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訪談輯6 PHOTO-LOGUES VI
內容簡介
                        
攝影訪談輯透過獨立出版,收錄並累積重要攝影家與影像研究者的對話,讓缺乏攝影教育系統的台灣攝影工作者、研究者、創作者、收藏家,透過口述歷史,回溯重要作品發展的時光環境與觀念啟蒙,勾勒出台灣攝影朦朧輪廓,補充在地攝影斷裂脈絡。本輯收錄十位創作者,皆不約而同審視人性本質、社會公義、國族鬥爭、意識形態、歷史宿命、大自然與少數民族之可貴。                        
					
				目錄
						【目次】
編輯筆記
Editors' Notes
全會華
Suan Hooi-Wah
林添福
Lin Tien-Fu
何經泰
Ho Ching-Tai
侯聰慧
Hou Tsung-Hui
張美陵
Chang May-Ling
簡永彬
Chien Yun-Ping
梅丁衍
Mei Dean-e
何孟娟
Ho Isa
陳擎耀
Chen Ching-Yao
黃迦
Huang Chia
後記
Postscript
學術委員會
Academic Committee
編輯群
Contributing Editors
				編輯筆記
Editors' Notes
全會華
Suan Hooi-Wah
林添福
Lin Tien-Fu
何經泰
Ho Ching-Tai
侯聰慧
Hou Tsung-Hui
張美陵
Chang May-Ling
簡永彬
Chien Yun-Ping
梅丁衍
Mei Dean-e
何孟娟
Ho Isa
陳擎耀
Chen Ching-Yao
黃迦
Huang Chia
後記
Postscript
學術委員會
Academic Committee
編輯群
Contributing Editors
序/導讀
						  【編輯筆記】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有餘,人群長期被迫隔離,政府監控疫情有所依據而導致控管超越法度,取而代之通過各式人工智能與虛擬遠距溝通,一切發生在眼前的世界似乎已變得不再真實。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擬像」(Simulation)已不知不覺成為日常樣態,比真實還要真實的「過度真實」(Hyperreal)無所不在,AI生成圖像大行其道,跨國超級企業藉由大數據壟斷了流量密碼與節點,與數位資本主義合流形成主宰世界的嶄新力量,物理性存在讓位給它的陰影,一切影像似乎變得如夢似幻、真假難分。在傳統影像倫理不復存在的當下,攝影還能有何作為?
目前方興未艾的蓋亞意識、全球南方性、性別平權乃至LGBTQIA+,揭示了過往主流偏見已從白人至上中心主義轉移至邊緣視野,那些曾被帝國主義殖民的在地價值被重新審視,底層庶民、被壓迫者、父權架構下的偽裝者紛紛破繭而出,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系統鬆動,後冷戰陰影籠罩地球,時空穿越者不斷敲響第三次世界大戰喪鐘,除自我安慰的私攝影之外,無力感難道是攝影創作者們無法突破的共業?
本輯收錄十位創作者,皆不約而同地回頭審視人性本質、社會公義、國族鬥爭、意識形態、歷史宿命乃至於大自然與少數民族之可貴,嘻笑辱罵有之,揶揄反諷更甚,義正嚴辭、力網狂瀾也不在話下。潮起潮落,所有一切都在生滅變異之中找尋存在意義。若瘋癲與戰爭乃人類文明不可避免之歷史進程,在我們尚未沉迷於虛擬幻象而無法自拔前再次回眸現實,堪忍世界雖然不甚完美,悲劇從無終場,然而不完美實乃生而為人之必然,也許存在完美宇宙,然遠在浩瀚星雲深不知處,且畢竟終將坍踏為「奇異點」。我等凡眾所經歷、所拍攝有情之人、事、物若為因緣和合所聚,何嘗不是聚無限於一指間,集永恆於一刻之體現,又何必追逐無情的「元宇宙」矣~
姚瑞中2024年中元節寫於爪哇日惹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有餘,人群長期被迫隔離,政府監控疫情有所依據而導致控管超越法度,取而代之通過各式人工智能與虛擬遠距溝通,一切發生在眼前的世界似乎已變得不再真實。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擬像」(Simulation)已不知不覺成為日常樣態,比真實還要真實的「過度真實」(Hyperreal)無所不在,AI生成圖像大行其道,跨國超級企業藉由大數據壟斷了流量密碼與節點,與數位資本主義合流形成主宰世界的嶄新力量,物理性存在讓位給它的陰影,一切影像似乎變得如夢似幻、真假難分。在傳統影像倫理不復存在的當下,攝影還能有何作為?
