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如我們
遭受種種苦痛的倖存之人,究竟能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之光?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無論你是什麼人或來自何處,生活於世,幸而生存,
但我們,僅僅是倖存卻無力改變之人。
國際知名華裔作家歐大旭,撼動人心大作。
入圍2020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決選!
《倖存者,如我們》看似是一個殺人犯對著年輕的(而且和他出身完全不同的)研究者陳述「他的世界」、「他的記憶」,但也不妨視為一種申訴、抵抗、重述。因為「我所經歷的不是法律所能判明的」,「我所經歷的不是妳這樣階層的人所能理解的」。歐大旭寫的不是知識分子,他也不是用一種俯視的角度,以知識分子的觀點在看這些他筆下的角色。他很像在自己對自己的寫作者身分做出質詢:即使和他們對話了,你真的能「筆代他心」嗎?──吳明益
「妳要我談人生,不過我談的只有失敗。」
我們不被當作真正的人,我們的名字從來不會被記得,
只能想辦法活著,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命運。
自小生長於馬來西亞漁村的阿福,早已習慣自己的卑微身世,安於千篇一律的生活。他的父親、祖父,以及身邊所有的男人都是漁夫,他們的命運任由環境擺布,每天面對潮汐與暴風雨,活著已是上天賜福。在別人眼中,阿福來自悲慘的底層,無論如何力爭上游,人生都已經毫無選擇。
直到有一天,阿福成了殺人案的主謀。人們懷疑他不是絕望就是瘋狂,但來自美國的社會學博士譚素敏,卻對阿福的生命產生了好奇,並以訪談之名,想要記錄下自己未能經歷的人生際遇。在一次次對談中,阿福陳述起自身記憶,也包括不時浮現的自我懷疑。而他的娓娓道來,逐漸暴露出兩人階級的距離,與相互理解之不易。看似平和的對話,竟是隱含著拉扯的張力,成為了另一種的對抗與質疑。
《倖存者,如我們》是歐大旭又一凝視現實的深沉之作,如此優雅又如此哀傷,描繪了邊緣人社會中的掙扎與遊蕩,更迫使讀者反思權力、種族和階級。遭受種種苦痛的倖存之人,究竟能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之光?
名人推薦
盛情推薦
▍專文導讀
吳明益
▍連袂力推
平路
伊格言
言叔夏
連明偉
陳思宏
陳雪
賀淑芳
黃錦樹
張貴興
顧玉玲
名家好評
底層掙扎殘酷哀歌,精采好讀。──陳思宏
沒有冷酷的數字、僵硬的史料、麻木的政治語言、虛假的紀念碑,歐大旭以小說家的靈動筆法,一個小人物的靈魂凌遲,奏響了世紀末一則充滿骷髏絮語和血肉溢流的難民輓歌。看似輕快的繪描,讀來泫然欲泣、撼動人心。──張貴興
鑲嵌小說中如此熟悉的馬來西亞路名、鎮區地名,在歐大旭筆下,如平行宇宙般,顯現出另一張地圖;那張把移工排擠、踐踏棄拋於疾病漫漶與死亡籠罩的酷厲對待。他們向來沉默無聲。小說藉由這如此複雜的倖存者敘述,說出了我們共同的焦慮,我們何以遺忘、何以視而不見。──賀淑芳
各方讚譽
《倖存者,如我們》是個反諷的書名,它描繪了數十億人的生活,或許不包括本書的讀者。這是個關於底層人們的故事。嚴苛的環境與極度的貧困,主宰著這些難民、打零工的人的生命,他們的奮力掙扎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本就不該倖存下來。在他人筆下,這或許會變成一則抽象的報導,但歐大旭賦予這些人物燒灼、撕裂的血肉。不幸的是,這些人物正是我們一般人在二十一世紀的寫照。──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已婚男人》(The Married Man)作者
關於今日種族主義的偉大小說,它正是我們殷切期盼的作品。它同時也是一幅東南亞的大師級壁畫,以及關於貧困階級出身人物的動容故事。就像是當代的《黑與紅》,既尖銳又切合當下。《倖存者,如我們》是我近年來讀過最美妙、最有力的小說。──艾杜瓦.路易(Édouard Louis),《跟艾迪了結》(En finir avec Eddy Bellegueule)作者
直到最後一個字,《倖存者,如我們》都緊緊抓住人心。歐大旭對於階級、男子氣概、全球化的處理方式,只有他才能辦得到。他完全翻轉了我們既有的假定,同時創造出一個世界,而要不是因為他的文采,這個世界會是難以接近並無法看穿的。──塔米瑪‧亞南(Tahmima Anam),《黃金時代》(A Golden Age)作者
