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017_在黑暗中相遇

自由

Freedom
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透過小說,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3)
  • 64個人喜歡
  • 9 378
    420

出版情報

日常之愛與恐懼

2012/03/26 當我探向未來,以那常人之眼遙望可及之處, 看到世界願景,和一切可能發生的奇妙境遇。 〈洛克斯利大廳〉,丁尼生 For I dipt into the future, far as human eye could see, Saw the Vision of the world, and all the wonder that would be. ‘Locksley Hall’ by Alfred Lord Tennyson 十年前的一個早晨,我與母親在永和舊居吃著午餐的時候,我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畫面上正播放著那幾天舉世皆彷彿仰頭就能看到的景像:冒著濃煙的世貿大樓。我和母親在客廳吃著家常菜,那災難離我們如此之近,卻又感覺如此之遠,遠得只是電視上的一個畫面。 我必須承認當時震撼是有的,卻沒有感覺到痛楚,那畢竟對遙遠島國的我來說是個突發的新聞事件。我們甚至可以冷靜地談論、分析它,並且在每年的紀念日彷彿真正的哀慟那樣哀傷它。直到後來讀到伊恩.麥克伊旺的《星期六》,我才感受到從心而發的痛苦,是小說家讓我真正感受到一種災難雖遠,悲傷近身的力量。 往這時間點向前推到一九七四年八月,彼時年方二十六歲的法國雜技表演者菲利普‧珀蒂與他的友人躲在世貿塔頂,連夜在這象徵金錢帝國的雙子高塔間架起一道鋼索。隔天他在這道位於約四百公尺高空,一閃神就粉身碎骨的鋼索上,停留了四十五分鐘。或靜立或行走,或小跑步或後退,當時眾人都仰望這個年輕人。在資本主義帝國裡,這既是一樁犯罪也可能是接下來財富的來源,既是一次行動藝術也是預謀的新聞事件。多年後在馬許導演的《偷天鋼索人》裡,無數支麥克風遞向已成英雄的珀蒂:「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回答:「There is no why.」 沒有為什麼。讀著科倫‧麥肯的《讓美好世界轉動》,我的腦中始終閃現著這一句話。在那奇妙的四十五分鐘裡,一群仰望著高空鋼索人的平凡人,低下頭後繼續過自己的人生。他們或者是街頭拉客的妓女、對判決他人已然疲憊的法官、為上戰場兒子哭泣的母親、因一場車禍而改變人生的年輕藝術家夫婦、以侵入電話系統為樂的少年,乃至於一個想要承接他人的痛苦,卻沒有想要處理自己痛苦的獻身者…… 麥肯用他不賣弄、卻章章改變書寫節奏的筆觸,加上準確的分鏡手法,將人物「藏閃」於另一個人物的故事之中。一開始閱讀時,讀者或許還會分神,但到中段以後,小說逐漸顯露出它的縝密與莫名的魅力,讓人不禁凝神以對。 這本小說並非在歌詠珀蒂瘋狂的夢想和令人震動的才華(雖然小說裡也有鋼索人的心靈描述),相反地,他寫的是一群「老到沒法玩雜耍,但又年輕到死不了」的平凡人。他們都在生活的片段裡看到了鋼索人,都曾在生命的某一刻,挨近過丁尼生所寫的〈洛克斯利大廳〉那般閃現著未來遠景的景象。他們曾短暫地停留在高空鋼索上,離開地面,而後又回到自己的日常之愛、日常之恐懼、日常之悲傷。 比方小說裡寫到一位街頭流鶯的自述:「我是第一個不折不扣的黑人街頭拉客正規軍。他們叫我羅莎‧帕克斯。他們過去常說我是一塊吐掉的口香糖。黑色的。在人行道上。那就是人生的真相……」但這樣被社會遺棄的人不是沒有屬於她的「洛克斯利大廳」,她希望賺足夠的錢,回到自己女兒身邊,「買給她一棟大房子,裡面有壁爐,屋後有平台,還有許多精美的家具。」另一個是她也有動心之人:那個為街頭妓女提供公寓和避難所的愛爾蘭人科里根。她說:「我會和他結婚。我會一直要他用他的口音對我說話。我會帶他到州北,煮粗鹽醃牛肉和捲心菜的大餐,讓他感覺好像他是地球上的唯一白佬。假如他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吻他的耳朵。我會將我的愛直接灑到他身子裡。」 讀到這裡,我像是初識憂傷。這段自白是多麼具有詩的色彩、韻律和澎湃如浪的呼吸。而它出自於一位絕望的、在獄中得知她夢想之一的女兒死訊的街頭妓女……不,一個母親的口中。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平凡之愛,更讓我我們動心、彷如心懸雲端? 鋼索的隱喻或許正是鋼索本身,一個由數股鋼線所揉製成的堅韌、同時也是易受摧折之物,一條極細的道路,一條危險又似乎能到達彼端的路。而小說裡人物與人物的關係,也像存在著一條鋼索,每個人走在其上,有時進退兩難,有時彷彿找到世界上最寧靜的處所,有時痛苦難堪,失手或被風吹落。展卷讀者如您,當知平凡的人生,需要多大的生存勇氣。 我願說,這本小說寫的是一種「日常的愛」,「正如在舊珠寶中,我們找到了我們生命中已消逝的日子。」科倫‧麥肯以非凡的才華,帶我們走上自己的鋼索,短暫探望了,我們曾經藏在心底的可及之處、遙遠風景。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史蒂芬金十大選書
★《時代》雜誌年度小說第一
★大西洋月刊年度圖書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
★歐巴馬渡假選書

追求自由,就能得到幸福?


小說描寫柏格蘭這個家庭及其家族成員,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包括戀人,時間跨越多年一層層描繪這些人之間的關係。

柏格蘭家座落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這一帶正在變化著。沃爾特.柏格蘭在跨國企業集團3M任職。他的妻子佩蒂——一個不滿現狀的郊區母親——大學時代她是明星籃球員,婚後無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潔西嘉和喬伊。這個家庭看上去其樂融融,但家庭所賴以存在的情感基礎並不牢靠。

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經營汽車旅館,家裡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卻對他不表感激,他心中一直有着不滿之情。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出現裂痕,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佩蒂沒有工作,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婚後的佩蒂,通過酗酒,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後來更重然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一個搖滾音樂家理查•卡茲,也是沃爾特的好友。

小說基本上延著這群人(沃爾特的父母、佩蒂的父母、孩子、孩子的戀人、鄰居、同學、同事等)而發展,法蘭岑對這一切只需要隨便勾勒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對待書中人物的態度既溫和又無情,準確寫出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寫出這些追求著幸福,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法蘭岑筆下這群人對自由的追求似乎並不能帶來幸福,而最後因為營救蔚藍鶯而捲入華府醜聞的沃爾特,會對自由美國做出怎麼樣的回應呢?會對他自己似乎破碎的人生做出怎麼樣的決定呢?

