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比較了日據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韓國文學的異與同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殖民地是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採取了東亞視角觀點
比較了日據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韓國文學的異與同
崔末順的《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主要是以殖民地現代和東亞視角此兩組概念來對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進行觀察。在此所謂的「殖民地現代」,是把殖民地視為現代世界體制的核心軸,以及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也可說即是為了同時分析現代的兩面性和殖民地的相剋性樣貌,而提出的一種問題意識。
另外,為了更加客觀地把握殖民地時期的臺灣文學面貌,本書採取了東亞視角和比較觀點,也就是拿來與同樣曾在被殖民狀態下摸索現代行徑的韓國文學進行比較,考察出東亞現代性和殖民經驗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以殖民地文學比較史的視角研究臺灣文學的方法論。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採取了東亞視角觀點
比較了日據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韓國文學的異與同
崔末順的《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主要是以殖民地現代和東亞視角此兩組概念來對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進行觀察。在此所謂的「殖民地現代」,是把殖民地視為現代世界體制的核心軸,以及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也可說即是為了同時分析現代的兩面性和殖民地的相剋性樣貌,而提出的一種問題意識。
另外,為了更加客觀地把握殖民地時期的臺灣文學面貌,本書採取了東亞視角和比較觀點,也就是拿來與同樣曾在被殖民狀態下摸索現代行徑的韓國文學進行比較,考察出東亞現代性和殖民經驗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以殖民地文學比較史的視角研究臺灣文學的方法論。
目錄
「台灣與東亞」發行旨趣∕陳芳明
導論:臺灣文學研究方法論─殖民地比較史論的提倡
一、殖民地現代與東亞視角
二、臺灣與韓國文學的現代經驗
三、殖民地文學比較史論的提倡
第一輯 從啟蒙論述到左右分離
第一章 文學現代性的建立:一九二○年代臺灣文學論的啟蒙內容及其結構
第二章 治時期臺韓小說的他者性經驗與後殖民視角:以賴和與廉想涉小說為例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韓左翼文學運動及其文學論之比較
第四章 日據時期臺灣左翼刊物的朝鮮報導:以《臺灣大眾時報》和《新臺灣大眾時報》觀察對象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韓國文壇對現代主義詩的受容
第六章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接受樣態
第七章 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臺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
第二輯 戰爭論述與文學動員
第一章 殖民下的精神荒蕪: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殖民性接受過程
第二章 戰爭時期臺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
第三章 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
第四章 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
第五章 日據末期臺韓文壇的「東洋」論述:「近代超克論」的殖民地接受樣貌
第六章 皇民化時期臺灣與韓國的戰爭動員體制和女性論述
第七章 無窮盡的資源與原住民的土地:日據末期朝鮮的南方論述,兼與臺灣對照
