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嘉境:15條嘉義縣步道,與山一起呼吸
內容簡介
在嘉義縣,一條步道不只是通往風景的路徑,更是一座無牆的永續教室。
沿途藏著自然的知識、人文的故事,以及地方產業的足跡。「百條步道」的概念,正是以步道為線,串連起這片土地的多元樣貌。我們希望透過本書,展現步道所承載的自然之美與地方發展成果,打造一本結合自然景觀、人文記憶與在地產業的永續旅遊書籍。
本書特色:
在本書的編輯設計上,我們的核心任務是引領讀者探索嘉義縣步道的多元魅力,從中體會自然的豐饒與人文的深度,並進一步了解步道周邊的地方產業如何與環境共生。本書以清晰的結構與精采的內容,聚焦三大單元,讓讀者全面感受嘉義縣步道的多樣性與價值。
● 尋訪歷史足跡,聆聽人文故事
在此單元,我們精選具代表性的歷史古道與人文景觀步道,例如日治時期的奮起湖杉林棧道或承載歷史記憶、原住民文化的阿里山鐵路周邊步道,這些步道不僅串連了歷史場景與地方傳說,還讓人深刻體會到嘉義縣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走在步道上,彷彿能穿越時空,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
● 探索地方產業,體驗風土韻味
嘉義縣的產業步道是自然與產業共生的典範,例如梅山鄉的梨子腳山步道、竹崎鄉的頂石棹步道群等,這些步道不僅展示了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更讓遊客有機會親身體驗洗愛玉或品嚐咖啡、茶席等樂趣。透過步道,我們不僅感受到產業的韌性,還能品味到嘉義縣對土地的熱愛與傳承。
● 親近自然景觀,守護生態環境
在生態單元中,我們將目光投向嘉義縣壯麗的自然資源,例如擁有壯觀檜木群的特富野古道或春夏夜間螢光點點的瑞太步道等。這些步道以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與原始的自然風貌著稱,讓每一位走訪者都能貼近大自然,並深刻感受到守護這片土地的重要性。
透過這三大主題單元,本書希望為讀者挖掘更多嘉義縣步道的原始林相魅力,並以文化歷史、風土產業與自然生態的多重視角,展現永續旅遊的無限可能。
沿途藏著自然的知識、人文的故事,以及地方產業的足跡。「百條步道」的概念,正是以步道為線,串連起這片土地的多元樣貌。我們希望透過本書,展現步道所承載的自然之美與地方發展成果,打造一本結合自然景觀、人文記憶與在地產業的永續旅遊書籍。
本書特色:
在本書的編輯設計上,我們的核心任務是引領讀者探索嘉義縣步道的多元魅力,從中體會自然的豐饒與人文的深度,並進一步了解步道周邊的地方產業如何與環境共生。本書以清晰的結構與精采的內容,聚焦三大單元,讓讀者全面感受嘉義縣步道的多樣性與價值。
● 尋訪歷史足跡,聆聽人文故事
在此單元,我們精選具代表性的歷史古道與人文景觀步道,例如日治時期的奮起湖杉林棧道或承載歷史記憶、原住民文化的阿里山鐵路周邊步道,這些步道不僅串連了歷史場景與地方傳說,還讓人深刻體會到嘉義縣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走在步道上,彷彿能穿越時空,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
● 探索地方產業,體驗風土韻味
嘉義縣的產業步道是自然與產業共生的典範,例如梅山鄉的梨子腳山步道、竹崎鄉的頂石棹步道群等,這些步道不僅展示了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更讓遊客有機會親身體驗洗愛玉或品嚐咖啡、茶席等樂趣。透過步道,我們不僅感受到產業的韌性,還能品味到嘉義縣對土地的熱愛與傳承。
● 親近自然景觀,守護生態環境
在生態單元中,我們將目光投向嘉義縣壯麗的自然資源,例如擁有壯觀檜木群的特富野古道或春夏夜間螢光點點的瑞太步道等。這些步道以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與原始的自然風貌著稱,讓每一位走訪者都能貼近大自然,並深刻感受到守護這片土地的重要性。
透過這三大主題單元,本書希望為讀者挖掘更多嘉義縣步道的原始林相魅力,並以文化歷史、風土產業與自然生態的多重視角,展現永續旅遊的無限可能。