完全讓讀者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倖存者,如我們》是部動人又美麗的小說。質疑體制的不公。──《週日郵報》(Mail on Sunday)
在歐大旭這本令人緊張卻又出奇動人的小說裡,他讓我們一睹、甚至些許了解,社會的複雜性與體制的不正義,是如何導致現在這個荒謬卻又駭人的時代。──約翰 伯恩賽(John Burnside),《衛報》(Guardian)
最為高明的政治小說……描繪了一個誠實的人在陷入開發中國家的貪腐時,會是怎樣地堅韌不拔、充滿人性、毫不妥協。──《衛報》(Guardian)
歐大旭的筆法絕非道德說教或陳腔濫調。他巧妙地交織了個人與政治,明白地告訴我們,兩者絕不可能相互分離。驅使我們個人做出某事的力量,不過是更大力量的折射;但個體對此無法加以改變,必須從全球的角度著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
以馬來西亞為場景,這本緊扣人心的小說檢驗了偏見與難民經歷……歐大旭並不仰賴慷慨陳詞,他的高明之處,在於透過個人微觀的角度來講述全球化的故事。當他最後終於回頭開始敘述主角阿福的罪行時,他的筆法是輕快的,就算這是個題材陰鬱的小說,但它的調性始終如一,不會過於嚴肅或沉重。甚至可以說,它的結尾是輕柔的,不過,《倖存者,如我們》裡頭的駭人罪行,仍讓讀者無法輕易忘懷。──《觀察者》(Observer)
編輯推薦
原來,對話與聆聽都是互相的──歐大旭《倖存者,如我們》
(文/聯經出版 黃榮慶)
近年頗受國際矚目、以英語寫作的華裔作家歐大旭,再度推出長篇小說《倖存者,如我們》,新作圍繞關注馬來西亞底層勞工處境和移工議題。描寫一位成長於小漁村、單純憨直的華人勞工阿福,某日犯下震驚社會的殺人案件卻說不出原因;案件引起了同為大馬人且留美的華裔研究者譚素敏的高度興趣,決定在阿福出獄後安排訪談,抽絲剝繭還原他的生平經歷,進而從中了解一切。
如同台灣社會或書中馬來西亞大眾觀感,大多都會同情主角境遇,站在「為弱勢發聲」的位置進而報導或探究。小說中的研究者去採訪殺人犯主角阿福,希望透過了解這樁案例,藉以點出當地各種族群議題並正視環境導致人權失衡的現況。但作者歐大旭要談的並不僅僅於此。在阿福與研究者的訪談中有一段對話:
我們在這裡是為了你的故事。重點是你。
妳說我們要對話。那是互相的,對吧?
你人真好。可是你的故事才重要。我是來這裡聽你說的。
書中極其自然卻也很毫不扭捏地提醒了讀者如我們,閱讀這樣一個故事的「姿態」。我們真的在意阿福,這個人嗎?他的事件對於社會大眾和讀者而言,是一個複雜悲傷的個人生命還是單純地權充為一個巨大的集體象徵?
原書名 We, the survivors,令人自然而然聯想到經歷事件而存活下來的人,飽含某種幸運生還之感,就像主角阿福和與他同樣處境的底層勞工,日活變故,有死有生,咬牙撐持後日子照舊,但至少得以倖存。但再細想,書名這「我們」,涵蓋除了主角阿福(華裔)和同樣處境的底層移工(如緬甸人、孟加拉人等等),難道不包括被阿福殺死的那人嗎?阿福在開庭當下才得知他殺死的人是誰,名叫什麼,零星憶起案發當晚那死於他手下之人的樣貌。他們沒有深仇,僅僅同為聽命行事之人,為求生,不是狼狽就是互咬,誰死誰活,對於世人大眾,其面貌都模糊不清。即便現在還活著,哪天也可能隨時換他死去。
原來書名的「倖存者」竟透露了些許諷刺莞爾,雖然「倖存者,如我們」, 沒說完的話卻是「雖活著,但無力於決定或改變,僅僅是活著」。
目錄
導讀|那就是羞恥聽起來的聲音? 吳明益
第一部 十月
十月二日
十月四日
十月六日
十月十日
十月十三日
十月十五日
十月十九日
十月二十四日
第二部 十一月
十一月二日
十一月五日及六日
十一月七日
第三部 十二月
十二月四日
十二月七日
十二月九日
十二月十二日
十二月十五日及十六日
十二月二十日
十二月三十日
第四部 一月
一月二日
序/導讀
導讀(節選)
那就是羞恥聽起來的聲音
吳明益
那時我才明白,母親編故事的用意並不是要安慰我,而是想讓自己安心。她越對我、阿王或任何想聽的人重複講述,我就越清楚她必須堅信那些故事是真實的─父親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未來一片光明……。(歐大旭,《倖存者,如我們》)
我在學校開設「世界文學選讀」時出過一個作業,要學生試著繪製一幅他們自己所閱讀過作品的「地圖」。地圖無奈得有邊界,比較方便的一種邊界便是國界。於是,便有學生會這麼問我:那柯慈(J. M. Coetzee)要算在哪裡?魯西迪(Ahmed Salman Rushdie)呢?那些移民作家呢,那些暫時「在他鄉寫作」(借用哈金的書名The Writer as Migrant)的作者呢?
