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學習語言?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探索嬰兒到成人的語言能力躍進之謎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們如何從牙牙學語進展到能夠流利表達?
兒童語言發展權威,集結五十年研究心血重量之作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江文瑜/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
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謝承諭/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助理教授
蘇席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人類到幾歲才開始聽得懂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為何學弟二、第三外語這麼難?
社經地位不同的四歲兒童之間的詞彙量差距竟會達三千萬之多?
嬰兒從呱呱墜地起就能分辨自己母語的韻律特徵,此後更能夠在未經過明確的訓練下自然習得語言,直到能夠流暢地表達。然而,我們的語言能力為何會有這樣飛躍式的巨大進展呢?又為何學習第二外語很難達到母語的程度呢?
學習語言受到先天基因、大腦傾向、周遭環境及投入時間多寡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並有好幾個敏感期,語言的成長與所有認知能力——包括記憶、注意力、動作乃至思考方式息息相關,隨著大腦成熟,這些能力也會共同成長,而語言正是推動它們協同演進的關鍵。
在本書中,鑽研語言習得議題超過五十年、與多個頂尖國際研究機構合作過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先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語言習得的不同階段,並串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科學的最新研究與發現,揭示嬰兒如何從牙牙學語、與自己或玩具「對話」,直到最終發展出完整敘事能力的驚人過程。
兒童語言發展權威,集結五十年研究心血重量之作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江文瑜/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
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謝承諭/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助理教授
蘇席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人類到幾歲才開始聽得懂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為何學弟二、第三外語這麼難?
社經地位不同的四歲兒童之間的詞彙量差距竟會達三千萬之多?
嬰兒從呱呱墜地起就能分辨自己母語的韻律特徵,此後更能夠在未經過明確的訓練下自然習得語言,直到能夠流暢地表達。然而,我們的語言能力為何會有這樣飛躍式的巨大進展呢?又為何學習第二外語很難達到母語的程度呢?
學習語言受到先天基因、大腦傾向、周遭環境及投入時間多寡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並有好幾個敏感期,語言的成長與所有認知能力——包括記憶、注意力、動作乃至思考方式息息相關,隨著大腦成熟,這些能力也會共同成長,而語言正是推動它們協同演進的關鍵。
在本書中,鑽研語言習得議題超過五十年、與多個頂尖國際研究機構合作過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先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語言習得的不同階段,並串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科學的最新研究與發現,揭示嬰兒如何從牙牙學語、與自己或玩具「對話」,直到最終發展出完整敘事能力的驚人過程。
目錄
引言 基因、大腦、心智、環境再加上大量時間
第一章 學習中的孩子正逐步塑造他的語言腦
大腦與語言相輔相成/大腦天生具備有利於語言習得的傾向/語言本身也帶有促進習得的傾向/發展的每一步都各有其時:其中是否存在關鍵期?/具備彈性與可塑性,但同時兼具特殊性、專業性和針對性/漸進式髓鞘化/神經元增生和修剪/鏡像神經元系統(MNS)與語言習得/處理語言的大腦差異/
第二章 傾聽外界的語言
注意語言使用者的聲音以及嘴部、頭部與眼神的動作/成功發音:發聲與手勢/最初就用於處理語言的方式/在聽與說之際,大腦會選擇要注意哪些語言細節:競爭與協商/注意力三大焦點:單字的語音、語音變化以及其意義。/自閉症的情況/我也會只對自己說話,並聽見自己所說的內容/
第三章 由外界處理我的語言:溝通目的
其他人會留心並配合孩子的語言/從「模擬對話」到「真實對話」/共享注意力,超乎「你我」之間的關係/溝通目的:全新領域/指東西的重要性與人工智慧/原詞、單字與語言/自閉症的情況/社會在關心兒童語言學習方面的文化差異
第四章 我聽我的,而非你聽到的
眼睛有眼皮可以蓋住,那麼耳朵有嗎?/個體差異/語言感知的重大進展:知覺窄化/「比猴子還精」:統計學習/語言感知不只用到聽覺:一個人說話時,我們會看他的嘴和頭,並共享溝通情境
第五章 模仿行為是永不止息、頑強又無人可擋同時也不夠用
模仿與融入群體/模仿或擬仿:音韻記憶/模仿、鏡像神經元系統與預期/模仿或安靜/模仿然後學會語言,或者不學會語言
第六章 記憶與語言發展
施工中的語言記憶/記憶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語言工作記憶降低了習得語言的難度:少即是多/記憶力與詞彙發展(慣用單字和短語)/詞彙臨界量以及與文法的關係:抽象與類比/細微差異引發的非典型發展與典型發展中的差異
第七章 說故事,全新的語言星球
敘事有何特別?/文法包、反事實語句、修辭、隱喻與譏諷的靈活彈性/閱讀與書寫/有個體差異,那有世代差異嗎?
