居然如此發言:「爸爸,我想留在中國協助建設國家。」
高中畢業後,趙英以優秀成績申請幾所著名大學:衛斯理(Wellesley,蔣夫人宋美齡的母校)、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康乃爾大學,這三所學校都錄取了她,但她最後卻選擇坐落維吉尼亞州的斯威特布萊爾學院(Sweet Briar),因為這所女校給予她最豐厚的經濟條件:全額獎學金,外加四年校內工讀,在餐廳當服務生。趙英大學四年都靠自己賺錢讀書生活,但在斯威特.布萊爾的那段時間(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趙英卻認為是她一生最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她離開家庭住宿學校,一邊在學校餐廳打工,自食其力。而且趙英長相甜而俏,功課好,運動棒,為人真率誠懇,態度謙和,在學校很容易交到一群美國朋友。她在這所小而美的女子學院,如魚得水,認真讀書,開心玩樂,她是斯威特布萊爾學院曲棍球校隊隊員。
其實從高中起,便不斷有男孩子追她,常常約她出去參加舞會。趙英愛跳舞,擅長各種花式,算下來竟有七、八個男生認真地和她約會,有的竟想跟她結婚。到了大學,追求趙英的男生也沒停過,例如一個叫吉姆(Jim)的男生,來自香港,長得帥氣,衣著時髦,對趙英殷勤體貼,情人節會送鮮花、蛋糕,可是那時趙英在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要接受這位香港仔作她的終身伴侶。直到一九五六年趙英大三的時候,在一次的舞會上遇見了她未來的丈夫白先忠(David Pai),才徹底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美國夢、中國心:老帥千金與遺傳學家
白先勇
我的四嫂、先忠的太太趙守偀,我們當面都叫她的英文名字安娜(Anna),私下我們卻叫她「趙英」,而不稱她全名。趙英四嫂有著非常不尋常的家世—她的祖父趙爾巽是晚清重臣,當過一連串的要職,最後出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乃同治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民國時期,袁世凱委任其為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趙爾巽七十歲晚年得獨子,命名趙世輝,小名為「天賜」,寓「天賜麟兒」之意,此即四嫂趙英的父親。趙爾巽任東三省總督時,重用張作霖,因感提攜之恩,張作霖主動提出聯姻,以三女張懷瞳許配給趙世輝。張懷瞳是趙英的母親,赫赫有名的「奉天之虎」張作霖便是她的外祖父了。
張作霖占據東北,成為奉系軍閥的首領,有「東北王」之名,人皆尊稱其為「大帥」,後改稱為「老帥」。北洋政府時期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國家元首。一九二八年,張作霖從北京返東北瀋陽,路經皇姑屯為日本關東軍炸亡;日本覬覦東北,張作霖堅持不讓,與關東軍將領衝突,引動殺機。
張作霖有妻妾六房,兒女十四,兒子八人,女兒六人。長子便是民國史上的關鍵人物張學良,人稱「少帥」,是趙英的大舅,趙英暱稱他「彼得舅舅」(Uncle Peter),是她心儀的英雄。張學良軟禁在臺,受宋美齡引導,皈依基督教,受洗取名彼得(Peter)。
一九二八年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亡,張學良時年二十七歲,以東北少主身分,迅速接替並掌握其領導的奉系軍閥,其後並成立勢力強大的東北軍,自任東北領袖。此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由白崇禧率領第四集團軍攻入北京,張學良派東北軍參謀長楊宇霆至唐山會見白崇禧,宣稱東北易幟,歸附國民黨,全國統一。一九三○年中原大戰,張學良領東北軍協助蔣介石有功,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進攻瀋陽,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手下的東北軍未做抵抗,東北陷落,張學良因此擔上「不抵抗將軍」的惡名。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與張學良有私怨,作詩諷刺: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
