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鍾肇政大河小說論(第一冊)

  • 9 360
    4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顛覆性觀點,對鍾肇政的兩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提出新看法。從對鍾肇政的訪談、書信、手稿、演講等記錄,提出歷史證明。鍾肇政的寫作初衷,就是要寫出臺灣人的民族史詩、臺灣人是英雄,鍾肇政以小說手法,寫出了臺灣人的精神史。

本書作者針對鍾肇政最重要的六部小說,一一提出新看法,並給予結構上綜合性的詮釋。兩部大河小說互相比美,堪稱一套臺灣人靈魂的交響曲。

本書特色

「我的生命主題:臺灣是什麼、臺灣人又是什麼!」—— 改自《鍾肇政回憶錄1》
《濁流三部曲》與《臺灣人三部曲》的交響—— 出自錢鴻鈞之《鍾肇政大河小說論》   
解讀鍾肇政大河小說的最佳論著。

作者

錢鴻鈞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

[經歷]
現任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曾任虎尾科技大學普通物理教師、工研院電子所工程師

[著作]
《大河悠悠:漫談鍾肇政的大河小說》、《錢鴻鈞激情書》、《天堂與地獄:武陵高中成長記》,編有《臺灣文學兩鍾書》、《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並與莊紫蓉合力編纂《鍾肇政全集》三十八冊。

[重要事蹟]
道卡斯族竹塹社人,父親說的是竹東海陸腔客家話、母親說苗栗四縣腔客家話。盼望以書寫回歸祖先的故鄉,與原住民族人的臺灣魂在一起,為地方留下見證。預備出版《從客家人回轉竹塹社(上)、(下)》,並希望能再度與錢寶騎腳踏車環島。

目錄

推薦序:漫漫歷史長夜中的守更人

第一部份 綜論
第一章 鍾肇政大河小說緒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大河小說的辯證
第三節 傳承與定位
第四節 鍾肇政大河小說的獨特性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六節 前人文獻探討
第七節 篇章介紹

第二章 臺灣大河小說的起點
第一節 前言
一、研究緣起
二、前人研究
第二節 《大武山之歌》與《臺灣人三部曲》創作緣起
一、基本史料比對的差異
二、《大武山之歌》的計畫內容
三、臺灣大河小說的特色
第三節 《濁流三部曲》的發表歷程與大河小說的地位
一、《濁流三部曲》的創作歷程
二、《濁流三部曲》的大河小說地位
第四節 結論

第三章 鍾肇政的浪漫主義歷史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浪漫主義歷史觀與概念、理論
一、浪漫主義歷史觀介紹
二、鍾肇政歷史觀初步介紹
第三節 英雄史詩、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
一、英雄史詩與民族精神
二、時代精神
第四節 浪漫主義歷史觀下的藝術表現
一、有機與結構
二、成長小說
三、寫實或浪漫的反思
第五節 結論

第二部份 《濁流三部曲》論
第四章 《流雲》三論 —— 顛覆、藝術與結構胚胎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臺灣人你往何處去
一、從《流雲》談起
二、與眾家評論對話
三、鍾肇政真正的內在世界
第三節 與葉石濤的〈鍾肇政論〉對話
一、問題緣起
二、「思想貧血」與藝術性的探討
第四節 〈大巖鎮〉出土與永恆女性
一、三部曲的一個構思源頭
二、「永恆的女性」主題端倪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江山萬里》中的鄭成功再現方式與主題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鄭成功廟與「江山萬里」碑
一、鄭成功廟的歷史背景與在作品中的意涵
二、「江山萬里」碑與主角陸志龍的視野
第三節 鄭成功的作品形象與蔡添秀、李素月連結
一、從鄭成功的再現連結蔡添秀的出生背景
二、鄭成功母系身分的強調與李素月
第四節 《江山萬里》的主題與作者人生觀
一、國家認同主題
二、作者所表現的人生觀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濁流三部曲》的愛戀心理三典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三部曲中的愛戀心理三典型
一、谷清子︰戀母性愛情之命運
二、李素月︰虛幻性精神愛與志龍的自戀
三、銀妹︰動物性與自然純真
第三節 結論

第七章 《濁流三部曲》的認同與愛情─精神分析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濁流三部曲》的認同與愛情的聯繫
一、第一部《濁流》
二、第二部《江山萬里》
三、第三部《流雲》
第三節 作者與作品
一、綜合整理愛情與認同的聯繫
二、作者的女性觀與價值判斷
第四節 結論

