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收據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她,相信幸福來自愛情,但是她要以溫柔卻堅定的文字,捍衛女人的自我愛情意志!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
在本書中,鄧惠文醫師以故事性的手法、細膩的筆調,描寫愛人、親人、情感與自我之間的微妙糾結。
不存在的父親、離去的慈祥阿嬤、互相取暖卻無法填補空虛的伴侶……如何牽絆一個渴望幸福的人?親密與自由、家庭與熱情、愛的獲得與失落,為什麼充滿矛盾?
鄧醫師以女性的思維角度,詮釋女人最珍視但卻不被瞭解的心情,看見女人在層層疊疊的角色中,試圖把持自我的掙扎。
獻給所有受過心傷的讀者──寂寞終會過去,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愛過的心依舊溫柔。
本書特色
1.鄧醫師個人第一本文學創作:對於鄧惠文醫師,第一印象就是知名的精神科醫師,但除了專業醫學背景之外,她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鄧惠文醫師擅長描寫有關女人細膩複雜的心思,讓讀者從書中找到每一個階段的自己和自我。
2.以感人故事帶出本書內容:本書以故事性的手法,細膩描寫敘述母女、情人、阿嬤、女人與男人之間的微妙情感,不管是愛情小故事、小散文,鄧醫師的文筆皆吸引人細細閱讀。
3.以獨到的見解,引起都會女子的感情共鳴:以評論性的文章來探討台灣現今的台灣女人內心壓抑和捨棄自我的感受。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
在本書中,鄧惠文醫師以故事性的手法、細膩的筆調,描寫愛人、親人、情感與自我之間的微妙糾結。
不存在的父親、離去的慈祥阿嬤、互相取暖卻無法填補空虛的伴侶……如何牽絆一個渴望幸福的人?親密與自由、家庭與熱情、愛的獲得與失落,為什麼充滿矛盾?
鄧醫師以女性的思維角度,詮釋女人最珍視但卻不被瞭解的心情,看見女人在層層疊疊的角色中,試圖把持自我的掙扎。
獻給所有受過心傷的讀者──寂寞終會過去,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愛過的心依舊溫柔。
本書特色
1.鄧醫師個人第一本文學創作:對於鄧惠文醫師,第一印象就是知名的精神科醫師,但除了專業醫學背景之外,她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鄧惠文醫師擅長描寫有關女人細膩複雜的心思,讓讀者從書中找到每一個階段的自己和自我。
2.以感人故事帶出本書內容:本書以故事性的手法,細膩描寫敘述母女、情人、阿嬤、女人與男人之間的微妙情感,不管是愛情小故事、小散文,鄧醫師的文筆皆吸引人細細閱讀。
3.以獨到的見解,引起都會女子的感情共鳴:以評論性的文章來探討台灣現今的台灣女人內心壓抑和捨棄自我的感受。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廖輝英、張曦勻
名主持人:于美人、鄭弘儀
醫師作家:王浩威、侯文詠
動心推薦
名主持人:于美人、鄭弘儀
醫師作家:王浩威、侯文詠
動心推薦
序/導讀
自序〈書寫的療癒〉
兩年前開始寫專欄的時候,我並未預料自己能持續下來。
對於一個長年攜帶紙筆、隨處塗塗寫寫的人,書寫本來是愉悅的。令我猶疑的是公開。當文字不再屬於自己,獨白變成分享,振筆時無法不去想像隱身的讀者,加上精神科醫師的身分,甚麼該說、不該說、能說、不能說等等,很難解釋那種彆扭,但就是感覺書寫將面臨挑戰。
預期的挑戰果真發生了。寫出〔寂寞的收據〕之後,我接到不算客氣的批評:「寂寞?如果妳也有一般人的情緒,憑甚麼當精神科醫師!」
若要簡單地回應這種質疑,我可以說「內科醫師也會感冒」、「美容師也會長痘痘」之類的。再者,誰是「一般人」?誰又不是「一般人」呢?
然而,我深知這個提問所逼視的不只如此,它挑戰的是:關於情感,關於人生,妳相信甚麼?專家所說的東西,真的可以執行嗎?