目錄
[縣長序] 嘉義縣長 翁章梁
——打造山林生活,開啟嘉義縣的永續願景
[局長序]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 徐佩鈴
——從茶香公路到智慧導覽,走入嘉義縣的日常風景
[行路] 快問快答,找出你是什麼「山系腳」!一趟命定的森林充電之旅
Chapter 1 森,文化|彎曲山徑的時空之旅。
引路人>>《微笑台灣》頻道總監 李佩書
——慢慢走,有故事的旅程更精采
1.眠月線 > 封印的鐵道 走一段歷史印記
2.祝山觀日步道.祝山林道 > 拂曉攻頂 追逐天際第一道光
3.奮起湖杉林棧道 > 鐵路山城 森林步道串遊
4.獨立山步道 > 登山追火車 看世界級螺旋鐵道
5.太平雲梯雲之南道 > 天空之城 稜線下的美麗山村
Chapter 2 慢,風土|從大地生出來的故事。
引路人>>《MIT台灣誌》電視節目製作人 麥覺明
——我的阿里山,藏著茶香、鐵道與人情味
1.頂湖.奮起湖大凍山步道 > 樹影雲霧間 一條串起溫柔與壯闊的路
2.二延平步道 > 穿越山的縫隙 漫步在雲端
3.水山療癒步道 > 森林散策 沉浸式的五感體驗
4.頂石棹步道群 > 繞山而行的雲霧詩路
5.梨子腳山步道 > 雲端之徑 翻山越嶺的連峰行
Chapter 3 尋,自然|山林打造的永續秘境。
引路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
——發現步道途中的一百種寶藏
1.瑞峰珍愛步道 > 一生一世的生態驚喜
2.特富野古道 > 柳杉林內的鐵道低語
3.竹坑溪步道 > 沿溪行穿岩洞 親近飛瀑水聲
4.二尖山步道 > 嘉義抹茶山下的綠意生態與茶山風情
5.瑞太古道 > 茶香竹影 映照紫色山城
——打造山林生活,開啟嘉義縣的永續願景
[局長序]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 徐佩鈴
——從茶香公路到智慧導覽,走入嘉義縣的日常風景
[行路] 快問快答,找出你是什麼「山系腳」!一趟命定的森林充電之旅
Chapter 1 森,文化|彎曲山徑的時空之旅。
引路人>>《微笑台灣》頻道總監 李佩書
——慢慢走,有故事的旅程更精采
1.眠月線 > 封印的鐵道 走一段歷史印記
2.祝山觀日步道.祝山林道 > 拂曉攻頂 追逐天際第一道光
3.奮起湖杉林棧道 > 鐵路山城 森林步道串遊
4.獨立山步道 > 登山追火車 看世界級螺旋鐵道
5.太平雲梯雲之南道 > 天空之城 稜線下的美麗山村
Chapter 2 慢,風土|從大地生出來的故事。
引路人>>《MIT台灣誌》電視節目製作人 麥覺明
——我的阿里山,藏著茶香、鐵道與人情味
1.頂湖.奮起湖大凍山步道 > 樹影雲霧間 一條串起溫柔與壯闊的路
2.二延平步道 > 穿越山的縫隙 漫步在雲端
3.水山療癒步道 > 森林散策 沉浸式的五感體驗
4.頂石棹步道群 > 繞山而行的雲霧詩路
5.梨子腳山步道 > 雲端之徑 翻山越嶺的連峰行
Chapter 3 尋,自然|山林打造的永續秘境。
引路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
——發現步道途中的一百種寶藏
1.瑞峰珍愛步道 > 一生一世的生態驚喜
2.特富野古道 > 柳杉林內的鐵道低語
3.竹坑溪步道 > 沿溪行穿岩洞 親近飛瀑水聲
4.二尖山步道 > 嘉義抹茶山下的綠意生態與茶山風情
5.瑞太古道 > 茶香竹影 映照紫色山城
序/導讀
[推薦一]
《微笑台灣》頻道總監 李佩書:慢慢走,有故事的旅程更精采
《微笑台灣》季刊曾經推出一期封面故事〈和山一起呼吸〉,我們規劃「月月步道計畫」,推薦讀者每個月適合的步道,搭配走完步道的順遊路線,透過一個步道、認識一個地方,那也是我們在推動步道旅行很重要的起點。
過去爬山關注的是「登過幾座百岳」,許多山友攻頂後就匆匆離開,來不及認識當地的文化民情,爬山能給我們的,不應該只剩一座山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停下腳步,去享受過程,去建立與這塊土地的連結。
文化脈絡給了一條步道座標感,如果你不了解背後的故事,只是覺得很漂亮,拍拍照就走,那它就是一條很普通的古道。