第八章 《濁流三部曲》的結構藝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老人與青年階層
一、老人形象
二、青年層級
三、小結
第三節 愛情對象與景色的審美
一、感傷味的谷清子
二、日本精神式的素月
三、泥土味的銀妹
第四節 結論
一、廣泛社會背景與反抗意識的美感
二、敘事者、陸志龍與銀妹
三、作者與時代對話
四、大河小說的定位

序/導讀

推薦序

漫漫歷史長夜中的守更人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建忠

一、大河小說的命名與研究

眾所皆知,錢鴻鈞教授是鍾肇政文學史料最忠誠的守護人。十多年來,除了整理百萬字的書信,他更鉅細靡遺地討論鍾老作品,眼下這本三十多萬字的論文集,實在非有心人無以致此。

雖然我個人也長期提倡臺灣歷史小說的研究,並且自十年前就開設臺灣長篇歷史小說的課程,談過不少次鍾老的作品,但對於這樣重量級的文學巨人,實在沒有留下深入的考察成果。相對於此,鴻鈞兄則慧眼獨具並堅持至今,成果豐碩,實在讓我汗顏。因此,對於他一路以來所意欲開拓的研究領域,我不僅是見證人之一,也是積極追隨的研究同好,眼見他能夠提出這樣夠份量的研究專著,更感臺灣歷史小說研究的主張勢有可為。

如果從研究史的立場上來看,既有的歷史小說研究顯示,臺灣學界並未將不同次類型的歷史小說視為一個有意義的敘事傳統,而是分論個別的作家與作品,彼此互不交涉。然而無論是以臺灣史與中國史為題材,在臺灣所出現的這些歷史小說都是臺灣歷史的實然現象,為求整體思考臺灣歷史小說發展的特殊性與獨特性,實有必要刷新對臺灣歷史小說的認識視野,並尋求更符合臺灣主體脈絡的分析方法。

依個人淺見,若依據題材與美學變革的差異,兼及歷時性歷史小說發展的階段性變化,目前可以理出四種主要的臺灣歷史小說類型,至少包括:

其一是傳統歷史小說:常被歸於大眾或通俗小說類型。此類小說乃受中國史傳傳統影響,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角或主題之小說,強調歷史考證與傳奇性格,如高陽《胡雪巖》、孟瑤《風雲傳》等的歷史小說屬之。

其二是反共歷史小說:「部分」反共小說亦反映國共鬥爭的歷史經驗,以特定史實為背景,重點在揭示江山易幟的根源導因於萬惡共黨,從而描述赤禍綿延的場景,以及暗示來日重新復國的可能,如陳紀瀅《華夏八年》、姜貴《旋風》等的歷史小說屬之。

其三是後殖民歷史小說:習稱大河(歷史)小說。作品重點在於恢復被殖民者的我族歷史,特別著重在日本殖民史、國民黨戒嚴史、二二八史、白色恐怖史的重述。歷經多次殖民的臺灣社會,嚴重缺乏具主體性的歷史記憶,後殖民歷史小說正是以抵拒歷史消音、重建歷史記憶的角度出發的創作,如鍾肇政、李喬、東方白等的大河歷史小說屬之。後繼者如莊華堂等,則又將大河小說推進到平埔族活躍的時代,成果可期。

其四是新歷史小說:受新歷史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思潮之歷史觀的影響,改以小歷史為重點,解構主流、權威敘事的傾向明顯,意識形態立場多元紛陳。其中至少有李昂、施叔青、平路為代表的女性新歷史小說;有如張大春、林燿德、朱天心為代表的戰後新移民第二代新歷史小說;有如王家祥、詹明儒為代表的漢人書寫之原住民族新歷史小說。因其尚在發展中,次類型將隨之增加、變動,有待持續觀察、描述。

這四類臺灣歷史小說,彼此有著或隱或顯的歷史因緣,但各自想處理的歷史問題敘事手法又多所不同。我想,必須在理解各種次類型歷史小說的敘事傳統情況下,才能找到適切的研究方法,這與認識論的釐清其實又互為辯證。

