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2023年愛倫坡獎最佳長篇小說
奪走三條人命仍逍遙法外的殺手,沉寂多年後為何再度作案、終於落網?
死刑前十二小時的逃獄計畫,是他的瘋狂幻想、或是最後的完美犯罪?
答案只有他生命中的這三個女人知曉──
*《消失的另一半》布莉‧貝內特、《在所有母親之間》艾希莉‧歐娟同聲盛讚
*美國指標性書評《出版人週刊》、《書單》、《圖書館期刊》星號推薦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CrimeReads網站年度選書
*售出電視劇版權,由《女傭浮生錄》製片公司籌拍中
影/書評-出前一廷、推理評論家-余小芳、資深推理迷-杜鵑窩人、作家-蕭瑋萱、國際版權經紀人-譚光磊──好評推薦
┤故事簡介├
「善與惡只是我們對自己闡述的故事,
只是為了證明我們還活著而創造的內容。
沒有一個人會是全然良善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邪惡至極。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存活的機會,你不覺得嗎……?」
倒數十二小時,一場死刑即將執行,死刑犯是安索・帕克,曾經謀殺三名少女卻逃過追捕,與大學時代的情人珍妮結婚後,度過多年守法而低調的平凡生活,然而愛妻最終同樣成了他的刀下亡魂,他年少時代的罪行也因為警方鍥而不捨的調查水落石出,一併將他送進了死囚牢房。
安索的律師仍在爭取上訴,但他將希望寄託在別處。他和生活單調苦悶的監獄女管理員透過互傳紙條建立曖昧感情,與她共謀逃獄;他相信對方將設計機會讓他在行刑前移監途中奪車逃逸,並把他珍視的哲學理論手稿安全帶出監獄保存──從哲學系輟學的他從犯案期間到入獄之後,都不停撰寫著一套揉合了存在主義、平行宇宙與道德灰色地帶的論述,以之解釋世上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殺戮犯行。
即使行刑時間愈來愈近,他只要躲進自己腦中的理論世界,就似乎仍有無限次可能機會回到作案前的一刻;透過第二人稱「你」的視角,讀者彷彿凝視他的內心深處,聽著他不斷探問:
「你」為何起意殺人?
「你」下手前是否可能有別的選擇?
「你」值得被原諒嗎?
「你」還能有第二次機會嗎?
但接續回答這些問題的不是安索本人,而是先後與他命運交會的「三個女人」──在他幼兒時期不告而別的母親、珍妮死後留下的震驚悲痛的雙胞胎妹妹、和經過多年追蹤最後如願將他逮捕的女警,她們不是命喪安索手中的死者,生命卻仍因為他而永遠改變……
┤佳評讚譽├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推理小說選書講評:
庫嘉夫卡將一個殺人犯周圍的女性帶到幕前發聲,由此翻轉了連環謀殺驚悚故事的腳本──這套腳本公式正亟需我們持續予以反思。
CrimeReads網站年度選書講評:
連環殺手安索‧帕克的執刑時間正在倒數,他生命中的女人們也跟著他一起計時,並且尋思著:如果他擁有一段不同的人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手下的被害人沒有失去生命,又會活出什麼樣貌?
梅根‧亞伯特(《火宅之舞》作者):
文筆優美、富含魔力,是一部緊湊到令人幾乎承受不住的驚悚小說。
艾希莉‧歐娟:
一次深刻而震撼的閱讀體驗,挑戰我們去思考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所表現出的人性的意義。細膩生動的一個個角色故事宛如俄羅斯娃娃,逐一展現人們如何去愛、如何倖存。
布莉‧貝內特:
這幅情感熾烈的畫像中是一群個性複雜立體的女性,被捲進連環殺手的生涯軌跡。《死刑犯與三個女人》富於同情而發人深省,審視了一種將男性殺手賦予浪漫色彩的文化,同時探索那些常遭忽略的女性被暴力犯罪所改變的人生。
《今日美國報》:
劇力萬鈞、意義重大、富於人性,充滿了對於悲劇的獨特檢視探討,最後卻讓讀者獲得意料之外的感受:希望。
《書單》:
庫嘉夫卡打造出的連環殺手毫無悔意,但是故事中的事件喚起讀者素樸的同理心、投入他生命的最終時刻,也讓人持續思索人性之惡以及惡行造成的毀滅。
《出版人週刊》:
庫嘉夫卡帶來了這部大師級的驚悚小說,精湛地利用了第二人稱現在式的寫法以升高戲劇性,在結尾則將帕克的殺戮造成的後果明示得令人心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作者親筆簽名扉頁版)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
書名所述的三個女人,分別是拋棄安索的母親菈凡德、妻子珍妮的雙胞胎妹妹海柔,以及逮捕安索的刑警薩菲。她們在安索不同的生命階段出現,畫下濃重的一筆。書中分別描述在安索生命中登場的這三位女性,和安索與她們共度的時光與歲月。藉由作者的筆,一幕幕事件的演變與退展,讀者逐步拼湊出安索的反社會人格,也驚訝於作者的筆力,書中刻畫出的每位角色都彷若真實存在。
死刑執行的倒數十二小時,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安索細數生命的點點滴滴。身為死刑犯的他或許不值得同情,卻值得深入思索與捕捉此人何以淪落至斯的蛛絲馬跡。
本書筆調平緩、沉穩,彷彿呼應主角安索面對自己即將迎接的命運一般冷靜而抽離,行文設計巧妙,同時探討的內涵引人深思,無怪乎能夠奪得2023年愛倫坡獎最佳長篇小說的榮耀!