不同於許多人的想像,我不是一個天生沒有情緒的人,甚至還過於敏感。童年和青春,不管在家庭、人際和戀愛上,都曾耗費龐大的力氣去安頓情緒。至於別人的心思,即使他們以為表露得非常隱約,我還是會感覺到。這種特質是在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就有的,而且與其說是特質,不如說是困擾。在人際世界中,那就像每天戴著顯微眼鏡走路,會看到、接到太多訊息,必須耗費額外的力氣去過濾與消化。當別人有點情緒,只要不去反應,隔天就沒事了,但情緒敏感的人總要看見別人試圖隱藏的端倪,結果把問題攬到自己身上。
經過多年在精神心理和社會領域的歷練,我學會更清楚地分析情緒的因果層疊,決定處理困擾或與之共存的方法,但這並不意味我對情緒的感受力會隨之減少。相反地,因為研究過各種人在各種情境下的心思,還變得更加敏感。
跟以前不同的地方在於,我擁有較好的保持平衡與平靜的能力。面對紛擾的情緒訊息,漸漸能確信自己,因此不被吞噬。
對我而言,愛戀、因緣、失落、榮寵、人間流轉的種種情感,其中的掙扎和其中的瞭悟都是同等珍貴。看不懂前因後果而陷溺情感,是傻;看懂了仍甘心流連,是癡。誰沒有幾分癡傻,只是不敢正眼視之。就算自知,也不願人知。於是大家都心慌地以為世間只有我傻,只有我癡。
所以,如果有人不怕分享,那些深刻體會的故事,就會具有撫慰人心的效力。對自己或對他人皆然。
書寫的我,不只是醫師,而是一個分享和共修的都會女子。因為這樣想著,就一直寫到現在。
獻給所有曾受心傷和纖細敏感的讀者:
寂寞終會過去,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愛過的心依舊溫柔。
鄧惠文 2008/3/16
推薦序〈讓曾經存在的愛延續下去〉 /名主持人 于美人
2007 年超視「新聞挖挖哇」的MVP來賓非鄧醫師莫屬,很多觀眾反應喜歡看鄧醫師分析事情,最重要的是她的專業夠,而且遣詞用字讓一般人也聽得懂,改變精神科醫師給人的刻版印象。
我其實在上個世紀末就認識鄧醫師了,當時我在公視主持一個探討女性議題的節目「台灣查某人」。第一次看到鄧醫師有驚艷的感覺,誰說搞女性主義的女人長得都像男人?那時對鄧醫師捍衛女性權益的不卑不亢的態度留下深刻印象。事隔多年,她依維持從容不迫的說話風格,對恨鐵不成鋼的女性有更多的同理心。
拿到「寂寞收據」書稿時,我正好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叫做「天堂邊緣」,電影中有一段情節是土耳其的一個革命份子,因案逃到德國尋母未成,意外碰到一個對她伸出援手的德國籍女孩,兩人迅速結成生死之交,後來土耳其女孩尋求政治庇護失敗,遣送回國立即被捕,德籍女孩不顧母親反對,千里相隨,想方設法要營救好友,後來卻陰錯陽差被誤殺而客死異鄉。悲傷的母親,來到土耳其處理善後,整理好自己後,竟然到獄中探望間接害死女兒的這位土耳其女孩,並提出營救她的計劃,因為這是死去女兒的心願,她要幫女兒完成,看到這裡我內心暗中驚呼「怎麼做得到」?
後來看到鄧醫師這本新書中的一段話,我得到了解答--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剩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只有這樣,才能再現曾經獲得的愛。」
德國母親的悲痛在救援成功的那一刻得到安慰,女兒是回不來了,但母親的慈悲再一次展現母女間曾經存在的愛。
精神科醫生寫的書,難免令人擔心有太多學術理論,精神分析或專有名詞,但這本書您不用擔心,感覺不到精神科的冰冷,就像一個老朋友將她的心事對你娓娓道來,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投射的對象,謝謝鄧醫師的分享。在此大力推薦給所有的讀者。
兩年前開始寫專欄的時候,我並未預料自己能持續下來。
對於一個長年攜帶紙筆、隨處塗塗寫寫的人,書寫本來是愉悅的。令我猶疑的是公開。當文字不再屬於自己,獨白變成分享,振筆時無法不去想像隱身的讀者,加上精神科醫師的身分,甚麼該說、不該說、能說、不能說等等,很難解釋那種彆扭,但就是感覺書寫將面臨挑戰。
預期的挑戰果真發生了。寫出〔寂寞的收據〕之後,我接到不算客氣的批評:「寂寞?如果妳也有一般人的情緒,憑甚麼當精神科醫師!」
若要簡單地回應這種質疑,我可以說「內科醫師也會感冒」、「美容師也會長痘痘」之類的。再者,誰是「一般人」?誰又不是「一般人」呢?
然而,我深知這個提問所逼視的不只如此,它挑戰的是:關於情感,關於人生,妳相信甚麼?專家所說的東西,真的可以執行嗎?
不同於許多人的想像,我不是一個天生沒有情緒的人,甚至還過於敏感。童年和青春,不管在家庭、人際和戀愛上,都曾耗費龐大的力氣去安頓情緒。至於別人的心思,即使他們以為表露得非常隱約,我還是會感覺到。這種特質是在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前就有的,而且與其說是特質,不如說是困擾。在人際世界中,那就像每天戴著顯微眼鏡走路,會看到、接到太多訊息,必須耗費額外的力氣去過濾與消化。當別人有點情緒,只要不去反應,隔天就沒事了,但情緒敏感的人總要看見別人試圖隱藏的端倪,結果把問題攬到自己身上。
