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懼山、望山,到親山、護山,山的印象因人的認知與政權的更迭,而有不同的面貌與想像……。
早期由於山高雲深路遙遠,加上山地原住民的民情隔閡,以及漢人缺乏登高冒險的精神,所以台灣高山始終蒙上一層神秘的雲霧,可遙望而不可及。
日人治台以後,由於國土資訊的掌握、山林資源的開發,再加上原住民部落的鎮壓與治理,探險蒐奇、休閒強身風氣的興起,促成近代台灣登山運動的發展。
直到今日,登山活動已經成為擁有相當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以來,登山者憑著堅實的步履,在蜿蜒曲折的山徑中,踏出豐富多彩的百年登山史。
本書將台灣登山歷史的發展,上拓至清治時期的台灣,詳述日治、國民政府及當代的台灣登山運動的演變,以及新興登山休閒活動的介紹,讓台灣登山運動的演進,回溯至百餘年前的時空縱深,並為台灣登山史與休閒史的書寫,紮下豐厚的基石。
早期由於山高雲深路遙遠,加上山地原住民的民情隔閡,以及漢人缺乏登高冒險的精神,所以台灣高山始終蒙上一層神秘的雲霧,可遙望而不可及。
日人治台以後,由於國土資訊的掌握、山林資源的開發,再加上原住民部落的鎮壓與治理,探險蒐奇、休閒強身風氣的興起,促成近代台灣登山運動的發展。
直到今日,登山活動已經成為擁有相當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以來,登山者憑著堅實的步履,在蜿蜒曲折的山徑中,踏出豐富多彩的百年登山史。
本書將台灣登山歷史的發展,上拓至清治時期的台灣,詳述日治、國民政府及當代的台灣登山運動的演變,以及新興登山休閒活動的介紹,讓台灣登山運動的演進,回溯至百餘年前的時空縱深,並為台灣登山史與休閒史的書寫,紮下豐厚的基石。
名人推薦
推薦專文
戴寶村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國家山岳協會理事長)
「知山」、「親山」、「登山」,到「護山」
台灣是一個高山之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境內,卻有海拔接近四公里的高山——玉山 (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近三百座,如此國土面積與山岳高度的對比,世界各國無一能與台灣比擬。台灣一般人雖能與生活周遭平原、丘陵接壤的近山淺山朝暮相望,但早期的高山因山高雲深路遙,山地原住民的民情隔閡,加上漢人又比較缺乏探險登高精神,所以台灣人與高山始終可遠望而不可及。
日本治台之後,基於國土資訊的掌握和山林資源開發、原住民部落的鎮壓與治理,還有探險蒐奇、休閒健身的諸多因素,促發近代台灣的登山運動。從日治時代的開創至戰後管制下的發展,到現今登山活動成為擁有相當多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來,登山者堅實的步履,踏出了多采多姿的登山歷史。
與本書作者玫君結識於她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由於我個人研究歷史、教授歷史非常重視作業(坐業)與行業兼顧,猶記得口試開始就問她攀登過多少高山?她的答覆符合了我的期待。
而詳細閱讀她的論文後,更驚訝於以一個非出自歷史系所的研究者,卻對日治時代登山活動的相關檔案文獻、書類刊物等非常熟悉,豐富的史料與紮實的論述,使她的研究成果得到高度肯定,因此獲得學位後不久即以《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一書出版刊行。而今相隔沒多久,她又將登山史往下延伸,並將內容普及化,完成了這本《台灣登山一百年》,結合了學術人與登山者的雙重角色,而且是真正的「勇腳」。
本書從懼山到望山反映早期台灣山岳的神秘面貌,從探險到休閒勾勒出日治時代的登山活動圖像,細述戰後從沈寂到發展的登山活動,也考察當代登山活動的傳承,全書時間脈絡清晰,內容涵蓋山岳、登山者、登山團體、各類登山活動,以及與山有關的物件等,行文流暢易讀,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又穿插歷史和新近的寫真圖像,使登山者能印證回味山野行蹤,愛山者可作為預習閱讀或遐思神遊,能穿梭世紀時光,也可縱橫高山深谷。
