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客與花客
有些人等錯了,有些人不用等就會來。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花東婦好》之後,散文大家周芬伶的超越之作:映照心靈兩極,冷酷與深情的對話。
*雨客來的時候總在下雨,花客卻在花謝之後到來。有些人等錯了,有些人不用等就會來,這意謂著人生毋需安排,它自有走向。
*從花雨、茶香,乃至醫客與生死離別,在此大疫病時期,她透過醫與病,形塑另一種共通體。
「原來愛不是喜歡,那什麼是喜歡呢?」
「因為不能相互喜歡而相互折磨,就像雨客與花客。」
「原來我不夠愛他,他也不夠愛我。這才構成痛苦。」
「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愛。」
澄靜如詩,狂亂若魔,周芬伶凝照自性與他者的至情散文
從清雅茶湯到反送中激辯,從縹緲煙繞到大疫年抒懷
在脫俗之際入世,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沉吟
僻居校園一隅瓦屋,偶有雨客、花客、兒客、貓客、茶客、香客等友親學生往來其間,他們或相伴深談,或激辯質問,或停憩待一切止息,她看見他們的心,同時也望見自己,人與我既是分離的,也是一體的,每一次解離,都為了更多的理解。
在微雨與花綻之際煮茶焚香談書寫字,閑步花竹小徑,看盡人間的瘋狂、決絕與癡傻。字裡有消散的煙,流動的欲望,來去的人,至美而哀。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捕捉「雨霖鈴,花紛飛,人漸去,香仍在」的空冷燃滅,餘情繚繞。蛇有靈,樹有情,人間有更難解的憂思蔓結,只能不斷書寫探求愛,以趨近於心靈。在她筆下,那些鬼、人、精、妖都是自然的事,唯有傾耳靠近,才能得到天語。
「有一種死叫死在生中,有一種生叫生在死中,如同沉香。」
「但願我是。」她說。
關於封面:
客體,與主體相對,是來去自如的流動,設計發想時便朝「流動、動態、曲線、感性」的方向思索,藉由不規則的煙繞,隱喻記憶的往復,而每一位書中的「客」,都代表一個個鮮明生動的故事,故以明亮的色彩營造渲染的效果,烙燙一層透明薄霧,襯托手感美術紙張的纖維觸感,內封特別採用牛皮紙張,還原素樸本心,呈現視覺上的層次感。(Akira Lai)
誠摯推薦
她的文字就是生命與生活的真實倒影。她應該是我所遇見最為誠實的散文家。--陳芳明
原來人事與人世的幸福不過一場小團圓,有些小團圓卻只能在身後才明白。這三學分,想忍住眼熱,請阿芬幫我加上。--蔣亞妮
目錄
(推薦序)
從放空到放下 /陳芳明
跟阿芬說話 /蔣亞妮
花雨
雨客與花客
芳香之年
蛇少年
平安竹
雨夏
韭菜蘭
火球花
赤道雨
茶客
茗仙子
午後茶湯
直茶
姿娘
紫蝶與紅寶
靜岡初茶
摘梅茶屋
兒客
蒼生
沈靜語
亞斯密碼
香客
香客
試合香
雪中春信與嬰香
瘋雅
棋楠
香的國度
貓客
木蘭夜色
宛如兒女
不存在的共通體
麻六甲
狗時
如手如足
傾城之戰
醫客
醫客
病囈者
病別離
連德堂
來日大難
香斷
序/導讀
推薦序
從放空到放下
陳芳明
這麼多年以後,閱讀周芬伶最新的散文集《雨客與花客》,驚覺她的風格又有全新的轉變。從她的第一冊散文《絕美》,一直到《汝色》,那是非常張腔的風格。再到《蘭花辭》的時候,風格又為之一變。如今捧讀她的最新散文集,才發現她驅使文字的手法,再也不是斤斤計較。半生以來,一直追逐她的全新作品,可以發現她從來不樂於停止在一個原點。她的文字總是隨著她的心境而產生變化,年少時那一種提煉與鍛鑄,到現在已不復可見。如今她文字裡浮現的境界,帶給讀者不再是斤斤計較的感覺。捧讀這部新的作品,我反而可以體會魯迅所說過的「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當她不再執著,整個世界就完全屬於她。