鍾老的大河小說,寫的是殖民地問題,寫在殖民地之後,寫於不得回憶殖民歷史的戒嚴時代,這自然是臺灣後殖民歷史小說的當然代表。甚且,此後殖民文本的解殖工程尚不只針對前一個殖民主義,還「意在言外」地針對了如同內部殖民體制一般的戒嚴體制。這類小說在出版之時,絲毫不受重視,反而是中國史的歷史小說大行其道,其間怎能不存在著一種政治體制與教育體制下的權力不對等關係?如此一來,臺灣歷史小說研究當然需要以更全盤性的眼光出之不可,鍾老的小說更不妨和傳統與反共歷史小說並列而論。

既然鴻鈞兄的工作如此重要,筆者深感佩服之餘,綜觀全書更覺得他所提出來的看法有三大重點,值得有志於此的研究者多加參詳、對話。

二、《鍾肇政大河小說論》的三大重點

重點之一,書中主張鍾老的歷史小說並非以寫實主義為創作觀,而是秉持著浪漫主義歷史觀。

此一觀點,可以解釋鍾老小說主角為何並非取材自特定歷史人物,卻始終充滿著對族群與土地之愛,發揚了臺灣人精神,與帶有國族建構意識的浪漫主義史觀不謀而合。此說可以與既有的寫實主義美學詮釋觀點相互辯證,具有啟發性。書中說到:「如以浪漫史觀中追求歷史進步、民族精神之思想,而歷史動力為精神、人類追求光明的理想與意志來看,鍾肇政的思想,所表現在《歌德激情書》與歷史小說中是一致的。並且也皆以愛情作為更廣大的土地之愛、生命之愛的象徵。換言之,對土地之愛、對人類之愛也正是鍾肇政筆下主角以知識份子視點下個人前進的動力,同樣也是歷史前進的動力」。

文中論證鍾肇政為浪漫主義歷史觀,從其歷史小說乃源自於史詩的文類說起。作品表現皆是英雄人物的歌頌,發而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鍾老選擇的歷史題材都是以反抗不公不義的壓迫行動為基礎,而以風俗民情描寫為輔,眾多勞苦人民跟隨著知識份子的領袖,群起合作團結。而知識份子也懷著向土地、農民學習之心,成長向上,自我磨練。

重點之二,鍾肇政文學在接續文學傳統方面,無疑是連接了日治及戰後的兩個世代,而成為跨語世代的代表人物。本書針對他的大河小說進行研究,實在也是在解釋戰前與戰後文學史的轉折與發展,可以補足目前研究成果上較貧乏的跨語世代研究。

此一世代,歷經皇民化運動與白色恐怖,為了避禍,發展出一種特殊的話語型態,必須仔細解讀。書中強調:「本書首先是採用的是細讀法,從文本內的象徵、隱喻著手。但是新批評下的閱讀方法是絕對不夠的,所以至此,是說明本書是以作品論為主。而特別要從一些隱微、扭曲、空白的對話與情節的注意,指出作者沒有說明或者隱晦、衝突的部份,甚至顯示作者潛意識的部份,這其實就是一種癥狀閱讀法」。


書中強調,此研究試圖補充對臺灣文學創作發展史的瞭解,諸如解釋鍾肇政與吳濁流、鍾理和之間創作影響的關係。並認為《濁流三部曲》之第三部《流雲》,與他在解嚴後的作品《怒濤》,有相互呼應與連結。《怒濤》又可以說是了解鍾肇政作品在政治意識、臺灣認同表現的入門書。本書討論的作品以《流雲》開始,作為在鍾肇政在解嚴前創作作品的入門書,不僅在意識上、藝術上,特別在結構上,都含有重大意義。《濁流三部曲》裡每一階段的愛情,象徵了民族認同的潛意識心理。愛情與國家認同有隱喻關係,這不僅是佛洛伊德心理學的中個人情慾問題與人格分析,本書更認為是表現了民族的集體意識;另一方面,民族潛意識的作用下,也會倒過來影響到理想愛情的選擇。