第八章 沒錯,但是……
非典型發展:嚴重影響語言習得歷程的障礙/社經地位不同的四歲兒童之間的詞彙量差距有三千萬之多嗎?/雙語或多語言的習得
後記
語言習得、學習以及發展
參考文獻
第一章 學習中的孩子正逐步塑造他的語言腦
大腦與語言相輔相成/大腦天生具備有利於語言習得的傾向/語言本身也帶有促進習得的傾向/發展的每一步都各有其時:其中是否存在關鍵期?/具備彈性與可塑性,但同時兼具特殊性、專業性和針對性/漸進式髓鞘化/神經元增生和修剪/鏡像神經元系統(MNS)與語言習得/處理語言的大腦差異/
第二章 傾聽外界的語言
注意語言使用者的聲音以及嘴部、頭部與眼神的動作/成功發音:發聲與手勢/最初就用於處理語言的方式/在聽與說之際,大腦會選擇要注意哪些語言細節:競爭與協商/注意力三大焦點:單字的語音、語音變化以及其意義。/自閉症的情況/我也會只對自己說話,並聽見自己所說的內容/
第三章 由外界處理我的語言:溝通目的
其他人會留心並配合孩子的語言/從「模擬對話」到「真實對話」/共享注意力,超乎「你我」之間的關係/溝通目的:全新領域/指東西的重要性與人工智慧/原詞、單字與語言/自閉症的情況/社會在關心兒童語言學習方面的文化差異
第四章 我聽我的,而非你聽到的
眼睛有眼皮可以蓋住,那麼耳朵有嗎?/個體差異/語言感知的重大進展:知覺窄化/「比猴子還精」:統計學習/語言感知不只用到聽覺:一個人說話時,我們會看他的嘴和頭,並共享溝通情境
第五章 模仿行為是永不止息、頑強又無人可擋同時也不夠用
模仿與融入群體/模仿或擬仿:音韻記憶/模仿、鏡像神經元系統與預期/模仿或安靜/模仿然後學會語言,或者不學會語言
第六章 記憶與語言發展
施工中的語言記憶/記憶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語言工作記憶降低了習得語言的難度:少即是多/記憶力與詞彙發展(慣用單字和短語)/詞彙臨界量以及與文法的關係:抽象與類比/細微差異引發的非典型發展與典型發展中的差異
第七章 說故事,全新的語言星球
敘事有何特別?/文法包、反事實語句、修辭、隱喻與譏諷的靈活彈性/閱讀與書寫/有個體差異,那有世代差異嗎?
第八章 沒錯,但是……
非典型發展:嚴重影響語言習得歷程的障礙/社經地位不同的四歲兒童之間的詞彙量差距有三千萬之多嗎?/雙語或多語言的習得
後記
語言習得、學習以及發展
參考文獻
序/導讀
人類習得語言的奧祕,與AI的語言生成機制截然不同,本書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最新發現抽絲剝繭試圖解密。——何萬順/東海外文系講座教授
孩子來到精采多樣、時而喧囂的世界,是如何擷取那些語言的零光片語,一步一步打造自己的語言世界呢?推薦各位讀者細品這本書,探求人類學習語言的奧祕。——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創辦人
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們對語言習得的單一認知。作者巧妙地融合認知神經科學與發展心理學,揭示基因、環境與心智的動態互動,不僅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也展現了人類語言既複雜又優美的存在。——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內容豐富但深入淺出,綜合跨域研究成果,探討人類語言習得發展不同面向,專家和大眾讀者相信都能有所收穫!——謝承諭/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助理教授
孩子來到精采多樣、時而喧囂的世界,是如何擷取那些語言的零光片語,一步一步打造自己的語言世界呢?推薦各位讀者細品這本書,探求人類學習語言的奧祕。——黃竹佑/「麻瓜的語言學」創辦人
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們對語言習得的單一認知。作者巧妙地融合認知神經科學與發展心理學,揭示基因、環境與心智的動態互動,不僅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也展現了人類語言既複雜又優美的存在。——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內容豐富但深入淺出,綜合跨域研究成果,探討人類語言習得發展不同面向,專家和大眾讀者相信都能有所收穫!——謝承諭/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助理教授
