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悲傷呢(附來自小鯨的信快樂卡)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活動期間購買童書類別滿額199元,即贈《傲嬌公主的奇幻冒險》早優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符合108課綱之「生命教育」學習目標。
透過文學作品的引導,
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
以及面對逆境的能力;
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學會
珍惜自己、關心他人和愛護環境。
本書以「終極關懷」為主題,和孩子聊聊:
生命都有積極正面的意義,過程就像四季運行般的自然。
精選十六篇知名作家的兒童文學作品;
包括:童詩、童話、散文、小小說、傳記。
首先,以文學家描繪的生命故事為範文,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
接著,主編以賞析的方式,帶領孩子欣賞文章中蘊含的意義。
最後,拋出幾個小小的提問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思考。
符合108課綱之「生命教育」學習目標。
透過文學作品的引導,
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
以及面對逆境的能力;
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學會
珍惜自己、關心他人和愛護環境。
本書以「終極關懷」為主題,和孩子聊聊:
生命都有積極正面的意義,過程就像四季運行般的自然。
精選十六篇知名作家的兒童文學作品;
包括:童詩、童話、散文、小小說、傳記。
首先,以文學家描繪的生命故事為範文,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
接著,主編以賞析的方式,帶領孩子欣賞文章中蘊含的意義。
最後,拋出幾個小小的提問與孩子互動,激發孩子的思考。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按姓氏筆劃)
宋澤萊 國家文藝獎得主
林素玟 文學博士&佛教藝術系教授
柯金虎 文學博士&副教授
施淑婷 文學博士&教授
陳俊榮 詩人&教授
趙孝萱 文學博士&元培學堂董事長
楊荊生 教育學博士&中華生死學會前理事長
廖建智 文學博士
鄭志明 文學博士&宗教系教授
宋澤萊 國家文藝獎得主
林素玟 文學博士&佛教藝術系教授
柯金虎 文學博士&副教授
施淑婷 文學博士&教授
陳俊榮 詩人&教授
趙孝萱 文學博士&元培學堂董事長
楊荊生 教育學博士&中華生死學會前理事長
廖建智 文學博士
鄭志明 文學博士&宗教系教授
目錄
給孩子的話 李日斌
童詩
一、蝴蝶和挖土機 林武憲
二、彈弓與小鳥 林武憲
三、釣魚 林武憲
四、等待 林武憲
五、揣路 康 原
六、倒地鈴 林仙龍
童話
七、倒地鈴和小花蔓澤蘭 林仙龍
八、怪症風暴 柯錦鋒
九、小芒果樹的吶喊 柯錦鋒
十、幸福的定義 柯錦鋒
散文
十一、落葉的啟示 林少雯
十二、生命的力量 周梅春
小小說
十三、淚的小花 桂文亞
十四、阿公您安睡 桂文亞
十五、婆,四月的春草綠了 桂文亞
附錄:名人的生命故事
貝多芬救援巴哈的女兒 蔡錦德
童詩
一、蝴蝶和挖土機 林武憲
二、彈弓與小鳥 林武憲
三、釣魚 林武憲
四、等待 林武憲
五、揣路 康 原
六、倒地鈴 林仙龍
童話
七、倒地鈴和小花蔓澤蘭 林仙龍
八、怪症風暴 柯錦鋒
九、小芒果樹的吶喊 柯錦鋒
十、幸福的定義 柯錦鋒
散文
十一、落葉的啟示 林少雯
十二、生命的力量 周梅春
小小說
十三、淚的小花 桂文亞
十四、阿公您安睡 桂文亞
十五、婆,四月的春草綠了 桂文亞
附錄:名人的生命故事
貝多芬救援巴哈的女兒 蔡錦德
序/導讀
●給孩子的話- 李日斌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呢?要搬家了但不想轉學,因為很害怕面對陌生環境;也不喜歡自己要好的同學轉學,因為擔心從此失去好朋友。還有,每天陪伴自己玩耍的寵物,例如小貓小狗等漸漸老去死了;會讓你失魂落魄、思念很久!偶爾,參加長輩親友的告別式,覺得他們好像就只是睡著了;大人說他們是上天堂了,但慢慢你才發現再也見不到那些疼愛你的人了。
當你想起那些事情,為什麼心中會湧起一股悲傷的情緒呢?生離死別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課題,我們要從中觀察生老病死的現象,並從中學習人性中的光明與善良,最後練習如何走出悲傷、得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這就是我們學習「終極關懷」的目的。