《自由》這個書名,起源於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但是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透過小說,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

世紀小說的誕生 The novel of the century

2010年8月23號,十年不曾以作家當封面人物的《時代》雜誌,以「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為封面大標題,推選法蘭岑為當期封面人物。當年八月初,歐巴馬總統看完法蘭岑的最新小說《自由》樣書,讚嘆:「太驚人了!」這本書隨後在八月底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及各大書店暢銷冠軍。一時之間(其實延燒到年底),美國人到處問人:「你看過《自由》了嗎?」

法蘭岑不是第一次掀起媒體風潮,2001年,他就曾經以第三部小說《糾正》豔驚全美,不但創下文學小說暢銷三百萬冊的紀錄,並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還鬧出轟動的歐普拉vs.法蘭岑事件(傳媒女王與純文學明星彼此較量?)。相距九年後,平日深居簡出、不修邊幅的法蘭岑交出了第四本長篇小說,這一次,美國人先問:「他能超越獲得滿堂采的前作《糾正》嗎?」天生不適應傳媒喧囂的寫作個性,這次媒體還願意捧著他嗎?

法蘭岑做到了,讀過《自由》的驚歎聲此起彼落,各大媒體書評相繼叫好,《紐約時報》說:「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這既是一部關於問題家庭的精彩記錄,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英國《衛報》則激動地寫道:「他是文學天才……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自由》是年度之作,世紀小說。」九月中,歐普拉登場,這位影響美國千萬讀者選書的媒體女王公開表示已看完這本書,並對著電視機觀眾大呼:「這本書太優美了。這絕對是偉大的小說!」同時宣布這本書是她讀書節目的壓軸首選。兩人一笑泯恩仇,再度成了讀者熱烈討論的八卦話題。

11月24號的感恩節前夕,美國最具書評權威的《紐約時報》選出「年度最受注目的百本好書」(100 Notable Books)。該報負責選書的三大資深書評家也推出個人前十名最愛,《自由》不出所料,名登榜上。隨後出刊周日書評版從百大裡挑出年度十大,《自由》排名年度小說第一。其他媒體包括《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School Library Journal》,具份量的網站Salon藝文評論,美國公共電台的文化節目…….都在年度書榜中一致推崇《自由》。隨後本書並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

說《自由》是年度之書顯然不能表達這本書給人的震撼,正如《時代》雜誌特約撰稿人Lev Grossman對法蘭岑的描寫 :「他或許不是美國最有錢、最有名的作家,但他絕對是最有抱負的一個。他就像那些他沉迷觀賞的、數量逐日減少的鳥類一樣,他是瀕臨絕種的動物——堅持寫作要有思想內容的小說家。」這些情感濃烈的字句,我們相信凡是親自讀過《自由》的人,便能感同身受。

名人推薦

英美重量級媒體及名人,一致推薦!

◎太驚人了。——歐巴馬,美國總統

◎這本小說太優美了,絕對是一本經典之作。——歐普拉,美國知名電視主持人

◎才一讀完,我就開始想念這本書。——山姆曼德斯,<美國心玫瑰情><真愛旅程>導演

◎法蘭岑並非最富有或最著名的美國當代小說家,但你可以宣稱———我就會這麼宣稱———他是最有雄心的一個,也是最好的一個。——《時代》週刊首席書評人列夫.格羅斯曼

◎《自由》憑藉著內容的包羅萬象,有缺點的主人公和救贖性的結局,它擁有了現代《失樂園》的廣度。——《經濟學人》

◎法蘭岑以所有美國人共同的缺陷為背景,挖掘核心家庭外表假象下的裂痕,這本小說傑出的地方在於,作者不滿足於記錄家庭的衰敗,他還試圖給書裡那些尖銳的不討人喜歡的角色充分的理解,找尋出他們(以及我們)走上歧路的根源,以實現小說家最真誠的(儘管令人不可思議)的願望。—— 《出版家週刊》

◎強納森•法蘭岑的新小說《自由》是一部大師級的美國小說。像所有的偉大小說一樣,《自由》也不僅僅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它通過作者深刻而穩固的道德智慧,為我們闡明照亮了這個我們自以為瞭解的世界。——山姆.塔能豪斯《紐約時報》

◎我沒想到自己會被整本書的一切深深吸引。我是因為有責任在身才拿起《自由》來看的,但是卻像半著魔一樣地看完了,只用了短短幾天。直接讀法蘭岑和不讀小說而從外面打量他的作品,就好像是直接作夢和隔了兩三年試著跟別人講述夢境一樣,差別很大。——薩姆 •安德森《紐約雜誌》

◎法蘭岑先生以發自肺腑同時又俐落優雅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人物是如何在一個充滿科技小玩意兒、風俗習慣不斷變化的世界裏奮力航行的,他們又是如何掙扎著在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和單調乏味的現實之間、在政治理想和個人唯利是圖的強烈欲望之間尋求平衡的。——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

◎一位文學天才……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自由》是年度之作,世紀小說。——《衛報》(英國)

◎看到一位繼承二十世紀如史坦貝克、辛克萊•路易斯等文學大師傳統,試圖探究當今社會各種問題的小說家,是令人精神振奮……這是一本讀完之後,仍會久久思考回味的書。——美聯社

◎對於強納森•法蘭岑的新小說《自由》,人們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它能否比得上法蘭岑的上一部小說《糾正》。答案是:能。事實上,如果你喜歡《糾正》,你有可能會更喜歡《自由》。又或者沒那麼喜歡,這也不打緊……重要的是,《糾正》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自由》也是。——班傑明.阿爾蘇普 《時尚先生》

◎法蘭岑在很多方面都是個不合時宜的人。但他證明了不管在過去幾年內其他作品被掃蕩一空,人們到處說(純)文學小說已死的這種話,不過都是誇大其實。歡迎你回來,強納森•法蘭岑。——班傑明•塞克《英國電訊報》