經過多年在精神心理和社會領域的歷練,我學會更清楚地分析情緒的因果層疊,決定處理困擾或與之共存的方法,但這並不意味我對情緒的感受力會隨之減少。相反地,因為研究過各種人在各種情境下的心思,還變得更加敏感。
跟以前不同的地方在於,我擁有較好的保持平衡與平靜的能力。面對紛擾的情緒訊息,漸漸能確信自己,因此不被吞噬。
對我而言,愛戀、因緣、失落、榮寵、人間流轉的種種情感,其中的掙扎和其中的瞭悟都是同等珍貴。看不懂前因後果而陷溺情感,是傻;看懂了仍甘心流連,是癡。誰沒有幾分癡傻,只是不敢正眼視之。就算自知,也不願人知。於是大家都心慌地以為世間只有我傻,只有我癡。
所以,如果有人不怕分享,那些深刻體會的故事,就會具有撫慰人心的效力。對自己或對他人皆然。
書寫的我,不只是醫師,而是一個分享和共修的都會女子。因為這樣想著,就一直寫到現在。
獻給所有曾受心傷和纖細敏感的讀者:
寂寞終會過去,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愛過的心依舊溫柔。
鄧惠文 2008/3/16
推薦序〈讓曾經存在的愛延續下去〉 /名主持人 于美人
2007 年超視「新聞挖挖哇」的MVP來賓非鄧醫師莫屬,很多觀眾反應喜歡看鄧醫師分析事情,最重要的是她的專業夠,而且遣詞用字讓一般人也聽得懂,改變精神科醫師給人的刻版印象。
我其實在上個世紀末就認識鄧醫師了,當時我在公視主持一個探討女性議題的節目「台灣查某人」。第一次看到鄧醫師有驚艷的感覺,誰說搞女性主義的女人長得都像男人?那時對鄧醫師捍衛女性權益的不卑不亢的態度留下深刻印象。事隔多年,她依維持從容不迫的說話風格,對恨鐵不成鋼的女性有更多的同理心。
拿到「寂寞收據」書稿時,我正好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叫做「天堂邊緣」,電影中有一段情節是土耳其的一個革命份子,因案逃到德國尋母未成,意外碰到一個對她伸出援手的德國籍女孩,兩人迅速結成生死之交,後來土耳其女孩尋求政治庇護失敗,遣送回國立即被捕,德籍女孩不顧母親反對,千里相隨,想方設法要營救好友,後來卻陰錯陽差被誤殺而客死異鄉。悲傷的母親,來到土耳其處理善後,整理好自己後,竟然到獄中探望間接害死女兒的這位土耳其女孩,並提出營救她的計劃,因為這是死去女兒的心願,她要幫女兒完成,看到這裡我內心暗中驚呼「怎麼做得到」?
後來看到鄧醫師這本新書中的一段話,我得到了解答--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而是從心裡找出僅剩餘的能量,哪怕只有一點也好,去付出愛。只有這樣,才能再現曾經獲得的愛。」
德國母親的悲痛在救援成功的那一刻得到安慰,女兒是回不來了,但母親的慈悲再一次展現母女間曾經存在的愛。
精神科醫生寫的書,難免令人擔心有太多學術理論,精神分析或專有名詞,但這本書您不用擔心,感覺不到精神科的冰冷,就像一個老朋友將她的心事對你娓娓道來,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投射的對象,謝謝鄧醫師的分享。在此大力推薦給所有的讀者。
試閱
〈爸爸〉
她的記憶有一道斷層,她不知道父親是怎麼不見的。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明白的。明白他走了。
「那麼,就談到這裡。」
她抬頭看了時鐘。長針已經經過12,斜倚在2的上方。
還是超過了時間。穿上外套的時候,她看著K,想從他臉上多找到一些線索,關於她自己的線索。
但是K的臉上並沒有特別的表情。如果有,也只能說是一貫的疲累樣子。他起身走在前面,替她打開門,沒有說下週見,只是微微地點頭,視線似乎望進她的瞳孔,但又穿透過去,飄向遠方。
K是她的心理治療師。每個星期一晚上,她從工作的地方坐兩段票公車去找他。一小時後或者更晚一點,再走一段路搭捷運回家。這樣過了一年。到目前為止,她仍然沒有辦法把K對她的所有詮釋整合起來。
上車以後,她試著回想過去一年內和K的談話,卻覺得疲倦不堪。
她首先想起K捲菸的手。他會用三根手指從有浮雕的鐵盒中捏出菸草,在白色的薄紙上鋪成一線,然後從一側捲起,熟練地壓緊菸草,細長的紙捲在他修長的指間滾動著。然後她聞到點燃的菸草味道,沈厚中透著辛辣的氣味。
視覺和嗅覺都非常清晰,但語言的記憶卻成團糾結。此刻她想不起任何談過的話。列車進站後上來了一個穿深色西裝的男人,木香調的古龍水氣味漫過她的臉龐。
她突然覺得在K指間滾動的瘦長紙菸有點像蠶。