試閱
〈在聽與說之際,大腦會選擇要注意哪些語言細節:競爭與協商〉
語言並不是孩子周遭環境中唯一令他感興趣的事情。還有許多其他事情也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並促進能力發展。儘管本書將重點放在語言上,但事實上,在所有書中論及的現象發生的同時,其他認知、社會和生理的變化也會出現。儘管本書以語言為焦點,但學習者也必須做出選擇。他們的注意力必須處理語言經驗中種種面向,而忽略其他部分,這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從幾十個語言細節中擇一全神貫注。
舉個例子好了。洗澡時,爸爸對十二個月大的小孩說:「現在我們要幫腳腳搓肥皂了。」小孩可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或「腳」上,因為他還太小,所以無法明確察覺句子當中的每個元素。如果他將注意力放在「現在」上,他可能從那時候就會開始理解「現在」這個字,並在每次聽到同一個字時,覺察力會越來越強,可能兩、三個月後,他就能說「先哉」來表示「現在」。如果孩子歲數再稍微大一點,比如二十二個月大,那他就不用像小孩子一樣全神貫注地把焦點放在爸爸這句話中的某個片段,因為他會自動迅速理解整個句子。真可謂天壤之別!因此,在那個階段,他反而會把注意力轉向其他語言面向。比如將心思放在造句,好跟爸爸開玩笑,像是說:「不是這個腳,不對,是這個腳,這個腳!」邊把腳藏起來。
孩子在努力學習某個語言細節時,會出現所謂的「FIS 現象」,這種現象只會出現在這個時候,以前不會出現,以後也不會有。FIS 現象之名是源自說英語的孩子因為還說不出「魚(fish)」,因而用「予咦(fis)」來指稱充氣塑膠魚。如果大人問他:「這是你的予咦嗎?」,孩子會拒絕對話。但如果問他:「這是你的魚嗎?」,孩子就會回答:「對,這是我的予咦」。在這種時刻,面對他自己發錯音的「予咦(fis)」和正確發音的「魚(fish)」,孩子能夠察覺到兩者發音之間的差異,因此對大人所使用的「予咦(fis)」,他不予以回應,但卻會對「魚(fish)」做出回應。他能感知的東西比他能說出來還要多。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很多不同的案例中也都有過相關報告。重點在於,孩子當時正努力將心力集中在發不出的那個小小的語音上(即 -ish),而且他看起來並不想錯過能夠好好學會的機會。
關於語言注意力,有人提出競爭與協商一說,意指大腦每次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會選擇要注意什麼以及不注意什麼。注意力會傾向聚焦於語言中的某個細節(聽到的或說出來的),這種有所偏好的選擇是種必然,畢竟資源有限。每次資源都只能用在單一焦點上。只要是人都會這麼做,這並非小孩獨有的行為。舉例來說,學西班牙語的孩子幾乎都會用「他哉(tá)」來表示「他在(está)」,而且這種講法會用上很長一段時間。有時大人講太快也會這樣說。大人如果想要,幾乎不用花什麼力氣就能正確發音。而孩子在語言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會說成「他栽(tá)」,是因為儘管能察覺到「他栽(tá)」和大人所說的「他在(está)」之間有差距,此刻他就是沒辦法說得更準確。
這段對話來自「瑪麗亞語料庫」第 299 段,這是從十九個月到四歲之間紀錄語言習得的縱向語料庫。在這段對話中,瑪麗亞和她舅舅正在翻閱一本雜誌。瑪麗亞當時二十四個月大:
舅舅:「你看,我們來這裡找安東尼奧,看在這本雜誌裡找(開始翻雜誌)。」
瑪麗亞:「他在那裡嗎?」
舅舅:「應該在。」
瑪麗亞:「他栽(在)…去糟(找)安東尼奧」
舅舅:「我們去找安東尼奧好嗎?」
瑪麗亞:「好,他栽(在)…去糟(找)安東尼奧」