本書中〈釣魚〉、〈等待〉、〈彈弓與小鳥〉的小詩,所述說的是愛自己的表現,就等同於愛父母,可讓雙親免於為自己來擔憂。父母所企盼的,是看到自己的子女能夠平安的成長;茁壯,在生活培養堅強的生命韌力,在學習中激發靈性智慧,並尊重生命的意義與存在價值,在創造自我成就的同時也能懂得反哺及感恩,如此才是「終極關懷」的昇華與體現。
然而,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外在的風雨及內心的挫折,或許風雨是要讓你欣賞不同風光,挫折是讓你能緩下腳步,重新思索過程。〈蝴蝶和挖土機〉、〈倒地鈴〉、〈揣路〉、〈怪症風暴〉、〈小芒果樹的吶喊〉、〈倒地鈴和小花蔓澤蘭〉所表達的是:即使外在的環境不利於自己,或者是正在劇烈改變,也要堅定自己的意志,挫折創造了沉澱心情及自我反省的機會,重拾起自己的初心,激勵自己勇於去克服艱難的挑戰,將生命前進的阻力轉化為成長精進的動力,穿越重重的難關,或許還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幸福的定義〉這個故事,從終極關懷的角度來看,不僅是關於「貧富比較」,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提醒。幸福並非單靠財富衡量,而是取決於我們對生命的理解與體驗。當我們能夠珍惜當下、體會自身擁有的價值時,或許就能找到真正的內在安適與圓滿。
〈落葉的啟示〉說明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會遇到如寒冬般的挑戰,當時空與環境對我們不利時,能否適時的調整自己,這是生存與成長的關鍵。這樣的生命哲學,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應該學習接受適應與轉變,不要死守過去的習慣與執念。樹葉的落下,是一種適應環境的策略,更是一種生命的智慧。所要傳達的是生命的無常與韌性,人在風雨裡,不斷跌倒、受傷和失去,是為了能有更豐足的生活,堅持自己的信念,勇敢的走自己的路。
〈淚的小花〉一文中,表現朋友之間真情的關愛,闡釋真摯的情誼,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需要時,適時地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互相勉勵、相互扶持,一起歡樂、共同分享,成為彼此精神上最大支持者。〈阿公您安睡〉不只描述一位老人離世的故事,更是對生死、愛與放手、生命尊嚴的深刻探討。當我們愛的人受苦時,我們能否勇敢地選擇放手?面對生命的終點,我們能做的或許不是試圖對抗死亡,而是學習如何陪伴與放手,讓摯愛之人能夠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婆,四月的春草綠了〉透過溫馨的童年回憶、悲傷的生病過程,以及最終的懷念與夢境,讓我們體會到愛。雖然死亡讓人痛苦,但愛是不會消失的,它會永遠留存在於我們的記憶裡。
在〈貝多芬救援巴哈的女兒〉這則故事啟示我們,知恩圖報是人類美德。貝多芬以實際行動回報了他從巴哈音樂中獲得的靈感,這種感恩之心值得推廣與學習。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珍惜他人的幫助,並在他人需要協助時,盡己所能幫忙,傳遞愛與善意。
生命都有其積極正面,並且存在意義與應盡的責任,過程如日昇日落、四季運行般的自然。生命倫理的終極關懷,是跨越生死所造成的限制,滿足心靈上對於精神永生的願望。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呢?要搬家了但不想轉學,因為很害怕面對陌生環境;也不喜歡自己要好的同學轉學,因為擔心從此失去好朋友。還有,每天陪伴自己玩耍的寵物,例如小貓小狗等漸漸老去死了;會讓你失魂落魄、思念很久!偶爾,參加長輩親友的告別式,覺得他們好像就只是睡著了;大人說他們是上天堂了,但慢慢你才發現再也見不到那些疼愛你的人了。
當你想起那些事情,為什麼心中會湧起一股悲傷的情緒呢?生離死別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課題,我們要從中觀察生老病死的現象,並從中學習人性中的光明與善良,最後練習如何走出悲傷、得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這就是我們學習「終極關懷」的目的。
本書中〈釣魚〉、〈等待〉、〈彈弓與小鳥〉的小詩,所述說的是愛自己的表現,就等同於愛父母,可讓雙親免於為自己來擔憂。父母所企盼的,是看到自己的子女能夠平安的成長;茁壯,在生活培養堅強的生命韌力,在學習中激發靈性智慧,並尊重生命的意義與存在價值,在創造自我成就的同時也能懂得反哺及感恩,如此才是「終極關懷」的昇華與體現。