小學的時候她養過蠶,那時候大家都養。第一次在國小後門的文具店買蠶,老闆把牠們放在紅白條紋的塑膠袋裡交給她。一路上她頻頻察看,總覺得牠們在袋子裡一動也不動。她擔心老闆抓蠶的時候傷了牠們。到家後,她小心翼翼地把牠們移進一只鞋盒,盯著看了很久,直到確定每一隻都活著。漸漸地,她瞭解蠶並不是有趣的寵物,除了調整姿勢以便齧咬桑葉之外,牠們很少如預期地爬來爬去。她花了一些時間注視頂蓋打了洞洞的紙盒,主要是為了確定牠們活著,其次是嘗試跟牠們互動,但她很快就明白沒有什麼可為之處。幾週後,蠶的身軀變胖、變黃,然後就開始吐絲。
有一天放學回家,她發現所有的蠶都不見了,紙盒裡是十個淡黃色的繭。她知道牠們在裡面,但感覺卻是消失了。她拿起其中一個,很輕,輕得像會被呼吸吹走。透著燈光檢視,沒有什麼影子,搖起來像是空無一物。她的蠶們消失了,吃掉了桑葉和她的零用錢,自始至終面無表情,然後集體消失了。她試著想像書上描繪的蛻變生長圖,但卻無法在心中發現任何一絲期待。
她不太想看牠們出來以後的樣子,一點也不想。
她覺得一切都結束了。
那天晚上她一直聞到指頭上沾染的蠶繭味道,洗了許多次還是聞得到。她躺在外婆身邊,張著眼睛過了一夜,牆上不時飄過大大小小的黑影,伴隨著窗外車輛疾駛而過的聲音。一輛車的遠燈照亮前面的車,投射出移動的黑影,後面的車燈又照著這輛,形成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的黑影,走馬燈似地投射在她四周的牆上。外婆熟睡著發出規律的鼾聲。她第一次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沒有辦法呼喊誰、只剩下自己的存在。
走出K的治療室時,她也有這種感覺,彷彿又回到無底的孤寂之中。在開始治療之前,她的工作中止了,她從早上到晚上都保持著大同小異的姿態,偶爾必須移動的時候也極其緩慢。她一向非常地瘦,但那一陣子更加厲害,她只喝流體,一小塊雞肉都會使她嘔吐。
蠶並不是她養的第一種動物。五歲的春天,她得到一隻鸚鵡作為慰病的禮物。那時候她父親還會來,一個星期兩次或三次,穿深色西裝,提著黑色的硬殼公事包。父親帶鸚鵡來的時候,她患了胃炎,不斷地嘔吐,躺在沙發上,出診打針的護士剛剛離開。父親放下公事包,蹲下來仔細看了她的臉和她的手。她歪著頭,看見他的視線隨著扎在她手背上的細長軟管一路往上,停在另一端連接的點滴瓶上。他的頭稍微向後仰著,眼球也往上看,額頭的皮膚皺起了紋路,她看到他下巴一些黑色的鬍渣,比上次來時多些。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聞到一些菸草和古龍水混合的味道。
他舉起一個鳥籠讓她看。綠色的鳥站在一根橫桿上,同她一般歪著頭。鳥並沒有叫,也沒有發出其他聲音。
她跟鸚鵡相處的時間不算長。牠沒有學過她說話,她甚至不記得自己有沒有餵過牠。鳥籠通常被懸掛在後陽台,在廚房外面。下一次她生病的時候,又連續幾天不斷地嘔吐。等到她好不容易退燒以後,終於有人想起了後陽台的綠鸚鵡。她們沒讓她看見僵掉的鳥。之後很久,她都沒有到後陽台去過。
她長大後還是經常這樣生病。胃裡漲滿酸液起起落落地翻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衝上來。櫥櫃的氣味、特殊食物的氣味、鄰家裝潢的揮發溶劑都會啟動這樣的翻攪。她頭昏眼花,飄盪在模糊的意識之間,望著似乎永遠滴不完的點滴,用發燙的手指觸摸冰涼的細長軟管。她想念菸草混合古龍水的味道。但是她父親在鸚鵡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不再來了。
二十七歲的夏天,她在另一個男人身上嗅到菸草混合古龍水的味道。那個午後她靜靜地躺著,覺得非常虛弱。
「點滴順著細細的管子流進妳的身體,這樣很erotic。」來看她的男人逗留了五分鐘,笑著這樣說。他不戴手錶,卻總能準時地離開她回家。她沒有力氣抬頭看他,只是望著他放在地上的公事包,一個陳舊但質地堅韌的牛皮手提包。許多年沒有出現過的孤寂感一下子擴散開來。她突然覺悟,這個男人永遠無法瞭解她是如何地害怕嘔吐,而這是她吐過最嚴重的一次。那個下午說再見的時候,她決定了他將不會知道,曾經有六個星期,她的身體裡有另一個心跳。
她說話的時候,K多半只是靜靜地聽。她花了很多時間敘述關於生病和嘔吐的事。K第一次打斷她,問她是否能想起任何喜歡的食物。她沒有回答。之後的下一次,她依約進入治療室,坐下來一整個小時都沒有說話。她們沉默地對坐,K捲了一支又一支的菸。時針接近12的時候,她才抬起頭。
「我把所有的繭都丟掉。」她看著治療室牆上的風景月曆,成千上萬的蝴蝶佈滿狹長的谷道。
「丟掉。」他重複。
「事實上,」她緊閉雙唇,彷彿說話是艱難的。
「我把一個剪破了。」
她在二十七歲生日的前一天去做手術。出門前她把胎兒的超音波相片放進皮包夾層。護士為她打上點滴,她再度躺著,伸出手指觸摸細管,一如預期的冰涼。護士對她微笑,將裝有麻醉藥的針筒扎進線上的橡皮支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漂浮起來,幾星期以來的噁心欲吐全部消失了。自有記憶開始,從來沒有這麼舒服過。她想哭,舒服得好想哭。
K打開菸盒,卻發現裡面只有一些散落的碎屑。他把盒子蓋上放回原處,在紙片上寫了一個字。