其實胡蝶並不認識張學良,趙四即趙一荻、趙四小姐,朱五即朱湄筠。九一八當晚,張學良其實在跟他的參謀長何世禮一同用餐。馬君武的詩冤枉了張學良。不過後來張學良受訪時承認,他令東北軍不抵抗是他誤判情勢。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震動全國的「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東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逼令蔣介石停止剿共,聯共抗日。在國民黨要員宋子文、宋美齡等人的斡旋下,十二月二十五日張學良終於釋放蔣介石,並親自護送蔣從西安返回南京。張學良曾天真地認為:「我抓了蔣,現在送他回去,一抓一送,送他到了南京,他再送我回來,也是一抓一送,豈不是千古美談。」可是一到南京,張學良便被蔣介石軟禁,經過臺灣蔣經國時代,前後五十四年,至一九九○年九十歲高齡才由李登輝釋放。西安事變當時,張學良曾拍電報給宋美齡,保證蔣委員長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漫長的囚禁歲月裡,常常得到宋美齡的關懷。
張作霖的四房夫人許澍暘,係趙英的外祖母,趙英叫她姥姥,她跟姥姥很親近。四夫人並非一般女流,她曾上過奉天第一師範,自學上進,是一位有見解、有擔當的女性,生育兩兒兩女,各有所成。皇姑屯事件後,四夫人許澍暘夥同少帥張學良作主,讓女兒張懷瞳與趙世輝成婚,世輝十八歲,懷瞳十六歲,張、趙兩府聯婚,門當戶對,當時在東北是轟動一時的盛事。趙世輝與張懷瞳,郎才女貌,一對璧人。兩人婚後,定居北京,趙世輝念大學進過燕京、輔仁,打下英語基礎。北京豪宅有網球場,年輕夫婦過著一段富裕幸福的日子,生下兩男一女:趙守倫(Solan)、趙守丹(Stanley)、趙守偀(Anna)。直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日軍攻陷北京;趙世輝次年舉家赴美,從此遠離祖國,漂流異鄉,再也沒有回國定居。
趙、張兩人皆出身自權高位重的豪門,自幼錦衣玉食。趙世輝乃家中獨子,寵愛集於一身;世輝稟賦聰明,相貌英俊,又受過良好教育,如果大環境許可,趙世輝應該前途無量、平步青雲的。其妻張懷瞳亦不遑多讓,乃「奉天之虎」東北王張老帥的千金。趙英說她母親自述,她甚受老帥寵溺,老帥府中廚師便有上百名,廚房分兩部,中餐、西餐,母親偏愛西餐。六房夫人各有專屬,加上為數甚眾的傭人、衛兵,廚師也不算多。
趙、張兩夫婦於一九三八年舉家連根拔起,落腳美國,一個完全陌生、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樣樣迥異的國度。在中國過慣了富貴生活,兩人試著適應美式生活,有一段艱辛崎嶇的心路歷程。趙世輝因為英語有根基,比較容易應付外在環境,一到美國,他便進入紐約州綺色佳(Ithaca)的康乃爾大學攻讀社會學。可是趙英的母親張懷瞳適應美國生活就沒那麼順利了,一來她不懂英文,毫無基礎的外國語言不容易學,自從她在聯合國語言班一次考試不及格,分數被貼堂,她認為奇恥大辱,從此拒學英文;其實老帥千金可能心裡由衷瞧不起這種「夷狄」之語呢。在老帥府中,她連廚房都沒進過,在綺色佳,經過一番努力,她居然燒得出幾道美味的中式菜餚來了,有朋友稱讚她的手藝,她頗得意。趙英認為她母親亟需別人的美言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母親還會親手縫製旗袍,旗袍衩開得頗高。趙英日後思想起來,老帥的千金母親能那樣放下身段,也難為了她。
