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拉美文學「爆炸時期」的重要代表作
祕魯版「危險心靈」:稱軍校新生為狗崽的《城市與狗》,刻畫50年代秘魯社會無法忘懷卻也難以承擔的「狗臉的歲月」!一個高壓腐敗的體制下,最黑暗的境地,隱藏最深的人性純真。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不斷的秘魯作家尤薩,首部成名代表作,暴力程度最高、人性刻畫至深!
「這是一本帶給我最多驚喜的一本作品,而且因為這本書,
我才開始實現了從小懷抱著的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摘自作者前言)
*拉丁美洲文學爆炸(Boom)時期開端四大里程碑重要小說之一!
*《城市與狗》獲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舉辦的簡明圖書大獎、1963又獲西班牙文學批評獎、法國福明托文學獎!
*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
與馬奎斯齊名的拉丁美洲作家巴爾加斯.尤薩首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此書1962年完成,甫出版立刻轟動了西班牙文壇,奠定他卓著的國際聲譽,旋即有超過20種語文的翻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出版當時也被秘魯當局查禁,並將千餘冊的書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廣場(本書中的主要場景)當場焚毀。
《城市與狗》是作者根據自己少年時在軍校學習時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城市」是指秘魯社會,「狗」是指軍校學員。作品中鋪陳的是1950年代,作者透過校長的角色塑造,明確指出無論城市的醜惡還是狗的凶殘,其根源都在社會制度、軍事獨裁與腐朽觀念等上。他認為「祕魯社會就是一座大監獄」「人是腐朽社會的犧牲品」,因其尖銳的批判,觸怒當局而被列為禁書,然而之後卻在西文文壇大放異彩,獲獎眾多。
尤薩以《城市與狗》這本書享譽國際文壇,此書中他展現了成熟、卓越的文學寫作技巧。他的文筆日益增進表現在極盡細膩的寫作風格裡,並且成為當代文壇的一位大師級作家。本書從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正是因為這部名作《城市與狗》,尤薩被視為拉美文學「爆炸時期」(el boom)的作家成員!「爆炸時期」是一種現象,此時期的特色是同一代的作家們陸續出版了他們第一本作品,同時拉美文學也首次打破了洲際的疆界散佈到全世界。
小說《城市與狗》不只抨擊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對年輕軍校生施加的暴行,且從男性職責和扭曲的軍事教育下所產生的後果,正面挑戰對男性的錯誤觀念!這位生於祕魯的作家尤薩作品裡總是少不了詼諧幽默,而《城市與狗》也被視為他所有作品裡暴力程度最高的一本!翻開這本傑出的小說,在軍校的暴政下熱情激昂的青春、如脫韁野馬般激起的憤怒和狂熱,寫下了由一連串情感堆積起、深刻的生命軌跡!
想要了解二十世紀下半世紀的拉丁美洲文學,巴爾加斯.尤薩於1962年出版的《城市與狗》(西班牙簡明圖書獎、文學批評獎得獎作品)更是一部基本而重要的入門作品!
祕魯版「危險心靈」:稱軍校新生為狗崽的《城市與狗》,刻畫50年代秘魯社會無法忘懷卻也難以承擔的「狗臉的歲月」!一個高壓腐敗的體制下,最黑暗的境地,隱藏最深的人性純真。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不斷的秘魯作家尤薩,首部成名代表作,暴力程度最高、人性刻畫至深!
「這是一本帶給我最多驚喜的一本作品,而且因為這本書,
我才開始實現了從小懷抱著的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摘自作者前言)
*拉丁美洲文學爆炸(Boom)時期開端四大里程碑重要小說之一!
*《城市與狗》獲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舉辦的簡明圖書大獎、1963又獲西班牙文學批評獎、法國福明托文學獎!
