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017_在黑暗中相遇

良露家之味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2)
  • 7個人喜歡
  • 79 253
    320

出版情報

韓良露:站在文化小露台上回味台北

2014/06/13 在許多人眼中,韓良露是一位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台北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2005年之後就再也沒出過新書的韓良露,事實上並未從文化前線撤退。過去這些年,她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文化活動,用多元、獨特、創新且深入的方式重新詮釋在地文化。她就像是個「自媒體」,透過各種管道,向四處散發文化的光與熱。 沉潛多年,這一次她決定重拾作者身分,用紙筆告訴讀者,除了在不同的文化場域遊走、奉獻之外,她對於台北、對於台灣,對於世界的所思所感,一口氣推出兩本新作《2014271060425》以及《2018551650450》(皆為有鹿文化),讓讀者在冊頁之間,看到她更純粹的文化底蘊。 說起台北,韓良露總是眼睛一亮,話匣子一開就不停。她自嘲國族的不幸,造就了她的幸運。江蘇來台的父親,以及台南出身的母系家族,在飲食文化上迥然不同,甚至扞格不入,但韓良露卻成功整合味覺的「雙聲帶」(甚至到後來的多聲帶),並善用味覺的語言天賦,以「說食人」之姿,用熱騰騰的食物,取代冷冰冰的歷史、地理描述,連結族群、記憶,探究城市的身世。 「食物是文化的釣竿,」韓良露說,「我的這支釣竿,可能以蚵仔麵線,或是以麻辣火鍋當釣餌,但其實想釣起來的,無非是整代人對於政治、經濟、文化、族群的回味與回憶。說到底,就是想說城市的故事。」在《台北回味》中,一個個味覺的故事,彷彿開啟腦中深藏已久的youtube頻道,隨播隨放,把「天龍國」說得有滋有味。 除了是大家印象中的生活家、台北達人外,韓良露其實有更多對人、人間的貼身觀察與闊遠想像。她是快樂的生活家,但她更是睿智的生活家。她從台灣走出去,再反身看望自己的故鄉,把心有所感化成精采篇章,從吞一口花香到日本之魂,從一次飲膳到城市品味,從旅遊踏查到歐洲精神,從一隻舞作到崑曲源流,從台北到伊斯坦堡種種文化議題……。 「文化就像是露台,」韓良露說,「做為一棟主屋附帶的多餘空間,露台看似無用,但沒有露台,主屋就顯得單調,不美了。」少了露台,身在主屋裡面的我們,就少了往外多站一步的空間,看到窗框遮掩住的風景。做為一個非典型知識分子或是文化人,《文化小露台》不僅展現韓良露過人的論述功力,更是她對這世界的殷切關懷,是她心中那個除了美食、旅行、生活之外真正「全面」的韓良露。 韓良露笑稱,《文化小露台》與《台北回味》,是她的「雙城記」。在「我城」中,她用吃食帶領讀者認識時代,用記憶的筆尖品嚐、回味台北,滿足她的「好吃文化」;在「他城」中,她站在露台上,回應文化召喚,享受思索的樂趣,滿足她對這世界的「好思索癖」。 資深媒體人陳浩說:「別人十年磨一劍,聰慧才捷的韓良露十年可磨十一把好劍。」這位善於占星、慧心通曉,充滿人間溫暖的「城市魔術師」或是「文化女巫」,這會兒放下魔杖,左手持干將,右手握莫邪,相信兩劍交會時所散發的光亮,可比魔法燦爛奪目、在心中久聚不散。 *文中韓良露照片,由有鹿文化提供。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韓良露天涯尋味之後的回味之書。
她換了心境和調子,從容挖出傳家寶,
有一種蒼勁成熟的情味之美。


韓良露的味覺啟蒙甚早,一輩子與吃喝有緣,食神坐命加上食神洩秀,不能白吃白喝,還得舞文弄墨一番。韓良露命中的食神,一直是被爸爸和阿嬤兩位灶神服務,使得她懂得欣賞食物的多元及差異性,從小一嘴吃兩家,飲食不但無省界,長大後更是飲食無國界。

