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新講(上、下)修訂版(二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的編寫撰述,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至今未嘗消歇。惟在格局體例與內涵課題上,已大致定型,若欲有所突破,實非易事。王國瓔教授的《中國文學史新講》,則是一部展現新格局,提供新視野的力著。
除 「總緒」介紹中國文學的傳統特質、發展大勢、作者類型、與場域背景之外,全書主體共分十二編。主要從宏觀角度,分別以不同文類的作品本身之源流演變為筆墨 重點,論述中國文學發展的大概趨勢與演變軌跡。當可與一般以朝代劃分文學發展階段,且以諸朝代中個別著名作家的成就為關懷中心的文學史,有互補之益。
目錄
總緒
一、中國文學的傳統特質
(一)歷史悠久傳統持續
(二)文學範圍雜而不純
(三)作品反映現實人生
(四)抒情詩是文學主流
(五)政教倫理色彩濃厚
(六)含蓄委婉韻味為高
二、中國文學的發展大勢
(一)形成期 ─ 先秦兩漢
(二)成熟期 ─ 魏晉至隋唐
(三)蛻變期 ─ 宋元明清
三、中國文學的作者類群
(一)作者遍佈各階層
(二)文人士子為主幹
(三)集體創作之普遍
(四)女性作者非主流
四、中國文學的場域背景
朝廷廟堂、山林田園、城市鄉鎮、閨中院內
第一編 中國文學的源頭 - 先秦文學
第一章 緒 說
一、先秦文學的興起背景
二、先秦文學的普遍特徵
第二章 古代神話
第一節 緒 說
一、何謂「神話」
二、相關文獻
第二節 古代神話的主要類型
一、創世神話
(一)盤古開天闢地
(二)女媧造人補天
二、自然神話
(一)共工怒觸不周山
(二)夸父與日逐走
(三)精衛木石填海
三、英雄神話
(一)羿射十日
(二)鯀、禹治水
(三)黃帝戰蚩尤
(四)刑天舞戚
第三節 古代神話的傳統特色
一、記載零星片段,缺乏完整體系,影響敘事文學的發展
二、原始意味濃厚,往往人獸同體,乃至物類變形者居多
三、宇宙自然、生命死亡、功業偉績為主要的內涵與關懷
(一)與自然爭勝,向權威挑戰的挫折與憾恨
(二)建功立業,遺愛人間,留名青史的嚮往
(三)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與癡頑
(四)時光流逝,生命短暫的恐懼與焦慮
第四節 古代神話的演變趨勢
一、神話歷史化
二、神話寓言化
三、神話神仙化
第三章 第一部詩歌總集 - 《詩經》
第一節 緒 說
一、《詩經》的名稱、時代、地域、作者
二、《詩經》的編訂與分類
三、《詩經》的應用與流傳
第二節《詩經》的主題內涵
一、先祖德業之頌美
二、民族歷史之追述
三、君臣宴饗之樂歌
四、農事活動之記錄
五、政治社會之怨刺
六、征戰行役之哀嘆
七、愛情婚姻之吟詠
第三節《詩經》之特色與傳統的開創
一、頌美怨刺吟詠情懷
二、人間世界現實生活
三、政治色彩道德意識
四、感情基調溫柔敦厚
五、四言句式聯章復沓
六、賦比興的修辭手法
七、解讀紛歧詩無達詁
第四章 作家文學的開端 - 「楚辭」
第一節 緒 說
一、何謂「楚辭」
二、楚辭形成之背景
(一)荊楚文化的孕育
(二)楚聲楚歌的滋養
三、「楚辭」與屈原
第二節《楚辭》主要作品概覽
一、〈九歌〉- 祭神歌舞劇的加工潤色
(一)名稱來源與寫作年代
(二)篇章體制與所祀諸神
(三)主題情調與香草花木
二、〈離騷〉- 第一篇自敘長篇抒情詩
(一)題意與寫作年代
(二)內涵與結構組織
(三)特色與傳統開創
三、〈九章〉- 遷客逐臣悲情的宣洩
(一)名稱、篇章真偽、寫作年代
(二)主題內涵
四、〈天問〉- 問蒼天
(一)題意與寫作年代
(二)內容與形式
五、〈招魂〉- 魂兮歸來
(一)作者、主旨、年代
(二)內容與形式
第三節「楚辭」的流派與後繼
一、悲秋文學的濫觴 - 宋玉〈九辯〉
二、艷情文學的先河 - 〈高堂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
第四節 小 結 - 從《詩經》到「楚辭」
第五章 敘事文學的前驅 - 歷史散文
第一節 緒 說
一、何謂「散文」
二、散文的萌芽 - 早期的文字記載
(一)甲骨卜辭
(二)銅器銘文
(三)《周易》卦爻辭
三、散文的雛形 - 《尚書》:第一部歷史文獻集
(一)《尚書》的名稱、性質、編訂
(二)今古文之分及偽古文《尚書》
(三)《尚書》的文學價值
第二節 歷史散文的興起與發展
總趨勢:由簡而詳,由質而文;由記事記言而敘事寫人
一、背景概述