◎這是一部如此全面的小說,描寫豐富,涉及面廣,充滿幽默諷刺的洞察,不過,《自由》總是回到那個家庭上來……法蘭岑先生最了不起的手法就是他的同情和理解,這讓她能塑造出無比豐滿的角色,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自由》的突出之處就在於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信服,還在於它有著能使我們被這些人深深吸引的魔力。——鮑勃.胡佛《匹茲堡郵報》

◎對法蘭岑而言,訣竅就在於:不要膨脹自己,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也就意味著接受這個我們身在其中的世界。而這正是書名所要說的自由,是這本令人著迷、震撼心靈的小說整個核心思想。——大衛《洛杉磯時報》

◎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既是一部關於失調家庭引人入勝的傳記,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紐約時報》

◎《自由》不是偉大的靈魂尋找關鍵的真相,它描述的是一個至關重要且基本的東西都已經被摧毀或者重新建構的美國,在那裡人們只能手足無措地尋覓,甚至無法意識到他們究竟丟失了些什麼。——《紐約時報》書評人大衛.布魯克斯

◎強納森.法蘭岑從浮想聯翩的關於婚姻、家庭、整體文化的意識中構建出一部具有極強感染力的小說…… ——唐.德里羅,美國著名作家

◎令人興奮……扣人心弦……觸動人心……與《大亨小傳》和《亂世佳人》並駕齊驅。——《彭博新聞社》

◎觸動人心的精心之作……它的描寫是如此全面而豐富,涉及面是如此之廣,充滿了幽默的見解。——《匹茲堡郵報》

◎多麼精彩的作品……法蘭岑是最傑出的作家之一,這作品詮釋了一個時代和一代人,他的書是我們真正該讀的。——《聖路易郵報》

◎美國小說之傑作。——《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天才之作。——《紐約雜誌》

◎偉大的美國小說。——《時尚先生》

◎最傑出的美國在世小說家之一。——《時代》雜誌

◎史詩巨著。——《浮華世界》

◎雄心勃勃……《自由》是一部非常、非常優秀的作品。——《今日美國》

◎機智……宏大……一位非凡的文體家。——《華盛頓郵報》

◎一部令人震撼又充滿希望的史詩巨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包羅萬象,充滿力量。——《舊金山紀事報》

◎引人入勝,震撼人心。——《洛杉磯時報》

◎精彩絕倫,令人難忘。——《芝加哥芝加哥論壇報》

◎深具洞察力的ㄧ部作品。——《邁阿密先驅報》

◎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書。——《紐約日報》

◎一部力作……法蘭岑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費城詢問報》

◎非常值得一讀的傳統現實主義作品……它會讓人上癮。——《國家報》

◎後奧巴馬時代最偉大的小說。——《電訊報》(英國)

◎成功的作品……讀來充滿樂趣。——《紐約觀察家報》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讓你一直劃線的小說。太真實私密,看完沒辦法借人。



本書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這既是一部關於問題家庭的精彩記錄,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故事描述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經營汽車旅館,家裡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卻對他不表感激,他心中一直有?不滿之情。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出現裂痕,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佩蒂沒有工作,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婚後的佩蒂,通過酗酒,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後來更重燃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一個搖滾音樂家理查.卡茲,也是沃爾特的好友。小說基本上描寫柏格蘭這個家庭及其家族成員,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包括戀人,作者準確寫出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寫出這些追求著幸福,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

譯者


繆梅

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學院,2004年辭職加入深圳金喜影視,擔任市場發行。現為自由業。

目錄

好鄰居
錯誤已經造成(佩蒂自傳)
第一章 好相處
第二章 最好的朋友
第三章 自由市場培養競爭心

2004年
山頂開採
女人世界
好人的憤怒
夠了,真的
壞消息
華盛頓惡魔
錯誤已經造成(結論/佩蒂自傳)
第四章 六年

肯特橋社區之湖

試閱

好鄰居

沃爾特.柏格蘭的最新消息聖保羅當地都沒有見報,他和佩蒂兩年前已經搬去華盛頓,其實他們對當地人已經不太有任何意義了其實他們對當地人已經不太有任何意義了—但是,拉姆西山社區的居民倒不至於為了表現對自己城市忠誠所以不讀《紐約時報》。《紐約時報》登出一篇冗長且口氣不好的報導,說沃爾特在華府把自己的工作搞得一塌糊塗。老鄰居們實在無法把報導中的用詞(「傲慢」「專橫」「缺乏道德原則」)和他們記憶中的沃爾特畫上等號:那個大大方方,總是微笑、紅著臉的明尼蘇達礦務及製造公司(3M)的員工,踩著他用作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單車在二月的積雪中經過薩米特大街;奇怪的是,沃爾特原本就比綠色和平組織還要綠上三分,而他原本也來自小鎮,他怎麼可能因為和煤炭公司共謀虧待鄉下人還惹麻煩上身呢?不過,話又說回來,柏格蘭一家人一直就有些不對勁的地方。

聖保羅的老市中心在三十年前的大蕭條期間衰敗之後,沃爾特和妻子佩蒂.柏格蘭是第一對在巴瑞耶街買房子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是拉姆西山社區年輕的第一批住戶。柏格蘭夫婦沒花什麼錢就買下了他們的維多利亞式大宅,之後的十年裡,兩人為了翻修這棟老房子累得小命不保。剛開始有個傢伙一把火燒了他們的車庫,在他們重修車庫之前竟又兩次破壞他們的車。午夜過後,曬得黝黑的摩托車手們也曾突然出現在對街空地上喝著舒利茨啤酒,燒烤大香腸,還不時發動引擎,直到穿著運動衣的佩蒂出來說:「嘿,大哥們,你們知道現在幾點了嗎?」沒人被佩蒂嚇到,不過她在高中和大學時期曾是位出色的運動員,有著運動員那股無所畏懼的勁頭。打從佩蒂第一天來到巴瑞耶街,她就無奈地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梳著馬尾的大塊頭,年輕得令人吃驚,推著嬰兒車走過被拆得空空如也的汽車、爛啤酒瓶,和佈滿嘔吐物的積雪。她可能把自己一整天需要用的東西都掛在嬰兒車上的幾個網眼袋裡:從後面看得到的盡是些照顧小孩要用的東西,她一上午都圍著孩子轉;接著下午就是收聽公共電台,閱讀《品味食譜》,還有孩子的布尿片、乳膠漆、修牆土,晚上為女兒唸《月亮晚安》,最後再來杯紅酒。她每天在忙的事情,街上其他鄰居才剛開始認識了解呢。