來自江蘇的韓爸不但愛吃也擅廚藝,父親的味道是江北煮得爛糊糊的煨麵,和好多大蒜燜的紅燒黃魚等濃郁滋味;雖然多半是他自己愛吃也常做的家鄉菜,但韓 爸廚藝高強無師自通,連上海式西餐和糕點都難不倒他。阿嬤雖然是日本時代的人,卻是個讀漢學、擅烹調、懂味道的女人,因為老家在台南,小吃、台菜和日式料 理,成了拴住阿公胃的秘密武器。

父親和阿嬤都愛做菜也擅烹調,這兩位喜歡吃,也都愛從市場到大小餐館四處尋找美食,懂食物之美的人,卻老覺得別人的食物不好吃,就像是一條隱形的線區 隔涇渭分明的美食喜好。兩位灶神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各出奇招、輪番較勁,這永不停歇的家筵,成了韓良露客居海外魂縈夢牽的家鄉味。

中年回到台灣定居的韓良露,對於食物的文化產生極大興趣,不僅尋找人間美味,也傳承飲食文化;了解阿嬤、父親在她生命中開啟的不只是食物語言的教導,也是文化的傳承。

生命歷經歲月的淘洗,身旁的人事物大都隨著時間流逝或變調了,但味覺卻承載著記憶,調和人生的美好與苦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和懷念的味道;韓良露回溯記憶中的家之味,重溫人生的幸福時光,不禁讓人回首凝視,屬於自己的美味人生。

名人推薦

作家推薦

所有大時代的悲歡離合,在一道又一道的美食之中交織出時代的光影,歲月落在家庭的餐桌,角落的小店,父女相依走過的街道,默默無聲的,卻是如此美好如此雋永。--王宣一

記憶與時間調味,豐美而幸福的人間宴席!--吳繼文

良露一口氣把自己的家庭傳奇和盤托出,說出那麼多性靈深處重要秘密,那麼多家庭傳奇和自我傳奇的內外縐褶,任何人看了不免動容。--楊澤

王宣一   吳繼文   楊澤   楊照   大方分享

編輯推薦

餐桌上隱含每個家庭愛與痛的秘密。你的碗,承載了什麼滋味的歷史?

「大家都說『睹物思人』,我卻發現食物更能勾起情緒,食物進入我們的五臟廟,成為了情感的祭品;從此千迴百轉,留住了思念的味道,也留下了記憶的愁腸。」——韓良露

阿嬤和父親都喜歡也擅長烹調,許多家庭中位居主位的母親的味道,在韓良露家卻成了隱藏的滋味。來自江蘇的韓爸和擅長台式料理的阿嬤,兩人常各出奇招、輪番較勁,兩種涇渭分明的美食,卻成了韓良露客居海外魂縈夢牽的家鄉味。

書中分為「傷逝之味」「豐盛之味」「永恆之味」三部份,每個故事之後還附有簡易食譜。本書訴說著韓良露的半生緣,是充滿愛與思念的人生之書!(文/編輯部整理)

作者

韓良露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公益文化推廣者;種種興趣、專長、投入與身分,讓她成為豐厚多元的文化人。

十六歲開始於詩刊發表現代詩,開啟寫作之門,寫作觸角廣及影評、散文、電視和電影劇本等,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廣播金鐘獎、電視金鐘獎 多項殊榮。二○○六年起,以藝文社會企業方式介入推廣、舉辦超過千場文化活動,採多元面向、獨特、創新且深入的方式重新詮釋在地文化。二○一三年,榮獲 「台北文化獎」個人獎,被盛讚為「城市的文化魔術師」。

平日喜歡研究星象、蒐集地上城鎮,目前定居台北南村。著有《韓良露全占星系列》《微醺》《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雙唇的旅行》《浮生閒 情》等多部作品。二○一四年夏天出版的《文化小露台》與《台北回味》,以獨特的說食人和文化觀察者的深情告白,廣受讀者喜愛,也開啟了另一階段的文化寫作 與美善追求。

目錄

推薦序
在世界的家中作客/楊澤
來自良露的灶神/王宣一

傷逝之味
媽媽的潤餅
母親喜歡吃什麼?
媽媽吃不下的起司烤魚
媽媽愛吃的油粿
媽媽的炒米粉
媽媽最後的虱目魚粥
父親的香蕉船
爸爸的年味
父親返鄉之味
玉米粥和蕎麥麵
父親七十年揚州夢
父親的美味驢肉和甲魚
家傳菜
最好的食光
有爸爸的年夜飯
烏鴉反哺
良雲姊姊的小餛飩
不忍見他下車
寧可信其有
缺憾還諸天地
沒有父親的年夜飯