*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
與馬奎斯齊名的拉丁美洲作家巴爾加斯.尤薩首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此書1962年完成,甫出版立刻轟動了西班牙文壇,奠定他卓著的國際聲譽,旋即有超過20種語文的翻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出版當時也被秘魯當局查禁,並將千餘冊的書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廣場(本書中的主要場景)當場焚毀。
《城市與狗》是作者根據自己少年時在軍校學習時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城市」是指秘魯社會,「狗」是指軍校學員。作品中鋪陳的是1950年代,作者透過校長的角色塑造,明確指出無論城市的醜惡還是狗的凶殘,其根源都在社會制度、軍事獨裁與腐朽觀念等上。他認為「祕魯社會就是一座大監獄」「人是腐朽社會的犧牲品」,因其尖銳的批判,觸怒當局而被列為禁書,然而之後卻在西文文壇大放異彩,獲獎眾多。
尤薩以《城市與狗》這本書享譽國際文壇,此書中他展現了成熟、卓越的文學寫作技巧。他的文筆日益增進表現在極盡細膩的寫作風格裡,並且成為當代文壇的一位大師級作家。本書從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正是因為這部名作《城市與狗》,尤薩被視為拉美文學「爆炸時期」(el boom)的作家成員!「爆炸時期」是一種現象,此時期的特色是同一代的作家們陸續出版了他們第一本作品,同時拉美文學也首次打破了洲際的疆界散佈到全世界。
小說《城市與狗》不只抨擊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對年輕軍校生施加的暴行,且從男性職責和扭曲的軍事教育下所產生的後果,正面挑戰對男性的錯誤觀念!這位生於祕魯的作家尤薩作品裡總是少不了詼諧幽默,而《城市與狗》也被視為他所有作品裡暴力程度最高的一本!翻開這本傑出的小說,在軍校的暴政下熱情激昂的青春、如脫韁野馬般激起的憤怒和狂熱,寫下了由一連串情感堆積起、深刻的生命軌跡!
想要了解二十世紀下半世紀的拉丁美洲文學,巴爾加斯.尤薩於1962年出版的《城市與狗》(西班牙簡明圖書獎、文學批評獎得獎作品)更是一部基本而重要的入門作品!
名人推薦
*國內作家、名家齊聲推薦:何致和、吳鈞堯、凌性傑、張淑英、陳小雀……
「城市和狗變成象徵的符碼,成為洗濁滌清的明礬,卻也是無法切割的龍蛇混雜共同體……」(張淑英)
「以培育軍事人才為宗旨,並冠上為國捐軀的英雄名號,軍校文化卻是如此不堪。」(陳小雀)
「探討男性的成長與青春,一定少不了這些元素:性、暴力、告密、傷害、義氣、爭風吃醋……」(凌性傑)
這不只是一個破窗偷試題、捉刀寫情書、翻牆翹課、校園霸凌的故事,更呈現祕魯社會過去的腐敗現象如監獄一般宰割人性的一面……本書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一則永遠瘋狂的青春紀事!
「城市和狗變成象徵的符碼,成為洗濁滌清的明礬,卻也是無法切割的龍蛇混雜共同體……」(張淑英)
「以培育軍事人才為宗旨,並冠上為國捐軀的英雄名號,軍校文化卻是如此不堪。」(陳小雀)
「探討男性的成長與青春,一定少不了這些元素:性、暴力、告密、傷害、義氣、爭風吃醋……」(凌性傑)
這不只是一個破窗偷試題、捉刀寫情書、翻牆翹課、校園霸凌的故事,更呈現祕魯社會過去的腐敗現象如監獄一般宰割人性的一面……本書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超過三十種語言。一則永遠瘋狂的青春紀事!
