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學設計名校170:最詳盡的全球設計留學寶典

  • 79 315
    399
  • 分類:
    中文書藝術設計設計設計概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La Vie編輯部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麥浩斯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4/29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最完整的世界設計學校導覽書.全新增訂!
設計大師就是自己的老師+設計師學長姊推薦與經驗談.掌握第一手的名校訊息
涵蓋全球最頂尖的設計學校,最詳盡實用的求學寶典

★★★求學與設計環境分析★★★
出國留學可以改變你的一生?國外的設計環境有什麼優勢?
異地求學最大的困境與最大的收穫?直接踏入職場還是繼續進修,會對未來比較有幫助?
讓學界與業界兩大名設計師李根在與季鐵男,告訴你在踏入設計領域前不可不知道的事情。

★★★設計師學長姊帶路★★★
全書號召五十多位學校當地作者寫出在地觀點,並收錄了台灣十三位設計師在世界各國頂尖設計學院的心得與體驗分享。
◎空間設計→ 陸希傑、高弘樹、張維勝
◎工業設計→ 王俊隆、胡佑宗、Chad設計浪人
◎平面設計→ 林孟洵、陳聖芳、三人制創Bianco
◎流行設計→ 簡鈺峰、潘伯勳、潘怡良
◎金工設計→ Mano慢鏝

飛越全球各大洲,踏上世界各大設計強國的領土,巡覽國際逾三十個城市,「學設計.名校170」,縱走五大設計場域:空間、工業、平面、服裝與金工,帶你經歷:觀點╳態度╳資訊╳文化共構的設計體驗!
除了深入了解各大名校特色、招生資訊之外,也讓您在出發前,回歸設計的本質──生活,帶你「認識環境」,聽聽各大領域設計師的留學經驗談,與在國外學到的設計關鍵字,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設計方向!

◆◆給自己一個改變一生的機會,一定要出國學設計的六大理由:
1.學習沒有國界:不是台灣太小,而是世界太大。留學能看到各國不同的文化風情和最新的流行資訊。
2.設計沒有束縛:投入設計領域才知道學無止盡,設計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隨時接收最新資訊才能不被淘汰。
3.創作不受限制:不再人云亦云、制式學習,國外自由的學習環境更重視個人的創作思考,落實天馬行空的創意。
4.理想不畏挑戰:前進世界一流設計首府,與各國匯集的頂尖人才一同競爭、觀摩,碰撞出最燦爛的火花。
5.溝通不分語言:語言學習是讓你拓展視野、擠身國際的最大利器,國外生活幫助你真正掌握一門外語。
6.人生放手一搏:美學經濟不斷延燒,在台灣競爭愈漸激烈的設計環境中,你需要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機會!

★★★本書五大特色★★★
1.最完整囊括空間、工業、服裝、平面、金工等五大設計領域的留學寶典。
2.解析全球最優秀的設計名校171個系所,全方位了解學校優勢與未來進階規劃。
3.14個設計大城的特點和周遭生活環境介紹,幫助您找到最理想的留學之都。
4.「我的老師是大師!」+「名人學長姊出列」,有名有實力的老師與校友不只能在學習上啟發你,還可能是未來職場衝刺的關鍵助力!
5.特訪13位台灣設計師的留學心路歷程,參考前人指標,讓你不走歪路、滿載而歸。

作者

LaVie編輯部


推行設計不遺餘力,設計是時尚、是知識、是生活、是娛樂。第一本設計理想生活的美學實踐誌,《LaVie》從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出發,導引讀者了解、欣賞進而懂得消費彰顯個性的好設計,協助讀者找到美感的體驗、醞釀自己的品味。

相關著作
《台灣文創名校108系最強科系評鑑全方位選讀指南》
《平面設計從創意到創業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78個從優秀邁向卓越的創業良策》
《33堂倫敦設計大師的創意&創益思考課:33種思考模式,84個創業法則,文創產業從英倫通往全球的成功事典》
《設計商品,這樣賣就對了!聰明運用集資平台、電子商務與品牌行銷,創造設計商品大商機!》
《老房子開店日記:結夥創業、修繕改建、開店定位,留駐老空間餘韻的20個創業故事》
《大人の文具500選:藏家必蒐設計經典文房具》
《解剖裝幀》