四嫂趙英三歲就到美國,融入美國社會完全不成問題,她繼承了她父親的語言天才,不僅很快學會英語,在中學時還學會一口流利的法文,因此高二、十六歲時,有一個機會隨父母到巴黎生活三個月,她完全可以跟當地法國人用法語溝通。趙英自小在學校裡便成績優異,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被老師叫到禮堂的舞臺上,原來是頒給她「傑出獎學金」,下面觀眾熱烈鼓掌,她父母大樂。那是她第一個學術獎,後來中學、大學、研究院,一連串的獎章、獎狀紛至沓來,甚至後來在大學教書做研究,還不斷得獎。趙英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遺傳學家並非偶然,一半是天賦,一半是她凡事努力認真。趙英還有一項本事,她是個運動健將,籃球、網球,甚至跑步,樣樣來得。趙英被選拔為女籃校隊,代表學校出征比賽。美國學校重視運動,尤其中學運動突出,容易受同學的尊重羨慕,這也是趙英容易融入美國社會的因素之一。
趙英十五歲還在念高中的時候,趙家有一個大變動。一九三八年趙世輝全家移民美國的時候,把趙英的外祖母姥姥也攜帶入美,姥姥適應美國生活,當然就更加辛苦了。在美國家園中,老帥夫人和千金常常一起耕種菜蔬,以供家用。趙英和姥姥同居一室,兩人相處融洽,趙英從她姥姥處學到許多中國老規矩。趙英的思想生活雖然全盤西化,但骨子裡的待人接物還是中國人那一套,那是從她父母姥姥那裡傳過來的。姥姥四夫人許澍暘雖是個經過大風大浪的堅強女性,但環境壓力大,精神終於出了毛病,趙家決定把姥姥送返中國與她最愛的小兒子、趙英的四舅張學思一家同住。張學思雖是奉系軍閥的首領之子,卻在抗戰結束後,參加了共產革命,成為中共海軍將領,官至海軍副參謀長。一九五○年,趙英護送姥姥、媽媽一同返回中國,這次的祖國之旅,使趙英大開眼界,體驗到跟美國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趙英等人抵達北京,張學思坐著豪華轎車來接送,趙英對她四舅的印象:聰明英俊。張學思曾參加抗日,所以在她心中是個愛國英雄。趙英初到北京,發覺一般人民對於「新中國」充滿期望,希望國家強大,擺脫十九世紀以來受到西方列強欺負的恥辱。趙英在北京停留幾個月後,十五歲青少年的她也染上了民族情緒,對「新中國」產生了歸屬感。當她父親到北京接她及她母親回美國時,趙英居然如此發言:「爸爸,我想留在中國協助建設國家。」
高中畢業後,趙英以優秀成績申請幾所著名大學:衛斯理(Wellesley,蔣夫人宋美齡的母校)、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康乃爾大學,這三所學校都錄取了她,但她最後卻選擇坐落維吉尼亞州的斯威特布萊爾學院(Sweet Briar),因為這所女校給予她最豐厚的經濟條件:全額獎學金,外加四年校內工讀,在餐廳當服務生。趙英大學四年都靠自己賺錢讀書生活,但在斯威特.布萊爾的那段時間(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趙英卻認為是她一生最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她離開家庭住宿學校,一邊在學校餐廳打工,自食其力。而且趙英長相甜而俏,功課好,運動棒,為人真率誠懇,態度謙和,在學校很容易交到一群美國朋友。她在這所小而美的女子學院,如魚得水,認真讀書,開心玩樂,她是斯威特布萊爾學院曲棍球校隊隊員。
其實從高中起,便不斷有男孩子追她,常常約她出去參加舞會。趙英愛跳舞,擅長各種花式,算下來竟有七、八個男生認真地和她約會,有的竟想跟她結婚。到了大學,追求趙英的男生也沒停過,例如一個叫吉姆(Jim)的男生,來自香港,長得帥氣,衣著時髦,對趙英殷勤體貼,情人節會送鮮花、蛋糕,可是那時趙英在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要接受這位香港仔作她的終身伴侶。直到一九五六年趙英大三的時候,在一次的舞會上遇見了她未來的丈夫白先忠(David Pai),才徹底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試閱
敘文
這本書的寫作動機,起始於我母親去世的時候。當時我明白,在我們家族裡,對於中國和中華文化還有過實際經歷與體驗的,只剩下先夫白先忠(David Pai)與我了。我必須為兒孫輩留下一部著作,好讓他們將來可以追溯自己的華裔根源。我們兩個家族的歷史,要從先忠和我祖父母的那一代人開始說起。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動盪的年代,始自中國的末代王朝—由慈禧太后秉政的大清帝國,因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而於一九一一年轟然瓦解。中國隨後進入軍閥主政的時期,我的外祖父張作霖也參與其中,他控制了偌大一片疆土。接著,日本人在一九三一年侵略中國東北,中日兩國在一九三七年時爆發全面戰爭。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與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旋即展開內戰,最後中共勝利,而國民黨則於一九四九年退往臺灣。
