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上編):西潮東漸 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文學乃心靈的原鄉,史冊是返鄉依歸的星圖
馬森教授畢生傾力之作
大播遷時代下的華文文學一百年
首部全面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家與作品的文學史專書
完整記錄百年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傳承,浩浩湯湯,奔流不息
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歷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於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別作家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思維,以俾使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本書分編依據「兩度西潮論」為基礎,自十九世紀末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峰,後因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台灣,1977年以後,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第一章到第十九章)
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家。詳盡探討西方文學的譯介,從古文到白話的轉換歷程,以及晚清到民國各類文體的遞嬗,如傳統小說至新小說,詩歌至新詩,文明戲至話劇和散文、雜文、小品文等的發展。
目錄
緒 論
一、斷代的文學史
二、兩度西潮的立論
三、台灣文學與大陸文學的分流
四、台灣文學的定位
五、港澳與海外文學
六、兩度西潮的意涵
七、結語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第一章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軌跡
一、現代化的意涵
二、現代化或西化的曲折
三、中國現代化的噩夢
第二章 中國面臨西方文化的挑戰
一、中國的屈辱與轉機
二、西方現代化的歷史背景
三、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
四、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不歸路
五、戰敗的挫折與身心的損傷
六、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
七、農業優先抑工業優先:步向西化的坎坷
八、下層建構與生活形態的變革
九、上層機制與意識形態的變革
第三章 第一度西潮東漸:西方文學的介紹與擴散
一、譯書與留學
二、西方文學的譯介
第四章 從桐城古文到口頭白話
一、走出桐城古文的藩籬
二、梁啟超的新文體
三、章士釗、胡適、陳獨秀的貢獻
參考文獻: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
第五章 敘述文體的遞嬗:清末民初的小說
一、西潮影響下傳統說部的轉變
二、晚清民初的小說
三、從傳統到現代:兩位作家的個案
第六章 晚清到民國詩歌的蛻變
一、廟堂之作與民間之作
二、西潮東漸與西詩中譯
三、詩界革命與《詩界潮音集》
四、庚子之變的憂憤詩與南社的成立
五、舊詩的餘響與新舊並存
第七章 新劇的肇始與文明戲的興衰
一、新劇的肇始
二、文明戲的興起與發展
三、文明戲的興衰
第八章 第一度西潮的高峰: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
一、五四前夕
二、五四運動
三、第一度西潮高峰中的新文學
四、新文學初期的反對派
五、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標誌
六、五四以後新文學的分期
參考文獻:
周作人〈人的文學〉(1918年12月)
第九章 新文學期刊及社團的?起與發展
一、五四前後的文學期刊與社團
二、「左聯」的成立及其影響
參考文獻:
魯 迅〈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1930年4月)
第十章 新小說的風采
一、啟蒙者魯迅
二、文學研究會諸家的小說
三、創造社的小說
四、周氏兄弟的景從者
參考文獻:
魯 迅〈吶喊自序〉(1922年12月)
第十一章 白話詩的提倡與發展
一、胡適與劉半農、康白情
二、革命詩人
三、文學研究會的詩人們
四、湖畔詩人
五、新月派
六、象徵派
第十二章 話劇走進了文學的領域
一、戲劇觀念的變革與西方戲劇的引介
二、直接向西方取經的新劇
三、文學劇作的湧現
參考文獻:
洪深〈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1929年5月)
第十三章 白話散文與雜文
一、抒情與敘事文
二、論說文
三、小品文
四、魯迅的雜文與詩化散文
第十四章 新文學作家的思想轉向
一、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左派文學社團的崛起
三、針對左派觀點的批評
四、魯迅與左翼作家聯盟
五、「左聯」成立以後的文學論爭與走向
參考文獻:
郭沫若〈革命與文學〉(1926年5月)
梁實秋〈文學與革命〉(1928年6月)
第十五章 新小說的的開花與結實
一、蔣光慈與革命作家:革命+愛情的急就章
二、丁玲:從小資產知識份子到革命戰士
三、茅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四、巴金:對封建遺存的反擊
五、浪漫主義的遺緒
六、沈從文:唯美的追求
七、老舍:幽默+寫實
八、李劼人:寫實主義的碩果
九、其他的寫實者
十、魯迅的追隨者
十一、現代派小?