然而,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外在的風雨及內心的挫折,或許風雨是要讓你欣賞不同風光,挫折是讓你能緩下腳步,重新思索過程。〈蝴蝶和挖土機〉、〈倒地鈴〉、〈揣路〉、〈怪症風暴〉、〈小芒果樹的吶喊〉、〈倒地鈴和小花蔓澤蘭〉所表達的是:即使外在的環境不利於自己,或者是正在劇烈改變,也要堅定自己的意志,挫折創造了沉澱心情及自我反省的機會,重拾起自己的初心,激勵自己勇於去克服艱難的挑戰,將生命前進的阻力轉化為成長精進的動力,穿越重重的難關,或許還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幸福的定義〉這個故事,從終極關懷的角度來看,不僅是關於「貧富比較」,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提醒。幸福並非單靠財富衡量,而是取決於我們對生命的理解與體驗。當我們能夠珍惜當下、體會自身擁有的價值時,或許就能找到真正的內在安適與圓滿。
〈落葉的啟示〉說明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會遇到如寒冬般的挑戰,當時空與環境對我們不利時,能否適時的調整自己,這是生存與成長的關鍵。這樣的生命哲學,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應該學習接受適應與轉變,不要死守過去的習慣與執念。樹葉的落下,是一種適應環境的策略,更是一種生命的智慧。所要傳達的是生命的無常與韌性,人在風雨裡,不斷跌倒、受傷和失去,是為了能有更豐足的生活,堅持自己的信念,勇敢的走自己的路。
〈淚的小花〉一文中,表現朋友之間真情的關愛,闡釋真摯的情誼,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需要時,適時地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互相勉勵、相互扶持,一起歡樂、共同分享,成為彼此精神上最大支持者。〈阿公您安睡〉不只描述一位老人離世的故事,更是對生死、愛與放手、生命尊嚴的深刻探討。當我們愛的人受苦時,我們能否勇敢地選擇放手?面對生命的終點,我們能做的或許不是試圖對抗死亡,而是學習如何陪伴與放手,讓摯愛之人能夠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婆,四月的春草綠了〉透過溫馨的童年回憶、悲傷的生病過程,以及最終的懷念與夢境,讓我們體會到愛。雖然死亡讓人痛苦,但愛是不會消失的,它會永遠留存在於我們的記憶裡。
在〈貝多芬救援巴哈的女兒〉這則故事啟示我們,知恩圖報是人類美德。貝多芬以實際行動回報了他從巴哈音樂中獲得的靈感,這種感恩之心值得推廣與學習。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珍惜他人的幫助,並在他人需要協助時,盡己所能幫忙,傳遞愛與善意。
生命都有其積極正面,並且存在意義與應盡的責任,過程如日昇日落、四季運行般的自然。生命倫理的終極關懷,是跨越生死所造成的限制,滿足心靈上對於精神永生的願望。
試閱
十四、阿公您安睡(節錄) 桂文亞
阿公中風被急救回來的第二天,我去醫院探望。半昏迷的阿公嚇了我一大跳,平常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現在身上要插進那麼多根管子?
護士給阿公抽痰的時候,媽媽的臉跟著扭曲,阿婆的臉由白轉灰,不斷合掌重複:「輕點兒,輕點兒。」機器停止操作後,媽媽淚流滿面的對阿婆說:「爸爸受這種罪還不如……」下一個字還沒出口,阿婆就哭了:「我捨不得妳爸爸,無論如何一定要救救他……」
有一天,主治大夫來巡房,阿婆竟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王大夫,我求求您,把我丈夫給救醒,他住進醫院都十四天了,眼睛沒有眨過,我要和他說說話,我要他看看我,我要他活下去!」
阿公沒生病的時候,阿婆從頭到腳看阿公不順眼,成天嫌他這個那個,甚至有一次背著阿公發牢騷:「你要先走一步,我老太婆可輕鬆了。」
等阿公住院,阿婆從早到晚就在病床前寸步不離,平常一下班就嚷累的爸爸、媽媽,現在一有時間就往醫院跑,他們全把我給扔下不管。
有一天放學後我到醫院,奇怪這一天病房裡空蕩蕩的。我走近病床一呀,一夜之間阿公怎麼又變得更黃更瘦了,我摸摸阿公的額頭,冷冷的。
「他不是妳阿公啦,他快死了啦。妳阿公換到隔壁床了!」一個尖尖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回頭一看,是個新來的二十四小時看護。
第三天,阿公嚴重尿血被送進加護病房。媽媽哭著對阿婆說:「爸可能撐不過這幾天了……」
「不,」阿婆說:「老天保佑好人,我等他醒過來!」
一星期以後,阿公奇蹟似的睜開眼睛,搬回二等病房。阿婆的眼睛裡閃著希望之光!媽媽忙著標會,跑郵局提款,媽媽歎著氣對阿婆說:「這些錢就算補償爸爸節省一輩子的辛勞吧!」
一天又一天,日子沉重得像一個人腳上拖著兩個大鉛球。阿公時好時壞,我們推他喊他拉他搖他,在他耳邊說話,輕拍他的面頰,撫摸他的額頭,阿公阿公您醒醒,阿公阿公您聽見了嗎?