瑪麗亞在同一個場景中說了「他栽(ta)」和「他在(está)」。說「他栽(ta)」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她聽不出「他在(está)」的發音,也不是因為她不會這個字的發音。她其實已經會說「他在(está)」了。但大腦在同時面對多個注意力焦點時,語言處理系統會超載,這時就必須協調分配資源,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好好發出完整的「他在(está)」上,就是放棄將注意力放在這個字,所以無法做到完整或準確的發音,但以此換來的好處是可以造出更長而且難度更高的句子,即:「企遭(去找)安東尼奧(Ta a buscá a Antonio)」。因為大腦資源有限,語言處理系統必須做出取捨。在初期發言中,她已能說出完整的「他在(está)」,那是她已經說了很多遍而且長度很短的短語。但當她把注意力放在比較長的句子時,她的發音就不行了,沒辦法準確說出「他在(está)」,但換來的是她能夠造出複雜的句子。就像幾乎所有二十四個月大的孩子一樣,瑪麗亞還在學習母語的語音系統,學習如何正確發音。但要做到能說出口、足以產出語言,光是將心力放在發音上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句法、語義,甚至語用層面的訊息。想當然爾,這項任務肯定很艱難,而且全都得同時處理。在前述語境中,遇到困難的情況,也就是必須同時說出「他在(está)」並造長句表達「正在找安東尼奧」的意思時,她已經學會說「他在(está)」的能力幾乎消失殆盡。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隨便一個小孩子(大人也是)的模仿能力都比產出能力更厲害。前提是不要因為害羞或顧慮而不敢開口——而這種情況在大人身上卻非常常見。模仿會比較容易,因為不需要靠自己組織句法、語義或語用的內容,別人已經幫我們把這些東西都準備好了。我們只需要組織語音和發音,所以自然更容易能夠成功仿說。跟大家分享一個老掉牙的笑話:有個大人喜歡喝咖啡,但他不會說「咖啡(Café)」這個詞,只會在酒吧裡點「苦艾酒(Vermut)」。後來他喝膩了苦艾酒,好不容易才學會說「咖啡(Café)」。於是他走進酒吧說:「咖啡。」,而服務生問他:「要純咖啡(solo)、加奶(con leche)、加少量牛奶(cortado)、還是要無咖啡因(descafeinado)?」他一聽,腦子全亂了,最後只好說:「那……還是苦艾酒吧(Vermut)。」這種退回舊有用法的情況,看起來像是退步,但其實並不是。他並沒有忘記「咖啡」這個詞,甚至也聽懂了服務生的話。只是要同時處理、發出那些新詞仍然超出了他的能力。他必須將心力放在同時協調大量的全新語音發音才可能做到。
〈語言感知不只用到聽覺:一個人說話時,我們會看他的嘴和頭,並共享溝通情境〉
前面提到了,寶寶需要更多線索來克服實際辨識單字的難點,那就是從聲學上來說,單字的語音在每次發音時其實都會有所變化。我們還需要找出更多變因,才能解釋為什麼到了二十四個月大時,嬰兒的語言感知能力能取得初期成果,也就是父母會說出:「說話要小心,他都聽得懂。」的時候。語言雖是用耳朵聽的,但聽的同時會看見語言使用者的臉部,也會留意其嘴部、頭部動作和眼神注視的方向。孩子們也會觀察語言使用者在說話時同時做出的手勢,某種程度上,他們是跟著說者的眼神與肢體動作來推斷他們所說的內容。人類在理解語言時會出現多模態的狀態,聆聽語言語音的同時也會接收非聽覺的感官訊息。
大人通常和嬰兒面對面說話,這樣他們會更容易理解對話的內容。目前確知的是,能看到說話者的臉會更容易理解語言的語音。關於這個部分有個實驗為例,研究人員找來兩組九個月大的嬰兒進行實驗。兩組都聽了第二語言的同一組新音素,在這個實驗中所使用的第二語言為中文,但兩組在實驗室中接觸的情境不同。在社交情境中,一位母語中文的女性和嬰兒說故事,並與他玩耍。而另一組嬰兒的狀況則是聽到完全相同的語音,也看到一樣的畫面,但是從電視螢幕中接觸到的,沒有社交互動。而在社交情境中的嬰兒明顯學得更好,更能區分新語音的差別,應該是因為他們在這種情境下專注力更高,而十二天後,研究人員透過行為表現及腦部影像也證實了這一點,反倒是處於非社交情境中的嬰兒什麼也沒有學到。研究人員在九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也觀察到了微妙的個體差異。在其他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腦部造影測出,會將視線從對話的大人轉移到大人所談論物體的嬰兒,更能夠辨識新單字的語音,相較之下,只會看著物體或只看著大人的嬰兒,辨識能力就比較低落。