在上述這段動盪的歷史中,先忠和我的家人不但參與其中,有時甚至是主導的角色。對我夫妻二人而言,讓我們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美國籍妻子,還有四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孫子都能清楚知道,我們兩家的先人曾經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扮演過非常關鍵的角色,並且藉此熟悉中國文化,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在我開始動筆寫作回憶錄時,便明白我的父母移民到美國來所受到的衝擊(尤其是對母親帶來的影響),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大多數的移民到美國來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可是我的雙親卻是為了躲避日本人的侵略,拋下原有的錦衣玉食和位高權重的生活,成為一介平民。到後來,這樣落入凡間的生活讓母親痛苦不已,她的心態變得很不平衡。所以,這部回憶錄寫的既是我的故事,也是關於母親的故事。
二○○九年,先忠和我搬進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戴維森市(Davidson),一處名為「松林村」(Pinesof Davidson)的退休養生社區。我覺得來到這裡是某種緣分或命運的牽引,因為有兩位退休的英文教授—麗茲.伊凡斯(Liz Evans)和吉爾.賀蘭德(Gill Holland)教授,和我們成了鄰居。賀蘭德教授原來在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教書,曾經有三年用他的教授輪休假期到中國去。他十分精通中文,有時候甚至還能翻譯中國的古典詩詞。
吉爾聽說了先忠和我的家族故事之後,也大力鼓勵我繼續完成這本回憶錄。他和麗茲自告奮勇,自願閱讀我的手稿,並且幫忙修正文句,對於改進我說故事的技巧,也給了很多有益的建議。
除了這兩位寫作專家的幫助外,還有另外幾位在這幾年當中讀過這部回憶錄的手稿。我永遠感激先夫白先忠,他對中國近代史的淵博知識和熱情讓本書增色不少。我還要感謝吉爾的妻子希麗(Siri)、凱麗.姜士頓(Cary Johnston)和她的丈夫艾德溫.湯森(Edwin Townsend)、愛卓恩(Adrienne Pederson)和肯恩.彼得森(Ken Pederson)夫婦,他們對我的初稿很感興趣,也給了許多意見與批評,特別是在配置圖片上的協助,更是無可衡量。我還要感謝我的「大姊」艾倫.艾勒(Ellen Eller),她在這本書的手稿付印與準備配置圖片期間,堅定不移地給我至關重要的支持和鼓勵。因為有了這些好友、家人,還有另外許許多多的人,我才能完成這個為時長達八年的寫作計畫。如果沒有他們的協助,受嚴格科學寫作訓練如我,是沒有辦法完成這本既能為讀者帶來閱讀樂趣、又能提供若干中國歷史與文化知識的作品的。
在這裡,我得感謝媳婦,也就是大兒子法雄(Ben)的妻子蘇珊(Susan Scott)。在先夫先忠生命的最後階段,以及他去世後的那段期間,蘇珊每星期都特地過來好幾次,為我打理日常所需的大小雜務。蘇珊是高中生物與化學老師,她任教的蒙特蘇里(Montessori)高中在二○一六年春季學期之後關閉了,所以她多出了時間,可以來幫我的忙。這一點我深感幸運。松林村的朋友們看著她在這裡無私的奉獻,而且還樂在其中,都說:「每個人都需要蘇珊!」