導論:臺灣文學研究方法論─殖民地比較史論的提倡
一、殖民地現代與東亞視角
二、臺灣與韓國文學的現代經驗
三、殖民地文學比較史論的提倡
第一輯 從啟蒙論述到左右分離
第一章 文學現代性的建立:一九二○年代臺灣文學論的啟蒙內容及其結構
第二章 治時期臺韓小說的他者性經驗與後殖民視角:以賴和與廉想涉小說為例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韓左翼文學運動及其文學論之比較
第四章 日據時期臺灣左翼刊物的朝鮮報導:以《臺灣大眾時報》和《新臺灣大眾時報》觀察對象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韓國文壇對現代主義詩的受容
第六章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接受樣態
第七章 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臺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
第二輯 戰爭論述與文學動員
第一章 殖民下的精神荒蕪: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殖民性接受過程
第二章 戰爭時期臺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
第三章 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
第四章 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
第五章 日據末期臺韓文壇的「東洋」論述:「近代超克論」的殖民地接受樣貌
第六章 皇民化時期臺灣與韓國的戰爭動員體制和女性論述
第七章 無窮盡的資源與原住民的土地:日據末期朝鮮的南方論述,兼與臺灣對照
序/導讀
「台灣與東亞」發行旨趣∕陳芳明
「東亞」觀念進入台灣學術界,大約是近十年的事。但歷史上的東亞,其實像幽靈一樣,早就籠罩在這海島之上。在戰爭結束以前,「東亞」一詞,挾帶著相當程度的侵略性與壟斷性。它是屬於帝國主義論述不可分割的一環,用來概括日本殖民者所具有的權力視野。傲慢的帝國氣象終於禁不起檢驗,而在太平洋戰爭中一敗塗地。所謂東亞概念,從此再也不能由日本單方面來解釋。尤其在跨入一九八○年代之後,整個東亞地區,包括前殖民地的台灣與韓國,開始經歷史無前例的資本主義改造與民主政治變革。一個新的東亞時期於焉展開。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學界,開始浮現「後東亞」一詞,顯然是相應於後結構主義的思考。所謂「後」,在於強調新的客觀條件已經與過去的歷史情境產生極大差異。在新形勢的要求下,東亞已經成為一個複數的名詞。確切而言,東亞不再是屬於帝國的獨占,而是由東亞不同國家所構成的共同觀念。每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都站在自己的立場重新出發,注入殖民時期與戰爭時期的記憶,再定義東亞的政經內容與文化意涵。他們在受害的經驗之外,又具備信心重建主體的價值觀念。因此東亞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概念,不僅要找到本身的歷史定位,同時也要照顧到東亞範圍內不同國籍知識分子所提出的文化反省。
東亞的觀念,其實富有繁複的現代性意義。所謂現代性,一方面與西方中心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方面又與資本主義的引介有相當程度的共謀。當台灣學界開始討論東亞議題時,便立即觸及現代性的核心問題。在歷史上不斷受到帝國支配的台灣,不可能永遠處在被壓抑、被領導的位置。進入一九八○年代以後,台灣學界開始呈現活潑生動的狀態,許多學術工作已經不能只是限制在海島的格局。凡是發出聲音就必然可以回應國際的學術生態,甚至也可以分庭抗禮。
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不僅台灣要與國際接軌,國際也要與台灣接軌。
「台灣與東亞」叢刊的成立,正是鑑於國內學術風氣的日漸成熟,而且也見證研究成果的日益豐碩。這套叢刊希望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嘗試探索東亞議題的可能性。無論是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專業訓練,都可以藉由東亞作為媒介,展開跨領域的對話。東亞的視野極為龐大,現代性的議題則極為複雜,尤其進入全球化的歷史階段,台灣學術研究也因而更加豐富。小小的海島,其實也牽動著當代許多敏感的議題,從歷史記憶到文學審美,從環保行動到反核運動,從民主改革到公民社會,從本土立場到兩岸關係,從經濟升級到勞工遷徙,無不細膩且細緻地開啟東亞思維。本叢刊強調嚴謹的學術精神,卻又不偏廢入世的人文關懷。站在台灣的立場,以開放態度與當代知識分子開啟無盡止的對話。