「Leitmotif」,她看著紙片,再看著他。
「不斷重複的、主旋律。」他說。開始捲一根新的菸。
她沒有學過樂器,但她記起迴盪在舞蹈社裡的探戈樂曲。她的母親是一個社交舞老師。她不確定父親跳不跳舞。她在記憶中搜尋,沒有任何父親和母親跳舞的畫面,也沒有任何父親和母親相互擁抱、或者並肩而立的記憶。她看到的是父親修長的手指熟練地捲動包裹口香糖的錫箔紙,捏成一個漂亮的高腳杯,她和父親假裝著對飲,隨探戈樂曲的節奏搖晃酒杯。她聽見探戈的主旋律,手風琴的響聲膨脹延伸,再重重落下,父親和她重複著乾杯往覆的動作。
「Cheers,Cheers,」他們一遍一遍地說。這可能是她第一個學會的英文字。
在K那裡,她試過許多次,但完全沒有辦法把父親離開之前和離開之後的記憶銜接起來。她的記憶有一道斷層,她不知道父親是怎麼不見的。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明白的。
明白他走了。
從母親這邊的親戚口中,她努力拼湊了一個故事。父親認識母親的時候已經有了妻子和一個女兒。在她五歲之前,父親會在上班時間來,多半是接近中午的時候。他們一起吃午餐,和她玩藏在公事包裡帶來的新玩具。睡午覺之後,他淋浴,然後回去上班。
她自己不記得睡午覺的事。她存放在午後的記憶是他在她的頭髮上吹煙圈,一邊喊著火了,著火了。她尖叫,拼命想掙脫他的臂膀,但他緊緊地抱著她。她清楚地感覺到他呼出煙圈的氣息在她的頭皮上暖暖麻麻的。
五歲那年的夏天,父親帶著他的妻子和女兒移民澳洲。之後再也沒有聯絡。
母親說她被告知的時候,父親已經決定了。她連一句話都沒有問。
「母親是堅強的人。」K說。
她不願去想自己對母親的評語。父親走後,有很長一陣子母親很少回家。偶爾回來的時候,她會聞到酒味。她向她報告考試和各種比賽的名次,但母親心不在焉。外婆說母親忙著工作,她需要更多的錢。她學會挑無關緊要的話對母親說,而母親給予她大量的零用錢。高中三年級的某一天,母親在路口撞見一個男孩摟著她的肩膀。她們激烈地爭吵,她沒有辦法叫喊得比母親更大聲。她衝向窗口,用頭撞擊玻璃。外婆哭著攔她。
她母親停止謾罵。
「讓她死。」
她回頭,確定她的母親這麼說。
母親拿了皮包,頭也不回地走出去。
很多時候,她對母親的乾脆感到氣憤。大學修心理學時,她相信自己潛意識中怨恨母親弄丟了父親。她經常想,在過去的某一天,父親是否就像這樣頭也不回地走出去。她可能在睡覺,自己在玩,完全不知道他要走了。而她的母親看著父親離開,一句話也沒有問。
她不斷榨取記憶的汁液,他沒有向她道別嗎?他有沒有對她解釋過--或者像所有大人對小孩說的--爸爸要去很遠的地方,妳要乖乖聽媽媽的話?
她並未擁有這樣的記憶。他消失了。
她翻閱不到記載痛楚的一頁。在她的生命書裡,那一頁被膠黏起來,標示的頁數突兀地被跳過,無法翻閱,但卻未曾撕去,祕密地被保存下來。她的流產手術也是這樣。她沉沉睡著,任由冰冷的器械在她的子宮裡刮攪,她的小嬰兒只有二點一公分,比她看過的任何一個蠶繭更小,更輕,半透明的心臟和蟬翼一般的血管網絡生澀地輸送著來自她的血液。不鏽鋼的刮匙邊緣有鋸尺狀的突起,但她不會疼痛。她不在那裡,藥水把她帶到身體很舒服的天堂,在那兒,探戈手風琴的主旋律一遍一遍地迴旋,在她翠綠的蕾絲蓬裙旁邊,有一整排銀色的錫箔高腳杯。
醒來後她以為身體裡面已經沒有東西了。第二天她看著醫生從她體內取出好幾個浸著血漬的紗布團時,非常地訝異。但她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沒有麻醉的內部清理過程十分疼痛。她哀求醫生,但他沒有回應。起來穿衣服的時候,她看著還沒有被收拾的紗布團,散發著浸漬血液的氣味。她想起自己剪破的繭緩緩流出液體,沾濕了她的手指。
她停下來。K把金黃色的茶水注滿她的紙杯。
終於她想起一種曾經喜愛的食物。
金黃色的蘋果汁。
她乾涸的口腔逐漸被唾液濕潤,舌上的味蕾紛紛膨脹起來。蘋果清香的甜味和縷縷酸味,掀開了她的祕密扉頁。
她記起蘋果的珍貴,小時候蘋果並不像現在的輕易可得,她吃的都是父親從日本特地買回來的富士蘋果。咬蘋果時,鬆搔的聲音會使她全身顫抖,所以外婆總是親手磨蘋果泥,再用雪白的紗布濾出果汁給她。她想起了許多早餐時刻,桌上有兩杯蘋果汁。一杯是她的,一杯是母親的。
她曾經看著母親喝蘋果汁,是母親住院的時候。外婆帶她到病房門口,要她提菜飯進去給母親。病房小而昏暗,她母親在被單裡,整個人好像小了一圈。
「媽咪,吃飯。」
母親接過她手上的圓形提籃,把每一層打開後,都只看了一眼就蓋上。打開底層的時候,她們的眼光同時落在一杯半滿的、金黃色的蘋果汁上。母親緩緩地端起杯子,移近嘴唇。母親的嘴唇很白,使她覺得有些陌生。她看著母親輕輕啜著蘋果汁,彷彿不是在喝,只是以嘴唇和舌尖蘸著。沒有開燈,她覺得媽媽好像在哭。她穿著薄長袖外衣,時節是夏季的末尾。她明白了那是什麼。
母親是去拿掉孩子的。在老房子對街的婦產科診所。
她想著母親對父親唯一的描述。
父親告訴她要走的時候,已經是決定了的。所以她一句話也沒說。
一句話也沒說。就像她自己懷孕的時候,默默望著男人的牛皮公事包的那一天。