豐盛之味
灶神在家的滋味
童年回味    
年味往事    
爸爸的暖爐會
爸爸的榴槤
爸爸的蕎頭
阿嬤的盛宴
阿嬤的大紅食物
阿嬤的綠豆蒜
吃姊妹桌
麵茶暖和人心

永恆之味
人生七味粉
陶媽媽的泥鰍鑽豆腐
往日蟹席
老夏的香腸
小弟的滿月油飯
說五味
古早味的香腸熟肉和魯麵
清心苦味
綠桌一夏
一碗麵胃口
愛吃醋
醃篤鮮
學做菜
爸爸的慢食
愛的聚寶盆

 

後記

序/導讀

推薦序

在世界的家中作客/楊澤

a

這是一本有關家人與食物的哀悼及懷舊之書,也是韓良露大半輩子天涯尋味之後的回味之書。

古人愛說「不老不到」,也許真的是年齡--父親母親及阿嬤(外婆)先後走了,她已成了台灣人所謂「頂緣」--這堪稱是良露飲食寫作最具體而微的一次總結。

不同於過往,那份伴隨美食而來的歡樂感,多少變得內斂,文章顯得緩慢抒情許多,也因父親暮年病痛纏身,韓良露寫下了她生平少見的哀婉文字(見首輯「傷 逝之味」)。但誠如西諺所云: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朵雲自有其銀色鑲邊),她就是有本事,把縈繞心頭不去的那份懷念悼念提升成,她向來以情味為主,一直持續在發展中的,「良露食經」新境 界。

我從小羨慕,那種人事物,親情友情愛情,大小細節記得一清二楚的人。這回良露一口氣把自己的家庭傳奇和盤托出,說出那麼多性靈深處重要秘密,那麼多家 庭傳奇和自我傳奇的內外縐褶,任何人看了不免動容。既是老友,除了高興可以較完整地讀到,她稱得上多釆多姿的家庭出身--她身上赫然是一部戰後台灣本省外 省飲食史縮影︱感動之餘,尤有不少深刻啟發。

良露一向以熱愛旅行,擁抱異國美食與文化著稱,勇於嘗試,無懼於表達自己的個性主張態度,表情豐富,輔以鮮明慣用手勢,往往給人手舞足蹈之感。閱讀韓 良露文字,不可能不被文字底下,率性而坦然的坦誠(透明性,transparency))所觸動,說服。她的文字樸實無華,不走細膩派或繁複派路箎(或任 何文壇常見流派風格),和日常口語不隔,讀其文如見其人,聽她娓娓道來,宛如側耳在聽一個永無止境的故事。

但這回她換了心境和調子,從容挖出傳家寶來貢獻給讀者,一種更蒼勁成熟的情味與美業已誕生。

b

這是一本有關家人與食物的小型回憶錄,良露寫到,提及的食物不勝枚舉,但食物和家人並不佔有相同的比重份量,食物圍繞家人而生,食物的生命和意義乃是家人賦予的。

韓良露和妹妹良憶老早即在江湖上闖出旅行兼飲食作家的名號。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她們其實家學淵源,只是姊姊良露,作為領頭羊,生來就多了一份領袖氣質,和,我不得不這樣說,「野丫頭」的冒險精神。

不記得何時結識韓良露了,只記得,她曾是當年文化界的一小則傳奇,一個我暱稱中的「街頭少女」,十七歲或之前就出來混,早早上道,寫文章,熱心參與各 式藝文活動,以私人名義在「台映」辦了一檔頗具規模的藝術電影季,這事交別人來做,也許會賠大錢,據她說,她卻賺了一小票。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其來有 自。

西諺有云「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少女良露稍為不同,她不單走四方,而且吃四海。寫到這,頓時勾起沉埋久之的少年記憶,耳邊彷彿再次聽到,我處女座的母親在告誡:別天天在街上野,你又不是無父無母的小孩!