重點之三,本書重新塑造「日本精神」的特殊意義與臺灣作家的精神史。

對於經歷過殖民統治的世代而言,談「日本精神」實在是相當沈重的包袱。書中不僅不迴避此問題,相反地,認為「日本精神」帶給鍾老此世代知識分子,一種生命與生活的積極態度,這並非是親日,套句「詭辯」一點的說法,這乃是「知日」。鍾肇政對莊永明的《臺灣百人傳》評說:「好一個臺灣人民的史觀,這不就是說,老友除了擴大眼界之外,還把觸覺深入臺灣人的靈魂深處,予以詮釋、發揚,臺灣人的精神隨之隱約浮現!這該是一項大工程吧。」書中認為:「其實這也正是鍾肇政對自己的生命主題這麼說的。鍾肇政的史觀,也就是臺灣人民的靈魂的史觀,也就是建立臺灣人的精神史」。

例如《滄溟行》與法理抗爭一章中,是戒嚴環境所產生的文學表現。本章由臺灣人精神的源流之一的日本精神,觀察書中主人翁陸志驤的教育背景、性格、活動。以正面的態度理解日本精神,去感受作者所刻劃的追求光明的時代主題與戰鬥不撓的臺灣人形像。本書尚有附錄兩篇,分別是討論《怒濤》與《戰火》,在鍾肇政的浪漫主義歷史觀下,牽涉到日本精神與高砂精神之間的辯證關係。關於「臺灣魂」的問題,鍾肇政如何轉化日本精神是本書的一個重點。

不過,在皇民化運動下所吸收的日本精神,考其源流,日帝所為臺人設定的積極精神,並非用之於解殖,而只是片面的提倡獻身與勇敢精神。甚且,所謂勇敢與積極的生命態度,亦非日本人所獨有,則如何在我族傳統與日本影響之間適當地描述、評價,對於鍾老及其同時代作家的精神史,似乎也還存有不少探討空間。

三、等待黎明:將鍾肇政文學發揚光大的意義

葉石濤於1966年針對鍾肇政的小說,第一次提出「大河小說」一詞來談論臺灣作家的作品。葉老公開提出「大河小說」一詞,乃是在評論《流雲》的時候。〈鍾肇政論:流雲,流雲,你流向何處?〉一文裡,這樣寫到:「凡是夠得上稱為「大河小說」(Roman-fleuve)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

兩年後,刊載過程幾經波折的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首部小說《沈淪》出版,葉老即時做出評論。他在〈鍾肇政和他的《沈淪》〉中強調:「這種不以特定的個人境遇來剖析時代、社會的遞嬗,而藉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和群體生活來透視,印證時代、社會動向的小說手法,在許多結構雄偉的大河小說(Roman-fleuve)是必然的手法」。

最終,鍾老陸續完成了多部長篇歷史小說,開創了臺灣大河小說的敘事傳統,葉老評論的促進之功實在不容或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葉老之所以期待於鍾老的文學志業,同時也是針對他自己所提出來的期許。試看一段葉老在窮困無法寫作的時代裡寫信給鍾老的話,在1966年1月4日的信裡,葉老說到:

肇政兄:謝謝您的來信。我一生的經歷有如下述,…民國四十年夏末曾坐過監,過了三年暗無天日的生活。目前進入臺南師範就學,沒有收入。家中有妻子及兩名男孩,前途可說是一片黑暗。最大的嗜好是煙與酒,女人也是我的所愛,但僅限於欣賞而已。一生最大的願望也跟先生一樣,就是做文學的鬼(駕馭者)。如果要再補充一點的話,就是我已抱定決心,不惜犧牲一切,為臺灣人確立臺灣文學的基礎。

葉老後來完成《臺灣文學史綱》,證明臺灣文學被她的群眾所忽略的命運,而必須繼續置身在詮釋權爭奪的潮流裡。這樣一個視文學為志業的作家,與這樣為他所相信的歷史作見證的一部書,似乎更能啟發我們作為「人」,或「臺灣人」必須為自己發聲的思考。葉老無非是試圖證明:臺灣有文學,臺灣文學有她自己的自主性格;最終,臺灣文學的歷史必須由臺灣人自己來訴說。

鍾老與葉老的文學志業,其實尚有很多未竟之處,也有更多需要後輩闡釋的地方。因此之故,默默研究鍾肇政大河小說的鴻鈞兄,極像是知識社會學創始人曼海姆在形容知識分子的社會定位時所說的:「在人間漫漫黑夜中擔當守更人的角色」。他的工作如同在漫漫臺灣歷史長夜裡的守更人,默默為我們留下希望的火種。很多基礎工作,必須有人接棒去做,尤其在黎明之前,更要能夠捱得住寂寞。鴻鈞兄的研究成果,已有豐碩果實,但我相信他還會繼續耕耘下去,因為任重道遠,他所要發揚的鍾肇政文學,仍有待他繼續堅持到底,相信有朝一日,定能讓屬於一代人的寂寞與榮耀都迎向燦爛朝陽,為世人所傳誦、思索。