她下車,回家。撥了母親的電話號碼。
「妳什麼時候回來?幫我帶講更年期的書好不好。」電話那端傳來嘈雜的水聲。
她許久不知該說什麼。
「喂?」
她的腦海中只出現一句話。她自言自語的說著。
「媽,妳是堅強的人。」
「喂?聽不清楚啊,妳打手機是不是?」
「我明天給妳買書回去,順便帶蘋果給妳。」
掛上電話,她感受到許久未有的飢餓。她打開冰箱,找到一包過期的泡麵。她換了熱水瓶的水,插上插頭。
在沙發上坐了一會之後,她猶疑著站起來,到床底下摸索了許久。她取出所有小時候母親不用而給她玩耍的鑲珠包包,一個一個打開。在翠綠色的那一個裡面,她拉開拉鍊夾層,找到一張泛黃但是仍然清晰的照片。她穿著蓬裙和跳舞鞋,笑得非常燦爛。父親和母親站在她身後,母親的頭朝父親偏著。她在母親另一側的腰間看見父親修長的手。
她的記憶有一道斷層,她不知道父親是怎麼不見的。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明白的。明白他走了。
「那麼,就談到這裡。」
她抬頭看了時鐘。長針已經經過12,斜倚在2的上方。
還是超過了時間。穿上外套的時候,她看著K,想從他臉上多找到一些線索,關於她自己的線索。
但是K的臉上並沒有特別的表情。如果有,也只能說是一貫的疲累樣子。他起身走在前面,替她打開門,沒有說下週見,只是微微地點頭,視線似乎望進她的瞳孔,但又穿透過去,飄向遠方。
K是她的心理治療師。每個星期一晚上,她從工作的地方坐兩段票公車去找他。一小時後或者更晚一點,再走一段路搭捷運回家。這樣過了一年。到目前為止,她仍然沒有辦法把K對她的所有詮釋整合起來。
上車以後,她試著回想過去一年內和K的談話,卻覺得疲倦不堪。
她首先想起K捲菸的手。他會用三根手指從有浮雕的鐵盒中捏出菸草,在白色的薄紙上鋪成一線,然後從一側捲起,熟練地壓緊菸草,細長的紙捲在他修長的指間滾動著。然後她聞到點燃的菸草味道,沈厚中透著辛辣的氣味。
視覺和嗅覺都非常清晰,但語言的記憶卻成團糾結。此刻她想不起任何談過的話。列車進站後上來了一個穿深色西裝的男人,木香調的古龍水氣味漫過她的臉龐。
她突然覺得在K指間滾動的瘦長紙菸有點像蠶。
小學的時候她養過蠶,那時候大家都養。第一次在國小後門的文具店買蠶,老闆把牠們放在紅白條紋的塑膠袋裡交給她。一路上她頻頻察看,總覺得牠們在袋子裡一動也不動。她擔心老闆抓蠶的時候傷了牠們。到家後,她小心翼翼地把牠們移進一只鞋盒,盯著看了很久,直到確定每一隻都活著。漸漸地,她瞭解蠶並不是有趣的寵物,除了調整姿勢以便齧咬桑葉之外,牠們很少如預期地爬來爬去。她花了一些時間注視頂蓋打了洞洞的紙盒,主要是為了確定牠們活著,其次是嘗試跟牠們互動,但她很快就明白沒有什麼可為之處。幾週後,蠶的身軀變胖、變黃,然後就開始吐絲。
有一天放學回家,她發現所有的蠶都不見了,紙盒裡是十個淡黃色的繭。她知道牠們在裡面,但感覺卻是消失了。她拿起其中一個,很輕,輕得像會被呼吸吹走。透著燈光檢視,沒有什麼影子,搖起來像是空無一物。她的蠶們消失了,吃掉了桑葉和她的零用錢,自始至終面無表情,然後集體消失了。她試著想像書上描繪的蛻變生長圖,但卻無法在心中發現任何一絲期待。
她不太想看牠們出來以後的樣子,一點也不想。
她覺得一切都結束了。
那天晚上她一直聞到指頭上沾染的蠶繭味道,洗了許多次還是聞得到。她躺在外婆身邊,張著眼睛過了一夜,牆上不時飄過大大小小的黑影,伴隨著窗外車輛疾駛而過的聲音。一輛車的遠燈照亮前面的車,投射出移動的黑影,後面的車燈又照著這輛,形成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的黑影,走馬燈似地投射在她四周的牆上。外婆熟睡著發出規律的鼾聲。她第一次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沒有辦法呼喊誰、只剩下自己的存在。
走出K的治療室時,她也有這種感覺,彷彿又回到無底的孤寂之中。在開始治療之前,她的工作中止了,她從早上到晚上都保持著大同小異的姿態,偶爾必須移動的時候也極其緩慢。她一向非常地瘦,但那一陣子更加厲害,她只喝流體,一小塊雞肉都會使她嘔吐。
蠶並不是她養的第一種動物。五歲的春天,她得到一隻鸚鵡作為慰病的禮物。那時候她父親還會來,一個星期兩次或三次,穿深色西裝,提著黑色的硬殼公事包。父親帶鸚鵡來的時候,她患了胃炎,不斷地嘔吐,躺在沙發上,出診打針的護士剛剛離開。父親放下公事包,蹲下來仔細看了她的臉和她的手。她歪著頭,看見他的視線隨著扎在她手背上的細長軟管一路往上,停在另一端連接的點滴瓶上。他的頭稍微向後仰著,眼球也往上看,額頭的皮膚皺起了紋路,她看到他下巴一些黑色的鬍渣,比上次來時多些。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聞到一些菸草和古龍水混合的味道。
他舉起一個鳥籠讓她看。綠色的鳥站在一根橫桿上,同她一般歪著頭。鳥並沒有叫,也沒有發出其他聲音。