在閱讀之際,即使她寫到心情的抑揚頓挫,反而容許讀者以一種超越的態度來觀賞。她靜定的性格,平衡的情緒,反而是她從前散文裡未曾出現。究竟是時間影響了她,或歲月改變了她,似乎沒有確切的答案。如果沒有經過劇烈波動的時期,如果沒有看過太多的人間浮沉,也許她會一直停留在中年時期的情感糾葛。身為她的讀者,我未曾停留下來對她文字的追逐。當她的生命又翻過一頁時,不僅看待世界的方式穩定下來,而看待人間感情的動盪也更加超越。或者說,她從來不會滿足於風格的沉澱,也不會執著於某種美感的持續追求。她敢於挑戰自己,也敢於推陳出新。當我捧讀這部新的散文,在我內心的什麼地方,不時發出感嘆。她對人間的愛,對世間的包容,看來又比過去還更強大。她長期定居在東海大學校園的宿舍,她文學的根鬚也牢牢扎在那裡。身為她的朋友,也身為她的對話者,曾經有幸受邀去她的宿舍造訪。
這部散文集就是在那充滿歲月顏色的宿舍完成,那裡已經變成她生命的庇護所,也是她生活的根據地。第一次到達那裡時,才發現那木造瓦屋承載了豐富的時間感與空間感。屋外是卵石的道路,屋後是鬱鬱蔥蔥的綠樹。走到那裡時,彷彿走到一段陳舊的情境。後來才知道,那木造宿舍原來與學校的歷史等長同寬。認識芬伶時,我才回到學界不久。那時我在靜宜大學任教,距離東海只要驅車十餘分鐘就可到達。有幾次與她在校園對面的東海花園喝咖啡,才慢慢知道那時她正陷於生命的困境。最早我是她的讀者,後來變成她的朋友,才慢慢把她的文字與她的生命連接起來。那時感到非常訝異,她的文字就是生命與生活的真實倒影。她應該是我所遇見最為誠實的散文家,可能是學界裡認識最久的同行。
這部《雨客與花客》,似乎又再次創造了她的全新風格。猶記得她出版《花東婦好》時,我私自發出驚呼,整部小說的所涉獵的歷史知識,不僅橫跨中國古代到現代,也橫跨台灣的原住民與漢人的歷史。很少有散文作者,在過了中年之後,仍然保持創作活力,既挑戰自己也挑戰整個歷史。我才清楚察覺,她是一座活火山,隨時都會爆發出來。那時曾經與她有過對話,總覺得她應該是到達創作生命的高峰。但是這部散文完成時,才察覺高峰背後還有無盡無止的山巒。尤其在閱讀這部散文集,更加可以體會她的書寫還是連綿不斷。凡是生活周遭的事件,無論是巨大或渺小,她都可以運用自如。大到可以干涉生死,小到可以觸及生活瑣碎。在極大極小之間,已經可以淡然處之,甚至可以看開看破。那已經不是她過去散文技藝所能概括,我必須誠實地說,她已經超越自己的生命與生活。
書中的〈蛇少年〉,疑幻疑真,帶給讀者的想像空間特別巨大。其中所描述的感情,也非常難以定義。某些段落可能是她的夢幻,讀來卻真實無比。那樣的境界很難說是超越,也很難說是可疑。那樣的猶豫不定,反而襯托出生命的美感。那不是時間所能抵達的技巧,而必須穿越太多的雨水與淚水,才有可能獲致。散文一開始,她寫得很簡單,「火球花不開花時就是爛草,開花卻特別誇張」。描述的是一位學生之死,他的魂魄歸來,與她展開神祕的對話。一堆爛草,可以盛放成為火球。大約只有生命與生命的理解,才能到達這樣的境界。散文結束時,她寫下這麼一段:「柔弱的花妖,如今一年一會,五月相見之期,我們會有長長的對談。」裡面有太多的感傷,如今她已經能夠自我節制,恰如其分,讓內在情感釋放出來。
這部作品特別動人之處,就在於她描述喝茶。這是她的生命又跨入全新格局,早期那種張愛玲式的絕美,都已經全部放下。現在她寫出來的完全屬於她個人,而且再也不是任何人可以輕易模仿。特別是她寫的那篇〈瘋雅〉,一方面描述自己喝茶的習慣,一方面則耽溺於茶的品嘗,一方面又著迷於恰當茶具的尋找。當她描述外在世界的美感,其實已經暗示了自己生命的轉變。她的人生又到達一個更高境界,那不是任何庸俗的人可以輕易貼近。身為她的讀者如我,閱讀之際,有一種朦朧之美,卻不是輕易可以靠近。這可能是這部散文集最為迷人之處,她已經進入超越的階段,似乎世間所有的感覺都可以兼容並蓄。