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要有機會深入認識古道,我就想親自踏查一遍。吸引我的不只是步道本身,還有藏在地景裡的在地故事,尤其跟著專業帶路人一起走,你會看到步道的「裡面」,過去的產業榮景、當地人如何生活、曾經經歷的戰爭或天災,一邊走一邊腦海有了畫面,走過的正是歷史現場。
對我來說,故事性非常重要。步道看起來都差不多,不就是山、森林、陡坡,但當你了解背後的文化脈絡,這條步道會在你心中留下一個位置,產生屬於它的「座標」。
就像阿里山的眠月線和特富野古道,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阿里山是日治時期臺灣第一座林場,這兩條古道仍保有舊鐵道遺跡,特富野平緩好走,眠月線景色豐富多變,走在鐵軌上,彷彿走進大伐木時代,那是走馬看花不會有的觸動。
找到吸引你的理由,更有動力去追尋某一條步道。享受過程,以及當地不同的體驗,讓這趟旅程有輕有重,有挑戰也有放鬆。
臺灣多山,幾乎各地都有步道,但對我來說阿里山是「永恆的阿里山」,許多長輩的畢業旅行、蜜月旅行、家庭旅遊,都曾在阿里山留下回憶。它跨越世代,每一次造訪,都像是「回家」的感覺。
現在的阿里山林鐵已修復通車,還有「台灣好行」巴士接駁,當地部落也組織「逐鹿車隊」,提供多元便捷的接送,讓旅人能夠自由且便利的用低碳、永續的方式旅行。
多留一點時間,住下來、吃在地料理,或在森林裡找一間有溫度的咖啡店,體驗大自然的療癒。享受挑戰,也在挑戰後好好放鬆,有輕有重的節奏,才是最理想的步道旅行。
[推薦二]
[引路人] 《MIT台灣誌》電視節目製作人 麥覺明:我的阿里山,藏著茶香、鐵道與人情味
第一次被阿里山感動,是為了拍攝《MIT台灣誌》節目。這座中海拔的森林裡,冷冽的空氣交織著樹木清香,雲霧飄來時,靜謐中透著仙氣,身心都舒暢。除了自然的香味,阿里山的聲音也令人想念,鄒族朋友的古調吟唱、昆蟲群鳥的大合唱,以及蒸氣火車鳴笛和輪子轉動的聲響,都充滿生命節奏,只有打開五感神經,用心收藏,才算不虛此行。
阿里山是臺灣的意象,山裡的溫度、雲海、人情,都很夢幻,給人一種「無盡藏*」的感動。
一次又一次,拍攝小組以步道與火車串起山中百年聚落,用影像記錄當地的風俗人情。貫穿阿里山的森林鐵路,自北門出發,途經竹崎、樟腦寮、水社寮,一路攀升至奮起湖、沼平,最終抵達祝山車站。我們沿鐵道一站一站,全段式記錄阿里山的風土民情、人文產業與自然生態,為地方帶來旅人與生機,留下真實溫暖的故事。
在樟腦寮,我們半夜陪著阿嬤用柴燒製作草仔粿,天亮後在鐵道旁幫忙叫賣,讓第一班火車上的旅客能嘗到她的手藝。水社寮有一家貼著鐵道而建的驛棧,入住其中、鐵道旁用餐成了難忘的回憶。每年四、五月間,鐵道旁飛舞的黑翅螢多如繁星,繽紛夢幻。
走訪阿里山,我喜愛觀察自然生態、品嘗山中物產,因為它們才是構成風土滋味的靈魂。
自然生態是阿里山的無價之寶。水山步道周邊生存著冰河時期遺留的保育類山椒魚,見證山林的生物多樣性;二延平與石棹步道群的茶園,堆疊著巨石駁坎,景致獨特;大凍山下的珠露茶香氣高雅,為了記錄阿里山烏龍,我曾跟著茶農完成採摘、萎凋、揉捻與烘焙,兩天兩夜的過程,深刻體會一杯好茶背後的心血與土地的溫度。讓人驚豔的還有阿里山咖啡,雖然產量不多,但豆子飽含山的厚度與香氣,喝過會愛上。
說到風味,轎篙筍是阿里山另一寶。我曾與鄒族朋友上山採筍、剝殼、熬煮、裝桶,這種細嫩清甜的竹筍,簡單清炒就很好吃;翻開日曬的愛玉,宛如透著金黃色澤的花,每次走完步道,我最想來一碗,簡直人間美味。
阿里山的每一口滋味都蘊含土地的故事,我喜歡步道的原因也在此,放慢腳步,觀察與傾聽,內心才能感到快樂,這就是森林療癒的魅力吧。
*無盡藏:表示無窮無盡的寶藏之意。
[推薦三]
[引路人]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發現步道途中的一百種寶藏
山林步道對我來說,不只是尋幽探秘的路徑,更是一場與土地的對話。以位於嘉義縣番路、竹崎、梅山、阿里山等鄉鎮、國際知名的旅遊景點「阿里山」為例,不僅擁有壯闊多變的山林風貌,更是生態的寶庫,光是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就超過120種,僅次於以「臺灣」命名的植物數量。這樣豐富的生態資源,讓嘉義的步道不僅是自然美景的賞析,更是生態教育的活教材。
如果一條步道藏著一百種寶藏,而你只匆匆體驗了三五種,那是可惜的。關鍵是:放慢腳步、過程勝於終點。