但或長或短,每一代年輕人恐怕勢必都走過那麼一段「無父無母」的歲月,渾身充滿莫名渴望,一心一意,試圖從原生家庭掙脫出來,美其名曰尋找自己,常常 是呼朋引伴,投向某種替代家庭的懷抱。年輕人喜歡裝大人,又好跟大人宣戰,青春之於他們是萌芽,也是種酷酷的青春禪:我是我,我不是我,一切意義流動於當 下,只在流動中生發完成;我是我,我不是誰誰誰,並非誰誰誰的小孩,亦非誰誰誰的學生--家庭,學校,婚姻,乃至於社會國家,一切外在的標籤形式,因而都 是錯的,假的。

良露後來的人與文不走極端,早年展現的卻有那麼一點接近這款我姑妄名之的,年輕人的 free style--一種「滾到大街上」「放開手去玩」的自由風格。也許眾人少見多怪,當年拋頭露面的女孩少,如良露這般混得兇,玩得瘋的跨界女文青,最終練成 一身闖蕩江湖好武藝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如果青春是「在世界的家中作客」初體驗,這「世界之家」一開始便既是自由之家,也是吃喝玩樂之家。雖然事後證明,自由並不簡單,吃喝玩樂更非易事,玩樂得好,玩樂得自在的人,通常也是基本功好的,有底蘊之人。

的確,若說青春是迷陣,世界何嘗不是圈套。人在事後看去,大到自由,小至吃喝玩樂,包含所謂旅行美食時尚,無一不都是某種圈套,某種迷陣。但有底之人,即使真的玩瘋,玩爆了,因為有底,有後台,也就不怕迷失。

c

良露姊妹家學淵源,其來有自,這回長姊良露不惜挖出自家寶來獻給讀者,這寶物不是別的,竟是她們家中分屬於父系母系的兩大灶神兼食神。

我的八字中有兩個食神坐命,這可不是迷信,我這一生彷彿有人在供養食神般,總是有命吃好。小時候爸爸在家中設了個食品間,走進去有一箱一箱的蘋果、水 梨,還有巧克力、餅乾、橘子汽水、果醬、火腿罐頭,小孩去食品間毫無門禁,可隨時進去拿自己愛吃的東西,因為太豐足了,也養成了我喜歡帶同學、朋友來家裡 玩時順便帶他們進食品間分享寶藏,我至今在朋友圈中都以慷慨分食著稱,應當是童年時養下的好習慣,我喜歡食物帶給人們的快樂,我從小享受這樣的快樂,也希 望和別人分享。

良露書裡幾次提到,她八字命中有兩個食神,直接反映於她童年生活世界的,除了這裡說的父親,還有她的阿嬤(如果不算家中的汕頭廚娘陶媽)。讀者若細看 分散書裡的諸多線索,便會發現:父親和阿嬤(外婆)這兩人,既是華人食神的當代化身,分頭代表戰後台灣外省本省飲食文明,更是,對幼時的良露而言,父系母 系,兩種古老灶神的代言人。

這裡有必要再把良露原文找出來,讓她夫子自道一番:

從童年開始,我就知道每家灶神愛吃不同的東西……爸爸的灶神見多識廣,愛吃他鄉下老家用兩片厚厚蓮藕夾碎肉炸出來的肉餅,也愛吃過了長江的各種江南滋 味,灶神和爸爸一起去過蘇州、南京、上海……忘不了蘇州拆蟹粉煮出的菜心、南京秦淮的鹽水鴨、上海的蓒鯽魚,爸爸的灶神也愛吃上海白俄人的洋餐,像羅宋 湯、起司焗明蝦等等……爸爸的灶神很喜歡請客,有一次爸爸在冬天預訂了一隻黑羊,在那年除夕晚開了好幾鍋涮羊肉,請爸爸那一船跟他從老家逃難來台灣的弟 兄。我生日時爸爸的灶神也賣力演出,炸豬排、焗馬鈴薯、烤巧克力蛋糕,爸爸的灶神東方西方武藝都高,把我的小朋友同學都收拾得服服貼貼。

灶神(或灶君)是神話中主掌廚房與飲食之神。民以食為天,由原始火崇拜發展而來,灶神主管人間飲食,也是家宅神一種,老早就被奉為「一家之主」,司察 小過, 兼掌一家禍福。有關灶神的傳說眾多,趣味性強,過年要送迎灶神的習俗古已有之,為了避免灶神在玉皇那廂講自家壞話,唐代著作就載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 命(灶神)醉酒」的說法,今天的台灣人代以糖果巧克力,同樣在行賄灶神,讓他吃了甜頭,說不出壞話。