目前方興未艾的蓋亞意識、全球南方性、性別平權乃至LGBTQIA+,揭示了過往主流偏見已從白人至上中心主義轉移至邊緣視野,那些曾被帝國主義殖民的在地價值被重新審視,底層庶民、被壓迫者、父權架構下的偽裝者紛紛破繭而出,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系統鬆動,後冷戰陰影籠罩地球,時空穿越者不斷敲響第三次世界大戰喪鐘,除自我安慰的私攝影之外,無力感難道是攝影創作者們無法突破的共業?
本輯收錄十位創作者,皆不約而同地回頭審視人性本質、社會公義、國族鬥爭、意識形態、歷史宿命乃至於大自然與少數民族之可貴,嘻笑辱罵有之,揶揄反諷更甚,義正嚴辭、力網狂瀾也不在話下。潮起潮落,所有一切都在生滅變異之中找尋存在意義。若瘋癲與戰爭乃人類文明不可避免之歷史進程,在我們尚未沉迷於虛擬幻象而無法自拔前再次回眸現實,堪忍世界雖然不甚完美,悲劇從無終場,然而不完美實乃生而為人之必然,也許存在完美宇宙,然遠在浩瀚星雲深不知處,且畢竟終將坍踏為「奇異點」。我等凡眾所經歷、所拍攝有情之人、事、物若為因緣和合所聚,何嘗不是聚無限於一指間,集永恆於一刻之體現,又何必追逐無情的「元宇宙」矣~
姚瑞中2024年中元節寫於爪哇日惹
試閱
						  【後記】
很榮幸且開心在《攝影訪談輯3》後,加入編輯群行列,讓我持續透過編輯過程精進自己外,更深深感到此套書主編姚瑞中老師無私奉獻的偉大。他自掏腰包為台灣攝影界累積了這麼多寶貴的攝影史料,找了多位攝影研究者加入編輯群,做了超過七十位攝影人的專訪。讓我想起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及偉恩.葛拉斯(Wayne Grady)合著的《樹,擁抱了全世界》書中寫過的一番話,「樹不會動,然而卻必須盡其所能,把花粉拋離自己的土地,越遠越好。然後再把種子散播到自己影響範圍內。一旦種子的第一條根穿進土壤,這顆種子就和地球上的這個地點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未來數個世紀將在此地取得生存和生長所需的所有物質。」姚瑞中老師就像這棵不動的樹,為台灣攝影界一直播種。
《攝影訪談輯6》中收錄台灣十位當代攝影家,其中包含了今年八月離世的全會華老師,看著2022年的訪談稿,彷彿全老師就在身邊提醒攝影人:「眼到、心到、手就到」,他一生中很重要的志願是成立一座台灣攝影圖書館。林添福近年身體微恙仍不斷地創作,發展出獨門的「濕版冰花」,他覺得拍照本身是快樂且幸福的。何經泰過去四十年游移在媒體與創作之間,創作了《都市底層》、《白色檔案》、《工殤顯影》等多組關注社會議題的作品。近年他開始學習放下城市裡的成就得失,一步步將心中的理想生活逐漸顯影,開啟踏實自在的第二人生。侯聰慧曾自嘲「一輩子只有喝酒才用生命在做」,因此他也鮮少發表自己的創作,甚至對於自己作品的管理「漫不經心」,而開啟了「黴菌」的攝影旅程。「侯聰慧的散漫、糊塗,是他的敏感、痛苦索載的面具」黃翰荻這樣形容他。張美陵以一個學者、創作者的身分提出「創作首先是要尋找、認識、表達自己,再論及社會關係,從別人來的理論應放在其次;……創作的終極目的也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社會或是參與人類智慧、文化、文明的發展。」她的作品大多著重在社會、國家的議題上。梅丁衍探討著社會、政治議題,利用挪用、拼貼現成物,反映出自我對社會政治的認同關係。何孟娟以「自拍」來探討自我與他人、探討女性與時尚、現實與科幻、現代生活的新與舊。同樣以自拍形式創作的陳擎耀,則以幽默、 無厘頭的風格,探討社會性及種族等議題。巧妙的是何孟娟與陳擎耀是大學同學,畢業多年後卻同時以「自拍」來說著他們想說的故事。書中還收錄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簡永彬,他拍攝大自然裡的萬物,以古典技法加上自己的創新形塑出獨特的視覺影像。此書中最年輕的創作者是黃迦,她生長在這世代可說是承接著前人的精髓,走在傳統的山脊上,做出最當代的作品。這些都是一種承接與傳承的最佳表現,也是種子撒在土裡後的成長果實。
如果地球上沒有攝影,我不知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但我知道攝影給了人類很大的貢獻,它是一種獨特的傳播語言,雖無文字,卻道盡了千言萬語,不僅傳遞重要訊息,影像亦可作為提供人們反思的作用。1839年,攝影問世。今日,智慧型手機和數位相機讓我們四處看隨處拍,人人都可成為攝影師。透過鏡頭觀看,可以從此處連結到世界各地,甚至連結到無限的閱讀者。作為一位攝影創作者、教育者、傳播者的大家,更應把我們身邊的故事,用攝影與世界各個角落連結起來。我想,《攝影訪談輯》正是有此功用。
「攝影的歷史是為了因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狀況、哲學、藝術運動和美學,在科學與科技觀念形塑下持續不斷的發明過程。」瑪麗.沃納.瑪莉亞(Mary Warner Marien)提醒著我們,攝影機具發展至今,我們更應好好運用且思考,當攝影只剩下按快門時,什麼是值得流傳千古的事呢?