導論
臺灣文學研究方法論─殖民地文學比較史論的提倡
一、殖民地現代與東亞視角
臺灣現代文學的問世,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這期間在世界性帝國主義擴散的影響之下,臺灣曾經有過淪為日本殖民地,以及戰後在冷戰體制下建立國民國家和創造高度經濟成長的經驗,即令至今,依然面臨著以資本主義全球性發展為前提的全球化浪潮的衝擊與考驗。由此看來,臺灣文學的過去和現在,始終都跟世界性資本主義的發展維持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問題,我們通常都會以「現代性」課題來加以把握。
不過,大部分的現代性相關研究,一般都以西方普遍性觀點來做為基本的理解框架。這樣的想法背後,其實隱藏著進化論歷史觀的思維:所謂現代性是西方的產物,而其他地區則是透過與西方接觸才進入現代階段,也就是說,西方現代既是人類追求的普遍歷史階段,也是人類憧憬和指向的對象乃至奮鬥目標。不過,回顧二十世紀臺灣的現代,也就是殖民地經驗和戰後面臨中國體制的整個過程,當不難發現所謂「現代」所產生的負面作用。眾所周知,在現代此一歷史階段中,人類雖然在各個領域當中體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但不可否認的,也同時在世界各地目睹到極度貧困和不平等的社會狀況,並且必須面對大規模的暴力和毀滅性戰爭。
對現代產生如此的批判性認知,首先在知識界即紛紛湧現各種批判現代及後現代的論述,展現出試圖擺脫壓抑和暴力的強烈意志。壓抑和暴力主要來自國家和市場暴力所支配的現代生活,因此批判現代、後現代或去現代等論述的提出,就是尋找不同角度來重新思考現代的一種努力。如果我們堅持既有的民族主義觀點或把西方現代視作普遍路徑,那麼臺灣的殖民地現代經驗,就容易被認為是有缺陷或者一種不正常的特殊模式。但如果觀察民族主義此現代性的本質,瞭解到它是在一方面抵抗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又同時模仿帝國主義的情況下所形成,當可知道其實殖民地經驗並不是「有缺陷的現代」,或是「被扭曲的現代」,而應該說它本身就是屬於現代的一種運作機制。也就是說,臺灣的「殖民地現代」經驗,在普遍的現代運作機制中是可以被說明的一個典型例子。因此,只以特殊的民族史觀點來瞭解臺灣的現代進程是不夠的,必須跳脫普遍∕特殊二元論的西方中心思考,同時也要對具有民族中心主義性格的特殊性看法保持警戒的態度。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形態的權力支配都無法避免引來抵抗,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獲得協助,殖民地支配當然也是這種情況。作為一個帶有壓抑和充滿意識形態性質的權力機構─殖民國家,它一方面招來殖民地人民的抵抗,同樣也可能因局部的認同而取得殖民地人民的協助。因為殖民權力更懂得利用現代國家機器,或以細膩的運作方式,將殖民地人民收編為協助主體,因此,我們若以單一的民族主義視角,評斷殖民地時期文學的種種面貌,不僅將失之客觀,恐怕還有礙於對臺灣文學現代性的正確認知。
所謂「殖民地現代」的概念,是將殖民地視為現代世界體制的核心軸,以及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西方國家(或帝國)和殖民地所呈現的並非截然不同的現代,反倒是同步顯現了屈折而又多樣的現代性面貌。因此,把西方現代經驗視為普遍現代的看法是不成立的。我們思考在殖民地處境中進入現代階段的臺灣的現代性問題時,並不一定要跟隨著以西方經驗為中心的進化論或文明論的看法,亦步亦趨,也不必要把殖民地經驗定位在西方現代的下層階段。就如同視現代同時擁有解放和壓抑的兩面性價值觀點,已然成為常識,殖民地現代這個概念,也可說是為了同時分析現代的兩面性和殖民地的相克性樣貌,而提出的一種問題意識。再且,這個概念不僅能夠貫通於帝國和殖民地,同時也能觀照殖民地時期乃至其後的時期,可說是能夠同時進行共時性和歷時性觀察的一種思考架構。
本書特別以韓國文學的例子作為比較對象,進行考察臺灣文學發展中所體現的諸多現象,主要即著眼於韓國與臺灣一樣經歷過日本殖民支配統治,呈現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當代現實,而且兩國文學也都反映及刻畫了因應「現代」和「殖民地」此雙重時代課題的樣貌。不僅如此,從進入現代此一歷史階段開始,經過數十年的被殖民支配和二戰終結後的冷戰體制,以至目前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雖然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問題不盡相同,但還是共有許多類似的經驗。該階段兩國文學所呈現的具體樣貌,下一節中將做較為仔細的介紹,在這裡要先提出的是,兩國現代文學的展開過程中所呈現的類似面向,特別是在面對「現代」所做出的因應方式,亦即「現代性」的體現方式和其面貌上面,充分具備了相互對照和參照瞭解的必要性和價值。