回憶個人的登山歷史,始於大二時的能高越嶺(一九一七年闢建、一九一九年完成)健行,首次領受了中央山脈的壯美與奇萊山群的險峻,從此開始培養登山的嗜好,但因受限於教學研究忙碌、假期天候及團體行動等諸多因素,行年已過半百而登臨的「百岳」數年來也還停格在七十三座,不過對台灣高山仍充滿想望,閱讀書稿之際,更感覺高山的召喚似又鼓動血脈,私下也期盼八通關橫斷之行能早日完成。
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也是一個高山國家,玉山已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認同地標,綿延的台灣高山更是台灣人的靠山,希望本書讓台灣人能夠「知山」、「親山」、「登山」,而到「護山」。願讀者開卷閱讀《台灣登山一百年》,進而邁開步伐,走向郊山、中級山、高山的各種「百名山
戴寶村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國家山岳協會理事長)
「知山」、「親山」、「登山」,到「護山」
台灣是一個高山之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境內,卻有海拔接近四公里的高山——玉山 (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近三百座,如此國土面積與山岳高度的對比,世界各國無一能與台灣比擬。台灣一般人雖能與生活周遭平原、丘陵接壤的近山淺山朝暮相望,但早期的高山因山高雲深路遙,山地原住民的民情隔閡,加上漢人又比較缺乏探險登高精神,所以台灣人與高山始終可遠望而不可及。
日本治台之後,基於國土資訊的掌握和山林資源開發、原住民部落的鎮壓與治理,還有探險蒐奇、休閒健身的諸多因素,促發近代台灣的登山運動。從日治時代的開創至戰後管制下的發展,到現今登山活動成為擁有相當多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來,登山者堅實的步履,踏出了多采多姿的登山歷史。
與本書作者玫君結識於她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登山活動》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由於我個人研究歷史、教授歷史非常重視作業(坐業)與行業兼顧,猶記得口試開始就問她攀登過多少高山?她的答覆符合了我的期待。
而詳細閱讀她的論文後,更驚訝於以一個非出自歷史系所的研究者,卻對日治時代登山活動的相關檔案文獻、書類刊物等非常熟悉,豐富的史料與紮實的論述,使她的研究成果得到高度肯定,因此獲得學位後不久即以《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台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一書出版刊行。而今相隔沒多久,她又將登山史往下延伸,並將內容普及化,完成了這本《台灣登山一百年》,結合了學術人與登山者的雙重角色,而且是真正的「勇腳」。
本書從懼山到望山反映早期台灣山岳的神秘面貌,從探險到休閒勾勒出日治時代的登山活動圖像,細述戰後從沈寂到發展的登山活動,也考察當代登山活動的傳承,全書時間脈絡清晰,內容涵蓋山岳、登山者、登山團體、各類登山活動,以及與山有關的物件等,行文流暢易讀,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又穿插歷史和新近的寫真圖像,使登山者能印證回味山野行蹤,愛山者可作為預習閱讀或遐思神遊,能穿梭世紀時光,也可縱橫高山深谷。
回憶個人的登山歷史,始於大二時的能高越嶺(一九一七年闢建、一九一九年完成)健行,首次領受了中央山脈的壯美與奇萊山群的險峻,從此開始培養登山的嗜好,但因受限於教學研究忙碌、假期天候及團體行動等諸多因素,行年已過半百而登臨的「百岳」數年來也還停格在七十三座,不過對台灣高山仍充滿想望,閱讀書稿之際,更感覺高山的召喚似又鼓動血脈,私下也期盼八通關橫斷之行能早日完成。
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也是一個高山國家,玉山已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認同地標,綿延的台灣高山更是台灣人的靠山,希望本書讓台灣人能夠「知山」、「親山」、「登山」,而到「護山」。願讀者開卷閱讀《台灣登山一百年》,進而邁開步伐,走向郊山、中級山、高山的各種「百名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