最早,在你還可以開一輛Volvo240而不覺得難為情的時候,拉姆西山居民的共同功課是重新學習父母那輩搬到郊區所想逃離的日常生活技能,比如說,如何吸引當地員警的注意,讓他們認真作好該管的事;如何對付積極得不得了的摩托車偷車賊;什麼時候可以去叫醒自家草坪長椅或鞦韆上的酒鬼;怎樣拐著貓咪去別人家孩子的沙坑方便;如何判斷一家公立學校已經爛到底,不值得費勁去改良它;還有一些更符合當代潮流的議題,如:那些布尿片怎麼樣?值得費那番工夫嗎?真的還能訂購送來家門口的瓶裝牛奶嗎?從政治角度來看,男童軍真的沒問題嗎?不吃麥片不行嗎?去哪裡回收舊電池呢?如果窮困黑人女士指責你在毀了她的社區時,該如何應對?老牌菲斯塔系列瓷餐具的釉彩含鉛量過高,可能導致中毒是真的嗎?廚房裡的濾水器究竟需要精緻到什麼程度呢?當你把Volvo240打到超速檔時,有時候會不聽話嗎?乞丐上門時,該給他食物還是什麼都不給呢?全職媽媽能將培養出無比自信、非常快樂、空前聰明的孩子嗎?可以在前一天晚上磨好第二天才喝的咖啡豆嗎?還是一定要在第二天早上即磨即飲?聖保羅有人曾經請過令他無比滿意的蓋屋頂工人嗎?厲害的Volvo修車師傅又在哪呢?你的240有手煞車線的問題嗎?儀表板上那個謎一般的開關看來如此氣派,卻又似乎與車裡其他設備毫不相干的瑞典玩意兒究竟是什麼東西?

佩蒂對這些問題都能提供參考答案,她就像一隻殷勤友好的蜜蜂,快活地傳授著社會文化的知識花粉。她是拉姆西山為數不多的幾個全職媽媽之一,出了名的不喜歡說自己的好話,也同樣出了名的不喜歡說別人的壞話。她說遲早有一天她會被家裡的某扇窗戶「斬首」,因為那些窗戶的吊鏈是她換上的。她的孩子吃了她沒煮熟的豬肉「可能」會死於旋毛蟲病。她覺得自己對除漆劑的味道「上癮」,很可能跟自己「不再」讀書有些關係。她坦白說她已經被「禁止」替沃爾特的花施肥,因為「上一次」她搞砸了。有些人不喜歡她這種自我貶低的謙遜,覺得有種類似屈就的味道,但佩蒂這麼誇大自己細微的過失,其實是為了應付那些不那麼能幹的主婦的心情。大多數人覺得她的謙虛是真誠的,或者至少也可以說是有趣的;而且,不管怎麼說都好,你很難拒絕自己孩子們都那麼喜歡的佩蒂阿姨,她不單單記得孩子們的生日,還記得你的生日,她會拿著小禮物來到你家後門:一碟餅乾、一張生日卡,或者一束鈴蘭,插在二手商店買來的小花瓶裡,還告訴你不必麻煩把花瓶還給她。(待續) 大家都知道佩蒂是在東部長大,紐約市郊的某個地方,她也是明尼蘇達大學第一批獲得全額籃球獎學金的女學生。沃爾特家裡的辦公室牆上有塊小匾,上面寫著佩蒂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成為全美籃球賽第二陣容成員。考慮到佩蒂是個以家庭為中心的人,卻好像和自己的娘家從不來往,這點很惹人疑惑。一年四季都不見她離開聖保羅半步,也沒看過從東部來的什麼人,包括她的父母,到這裡探訪她。如果你直截了當地問她關於她父母的事,她會告訴你,那兩個人為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她爸爸在懷特普萊恩斯開了一間律師事務所,媽媽是搞政治的,沒錯,一名州眾議院女議員。然後她會斷然地點點頭:「就是這樣,他們就是這樣。」好像和這個話題相關的話已經全說完了。

想讓佩蒂說出某個鄰居的行為「壞」,你簡直可以為此設計個遊戲出來。當有人告訴佩蒂,賽斯和梅里.波爾森夫婦準備為他們的雙胞胎開個盛大的萬聖節派對,邀請社區所有孩子參加,卻成心沒邀請康妮.莫納亨,佩蒂會說這真是太「奇怪」了。一次她在街上碰到波爾森夫婦,他們解釋說:一整個夏天,他們都在勸說卡洛爾,康妮的媽媽,不要把菸屁股從她臥室的窗口彈到雙胞胎的小游泳池裡。「這真是太奇怪了,」佩蒂附和,搖著頭:「可是,你們知道,這並不是康妮的錯。」波爾森夫婦對「奇怪」這個評價很不滿意,他們想聽到的是「她太不合群了!」、「這是消極攻擊吧?」,或者「卡洛爾真是太不像話了!」他們希望佩蒂從這些惡評裡選出一個,和他們一起批評卡洛爾,但佩蒂怎麼用都只有「奇怪」這兩個字,波爾森夫婦於是斷然拒絕了邀請康妮參加派對。佩蒂對康妮受到這樣不公平的對待非常惱火,她在賽斯和梅里舉辦派對的那個下午,帶著自己的孩子、康妮、還有康妮的朋友去了南瓜農場,陪孩子們坐在裝著乾草的大車上遊玩。即使如此,佩蒂對波爾森夫婦最差的評價也不過是他們對一個七歲女孩的小氣真是非常奇怪。

卡洛爾.莫納亨是巴瑞耶街另一位和佩蒂住的時間差不多長的媽媽。她原本是亨內平郡某位高層人士的秘書,被他搞大肚子之後,他將她從自己的轄區移到拉姆西山,算是某種人事安排計畫。七○ 年代末期,雙子城管轄的各部門已經不再為高官私生子的媽媽安插差事,認為這種做法不是一個好政府應有的管理措施。於是,卡洛爾成了聖保羅執照管理局那些心不在焉、不時休假的職員之一,相對的,聖保羅某位和她一樣來頭的女士在河對面的明尼阿波里斯找到了工作。巴瑞耶街上租來的這棟房子,就是佩蒂家隔壁那棟,想必也是安置計畫中的一部份;如果不是這樣,很難理解卡洛爾為什麼願意住在當時幾乎無異於貧民窟的拉姆西山。夏天的時候,每週一次一個眼神空洞的小夥子,穿著公園管理處的工作服,在黃昏時開著一輛沒有標誌的四輪驅動車到她家,開除草機,為她修剪草坪;冬天時,出現的還是這個年輕人,替卡洛爾的走道清掃積雪。