目錄

PART 1出發——走設計的路
【Forewod】回歸本心從人出發(李根在專訪)
【Forewod】你的老師是老中(季鐵男推薦序)

PART 2 世界名校共174間
【Milan & Italy】
Life in Milan 無處不設計的設計之都-米蘭
1.    Domus Academy 與大師業界迸出跨領域火花
2.    Istituto Marangoni 畢業前就在名牌公司實習的實際課程
3.    Politecnico di Milano Facolta di Architettura 建築與工設的全人教育
4.    NABA Nuova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融入文化的在地學習 
5.    IED 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 與義大利人一起學設計
6.    Fabrica the Benetton Research Centre n Communication班尼頓的另類創意學校
7.    Accaedemia Di Brera 在美術館裡念美術
8.    SPD Scoula Politecniac di Design 搶先吸收設計職場經驗
9.    義大利Istituto Superiore di Architettura e Design 室內設計宣導王者
10.    義大利Istituto Di Moda Burgo時尚界的靈心巧手

【London & UK】
Life in London 嗅到看不見的可能性─倫敦
11.    AA 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天才創意的終極試鍊
12.    RCA Royal College of Art 現代設計的指標
13.    U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設計不完、藝術不完、體會不完的藝術大學
14.    CSM Central Saint Martin 走在時尚市場的尖端
15.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藝術人文界的靈魂之師
16.    Wimbledon College of Art 沉浸於藝術星河的傳說
17.    GSA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探古尋源鑽研藝術精粹
18.    Chelsea College of Art & Design 英國最佳室內設計學校
19.    LCC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視界精準的媒體設計
20.    LCF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產業最愛的實作人才
21.    CCA 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學生X大師X創意=藝術關鍵字
22.    University of Brighton耀眼的一顆學術新星
23.    Sir John Cass Faculty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藝術教學路上的見證者
24.    The Barlet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CL建築電訊學派的起源
25.    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 就業前景看好的特殊課程
26.    ECA 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愛丁堡藝術重鎮
27.    UCE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Design and Media 珠寶設計職人的聚集處
28.    MMU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學習綜合平衡性的設計行為
29.    Goldsmiths College 批「叛」搞怪的視覺系怪咖雲集
30.    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 創意無限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31.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高就業率的設計殿堂
32.    Brunel University 實務導向的產品設計
33.    Loughborough University與企業高度協作
34.    Dys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培訓工程尖子

【New York & US】
Life in New York 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設計生命力-紐約
35.    Pratt Institute 成熟內斂的藝術學院
36.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決戰時裝伸展台
37.    RISD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打造品味的氣質學校
38.    FIT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服裝設計品牌大本營--
39.    SVA School of Visual Arts 勇敢創新與批判
40.    NYU New York University 創造傑出人才的曼哈頓之華
41.    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理工X電子X設計=前衛媒體實驗室
42.    Yale School of Art 歷久彌新的經典大師
43.    d.school: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大膽創新營造潮流
44.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全美學術地位最高學府
45.    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 Preservation 走在尖端的3D建築教學
46.    Cooper Union 最傳奇性的設計藝術學校
47.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如何顛覆建築的思考
48.&nbs

序/導讀

語言不是阻擋用設計劃出一條自己的路(李根在專訪)

玩設計,玩層出不窮的創意,玩絕對的美感要求,就像在風頭浪尖上起舞。設計師有時癲狂咆嘯、有時絕望哀鳴,更多時候他們默默地被淹沒在這場設計狂潮裡,銷聲匿跡。就像一場不計時亦沒有終點的賽跑,多少人中途放棄了,但也有人奮力奔馳、持續發光發熱。

2016年在台北街頭,不少人注意到路邊佇立著的醒目大型看板,還有從大樓頂垂掛而下的大型布條,白底黑字寫著醒目的標語,如:「從這位房東的套房,遷到另一位房東的頂加,我是逐夢的遊牧民族!」、「我早就放棄買房,只煩惱中午吃什麼!」。這是李根在與廣告業者合作的設計創作,引起了許多市民的關注和租屋族的共鳴。這不是李根在第一次運用大型戶外看板在街頭發聲,2011年李根在以媒體嘲諷媒體的概念,在戶外的大型看板發表一系列的圖像創作,其中一張鹿的圖像旁邊卻標注了斗大標題︰「這是馬」,這張「指鹿為馬」的反諷圖像也引發了大眾熱烈討論。