灶神既是一家之主,且是這等富世俗趣味的家神,只要家裡常開伙,日久生情,簡直就是家人,同家人無異。猶如父親,良露見多識廣,尤通占星紫微;她在這 裡將其父寫成或比擬成灶神附身,我只能說是神來之筆。而讀者若忍不住,把前引食神坐命的說法納進來一併考量,那就是奇上加奇了。

d

西諺說:You carry your country with you, wherever you go.(不管你人到哪裡,你的祖國將與你同行)。姑不論,韓良露是否某種道教式的泛靈論者(崇拜天地山川諸神,性命雙修,且人神相通?),如果容我在此自 作解人,她的言下之意似乎是:人不管走到何方,不單單會帶著祖居之地(大祖靈)同行,同時也不可能不帶著灶神(小家神)一起流浪。

但,良露的家庭傳奇還有同樣神奇的另一大塊:

爸爸的灶神有個情敵,經常跟著阿嬤一起來我家爭風吃醋,阿嬤的灶神據說祖上老家在泉州,但這一輩子落籍台南,如今跟阿嬤一起搬來北投……當阿嬤的灶神 從舊北投市場買了一大堆菜,風塵僕僕地提到新北投女兒家中時,爸爸的灶神就沒好日子過了……換阿嬤的灶神主灶,完全是一副爭奇鬥艷的模樣,把阿嬤老家台南 的有名大菜搬上陣,栗子河鰻燉成了當歸河鰻、醬燒青蟹改成了紅蟳米糕、砂鍋獅子頭變成了佛跳牆……當我有時去阿嬤舊北投的家拜訪灶神時,發現在我家大展雌 風的灶神,變成了個小家碧玉,愛做各種家庭小料理,因為阿公不愛吃大菜,只喜歡台南小菜配紅露酒。

在此重覆徵引良露寫灶神在家一文,並非我獨愛,偏愛此文,而是它具體而微地展示了,良露飲食美學的豐盛世界及迷人境界。對韓良露而言,貫穿童年食物與 家人,貫穿長大後的世界及吃