到了八○年代後期,卡洛爾家是整個社區唯一沒有變得上流時尚的家庭。她抽百樂門牌香菸、染頭髮、紅指甲俗豔奪目,成天給女兒吃現成的速食,每個週四晚上都很晚回家(「這是輪到媽媽出門的晚上」,她告訴康妮,好像每個媽媽都該有這種待遇),用佩蒂給她的鑰匙悄悄打開柏格蘭家大門,從沙發上的毯子下抱起熟睡的康妮。當卡洛爾去工作、購物、或享受她的週四夜晚時,佩蒂一直很大方主動地替她照顧康妮,而卡洛爾也已經離不開佩蒂這個常常為她看顧女兒的免費保姆。佩蒂不可能沒注意到卡洛爾是如何回報她這一片好心:她對佩蒂的女兒潔西卡不理不睬,對佩蒂的兒子喬伊又太過親密(「小萬人迷,再親阿姨一個吧?」)鄰里聚會上,卡洛爾穿著薄如蟬翼的上衣,腳踩酒吧女侍風格的高跟鞋,緊貼沃爾特站著,稱讚他高超的家居改裝本事,無論沃爾特說什麼,卡洛爾都尖聲笑個不停。但是,這麼多年來,佩蒂對卡洛爾最差的評價也不過是單親媽媽的日子不好過,如果卡洛爾有時候舉止怪異,那很可能不過是為了保護她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待續)賽斯.波爾森談論佩蒂的次數稍稍超過了他老婆可以忍受的程度。在賽斯看來,柏格蘭夫婦是那種內疚感極強的自由主義者,他們需要不斷原諒所有人,才不會為自己的好運感到內疚,他們欠缺足夠的勇氣去坦然享受自己的特權。賽斯的理論有一個不合理的地方:柏格蘭夫婦的處境並沒有多優越,大家都知道他們唯一的資產不過是他們的房子,而且那還是他們一手一腳自己改建的。另一處不合理的地方,正如他的妻子梅里所說:佩蒂並沒有多進步的思想,也絕不是個女權主義者(成天待在家裡,守著她那本標好大家生日的日曆,烘焙那些該死的生日餅乾),政治似乎讓她渾身不自在:如果你對佩蒂提起某次選舉或某位候選人,你會看到她強撐精神,完全不是平常那位快快樂樂的佩蒂,她變得煩躁不安,不斷點頭,「沒錯、沒錯」個沒完。梅里比佩蒂大十歲,看上去也不折不扣老上十歲,早年她曾經是麥迪森郡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的積極分子,現在則狂熱迷戀薄酒萊新酒。有一次在晚餐聚會上,賽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提起佩蒂的時候,梅里臉紅得像薄酒萊新酒,宣稱佩蒂表面那些友好睦鄰的舉止不過是為了自我滿足,壓根就不是為了鄰里間的團結,更談不上什麼政治意義,和真正的社區主義也沾不上邊,不過是早年家庭主婦拿手的那一套伎倆。而且,在梅里看來,如果你揭穿她那溫柔和善的表面,你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佩蒂堅韌、自私、好勝的一面,發現她其實是個雷根主義份子;顯然,佩蒂真正在意的不過是她的孩子和房子,而鄰居、窮人、國家、父母、甚至丈夫,都算不了什麼。

毫無疑問,佩蒂非常疼愛她的兒子,儘管女兒潔西卡讓父母更有面子。這位小女孩酷愛讀書,關心野生動物,對長笛頗有天賦,足球場上的表現也非常強悍,當小保姆更是大受歡迎,就算沒有漂亮到讓人說長道短,卻也足以贏得梅里.波爾森的稱讚,但佩蒂卻只有在談起兒子喬伊時才會沒完沒了說個不停,用她那種輕快、自信又謙虛的口氣不斷告訴大家喬伊多麼不聽從她和沃爾特的管教,鉅細靡遺,絲毫沒有省略。多半的故事聽起來都像在抱怨,但也沒有人會懷疑她對兒子的愛。她就像在抱怨自己那帥氣的混賬男友,一副被他傷害是件令她驕傲的事,而她心甘情願接受這些傷害,這就是她的本質,或者說是她唯一的本質。

「他可真是個小混蛋,」她這樣告訴其他媽媽。當時正是漫長冬季,每天打發孩子們睡覺就像在打仗,喬伊堅持他有權利和佩蒂、沃爾特一樣晚睡。
「他會大鬧嗎?會哭嗎?」其他媽媽問道。
「你開什麼玩笑?」佩蒂說:「我倒希望他哭鬧,小孩子哭鬧再正常不過了,而且哭一陣子就不會再哭了。」
「那他幹什麼了?」媽媽們問道。
「他從根本上質疑我們的權威。我們叫他關掉電燈,他卻堅持只要我們還沒關燈,那他也不應該去睡覺,因為他和我們並沒有任何區別。而且,我向上帝發誓,他準確得就像手錶,每隔十五分鐘,我發誓他一定是躺在那裡盯著他的鬧鐘,每隔十五分鐘就大聲叫:『我還沒有睡著,我還醒著喔!』他那語氣又輕蔑又嘲諷,真是奇怪。我求沃爾特不要上當,但他不聽我的,已經過了午夜一刻鐘了,沃爾特站在喬伊黑漆漆的房間裡,兩人又開始討論大人和小孩的區別,爭執這個家庭應該走民主風格,或是採用仁慈的獨裁統治,到最後還是我先受不了了,你知道,我躺在床上,抱怨著:『別說了,別說了。』」