這幾年我們看李根在玩轉創意,在台北街頭肆意揮灑,將城市化作他的創作展示台,他似乎是一個自由的設計狂者,輕鬆成為了媒體的焦點。但如果我們將時間回轉到十幾年前,李根在獨自闖蕩在紐約街頭,一個人站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商業中心,面對巨大的文化衝擊和設計的浪潮襲捲,無力、挫折、徬徨、焦急、麻木等情緒曾充斥在他睜眼的每個早晨。身為一個失去了光環、失去了言語優勢的異鄉人,他似乎成為一個蒼白無力的失語者,直到他創造出「我是李根在」系列作品。這個作品就像在嘗試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並創造一種與世界溝通的方法。他站在紐約的街頭,手舉著牌子,上面用各國不同的文字寫著:「李根在」,而斗大的標題旁相映的是,旁邊的人來來往往、漠然以對。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向世界宣告﹕嘿!我在這裡!儘管一瞬間之後,擁擠的人潮就會將他層層淹沒。

當時有些人會覺得奇怪﹕你在台灣好好的,為什麼要去紐約呢?他說,其實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想法,而是已經醞釀許久了。在飛往紐約之前,李根在已經近35歲了,在台灣有研究所學歷,在大學擔任教職,參與國內外許多比賽都有相當優異的成績。在國外到處參加國際比賽的他,除了感受到東南亞國家的設計競爭力,也發現大陸從80年代開放後,設計水準逐年提高,而其中讓他感受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自己跟自己的競爭。設計如履薄冰,不向前進則墜入泥淖。大學時曾經被指導老師直言﹕「李根在你的設計死掉了,不要再做設計了!」。這句話像一句警惕,時時刻刻提醒他,就像此刻如果他滿足於現況不再突破,那麼是不是不用等到10年或20年,他就已經不會再有新的好作品出現,印證了設計已死亡的那句話呢?

於是在2002年李根在放手一搏,選擇去紐約闖蕩。英文不是很好的他,一開始連英文的報名表都看不太懂,但他想突破自己的界限,從跨越國界、拓展眼界開始。在紐約一待七年,除了不斷地創作和英文學習,他就像一塊海綿投入水中,用力吸收來自世界之都的文化潮流與新知。李根在笑著說,那時的他辭掉工作、孑然一身來到這裡,當然也只能硬著頭皮走,致之死地而後生。而美國這個民族大熔爐,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人,不同對設計的理解與看法,讓李根在的思想受到各式各樣的刺激。除了在創作上的進步,更多的體悟是對自己的了解,看到更多的不足,也看到了更寬廣的道路。

旅美多年後,李根在應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之邀返台任該校客座副教授,同時他也決定要將國外的所學與體悟帶回台灣,並幫助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與國外接軌,展現他們活潑的創造力。他將全球重要的設計展覽如有九十多年歷史的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年度展,發掘全球設計新秀的紐約young guns展,六十多年歷史的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年度展引進到台灣展出,從2008年開始擔任《台灣設計師週》的視覺形象設計;現任教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由他帶領研究生從2013開始主辦《漢字設計雙年展》,結合國內外設計師,展覽超過百件的優秀作品,2015年移師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展覽,2017年受邀在日本大阪藝術大學展出;2016年策劃華人新銳設計展在松菸文創園區展出,而每年定期展出的紐約字體指導俱樂部年度展的同時,他親自設計展覽的視覺形象,獲得許多國際設計獎項及刊登在國際設計年鑑、刊物上。如今李根在身兼教師、設計師與策展人,在台灣設計的舞台上不斷灌注新的想法和活力。他說﹕「努力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曾經他也覺得自己已窮途末路、無可選擇,但現在的他不論身處在國外還是國內,他都已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前行的目標。他也期許台灣未來的設計師,勇於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累積自己的實力、精進自己的設計視野,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自己、耀眼奪目。