與他人溝通、與對話者處於相同的溝通情境,對於孩子們語言感知能力的成長可謂關鍵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大人所使用的單字,會對應情境當中實際存在的物體或動作,談論的是存在於此時此地的事物。因此,嬰兒才能夠將成人使用的單字發音,與存在於當下情境的指涉對象搭配起來。比如玩球的同時提到「球」,孩子就能將「球」這個字的發音和物體連結起來。與嬰兒之間的交流,會讓他們更容易發現單字與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就是語音與意義之間的關聯。這個階段的語言習得重點在於理解語音背後的意義,這一點有助他們更留心發音的細節,並聚焦於處理這個單字的形式。
社交互動幫助嬰兒更加專心,也能更加注意對話情境中出現的語音,同時也提供他們一種連結的經驗,也就是活化大腦機能,結合感官與行動,即知即行,聽到什麼就嘗試去模仿。嬰兒聽到真人說話時,比起非生命體所發出的語音,他們對語言的注意力向來明顯更高。舉例來說,嬰兒看來並無法從電視中聽到的語言得到語音感知能力的成長效果。如果只聽語音而沒有畫面,也就是只有純粹聽到語言發音,則是幾乎沒有學習效果可言。不過在孩子年紀較大的情況,因為學習方式變了,學習語言的面向也有所不同,就必須另當別論。
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說明幼童無法有效利用源自無生命體的語言,比如說有個兩歲半的孩子在講電話,雖然他們已經能說一些話,在家裡大人也聽得懂,而且「什麼都聽得懂」,卻還是聽不懂電話中說的內容,除非對方使用的是慣用語句。電話是只能傳遞聲音的媒介,無法提供額外的語言情報,小孩講電話時既看不到語言使用者說話時的表情、看不到對方說話時的目光所向,更不要說透過用詞遣字共享指稱的語境,他只能聽到聲音。這個例子同樣適用於那些還未掌握第二語言的成人,萬一非得打電話給該語言的母語人士,那對他來說可是很頭大的問題,肯定能免則免。
語言並不是孩子周遭環境中唯一令他感興趣的事情。還有許多其他事情也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並促進能力發展。儘管本書將重點放在語言上,但事實上,在所有書中論及的現象發生的同時,其他認知、社會和生理的變化也會出現。儘管本書以語言為焦點,但學習者也必須做出選擇。他們的注意力必須處理語言經驗中種種面向,而忽略其他部分,這是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從幾十個語言細節中擇一全神貫注。
舉個例子好了。洗澡時,爸爸對十二個月大的小孩說:「現在我們要幫腳腳搓肥皂了。」小孩可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或「腳」上,因為他還太小,所以無法明確察覺句子當中的每個元素。如果他將注意力放在「現在」上,他可能從那時候就會開始理解「現在」這個字,並在每次聽到同一個字時,覺察力會越來越強,可能兩、三個月後,他就能說「先哉」來表示「現在」。如果孩子歲數再稍微大一點,比如二十二個月大,那他就不用像小孩子一樣全神貫注地把焦點放在爸爸這句話中的某個片段,因為他會自動迅速理解整個句子。真可謂天壤之別!因此,在那個階段,他反而會把注意力轉向其他語言面向。比如將心思放在造句,好跟爸爸開玩笑,像是說:「不是這個腳,不對,是這個腳,這個腳!」邊把腳藏起來。
孩子在努力學習某個語言細節時,會出現所謂的「FIS 現象」,這種現象只會出現在這個時候,以前不會出現,以後也不會有。FIS 現象之名是源自說英語的孩子因為還說不出「魚(fish)」,因而用「予咦(fis)」來指稱充氣塑膠魚。如果大人問他:「這是你的予咦嗎?」,孩子會拒絕對話。但如果問他:「這是你的魚嗎?」,孩子就會回答:「對,這是我的予咦」。在這種時刻,面對他自己發錯音的「予咦(fis)」和正確發音的「魚(fish)」,孩子能夠察覺到兩者發音之間的差異,因此對大人所使用的「予咦(fis)」,他不予以回應,但卻會對「魚(fish)」做出回應。他能感知的東西比他能說出來還要多。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很多不同的案例中也都有過相關報告。重點在於,孩子當時正努力將心力集中在發不出的那個小小的語音上(即 -ish),而且他看起來並不想錯過能夠好好學會的機會。