試閱

灶神在家的滋味
從童年開始,我就知道每家灶神愛吃不同的東西。像爸爸的灶神,是從他老家江蘇南通帶來台北的,這個灶神愛吃江北煮得爛糊糊的麵,愛吃冬季裡過霜熬得稠兮兮的白菜,也愛用好多大蒜慢煨出來的紅燒黃魚,在台北沒有東海的黃魚賣,爸爸只好買金門的大黃魚來祭灶神和他自己的五臟廟。
爸爸的灶神見多識廣,愛吃他鄉下老家用兩片厚厚蓮藕夾碎肉炸出來的肉餅,也愛吃過了長江的各種江南滋味,灶神和爸爸一起去過蘇州、南京、上海……忘不了蘇州拆蟹粉煮出的菜心、南京秦淮的鹽水鴨、上海的蔥鯽魚,爸爸的灶神也愛吃上海白俄人的洋餐,像羅宋湯、起司焗明蝦等等。
爸爸的灶神不會天天上工,因為爸爸是董事長,有時會在外工作應酬,但當爸爸有空時,灶神可就忙壞了──爸爸有時買來一隻野生的甲魚或河鰻,灶神就得陪著他好幾小時用秋天新上市現剝的栗子燒河鰻燉甲魚。爸爸興起時,還要灶神陪他熬夜,用果汁機打泡過水的黃豆,用棉布濾渣,讓我們全家一大早起來就有新鮮的豆漿喝,還有剛蒸好的肉包子。
爸爸的灶神很喜歡請客,有一次爸爸在冬天預訂了一隻黑羊,在那年除夕晚開了好幾鍋涮羊肉,請爸爸那一船跟他從老家逃難來台灣的弟兄。我生日時爸爸的灶神也賣力演出,炸豬排,焗馬鈴薯、烤巧克力蛋糕,爸爸的灶神東方西方武藝都高強,把我的小朋友同學都收拾得服服貼貼。
爸爸的灶神做工很專業,但心態卻是業餘的,因為爸爸是老爺,愛吃愛做全憑己意,有時爸爸的灶神回天上去玩了,那時爸爸就天天帶我們上館子,吃江浙菜、北京菜、上海西餐,還有爸爸的新歡:香港海鮮。
平常家裡爸爸的灶神不上工時,就輪管家陶媽媽的灶神演出,這個灶神是從廣東汕頭來的。陶媽媽說,她的灶神以前也是在自家的大戶中主饋的,但跟著陶媽媽來到台灣後,家道中落,得跟她到別人家幫廚。
陶媽媽的灶神有著嶺南閩菜的口味,像泥鰍鑽豆腐這樣的菜,就充滿了嶺南水田的回憶,雖然這道菜中也有陶媽媽傷感的生命往事。陶媽媽的灶神也愛做些奇怪的小菜,像韭菜炒鴨血、酸菜焗魚腸、鹹魚蒸肉餅,都特別適合送飯,因為陶媽媽要等我們這些小孩吃飽飯後,就得帶灶神回家去餵她自己的小孩。
陶媽媽的灶神任勞任怨,但她做工是為了養一家活口,因此陶媽媽的灶神很少即興演出,也不愛做大菜,做大菜是爸爸灶神的事,陶媽媽的灶神是公務員,上午來,晚上走,有一種無奈但認命的家常滋味。
爸爸的灶神有個情敵,經常跟著阿嬤一起來我家爭風吃醋,阿嬤的灶神據說祖上老家在泉州,但這一輩子落籍台南,如今跟阿嬤一起搬來北投。平常阿嬤的灶神和爸爸的灶神,一個住舊北投,一個住新北投,彼此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但當阿嬤的灶神從舊北投市場買了一大堆菜,風塵僕僕地提到新北投女兒家中時,爸爸的灶神就沒好日子過了。首先,阿嬤會對著冰箱一陣數落爸爸灶神做的菜不好吃,把剩菜(那可是爸爸灶神的寶貝)丟掉,然後換阿嬤的灶神主灶,完全是一副爭奇鬥艷的模樣,把阿嬤老家台南的各種有名大菜搬上陣,河鰻燉成了當歸河鰻、醬燒青蟹改成了紅蟳米糕、砂鍋獅子頭變成了佛跳牆……阿嬤的灶神可不是普通貨色,當年大概跟湄州的媽祖是結拜的姊妹。阿嬤的灶神的這番表現,完全是在和媽媽拋媚眼,要讓爸爸的灶神眼睜睜看到阿嬤的女兒開懷大吃,可比吃爸爸的灶神的手藝時更有胃口。
阿嬤的灶神治服媽媽有一套,畢竟媽媽從小吃慣阿嬤的灶神做的菜,但我們小孩卻三心兩意,一下子投靠爸爸的灶神,一下子向阿嬤的灶神撒嬌,有時我兩邊都不睬,一心只想去外面和鄰居男生玩棒球,讓灶神的菜一旁涼快。
當我有時去阿嬤舊北投的家拜訪灶神時,發現在我家大展雌風的灶神,變成了個小家碧玉,愛做各種家庭小料理,因為阿公不愛吃大菜,只喜歡台南小菜配紅露酒。
阿嬤的灶神會在靠鐵道的半露天廚房中,用風爐烤烏魚子,切成小片夾白蘿蔔片,小鍋裡燉肉燥,澆在白飯上,要我在廚房外的菜園中現採地瓜葉,剝顆蒜炒一炒,順便給我一串烤香腸吃。
我很喜歡阿嬤的灶神在冬天時用米酒蒸甜糯米糕,米酒的香味飄來飄去,對小孩而言充滿早熟的禁忌,也喜歡清晨起來,灶神煎一片鹹魚配白飯,再喝一碗熱騰騰現煮的味噌豆腐湯。
等我長大後,才知道阿嬤的灶神不僅係出泉州和台南,還有和漢料理的日本血統,一直到今天,複雜的中日糾葛與兩岸情結都還在我的胃口中爭風吃醋。