二、記事與記言的濫觴 - 《春秋》與《國語》
(一)《春秋》概覽 - 第一部史傳散文,以記事為主
(二)《國語》概覽 - 第一部國別史,以記言為主
三、敘事傳統的奠定 - 《左傳》與《戰國策》
(一)《左傳》概覽 - 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史傳文學的濫觴
(二)《戰國策》概覽 - 第一部以策士活動與辯辭為主之史著
第三節 小 結
第六章 說理文章的肇始 - 諸子散文
第一節 緒 說
第二節 諸子散文的興起與發展
總趨勢:由簡而繁,由疏而密;由片段語錄而長篇議論
一、早期語錄體 - 《論語》、《墨子》
(一)《論語》概覽
1. 成書與體例
2. 散文特質
(二)《墨子》概覽
1. 成書與體例
2. 散文特質
二、語錄體至說理文的橋樑 -《孟子》、《莊子》
(一)《孟子》概覽
1. 成書與體例
2. 散文特質
(二)《莊子》概覽
1. 成書與體例
2. 散文特質
三、長篇論說文的開啟 -《荀子》、《韓非子》
(一)《荀子》概覽
1. 成書與體例
2. 散文特質
(二)《韓非子》概覽
1. 成書與體例
2. 散文特質
第三節 小 結
第二編 中國文學的起步與飛躍 - 兩漢文學
第一章 緒 說
第二章 兩漢辭賦的發展
第一節 緒 說
一、「賦」與「辭賦」
二、漢代辭賦的類型 - 騷體與散體
第二節 漢代辭賦興起的背景
一、文體本身發展趨勢
二、帝國空前統一繁榮
三、天子王侯獎勵提倡
第三節 漢代辭賦發展與流變
一、漢賦的形成 - 詩的賦化
(一)騷體短賦的典範 - 楚騷餘緒
(二)騷體短賦的轉變 - 句式散化
(三)散體大賦的成熟 - 散文為主
二、漢賦的全盛 - 散體大賦
(一)散體大賦的典範 - 體物圖貌的特色
(二)散體大賦的模擬 - 體物圖貌的繼承
(三)騷體傳統的延續 - 抒情言志的徘徊
三、漢賦的轉變 - 賦的詩化
(一)散體大賦的沒落
(二)抒情小賦的興起
第四節 漢賦的特色與文學地位
一、主題內涵方面
(一)擴大文學作品題材範圍
(二)遙接《詩經》美刺傳統
(三)承揚《楚辭》不遇情懷
二、藝術風貌方面
(一)承繼主客對話的佈局
(二)確立散韻兼備的行文
(三)奠定狀景寫物的傳統
(四)肇始尚辭好藻的文風
第三章 史傳文學的楷模 - 司馬遷《史記》
第一節 緒 說
一、《史記》的作者與名稱
(一)作者及撰寫緣起
(二)名稱及其由來
二、《史記》的取材與體例
(一)取材範圍
(二)體例開創
第二節 《史記》的文學特色與影響
一、第一部以「人」為本位的史傳文學
二、為小說格式體制與敘述模式立典範
(一)格式體制
1. 傳、記名篇
2. 開頭與結尾
3. 序言與論贊
(二)敘述模式
1. 第三人稱與客觀立場
序/導讀
總 緒
本書「中國文學史新講」,乃是針對中國文學作品自先秦至晚清,亦即民國之前,其演變過程與發展面貌的歷史回顧。著重的主要是,論 述分析各種不同體式的文學類型,諸如詩歌、文章(包括散體古文與駢儷之文)、戲曲、小說諸文類之發展演變大勢,並介紹不同時代之文壇現象,以及探討各時代 重要作家作品於文風流變中之承傳與開拓,期使在歷史進展過程中,掌握中國文學各種體式文類之時代風貌及演變軌跡。
試閱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已是中國文學史論者之共識。所謂「先秦」,乃是指秦始皇統一天下(前211)之前漫長的歷史時期。雖然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將近四千年,不過在西周之前,作品遺留不多,現存先秦作品,少數產生於西周,大多則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因而此處所稱「先秦文學」,主要是以周平王東遷之後,亦即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為討論重點。
一、先秦文學的興起背景
自周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宗法制度破壞,禮樂崩壞;且諸侯爭霸,列國兼併,爭戰頻繁。這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思想,各方面均發生劇烈的變化。惟其中兩項背景條件,與先秦文學的興起,關係最為密切:
(一)士階層的崛起