第十六章 話劇的茁壯與成熟
一、劇社與演劇
二、話劇的期刊與論著
三、劇作的豐收
四、話劇的高峰:曹禺的劇作
五、話劇的普及:熊佛西的農民戲劇運動
第十七章 匕首與投槍vs.幽默小品
一、雜文:匕首與投槍
二、幽默小品
三、抒情與敘事文
四、遊記
五、報告文學
第十八章 現代的惆悵與革命的號角
一、後期新月
二、現代派
三、漢園三詩人
四、革命的號角:中國詩歌會
五、人民的聲音
第十九章 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擬寫實主義與革命文學
一、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
二、擬寫實主義與革命文學
參考文獻:
馬 森〈中國現代小?與戲劇中的擬寫實主義〉(1985年4月)
序/導讀
導讀
西潮指的是自從明朝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攜帶來西方的文明,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前後西方國家以武力蠻 橫輸入西方的事物所形成的一股強大潮流。這股潮流強勁有力地衝擊著中國的固有文明,使中國被迫在發展的道路上改弦易轍,走上西化(或現代化)的路途。鴉片 戰爭是西潮東漸的關鍵年代。中國戰敗後,不得不與西方國家訂立不平等條約,因而被西方的強權打開了門戶,再也無法閉關自守,從此遂走上一條噩夢連連又無能 躲避的現代化的道路。
推動此一浪潮的主要動力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科學研究、政治民主與個人自由。站在民族文化的本位上,開始都不能認同或 不能完全認同源起於西方的種種現代化的標的,因此精神上難免感受挫折,正因為在那時候中國人眼中的「現代化」就是「西化」,才會發生排拒的心理,進而滋生 無數的困擾。
從中國的近代發展看來,中國人對現代化的看法大概有三種態度:一、堅決排外,例如以義和團為代表的保守的農民精神;二、中學 為體,西學為用,以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技術官僚的觀點;三、全盤西化,以胡適、陳序經等為代表的西化派的知識份子的主張(陳序經 1934)。這三種態度同時也代表了三個發展的階段。
本書主張將台灣與大陸的文學發展視為一體之二面,從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始,台灣 即與中國大陸分離。然而就文學而論,日據五十年間的台灣文學並未脫離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二十年代台灣初始的新文學,可說是直接受到五四運動波及,與中國 其他省分無異。日據晚期,雖有少數作家受到更多日本文化的影響,開始用日文寫作,但為時甚短,人數不多,並未形成台灣的日文文學氛圍,在日本文學中也從未 贏得實質的注目,對台灣後來的影響可說有限。1949年起,情況大為改觀,一方面從大陸各省有一大批文人來台,其中不乏五四前後已經成名的學者作家,;另 一方面,台灣的本土作家,也奮起承續本土的文學傳統,兩股力量彼此衝激、交融,加上後起之秀,不論是本土或外來,自六○年代而後蓬勃興起,終於造成二十世 紀晚期在台灣一段不分省籍的光輝燦爛的華文(或漢語)文學現象,足與當日的大陸文學分庭抗禮。
第二度西潮的台灣,所面對的西方文學已不再 是寫實主義,因為西方國家從二十世紀二○年代開始,現代主義(modernism)已取代寫實主義佔有了主流的地位(Eysteinsson 1990)。雖然五○年代,台灣流行的「反共抗俄」文學仍不出「擬寫實主義」的美學傳統,但是到了六○年代,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其他反 寫實主義的種種美學潮流都甚囂塵上,成為一時的顯學。七○年代後又有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美學的輸入(羅青 1989,鍾明德 1995,馬森 2000),引介而後繼之以模仿,正如第一度西潮時仿寫實主義一樣的熱烈與傾心。這也正是使六○至八○年代台灣文學有別於同期大陸文學的重要表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