阿公聽見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嘴發出一連串誰也聽不懂的話,透明淚水像一條悲傷的河,順著眼角無止境流著……
「王大夫,他太痛苦了。我女兒已經累垮了,我這把老骨頭也散得差不多了,我們受不了,可是日子還得過下去。王大夫,我求求您了,給他吃點什麼藥,打個什麼針吧!」就在媽媽病倒的第二天,阿婆又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連叩三個響頭。
王大夫只是搖頭,苦笑,搖頭。
阿公,您醒醒好嗎?不,阿公,您安睡好嗎?阿公!
一起來欣賞 李日斌
透過一位孩子的視角,描述阿公從生病的醫治到家人面對臨終時的掙扎,深刻呈現了生死之間的矛盾、愛與不捨。
由阿婆對阿公充滿怨言,這句話顯示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然而,當阿公真正倒下、躺在病床上時,阿婆卻跪地求醫生「一定要救救他」,這種轉變充分反映出人性的矛盾。我們看到阿婆在快失去一個人時,才真正意識到阿公的珍貴?
阿婆的態度轉變不僅是她個人的情感變化,也象徵了在面對生死時的掙扎——當死亡靠近時,才發現無法真正放手。這也是許多人在親人病重時的真實心境:即使知道醫療手段可能無法讓病人恢復健康,我們仍然希望奇蹟發生,因為放手實在是太難了。
阿公在病床上的細節,讓我們想一想:當生命無法維持基本的尊嚴時,痛苦的用醫療去延續身體運作是對的選擇嗎?
家人為了延續阿公的生命一開始不斷努力,媽媽標會、提款,支撐高昂醫療費,但一天天看著阿公的痛苦,媽媽與阿婆的內心掙扎也因此逐漸轉變。起初,家人竭盡全力要救阿公,到後來卻對醫生說:「給我丈夫打一針,讓他快點死吧!」這一幕震撼人心,阿婆並非出於冷血,當家人意識到親人的痛苦已經超過生存的價值時,「讓他離開」可能成為最後愛的表現。
「阿公還會像小時候一樣害怕黑暗嗎?」這句話透露出孩子對死亡的不確定與擔憂。還有他在醫院時摸到了「快死的陌生人」,感到恐懼,在他心裡發現死亡讓人變得面目模糊,難以分辨。
相較之下,大人對死亡的看法則更為現實—他們關心的是醫療費用、病人的痛苦、以及自己能否承受心理與經濟上的壓力。
孩子雖然也害怕阿公死亡,但他仍希望阿公能夠好好「睡著」,不害怕黑。不管大人或小孩,面對真正的善終,應該考量不是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能否安詳地離開,而非在痛苦中掙扎。
換你說說看
1、是否在快要失去一個人時,才會真正意識到他的珍貴?我們如何才能在親人還在時,就珍惜他們的存在?
2、當生命無法維持尊嚴時,繼續治療,是愛還是折磨?如何在「愛」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
阿公中風被急救回來的第二天,我去醫院探望。半昏迷的阿公嚇了我一大跳,平常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現在身上要插進那麼多根管子?