第二人稱敘事通常會引導讀者貼合角色的處境,只是在認知到安索奪走四條性命,這又不是浪漫化罪犯的類型小說後,迎面而來的「你」反而使我格外抽離,難以感受其他角色在安索身上發現的魅力。
我想我是害怕自己會對安索產生同情,邊讀邊戰戰兢兢地揣測作者丹妮亞.庫嘉夫卡是否有意要讀者憐憫他,將犯罪事實全歸咎於不幸童年,或簡化成老生常談的社會責任論。畢竟以我的立場,我更能體會那些女性的感受,安索的整個生命都渴望她們撫平他內心帕克寶寶的悲泣,可是這並不是她們必須承擔的。
事實上庫嘉夫卡極力避免了濫情主義,她的筆調灰冷克制。雖然強調選擇和可能,透過層層設想在某些瞬間建立起這個故事的多重宇宙,筆下的角色隨即又會戳破幻想泡泡,直言我們觀測到的世界沒有如果的事,人終究要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後果。
而一旦我們把目光從安索身上移開,這本書其實將更多的篇幅留給了苦苦追尋自我和解放的女性。
庫嘉夫卡對她們濃稠情感的剖析比起安索的善惡更吸引我,她們有的因未能達到社會要求的親職標準而自責,有的因內心深處潛藏的欲望產生罪惡感,她們領受到的愛是厭惡是驚懼,是諸多醜陋的總和,彷彿深不見底的黑暗泥淖。儘管如此,她們還是會踩著跌跌撞撞的腳步前行,想辦法走出新生。願穢土最終都能養成暖陽下的花朵,這是庫嘉夫卡對她們的溫柔。
死刑犯安索花了一番力氣說服獄警莎娜,讓她相信自己的無辜,請她協助自己的逃亡計畫。漸漸接近行刑時間,究竟是生命的最後倒數或是即將迎來新生,取決於獄警的決定。時間繼續倒數,安索想著過去一切,想著自己的計畫以及託付給獄警的自己的大作,他深信自己所想的一切。在此之外,書名中所提的三個女人,她們雖非被害者,但都與安索本人或被害者有關連,甚至在安索的命運佔有重要地位。藉由她們所述之經歷,也拼湊出安索更完整的樣貌。
三個女人分別是安索的母親菈凡德、妻子珍妮的妹妹海柔和逮捕他的刑警薩菲。三人原本毫無交集,但安索出現在她們人生中的不同時期。她們為安索的人生帶來關鍵轉折,同樣的,安索也對她們的人生有重大影響。
從三人描述的經歷中,能感覺到她們每個決定或想法,或多或少反應了她們內心對於未來的渴望,當她們下定決心改變或者在面臨轉折時,內心也反覆問著自己關於自己的渴望。安索從小失去了母親,從三人敘述中的安索也能感受到他對愛的渴望,忍不住對他產生一點同情。但即使有值得同情之處,犯下的罪過仍然存在,已逝的生命不會復活,仍然得為犯下的錯付出代價。
如果菈凡德沒有不顧一切跟著愛人離開,如果愛人是好一點的人,如果她沒有拋下安索,如果薩菲沒有出言警告,如果珍妮沒有遇見安索,如果那些女孩子沒有被殺。假設有平行時空,或許大家都能以理想的樣貌活著,很可惜一切都只是如果,在這個世界都不存在。
三個女人雖然不是被害者,但她們的心情同樣使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安索年少時殺人卻一直沒被繩之以法,直至殺了珍妮才被逮捕,但此時仍未提及他與三起事件的關聯。除了主要角色們的心境刻劃讓人難忘,如何尋獲安索犯罪證據,也是閱讀時令人在意的部份。
安索被判死刑是因為他殺了人。十七歲時他就殺了三個少女,不過一直未被發現,多年後突然有人在荒郊野外發現屍骨,這時才要找兇手定罪也太難了。他在成年之前待過幾個寄養家庭,應該需要打工才能讀書,竟然上了大學哲學系,還有自己的人生哲理,感覺很聰明,但不實際。他大學時認識珍妮,與她結婚,但多年後還是殺了她,被緝捕到案,也才有機會揭發他與之前兇殺案的連結。他會在受挫時殺人,心中似乎有無法排解的情緒,這可能要追溯到他的小時候。
每個生命都源自於家庭,家庭模式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安索的父親對他們母子很嚴苛,或許是學習父親的行為,也可能是那些行為在他心中留下的傷害,安索三歲時就曾自己跑到樹林中,回來時拿著沒有頭的小動物,我想這就已經是個徵兆。他媽媽生下弟弟後,為了活下去,也希望兒子們有更好的人生,於是離開了他們。他媽媽能力不足,她的行為情有可原,不過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媽媽太無情。兩個兒子後來分別被寄養或領養,人生也完全不同。
書中人物不少,他殺了三名少女與妻子,不過書名中指的三個女人都不是她們,書中特別有標題提到名字的是他的母親、他妻子的雙胞胎妹妹以及逮捕他的女警,她們分別對他有重要影響。最後出現的姪女讓他覺得人生有希望,不過有這樣的伯伯,大家都會為這姪女擔心吧。
殺人犯的想法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好好做人。死刑議題也是社會上常討論的,賜人死刑不人道,但罪犯殺人的時候也不曾想過受害者生存的權利。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或許他們也是人生的受害者。如果從生命的起源就受到關懷,他們應該也不會選擇做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