序/導讀
尤薩
1958年秋天我在馬德里位於雷提洛公園正對面的黃麻酒館開始創作《城市與狗》,並且在1961年於巴黎的一間閣樓完成這本小說。
小說故事裡的人物一部分靈感來自於我的童年記憶,例如阿貝多、「美洲豹」、山地人卡瓦、「奴隸」、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裡的學生,以及米拉佛雷「快活區」以及拉貝拉和卡耀的鄰居;到了青少年時期我閱讀許多關於冒險故事的書籍,並且認同沙特作家社會責任的理念,我大量閱讀馬爾羅的小說並且極度崇拜那些屬於「失落的一代」的美國作家,尤其崇拜福克納。我集合以上種種素材,再加上一點想像力、一點年輕人的幻想、和福婁拜式寫作技巧,拼湊出了我的第一本小說。
這本書小說的手稿在出版社之間幾經轉手,最後感謝我的朋友法國西班牙文語言學家克勞德.古馮(Claude Couffon)穿針引線,將這本書送到了巴塞隆納巴拉爾出版(Editorial Seix Barral)的負責人卡洛斯.巴拉爾(Carlos Barral)手中。巴拉爾先生讓這本書成為「簡明圖書獎」(Premio Biblioteca Breve)的得獎作品,因而使得這本書能夠倖免於佛朗哥當局的審查,他不但為這本書大力宣傳還將它翻譯成多種語言發行。這是一本帶給我最多驚喜的一本作品,而且因為這本書我才開始實現了從小懷抱著的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導讀一
城市和狗的喧囂 ─ 夢醒時分回到所屬的地方
張淑英(台大外文系教授)
「秘魯」,它是一個源自部落酋長名字的國家;它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總督府的所在地; 是征服者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出發尋找傳說的黃金城(黃金國,位於哥倫比亞國境)的中心基地;「秘魯」,它是印加文明的神秘遺址馬丘比丘的搖籃;它是〈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的故鄉。現代的「秘魯」,它是拉丁美洲原住民文學的源泉區。首都利馬,是殖民時期「諸王的城邦」,也是一九六○年代秘魯共產黨「光明陣線」游擊組織成立的戰場,是亞裔(日本藤森)擔任過總統的國家。
尤薩,拉丁美洲「爆炸時期」文學成名最早、最年輕的作家,如今七十三歲的他,自然是同時期作家群在文壇最活躍的人。他的作品,在現代的秘魯中一一檢驗祖國和新大陸被殖民蛻變的歷程,如何走到軍閥、獨裁、僵化的境地。他在秘魯成長的歲月,從南端的第二大城——故鄉阿雷基帕市到中部的首都利馬,延伸到北部的皮烏拉,都是臨近海洋相對發達的城市。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勾勒了以領導者為名的國家的輪廓,點描出秘魯中央山脈的分水嶺,那個馬丘比丘之巔兩側的景致,猶如詹納斯過去∕未來對比的兩邊臉:一邊是海岸城市的喧囂和驚濤駭浪,一邊是後山人的沈寂悲苦和無語問蒼天。尤薩從自己的「狗臉的歲月」的軍校生活刻畫了城市(軍校)內外年輕人集體的焦慮、幻想、苦悶、情欲、激進、暴力、道德淪喪、英雄主義的虛假理想;從血氣方剛的匹夫之勇到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的醒悟過程。他以成長歷練的城市之眼透視山後同胞遭鄙視的境遇,訴說僵化體制造成的悲劇。城市和狗變成象徵的符碼,成為洗濁滌清的明礬,卻也是無法切割的龍蛇混雜共同體,城市向前走,不能拋棄狗,牽引著秘魯和秘魯人∕利馬人生命的跳躍與定格。
創作的元素中,以特定社群或集體身分成為主體敘述者,最顯著者莫過於學生和軍人。因此,這些作品也最能吸引相似族群的認同和勾勒共同的記憶。例如,《未央歌》裡描寫抗戰時期大學生的生活和理想;電影《春風化雨》(《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裡描寫保守的高中寄宿學校,開明的老師如何帶領學生散灑他們的熱情狂狷,浸淫詩∕劇的天地;《軍官與紳士》融合嚴苛冷酷的軍校和浪漫的愛情、剛柔並行的題材;或尤薩這部稱軍校新生為狗崽的《城市與狗》:顢頇的思維,腐化的道德觀,犧牲了無辜的性命。年輕只有一次,人不癡狂妄少年,然再回首不勝欷噓!