她跟鸚鵡相處的時間不算長。牠沒有學過她說話,她甚至不記得自己有沒有餵過牠。鳥籠通常被懸掛在後陽台,在廚房外面。下一次她生病的時候,又連續幾天不斷地嘔吐。等到她好不容易退燒以後,終於有人想起了後陽台的綠鸚鵡。她們沒讓她看見僵掉的鳥。之後很久,她都沒有到後陽台去過。
她長大後還是經常這樣生病。胃裡漲滿酸液起起落落地翻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衝上來。櫥櫃的氣味、特殊食物的氣味、鄰家裝潢的揮發溶劑都會啟動這樣的翻攪。她頭昏眼花,飄盪在模糊的意識之間,望著似乎永遠滴不完的點滴,用發燙的手指觸摸冰涼的細長軟管。她想念菸草混合古龍水的味道。但是她父親在鸚鵡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不再來了。
二十七歲的夏天,她在另一個男人身上嗅到菸草混合古龍水的味道。那個午後她靜靜地躺著,覺得非常虛弱。
「點滴順著細細的管子流進妳的身體,這樣很erotic。」來看她的男人逗留了五分鐘,笑著這樣說。他不戴手錶,卻總能準時地離開她回家。她沒有力氣抬頭看他,只是望著他放在地上的公事包,一個陳舊但質地堅韌的牛皮手提包。許多年沒有出現過的孤寂感一下子擴散開來。她突然覺悟,這個男人永遠無法瞭解她是如何地害怕嘔吐,而這是她吐過最嚴重的一次。那個下午說再見的時候,她決定了他將不會知道,曾經有六個星期,她的身體裡有另一個心跳。
她說話的時候,K多半只是靜靜地聽。她花了很多時間敘述關於生病和嘔吐的事。K第一次打斷她,問她是否能想起任何喜歡的食物。她沒有回答。之後的下一次,她依約進入治療室,坐下來一整個小時都沒有說話。她們沉默地對坐,K捲了一支又一支的菸。時針接近12的時候,她才抬起頭。
「我把所有的繭都丟掉。」她看著治療室牆上的風景月曆,成千上萬的蝴蝶佈滿狹長的谷道。
「丟掉。」他重複。
「事實上,」她緊閉雙唇,彷彿說話是艱難的。
「我把一個剪破了。」
她在二十七歲生日的前一天去做手術。出門前她把胎兒的超音波相片放進皮包夾層。護士為她打上點滴,她再度躺著,伸出手指觸摸細管,一如預期的冰涼。護士對她微笑,將裝有麻醉藥的針筒扎進線上的橡皮支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漂浮起來,幾星期以來的噁心欲吐全部消失了。自有記憶開始,從來沒有這麼舒服過。她想哭,舒服得好想哭。
K打開菸盒,卻發現裡面只有一些散落的碎屑。他把盒子蓋上放回原處,在紙片上寫了一個字。
「Leitmotif」,她看著紙片,再看著他。
「不斷重複的、主旋律。」他說。開始捲一根新的菸。
她沒有學過樂器,但她記起迴盪在舞蹈社裡的探戈樂曲。她的母親是一個社交舞老師。她不確定父親跳不跳舞。她在記憶中搜尋,沒有任何父親和母親跳舞的畫面,也沒有任何父親和母親相互擁抱、或者並肩而立的記憶。她看到的是父親修長的手指熟練地捲動包裹口香糖的錫箔紙,捏成一個漂亮的高腳杯,她和父親假裝著對飲,隨探戈樂曲的節奏搖晃酒杯。她聽見探戈的主旋律,手風琴的響聲膨脹延伸,再重重落下,父親和她重複著乾杯往覆的動作。
「Cheers,Cheers,」他們一遍一遍地說。這可能是她第一個學會的英文字。
在K那裡,她試過許多次,但完全沒有辦法把父親離開之前和離開之後的記憶銜接起來。她的記憶有一道斷層,她不知道父親是怎麼不見的。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明白的。
明白他走了。
從母親這邊的親戚口中,她努力拼湊了一個故事。父親認識母親的時候已經有了妻子和一個女兒。在她五歲之前,父親會在上班時間來,多半是接近中午的時候。他們一起吃午餐,和她玩藏在公事包裡帶來的新玩具。睡午覺之後,他淋浴,然後回去上班。
她自己不記得睡午覺的事。她存放在午後的記憶是他在她的頭髮上吹煙圈,一邊喊著火了,著火了。她尖叫,拼命想掙脫他的臂膀,但他緊緊地抱著她。她清楚地感覺到他呼出煙圈的氣息在她的頭皮上暖暖麻麻的。
五歲那年的夏天,父親帶著他的妻子和女兒移民澳洲。之後再也沒有聯絡。
母親說她被告知的時候,父親已經決定了。她連一句話都沒有問。
「母親是堅強的人。」K說。
她不願去想自己對母親的評語。父親走後,有很長一陣子母親很少回家。偶爾回來的時候,她會聞到酒味。她向她報告考試和各種比賽的名次,但母親心不在焉。外婆說母親忙著工作,她需要更多的錢。她學會挑無關緊要的話對母親說,而母親給予她大量的零用錢。高中三年級的某一天,母親在路口撞見一個男孩摟著她的肩膀。她們激烈地爭吵,她沒有辦法叫喊得比母親更大聲。她衝向窗口,用頭撞擊玻璃。外婆哭著攔她。
她母親停止謾罵。
「讓她死。」
她回頭,確定她的母親這麼說。
母親拿了皮包,頭也不回地走出去。
很多時候,她對母親的乾脆感到氣憤。大學修心理學時,她相信自己潛意識中怨恨母親弄丟了父親。她經常想,在過去的某一天,父親是否就像這樣頭也不回地走出去。她可能在睡覺,自己在玩,完全不知道他要走了。而她的母親看著父親離開,一句話也沒有問。
她不斷榨取記憶的汁液,他沒有向她道別嗎?他有沒有對她解釋過--或者像所有大人對小孩說的--爸爸要去很遠的地方,妳要乖乖聽媽媽的話?