先忠患病時,我擔起照顧他的責任,之後他過世了,我身為遺孀,不得不頭一回接管所有財務;蘇珊的丈夫法雄、我的小兒子法乾(Mike)和妻子凱瑟琳(Katherine)平日都在上班,但他們同樣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幫助我度過這段混亂的時期。擁有這樣貼心的孩子與兒媳,我非常幸運;沒有他們的愛和機靈的協助,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從喪偶的傷痛裡走出來。
現在回到這本書上。許多移民離鄉背井,發現自己身處異國,必須學習陌生語言,重新開展人生,而最終他們失去了留在故鄉的一切—我希望我家人的各種經歷,能夠為移民帶來的衝擊提供若干深刻的理解。我的父母在這樣的衝擊下生存了下來,需要很大的勇氣,這本書就是為他們和所有家族成員所寫的一部見證。
我得在這裡提起一些人的名字,這些人對本書也有貢獻,而且與接下來我要敘述的這起引發數千人憤怒、失望與懷疑的事件,有著偌大的關係。位於維吉尼亞州的斯威特布萊爾學院(Sweet Briar College)創立於一九○一年,我就是該校一九五七年班的畢業校友。這所學校實際上是我來到美國後的第一個家。在二○一五年三月三日這天,斯威特布萊爾學院,這所小而美、備受各界尊崇的女子文理學院,它的代理校長發表了一篇公開聲明。
這位代理校長宣布說,他和學校董事會的主席已經一致投票通過,由於難以克服的財務困難,學校將在該年八月關閉。在隨後的四個月裡,這項祕密做出的決策,引發了數以萬計的學校畢業校友、教職員、在學學生及她們的家長如潮水般湧出的憤怒與挫折之情。當法律手段告一段落的四個月後,許多人要我在這本書裡加入一段文字,將我們護校抗爭的行動寫下來。因為校方關校聲明的不坦率以及宣布的時機,使得我們的護校行動成為一場對抗種種不利因素的抗爭。
在本書第三十一章,我試著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重新描述許多校友與友人們此時的工作。在寫作這段引人入勝又具有歷史意義的篇章時,我得到很多人的幫助,特別是崔西.史都華(Tracy Stuart)女士,她在得知校方決定關閉學校之後,連夜組織了一個名為「搶救斯威特布萊爾」的非營利法人;還有莎拉.克萊門特(Sarah Clement)女士,她同意出任這一機構的董事會主席。除了崔西和莎拉兩位,我還要感謝艾倫.包爾(Ellen Bowyer)女士,她是維州阿默斯特郡(Amherst)的前任檢察長,代表我們上法庭打官司。這三位女士都告訴我她們對此次事件的看法,我希望自己書中的敘述可以公正地描寫她們和其他人的作為。
我必須提及可敬的泰瑞莎.派克.湯林遜(Teresa Pike Tomlinson)女士,她是斯威特布萊爾學院一九八七年班的校友,也是喬治亞州哥倫布市(Columbus)的市長。二○一五年五月,她在學校發表了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說,讓護校抗爭行動的支持者得到了再次奮鬥的動力。我還要對伊莉莎白.佛蘭佐.卡撒利尼(Elizabeth Frenzle Casalini)女士表達自己由衷的感謝,她也是母校一九八七年班的校友,更是我的同學辛西亞.歐塔威(Cynthia Ottaway)的女兒。大家都叫伊莉莎白「莉莉」(Lele),她持續讓我們知道此次行動的後續發展,而且還協助我這個社群網站時代的老骨董,教我怎麼從臉書(Facebook)上接收訊息。藉由社群網站,校友們可以即時組織,開始法律行動,向全國和世界展現社群網站的力量。大眾即時聯繫傳播的高效率,以及斯威特布萊爾校友們為了保護母校的熱誠,都是前所未見的。
我們一定要把這次行動的始末說出來,而且一定要說很多次,要成為之後小型文理學院和女子學院在爭取生存的先例典範。
先忠鼓勵我把二○一五年發生的一切,還有我們校友與其他人士在這場成功抗爭中所付諸的行動都寫出來。他為我們這些斯威特布萊爾校友的忠誠熱情感到驕傲,非常盼望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可是很矛盾的是,他的心臟衰竭已是末期,需要我持續照護,反而讓我來不及兼顧出版事宜,讓他能夠即時讀到。但是在我的心中,這本書當然是為先忠而完成的。