梅里.波爾森並不覺得佩蒂的故事有趣。當天稍晚,當梅里將派對上用過的餐具放入洗碗機時,她告訴賽斯,喬伊分辨不出大人和小孩的區別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他的媽媽似乎就搞不太清楚自已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在佩蒂的故事裡,總是沃爾特在管教孩子,好像佩蒂只是個不相關的旁觀者,她這個媽媽的責任就是表現得可愛,梅里想知道賽斯是否注意到了?(待續)「我很好奇她是不是真的愛沃爾特,」賽斯一邊打開最後一瓶酒一邊滿懷希望地說著:「我是說,性方面。」
「她沒說出來口的話應該是『我兒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梅里說:「她總在抱怨喬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太短。」
「可是,老實說,」賽斯說:「其實是喬伊的頑固在作祟,讓他不肯聽從沃爾特的管教。」
「但她表面上那些指責兒子不聽話的話,其實都是在絮叨著兒子的好。」
「難道你就從不絮絮叨叨嗎?」賽斯開玩笑說。
「有時候會嘮叨個幾句吧,」梅里說:「不過我至少還有那麼一絲絲的自覺,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我的。而且我的自我價值並沒有和我們的孩子有多麼了不起緊緊相扣。」
「你是個完美的媽媽。」賽斯說。
「那倒不是,佩蒂才是完美的媽媽,」梅里說著,接受了賽斯加入她酒杯的酒:「我不過是做得非常好罷了。」

佩蒂抱怨說,喬伊太過得天獨厚。這小子滿頭金髮,長得也漂亮,還似乎天生就知道學校每次測驗的答案,好像那些選擇題的答案順序—那些「A」、「B」、「C」、「D」的排列組合全都寫在他的DNA裡了。他和比自己年長五倍的鄰居們相處起來一點都不突兀。當學校或者幼童軍要求他挨家挨戶叫賣糖果或賣彩券時,他對自己所從事的這種「騙錢把戲」也很坦然;當其他男孩子們拿出佩蒂和沃爾特不肯買給他的玩具或遊戲在他面前炫耀時,他臉上會換上一副「我才看不上這些玩意兒」的微笑,相當令人惱火。為了抹掉他臉上的笑意,他的朋友不得不逼著喬伊一起分享他們的玩意兒,結果就是雖然喬伊的父母不支持他打電動,他卻成了電玩高手;他對流行音樂也非常熟悉,儘管他的父母費盡心思不讓他這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聽流行音樂。有一次在晚餐桌旁,當時喬伊頂多十一、二歲,按照佩蒂的說法,也不知道他是無心還是故意,竟然叫沃爾特「男孩」。

「哦,沃爾特可真受不了這個稱呼,」她告訴其他媽媽。
「現在十來歲的孩子之間說起話來就是這個樣子,」媽媽們說道:「可能是饒舌歌詞之類的東西。」
「喬伊也這麼說,」佩蒂告訴大家:「他說那只不過是個詞罷了,而且還稱不上什麼壞詞。當然了,沃爾特可不這麼認為。我坐在一旁,心裡想著,沃爾特啊沃爾特,別和他計較,和喬伊爭論一點用都沒有,可是,他偏不這麼認為,他一定要解釋個清楚。比如說,就算「男孩」不是個壞詞,你還是不可以把成年男人叫做男孩,尤其不可以這樣稱呼黑人,但是你們都知道,喬伊的問題在於他不認為大人和小孩有什麼差別,所以爭執的結果就是沃爾特宣佈等會兒喬伊沒有甜點可吃,喬伊就會接著說他才不想吃什麼甜點,事實上他根本就不怎麼喜歡甜食。我坐在一旁,心裡想著,沃爾特啊沃爾特,千萬別當真,但沃爾特就「一定」會當真:他一定要舉出個例子來證明喬伊其實很愛吃甜食,但是喬伊絕對不會理會他這些證據。當然了,他完全是咬緊牙關撒謊,他宣稱他有時候吃兩份甜點是因為大家都吃了兩份,但絕對不是因為他喜歡吃甜食,哎,可憐的沃爾特,他可受不了別人對他撒謊:『好啊,如果你不喜歡吃甜點,那麼一個月沒有甜點怎麼樣?』我想著,哦,沃爾特啊沃爾特,這可不好收場,因為喬伊的回答是『我可以一年不吃甜食。我可以一輩子不吃甜食,除非我去別人家裡做客不能表現失禮的時候。』奇怪的是,這種恐嚇也有可能是真的,他這孩子特別倔強,既然說了就很有可能真的這麼做。我只好打圓場:『好啦,好啦,爭論時間到了。甜食是食物裡面很重要的一種,你們不要偏離主題了。』這樣一說馬上就削弱了沃爾特的威信,這場爭論圍繞的正是沃爾特的權威,我這麼做等於毀掉了他所做的一切。」 (待續) 另外一個喜歡喬伊喜歡得不得了的人是莫納亨家的小女孩康妮。康妮是個嚴肅沉默的小女孩,她有個令人不安的習慣:眼睛會一眨一眨地盯著人看,好像你和她絲毫沒有共同之處。她每天下午都待在佩蒂的廚房裡,忙著把做餅乾的麵團搓成完美的圓球狀,她搓得非常賣力,把奶油都揉成了液體,麵團也黑油油發著亮光。康妮做一塊餅乾的時間佩蒂能做出十一塊來,等到餅乾出爐的時候,佩蒂總是記得先徵求小女孩的同意,再來品嘗那塊「最出色的」餅乾(較小、又扁又硬的那塊)。潔西卡比康妮大一歲,她似乎並不介意將廚房讓給鄰居家的女孩,自己則埋頭讀書或忙碌於她的玻璃動植物飼養箱。康妮對於像潔西卡這種全方位發展的女孩子不構成任何威脅,她就是缺乏全面性,讓人覺得深不見底,但又毫無生機。康妮塗顏色的時候,總是忘形地用簽字筆將一、兩個區域塗抹個不停,其他地方卻完全空白,也不理會佩蒂愉快地提醒她可以試著用其他顏色。

社區裡的每位媽媽,除了佩蒂之外,很早就注意到康妮對喬伊的癡迷,或許是因為佩蒂的眼裡也只有喬伊吧。佩蒂有時候在林伍德公園帶孩子們打球,康妮獨自一人坐在草地上,也不覺得無聊,手裡把玩著幸運草,編成不準備送給任何人的戒指消磨時間,直到輪到喬伊上場擊球或抱著橄欖球跑過場地的時候,她才暫時對比賽感興趣。她就像是喬伊想像中的朋友,只不過湊巧活在現實世界裡。喬伊是個早熟而有自制力的男孩,他很少會當著朋友的面讓康妮難堪。對康妮來說,只要意識到男孩子得去做男孩子才能做的事,她就會識趣地退後一步,自動消失,既不指責也不祈求,反正還有明天。在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康妮還是會去找佩蒂,她可能跪在自家的菜園,或者站在梯子上,穿著濺滿油漆的羊毛襯衫,為她的維多利亞大宅做著永遠做不完的油漆粉刷工作。如果康妮不能待在喬伊身邊,她至少可以在他不在家的時候,替他陪伴他媽媽。「家庭作業做得怎麼樣了?」佩蒂在梯子上問著:「須要我幫忙嗎?」