從小,我就知道每家的灶神都遊歷四方、各顯神通,北投溫泉路老家附近住了不少媽媽的同事,每家都供有自己的灶神,那個年代,大家都住平房,灶神的滋味很容易出牆,我沿著各家的小巷中行走,一下子聞到曾老師家來自湖南的灶神在炒豆豉辣椒,想到她家灶神做的蒜苔湖南臘肉,我就流口水,還好我跟曾老師的女兒小毛是好朋友,我推開院子的門進去找她玩,往往就玩到晚餐桌上。
王老師家的灶神下起白菜水餃,也是很引誘人的,王老師的丈夫看到我,就會叫我進去一塊吃水餃,我學他口裡放一顆剝好的生蒜頭,再放一粒水餃,一咬辣得我流眼淚,我逞著強,連吃了十幾粒蒜頭連水餃,但王老師跟我同齡的兒子卻有山東大漢的豪情,可以一次吃五十粒水餃連蒜頭,只可惜那時電視上還沒有大胃王比賽。王老師家的灶神滋味媽媽最怕,每次我回家,媽媽都大聲小聲說我怎麼渾身大蒜味,不准我對著她的臉呼氣。
我一直對各家灶神的來歷興趣很大,促使我開始研究食譜,有如追蹤灶神的百家姓。長大後認識了個男朋友,去他家吃艾草糕、粉豆腐、鹹豬肉、梅干扣肉,經我考證,我認為他家的灶神恐怕來自客家,但男友否認,說他是江西興國人。他從小認定的客家人都來自新竹北埔、高雄美濃,但我只憑飲食就斷定他是客家人未免荒謬,我一再叫他回家問,終於他的父親說他的媽媽的確是江西客。灶神也許隱姓埋名,但灶神從來不說謊,每一家的滋味,灶神可都是記得清清楚楚,在灶神的世界裡,各家爐火上都供著祖宗八代的家譜。媽媽最後的虱目魚粥
母親在醫院的生命末期,胃口一直不好,醫院的飲食當然難吃,我們會問她想吃些什麼,偶爾她會突然有一點胃口,說想吃虱目魚粥。
媽媽想吃的食物,是她十九歲嫁給爸爸之前常吃的台南小吃,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想回味的其實都是童年之味,一輩子說爸爸的菜好吃的媽媽,終於不再需要做好食客的角色了,媽媽一次也沒有說起想吃爸爸做的什麼美味。
媽媽的童年之味,很清楚地就是台灣之味,但我的童年之味是什麼呢?在我走到人生的最後,我會想吃什麼呢?如今我毫無所悉。
有時在異國的旅途中,強烈思念家鄉的飲食時,我會玩起比分的遊戲,早餐是想吃燒餅油條豆漿還是清粥小菜還是虱目魚粥或是豬心冬粉,媽媽的選項竟然常常也是我的選項,原來母女還是同味的,我相當不解,母親是如何把她的味覺喜好傳承給我,難道是來自身體的基因嗎?明明父親是顯性強勢的飲食文化影響者,但我畢竟是和媽媽一樣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是否味覺也如一條伏流,母親對我的口味的影響一直隱約在那流動,而我年紀越大,越了解母語的力量,飲食的口味也是一種語言,喝母親奶水長大的我,飲食的母語隱約在那流動,早已隨奶水浸透在我全身的細胞中。
家傳菜
前一陣子,開始記錄父親做菜的食譜,父親常做的菜,我從小吃到大,自然也自以為會做,但有一天突然想到,我向來做菜都是順心隨意,出手油鹽醬醋,從無定法,因此表面上可以把父親的菜,做出個七、八分樣,但絕無可能做出父親的八、九分味道。
然而,父親年事已長,終有一天,我會再也吃不到父親做的菜,而屆時如果我學他做的菜又做的味道很不像時,我一定會很傷感,既知如此,還不如現在就開始好好向他模倣一些菜吧!
父親做的菜,其實也不是多麼了不起的,可以上中國菜大系大譜的名菜,大多只是他自己愛吃也常做的菜,稍有名的如蒜子黃魚、鯗烤肉、上海式燻魚,還有一些是餐館少見的,他自己家鄉的菜,如東台蓮藕餅、大白菜燒豆腐、家鄉春捲、如意什錦菜、全家福等等。
因為要和父親學做菜,也一併和他上菜市,也因此回到了十幾年間較少去的東門市場。我家從我十七歲到二十七歲之間,住在台北東門町一帶,之後,我出國、回國,住在天母一帶,已習慣上菜色更豐富的士東市場買菜,但搬離東門的父親,仍有空就回那買菜,我一直不解原因,直到和他一起買菜,才知道那裡的肉販,不需要他開口,就知道他喜歡買哪一部分的肉,而魚販也會替他挑上好的魚,他沿路買蔬菜、買生鮮,都可以一路敘舊,這等溫馨,怪不得父親大人特不愛上超市買菜。
買菜回家,幫著父親洗洗弄弄,一邊做菜,又讓我有回到童年的感覺,小時候,家中雖然有請做菜的管家,但父親總愛往廚房跑,他做大廚,管家陶媽媽變二廚,我就成為跑腿的,當年父親正值壯年,因此常做大菜,複雜的紅燒甲魚、冰糖蹄膀、麵糊黃魚托、松鼠桂魚都常上桌,但如今父親已沒力氣做這些大菜了,原來,人一生什麼時間做什麼菜,都有生命的定數,由不得人。