「現代性」概念,通常我們會以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結構的影響所形成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來加以把握,因此可以說,我們目前所處的現在∕這裡,其起點即是從十九世紀末淪為殖民地,透過日本進入的現代開始,而此兩者基本上屬於同質屬性的社會。從對外國民國家的形成,到對內的族群對立、社會不公、性別差異、文化危機感,乃至環境生態等等,當今我們所面對的諸多問題,也可說是由此現代的起點開始出現的。從西方現代以來,推動著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已完成了它所追求的世界單一市場,整備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系,如今雖因其內部問題而產生危機,但從全球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的現象來看,我們生活的現在這裡,可說是「現代」的最高峰,而不是如後現代論者所言,人類歷史的現代已告終結,全新的「後現代」已悄然來臨。畢竟資本主義價值觀依然左右著我們,從接觸現代以來所滋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即使過了一個世紀,也仍待我們去解決。因此,在克服現代問題的努力上面,我們不應該僅只依賴西方理論,且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西方為求解決自身矛盾所提出的方案,而應該從自我立場出發,尋找能夠克服西方現代的方法。此時,回到現代起點,重新思考前人所面對的現代情境,以及他們所付出的因應努力,絕對有其必要性。
眾所周知,臺灣的現代接觸經驗,固然在時間或方式上可能有些差異,但基本上,它與鄰近的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國家,呈現的仍是相當類似的樣貌。十九世紀末期,東亞各國普遍是在西方資本主義以帝國主義形態擴張其勢力的氣流當中,被迫進入現代的歷史階段。在此過程中,這些國家必須面對西方現代所帶來的全新歷史經驗,包括現代思想和價值、科技的進步、現代文學的成立等與自身傳統全然不同的異質性文化。在此急變時代的迫切要求下,各國都只能匆忙面對急速的社會歷史變遷,無能走過漸進式的本土化過程。如果說,日本和中國還能在透過與自我傳統進行不斷辯證的過程中,接受外發現代;那麼,淪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和韓國,則由於受到日本經濟剝削和軍事侵略的雙重殖民抑壓之下,被迫經歷更加片面的現代體驗。由此看來,東亞各國的進入現代以及其適應過程,在程度和方式上雖然有些差異,但可說都共同具備「被迫接受」及「趕上西方」的「被殖民」性格。也因此,東亞各國的現代經驗,終究是
「東亞」觀念進入台灣學術界,大約是近十年的事。但歷史上的東亞,其實像幽靈一樣,早就籠罩在這海島之上。在戰爭結束以前,「東亞」一詞,挾帶著相當程度的侵略性與壟斷性。它是屬於帝國主義論述不可分割的一環,用來概括日本殖民者所具有的權力視野。傲慢的帝國氣象終於禁不起檢驗,而在太平洋戰爭中一敗塗地。所謂東亞概念,從此再也不能由日本單方面來解釋。尤其在跨入一九八○年代之後,整個東亞地區,包括前殖民地的台灣與韓國,開始經歷史無前例的資本主義改造與民主政治變革。一個新的東亞時期於焉展開。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學界,開始浮現「後東亞」一詞,顯然是相應於後結構主義的思考。所謂「後」,在於強調新的客觀條件已經與過去的歷史情境產生極大差異。在新形勢的要求下,東亞已經成為一個複數的名詞。確切而言,東亞不再是屬於帝國的獨占,而是由東亞不同國家所構成的共同觀念。每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都站在自己的立場重新出發,注入殖民時期與戰爭時期的記憶,再定義東亞的政經內容與文化意涵。他們在受害的經驗之外,又具備信心重建主體的價值觀念。因此東亞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概念,不僅要找到本身的歷史定位,同時也要照顧到東亞範圍內不同國籍知識分子所提出的文化反省。