離開台中這麼多年以來,很少與她有任何溝通。我能夠察覺她的變化,完全是從她作品風格的更迭而觸及。我已經深深陷入晚境,芬伶還是在初老的階段。在她的文字之間遊走時,仍然可以感覺她保持的創造力是那麼生動,又是那麼活潑飛翔。有時身為文學創作者,不必然都要依賴自己的書寫,藉由朋友所展現出來的風格,我反而看見自己的生命更為明白。《雨客與花客》讓我見證了她生機勃勃的力量,也讓我更加強烈感覺有這位朋友的文字陪伴,感覺到她其實帶給我最誠摯的祝福。
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政大台文所
跟阿芬說話
蔣亞妮
如傳說一樣,傳說大抵是真的。傳說,大度山上有海,西岸以西、東海之東,東海裡有阿芬。
周芬伶老師的學生,總叫她「阿芬」,阿芬自然也是我的老師。但讓我說點你不知道、藏在傳說底下的事。比如,從「周老師」到「阿芬」,是我花了好幾年大學日夜,深潛在一眾學生之中,從阿芬家的花梨木地板一路坐到了牆邊古董木椅、再到桌旁的軟緞坐墊沙發,也從小學妹坐成了大學姊的跨度。沒趕得及親睹她幻描的《汝色》(二○○二)到《青春一條街》(二○○九),卻也緩步看遍《蘭花辭》(二○一○)與《北印度書簡》(二○一六),才終於說順那一句,傳說中的「阿芬」。
慢讀阿芬《雨客與花客》的日子裡,下了幾場雨,在雨中嚼字,忽然嘗到了別種味道,像字裡有人焚香烹茶。更像那座山林中已數不清喝了多少壺茶、蹭了多少點心與餐席的低矮白屋,與它邊上那一片總如楚地裡長出雜花、生出野樹的花園,全得經雨淋透紙張,才看出真義。《雨客與花客》寫花園,花園就衰頹;寫屋,屋子裡則白蟻與蛇聚合,吃她衣、挖她地、穿她屋;寫香道與品茶、寫器皿和旅行。寫進萬事貌、萬物景,其實全為寫盡人情。
花園裡,那瘋長的梅樹、被偷挖去的茶花樹株,濕地上曾盛放或凋閉的玫瑰、龍吐珠、軟枝黃蟬、仙桃、竹樹與火球花和韭菜蘭,大約都是不同的「花客」。阿芬寫茶與煮茶一樣精采,她談小葉烏龍像肉桂、清流澗大紅袍如沉香,但茶最多只沖到五泡,便告訴你:「端上茶,把握當下的每一刻;放下茶,就是與當下的分離,就算有所愛,亦能有斷絕之心。」花與茶與香,原來都是她走過的路、修過的道,從前道心惟微,現在道心是決絕。人情的開始,她細細地寫:「花客總在花謝時節來」、「雨客常在雨前出現」,他們全在屋子裡的另一個維度空間,與我同時喝茶賞花,疾行過雨,不曾遇見。可花敗茶涼香散,人情有開始,便有分離與寂滅。
這時,你才讀懂,這些擬人魔物(或是魔人擬物)的雨客、花客、小雨客、兒客、貓客到醫客與香客,長成的已不只是她一路走來讓人喟歎的起手式與必殺技,那怪美的「怪美學」。很早之前,美文仍是散文傳統時,她便棄美的正途,自鑄新字。你若不懂她的美,就讓我引一段話說明,書裡寫她打破吉州窯剪紙茶碗,將碗重補後,卻看著那碗說了:「這很殘缺,夠美。」她不想待在傳統美文裡,她的美必須像那株花園瘋長如精怪的梅樹一樣,不美才美。
但這一本《雨客與花客》,又不只這些。
大約是經過了前兩本長篇小說《濕地》與《花東婦好》,這本散文的回歸之作,物景化得更散了,情與人大概也是。卻有條軸線在她灑落一地的字裡串起,一口氣讀完,竟像看完一部長篇小說的終始。這條軸線、這個核心,不過是一個「客」字。
當人情散,花客雨客貓客皆走後,阿芬寫房子回復以往的清淨,投宿過的旅店也無知無覺結束營業,只有韭菜蘭在荒野裡獨自開好。我在即將下雨的文字裡,雖沒遇到雨客,卻一直想起詩人李賀的那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終於明白,不管千客來、萬客來,只要是客,終得送別。《雨客與花客》,就是一部送客與送別之書。
送走好友、送離學生,再送別父母。阿芬寫與姊妹在母殤後相約京都,那般的場景,令人想起朱天心也寫過,母親走後,仨姊妹共遊京都。朱天心故意走在後頭,拍姊妹身影,「天文風中搖曳的紫裙裾、天衣唐人似的碩長」,美如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見自己也見天地。阿芬同樣看著姊妹,細雪寒風,可她的目光卻是:
姊妹們往古牆的那邊走去,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手攜手的細雪姊妹花,往繁華的方向去了,寒冷讓人木然與退縮,我的注視如同亡母的視角,看著她們遠去,天人永隔,雪如果一直下,我會一直走下去,卻不知道要退至如何之地。
原來姊妹,竟也是客。她將客體全寫進了主體,人與人、客與己,全悟得:「他們都是我,我也是他們,我們是一體的,也是分離的,蒼生。」這是見眾生。
而我應不是客,在書裡一處發現自己,只是短短名字「亞妮」,卻無比慶幸。阿芬與我亦師亦友,友的部分,是讀到她寫:「與學生的關係因過分親密,反而失去分際,失聯的、冷戰的、漸行漸遠的⋯⋯一切的聯繫都成枉然。」那些徒然與遠行後,自己偷偷加上的。或許,我總節制的寫著與聽著,雖然緩慢於悟解,但緩慢也不致誤解。
於是,每當阿芬信手寫下堪比《紅樓夢》裡,妙玉於攏翠庵裡設茶湯會的文與字時,我只來得及一邊拿起外送來的「茶湯會」,看她寫越窯小壺、吉州窯剪紙茶碗、高麗青瓷、清仿明成化雞缸杯,再一路到東洋的深川製瓷、有田燒與古伊萬里窯,以字配味地吸上一口珍奶,就忘了開口。
來不及說話,也記不住花客與雨客的模樣,阿芬在文字裡,為我一次補課補上。讀到已經離開世間好幾年的H,也讀到了那時夢一樣的對話,當年張愛玲的課堂,阿芬與H,「合力抄寫一本小團圓,那時我們尚有自己的小團圓」。人名與場景,像雨打進窗,在地上積成了小水窪後,我才後知後覺記起。終於聽明白了張愛玲,原來人事與人世的幸福不過一場小團圓,有些小團圓卻只能在身後才明白。這三學分,想忍住眼熱,請阿芬幫我加上。
阿芬在書裡與屋裡,反覆地拓香、焚香、調製合香,接著再拓再焚,如此就過了一天,像轉身就寫過了離別。離別其實很簡單,她說:「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他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所以別離是阻止不了的,病別離、傷別離,連愛也能別離。但別離也死不了,因為最終都只被焚成一縷煙。
我在雨後,終於讀完這本別客書。畢業經年,東海時光所縱容出的緩柔原始,全被他處他人訓練馴化,我已被世界調撥得比從前快。但讀《雨客與花客》時,總能回到青春的傳說裡,因為青春果然遠得像傳說了。在書裡,我刻意放得緩慢,尋寶般地讀她在這裡丟一點、那裡灑一點的話語,看她將寶藏珠玉隨意散落,無心結成的奇門陣法,飄異詭麗。
然後,比緩慢再慢一些,找尋遺落在各處等待雨客與送客的阿芬。
找到她,或許跟她說一聲,我們不要等了。窗外有雨有花,屋裡焚香燒茶,貓與兒在人間安然長大。千年前李後主都說了,既然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也很棒。宋詞課的老師別生氣,我下課了,所以換我跟阿芬好好說句話。我知道,任外頭花謝雨狂,她總會為我煮一杯茶。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隱形古物商(限量作者簽名版)
隱形古物商
葉過林隙:楊牧和他們的東海
情典的生成:張學與紅學
經典與非典:文學世紀初
張愛玲課
雨客與花客
叫我公主:小華麗公主華麗頌
小華麗的歡樂頌套書(小華麗在華麗小鎮+叫我公主:小華麗公主華麗頌)
小說與故事課
濕地
文化之旅:周芬伶《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套書
美學課
龍瑛宗傳
紅咖哩黃咖哩
小華麗在華麗小鎮
散文課(增訂新版)
創作課
隱世哲人-陳冠學紀念文集 [軟精裝]
汝色
雜種
醜醜
蘭花辭:物與辭的狂
紫蓮之歌
粉紅樓窗
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
母系銀河
散文讀本
周芬伶精選集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