護士給阿公抽痰的時候,媽媽的臉跟著扭曲,阿婆的臉由白轉灰,不斷合掌重複:「輕點兒,輕點兒。」機器停止操作後,媽媽淚流滿面的對阿婆說:「爸爸受這種罪還不如……」下一個字還沒出口,阿婆就哭了:「我捨不得妳爸爸,無論如何一定要救救他……」
有一天,主治大夫來巡房,阿婆竟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王大夫,我求求您,把我丈夫給救醒,他住進醫院都十四天了,眼睛沒有眨過,我要和他說說話,我要他看看我,我要他活下去!」
阿公沒生病的時候,阿婆從頭到腳看阿公不順眼,成天嫌他這個那個,甚至有一次背著阿公發牢騷:「你要先走一步,我老太婆可輕鬆了。」
等阿公住院,阿婆從早到晚就在病床前寸步不離,平常一下班就嚷累的爸爸、媽媽,現在一有時間就往醫院跑,他們全把我給扔下不管。
有一天放學後我到醫院,奇怪這一天病房裡空蕩蕩的。我走近病床一呀,一夜之間阿公怎麼又變得更黃更瘦了,我摸摸阿公的額頭,冷冷的。
「他不是妳阿公啦,他快死了啦。妳阿公換到隔壁床了!」一個尖尖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回頭一看,是個新來的二十四小時看護。
第三天,阿公嚴重尿血被送進加護病房。媽媽哭著對阿婆說:「爸可能撐不過這幾天了……」
「不,」阿婆說:「老天保佑好人,我等他醒過來!」
一星期以後,阿公奇蹟似的睜開眼睛,搬回二等病房。阿婆的眼睛裡閃著希望之光!媽媽忙著標會,跑郵局提款,媽媽歎著氣對阿婆說:「這些錢就算補償爸爸節省一輩子的辛勞吧!」
一天又一天,日子沉重得像一個人腳上拖著兩個大鉛球。阿公時好時壞,我們推他喊他拉他搖他,在他耳邊說話,輕拍他的面頰,撫摸他的額頭,阿公阿公您醒醒,阿公阿公您聽見了嗎?
阿公聽見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嘴發出一連串誰也聽不懂的話,透明淚水像一條悲傷的河,順著眼角無止境流著……
「王大夫,他太痛苦了。我女兒已經累垮了,我這把老骨頭也散得差不多了,我們受不了,可是日子還得過下去。王大夫,我求求您了,給他吃點什麼藥,打個什麼針吧!」就在媽媽病倒的第二天,阿婆又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連叩三個響頭。
王大夫只是搖頭,苦笑,搖頭。
阿公,您醒醒好嗎?不,阿公,您安睡好嗎?阿公!
一起來欣賞 李日斌
透過一位孩子的視角,描述阿公從生病的醫治到家人面對臨終時的掙扎,深刻呈現了生死之間的矛盾、愛與不捨。
由阿婆對阿公充滿怨言,這句話顯示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然而,當阿公真正倒下、躺在病床上時,阿婆卻跪地求醫生「一定要救救他」,這種轉變充分反映出人性的矛盾。我們看到阿婆在快失去一個人時,才真正意識到阿公的珍貴?
阿婆的態度轉變不僅是她個人的情感變化,也象徵了在面對生死時的掙扎——當死亡靠近時,才發現無法真正放手。這也是許多人在親人病重時的真實心境:即使知道醫療手段可能無法讓病人恢復健康,我們仍然希望奇蹟發生,因為放手實在是太難了。
阿公在病床上的細節,讓我們想一想:當生命無法維持基本的尊嚴時,痛苦的用醫療去延續身體運作是對的選擇嗎?
家人為了延續阿公的生命一開始不斷努力,媽媽標會、提款,支撐高昂醫療費,但一天天看著阿公的痛苦,媽媽與阿婆的內心掙扎也因此逐漸轉變。起初,家人竭盡全力要救阿公,到後來卻對醫生說:「給我丈夫打一針,讓他快點死吧!」這一幕震撼人心,阿婆並非出於冷血,當家人意識到親人的痛苦已經超過生存的價值時,「讓他離開」可能成為最後愛的表現。
「阿公還會像小時候一樣害怕黑暗嗎?」這句話透露出孩子對死亡的不確定與擔憂。還有他在醫院時摸到了「快死的陌生人」,感到恐懼,在他心裡發現死亡讓人變得面目模糊,難以分辨。
相較之下,大人對死亡的看法則更為現實—他們關心的是醫療費用、病人的痛苦、以及自己能否承受心理與經濟上的壓力。
孩子雖然也害怕阿公死亡,但他仍希望阿公能夠好好「睡著」,不害怕黑。不管大人或小孩,面對真正的善終,應該考量不是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能否安詳地離開,而非在痛苦中掙扎。
換你說說看
1、是否在快要失去一個人時,才會真正意識到他的珍貴?我們如何才能在親人還在時,就珍惜他們的存在?
2、當生命無法維持尊嚴時,繼續治療,是愛還是折磨?如何在「愛」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