鄧博仁2024年中秋節寫於關渡
				很榮幸且開心在《攝影訪談輯3》後,加入編輯群行列,讓我持續透過編輯過程精進自己外,更深深感到此套書主編姚瑞中老師無私奉獻的偉大。他自掏腰包為台灣攝影界累積了這麼多寶貴的攝影史料,找了多位攝影研究者加入編輯群,做了超過七十位攝影人的專訪。讓我想起大衛.鈴木(David Suzuki)及偉恩.葛拉斯(Wayne Grady)合著的《樹,擁抱了全世界》書中寫過的一番話,「樹不會動,然而卻必須盡其所能,把花粉拋離自己的土地,越遠越好。然後再把種子散播到自己影響範圍內。一旦種子的第一條根穿進土壤,這顆種子就和地球上的這個地點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未來數個世紀將在此地取得生存和生長所需的所有物質。」姚瑞中老師就像這棵不動的樹,為台灣攝影界一直播種。
《攝影訪談輯6》中收錄台灣十位當代攝影家,其中包含了今年八月離世的全會華老師,看著2022年的訪談稿,彷彿全老師就在身邊提醒攝影人:「眼到、心到、手就到」,他一生中很重要的志願是成立一座台灣攝影圖書館。林添福近年身體微恙仍不斷地創作,發展出獨門的「濕版冰花」,他覺得拍照本身是快樂且幸福的。何經泰過去四十年游移在媒體與創作之間,創作了《都市底層》、《白色檔案》、《工殤顯影》等多組關注社會議題的作品。近年他開始學習放下城市裡的成就得失,一步步將心中的理想生活逐漸顯影,開啟踏實自在的第二人生。侯聰慧曾自嘲「一輩子只有喝酒才用生命在做」,因此他也鮮少發表自己的創作,甚至對於自己作品的管理「漫不經心」,而開啟了「黴菌」的攝影旅程。「侯聰慧的散漫、糊塗,是他的敏感、痛苦索載的面具」黃翰荻這樣形容他。張美陵以一個學者、創作者的身分提出「創作首先是要尋找、認識、表達自己,再論及社會關係,從別人來的理論應放在其次;……創作的終極目的也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社會或是參與人類智慧、文化、文明的發展。」她的作品大多著重在社會、國家的議題上。梅丁衍探討著社會、政治議題,利用挪用、拼貼現成物,反映出自我對社會政治的認同關係。何孟娟以「自拍」來探討自我與他人、探討女性與時尚、現實與科幻、現代生活的新與舊。同樣以自拍形式創作的陳擎耀,則以幽默、 無厘頭的風格,探討社會性及種族等議題。巧妙的是何孟娟與陳擎耀是大學同學,畢業多年後卻同時以「自拍」來說著他們想說的故事。書中還收錄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簡永彬,他拍攝大自然裡的萬物,以古典技法加上自己的創新形塑出獨特的視覺影像。此書中最年輕的創作者是黃迦,她生長在這世代可說是承接著前人的精髓,走在傳統的山脊上,做出最當代的作品。這些都是一種承接與傳承的最佳表現,也是種子撒在土裡後的成長果實。
如果地球上沒有攝影,我不知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但我知道攝影給了人類很大的貢獻,它是一種獨特的傳播語言,雖無文字,卻道盡了千言萬語,不僅傳遞重要訊息,影像亦可作為提供人們反思的作用。1839年,攝影問世。今日,智慧型手機和數位相機讓我們四處看隨處拍,人人都可成為攝影師。透過鏡頭觀看,可以從此處連結到世界各地,甚至連結到無限的閱讀者。作為一位攝影創作者、教育者、傳播者的大家,更應把我們身邊的故事,用攝影與世界各個角落連結起來。我想,《攝影訪談輯》正是有此功用。
「攝影的歷史是為了因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狀況、哲學、藝術運動和美學,在科學與科技觀念形塑下持續不斷的發明過程。」瑪麗.沃納.瑪莉亞(Mary Warner Marien)提醒著我們,攝影機具發展至今,我們更應好好運用且思考,當攝影只剩下按快門時,什麼是值得流傳千古的事呢?
鄧博仁2024年中秋節寫於關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