「我媽媽回來後會幫我的。」
「她回來就已經很累了,而且時間也晚了。你可以現在就做完作業,給她驚喜。你想這麼做嗎?」
「不,我等她回來。」
沒有人知道康妮和喬伊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在一起的。賽斯喜歡八卦,說是在喬伊十一歲、康妮十二歲的時候,但他其實並沒有任何證據,只不過是想讓其他人不好受。沃爾特幫喬伊在空地邊的老海棠樹上蓋了間樹屋,賽斯猜測就是這個隱蔽的小屋惹的禍。等到喬伊上完八年級的時候,鄰里間的男孩子們在父母故作隨意地打聽同學的性生活時,喬伊的名字開始出現在他們的回答中。那年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很有可能潔西卡也察覺到了,突然之間,她也不說為什麼,就公然蔑視康妮和自己的弟弟。但直到那年冬天喬伊和康妮開始合夥做生意為止,一直沒有人看到他們單獨在一起。

按照佩蒂的說法,喬伊在和爸爸無止盡的爭論中學到這樣一個道理:父母手頭有錢,所以小孩不得不順從大人。這點成了喬伊非比尋常的另一個事跡:當其他媽媽抱怨孩子對零用錢索求無度那理所當然的模樣時,佩蒂也好笑地模仿起喬伊不得不向沃爾特要錢那副委屈的模樣。有些鄰居請喬伊做過零工,無論是鏟雪或清掃落葉,喬伊都賣力地令他們吃驚,但是佩蒂告訴他們,其實喬伊痛恨只拿那麼少的工資,至於為大人的車道鏟雪,也令他覺得在對方面前低人一等。童軍手冊裡有些指導孩子們賺錢的好笑點子:像挨家挨戶賣雜誌、學魔術來表演收門票,學習製作動物標本,然後為鄰居製作那條贏得大獎的白斑魚,所有這些主意不是無比卑微(「我是統治階級的標本製作員」),要不就更糟糕,簡直是慈善工作。所以,為了要脫離沃爾特的控制,喬伊無可避免地被外界吸引走上了創業之路。(待續) 康妮就讀的聖凱薩琳學院是一間不大的天主教學校,學費是某人代付的,或許也是卡洛爾本人付錢。學院要求女孩們穿校服,除了一枚戒指(「款式簡單,全金屬」)、手錶(「款式簡單,不鑲珠寶」)、一對耳環(「款式簡單,全金屬,最大尺寸不得超過半英吋」)之外,禁止佩戴任何其他首飾。喬伊在聖保羅中央高中讀書,學校裡有個受歡迎的九年級女生和家人去紐約旅行,正好帶回來一支廉價手錶,嫩黃色的錶帶看上去似乎可以咀嚼,運河街的小販將糖果般粉紅色的小塑膠字母用熱燙法嵌在錶帶上,內容是女孩自己挑選的珍珠果醬樂團的一句歌詞:「不要叫我女兒」,這支錶在午餐時大獲同學好評。後來喬伊在他的大學申請短文中描述:他立刻主動去瞭解這種手錶的批發來源,還瞭解了熱燙機的價格。他用自己存的四百美金買了設備,替康妮做了一條樣品錶帶(上面寫著「準備好了」),讓她戴著在聖凱薩琳學院招搖;隨後,喬伊雇康妮做他的快遞員,以每支錶三十美金的價格將這種個性化的手錶賣給康妮學校四分之一的學生。修女們發現情況不對,修改了服裝規則,禁止學生戴這種嵌著字句的錶帶。佩蒂告訴其他媽媽,喬伊當然對此忿忿不平:小企業家開發出了不起也守規則的產品,然後突然間規則就變啦?

「這沒什麼好生氣的,」沃爾特告訴他:「你原本就是在利用學院的服裝規則獲利。規則有利於你的時候,你可沒有抱怨這些規則。」
「我做了投資,承擔了風險。」
「你是在鑽制度的漏洞,人家發現後彌補了疏失。難道你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
「那你為什麼沒有提醒我?」
「我提醒過你。」
「你只說我有可能賠錢。」
「沒錯,但你根本沒有賠錢。只不過賺的沒有你希望的那麼多而已。」
「那些錢本來就是我的啊!」
 「喬伊,賺錢並不是我們的權利。你賣給那些女孩子她們不需要的垃圾商品,    當中有些人可能壓根就買不起。這就是為什麼康妮的學校要有服裝規定:為了對所有學生公平。」
「是,對所有人公平,就是忘了對我公平。」

從佩蒂轉述這場父子對話的口氣和她笑著描述喬伊孩子氣的不甘願,梅里判斷佩蒂還絲毫沒有察覺自己兒子和康妮在搞什麼鬼。為了確認這點,梅里小心刺探了一番。佩蒂知道康妮捲入這個亂局得到什麼好處了嗎?她為喬伊工作是按件抽取佣金嗎?
「哦,當然了,我們告訴他一定要把賺到的錢分一半給康妮,」佩蒂說:「不過就算我們不說,他也會這麼做的。他一向都很護著康妮,雖然他年紀比康妮小。」
「他就像是康妮的弟弟……」
「不是的,」佩蒂開玩笑說:「他對康妮可比對姊姊親密多了。你可以問問潔西卡,做喬伊的姊姊是什麼感覺。」
「哈,沒錯,哈哈,」梅里說。
那天稍晚,梅里告訴賽斯:「真怪了,她的確一點都沒察覺。」
「我們這樣做不太對,」賽斯說:「把其他父母的無知當做笑柄。小心風水輪流轉,知道嗎?」
「抱歉抱歉,但這實在太好笑、太吸引人了。你可要為我們兩個人保持謙遜,這樣才留得住我們的好運氣。」
「我為她感到難過。」
「哦,原諒我,但這事真的太好笑了。」