2018年正式啟動建置、全長177的山海圳國家綠道,包含內海、大圳、原鄉與聖山四大主題路線。其中「原鄉之路」約70公里的路線,穿越茶山、新美、山美、里佳、達邦等鄒族部落,其中「特富野古道」沿途蘊藏豐富的自然與文化寶藏,值得用慢速的步調去細細感受。
特富野古道全長約6.32公里,從自忠出發的前段3.7公里,步道沿著水山線舊鐵道,是相對容易親近的平緩路線。走在這條路上,可以近距離觀察冰河時期孓遺樹種昆欄樹,或於五六月間欣賞到步道旁盛開的四照花,鳥鳴穿插其間,就像走進一座天然教室,每一步都可能藏著不期而遇的小驚喜;除了大自然的饋贈,走在其間,也能深刻體驗林業發展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
走訪特富野古道,不需趕路,也沒有非得走完不可的壓力,你可以隨心而行,亦可由特富野部落前往,拾級而上,或依自身狀況安排順遊路線。每次的行腳,都會看見不同的風景,哪怕只是光影、葉色的轉換,每個精采片刻的累積,就是屬於你的百種寶藏。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走了多遠,而是你在走的過程中,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
不必是登山專家,也不需要昂貴裝備,只要一雙好走的鞋、一顆願意開放五感的心,就能出發。
走步道並不需要急於挑戰長距離或高難度。步道的美妙在於過程本身,不論是來自路旁草木花鳥的繽紛、或是以時光凝結的雋永傳說,都是給予徒步者最動人的反饋。嘉義的山巔水湄、步道與所在地區所蘊含的自然與風土,值得您親身造訪,體驗屬於嘉義限定的步道之美。
《微笑台灣》頻道總監 李佩書:慢慢走,有故事的旅程更精采
《微笑台灣》季刊曾經推出一期封面故事〈和山一起呼吸〉,我們規劃「月月步道計畫」,推薦讀者每個月適合的步道,搭配走完步道的順遊路線,透過一個步道、認識一個地方,那也是我們在推動步道旅行很重要的起點。
過去爬山關注的是「登過幾座百岳」,許多山友攻頂後就匆匆離開,來不及認識當地的文化民情,爬山能給我們的,不應該只剩一座山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停下腳步,去享受過程,去建立與這塊土地的連結。
文化脈絡給了一條步道座標感,如果你不了解背後的故事,只是覺得很漂亮,拍拍照就走,那它就是一條很普通的古道。
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要有機會深入認識古道,我就想親自踏查一遍。吸引我的不只是步道本身,還有藏在地景裡的在地故事,尤其跟著專業帶路人一起走,你會看到步道的「裡面」,過去的產業榮景、當地人如何生活、曾經經歷的戰爭或天災,一邊走一邊腦海有了畫面,走過的正是歷史現場。
對我來說,故事性非常重要。步道看起來都差不多,不就是山、森林、陡坡,但當你了解背後的文化脈絡,這條步道會在你心中留下一個位置,產生屬於它的「座標」。
就像阿里山的眠月線和特富野古道,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阿里山是日治時期臺灣第一座林場,這兩條古道仍保有舊鐵道遺跡,特富野平緩好走,眠月線景色豐富多變,走在鐵軌上,彷彿走進大伐木時代,那是走馬看花不會有的觸動。
找到吸引你的理由,更有動力去追尋某一條步道。享受過程,以及當地不同的體驗,讓這趟旅程有輕有重,有挑戰也有放鬆。
臺灣多山,幾乎各地都有步道,但對我來說阿里山是「永恆的阿里山」,許多長輩的畢業旅行、蜜月旅行、家庭旅遊,都曾在阿里山留下回憶。它跨越世代,每一次造訪,都像是「回家」的感覺。
現在的阿里山林鐵已修復通車,還有「台灣好行」巴士接駁,當地部落也組織「逐鹿車隊」,提供多元便捷的接送,讓旅人能夠自由且便利的用低碳、永續的方式旅行。
多留一點時間,住下來、吃在地料理,或在森林裡找一間有溫度的咖啡店,體驗大自然的療癒。享受挑戰,也在挑戰後好好放鬆,有輕有重的節奏,才是最理想的步道旅行。
[推薦二]
[引路人] 《MIT台灣誌》電視節目製作人 麥覺明:我的阿里山,藏著茶香、鐵道與人情味
第一次被阿里山感動,是為了拍攝《MIT台灣誌》節目。這座中海拔的森林裡,冷冽的空氣交織著樹木清香,雲霧飄來時,靜謐中透著仙氣,身心都舒暢。除了自然的香味,阿里山的聲音也令人想念,鄒族朋友的古調吟唱、昆蟲群鳥的大合唱,以及蒸氣火車鳴笛和輪子轉動的聲響,都充滿生命節奏,只有打開五感神經,用心收藏,才算不虛此行。