不同的時代,符號自然呈現不同的象徵意義。然而,一九六○年代秘魯的「城市與狗」也未嘗不可用二十一世紀的都會城市與流浪狗來看待。這個「城市」是秘魯、是利馬、是軍校萊昂西歐.普拉多;是政府,是權力;「狗」是軍校生、是老生、是新兵、是人民、是階級制度裡屈居下位的人。小說裡「狗」是負面的形象,是卑微劣勢的族群,然字裡行間,除了狗崽學生,描述最多的就是瑪巴貝達這條時而惹人厭、卻又如影隨形的忠狗。牠是「各種狗混血生下的雜種狗,但是牠有一副純淨的心靈」。城裡城外兩種狗,時而人不如狗。萊昂西歐.普拉多—— 這個以秘魯英勇烈士為名的軍校被嘲諷成動物園,猛獸稱王(有桀騖不馴的美洲豹和聽憑命令的狗崽;狗崽間猶鬧鬩牆,狗咬狗一嘴毛),但是軍校的任務卻是要把一群「狗崽」教育成「男子漢大丈夫」;軍校這個城市,是個食物鏈,弱肉強食(作怪的沒事,規矩的倒楣);城市外圍,是舞弊、嫖妓、幹架、抽煙、喝酒、宣洩在城市積壓的怨氣的地方。這個城市內外,像個撲朔迷離閃爍的霓虹燈,曖昧壓抑的情愛隱藏其中,分不出紅男綠女的真愛旅程。這個城市,是個階級權力環環制衡的鉗子,誰向權力說不,誰就走路(坎伯亞中尉)。
《城市與狗》,一九六二年贏得「簡明圖書獎」,可謂一鳴驚人。它是西班牙巴拉爾出版社(Seix Barral)力圖在書市振興拉丁美洲文學的得獎作,此舉使得小說本身也變成拉美文學史發展的拋磚石;像是啟動水庫洩洪的閘門,從此波濤洶湧,一瀉千里。一九六○年代開始,歐洲方興未艾的結構主義理論(相關的符號學、互文性、後設小說紛至沓來)也在尤薩這部作品出現端倪,後續作品如《青樓》(La casa verde)更見火候。單純以文學分析的結構主義而言,我們要側重《城市與狗》所代表的「意義」,從混亂的表象去揭露隱藏其中的結構,從當中許多不同人物的故事去解釋彼此的錯置或相對關係。小說中讀者不容易分辨說故事的人,泰半時候是第三人稱的全知敘述,忽地在一個巷弄轉彎,變成第一人稱的自述,接續又好似多人輪流接力說故事,那當兒彷彿讀者也可以參一腳。
說故事的人主要有三人:美洲豹,代表一個外在客觀的世界;蟒蛇波亞,則是著墨內心世界的表白,他的部分都是內心獨白居多,而且敘述的場景都在校外;詩人阿貝多,最鮮明的角色,軍校內外的生活,主客觀層面描寫的最深刻。《城市與狗》看似男人幫的陽剛小說,淡淡的情愛穿插其中。阿貝多(詩人)、黎卡多(奴隸)、美洲豹先後愛戀著德蕾莎。沒有青樓豔妓(如小說中的「金美足」)的激情蕩漾,沒有纏綿悱惻的誓言,沒有脈絡的談情說愛,雲淡風輕,謎樣的結局。
《城市與狗》是一個明顯二元對立的圖像:軍校長官和學生。每個人的綽號暗示了人物的人格特質:美洲豹、奴隸、詩人、捲毛、瘦子、老鼠、食人魚……。軍校的學生多來自不幸的家庭和貧困的郊區。在眾多軍官當中,從中尉到上校,只有坎伯亞中尉一個剛正不阿的角色。只消幾句對話,似乎便道盡凡夫俗子面對威權的無奈:「沒有什麼比政府更忘恩負義了。」「要讓軍方承認他們犯了錯誤比讓阿拉納同學起死回生還要更加困難。」如果山地人卡瓦或是奴隸黎卡多是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或是下階層人物的必然厄運,那麼坎伯亞中尉代表的一股清流,也無法洗刷滿地氾濫的污泥。正如《春風化雨》裡學校為了掩飾學生自殺的醜聞,對學生施壓,要他指控教師,迫使教師辭職離校;而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的上校,為求自保和軍校的聲譽,將坎伯亞流放,駐紮荒郊,不得陞遷。