沃爾特的母親住在大激流市,冬天快結束時,她因肺栓塞倒在她工作的那家女裝店裡。住在巴瑞耶街的鄰居們都見過柏格蘭老太太,每逢聖誕節、孩子們的生日、她的生日,她都會來兒子家。在她過生日時,佩蒂總會帶她去當地的女按摩師那裡,在她身邊堆滿她心愛的零食:甘草糖、澳洲堅果、白巧克力。梅里叫老太太「比安卡小姐」,這個稱呼沒有什麼惡意,出自瑪傑利.夏普寫的兒童讀物,書中戴眼鏡的老鼠女管家的名字。她的臉皺巴巴的,看得出曾經美麗過;下巴和雙手不時地抖動,有一隻手因為小時候得風濕而嚴重萎縮。沃爾特曾苦澀地說,老太太已經疲憊不堪,身體徹底垮掉了,都是為了他那酒鬼老爸操勞一生、打理家裡開在希賓市附近路邊一家汽車旅館的緣故;做寡婦的這些年裡,她堅持要獨立生活,看上去優雅依舊,所以她一直開著她那輛雪佛蘭遊騎兵轎車去女裝店上班。得知老太太病倒了,佩蒂和沃爾特趕去北方,留下喬伊在家,只剩他滿懷鄙視的姊姊陪他。喬伊完全無視自己的姊姊,在臥室和康妮與盡情享用性愛狂歡,直到老太太突然去世,舉辦葬禮的時候才停止。之後不久,佩蒂變成了一個非常不同的鄰居,刻薄得多了。(待續) 「哦,康妮啊,」她現在的口氣是這樣的:「可愛的小女孩,一點也不多嘴,乖乖巧巧,還有那麼優秀的媽媽。你知道嗎?我聽說卡洛爾交了個男子氣概十足的新男友,好像只有她一半年紀,卡洛爾做了這麼多事,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如果他們現在搬走的話就實在太糟糕啦!哇,還有康妮,我肯定會想念她的。哈哈,多麼安靜可愛、多麼知道感恩的小女孩!」
佩蒂看上去一團糟,臉色灰撲撲的,顯然沒睡好,胃口也好不到哪裡去。過了很久佩蒂才稍微恢復她這個年紀的女人該有的模樣,不過,至少現在梅里.波爾森等到了她期待的結局。
「她一定是搞清楚了,」梅里告訴賽斯。
「偷走她心肝寶貝的童真,最大的罪過。」賽斯說。
「偷走,真是的,」梅里說:「可憐的喬伊,天真無邪,被鄰居家那個聰明能幹的小女人偷走了。」
「拜託,康妮還比喬伊大一歲半耶。」
「從日曆上看起來是這樣。」
「你怎麼說都可以,」賽斯說:「不過佩蒂對老太太真是不錯,她絕對很難過。」
「哦,我知道,這點我知道,賽斯,我明白。老實說,現在我終於可以替她感到傷心了。」

有幾個鄰居和佩蒂的關係比波爾森夫婦親密些,他們告訴波爾森夫婦,比安卡小姐在靠近大激流市的一處小湖邊有間不大的房子,她把房產全部留給了沃爾特,沒有其他兩個兄弟的份。據說佩蒂和沃爾特對於如何處理這間房子有不同的想法:沃爾特想賣掉老屋,和兩兄弟分享這筆房款;佩蒂則認為他應該尊重母親要獎勵他這個好兒子的遺願。沃爾特的弟弟是職業軍人,住在莫哈威附近的空軍基地;哥哥成年之後則將他們老爸酗酒的毛病發揚光大,在經濟上榨光自己的母親,除了要錢之外就完全不理會老太太。沃爾特和佩蒂總在夏天的時候帶著兩個孩子去奶奶那裡住一、兩個星期,並邀請一、兩個潔西卡的朋友,也就是鄰居家的孩子們一起去,據這些孩子說,這間房子在森林裡,樸實簡單,蟲子也不是很多。佩蒂當時似乎喝酒有些過量,她早上出來拿門廊上包著藍色塑膠套的《紐約時報》和綠色塑膠套的《明星論壇報》時,完全是一臉喝多了夏多內白酒的憔悴。或許是為了對佩蒂好一些,沃爾特最後同意不賣掉老屋,而是留下來做為度假小屋。六月份,學校剛放暑假,佩蒂立刻帶著喬伊去老屋,幫助她清空抽屜,打掃清理,重新油漆。潔西卡則和爸爸一起留在家裡,參加詩歌加強班。

那年夏天,一些鄰居帶著他們的兒子去參觀了湖邊老屋,波爾森夫婦不在其中。他們發現佩蒂的精神好了很多,其中一個爸爸私下要賽斯想像一下:曬得恰到好處的赤腳佩蒂,穿著黑色連身泳衣,牛仔褲,沒有繫腰帶,這個畫面很對賽斯胃口。表面上,大家都誇喬伊是多好的幫手,個性又是如何討人喜歡,母子兩人過得多麼快樂。喬伊和佩蒂讓所有人和他們母子一起玩一種叫「聯盟」的複雜室內遊戲。佩蒂睡得很晚,守在她婆婆留下的電視機前,她對六、七○年代的情境喜劇瞭若指掌,就用這些喜劇情節逗喬伊開心。喬伊發現他們的小湖在地圖上並沒有標記,其實它只是個比較大的池塘,附近還有另外一間房子,於是他將小湖命名為無名湖。佩蒂說起無名這個字眼的時候,語氣溫柔,含情脈脈:「我們的小無名湖」。從無名湖回來的爸爸中有一人告訴賽斯,喬伊清理排水溝,修剪灌木叢,刮掉房子上的舊油漆,每天都工作很久。賽斯想知道佩蒂是不是付高薪給他,這齣好戲的背後多半就是這樣,但沒人知道真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870369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6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3 則好評)
  • zx*****000 說:
    2011-12-26
    自由,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但是自由卻帶給我們無法預期的未來,太過於自由甚麼都可以做,卻做這個想那個 。讀了這本書我對自由這個詞有了看山不是安的感覺,有帶我接下來的人生去好好體悟了!
  • su***e78 說:
    2011-11-19
    這本是2010年度的美國的熱門書籍,講的是自由,一般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生活。講到了是世代的交替,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更形複雜。家庭生活、友情、愛情親密又疏離的細微描述,在在值得一看。作者的文字樸實但是讀來令人意猶未盡。
  • q3***139 說:
    2011-11-11
    一直以來我所認為的「自由」就是別人都不會管;而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這本書卻告訴了我什麼叫真正的自由!看完之後才發現我之前以為的自由並不算自由,就算身體很自由,可是自己的心呢,卻不自由,仍然被許多事情困著!這本書告訴我該如何善用自己的自由!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0/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