東亞的觀念,其實富有繁複的現代性意義。所謂現代性,一方面與西方中心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方面又與資本主義的引介有相當程度的共謀。當台灣學界開始討論東亞議題時,便立即觸及現代性的核心問題。在歷史上不斷受到帝國支配的台灣,不可能永遠處在被壓抑、被領導的位置。進入一九八○年代以後,台灣學界開始呈現活潑生動的狀態,許多學術工作已經不能只是限制在海島的格局。凡是發出聲音就必然可以回應國際的學術生態,甚至也可以分庭抗禮。
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不僅台灣要與國際接軌,國際也要與台灣接軌。
「台灣與東亞」叢刊的成立,正是鑑於國內學術風氣的日漸成熟,而且也見證研究成果的日益豐碩。這套叢刊希望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嘗試探索東亞議題的可能性。無論是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的專業訓練,都可以藉由東亞作為媒介,展開跨領域的對話。東亞的視野極為龐大,現代性的議題則極為複雜,尤其進入全球化的歷史階段,台灣學術研究也因而更加豐富。小小的海島,其實也牽動著當代許多敏感的議題,從歷史記憶到文學審美,從環保行動到反核運動,從民主改革到公民社會,從本土立場到兩岸關係,從經濟升級到勞工遷徙,無不細膩且細緻地開啟東亞思維。本叢刊強調嚴謹的學術精神,卻又不偏廢入世的人文關懷。站在台灣的立場,以開放態度與當代知識分子開啟無盡止的對話。
導論
臺灣文學研究方法論─殖民地文學比較史論的提倡
一、殖民地現代與東亞視角
臺灣現代文學的問世,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這期間在世界性帝國主義擴散的影響之下,臺灣曾經有過淪為日本殖民地,以及戰後在冷戰體制下建立國民國家和創造高度經濟成長的經驗,即令至今,依然面臨著以資本主義全球性發展為前提的全球化浪潮的衝擊與考驗。由此看來,臺灣文學的過去和現在,始終都跟世界性資本主義的發展維持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問題,我們通常都會以「現代性」課題來加以把握。
不過,大部分的現代性相關研究,一般都以西方普遍性觀點來做為基本的理解框架。這樣的想法背後,其實隱藏著進化論歷史觀的思維:所謂現代性是西方的產物,而其他地區則是透過與西方接觸才進入現代階段,也就是說,西方現代既是人類追求的普遍歷史階段,也是人類憧憬和指向的對象乃至奮鬥目標。不過,回顧二十世紀臺灣的現代,也就是殖民地經驗和戰後面臨中國體制的整個過程,當不難發現所謂「現代」所產生的負面作用。眾所周知,在現代此一歷史階段中,人類雖然在各個領域當中體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但不可否認的,也同時在世界各地目睹到極度貧困和不平等的社會狀況,並且必須面對大規模的暴力和毀滅性戰爭。
對現代產生如此的批判性認知,首先在知識界即紛紛湧現各種批判現代及後現代的論述,展現出試圖擺脫壓抑和暴力的強烈意志。壓抑和暴力主要來自國家和市場暴力所支配的現代生活,因此批判現代、後現代或去現代等論述的提出,就是尋找不同角度來重新思考現代的一種努力。如果我們堅持既有的民族主義觀點或把西方現代視作普遍路徑,那麼臺灣的殖民地現代經驗,就容易被認為是有缺陷或者一種不正常的特殊模式。但如果觀察民族主義此現代性的本質,瞭解到它是在一方面抵抗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又同時模仿帝國主義的情況下所形成,當可知道其實殖民地經驗並不是「有缺陷的現代」,或是「被扭曲的現代」,而應該說它本身就是屬於現代的一種運作機制。也就是說,臺灣的「殖民地現代」經驗,在普遍的現代運作機制中是可以被說明的一個典型例子。因此,只以特殊的民族史觀點來瞭解臺灣的現代進程是不夠的,必須跳脫普遍∕特殊二元論的西方中心思考,同時也要對具有民族中心主義性格的特殊性看法保持警戒的態度。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形態的權力支配都無法避免引來抵抗,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獲得協助,殖民地支配當然也是這種情況。作為一個帶有壓抑和充滿意識形態性質的權力機構─殖民國家,它一方面招來殖民地人民的抵抗,同樣也可能因局部的認同而取得殖民地人民的協助。因為殖民權力更懂得利用現代國家機器,或以細膩的運作方式,將殖民地人民收編為協助主體,因此,我們若以單一的民族主義視角,評斷殖民地時期文學的種種面貌,不僅將失之客觀,恐怕還有礙於對臺灣文學現代性的正確認知。