此處所謂「士」,乃指在商周時代原來屬於貴族的最低階層,包括可以遊仕四方的武士、文士、策士等。由於春秋戰國時期,正屬諸侯爭相用人之際,為了爭取霸權或鞏固政權,諸侯「禮賢下士」蔚然成風,於是「士」可以憑藉其才學見識,遊走活躍於諸侯列國之間,其社會地位自然日益重要。這些所謂的「士」,大抵受過「六藝」的教育,屬於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才幹的人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文士」,亦即具有學識的「文學之士」。這些文士中,有不少是以從事講學授徒和學術著述,來宣揚自己的哲學理念或政治主張,不但是促進先秦思想蓬勃自由的生力軍,也是助長先秦文學興盛的主動力。
(二)思想蓬勃自由
自平王東遷,西周時代原先「學在官府」的局面已成過去,私人聚徒講學的風氣興起,教育或學識已非官方貴族階層的專利,乃至諸子百家的學說主張應運而生。包括儒、墨、道、法、縱橫諸家,各逞其說,放言爭辯,且互相影響,彼此滲透,遂形成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思想蓬勃自由,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論著與歷史著述的勃興,雖然在中國哲學史或思想史上,擁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不過,從文學史的立場,二類著作以散行單句的行文說理敘事,亦可說是中國敘事文與說理文的源頭。此外,《詩三百》的收錄編輯整理,則為中國詩歌奠定了傳統;再者,思想蓬勃自由,畢竟提高了個體意識的伸張,戰國時期楚人屈原發憤以抒情,宋玉惆悵而自憐,可謂是形成自我抒情述懷文學的先驅。
二、先秦文學的普遍特徵
現存的先秦文學,作品之體制樣式多端,風格亦各異,不過仍然出現一些共同的普遍性的特徵,已經顯示出中國文學的一些傳統痕跡:
(一)尚實用,政治教化色彩濃郁
無論《詩經》、「楚辭」,或史家之著,諸子之說,乃至策士之辭,其撰述、采集,或編輯整理,多以「實用」為宗旨。或為了迎合在上位者之要求,以示君恩浩蕩;或藉其著述以圖自顯,博取聲名;或為批評當權者在政治品德方面的缺憾,以示勸戒;或為宣揚傳播自己的學說理論,以求任用、抒己懷;或為發洩個人在政壇受挫的激慨憂傷,以舒憤懣…。雖然作者或編撰者之目的各異,惟在作品內涵上,往往流露出對當前的政治社會、道德倫理之強烈關懷,乃至對後世中國文學的發展,造成既深且遠的影響。
(二)多非一人之作,作者難以確指
現存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無論詩或文,由於時代久遠,甚至原作者之姓名與確實時代均有難以考核者,加上官方之收集與編撰者之增潤修飾,乃至大多不是出於一人一時一地,故作者與寫作時代往往難以確指。試看《詩經》305篇,流傳既久,經手亦多,除少數幾篇僅自稱作者之名外,其餘均屬無名氏之作。此外,現存「楚辭」,其中有的作品,或許可以大致認定為屈原所作,惟除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之外,其他作者到底屬誰,則歷來始終爭議不斷。即使〈九歌〉組詩,一般也認為,或許是屈原根據荊楚一帶民間祀神祭歌改寫潤色而成。至於歷史著述中,諸如《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顯然亦均非出自一人之手。另外諸子之文,包括《論語》、《墨子》、《莊子》等,則主要屬於某一學派師徒集體之筆,亦並非單純出於某一特定作者之手。即使《孟子》一書,其中也有弟子的參與紀錄,又經後人增潤者。
(三)文史哲不分,文學與非文學並存
前面論及中國文學的傳統特質,已經點出,文學的範圍雜而不純,乃是一特色。先秦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其範圍,除了《詩經》、「楚辭」以外,諸子論著,史家著述,往往亦涵蓋在內,乃至文史哲不分家,文學與非文學並存。這種現象,或可歸因於:首先,純文學的觀念尚未確立,此時期的作者,對於文學的本質尚無明確認識,亦無文學創作意識的自覺。其次,後世讀者在諸子論著與史家著述中,的確發現了一些影響後世文學作品內涵與風貌的元素。因此,當代每一部中國文學史的撰寫,似乎都用心良苦,特別為先秦的哲學論著和歷史著述,貼上一個「散文」的標籤,如「諸子散文」、「歷史散文」,表示注重的乃是其散體行文的文學色彩與文學價值而已。本書亦未敢例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