美國學者胡德(Edward W. Hood)研究馬奎斯的眾多小說時,指出馬奎斯小說裡重複與自我互文的特色(小說的情節、角色、章節敘述重複或相互指涉),尤薩的作品一樣具有這些特點:《城市與狗》、《幼崽》、《龐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誰殺了莫雷洛》、《安地斯山歷險》等軍事題材小說,都有共通的角色、敘述技巧和情節。例如,坎伯亞中尉、李杜馬班長(《安地斯山歷險》)、龐達雷昂上尉有著類似的特質;莫雷洛和黎卡多有著相同的遭人暗殺的宿命。軍事和政治更是尤薩小說創作兩個環環相扣的主題。
一如小說家創作不斷深入耙梳,小說人物也該要回歸反思,城市與狗的喧囂過後,阿貝多、美洲豹、昔日軍校同儕,就像《軍官與紳士》動人的主題曲一樣,都要〈回到我們所屬的地方〉(Up Where We Belong),思索下一步的人生。
1958年秋天我在馬德里位於雷提洛公園正對面的黃麻酒館開始創作《城市與狗》,並且在1961年於巴黎的一間閣樓完成這本小說。
小說故事裡的人物一部分靈感來自於我的童年記憶,例如阿貝多、「美洲豹」、山地人卡瓦、「奴隸」、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裡的學生,以及米拉佛雷「快活區」以及拉貝拉和卡耀的鄰居;到了青少年時期我閱讀許多關於冒險故事的書籍,並且認同沙特作家社會責任的理念,我大量閱讀馬爾羅的小說並且極度崇拜那些屬於「失落的一代」的美國作家,尤其崇拜福克納。我集合以上種種素材,再加上一點想像力、一點年輕人的幻想、和福婁拜式寫作技巧,拼湊出了我的第一本小說。
這本書小說的手稿在出版社之間幾經轉手,最後感謝我的朋友法國西班牙文語言學家克勞德.古馮(Claude Couffon)穿針引線,將這本書送到了巴塞隆納巴拉爾出版(Editorial Seix Barral)的負責人卡洛斯.巴拉爾(Carlos Barral)手中。巴拉爾先生讓這本書成為「簡明圖書獎」(Premio Biblioteca Breve)的得獎作品,因而使得這本書能夠倖免於佛朗哥當局的審查,他不但為這本書大力宣傳還將它翻譯成多種語言發行。這是一本帶給我最多驚喜的一本作品,而且因為這本書我才開始實現了從小懷抱著的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導讀一
城市和狗的喧囂 ─ 夢醒時分回到所屬的地方
張淑英(台大外文系教授)
「秘魯」,它是一個源自部落酋長名字的國家;它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總督府的所在地; 是征服者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出發尋找傳說的黃金城(黃金國,位於哥倫比亞國境)的中心基地;「秘魯」,它是印加文明的神秘遺址馬丘比丘的搖籃;它是〈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的故鄉。現代的「秘魯」,它是拉丁美洲原住民文學的源泉區。首都利馬,是殖民時期「諸王的城邦」,也是一九六○年代秘魯共產黨「光明陣線」游擊組織成立的戰場,是亞裔(日本藤森)擔任過總統的國家。