阿里山是臺灣的意象,山裡的溫度、雲海、人情,都很夢幻,給人一種「無盡藏*」的感動。
一次又一次,拍攝小組以步道與火車串起山中百年聚落,用影像記錄當地的風俗人情。貫穿阿里山的森林鐵路,自北門出發,途經竹崎、樟腦寮、水社寮,一路攀升至奮起湖、沼平,最終抵達祝山車站。我們沿鐵道一站一站,全段式記錄阿里山的風土民情、人文產業與自然生態,為地方帶來旅人與生機,留下真實溫暖的故事。
在樟腦寮,我們半夜陪著阿嬤用柴燒製作草仔粿,天亮後在鐵道旁幫忙叫賣,讓第一班火車上的旅客能嘗到她的手藝。水社寮有一家貼著鐵道而建的驛棧,入住其中、鐵道旁用餐成了難忘的回憶。每年四、五月間,鐵道旁飛舞的黑翅螢多如繁星,繽紛夢幻。
走訪阿里山,我喜愛觀察自然生態、品嘗山中物產,因為它們才是構成風土滋味的靈魂。
自然生態是阿里山的無價之寶。水山步道周邊生存著冰河時期遺留的保育類山椒魚,見證山林的生物多樣性;二延平與石棹步道群的茶園,堆疊著巨石駁坎,景致獨特;大凍山下的珠露茶香氣高雅,為了記錄阿里山烏龍,我曾跟著茶農完成採摘、萎凋、揉捻與烘焙,兩天兩夜的過程,深刻體會一杯好茶背後的心血與土地的溫度。讓人驚豔的還有阿里山咖啡,雖然產量不多,但豆子飽含山的厚度與香氣,喝過會愛上。
說到風味,轎篙筍是阿里山另一寶。我曾與鄒族朋友上山採筍、剝殼、熬煮、裝桶,這種細嫩清甜的竹筍,簡單清炒就很好吃;翻開日曬的愛玉,宛如透著金黃色澤的花,每次走完步道,我最想來一碗,簡直人間美味。
阿里山的每一口滋味都蘊含土地的故事,我喜歡步道的原因也在此,放慢腳步,觀察與傾聽,內心才能感到快樂,這就是森林療癒的魅力吧。
*無盡藏:表示無窮無盡的寶藏之意。
[推薦三]
[引路人]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發現步道途中的一百種寶藏
山林步道對我來說,不只是尋幽探秘的路徑,更是一場與土地的對話。以位於嘉義縣番路、竹崎、梅山、阿里山等鄉鎮、國際知名的旅遊景點「阿里山」為例,不僅擁有壯闊多變的山林風貌,更是生態的寶庫,光是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就超過120種,僅次於以「臺灣」命名的植物數量。這樣豐富的生態資源,讓嘉義的步道不僅是自然美景的賞析,更是生態教育的活教材。
如果一條步道藏著一百種寶藏,而你只匆匆體驗了三五種,那是可惜的。關鍵是:放慢腳步、過程勝於終點。
2018年正式啟動建置、全長177的山海圳國家綠道,包含內海、大圳、原鄉與聖山四大主題路線。其中「原鄉之路」約70公里的路線,穿越茶山、新美、山美、里佳、達邦等鄒族部落,其中「特富野古道」沿途蘊藏豐富的自然與文化寶藏,值得用慢速的步調去細細感受。
特富野古道全長約6.32公里,從自忠出發的前段3.7公里,步道沿著水山線舊鐵道,是相對容易親近的平緩路線。走在這條路上,可以近距離觀察冰河時期孓遺樹種昆欄樹,或於五六月間欣賞到步道旁盛開的四照花,鳥鳴穿插其間,就像走進一座天然教室,每一步都可能藏著不期而遇的小驚喜;除了大自然的饋贈,走在其間,也能深刻體驗林業發展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
走訪特富野古道,不需趕路,也沒有非得走完不可的壓力,你可以隨心而行,亦可由特富野部落前往,拾級而上,或依自身狀況安排順遊路線。每次的行腳,都會看見不同的風景,哪怕只是光影、葉色的轉換,每個精采片刻的累積,就是屬於你的百種寶藏。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走了多遠,而是你在走的過程中,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
不必是登山專家,也不需要昂貴裝備,只要一雙好走的鞋、一顆願意開放五感的心,就能出發。
走步道並不需要急於挑戰長距離或高難度。步道的美妙在於過程本身,不論是來自路旁草木花鳥的繽紛、或是以時光凝結的雋永傳說,都是給予徒步者最動人的反饋。嘉義的山巔水湄、步道與所在地區所蘊含的自然與風土,值得您親身造訪,體驗屬於嘉義限定的步道之美。
試閱
Chapter 2 慢,風土|從大地生出來的故事。
二延平步道
穿越山的縫隙 漫步在雲端
夕照金光灑落隙頂山林,雲海於山巒間湧動,漫步二延平步道,穿越雲上之海,兩側茶樹如綠色波浪,氣氛寧靜詩意盎然。