每個家庭都有自家的家傳菜,不見得非有大名堂,但一定比餐館中的名菜,更能打動家人的心,因為菜裡有生命記憶的滋味,但這些滋味卻十分脆弱、難以保存,餐館的菜有一代一代的師傅保存,但親人的味道卻必須靠自己家人保存,雖然這樣的保存終究會消逝,但對想要記住的人而言,能記住個數十載,也就不負一場家傳滋味的因緣聚散了。
最好的食光
前一兩個月常有寒流,父親年事已高,又有心臟病宿疾,怕他受風寒,不好像往日一到週末就帶著他出去外食,只好改成買現成的熟食帶回家孝敬他。
我常告訴朋友,要對老人家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買好吃的東西給他們,但什麼是好吃的東西呢?就必須考慮一些狀況,例如你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老人家不見得喜歡,老人家大都牙口不好,根本不能吃硬脆之物,要懂得買老人家容易入口的,此外老人家味覺退化,但又不可吃太油太鹹,因此要買食材好做工細的食物,老人家又吃不多,多花點錢買貴一點的各式熟食,老人家是吃得出分別的,但他們往往會怕孩子花錢而不肯表示他們愛吃好東西。
不少朋友跟我表示,他們的父母常抱怨沒胃口,說什麼東西都不想吃了,或說什麼都不好吃,我父親偶而也會這樣,其實他們不是真的沒胃口,只是老人家的世界很封閉,吃來吃去如果都是常吃之物,自然吃久了就不好吃,因此要懂得為老人家換口味,買點他平日不易吃到的食品,像我只要吃到好東西,就會想適不適合老父吃,例如在某小店吃到了柔軟的、入口即化的手工牛肉丸,就會立即買一斤回家,偶而也會買名店的小籠包讓他換口味,或專程去些他早年自己會去買、但現在老了不能趴趴走了、因此都不再去的老店,例如某家的醬豬肉、某家的豆沙包、某家的湖州粽等等。
為老人家買好吃的東西,是要多花點心思的,但人老了,生活容易單調,偶而滿足口腹之慾的快樂最實惠,老人家只要穿的暖,並沒有太多場合穿華衣華服,鞋子也是以舒適為主,都不需要名貴的東西。老人家又往往都很有自尊,不會主動跟孩子訴苦,因此聽他們的話語要多用點心,吃不下飯了,並不是真的吃不下了,要先給他們換換口味看看,他們身體還行時,要多帶他們出去外食,去老館子懷舊,去新餐廳看看新花樣,若身體不行,也要懂得讓他們在家裡也可以有好胃口。
另外,老人家吃東西宜清淡,但卻不可忽略佐料,為老人家買貴一點的好米、好茶、好醬油、好醋、好麻油,也可以增加他們飲食的品質,開門七件事講究一些,往往勝過一頓鮑蔘翅肚。
我常常看到一般人在討小孩開心時都很盡心,但對討老人家歡心就不那麼認真,但想想老人家在世的日子還剩多少呢?想到這些,難道不覺得更應當讓老人家活著時有更好的胃口嗎?
我總是記得小時候父親帶我去吃餐館、買熟食點心回家的往事,那些食物的記憶,都是人生的好食光,如今是到了我反哺報恩的時候,也要讓父親晚年生活中仍然擁有最好的食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13562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 則好評)
  • or*rer 說:
    2015-01-13
    這本書看完前半段,會忍不住鼻酸, 作者透過吃到的料理,追億著已過世的父母, 當讀到天冷會擔心父親的身子, 卻又猛地想起父親已過世, 吃著街頭小吃, 卻怎麼也無法寄起母親究竟愛吃些什麼料理, 飲食之於一個家的影響如此之深, 本書值得細細品味。
  • so*****521 說:
    2014-11-17
    它是一本經由味覺巧妙地帶出家族回憶故事的散文集,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讓人覺得原來家鄉味是如此地溫暖又令人魂縈夢繫,其中滋味更勝世上任何山珍海味.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0/21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