試閱

第一章 鍾肇政大河小說緒論
第一節 前言

鍾肇政的代表作是所謂的「大河小說」(Roman-fleuve),並且他還有兩部,一是《濁流三部曲》,一是《臺灣人三部曲》。而臺灣文學似乎也因為有大河小說的產生與後續的影響,而有一系列下來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創作,大多以三部曲的形
式,如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東方白的《浪淘沙》、黃娟的《楊梅三部曲》,甚至於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讓臺灣評者認為臺灣文學能夠在世界文壇上有一地位而挺起胸膛。對於臺灣作家而言好像必須有一個三部曲的大河小說,才夠格
擠身大作家行列,或者自我認同作為一個臺灣作家的使命感。

當然也持續有其他作家或完成,或在努力當中,如莊華堂《臺北四部曲》、邱
家洪《臺灣大風雲》等。甚至於較少被列入受到鍾肇政影響的脈絡中,或者並非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其他長篇巨構而也被稱為大河小說的,如李榮春的《祖
國與同胞》、李永平的《海東青》。而鍾肇政個人的《濁流三部曲》因為故事發展時間只有短短三年,並以自傳體形式,而被認為不具大河小說資格。最後似乎只有《臺灣人三部曲》這類相當於歷史小說的作品,才是大河小說,或者說是臺灣大河小說的代表作。確實在影響力來說,《臺灣人三部曲》居首位是正確的。

不過,黃娟的《楊梅三部曲》也是自傳體小說,雖然是時間從戰前跨及至2000年之後,也會如《濁流三部曲》一般產生爭議。可以說《楊梅三部曲》等於是將《亞細亞的孤兒》的體裁,跨越夠大的時間長度,而在敘事形式上結合了《濁流三部曲》的體裁。甚至另外,有施叔青的力作《臺灣三部曲》並非基於明顯的臺灣人意識的打造,也可能模糊了原本評者對臺灣大河小說,此一特定名詞的內涵。也就是,最後一般認定的臺灣大河小說的代表作,似乎指的只有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東方白的《浪淘沙》三部作品。

二十年來對名詞「大河小說」的定義、誰是第一個臺灣的大河小說作者、鍾肇政又受了誰的影響等等討論與研究是非常有趣的研究主題。並且也有詹閔旭討論李永平小說,希望以跨界角度,豐富臺灣大河小說的範疇。這裡則對第一個造就「大河小說」之名的葉石濤說法開始討論起。

第二節 大河小說的辯證
葉石濤是1966年的《鍾肇政論》中對《濁流三部曲》提出的說法。一方面葉石濤說這一系列的長篇小說「是鍾肇政的自敘傳,而非私小說。因為有冷嚴的客觀性為其骨骼。」並且說明鍾肇政的手法是「把一個人的生長和時代、社會的動向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企圖從一個人的生活史上發掘時代、社會蛻變的巨大力量。」


但是葉石濤又說:「凡是夠得上稱為『大河小說』(Roman-fleuve)的長篇小說必須以整個人類的命運為其小說的觀點。」因此在形式上葉石濤認為《濁流三部曲》是屬於大河小說之列,但內容上則待商榷。則該討論的問題將分為兩點: 首先是大河小說是翻譯名詞,原意來自於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在1908年的序中問自己,希望自己看待這個角色的故事像一首詩還是寫實小說?他回答的是,他看待克利斯朵夫的人生像流動的河。這個流動之河的隱喻,是有前途、有理想的,也就是詩意的表現。所以回歸這部小說的形式,可以說「大河小說」原意就是系列小說,長度當然是遠超過約二十萬字的長篇。在1930年代,才真正為法國人引申為「大河小說」,其內容是每部各自獨立,各部反映了一個社會或時代的,而以一個主要角色或者一個家族為核心來演出。然後評論者往前追溯,將巴爾札克、左拉的小說也稱為「大河小說」。只是這兩位作家的大河小說結構並不嚴密,僅僅是一部書中的次要人物,又出現在另外一部書而成為主要人物。倒是綜合起來是符合其題名如「人間喜劇」與「盧貢-馬卡爾家族」,都是描寫了廣泛的社會風貌,或者表現好幾代的家族的故事。其後則有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結構更為繁密而完整。如此,比較接近羅曼羅蘭的作品的大河小說,反而是鍾肇政的個人自傳體的《濁流三部曲》。