關於語言注意力,有人提出競爭與協商一說,意指大腦每次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會選擇要注意什麼以及不注意什麼。注意力會傾向聚焦於語言中的某個細節(聽到的或說出來的),這種有所偏好的選擇是種必然,畢竟資源有限。每次資源都只能用在單一焦點上。只要是人都會這麼做,這並非小孩獨有的行為。舉例來說,學西班牙語的孩子幾乎都會用「他哉(tá)」來表示「他在(está)」,而且這種講法會用上很長一段時間。有時大人講太快也會這樣說。大人如果想要,幾乎不用花什麼力氣就能正確發音。而孩子在語言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會說成「他栽(tá)」,是因為儘管能察覺到「他栽(tá)」和大人所說的「他在(está)」之間有差距,此刻他就是沒辦法說得更準確。
這段對話來自「瑪麗亞語料庫」第 299 段,這是從十九個月到四歲之間紀錄語言習得的縱向語料庫。在這段對話中,瑪麗亞和她舅舅正在翻閱一本雜誌。瑪麗亞當時二十四個月大:
舅舅:「你看,我們來這裡找安東尼奧,看在這本雜誌裡找(開始翻雜誌)。」
瑪麗亞:「他在那裡嗎?」
舅舅:「應該在。」
瑪麗亞:「他栽(在)…去糟(找)安東尼奧」
舅舅:「我們去找安東尼奧好嗎?」
瑪麗亞:「好,他栽(在)…去糟(找)安東尼奧」
瑪麗亞在同一個場景中說了「他栽(ta)」和「他在(está)」。說「他栽(ta)」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她聽不出「他在(está)」的發音,也不是因為她不會這個字的發音。她其實已經會說「他在(está)」了。但大腦在同時面對多個注意力焦點時,語言處理系統會超載,這時就必須協調分配資源,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好好發出完整的「他在(está)」上,就是放棄將注意力放在這個字,所以無法做到完整或準確的發音,但以此換來的好處是可以造出更長而且難度更高的句子,即:「企遭(去找)安東尼奧(Ta a buscá a Antonio)」。因為大腦資源有限,語言處理系統必須做出取捨。在初期發言中,她已能說出完整的「他在(está)」,那是她已經說了很多遍而且長度很短的短語。但當她把注意力放在比較長的句子時,她的發音就不行了,沒辦法準確說出「他在(está)」,但換來的是她能夠造出複雜的句子。就像幾乎所有二十四個月大的孩子一樣,瑪麗亞還在學習母語的語音系統,學習如何正確發音。但要做到能說出口、足以產出語言,光是將心力放在發音上是不夠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句法、語義,甚至語用層面的訊息。想當然爾,這項任務肯定很艱難,而且全都得同時處理。在前述語境中,遇到困難的情況,也就是必須同時說出「他在(está)」並造長句表達「正在找安東尼奧」的意思時,她已經學會說「他在(está)」的能力幾乎消失殆盡。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隨便一個小孩子(大人也是)的模仿能力都比產出能力更厲害。前提是不要因為害羞或顧慮而不敢開口——而這種情況在大人身上卻非常常見。模仿會比較容易,因為不需要靠自己組織句法、語義或語用的內容,別人已經幫我們把這些東西都準備好了。我們只需要組織語音和發音,所以自然更容易能夠成功仿說。跟大家分享一個老掉牙的笑話:有個大人喜歡喝咖啡,但他不會說「咖啡(Café)」這個詞,只會在酒吧裡點「苦艾酒(Vermut)」。後來他喝膩了苦艾酒,好不容易才學會說「咖啡(Café)」。於是他走進酒吧說:「咖啡。」,而服務生問他:「要純咖啡(solo)、加奶(con leche)、加少量牛奶(cortado)、還是要無咖啡因(descafeinado)?」他一聽,腦子全亂了,最後只好說:「那……還是苦艾酒吧(Vermut)。」這種退回舊有用法的情況,看起來像是退步,但其實並不是。他並沒有忘記「咖啡」這個詞,甚至也聽懂了服務生的話。只是要同時處理、發出那些新詞仍然超出了他的能力。他必須將心力放在同時協調大量的全新語音發音才可能做到。