試閱

嗅到看不見的可能性--倫敦

Ron Arad說:「在1973年,我需要一個突破點,所以我來到倫敦尋求自我突破,至今我依舊在突破中」。出生在以色列的Ron Arad在設計生命的交叉點中到了英國,英國的倫敦讓他突破成為現在的國際大師,對他來說倫敦已經不再是倫敦——而是一種家的概念,一個迷戀帽子的空間。另一位重量級大師、被稱為法國設計老頑童的Philippe Starck,在倫敦買下他生命中的第16間房子,並接受Icon雜誌的專訪時表示:在倫敦買了第二棟房子,這意味著倫敦有故鄉的味道。出生於澳洲的鬼才設計師Marc Newson,亦選擇倫敦為平台,發表他那極度未來、飽滿有機體的特立風格。

設計,從這裡開始

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設計正式由建築、服裝、藝術等範疇獨立出來,在這些範疇上一直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英國,周邊各式各樣的設計活動更是琳瑯滿目,到處都有各種不同定位的設計展,尤其每年九月底的「倫敦設計嘉年華」,半個月的時間、幾百場的活動、演講和展覽,絕對讓你看到眼花、聽到耳痛、走到腿斷;同時還有倫敦時尚週,是全世界服裝動向的焦點,下一波流行的風向指標。每年八月則是全世界三大藝術節之一的「愛丁堡藝術節」,各種表演、劇團、音樂會、古典的、實驗的、前衛的,多到讓你體力不支。英國的建築與藝術更是讓人目不暇給,從維多利亞風格到古典主義、巴洛克⋯⋯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前衛建築,城市本身就是建築的表演所;更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大英博物館」,設計人最愛的「科學博物館」、「設計博物館」及「V&A工藝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更是多的數不完,其中最知名的有:2300幅館藏的「國家藝廊」,「泰德美術館」及2000年紅透半邊天的「泰德現代美術館」⋯等。在內質方面,英國教育的質與量,對世界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這裡培育出不少的服裝界知名品牌的首席設計師、汽車首席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建築師、工藝師、音樂家及藝術家⋯等。這些設計相關的軟硬體及活動,奠立起英國的設計地位,尤其是被稱為流行指標的倫敦,在商業圈有一種說法:倫敦是測試商品賣相的試驗場,這裡的動向將會影響到全世界。這裡是世界的舞台、鎂光燈的焦點,一流的大師聚在這裡,牽動世界的脈搏,未來的大師聚在這裡,摩拳擦掌的擠向台階,準備上舞台一搏。設計購物地圖

從奢華的Harrods、重視獨立設計師品牌及極有設計師特色品牌的Liberty、到時尚名媛最愛的Harvey Nichols與走在流行前端的Selfridges,英國百貨公司一向是市場的最前線也是創意櫥窗的戰場。甫在Selfridges開櫃的義大利傢具名牌Edra,陳列了Edra的知名代表作,如Masanori Umeda的花朵椅、以及在米蘭設計展大出風頭的Peter Traag木乃伊椅等等,開啟了百貨公司之間的戰場。Tottenham Court Road也是著名的傢具傢飾設計品大街,此外Liverpool Street附近更是隱藏了不少很酷的小店。

倫敦新發展出Wobo區域,設計大腕,精緻名店,在倫敦的落腳之處都集中在West of Bond Street,Wobo就是龐德街之西的區域簡稱。龐德街和牛津街相同,本來就是倫敦的重要商店街,只不過龐德街越靠近Green Park,環境越發清幽,和牛津街比起來有更多的haute couture在此開店。Mayfair古董商、畫廊聚集在此已久,而傳統的高檔設計精品店,一來商業氣息太重,二來周圍遠離塵囂,也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往往不會進入此區。但隨著老牌精品旅館Brown Hotel重新設計,找來柴契爾夫人剪綵,隆重開幕、Paul Smith在街角開了個低調非常,連招牌都很難找的「偽古董店」、Stella McCartney 的旗艦店在此落腳、David Linley找來現代主義大師Erno Goldfinger在同條街設計新的showroom、新的東方風餐廳紛紛出現,Mayfair的高級名流風格,似乎即將被能結合生活美學,和商業利益的新銳設計風潮所取代,倫敦又再多發展一個新的城市區域名詞。