再延伸到《戰爭與和平》、《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等超長篇小說被稱為大河小說。又特別是波蘭作家顯克微之的衛國三部曲之歷史小說《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其史詩內涵歌頌著民族英雄,這樣的形式與內容可與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類比,其結構、歷史寫作與意圖是相當的類似。
基本上按照法語原意,翻譯成「長河小說」比較恰當而可以與一般的長篇小說區隔。或許葉石濤受到1963年日本NHK開播大河劇所影響,才翻譯成大河小說。最後,臺灣的評論者以葉石濤的翻譯與附加的小說內涵來探討,「大河小說」成為接近葉石濤所發明的新名詞,而為眾評者所認同。

其次,依照葉石濤對符合大河小說的思想內涵的說法,他對《濁流三部曲》表現整個人類命運的說法,予以質疑。重點在於《流雲》並未設定在臺灣戰後的狂風怒濤的情節,至少要能反映二二八前夕的臺灣風貌。而使得如葉石濤所言《流雲》止於賺取傷感的青年男女之眼淚。

因此本書在第二章〈大河小說的起點〉,與第二部份的第一篇,也就是第四章的〈《流雲》三論─顛覆、藝術與結構胚胎〉中,指出葉石濤囿於戒嚴時代所帶來的閱讀的侷限性,而未能發現,其實在隱喻的層面,《流雲》正表現了葉石濤所要求的歷史內涵與佈劃人類理想的前景。

而本書的第二部份:《濁流三部曲》論,也希望能夠從細節與結構面來探討《濁流三部曲》的藝術表現,重新定位《濁流三部曲》是愧於大河小說之名的。只是《濁流三部曲》影響不如《臺灣人三部曲》這麼大。這並非後者的藝術性就比較高。而是要以自傳為題材,有暴露個人生平的危險之外,眾多作家不一定敢為。並且《濁流三部曲》所選中的時代,或者鍾肇政在青年最敏感的時期,恰好是臺灣歷史變動最大的歷史轉捩點,如彭瑞金所說的歷史沸騰點。其他世代的作家,要仿造自傳性小說《濁流三部曲》外,還要找到帶有複雜的歷史背景,是相當困難的。

大河小說除了自傳體與歷史小說的分法,還可以採取分為長時間與短時間的大河小說。時間長,自然也會帶有大的空間與家族的角色,如《臺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與《浪淘沙》。但也有自傳性的方式,如黃娟的《楊梅三部曲》。短時間的只有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挖掘的是個人內心中的大河,比較以知識份子為核心,仍有觸及農民與百姓的生活。在愛情的描述中揭示了背後的文化意義。在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索後,可挖掘其含有豐富的家庭與社會史、以及表現出國家認同的細膩變化,絕不能輕忽自傳式的大河小說。

有論者陳芳明認為吳濁流的自傳體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再加上吳濁流的自傳《無花果》、《臺灣連翹》就有大河小說的樣子。由這三部小說綜合起來的字數、所跨越的時間來看,特別就《亞細亞的孤兒》一家三代的情節,而與大河小說的形式做連結,這是很值得注意的說法。如果,《無花果》專講二二八事件,《臺灣連翹》則談臺灣1950年代。那麼,吳濁流將是臺灣大河小說的第一人。超越了鍾肇政對於臺灣人的思考這個主題的創作規模。可是《無花果》、《臺灣連翹》重複性太高,於結構與藝術性上不免有損。但是陳芳明所指出的吳濁流始自《亞細亞的孤兒》所開拓的歷史規模,是相當可觀的。如果吳濁流能夠多寫胡太明的父親或者祖父為成長背景的歷史小說,那確實可列為大河小說之林的開創性成果。

