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的歷史:從手抄本裝飾到現代平面設計的源流,一本書看懂插畫藝術的歷史變遷
內容簡介
                        
插圖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另一種語言,
當圖像開始說話,歷史便有了溫度!
它讓信仰有了形象,讓思想有了顏色,
也讓藝術,從宮廷與教堂,走進了書頁之中。
▶古代插圖
15世紀中期版畫印刷開始推廣之後,這種情況才開始有了變化:這時,書籍發展到了一個各階層讀者都可能獲得的新階段,這些讀者希望書中的圖畫有助於闡釋文字的內容。於是,插圖不再像4世紀以來主要強調裝飾作用,而同時還要能對文字有著闡釋甚至補充的作用。到了18、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插圖更獲得了新的生命,出現一種新的理念,即插圖藝術家能為文字提供一種富有想像的空間。
▶巴洛克時代的插圖
巴洛克時代,因其豪華的宮廷、壯觀的建築、幽雅的園林,特別是吉慶場合、劇院娛樂、婚禮、葬禮,更不必說皇家的各種節日,首先開始於上層,然後成為大眾的普遍需求,一切都反映了上層階級的審美趣味。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作「豪華富麗的時代」(age of grandeur)。在這些場合中,需要藝術家們把自己最熟練的技巧奉獻出來。於是,就如在黑暗的中世紀,儘管外面是一片混亂,修道院裡仍然能夠繪製出華麗的手抄本書籍
▶浪漫主義時代的插圖
首先,為反對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和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而興起的新古典主義,主張要恢復古希臘藝術高尚質樸和莊嚴肅穆的精髓,並以其和諧、明朗、嚴謹、普遍性和理想主義傳遍歐洲和整個世界。但同時新古典主義又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這種現象到了後來便與個性、主觀、非理性、想像共為一體,發展成為一種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運動,橫掃整個西方文明。
▶現代主義時代的插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的相對論,更從理論上闡明了事物變化的絕對性。如此說來,一切傳統,還有什麼不可改變的呢?他們考慮,完全可以不必以他人的經驗、期望和要求作為自己的重點,而是可以、甚至應該突破以往的傳統,隨自己的心意來進行創作。
本書特色:本書以時代為脈絡,全面梳理歐洲插畫藝術從中世紀手抄本到現代主義的發展軌跡。從宗教裝飾畫到印刷革命、從巴羅克的戲劇性到浪漫主義的情感表現,本書不僅呈現技法與風格的轉折,也揭示插畫如何反映各時代的審美與文化精神,是理解西方藝術史與出版史的重要讀物。
				當圖像開始說話,歷史便有了溫度!
它讓信仰有了形象,讓思想有了顏色,
也讓藝術,從宮廷與教堂,走進了書頁之中。
▶古代插圖
15世紀中期版畫印刷開始推廣之後,這種情況才開始有了變化:這時,書籍發展到了一個各階層讀者都可能獲得的新階段,這些讀者希望書中的圖畫有助於闡釋文字的內容。於是,插圖不再像4世紀以來主要強調裝飾作用,而同時還要能對文字有著闡釋甚至補充的作用。到了18、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插圖更獲得了新的生命,出現一種新的理念,即插圖藝術家能為文字提供一種富有想像的空間。
▶巴洛克時代的插圖
巴洛克時代,因其豪華的宮廷、壯觀的建築、幽雅的園林,特別是吉慶場合、劇院娛樂、婚禮、葬禮,更不必說皇家的各種節日,首先開始於上層,然後成為大眾的普遍需求,一切都反映了上層階級的審美趣味。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作「豪華富麗的時代」(age of grandeur)。在這些場合中,需要藝術家們把自己最熟練的技巧奉獻出來。於是,就如在黑暗的中世紀,儘管外面是一片混亂,修道院裡仍然能夠繪製出華麗的手抄本書籍
▶浪漫主義時代的插圖
首先,為反對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和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而興起的新古典主義,主張要恢復古希臘藝術高尚質樸和莊嚴肅穆的精髓,並以其和諧、明朗、嚴謹、普遍性和理想主義傳遍歐洲和整個世界。但同時新古典主義又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這種現象到了後來便與個性、主觀、非理性、想像共為一體,發展成為一種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運動,橫掃整個西方文明。