建築的倫敦

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了大英博物館玻璃屋頂(Great Court)增建案、倫敦新市政廳(Great London Authority Headquarters)、倫敦地下鐵Jubilee Line的Canary Wharf站、千禧之橋(Millennium Bridge)等,及瑞士再保公司辦公大樓,倫敦是可以窺看Norman Foster建築大師最好的地點。除了Foster之外還有位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是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的千禧年巨作。倫敦建築界相當重要的NLA(New London Architecture)是倫敦第一個可以看到整個城市規劃的永久展覽中心。中心內12公尺長的3D模型,可以清晰看出,在過去20年內,一千億英鎊以上的密集投資,對於倫敦城市發展的巨大影響。此地也是倫敦建築界對外第一個正式的開放空間,不僅提供訊息,也將有演講、討論會的舉辦。倫敦市民終於有場地提供意見,形成共識,參與自己城市的未來規劃。而對倫敦建築、城市規劃有興趣的遊客,此中心有永久展覽區塊,和數個常設展。這將會是最好的第一站。

倫敦建築雙年展,每次的主題都不一樣,六月的展期在10天的活動期間共計有 54場導覽、35項展覽、19場講座、16件雕塑,還有電影、派對、比賽等數不清的活動,10天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

泰特的新館擴建計畫,其野心之大,被當地媒體形容為「史詩之二部曲」。泰特的新計畫仍舊由Herzog & de Meuron操刀,新設計除了依舊強調視覺性之外,也將在目前建築背面開放進出口,不再隔絕於當地社區。這座透明玻璃金字塔將和聖保羅大教堂雄踞千禧橋兩端,不但將改變河南岸的建築群,也替倫敦天際線新增一座極具爭議性的大師建築。這項計畫在財力上已經得到倫敦市政府全力支持,在2012年倫敦奧運對大眾開放。

三度空間的第六感官

「到了英國,才重新認知英國」。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說:「我可以嗅到人性的潛意識,並將它轉變成作品」。對一個學設計的人而言,張開敏銳的感官感受形而上的訊息是重要的,也是設計人能站在創意尖端的重要條件之一,「觀光客用視覺看倫敦,設計師用第六感官嗅倫敦」。

嗅‧態度——英國的博物館通常是免費的,當走過大門中堂的時候、慢一點,會發現這附近通常會設一個捐獻箱說:「請捐給我們3磅,讓我們保持免費」。這裡暗示出英國人的兩種態度:一是:對的事情,就要盡力的做。二是:把事做好,不只做完。

嗅‧霸氣——大英博物館收藏極為完整的世界文物,在這些文物底下透露出英國曾經掠奪全世界資產的事實,尤其是希臘的雅典神殿,甚至有3D動畫解釋每一塊雕塑是由雅典神殿那一部份搬回來的,希臘政府也一直對英國政府發出通知,希望能歸還這些重要的遺產,當然英國政府一直拒絕歸還。嗅‧系統——英國人搞系統是國際知名的,最有名的是飛機航運系統,在Heathrow機場,硬生生的塞入別國機場三倍的飛機吞吐量。另個經典系統之一是「車牌辨識系統」,倫敦在2005年開徵進城稅,可是馬路上看不見半個收費站,運用路口的CCTV監視設備,連接到此系統就能準確的知道車主繳過稅沒,並將這資料用於防恐及防犯罪上,以最少的人力,執行大的效率,並且完全不影響交通。在交通工具上最經典的是雙層巴士,一個司機一台巴士可以服務超過一百人,是一般1.5倍的效率,連輪椅都可簡單的上下公車,雙層巴士也就成為英國的象徵之一。

嗅‧奢華——倫敦Knightsbridge附近的Harrods百貨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奢侈用品百貨公司,以什麼都賣聞名,最經典的是英國一名百萬富翁,在此訂購一台40萬英磅的直昇機,在這裡只要你有錢,連大象都買的到。

嗅‧文化——倫敦的Camden Town是龐克族的發源地,是非常有特色的地區,各式各樣的音樂表演很多,是多元文化的發展地。

嗅‧創意——倫敦各式各樣的市集非常多,最有名的是Notting Hill的Portobello市集,是歐洲最大最熱鬧的古董市集。另外一個是Brick lane市集(以及周邊的Spitalfield Market),是一條充滿音樂和印度食物的小街,聚集許多的藝術家、設計師,也是倫敦設計週會外展的集中處,在這裡可以嗅到非主流的設計能量,強而有力的生命力。

⋯⋯在城市遊走,嗅到‧風中飄來的設計味。

文▼梁朝順、陳婷羽、王紀澤、Christina Lu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8272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8*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