〈語言感知不只用到聽覺:一個人說話時,我們會看他的嘴和頭,並共享溝通情境〉
前面提到了,寶寶需要更多線索來克服實際辨識單字的難點,那就是從聲學上來說,單字的語音在每次發音時其實都會有所變化。我們還需要找出更多變因,才能解釋為什麼到了二十四個月大時,嬰兒的語言感知能力能取得初期成果,也就是父母會說出:「說話要小心,他都聽得懂。」的時候。語言雖是用耳朵聽的,但聽的同時會看見語言使用者的臉部,也會留意其嘴部、頭部動作和眼神注視的方向。孩子們也會觀察語言使用者在說話時同時做出的手勢,某種程度上,他們是跟著說者的眼神與肢體動作來推斷他們所說的內容。人類在理解語言時會出現多模態的狀態,聆聽語言語音的同時也會接收非聽覺的感官訊息。
大人通常和嬰兒面對面說話,這樣他們會更容易理解對話的內容。目前確知的是,能看到說話者的臉會更容易理解語言的語音。關於這個部分有個實驗為例,研究人員找來兩組九個月大的嬰兒進行實驗。兩組都聽了第二語言的同一組新音素,在這個實驗中所使用的第二語言為中文,但兩組在實驗室中接觸的情境不同。在社交情境中,一位母語中文的女性和嬰兒說故事,並與他玩耍。而另一組嬰兒的狀況則是聽到完全相同的語音,也看到一樣的畫面,但是從電視螢幕中接觸到的,沒有社交互動。而在社交情境中的嬰兒明顯學得更好,更能區分新語音的差別,應該是因為他們在這種情境下專注力更高,而十二天後,研究人員透過行為表現及腦部影像也證實了這一點,反倒是處於非社交情境中的嬰兒什麼也沒有學到。研究人員在九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也觀察到了微妙的個體差異。在其他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腦部造影測出,會將視線從對話的大人轉移到大人所談論物體的嬰兒,更能夠辨識新單字的語音,相較之下,只會看著物體或只看著大人的嬰兒,辨識能力就比較低落。
與他人溝通、與對話者處於相同的溝通情境,對於孩子們語言感知能力的成長可謂關鍵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大人所使用的單字,會對應情境當中實際存在的物體或動作,談論的是存在於此時此地的事物。因此,嬰兒才能夠將成人使用的單字發音,與存在於當下情境的指涉對象搭配起來。比如玩球的同時提到「球」,孩子就能將「球」這個字的發音和物體連結起來。與嬰兒之間的交流,會讓他們更容易發現單字與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就是語音與意義之間的關聯。這個階段的語言習得重點在於理解語音背後的意義,這一點有助他們更留心發音的細節,並聚焦於處理這個單字的形式。
社交互動幫助嬰兒更加專心,也能更加注意對話情境中出現的語音,同時也提供他們一種連結的經驗,也就是活化大腦機能,結合感官與行動,即知即行,聽到什麼就嘗試去模仿。嬰兒聽到真人說話時,比起非生命體所發出的語音,他們對語言的注意力向來明顯更高。舉例來說,嬰兒看來並無法從電視中聽到的語言得到語音感知能力的成長效果。如果只聽語音而沒有畫面,也就是只有純粹聽到語言發音,則是幾乎沒有學習效果可言。不過在孩子年紀較大的情況,因為學習方式變了,學習語言的面向也有所不同,就必須另當別論。
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說明幼童無法有效利用源自無生命體的語言,比如說有個兩歲半的孩子在講電話,雖然他們已經能說一些話,在家裡大人也聽得懂,而且「什麼都聽得懂」,卻還是聽不懂電話中說的內容,除非對方使用的是慣用語句。電話是只能傳遞聲音的媒介,無法提供額外的語言情報,小孩講電話時既看不到語言使用者說話時的表情、看不到對方說話時的目光所向,更不要說透過用詞遣字共享指稱的語境,他只能聽到聲音。這個例子同樣適用於那些還未掌握第二語言的成人,萬一非得打電話給該語言的母語人士,那對他來說可是很頭大的問題,肯定能免則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