▶現代主義時代的插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的相對論,更從理論上闡明了事物變化的絕對性。如此說來,一切傳統,還有什麼不可改變的呢?他們考慮,完全可以不必以他人的經驗、期望和要求作為自己的重點,而是可以、甚至應該突破以往的傳統,隨自己的心意來進行創作。
本書特色:本書以時代為脈絡,全面梳理歐洲插畫藝術從中世紀手抄本到現代主義的發展軌跡。從宗教裝飾畫到印刷革命、從巴羅克的戲劇性到浪漫主義的情感表現,本書不僅呈現技法與風格的轉折,也揭示插畫如何反映各時代的審美與文化精神,是理解西方藝術史與出版史的重要讀物。
目錄
						第一章 古代插圖 
第二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插圖
第三章 巴洛克時代的插圖
第四章 洛可可時代的插圖
第五章 浪漫主義時代的插圖
第六章 現代主義時代的插圖
				第二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插圖
第三章 巴洛克時代的插圖
第四章 洛可可時代的插圖
第五章 浪漫主義時代的插圖
第六章 現代主義時代的插圖
試閱
						  第一章 古代插圖
儘管人們都把插圖(Illustration)看成是附屬於文字的圖畫或其他視覺形象,實際上繪畫和書寫兩者之間有它共同的起源。插圖的第一要旨是對手稿或印刷品做清晰的說明,同時它對手稿或印刷品還具有裝飾和美化的功能,這功能有時甚至被提升到首要地位,尤其在中世紀的手抄本手稿中,它作為手抄本的裝飾畫(Illumination),其重要性更是如此。那些手抄本,常常不惜以高昂的代價用金粉作裝飾,不但設計極為精緻,畫筆異常細密,而且色彩也豔麗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在如今的一些論述藝術的著作中,「裝飾畫」一詞便往往被泛指為是中世紀手抄本的插圖和裝飾。裝飾畫的這一悠久傳統,延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並在藝術發展史上有過重要的作用,直到15世紀下半葉,歐洲印刷術發展之後,手抄本裝飾畫才為版畫印刷的插圖所取代。
從西元4世紀倖存下來的少數幾部主要供地位卑微的讀者看的古羅馬手抄本來看,在插圖書籍中,圖像的表述功能通常要比裝飾的作用重要得多。但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來,贊助人的文化素養越高,對文字越是熟悉,對手稿中插圖的裝飾性也就越是講究。15世紀中期版畫印刷開始推廣之後,這種情況才開始有了變化:這時,書籍發展到了一個各階層讀者都可能獲得的新階段,這些讀者希望書中的圖畫有助於闡釋文字的內容。於是,插圖不再像4世紀以來主要強調裝飾作用,而同時還要能對文字有著闡釋甚至補充的作用。到了18、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插圖更獲得了新的生命,出現一種新的理念,即插圖藝術家能為文字提供一種富有想像的空間。其實,說起來,這種理念早就已經存在,且已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中國人歸納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把「象形」法置於六書的首位,其他的「指事」、「會意」、「形聲」等都在其次,這種表意文字就像是一幅幅表意圖。而且中國人傳統上以毛筆為工具的寫字書法,與繪畫筆法的關係也十分密切。人們還注意到,中國很早就出現一些詩畫兼擅的文人,像唐朝詩人和畫家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夠將詩文和插圖貼切地結合在一起,這就很能說明詩文和繪畫之間的關聯。
從裝飾手抄本來看,儘管無疑都是畫家們精心的手工創作,因而無疑比版畫印刷的插圖書籍具有高得多的價值。但要是全面地評估起來,這種手抄本也有其不足之處:人們經常發現,手抄的文字往往不如版畫印刷的書來得準確;為了能夠與圖片相適應,抄寫員常會遷就圖片的容量,而不惜修改內文,甚至連一些珍貴的手抄本都難免發生此類情形,以致造成無法補救的遺憾。
有一種理論認為,插圖書的始祖不僅在古埃及的莎草紙書上看到,古代的許多壁畫、瓶畫、石棺、金屬製品上的繪畫以及連環敘事畫作,都可被看作是「插圖書」。不過有關插圖史的著作一般都很少甚至不談這些所謂的「插圖」。