TIPS
里程:約2.165公里,必須折返
海拔:約1,248-1,454公尺
難易度:低
推薦點:晚霞雲海、巨石駁坎、隙頂山觀日出
健行時間:約2小時
日出、雲海、晚霞、森林和鐵道,是阿里山「五奇」,獲選交通部觀光署「台灣觀光100亮點」的隙頂二延平步道,竹林、奇石、茶園交織,還有大自然最戲劇性的晚霞和雲海,為步道增添遊趣。
行走雲霧之鄉 以落日與茶園作伴
二延平步道所在的隙頂地區,海拔約1,250公尺,昔日是鄒族的狩獵區,稱之「Yauvakazna」,意為許多動物聚集處;亦有人喚為「曦頂」,用以形容隙頂山的絕美日出。「隙頂」地名源自先民上山開墾,須穿越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間的縫隙,因而得名,這條歷史古道也在修築後成為郊野踏青的健康步道,沿途設置多座觀景亭,友善且貼心。
位於台18線阿里山公路52.8K旁的二延平步道入口,設有開闊的觀景台,可遠眺嘉南平原與八掌溪,也是阿里山公路沿途第一個雲海觀賞點。午後,沿著步道拾級而上,石竹林與茶園錯落,雲海就在腳下,名副其實漫步雲端。
抵達第三休憩亭後,可稍作歇息,沿著周邊的產業道路探訪巨石駁坎與傳說村。巨石駁坎是阿里山茶園的特色,早年村民開墾時就地取材,將挖出的巨石堆積成種茶的梯田,久而久之,茶樹依偎巨石,融合成自然地景。鄰近的傳說村,相傳日治時代遭通緝的土匪躲進山裡,為了逃命便將沈重的黃金埋於此處,日後卻從未有人發現寶藏,只留下傳說與故事,令人莞爾。
太陽落下山頭前,重新走回二延平步道,繼續在茶樹、李花簇擁下,登高邁向第二休憩亭,視野更加開闊,此時,太陽不再炙熱,光線漸為柔和,佇立在第二休憩亭的攝影愛好者一字排開,屏息凝視,等待捕捉落日、晚霞和雲海共同演繹的景觀大戲。
順遊茶林山步道 隙頂山觀日出
晚霞雲海,是二延平步道的冬日限定美景,無緣一見也別遺憾,春、夏與秋季,步道仍是攝影秘境,天氣晴朗時能俯瞰嘉南平原、仁義潭及蘭潭水庫;遠眺曾文水庫、東石與布袋外港,就連東側的玉山群峰也盡收眼底。
猶有餘力者,建議順遊2022年啟用、全長720公尺的茶林山步道,兩條步道最終相連,不時傳來黃尾鴝的叫聲,美景一覽無遺。
早年,入山開墾的村民發現蒔茶(原生山茶樹)長滿整座山頭,故稱此地為「茶林山」,後改名「隙頂山」,茶林山又與二延平山合稱「公田大山」,茶林山步道全程共有三座觀景平台,除了近賞二延平山與隙頂地標「象山」,亦可遠眺嘉南平原、玉山和北大武山,輕鬆收藏寫意風光。
有別於海上曙光的浪漫,高山晨曦更顯唯美夢幻,隙頂山觀日出便是一絕。晨起,沿茶林山步道行至觀景平台,四周群山在霧氣渲染下,彷彿披上薄紗呈現朦朧之美,直到太陽從雲層躍出,才見山勢雄偉、光芒萬丈,肚子也發出咕嚕聲,提醒我們該返回民宿享用早餐。
隙頂三寶 豐富五感神經
在日治末期引進茶樹之前,隙頂是臺灣最早開始砍伐樟樹製作樟腦、以棕梠皮造紙的地區,歷經時代變遷,逐漸孕育「茶樹、甜柿與蝴蝶蘭」三大經濟作物,譽為「隙頂三寶」。
嘉義的山海林間滋養了五種珍寶,其一便是聞名世界的阿里山高山茶,被譽為「茶金」,平均種植海拔約800至1,500公尺間,因為日照短、溫差大,栽種的茶葉,葉片肥潤、果膠質高,輔以專業職人的焙茶技術、司茶人演繹的沖泡技巧,讓入口的茶湯格外清香甘醇,餘韻綿長。
海拔約1,250公尺的隙頂茶區,屬於阿里山山脈的延伸,以南為曾文溪谷,以北是八掌溪谷,兩大溪谷之間水氣豐沛,終年雲霧繚繞,向陽面日照充足,加上肥沃的弱酸性土壤,栽種的烏龍、金萱,苦澀少、回甘強、品質佳,當地茶樹多分布於二延平山、公田山一帶,以大片巨石駁坎的生態工法,堆砌出錯落有致的茶園,呈現梯田般的美感。
番路鄉也是嘉義縣的「甜柿之鄉」,每年9月至11月為產季,番路鄉農會引進的日本富有柿,甜度在15至17度之間;水柿(牛心柿)的產量更占全國八成以上,產季期間走訪,山坡果實纍纍,像極一個個小太陽,無論鮮嘗或製成柿餅都美味。行經阿里山公路隙頂段的向陽坡地,聚集許多蝴蝶蘭催花場,業者組成的蘭花產銷班,將原本代工性質的蘭花催花,轉型成蝴蝶蘭培育的精緻農業,全國約有超過七成蘭花出自隙頂,為阿里山創造另一種經濟奇蹟。
以高山茶和優質咖啡 療癒身心
走完二延平步道,歇歇腳,是時候品嘗隙頂的高山茶與咖啡。