這本書的寫作動機,起始於我母親去世的時候。當時我明白,在我們家族裡,對於中國和中華文化還有過實際經歷與體驗的,只剩下先夫白先忠(David Pai)與我了。我必須為兒孫輩留下一部著作,好讓他們將來可以追溯自己的華裔根源。我們兩個家族的歷史,要從先忠和我祖父母的那一代人開始說起。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動盪的年代,始自中國的末代王朝—由慈禧太后秉政的大清帝國,因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而於一九一一年轟然瓦解。中國隨後進入軍閥主政的時期,我的外祖父張作霖也參與其中,他控制了偌大一片疆土。接著,日本人在一九三一年侵略中國東北,中日兩國在一九三七年時爆發全面戰爭。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與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旋即展開內戰,最後中共勝利,而國民黨則於一九四九年退往臺灣。
在上述這段動盪的歷史中,先忠和我的家人不但參與其中,有時甚至是主導的角色。對我夫妻二人而言,讓我們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美國籍妻子,還有四個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孫子都能清楚知道,我們兩家的先人曾經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扮演過非常關鍵的角色,並且藉此熟悉中國文化,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在我開始動筆寫作回憶錄時,便明白我的父母移民到美國來所受到的衝擊(尤其是對母親帶來的影響),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大多數的移民到美國來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可是我的雙親卻是為了躲避日本人的侵略,拋下原有的錦衣玉食和位高權重的生活,成為一介平民。到後來,這樣落入凡間的生活讓母親痛苦不已,她的心態變得很不平衡。所以,這部回憶錄寫的既是我的故事,也是關於母親的故事。
二○○九年,先忠和我搬進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戴維森市(Davidson),一處名為「松林村」(Pinesof Davidson)的退休養生社區。我覺得來到這裡是某種緣分或命運的牽引,因為有兩位退休的英文教授—麗茲.伊凡斯(Liz Evans)和吉爾.賀蘭德(Gill Holland)教授,和我們成了鄰居。賀蘭德教授原來在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教書,曾經有三年用他的教授輪休假期到中國去。他十分精通中文,有時候甚至還能翻譯中國的古典詩詞。
吉爾聽說了先忠和我的家族故事之後,也大力鼓勵我繼續完成這本回憶錄。他和麗茲自告奮勇,自願閱讀我的手稿,並且幫忙修正文句,對於改進我說故事的技巧,也給了很多有益的建議。
除了這兩位寫作專家的幫助外,還有另外幾位在這幾年當中讀過這部回憶錄的手稿。我永遠感激先夫白先忠,他對中國近代史的淵博知識和熱情讓本書增色不少。我還要感謝吉爾的妻子希麗(Siri)、凱麗.姜士頓(Cary Johnston)和她的丈夫艾德溫.湯森(Edwin Townsend)、愛卓恩(Adrienne Pederson)和肯恩.彼得森(Ken Pederson)夫婦,他們對我的初稿很感興趣,也給了許多意見與批評,特別是在配置圖片上的協助,更是無可衡量。我還要感謝我的「大姊」艾倫.艾勒(Ellen Eller),她在這本書的手稿付印與準備配置圖片期間,堅定不移地給我至關重要的支持和鼓勵。因為有了這些好友、家人,還有另外許許多多的人,我才能完成這個為時長達八年的寫作計畫。如果沒有他們的協助,受嚴格科學寫作訓練如我,是沒有辦法完成這本既能為讀者帶來閱讀樂趣、又能提供若干中國歷史與文化知識的作品的。
在這裡,我得感謝媳婦,也就是大兒子法雄(Ben)的妻子蘇珊(Susan Scott)。在先夫先忠生命的最後階段,以及他去世後的那段期間,蘇珊每星期都特地過來好幾次,為我打理日常所需的大小雜務。蘇珊是高中生物與化學老師,她任教的蒙特蘇里(Montessori)高中在二○一六年春季學期之後關閉了,所以她多出了時間,可以來幫我的忙。這一點我深感幸運。松林村的朋友們看著她在這裡無私的奉獻,而且還樂在其中,都說:「每個人都需要蘇珊!」