一、 手抄本裝飾畫
圖畫,包括插圖,都是藝術。因此,儘管插圖是作為文字的一種具有視覺效果的畫面注釋,也定然只有達到相當高度文化素養的人才能創作出來。這就表明,要研究插圖的古老的歷史,就不能不追溯到歷史悠久的文明。
尼羅河貫穿中間的埃及是世界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約在西元前3350年,最早的幾任法老就在上埃及南部的努比亞創制出埃及的象形文字;埃及的宗教出現得更早,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西元前第一個三千紀的王朝時期,埃及就有了雕刻、繪畫和裝飾工藝品。
在尼羅河的三角洲,長期栽培有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這是一種禾草樣的水生植物,株高四五公分,莖為木質,鈍三角形,寬可達六公尺。人們將這種植物採摘來之後,將它莖桿中心的髓切成細長的狹條,用兩層狹條壓成紙,製成卷軸樣的書頁,用在通訊和文件上。這就是古代埃及人的主要書寫材料——紙莎草紙。由於埃及氣候乾燥,5月至9月的夏季長達五個月,平均氣溫都在攝氏20到29度,異常炎熱;書寫在這種紙莎草紙上的文字或繪製的圖畫,雖歷經數千年,仍能保持原有的鮮亮色澤。
至今所知,有史以來最早的書籍插圖,就是生活在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埃及人畫在《死者書》(Book of Dead)中的圖畫。
古埃及流傳有豐富的神話傳說。其中說到女天神努特(Nut)在新年前的五個特別日子裡先後生出塞特(Seth)、歐西里斯(Osiris)、伊希斯(Isis)和奈芙蒂絲(Nephthys)等神。神話裡的歐西里斯是豐產之神,又是下埃及的地方神,而且還是死而復生的國王的化身;伊希斯是他的妻子;而塞特既是蒼天之神,又是上埃及的守護神;奈芙蒂絲則是他的妻子。傳說描述詭計多端的塞特總愛挑起糾紛;不久,他另有所歡,背棄了奈芙蒂絲,並誘騙歐西里斯進入一個箱子裡,然後將箱子密封,投入大海,使他溺水而亡。可是歐西里斯死後,他的妹妹兼妻子伊希斯卻神祕地懷了孕,生下兒子荷魯斯(Horus)。荷魯斯形象如隼,左右眼就是月亮和太陽;他既是歐西里斯的妻子伊希斯的兒子,自然是他父親王位的合法繼承者。但塞特只望自己來做國王,不許荷魯斯繼承父位。於是,兩神便為繼位權而發生鬥爭。最後,荷魯斯擊敗了塞特,為父報了仇,且取得了王位,可惜在搏鬥中左眼受了傷;與此同時,塞特在這場戰鬥中也受了傷。幸虧有鳥首人身的托特(Thoth),是一位能使死者復活的醫神,治好了他們的傷。
古代埃及人的生活極大地受到這個神話的影響。
古埃及人對於死,與今人的觀念完全不同。古埃及的人認為,死不是壞事,人死之後會像歐西里斯一樣獲得新生;他們將去往永生的彼岸,到那裡向四十二位神靈誠實地陳述自己生前的情況,如說一下自己生前沒有傷害過任何人,沒有把鄰居的灌溉管道改成自己的等等,以作為他應該受到接納的理由。因此,死是美好的,只不過在去往那裡之前需要舉行一個儀式。
				儘管人們都把插圖(Illustration)看成是附屬於文字的圖畫或其他視覺形象,實際上繪畫和書寫兩者之間有它共同的起源。插圖的第一要旨是對手稿或印刷品做清晰的說明,同時它對手稿或印刷品還具有裝飾和美化的功能,這功能有時甚至被提升到首要地位,尤其在中世紀的手抄本手稿中,它作為手抄本的裝飾畫(Illumination),其重要性更是如此。那些手抄本,常常不惜以高昂的代價用金粉作裝飾,不但設計極為精緻,畫筆異常細密,而且色彩也豔麗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在如今的一些論述藝術的著作中,「裝飾畫」一詞便往往被泛指為是中世紀手抄本的插圖和裝飾。裝飾畫的這一悠久傳統,延續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並在藝術發展史上有過重要的作用,直到15世紀下半葉,歐洲印刷術發展之後,手抄本裝飾畫才為版畫印刷的插圖所取代。