尤薩,拉丁美洲「爆炸時期」文學成名最早、最年輕的作家,如今七十三歲的他,自然是同時期作家群在文壇最活躍的人。他的作品,在現代的秘魯中一一檢驗祖國和新大陸被殖民蛻變的歷程,如何走到軍閥、獨裁、僵化的境地。他在秘魯成長的歲月,從南端的第二大城——故鄉阿雷基帕市到中部的首都利馬,延伸到北部的皮烏拉,都是臨近海洋相對發達的城市。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勾勒了以領導者為名的國家的輪廓,點描出秘魯中央山脈的分水嶺,那個馬丘比丘之巔兩側的景致,猶如詹納斯過去∕未來對比的兩邊臉:一邊是海岸城市的喧囂和驚濤駭浪,一邊是後山人的沈寂悲苦和無語問蒼天。尤薩從自己的「狗臉的歲月」的軍校生活刻畫了城市(軍校)內外年輕人集體的焦慮、幻想、苦悶、情欲、激進、暴力、道德淪喪、英雄主義的虛假理想;從血氣方剛的匹夫之勇到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的醒悟過程。他以成長歷練的城市之眼透視山後同胞遭鄙視的境遇,訴說僵化體制造成的悲劇。城市和狗變成象徵的符碼,成為洗濁滌清的明礬,卻也是無法切割的龍蛇混雜共同體,城市向前走,不能拋棄狗,牽引著秘魯和秘魯人∕利馬人生命的跳躍與定格。
創作的元素中,以特定社群或集體身分成為主體敘述者,最顯著者莫過於學生和軍人。因此,這些作品也最能吸引相似族群的認同和勾勒共同的記憶。例如,《未央歌》裡描寫抗戰時期大學生的生活和理想;電影《春風化雨》(《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裡描寫保守的高中寄宿學校,開明的老師如何帶領學生散灑他們的熱情狂狷,浸淫詩∕劇的天地;《軍官與紳士》融合嚴苛冷酷的軍校和浪漫的愛情、剛柔並行的題材;或尤薩這部稱軍校新生為狗崽的《城市與狗》:顢頇的思維,腐化的道德觀,犧牲了無辜的性命。年輕只有一次,人不癡狂妄少年,然再回首不勝欷噓!
不同的時代,符號自然呈現不同的象徵意義。然而,一九六○年代秘魯的「城市與狗」也未嘗不可用二十一世紀的都會城市與流浪狗來看待。這個「城市」是秘魯、是利馬、是軍校萊昂西歐.普拉多;是政府,是權力;「狗」是軍校生、是老生、是新兵、是人民、是階級制度裡屈居下位的人。小說裡「狗」是負面的形象,是卑微劣勢的族群,然字裡行間,除了狗崽學生,描述最多的就是瑪巴貝達這條時而惹人厭、卻又如影隨形的忠狗。牠是「各種狗混血生下的雜種狗,但是牠有一副純淨的心靈」。城裡城外兩種狗,時而人不如狗。萊昂西歐.普拉多—— 這個以秘魯英勇烈士為名的軍校被嘲諷成動物園,猛獸稱王(有桀騖不馴的美洲豹和聽憑命令的狗崽;狗崽間猶鬧鬩牆,狗咬狗一嘴毛),但是軍校的任務卻是要把一群「狗崽」教育成「男子漢大丈夫」;軍校這個城市,是個食物鏈,弱肉強食(作怪的沒事,規矩的倒楣);城市外圍,是舞弊、嫖妓、幹架、抽煙、喝酒、宣洩在城市積壓的怨氣的地方。這個城市內外,像個撲朔迷離閃爍的霓虹燈,曖昧壓抑的情愛隱藏其中,分不出紅男綠女的真愛旅程。這個城市,是個階級權力環環制衡的鉗子,誰向權力說不,誰就走路(坎伯亞中尉)。