因此,探討臺灣大河小說,由鍾肇政所開創的主題,其內涵是什麼呢?也就是「臺灣人是什麼」這個命題,這牽涉到的是身分的認同。這種身分,就是臺灣人如何被特殊的看待,並非一視同仁的。而無法歸到整個群體,那麼作為臺灣人的他應該要怎麼認知自己呢?於是,鍾肇政認為臺灣人有臺灣人的歷史、故事以及英雄。臺灣人有臺灣人的命運與精神。基本上是凝視了現實與鄉土,但是充滿理想性格與反抗精神的。現實與鄉土,其實簡單說就是臺灣的過去與未來、鄉村與城市。之所以有這樣的內涵,那是因為鍾肇政的思考核心就是臺灣。基本上鍾肇政是帶有浪漫精神的,也就是著重於理想面與精神。這接近於民族意識與精神,是要追求自由、平等與尊嚴,而且已經有現代國家的觀念,民主與法治。

而臺灣史在鍾肇政眼中是什麼呢?是被壓抑的歷史,是後來的強者統治先前早來到臺灣居住的弱者的歷史。客觀來說,戰後的時代是否認與漠視臺灣人的存在,抹消臺灣人有自由意志選擇未來的想法。如果臺灣人有任何違背反共與抗日的想法,就是受到外國勢力的影響,等於是間接否認臺灣人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或者否認臺灣人有深刻的想法,而僅僅是由政治、權力來思考,而非尊嚴與文化的思考。就是有自主文化的思考,也被貶為是狹隘的、存心不良的,等於否認臺灣人的智慧。

鍾肇政個人的祖國意識崩潰後,在遭受上述的打壓之下,鍾肇政的臺灣人身分與臺灣意識的原型、臺灣文學的創作歷程與學習中,逐漸發展為站在中國意識、中國文學與中國人的對立面。這也就是鍾肇政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了大河小說的想法,並不斷的與這種高壓統治的鬥爭中,更進一步的感受到以臺灣人來發聲時,所受到的政治、文化環境的壓迫。從國族意識與文學的政治、民族文化面而言,鍾肇政是相當前衛的。

鍾肇政就是在這個弱者的歷史經驗中塑造出臺灣人,尋求突破。並且反思更早來到臺灣的少數民族與弱者如原住民,將早來後到的臺灣人,融合為一整體的歷史,希望超脫這個罪孽,一起產生新的希望、再生的信心。這也是鍾肇政之後,李喬、東方白、黃娟等一起構建出來的臺灣大河小說的思考方式。這 四位作者的作品,除了採寬鬆的小說長度來認定大河小說外,在臺灣的大河小說還可分為歷史、自傳性,或者混合型三類。
第三節 傳承與定位

那麼鍾肇政作為臺灣大河小說的開創者,在藝術形式上的表現,其地位無可質疑外。在內容上卻必須追溯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以及鍾理和的《笠山農場》。在此脈絡來展開討論。因為無論是《濁流三部曲》或者《臺灣人三部曲》,其主題都與臺灣人是什麼有關,而無論吳濁流是否影響了鍾肇政,在這個「臺灣人的形象」主題上,《亞細亞的孤兒》佔了歷史的先機。而《笠山農場》卻是表現了臺灣文學第一個永恆的女性形象。而永恆的女性是鍾肇政在兩個三部曲中,分別在第三部的重要主題。並且也是因為這個完美的女性的形象的刻畫與著重於愛情的書寫,而非之前兩部以英雄反抗事件為核心,而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期待,造就了鍾肇政模式的三部曲的結構。

因此以臺灣文學史的定位角度來看,鍾肇政在這兩個角度上,是承續前人的。但是另一個角度,鍾肇政卻也是集其大成的。傳承並非指直接的影響,而是鍾肇政在臺灣文學史中的定位中,前人總是披荊斬棘,先佔了歷史先行者的有利位置。

首先就超越《亞細亞的孤兒》之處來討論。吳濁流是第一個描繪出臺灣人的形象,並且帶有預言性。與《濁流三部曲》的關連性、二二八的主題,值得比較。但是創作上的影響是難以判斷。可是內涵上則有重疊之處。在下一節,比較了兩書,而斷言鍾肇政文學在內涵上的獨特性在那裡。而文字、藝術、結構的龐大完整,當然更是鍾肇政藝術獨特之處,這是顯而易見的。只是吳濁流也在臺灣人形象佔了臺灣人創作者的書寫首位位置。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711206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0
    • 商品規格
    • 23*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10/03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