從西元4世紀倖存下來的少數幾部主要供地位卑微的讀者看的古羅馬手抄本來看,在插圖書籍中,圖像的表述功能通常要比裝飾的作用重要得多。但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來,贊助人的文化素養越高,對文字越是熟悉,對手稿中插圖的裝飾性也就越是講究。15世紀中期版畫印刷開始推廣之後,這種情況才開始有了變化:這時,書籍發展到了一個各階層讀者都可能獲得的新階段,這些讀者希望書中的圖畫有助於闡釋文字的內容。於是,插圖不再像4世紀以來主要強調裝飾作用,而同時還要能對文字有著闡釋甚至補充的作用。到了18、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插圖更獲得了新的生命,出現一種新的理念,即插圖藝術家能為文字提供一種富有想像的空間。其實,說起來,這種理念早就已經存在,且已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中國人歸納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把「象形」法置於六書的首位,其他的「指事」、「會意」、「形聲」等都在其次,這種表意文字就像是一幅幅表意圖。而且中國人傳統上以毛筆為工具的寫字書法,與繪畫筆法的關係也十分密切。人們還注意到,中國很早就出現一些詩畫兼擅的文人,像唐朝詩人和畫家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夠將詩文和插圖貼切地結合在一起,這就很能說明詩文和繪畫之間的關聯。
從裝飾手抄本來看,儘管無疑都是畫家們精心的手工創作,因而無疑比版畫印刷的插圖書籍具有高得多的價值。但要是全面地評估起來,這種手抄本也有其不足之處:人們經常發現,手抄的文字往往不如版畫印刷的書來得準確;為了能夠與圖片相適應,抄寫員常會遷就圖片的容量,而不惜修改內文,甚至連一些珍貴的手抄本都難免發生此類情形,以致造成無法補救的遺憾。
有一種理論認為,插圖書的始祖不僅在古埃及的莎草紙書上看到,古代的許多壁畫、瓶畫、石棺、金屬製品上的繪畫以及連環敘事畫作,都可被看作是「插圖書」。不過有關插圖史的著作一般都很少甚至不談這些所謂的「插圖」。
一、 手抄本裝飾畫
圖畫,包括插圖,都是藝術。因此,儘管插圖是作為文字的一種具有視覺效果的畫面注釋,也定然只有達到相當高度文化素養的人才能創作出來。這就表明,要研究插圖的古老的歷史,就不能不追溯到歷史悠久的文明。
尼羅河貫穿中間的埃及是世界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約在西元前3350年,最早的幾任法老就在上埃及南部的努比亞創制出埃及的象形文字;埃及的宗教出現得更早,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西元前第一個三千紀的王朝時期,埃及就有了雕刻、繪畫和裝飾工藝品。
在尼羅河的三角洲,長期栽培有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這是一種禾草樣的水生植物,株高四五公分,莖為木質,鈍三角形,寬可達六公尺。人們將這種植物採摘來之後,將它莖桿中心的髓切成細長的狹條,用兩層狹條壓成紙,製成卷軸樣的書頁,用在通訊和文件上。這就是古代埃及人的主要書寫材料——紙莎草紙。由於埃及氣候乾燥,5月至9月的夏季長達五個月,平均氣溫都在攝氏20到29度,異常炎熱;書寫在這種紙莎草紙上的文字或繪製的圖畫,雖歷經數千年,仍能保持原有的鮮亮色澤。
至今所知,有史以來最早的書籍插圖,就是生活在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埃及人畫在《死者書》(Book of Dead)中的圖畫。
古埃及流傳有豐富的神話傳說。其中說到女天神努特(Nut)在新年前的五個特別日子裡先後生出塞特(Seth)、歐西里斯(Osiris)、伊希斯(Isis)和奈芙蒂絲(Nephthys)等神。神話裡的歐西里斯是豐產之神,又是下埃及的地方神,而且還是死而復生的國王的化身;伊希斯是他的妻子;而塞特既是蒼天之神,又是上埃及的守護神;奈芙蒂絲則是他的妻子。傳說描述詭計多端的塞特總愛挑起糾紛;不久,他另有所歡,背棄了奈芙蒂絲,並誘騙歐西里斯進入一個箱子裡,然後將箱子密封,投入大海,使他溺水而亡。可是歐西里斯死後,他的妹妹兼妻子伊希斯卻神祕地懷了孕,生下兒子荷魯斯(Horus)。荷魯斯形象如隼,左右眼就是月亮和太陽;他既是歐西里斯的妻子伊希斯的兒子,自然是他父親王位的合法繼承者。但塞特只望自己來做國王,不許荷魯斯繼承父位。於是,兩神便為繼位權而發生鬥爭。最後,荷魯斯擊敗了塞特,為父報了仇,且取得了王位,可惜在搏鬥中左眼受了傷;與此同時,塞特在這場戰鬥中也受了傷。幸虧有鳥首人身的托特(Thoth),是一位能使死者復活的醫神,治好了他們的傷。
古代埃及人的生活極大地受到這個神話的影響。
古埃及人對於死,與今人的觀念完全不同。古埃及的人認為,死不是壞事,人死之後會像歐西里斯一樣獲得新生;他們將去往永生的彼岸,到那裡向四十二位神靈誠實地陳述自己生前的情況,如說一下自己生前沒有傷害過任何人,沒有把鄰居的灌溉管道改成自己的等等,以作為他應該受到接納的理由。因此,死是美好的,只不過在去往那裡之前需要舉行一個儀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