要給個粗糙的答案並不困難,但追究這些「國籍變換」、「族裔和所在國家的關係」、「移民或流亡」……原因各異的作家背景後,我們可以發現,通例式的答案並不存在。在這個全球流動,而且流動的原因如此多元的時代,我們不能不關注到個別例子之間的微妙微小差異。
歐大旭(Tash Aw)出生於台北,但父母均為馬來西亞籍的華裔,2歲後他便隨雙親返回吉隆坡,這使得他從小便中、粵、英、馬來語混合使用。中學畢業後歐大旭赴英國習法,並取得律師資格,如果放在英國電視台的「新住民」節目裡(假如有的話),就是典型的正面移民範例。但歐大旭對文學心存嚮往,於是進入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著名的創作課程就讀。這個屬於文學、戲劇暨創意書寫學院(SCHOOL OF LITERATURE, DRAMA AND CREATIVE WRITING)的課程從1970年代就開始了,石黑一雄、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都是校友。在學程結束時,歐大旭創作的《和諧絲莊》(Harmony Silk Factory)讓他備受矚目,因為這部初試啼聲之作,讓他獲得了英國惠特布列(Whitbread)首部小說獎、大英國協作家獎「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區第一本書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並且入圍了數個重要文學大獎。從律師到作家,這不僅是新住民的典範,說不定也暗示了我們作家這行因為寫的正是人性,好的寫作者如果從其他行業轉向寫作,往往能展示另一種「心眼」。
《和諧絲莊》以日軍侵略馬來西亞的戰爭為背景,被視為是一本後殖民小說,對英國殖民的經濟剝削、日本帝國的血腥統治有直接的描寫,也同時寫到了被殖民者長期受殖民後的心態。《沒有地圖的世界》(Map of the Invisible World)則以戰後的印尼尋求自己民族國家的定位,因而與馬來西亞產生的各種較勁與互動作為主軸。歐大旭在國際文壇上再獲矚目的是《五星豪門》(Five Star Billionaire),透過五個角色的生命交織,寫下他們來到中國上海尋找金錢、愛情與中國夢的故事。而這本《倖存者,如我們》(We, The Survivors)則把時間設定在「當代」,敘事地當下大約是2018年前後,一個網路社群媒體活躍的時代。2018的前一年發生了羅興亞難民危機,2018發生了馬來西亞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一場選舉,選擇這個年份應該不是偶然。(以下會提及小說的某些情節)
從敘事結構來說,這本小說都是李福來(Lee Hock Lye,英文名是Jayden Lee,通常大家叫他阿福)的第一人稱,但因其情境不同,略有差別,差別在於他訴說的情境。小說裡的主要聆聽對象是留美的社會學博士譚素敏(Tan Su-Min),譚素敏因為教授的推薦,回馬來西亞針對殺人案的案例進行田野調查,她選上了犯下了殺人案的阿福。當她寫信徵詢阿福的同意時,在信件中表示自己想用「非正式的方式跟你談,描寫出你這個人。」
於是,小說裡的一個聲腔是「阿福對譚素敏說的自白」,另一部分則不一定是在面對譚素敏的時候,敘述加入了「阿福對譚素敏的觀察與反應」。這兩個有著微妙差異的第一人稱,就此凸顯出人心的複雜,以及水面上與水面下的心理狀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