她並未擁有這樣的記憶。他消失了。
她翻閱不到記載痛楚的一頁。在她的生命書裡,那一頁被膠黏起來,標示的頁數突兀地被跳過,無法翻閱,但卻未曾撕去,祕密地被保存下來。她的流產手術也是這樣。她沉沉睡著,任由冰冷的器械在她的子宮裡刮攪,她的小嬰兒只有二點一公分,比她看過的任何一個蠶繭更小,更輕,半透明的心臟和蟬翼一般的血管網絡生澀地輸送著來自她的血液。不鏽鋼的刮匙邊緣有鋸尺狀的突起,但她不會疼痛。她不在那裡,藥水把她帶到身體很舒服的天堂,在那兒,探戈手風琴的主旋律一遍一遍地迴旋,在她翠綠的蕾絲蓬裙旁邊,有一整排銀色的錫箔高腳杯。
醒來後她以為身體裡面已經沒有東西了。第二天她看著醫生從她體內取出好幾個浸著血漬的紗布團時,非常地訝異。但她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沒有麻醉的內部清理過程十分疼痛。她哀求醫生,但他沒有回應。起來穿衣服的時候,她看著還沒有被收拾的紗布團,散發著浸漬血液的氣味。她想起自己剪破的繭緩緩流出液體,沾濕了她的手指。
她停下來。K把金黃色的茶水注滿她的紙杯。
終於她想起一種曾經喜愛的食物。
金黃色的蘋果汁。
她乾涸的口腔逐漸被唾液濕潤,舌上的味蕾紛紛膨脹起來。蘋果清香的甜味和縷縷酸味,掀開了她的祕密扉頁。
她記起蘋果的珍貴,小時候蘋果並不像現在的輕易可得,她吃的都是父親從日本特地買回來的富士蘋果。咬蘋果時,鬆搔的聲音會使她全身顫抖,所以外婆總是親手磨蘋果泥,再用雪白的紗布濾出果汁給她。她想起了許多早餐時刻,桌上有兩杯蘋果汁。一杯是她的,一杯是母親的。
她曾經看著母親喝蘋果汁,是母親住院的時候。外婆帶她到病房門口,要她提菜飯進去給母親。病房小而昏暗,她母親在被單裡,整個人好像小了一圈。
「媽咪,吃飯。」
母親接過她手上的圓形提籃,把每一層打開後,都只看了一眼就蓋上。打開底層的時候,她們的眼光同時落在一杯半滿的、金黃色的蘋果汁上。母親緩緩地端起杯子,移近嘴唇。母親的嘴唇很白,使她覺得有些陌生。她看著母親輕輕啜著蘋果汁,彷彿不是在喝,只是以嘴唇和舌尖蘸著。沒有開燈,她覺得媽媽好像在哭。她穿著薄長袖外衣,時節是夏季的末尾。她明白了那是什麼。
母親是去拿掉孩子的。在老房子對街的婦產科診所。
她想著母親對父親唯一的描述。
父親告訴她要走的時候,已經是決定了的。所以她一句話也沒說。
一句話也沒說。就像她自己懷孕的時候,默默望著男人的牛皮公事包的那一天。
她下車,回家。撥了母親的電話號碼。
「妳什麼時候回來?幫我帶講更年期的書好不好。」電話那端傳來嘈雜的水聲。
她許久不知該說什麼。
「喂?」
她的腦海中只出現一句話。她自言自語的說著。
「媽,妳是堅強的人。」
「喂?聽不清楚啊,妳打手機是不是?」
「我明天給妳買書回去,順便帶蘋果給妳。」
掛上電話,她感受到許久未有的飢餓。她打開冰箱,找到一包過期的泡麵。她換了熱水瓶的水,插上插頭。
在沙發上坐了一會之後,她猶疑著站起來,到床底下摸索了許久。她取出所有小時候母親不用而給她玩耍的鑲珠包包,一個一個打開。在翠綠色的那一個裡面,她拉開拉鍊夾層,找到一張泛黃但是仍然清晰的照片。她穿著蓬裙和跳舞鞋,笑得非常燦爛。父親和母親站在她身後,母親的頭朝父親偏著。她在母親另一側的腰間看見父親修長的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