先忠患病時,我擔起照顧他的責任,之後他過世了,我身為遺孀,不得不頭一回接管所有財務;蘇珊的丈夫法雄、我的小兒子法乾(Mike)和妻子凱瑟琳(Katherine)平日都在上班,但他們同樣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幫助我度過這段混亂的時期。擁有這樣貼心的孩子與兒媳,我非常幸運;沒有他們的愛和機靈的協助,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從喪偶的傷痛裡走出來。
現在回到這本書上。許多移民離鄉背井,發現自己身處異國,必須學習陌生語言,重新開展人生,而最終他們失去了留在故鄉的一切—我希望我家人的各種經歷,能夠為移民帶來的衝擊提供若干深刻的理解。我的父母在這樣的衝擊下生存了下來,需要很大的勇氣,這本書就是為他們和所有家族成員所寫的一部見證。
我得在這裡提起一些人的名字,這些人對本書也有貢獻,而且與接下來我要敘述的這起引發數千人憤怒、失望與懷疑的事件,有著偌大的關係。位於維吉尼亞州的斯威特布萊爾學院(Sweet Briar College)創立於一九○一年,我就是該校一九五七年班的畢業校友。這所學校實際上是我來到美國後的第一個家。在二○一五年三月三日這天,斯威特布萊爾學院,這所小而美、備受各界尊崇的女子文理學院,它的代理校長發表了一篇公開聲明。
這位代理校長宣布說,他和學校董事會的主席已經一致投票通過,由於難以克服的財務困難,學校將在該年八月關閉。在隨後的四個月裡,這項祕密做出的決策,引發了數以萬計的學校畢業校友、教職員、在學學生及她們的家長如潮水般湧出的憤怒與挫折之情。當法律手段告一段落的四個月後,許多人要我在這本書裡加入一段文字,將我們護校抗爭的行動寫下來。因為校方關校聲明的不坦率以及宣布的時機,使得我們的護校行動成為一場對抗種種不利因素的抗爭。
在本書第三十一章,我試著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重新描述許多校友與友人們此時的工作。在寫作這段引人入勝又具有歷史意義的篇章時,我得到很多人的幫助,特別是崔西.史都華(Tracy Stuart)女士,她在得知校方決定關閉學校之後,連夜組織了一個名為「搶救斯威特布萊爾」的非營利法人;還有莎拉.克萊門特(Sarah Clement)女士,她同意出任這一機構的董事會主席。除了崔西和莎拉兩位,我還要感謝艾倫.包爾(Ellen Bowyer)女士,她是維州阿默斯特郡(Amherst)的前任檢察長,代表我們上法庭打官司。這三位女士都告訴我她們對此次事件的看法,我希望自己書中的敘述可以公正地描寫她們和其他人的作為。
我必須提及可敬的泰瑞莎.派克.湯林遜(Teresa Pike Tomlinson)女士,她是斯威特布萊爾學院一九八七年班的校友,也是喬治亞州哥倫布市(Columbus)的市長。二○一五年五月,她在學校發表了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說,讓護校抗爭行動的支持者得到了再次奮鬥的動力。我還要對伊莉莎白.佛蘭佐.卡撒利尼(Elizabeth Frenzle Casalini)女士表達自己由衷的感謝,她也是母校一九八七年班的校友,更是我的同學辛西亞.歐塔威(Cynthia Ottaway)的女兒。大家都叫伊莉莎白「莉莉」(Lele),她持續讓我們知道此次行動的後續發展,而且還協助我這個社群網站時代的老骨董,教我怎麼從臉書(Facebook)上接收訊息。藉由社群網站,校友們可以即時組織,開始法律行動,向全國和世界展現社群網站的力量。大眾即時聯繫傳播的高效率,以及斯威特布萊爾校友們為了保護母校的熱誠,都是前所未見的。
我們一定要把這次行動的始末說出來,而且一定要說很多次,要成為之後小型文理學院和女子學院在爭取生存的先例典範。
先忠鼓勵我把二○一五年發生的一切,還有我們校友與其他人士在這場成功抗爭中所付諸的行動都寫出來。他為我們這些斯威特布萊爾校友的忠誠熱情感到驕傲,非常盼望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可是很矛盾的是,他的心臟衰竭已是末期,需要我持續照護,反而讓我來不及兼顧出版事宜,讓他能夠即時讀到。但是在我的心中,這本書當然是為先忠而完成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