《城市與狗》,一九六二年贏得「簡明圖書獎」,可謂一鳴驚人。它是西班牙巴拉爾出版社(Seix Barral)力圖在書市振興拉丁美洲文學的得獎作,此舉使得小說本身也變成拉美文學史發展的拋磚石;像是啟動水庫洩洪的閘門,從此波濤洶湧,一瀉千里。一九六○年代開始,歐洲方興未艾的結構主義理論(相關的符號學、互文性、後設小說紛至沓來)也在尤薩這部作品出現端倪,後續作品如《青樓》(La casa verde)更見火候。單純以文學分析的結構主義而言,我們要側重《城市與狗》所代表的「意義」,從混亂的表象去揭露隱藏其中的結構,從當中許多不同人物的故事去解釋彼此的錯置或相對關係。小說中讀者不容易分辨說故事的人,泰半時候是第三人稱的全知敘述,忽地在一個巷弄轉彎,變成第一人稱的自述,接續又好似多人輪流接力說故事,那當兒彷彿讀者也可以參一腳。
說故事的人主要有三人:美洲豹,代表一個外在客觀的世界;蟒蛇波亞,則是著墨內心世界的表白,他的部分都是內心獨白居多,而且敘述的場景都在校外;詩人阿貝多,最鮮明的角色,軍校內外的生活,主客觀層面描寫的最深刻。《城市與狗》看似男人幫的陽剛小說,淡淡的情愛穿插其中。阿貝多(詩人)、黎卡多(奴隸)、美洲豹先後愛戀著德蕾莎。沒有青樓豔妓(如小說中的「金美足」)的激情蕩漾,沒有纏綿悱惻的誓言,沒有脈絡的談情說愛,雲淡風輕,謎樣的結局。
《城市與狗》是一個明顯二元對立的圖像:軍校長官和學生。每個人的綽號暗示了人物的人格特質:美洲豹、奴隸、詩人、捲毛、瘦子、老鼠、食人魚……。軍校的學生多來自不幸的家庭和貧困的郊區。在眾多軍官當中,從中尉到上校,只有坎伯亞中尉一個剛正不阿的角色。只消幾句對話,似乎便道盡凡夫俗子面對威權的無奈:「沒有什麼比政府更忘恩負義了。」「要讓軍方承認他們犯了錯誤比讓阿拉納同學起死回生還要更加困難。」如果山地人卡瓦或是奴隸黎卡多是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的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或是下階層人物的必然厄運,那麼坎伯亞中尉代表的一股清流,也無法洗刷滿地氾濫的污泥。正如《春風化雨》裡學校為了掩飾學生自殺的醜聞,對學生施壓,要他指控教師,迫使教師辭職離校;而萊昂西歐.普拉多軍校的上校,為求自保和軍校的聲譽,將坎伯亞流放,駐紮荒郊,不得陞遷。
美國學者胡德(Edward W. Hood)研究馬奎斯的眾多小說時,指出馬奎斯小說裡重複與自我互文的特色(小說的情節、角色、章節敘述重複或相互指涉),尤薩的作品一樣具有這些特點:《城市與狗》、《幼崽》、《龐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誰殺了莫雷洛》、《安地斯山歷險》等軍事題材小說,都有共通的角色、敘述技巧和情節。例如,坎伯亞中尉、李杜馬班長(《安地斯山歷險》)、龐達雷昂上尉有著類似的特質;莫雷洛和黎卡多有著相同的遭人暗殺的宿命。軍事和政治更是尤薩小說創作兩個環環相扣的主題。
一如小說家創作不斷深入耙梳,小說人物也該要回歸反思,城市與狗的喧囂過後,阿貝多、美洲豹、昔日軍校同儕,就像《軍官與紳士》動人的主題曲一樣,都要〈回到我們所屬的地方〉(Up Where We Belong),思索下一步的人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