阿里山出好茶,種茶製茶,是幾代茶鄉人家賴以維生的產業;茶園,是屋外風景;喝茶,是生活日常。大阿里山茶區包含番路鄉、梅山鄉、阿里山鄉和竹崎鄉等山區鄉鎮,茶鄉人皆懂得泡茶,當地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就跟著老師學習品茶、泡茶、奉茶、茶席布置與禮儀,傳承阿里山的茶文化,隙頂也不例外。每杯茶的背後,都有職人的用心和付出,拜訪隙頂茶區,除了參觀茶莊、體驗製茶、品嚐茶餐,也聽聽兩代茶農說故事,品茶時格外有滋有味。
近年的隙頂,除了茶香,也多了咖啡香。許多二、三代的茶農,從小採茶、製茶,在城裡讀完大學後陸續返鄉,有人繼續種茶、種蘭花,也有人勇於創新,嘗試栽種高海拔精品咖啡豆,並以人力採收,維持咖啡豆的質量與甜度。
2022年,栽種藝伎、SL34的隙頂青農,連續榮獲嘉義縣優質咖啡莊園評鑑五星級,第二屆「竹梅源臺灣精品咖啡大賞」生豆評鑑冠軍,榮獲「臺灣十大咖啡莊園」榜首,一舉打開隙頂咖啡的知名度。
沿著阿里山公路分佈的茶葉農場、咖啡莊園與主題民宿,多以隙頂地標「象山」及茶園風光為賣點,象山高約1,050公尺,神似一頭回眸的大象,象頭、象鼻和象背栩栩如生,選家喜歡的製茶場或咖啡莊園小憩,一壺茶、一杯手沖咖啡,看變化莫測的雲霧與飄渺山嵐圍繞象山,宛如置身仙境。
[在地美食]
以茶入菜是隙頂美食特色,老字號農場的私藏食譜「紅茶豬腳」,以紅茶去除豬腳油膩,清爽美味負擔少。阿里山的苦茶油和山葵也是美味的秘密,「苦茶油佐古早味醬油麵線」、「茶油竹薑炒去骨雞腿」,或是「山葵胡椒鹽佐荷包蛋」、「山葵豆腐」、「白茶燉山葵湯」,風味獨特,令人驚艷。
[茶鄉體驗]
愛茶人喝茶不分季節,旅人上阿里山,只要提前預約,就能品嘗現泡高山茶,聽司茶人說茶、訪茶屋觀茶席、探訪茶鄉秘境。隙頂茶農依循季節變化,推出包含導覽解說在內的「茶席體驗」或專業茶比賽的「評鑑泡」,大約2-3小時的遊程,可體驗手工採茶、揉茶、泡茶、品茶;進階版的一日遊程則包含風味午餐,豐富充實,收費平實,五感神經都得到療癒。
基本資訊:
轄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所在位置:台18線52.8K(鞍頂)
資訊電話:觸口遊客中心(05)259-3900
公共設施:觀景涼亭、廁所、步道兩端皆有停車場
二延平步道
穿越山的縫隙 漫步在雲端
夕照金光灑落隙頂山林,雲海於山巒間湧動,漫步二延平步道,穿越雲上之海,兩側茶樹如綠色波浪,氣氛寧靜詩意盎然。
TIPS
里程:約2.165公里,必須折返
海拔:約1,248-1,454公尺
難易度:低
推薦點:晚霞雲海、巨石駁坎、隙頂山觀日出
健行時間:約2小時
日出、雲海、晚霞、森林和鐵道,是阿里山「五奇」,獲選交通部觀光署「台灣觀光100亮點」的隙頂二延平步道,竹林、奇石、茶園交織,還有大自然最戲劇性的晚霞和雲海,為步道增添遊趣。
行走雲霧之鄉 以落日與茶園作伴
二延平步道所在的隙頂地區,海拔約1,250公尺,昔日是鄒族的狩獵區,稱之「Yauvakazna」,意為許多動物聚集處;亦有人喚為「曦頂」,用以形容隙頂山的絕美日出。「隙頂」地名源自先民上山開墾,須穿越隙頂山與二延平山間的縫隙,因而得名,這條歷史古道也在修築後成為郊野踏青的健康步道,沿途設置多座觀景亭,友善且貼心。
位於台18線阿里山公路52.8K旁的二延平步道入口,設有開闊的觀景台,可遠眺嘉南平原與八掌溪,也是阿里山公路沿途第一個雲海觀賞點。午後,沿著步道拾級而上,石竹林與茶園錯落,雲海就在腳下,名副其實漫步雲端。
抵達第三休憩亭後,可稍作歇息,沿著周邊的產業道路探訪巨石駁坎與傳說村。巨石駁坎是阿里山茶園的特色,早年村民開墾時就地取材,將挖出的巨石堆積成種茶的梯田,久而久之,茶樹依偎巨石,融合成自然地景。鄰近的傳說村,相傳日治時代遭通緝的土匪躲進山裡,為了逃命便將沈重的黃金埋於此處,日後卻從未有人發現寶藏,只留下傳說與故事,令人莞爾。
太陽落下山頭前,重新走回二延平步道,繼續在茶樹、李花簇擁下,登高邁向第二休憩亭,視野更加開闊,此時,太陽不再炙熱,光線漸為柔和,佇立在第二休憩亭的攝影愛好者一字排開,屏息凝視,等待捕捉落日、晚霞和雲海共同演繹的景觀大戲。
順遊茶林山步道 隙頂山觀日出
晚霞雲海,是二延平步道的冬日限定美景,無緣一見也別遺憾,春、夏與秋季,步道仍是攝影秘境,天氣晴朗時能俯瞰嘉南平原、仁義潭及蘭潭水庫;遠眺曾文水庫、東石與布袋外港,就連東側的玉山群峰也盡收眼底。
猶有餘力者,建議順遊2022年啟用、全長720公尺的茶林山步道,兩條步道最終相連,不時傳來黃尾鴝的叫聲,美景一覽無遺。