所謂「殖民地現代」的概念,是將殖民地視為現代世界體制的核心軸,以及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西方國家(或帝國)和殖民地所呈現的並非截然不同的現代,反倒是同步顯現了屈折而又多樣的現代性面貌。因此,把西方現代經驗視為普遍現代的看法是不成立的。我們思考在殖民地處境中進入現代階段的臺灣的現代性問題時,並不一定要跟隨著以西方經驗為中心的進化論或文明論的看法,亦步亦趨,也不必要把殖民地經驗定位在西方現代的下層階段。就如同視現代同時擁有解放和壓抑的兩面性價值觀點,已然成為常識,殖民地現代這個概念,也可說是為了同時分析現代的兩面性和殖民地的相克性樣貌,而提出的一種問題意識。再且,這個概念不僅能夠貫通於帝國和殖民地,同時也能觀照殖民地時期乃至其後的時期,可說是能夠同時進行共時性和歷時性觀察的一種思考架構。
本書特別以韓國文學的例子作為比較對象,進行考察臺灣文學發展中所體現的諸多現象,主要即著眼於韓國與臺灣一樣經歷過日本殖民支配統治,呈現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當代現實,而且兩國文學也都反映及刻畫了因應「現代」和「殖民地」此雙重時代課題的樣貌。不僅如此,從進入現代此一歷史階段開始,經過數十年的被殖民支配和二戰終結後的冷戰體制,以至目前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雖然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問題不盡相同,但還是共有許多類似的經驗。該階段兩國文學所呈現的具體樣貌,下一節中將做較為仔細的介紹,在這裡要先提出的是,兩國現代文學的展開過程中所呈現的類似面向,特別是在面對「現代」所做出的因應方式,亦即「現代性」的體現方式和其面貌上面,充分具備了相互對照和參照瞭解的必要性和價值。
「現代性」概念,通常我們會以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結構的影響所形成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來加以把握,因此可以說,我們目前所處的現在∕這裡,其起點即是從十九世紀末淪為殖民地,透過日本進入的現代開始,而此兩者基本上屬於同質屬性的社會。從對外國民國家的形成,到對內的族群對立、社會不公、性別差異、文化危機感,乃至環境生態等等,當今我們所面對的諸多問題,也可說是由此現代的起點開始出現的。從西方現代以來,推動著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已完成了它所追求的世界單一市場,整備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系,如今雖因其內部問題而產生危機,但從全球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的現象來看,我們生活的現在這裡,可說是「現代」的最高峰,而不是如後現代論者所言,人類歷史的現代已告終結,全新的「後現代」已悄然來臨。畢竟資本主義價值觀依然左右著我們,從接觸現代以來所滋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即使過了一個世紀,也仍待我們去解決。因此,在克服現代問題的努力上面,我們不應該僅只依賴西方理論,且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西方為求解決自身矛盾所提出的方案,而應該從自我立場出發,尋找能夠克服西方現代的方法。此時,回到現代起點,重新思考前人所面對的現代情境,以及他們所付出的因應努力,絕對有其必要性。
眾所周知,臺灣的現代接觸經驗,固然在時間或方式上可能有些差異,但基本上,它與鄰近的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國家,呈現的仍是相當類似的樣貌。十九世紀末期,東亞各國普遍是在西方資本主義以帝國主義形態擴張其勢力的氣流當中,被迫進入現代的歷史階段。在此過程中,這些國家必須面對西方現代所帶來的全新歷史經驗,包括現代思想和價值、科技的進步、現代文學的成立等與自身傳統全然不同的異質性文化。在此急變時代的迫切要求下,各國都只能匆忙面對急速的社會歷史變遷,無能走過漸進式的本土化過程。如果說,日本和中國還能在透過與自我傳統進行不斷辯證的過程中,接受外發現代;那麼,淪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和韓國,則由於受到日本經濟剝削和軍事侵略的雙重殖民抑壓之下,被迫經歷更加片面的現代體驗。由此看來,東亞各國的進入現代以及其適應過程,在程度和方式上雖然有些差異,但可說都共同具備「被迫接受」及「趕上西方」的「被殖民」性格。也因此,東亞各國的現代經驗,終究是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