早年,入山開墾的村民發現蒔茶(原生山茶樹)長滿整座山頭,故稱此地為「茶林山」,後改名「隙頂山」,茶林山又與二延平山合稱「公田大山」,茶林山步道全程共有三座觀景平台,除了近賞二延平山與隙頂地標「象山」,亦可遠眺嘉南平原、玉山和北大武山,輕鬆收藏寫意風光。
有別於海上曙光的浪漫,高山晨曦更顯唯美夢幻,隙頂山觀日出便是一絕。晨起,沿茶林山步道行至觀景平台,四周群山在霧氣渲染下,彷彿披上薄紗呈現朦朧之美,直到太陽從雲層躍出,才見山勢雄偉、光芒萬丈,肚子也發出咕嚕聲,提醒我們該返回民宿享用早餐。
隙頂三寶 豐富五感神經
在日治末期引進茶樹之前,隙頂是臺灣最早開始砍伐樟樹製作樟腦、以棕梠皮造紙的地區,歷經時代變遷,逐漸孕育「茶樹、甜柿與蝴蝶蘭」三大經濟作物,譽為「隙頂三寶」。
嘉義的山海林間滋養了五種珍寶,其一便是聞名世界的阿里山高山茶,被譽為「茶金」,平均種植海拔約800至1,500公尺間,因為日照短、溫差大,栽種的茶葉,葉片肥潤、果膠質高,輔以專業職人的焙茶技術、司茶人演繹的沖泡技巧,讓入口的茶湯格外清香甘醇,餘韻綿長。
海拔約1,250公尺的隙頂茶區,屬於阿里山山脈的延伸,以南為曾文溪谷,以北是八掌溪谷,兩大溪谷之間水氣豐沛,終年雲霧繚繞,向陽面日照充足,加上肥沃的弱酸性土壤,栽種的烏龍、金萱,苦澀少、回甘強、品質佳,當地茶樹多分布於二延平山、公田山一帶,以大片巨石駁坎的生態工法,堆砌出錯落有致的茶園,呈現梯田般的美感。
番路鄉也是嘉義縣的「甜柿之鄉」,每年9月至11月為產季,番路鄉農會引進的日本富有柿,甜度在15至17度之間;水柿(牛心柿)的產量更占全國八成以上,產季期間走訪,山坡果實纍纍,像極一個個小太陽,無論鮮嘗或製成柿餅都美味。行經阿里山公路隙頂段的向陽坡地,聚集許多蝴蝶蘭催花場,業者組成的蘭花產銷班,將原本代工性質的蘭花催花,轉型成蝴蝶蘭培育的精緻農業,全國約有超過七成蘭花出自隙頂,為阿里山創造另一種經濟奇蹟。
以高山茶和優質咖啡 療癒身心
走完二延平步道,歇歇腳,是時候品嘗隙頂的高山茶與咖啡。
阿里山出好茶,種茶製茶,是幾代茶鄉人家賴以維生的產業;茶園,是屋外風景;喝茶,是生活日常。大阿里山茶區包含番路鄉、梅山鄉、阿里山鄉和竹崎鄉等山區鄉鎮,茶鄉人皆懂得泡茶,當地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就跟著老師學習品茶、泡茶、奉茶、茶席布置與禮儀,傳承阿里山的茶文化,隙頂也不例外。每杯茶的背後,都有職人的用心和付出,拜訪隙頂茶區,除了參觀茶莊、體驗製茶、品嚐茶餐,也聽聽兩代茶農說故事,品茶時格外有滋有味。
近年的隙頂,除了茶香,也多了咖啡香。許多二、三代的茶農,從小採茶、製茶,在城裡讀完大學後陸續返鄉,有人繼續種茶、種蘭花,也有人勇於創新,嘗試栽種高海拔精品咖啡豆,並以人力採收,維持咖啡豆的質量與甜度。
2022年,栽種藝伎、SL34的隙頂青農,連續榮獲嘉義縣優質咖啡莊園評鑑五星級,第二屆「竹梅源臺灣精品咖啡大賞」生豆評鑑冠軍,榮獲「臺灣十大咖啡莊園」榜首,一舉打開隙頂咖啡的知名度。
沿著阿里山公路分佈的茶葉農場、咖啡莊園與主題民宿,多以隙頂地標「象山」及茶園風光為賣點,象山高約1,050公尺,神似一頭回眸的大象,象頭、象鼻和象背栩栩如生,選家喜歡的製茶場或咖啡莊園小憩,一壺茶、一杯手沖咖啡,看變化莫測的雲霧與飄渺山嵐圍繞象山,宛如置身仙境。
[在地美食]
以茶入菜是隙頂美食特色,老字號農場的私藏食譜「紅茶豬腳」,以紅茶去除豬腳油膩,清爽美味負擔少。阿里山的苦茶油和山葵也是美味的秘密,「苦茶油佐古早味醬油麵線」、「茶油竹薑炒去骨雞腿」,或是「山葵胡椒鹽佐荷包蛋」、「山葵豆腐」、「白茶燉山葵湯」,風味獨特,令人驚艷。
[茶鄉體驗]
愛茶人喝茶不分季節,旅人上阿里山,只要提前預約,就能品嘗現泡高山茶,聽司茶人說茶、訪茶屋觀茶席、探訪茶鄉秘境。隙頂茶農依循季節變化,推出包含導覽解說在內的「茶席體驗」或專業茶比賽的「評鑑泡」,大約2-3小時的遊程,可體驗手工採茶、揉茶、泡茶、品茶;進階版的一日遊程則包含風味午餐,豐富充實,收費平實,五感神經都得到療癒。
基本資訊:
轄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所在位置:台18線52.8K(鞍頂)
資訊電話:觸口遊客中心(05)259-3900
公共設施:觀景涼亭、廁所、步道兩端皆有停車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